浅谈历史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

发表时间:2013-07-15T15:05:51.50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6月总第88期供稿作者:张光芹

[导读] 因此,充分发掘中学历史教材中有关传统美德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张光芹山东省滕州市滕南中学277500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从培养学生的素质来看,它的科学价值是通过历史发展规律,反映多样性特点;政治价值是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理伦价值是通过古今中外历史学习,开拓视野,提高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我们应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发扬、光大,从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充分发掘中学历史教材中有关传统美德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结合学生实际,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一、爱国、气节

自鸦片战争以来,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抱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染大海的邓世昌,以及民主战士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著名诗人朱自清临终前虽贫病交加,也饿死不领美国粮。无数为国捐躯的仁人志士都为维护国家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体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浩然正气。以上这些可歌可泣的事例,人们争相传颂,并成为学习的楷模。所以在历史教学中突出爱国气节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要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二、奋发、立志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如南宋岳飞为“赤心报国”而读书练武;周恩来少年立志,决心“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屈原放逐著《离骚》;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汉司马迁忍辱负重,著《史记》巨著,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都是发愤立志的最好例子。“卧薪尝胆”的故事更显现了从逆境中走出来的可贵精神。

三、俭以养德

汉唐时期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勤政、勤俭带来了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与隋炀帝的穷奢极欲导致覆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代伟人毛泽东可以说是节俭的典范,历史为他留下很多很多带了一身补丁的形象,许多衣服补丁摞补丁也不扔掉。身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如此节俭实属历史罕见。不仅如此,他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还告诫全党同志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当前,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还未达到各取所需的程度,任何铺张浪费都与我国国情不符。在具体的教学中,要让我们的学生在历史和现实面前懂得勤俭的道理,对于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德具有积极的重要意义。

四、勤学、好问

唐代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如先秦纵横家苏秦,为吸取广博的知识,夜以继日发愤苦读,当困乏时,以锥子刺腿,用来振奋精神,坚持学习。后来功成名就,挂六国相印;我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演算研究,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

读书光好学还不够,还需善疑好问。中国古代的孔子,就是个好问的人。看见每样事物都要问;荀子把“不知则问”和“不能则学”相提并论。他们都把学和问联在一起。不学不问怎能成为学问家,学贵在问,这样才能有所提高,有所超越。这些勤学好问的事例在历史教材中比比皆是。教学中,注意运用,循循善诱,进行教育,能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逐步形成勤学好问的良好品德。

五、敬长、知礼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以礼治邦闻名于世。“虚席以待”、“倒履相迫”、“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就深刻反映了这一点。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是内在优秀品质的外化。从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所在。

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须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建立无比强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延续下来的传统美德远不是以上五个方面可以概括的。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其丰富的内涵,提取其深沉的精髓,从而使其在我们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发扬光大。使我们的学生在未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