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之:历史解释共151页
核心素养之:历史解释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高考
唯物史观 ---解读材料时的理论依据
时空观念 ---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发生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
史料实证 ---试题一定利用情景、材料来呈现相关历史
历史解释 ---需要对试题中的材料进行解读和分析
家国情怀 ---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解析】该题以开平煤矿为实例,以当时中、外企业不同税收比较为切
入口,探讨税收对洋务企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考查考生获取有效信息,
正确解释历史事件的能力。
(2017年全国Ⅱ卷)3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
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 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获取有效信息,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4.论证和探讨问题: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 出观点。
---摘自《2018年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历史》
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 寻找对策 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
(核心能力)
(最高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迁移能力)
建立联系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基础能力)
---摘自余文森主编《新课程历史学科高考能力标准》
(2017年全国Ⅰ卷)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
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
核心素养李年华:“历史解释”解释什么?
核⼼素养李年华:“历史解释”解释什么?什么是历史解释?《普通⾼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等教育出版社)第60页:“历史解释是以时空观念为前提,以史料实证为⽀撑,以历史理解为基础,有意识地对过去提出理性⽽系统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叙述。
”这揭⽰了历史解释的内容是“理性⽽系统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叙述”。
历史解释涉及到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史学理论、家国情怀等多项核⼼素养,具有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特征,是核⼼素养中的核⼼能⼒。
历史是死的,因解释⽽有活⼒,历史之所以常讲常新,具有蓬勃的⽣命⼒,归功于与时俱进的历史解释,这些历史解释或因有新的史料,或因有新的理论,或因有新的视⾓,或因时代的变迁需要从传统中寻找继承的资源。
本⽂以宗教改⾰为例,从历史解释的内容维度进⾏阐述。
之所以以宗教改⾰为例,是因为宗教改⾰⼗分重要。
在西⽅思想解放的历程中,宗教改⾰上接⽂艺复兴,下促启蒙运动;宗教改⾰也是影响西⽅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因素,学术界已经有了很多研究,认为新教伦理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产⽣和发展,典型代表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所写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历史解释的内容⼗分丰富,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但是中学阶段的历史解释需要重点讲清历史线索、历史原因、历史影响、历史价值四个关键要素,这些体现了我们历史学科的特点,也是我们历史学科的责任担当。
⼀、解释历史线索 ⼴东省历史教研员魏恤民⽼师曾经指出,历史有三⼤要素:时序、变迁、因果。
历史线索体现了时序和变迁。
只有讲清历史线索,才能找准历史定位,总结历史规律;只有讲清历史线索,才能在纵横对⽐中归纳阶段特征。
公元1世纪,基督教在古罗马帝国的巴勒斯坦省诞⽣,从被压迫者的宗教逐渐变为统治者的宗教。
公元392年罗马皇帝正式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国教。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基督教也分裂为以罗马为中⼼的天主教(公教)和以君⼠坦丁堡为中⼼的东正教(正教)。
历史核心素养解读 PPT
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最新动态
核心理论 核心思维 核心方法 核心能力 核心价值观
素养1 唯物史观: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 概念界定: 唯物史观,简单来说就是用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解释人类历 史发展的规律。
内涵阐释: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 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 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 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素养1 唯物史观: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 基本要求: 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 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 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 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素养1 唯物史观: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
❖ 评分参考:
❖
(1)采用一个恰当的时间尺度,对上表中中国近代海关的设置 进行阶段划分。
❖
水平3:能够运用特定的时间术语,如结合近代史上列强对中 国的侵略战争或重大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标志,对中国近代海 关的设置进行阶段性划分并对其特点进行概括。
❖
示例:分为四个阶段,其标志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 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为阶段划分依据;或 以《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为阶段划分依据。其基本特点是随着列强对华侵略的逐步加深, 海关的设立不断增多。
素养3 史料实证: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 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 评价要求:
一份奏折
鸦片战争时,琦善派人探听了一些英国的情况,并据此写了 一份奏折上报朝廷,言道: 该国王已亡故四年,并无子嗣,仅存一女,年未及笄,即为今之 国王。该国有大族二十余家,皆其国之权臣,议事另有公所,只 须伊等自行商榷,不受约束。揣其词意,或前此粤省烧毁之烟, 其中即有各该权臣之物。……是固蛮夷之国,犬羊之性,初未知 礼义廉耻,又安知君臣上下?且系年轻弱女,尚待择配,则国非 其国,意本不在保兹疆土,而其国权奸之属,只知谋取私利,更 不暇计其公家,……故求索不专在通市。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历史解释”素材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一、区分史实与解释,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认识到,史学家本身由于受到时代、经验、理念、材料充足程度等的限制,会按照自己的需要(尽管史学家们努力避免)来选择历史材料,这使史学家们在解释历史的时候难免会发生偏差。
有了这种“以史家为中心”的认识后,学生才会去区分史实与解释,并大胆地对各种历史解释投以审视的目光,进而为开展理解和评析奠定心理准备。
不同的历史解释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侧重点不同,不同的历史解释之间不存在实质的冲突。
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史观作为观察历史的视角,解释历史的模型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相对性,还要帮助学生界定和理解各种史观。
另一种是观点的对立,即不同的解释之间,互有出入,构成了实质的冲突。
这就涉及不同解释的正误、深浅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不同史学家对同一史事的论述,明了各方解释、评判的不同之处,并能从来源、依据、理念、目的等多个方面,解释彼此的矛盾冲突之本质所在。
二、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有理有据表达自己的看法要想客观论述、有理有据,就要求教师提供足够的、合适的材料,预设好学生思维推进的逻辑路线。
三、能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在课堂上更多地表现为通过教师“教材问题化”的努力,将静态的教材打造为问题的素材。
四、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如果说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那么,所谓以史为鉴,就是要通过对已有历史的解读,孕育出历史智慧,以形成、提供一种特殊的视角,来涵养出“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以更有效地审视现实生活、解决现实问题。
注:以上内容选编自周云华、黄飞老师的文章“例谈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历史教学》2017年05期。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讲座课件(共51张PPT)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
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 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 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 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问题解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 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技术运用: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 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
维度
文化基础 自主发展 社会参与
批判质疑: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 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勇于探究: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 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
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 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 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如何培养历史核心素养之历史解释课件--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讲座
多元史观认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具有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史观 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
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
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
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是政治体制走向现代化的重
政治 大突破;颁布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
培养历史解释能力的目标及方法
目标一 区分史实与解释,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 和评析
另一种是观点的对立,即不同的解释之间,互有出入, 构成了实质的冲突。这就涉及不同解释的正误、深浅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分析不同史学家对同一史事的论述,明 了各方解释、评判的不同之处,并能从来源、依据、理念、 目的等多个方面,解释彼此的矛盾冲突之本质所在。
材料一涉及胡适对传统文化的猛烈批判;材料二涉及胡 适对传统文化中积极合理内容的赞扬;材料三涉及胡适对自 身看似矛盾的态度的解释。
培养历史解释能力的目标及方法
目标三 能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 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材料一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中的“历史纵横”一栏,对西周的礼乐制度进行了介绍。
——胡适《信心与反省》 材料二 “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 ‘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 国故 学’,省称为‘国学’。‘国故’这个名词,最为妥当;因 为他是一个中立的名词,不含褒贬的意义。‘国故’包含 ‘国粹’;但他又包含‘国渣’。我们若不了解‘国渣’, 如何懂得‘国粹’?”
培养历史解释能力的目标及方法
社会史 观
文明史 观
整体史 观
多元史观认识辛亥革命
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 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
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核心素养1. 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概述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是指理解、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能力,包括对历史背景、人物、事件等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运用历史知识、方法和思维工具来描述、解释和评价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能力。
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帮助人们理解人类社会的进程和演变,也能够为人们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和思维工具,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当前和未来的挑战。
2. 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历史解释核心素养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不仅能够使人们对过去和现在的事件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更能够使人们更加敏锐地识别和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动机、意图和目的。
此外,历史解释核心素养还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差异与联系,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与衝突。
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当下,历史解释核心素养能够为人们提供跨文化交流和解决跨文化问题的有效工具。
3. 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背景的认知:即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
只有充分了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影响。
(2)历史事实的掌握:即对历史事件和事实有详尽的了解,包括时间、人物、事件等方面的信息。
只有具备相关的事实基础,才能进行更加准确的历史解释。
(3)历史方法的运用:即了解和运用相关的历史方法,包括历史比较、历史纵观、对比分析以及原始资料的解读等。
只有具备正确的历史方法,才能进行更加准确和深入的历史解释。
(4)历史意义的评价:即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进行客观、深入、全面的评价,包括它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以及对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贡献和限制等。
只有具备正确的历史评价能力,才能进行更加有力的历史解释。
4. 如何提高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提高历史解释核心素养需要进行全面而有效的学习和实践。
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全面了解历史概念和知识:需要了解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包括历史背景、人物、事件等方面的内容,同时需要建立起相关的历史概念体系。
核心素养之历史解释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历史理解 历史解释 时空观念、历史理解 时空观念、历史理解
时空观念、历史理解
时空观念、历史理解 时空观念、历史理解 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历史解释 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 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 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
教育部考试中心司 2017《考试说明》
二、高考历史试题命制的历史解释
历史学科核心能力——历史解释
➢ ( 2017· 新 课 标 全 国 Ⅰ 卷 文 综 ·24 )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
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 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全国普通高考 2016 新课标Ⅱ卷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考点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汉字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科举制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宗法制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中国共产党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工农武装割据 ”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五计划 雅典民主政治 工业革命的影响 斯大林模式、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美苏争霸
➢ (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5)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 (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
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 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 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核心素养之历史解释+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47.(15分)(1)材料一、高度肯定,为官不贪,为人真诚, 忠孝两全。材料二,辩证看待,为人淳朴大度,但为臣不忠。材 料三,全面否定,不忠不义,寡廉鲜耻。
(2)评价的角度;评价者所持的标准;
罗·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帝。——钱玄同:《姚叔节之孔经谈》(1919年2月12日)(1)根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8分) (2)钱玄同对待传统
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7分)
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 解释加以辨析和价值判断;
(高一历史必修一) 提起长城,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伟大古老的中华文明。在两千多年的漫
长岁月中,万里长城犹如一条巨龙,在地球上留下了叹为观止的人工建筑遗存。它蕴 涵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凝聚着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如今,长 城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修筑长城,历时五年,动用了约三十万的劳动力,这个数字 相当于当时全国男劳力的十分之一。其中,绝大多数人死于这沉重的徭役。“生男慎 勿举,生女号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撑柱!”这首吟咏长城的秦朝民歌,揭示 了秦始皇的政。唐朝人柳宗元分析秦朝覆亡的原因时,认为是“咎在人怨”。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 因。
答:态度:陈寿:尊曹;朱熹:贬曹。 原因:陈寿:西晋尊曹魏为正统;曹操确有历史功绩。 朱熹:曹操窃国,名分不正;有违“三纲五常”。
历史核心素养研讨课件:+“历史解释”三要素和培育路径
▲基于史证与逻辑的阐释
关,也与秦二代而亡因此而在汉初形成的 “过秦”思潮有关,更与司马迁所处的汉武
帝时代及个人的不幸际遇有关。
云梦睡虎地秦简,它的数量不少,其内 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 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确实 能为研究“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 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较为详实 的资料。但它仍然难以为今人建构出一个秦 始皇,更无力证实或证伪秦始皇的“暴政”。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几乎没有历史学家 将云梦睡虎地秦简与秦始皇的暴政联系起来。
▲微观叙事与宏观着眼的结合
罗斯福新政再回眸
20世纪30年代初,罗斯福推进新政 困难重重,他的一位朋友感慨地说,
“假如你成功了,你就是美国历史 上最伟大的总统。”
罗斯福沉郁良久,带着预
言家的口吻说:“
。”
假如我失败了,我将是美
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总统。
“总统”是什么?
总统是既享有君主制的各种优势,又 不致共和国颠覆的人。
巧的是,此处恰好是清政府所规定的朝鲜 贡使赴京行走路线,饱受中华文化浸润的他 们行经此地,看到这个奇怪的景像,自然会 生出种种感慨。
《明烛无端为谁烧? ——清代朝鲜朝贡使眼中的蓟州安、杨庙》
不过,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到咸丰元 年(1851年),面对同一景像,贡使们的这种 感慨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先是把这种文明 失坠的表现归咎于清朝,从而充满鄙夷之心; 接着又代汉族中国人想象,认为是某种历史 暗示,并当仁不让地把自己当成中华文明的 正宗;最后是无法想明白蕴含其中的道理, 只好叹气说“明烛无端为谁烧?”
案例: 我们能否证实秦始皇是“暴君”?
【课前活动】请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关 于秦始皇的信息,并带入课堂。
解读最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PPT课件
2021/3/25
授课:XXX
9
(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
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
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
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解读最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021/3/25
授课:XXX
1
解读最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核心思维(时空观念)、 核心方法(史料实证)、核心能力(历史解释)、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 历史核心素养之间关联的说明:五个核心素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 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 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 键能力与方法; 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 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 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 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2021/3/25
授课:XXX
5
(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
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
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C
2021/3/25
授课:XXX
6
素养3:史料实证 概念界定: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
《历史核心素养》课件
结语
1 历史核心素养的总
结
2 发展历史核心素养
的方向和方法
历史核心素养是培养个 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素 质,它包括知识、思维、 文化和责任等方面的全 面发展。
我们应该将历史核心素 养纳入教育体系,并通 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培养 和发展它。
3 打造具有历史素养
的人生
通过学习历史、思考历 史、关注历史,我们可 以打造出丰富多彩、有 意义的人生。
《历史核心素养》PPT课 件
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个课件将介绍历史 核心素养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简介
1 定义及重要性
2 历史素材在生活中的应用
历史核心素养是指对历史知识、思维、文 化和责任的全面理解和掌握,对个人和社 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 社会、文化和政治,并从中获得启示和指 导。
历史文化和艺术
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和特征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具 有各自的特色和魅力,通过了 解历史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 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
历史艺术的魅力和影响
历史艺术是人类创造力和想象 力的结晶,它对于文化的传承 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传承 和发展
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和艺术遗 产是我们的责任,它们是人类 智慧和创造力的宝贵财富。
历史思维和方法
1
历史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2
历史研究包括搜集资料、分析证据、
提出假设和进行验证等一系列科学方
法。
3
历史思维的意义和价值
历史思维是指以历史为基础进行思考、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可以培养 我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和方法训练的实践意 义
历史核心素养 ppt课件
PPT课件
5
二 什么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PPT课件
6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
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 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
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PPT课件
7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等一系列教育政策 和思想的具体化、明确化与深化。
核
的原因;
心
(4)能够对史事进行实事求是的判断,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的问题; (5)能够运用正确的史观,全面、清晰地论述自己对历史的看法,论从
素
史出,史论结合。
养
表
(1)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养成求真求实的意识和精神; (2)能够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大势,认识历史是一个进步的发展过程;
现
(3)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
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 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
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
观的认识。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
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
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
PPT课件
24
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
史 料
是使学生能够学会如何搜集、辨别、选择和
述
(3)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动机与效果、偶然与必 然、局部与全局等方面的关联;
(4)能够分析、概括史事的特征、性质、意义及影响。
PPT课件
32
核心素养
主要表现
(1)能够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历史进程的基本线索和总体趋势;
历 史
历史解释
(2)在论述和评判历史时能够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联系,如纵横联系、 古今联系、中外联系,并能够将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加以联系; (3)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阐释,辨明导致不同历史解释和评判
突破8 新高考“核心素养”之“历史解释”
思路 说明性历史解释 2.(2022·辽宁丹东高三阶段检测)1950年9月25日至10月2日,新中国首届工农
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模,会议以最高规 格表彰劳模。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致贺词,劳动模范参加了国庆典礼观礼
等活动。这表明当时新中国( B )
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B.树立劳动光荣理念 C.推动三大改造深入 D.积极开展劳动竞赛
没收地主财产
保存富农经济 中农的土地完全不动
除没收土地、耕畜、农具、多 余粮食及其在乡村多余的房屋 外,其他财产不予没收
A.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需要
B. 工 业 化 建 设 的 实 际 需 要Leabharlann C.减少改革阻力稳定社会的需要
D.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目务录 的需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47年土地改革中对富农和中农采取征收多余土地财产和 彻底平分中农的土地的政策,而1950年的土地改革则采取保存富农经济,对中 农土地完全不动的政策,再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土地改革我国确立起依靠贫 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分别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总路线, 一定程度上团结了富农、中农,有利于减少改革阻力,稳定社会,恢复和发展 生产,故选C项。
目录
1.试题命制的主要思路 (1)考查对“他人”的历史解释进行辨别、评析、阐释验证的能力。 要求学生在认识历史解释多元性和分析、比较不同解释的基础上,能够客 观公正地评价他人的解释,列出作此评价的史实依据,并能多角度地探究造成 同一主题不同解释的原因。如2022年湖南卷第19题,对某位学者总结的历史标 题展开论述。
目录
(2)考查对历史或现实问题学生提出“自己”的解释的能力。 ①“较低层次”是“能对个别或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解释时不能 任意构建因果关系或评价。如2022年山东高考第18题,以“《工人新村》赏析” 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另外要“能够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解释现实问题时也要能 尝试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其源流、沿革,形成历史思维。如2021年福建高考第17 题,探究革命遗址在当今革命传统教育中的价值。 ②“最高层次”是“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能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 上,提出新的解释。能够在正确的史观和方法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论述历 史和现实问题”。如2022年山东高考第19题,根据第(1)问样式,自主绘制人类 文明发展的地图,并说明设计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