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酸反流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影响
背俞穴针罐疗法的推广应用体会
背俞穴针罐疗法的推广应用体会王荣华;文波;刘楚旭;付国权;宋佳禧;邵彩云【摘要】背俞穴针罐疗法是荆门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杨贤海主任医师,在针灸临床中发现并经过理论挖掘和临床验证了其安全性和实用性的一门中医药适宜技术.本文着重介绍背俞穴针罐疗法的基本操作规程、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操作评分细则以及近年来我们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应用该疗法的措施和体会,对指导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具有实际意义.【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7(015)003【总页数】2页(P122-123)【关键词】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背俞穴针罐疗法;适应症;操作规程【作者】王荣华;文波;刘楚旭;付国权;宋佳禧;邵彩云【作者单位】湖北省荆门市中医医院针灸科,荆门448000;湖北省沙洋县卫生计生局,沙洋448200;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卫生计生局,荆门448000;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卫生计生局,荆门448100;湖北省钟祥市卫生计生局,钟祥431900;湖北省京山县卫生计生局,京山431800【正文语种】中文背俞穴针罐疗法是荆门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杨贤海主任医师在针灸减肥操作中发现的,经过理论探讨和临床观察验证了其实用性和安全性[1-7],目前已形成了一项成熟的中医药适宜技术,2009年以来,已在我市辖区基层单位进行了技术推广,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我们推广应用情况加以小结,略谈体会,请同道批评指正。
背俞穴针罐疗法乃是针刺和拔罐两种疗法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其效应是1加1大于2的。
其操作步骤如下:1.1 体位患者取俯卧体位,全身放松,操作者精力集中。
1.2 探穴法操作者用押手探查穴位,依据背俞穴探敏定位法在与脊椎相应棘突下相平齐的背俞穴位置可有指下凹陷的感觉或按压时指下有结节或条索等敏感点,部分患者在按压穴位时有酸胀感觉或者疼痛感或舒适感(《内经》称“按之快然”),此敏感点即是穴位。
1.3 持针方法、进针和行针手法操作者用刺手的拇指与其他四指相对持针,选择0.25 mm×40 mm或0.25 mm×25 mm规格的一次性针灸针,以无名指和小指抵住皮肤,采用捻转法进针,当进针深度约8~15 mm时,患者一般有较好的得气感,此时停止进针,行滞针手法,以保持针感。
几十年的“胃反酸”,通过手部奇穴,竟然一次见效
几十年的“胃反酸”,通过手部奇穴,竟然一次见效胃反酸是消化科类疾病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病人最常见的主诉内容。
我虽然是一位基层中医师,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我本人也患胃反酸已几十年了。
不过,医师生病并不完全是坏事,反而可以去验证探究一些医术,对于我本人的胃反酸,这些年也曾不断探讨多种治疗方法,但治后均无大的好转,后来换位思考在手掌上找到几个有效奇穴治疗,几十年的反酸竟然一次见效,在很短时间内就恢复了胃的生理功能。
反酸病症自治取得成效后,我及时把这个有效、简单的治疗方法,原原本本的介绍给长期被反酸困扰的病友,大凡相信的病友,通过在手掌奇穴上揉按自治,反酸病症基本上可立即见效。
作为医者,我是怎样患上胃反的呢?我的少年时期正处于国家困难,物质贫乏的时期,每天根本吃不上饱饭,如果要是能吃上一顿饱饭,肚子不撑的鼓溜溜的是不能放下筷子的。
由于这个历史的原因,又缺乏医学知识的现实,我十六、七岁胃就过早的受到损害,主要病症是反酸,反酸几十年来一直陪伴着我,与我不离不弃至今。
何种疾病都有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反酸也是一样,刚开始出现反酸的时候我还是个孩子,偶尔出现泛酸几天就过去了,因为当时医学落后,医学知识贫乏,即使出现反酸也不当个事,怎么能谈到治疗呢?病情只有任其发展而已。
到了七十年代,对反酸的难题也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出现反酸了就吃几片胃舒平缓解病症。
八十年后,随着年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交往的增多,开始了饮酒,什么酸、辣,鸡鸭鱼肉,过冷过热的食物摄取也不加节制,这时反酸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多次胃镜检查提示胃部出现浅表性胃炎,虽然知道浅表胃炎长期不愈,不断侵蚀胃粘膜,很容易发展成为胃溃疡或者肿瘤,但也苦于没有什么药能控制病情,只能感到病情严重时,控制饮食以及不良习惯,病症好一点还是照吃不误。
而且我不仅仅是反酸,而且伴随腹胀、嗳气、打嗝等症状,这些症状反复出现,反酸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常态。
反酸实际上是体内酸碱不平衡,胃酸排出过多造成了胃酸缺乏,影响到胃的运化。
反流性食管炎按摩什么穴位
反流性食管炎按摩什么穴位反流性食管炎按摩什么穴位来源:康爱多网上药店发布时间:2017年11月30日温馨提示: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胃炎在中医上多属于肝气郁结、肝气犯胃、肝气上逆等症引起,多见于饮食不均、情志不畅不得疏泄等所致。
穴位按摩可以选择内关、足三里、肝俞、胃俞等穴位有一定的调理作用,如有条件最好采用针灸治疗结合中药调理综合治理,效果较好。
穴位按摩如果运用恰当,对一些疾病是有很好的缓解作用的,反流性食管炎相信大家都有听说过的,那么下面为大家介绍反流性食管炎按摩什么穴位?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胃炎在中医上多属于肝气郁结、肝气犯胃、肝气上逆等症引起,多见于饮食不均、情志不畅不得疏泄等所致。
穴位按摩可以选择内关、足三里、肝俞、胃俞等穴位有一定的调理作用,如有条件最好采用针灸治疗结合中药调理综合治理,效果较好。
反流性食道炎的预防方法:1、避免应用使下端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的药物,包括黄体酮、茶碱、前列腺素E、抗胆碱药、β兴奋剂、α阻断剂、多巴胺、安定、阿片类和钙通道阻断药等等。
2、饮食保健:①宜少量多次进低脂肪高蛋白食品。
如豆类、奶类、瘦肉和鸡蛋。
②避免过饱,睡前3小时勿进食。
肥胖者应减轻体重。
③不进食咖啡、芥末、葱、姜、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
3、注意少量多餐,吃低脂饮食,可减少进食后反流症状发生的频率。
相反,高脂肪饮食可促进小肠黏膜释放胆囊收缩素,易导致胃肠内容物反流。
平时应注意饮食中少用肥肉、奶油及烹调油,应以煮、炖、氽、烩、蒸为主,少吃和不吃油炸食品。
在饮食中可适当增加蛋白质,例如瘦肉、牛奶、豆制品、鸡蛋清等。
通过上述介绍,相信大家对这方面的问题也有了一定认识,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我们一定要尽早的进行咨询,他们会详细为大家解答。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157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综述·
余帆,杨婷,周科宇,何柯睿,李应昆 *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且具有慢性复发倾向,笔者通过收集整理近年来针灸为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相 关文献,总结针灸治疗该病的研究进展,为针灸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针灸;综述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80.073 本文引用格式:余帆 , 杨婷 , 周科宇 , 等 .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80):157-158.
作者简介 :余帆(1993 -),女,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硕士研究 生,研究方向为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 通讯作者 * :李应昆(1953 -),男,四川省中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
照组的复发率观察组(1.4%)低于对照组(11.3%)。黄欢等 [8] 分 析 56 例肝胃郁热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住院患者,根据随机表 分组。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联合多潘立酮片口服治疗; 中医联合组给予疏肝和胃方口服配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 果;疾病治愈时间、总住院时间;治疗安全性;治疗前后证候积分、 生存质量。结果发现中医联合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 中医联合组的治愈时间、总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缩短(P<0.05);中 医 联 合 组 治 疗 的 安 全 性 和 对 照 组 之 间 无 显 著 差 异(P>0.05)。 干 预前证候积分、生存质量相似(P>0.05)。干预后中医联合组证候 积分、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张纨等 [9] 将 90 例反流性 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西药组、中药组 3 组,针药组口服化 浊解毒降逆中药方并针刺相关穴位,中药每日 1 剂,针刺每日 1 次; 西药组口服奥美拉唑胶囊 20 mg,每日 2 次;中药组单纯口服化浊 解毒降逆方。3 组均治疗 8 周,随访 6 个月。观察 3 组患者治疗前 后反流性疾病问卷(RDQ)评分、胃镜下食管黏膜的变化,并评定临 床证候疗效以及复发率。结果发现治疗 4 周后针药组 RDQ 积分 低于西药组(P<0.05),治疗 8 周后针药组 RDQ 积分低于西药组与 中药组(均 P<0.05);随访 6 个月,针药组复发率低于其他两组(均 P<0.05);治疗 8 周后针药组证候总有效率及胃镜总有效率均优于 西药组与中药组(均 P<0.05)。韩宇斌等 [10] 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 法,将 60 例住院患者按病志号抽签法简单随机分两组。对照组 30 例埃索美拉唑镁,1 次 /d,1 片 / 次,饭后服。治疗组 30 例小柴胡降 逆汤,1 剂 /d,水煎 200m L,早晚口服;针刺选定穴位,留针 20min/ 次,2d1 次。连续治疗 2 个月为 1 疗程。观测临床症状、复发率、 不良反应。连续治疗 1 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总 有效率 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 7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1)。随访 6 个月,治疗组复发 2 例 (11.11%,2/18),对照组复 发 7 例 (63.64%,7/11),治疗组低于对照组 (c2=10.88,P<0.05)。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胃食管反流病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胃食管反流病1 范围指南提出了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诊断、高危人群的体质判定、预防和调护、中医治疗的建议。
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上的胃食管反流病的高危人群和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预防调摄及治疗。
指南适合中医科、消化科、治未病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也适合胃食管反流病高危人群及患者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2 术语和定义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典型症状主要有烧心、反流(含酸味或仅酸水称反酸) 等,可伴发食管外症状,如咳嗽、哮喘等[3]。
胃食管反流病可对应中医古籍中“吞酸”、“吐酸”、“嘈杂”、“胃脘痛”、“胸痹”、“胸痞”、“梅核气”、“噎嗝”、“咳嗽”等病名[4-6]。
1997年《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疾病部分》[7]提出“食管瘅”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病名。
胃食管反流病分型[8]:(1)非糜烂性反流病:内镜下未见食管粘膜破损,排除其他引起烧心症状的疾病;(2)反流性食管炎:可见内镜下食管粘膜破损,根据Los Angeles 内镜分类可分为A-D四级;(3)巴雷特食管:胃食管连接部位以上的食管鳞状上皮部分被柱状上皮所取代。
胃食管反流病高危人群:胃食管反流病的高危人群的体质特点为肥胖、脾胃虚弱、性格敏感及情绪焦虑,归属于痰湿质、气虚质、气郁质、瘀血质[9,10]、气虚质兼夹阴虚质、阳虚质兼夹阴虚质。
3 临床诊断西医诊断:根据2014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3],将PPI试验作为GERD的初步诊断方法,对拟诊患者或具有反流相关的食管外症状患者,尤其是上消化道内镜检查阴性者,建议采用诊断性治疗。
同时,对具有反流相关症状的初诊患者,建议行内镜检查。
中医诊断:典型症状包括反酸、烧心、嗳气,胃脘痞闷或胀满,不典型症状包括胸骨后疼痛或不适、咳嗽、咽部堵塞感或不适等。
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等因素有关。
脾胃科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
一、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吐酸病(TCD编码:BNP03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ICD-10编码:K21.90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专家组《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2006年,三亚)。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临床常见证候: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中虚气逆证气郁痰阻证瘀血阻络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年)”。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疗程时间为:4-6周/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吐酸病(TCD编码:BNP030)和胃食管反流病(ICD-10编码:K21.903)的患者。
2.反流性食管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可以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胃镜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24小时食管pH及胆红素监测、食管测压、心电图、胸片、超声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肝胃郁热证:疏肝泄热,和胃降逆。
(2)胆热犯胃证:清化胆热,降气和胃。
药穴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影响
通道食管压力测压导管 , 测食 管下括 约肌 静息压(E P L s )。 检查前至少禁食 8—1 。经鼻插 入测压 导管 , 2h 采用定 点 牵拉法确定食管下括约肌 , 分别记录 4个测孔的食管下括 约肌静 息压 力 J 。并 观察 治疗 期 间 、 治疗 后 的不 良反应
及 治疗后 血 常 规 、 常规 、 常 规 、 肾功 能 、 电 图 和 尿 粪 肝 心 肝 、 、 、 B超情况 。 胆 脾 胰
胃食管反流病 (areohga r u i ae G R ) gsos aele xd es, E D 是 t p f l s 男7 9例 , 11 ; 均年龄 (4 1 女 0例 平 3 .2±94 ) ; .1 岁 平均病 程
(常见病 , 指 由于 下食管 括约 肌功 能 障碍 引起 胃 内 是 容物反 流 导 致 的 一 系 列 慢性 症 状 和 食 管 黏 膜 损 害…。
河北 中医 20 年 l 月第 3 卷第 l 期 08 1 0 1
H bi C N vm e 08 V l 0 N .1 ee J M, oe br 0 ,o 3 , o 1 T 2
14 17
药 穴 指 针 疗 法 对 胃食 管 反 流病 食 管 下 括 约 肌 压 力 的影 响
颜春艳 谢 胜 张云 波
辛辣食 品和酸 性饮 料 ; 避免 一些 易 引起 胃食管 反流 的食
物, 如脂肪类食物 、 克力 、 巧 咖啡及含酒 精的饮料 ; 限制饮
酒 , 烟 ; 持 大便 通 畅 , 制体 质 量 ; 免 餐 后立 即卧 戒 保 控 避
床, 睡眠应抬高床头 l ~2 m。 0 0c 16 观 察指 标 及 方 法 食 管 压 力 测定 : 用 Met n . 采 d oi r c Fm t nl i nsc / '司生产的水灌注式Pl r 9 动 t coa Da ots S i g i A  ̄ o ga 8 y m 力学参数 、 监测 系统 及 分析软 件及 环状 连续 水灌 注式 四
壮医药线点灸背俞穴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30例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口腔(包括喉部)或肺所致的症状和并发症[1]。
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反酸、烧心、胸口疼痛等,严重的可造成食管或者食管以外的咽喉部或器官的组织发生损伤,表现为咳嗽、咽喉炎症等[2]。
目前西医对本病的治疗是以抑酸、保护胃黏膜及改善胃肠道动力为主,虽然短期抗反流疗效肯定,但存在治疗周期长且停药后易反复等问题[3]。
GERD病机关键为气机失调,主要证型为肝胃不和型[4]。
笔者在随师学习期间,采用壮医药线点灸背俞穴治疗肝胃不和型GERD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30例病例均为2016年10月至2018年3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仁爱分院针灸科门诊患者,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2~68(45±1.33)岁,病程半个月~5(1.8±0.5)年。
全部患者均符合《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肝胃不和型GERD的诊断标准[5]。
2治疗方法取穴:脾俞、胃俞、肝俞、胆俞。
操作:采用多种壮药制备液浸泡过的苎麻线(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仁爱分院提供),医者以右手拇、食指持住药线的一端,并露出线头1~2cm,放在酒精灯火上点燃,如有火焰需抖灭,使之成圆珠状炭火即可,然后用拇指指腹将此炭火迅速而敏捷地直接灸灼于选定的体表穴位上。
一按火灭即起为1壮。
每穴位点灸3~5壮,灸时局部有蚂蚁样灼热感,有时上述感觉可沿经络传导。
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日点灸1次,6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观察4个疗程。
3疗效标准参照《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中关于本病的疗效评定标准[5]。
于治疗后计算主要症状综合疗效指数:改善百分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计算症状改善百分率。
痊愈:症状消失;显效:症状改善百分率≥70%;有效:30%≤症状改善百分率<70%;无效:症状改善百分率<30%。
背俞指针疗法对OOC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影响
背俞指针疗法对OOC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影响韦金秀;谢胜;周晓玲;侯秋科;刘园园;欧阳波;杨成宁;廖婷【摘要】Objective: To analyze backShufinger-pressure therapy in treating the patients with outlet obstruction constipation(OOC), the skin temperature changes of conception meridian and governor meridian acupoints in the patients of different patterns before and after treating, and explore the relativity between them. Methods: All 82 patients were divided to heat accumulation of bowel and stomach pattern,Qidepression pattern,Qi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stomach pattern, kidney-Yangdeficiency pattern and intestinal dryness due toYin deficiency pattern. The skin temperature of conception meridian and governor meridian acupoints were compared among the normal and the patients of different patterns. Results: Skin temperature of the patients of different patterns changed differently: ①heat accumulation of bowel and stomach pattern: skin temperature of main acupoints distributed on conception meridian in 14 days after treating was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ing significantly (P<0.05); the temperature of main acupoints distributed on governor meridian raised slightly. ②Qidepression pattern: the temperature of main acupoints distributed on conception meridian and governor meridian in seven days after treating was lower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ing evidently(P<0.05),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when the temperature in 14 days after treating was compared with beforetreating(P<0.01). ③Qi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stomach pattern: skintemperature of main acupoints distributed on conception meridian and governor meridian was changed indistinctly when it was compared among before treating, in seven days and 14 days after treating(P>0.05), but after treating, tracks of both meridians could be seen. ④kidney-Yangdeficiency pattern: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ing, skin temperature of both meridians in seven days after treating was raised significantly(P<0.05),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when the temperature in 14 days after treating was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in g (P<0.01). ⑤intestinal dryness due toYindeficiency pattern: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ing, skin temperature of both meridians in seven days after treating wa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P<0.05), it was decreased notably in 14 days after treating when it was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ing(P<0.01). Conclusion:①BackShufinger-pressure therapy could regulate skin temperature of both meridians bidirectionally, it was could lower skin temperature by clearing heat when there is pathogenic heat; it could raise skin temperature by warmingYangand dispelling the cold to stimulate meridianQi when there isYanginsufficiency and cold accumulation in the meridians; it could make nocturnal radiation track more continuous and clear when skin temperature of acupoints is changed indistinctly; it could arouse nocturnal radiation track along the meridian when there is no radiation track.②BackShufinger-pressure therapy could arouse meridianQiof the bladder, to affect the intersection of meridianQiof conception meridian and governor meridian, therefore to regulate the junctions of lung exterior connected with large intestine, of liver ascending and lung descending,and of spleen ascending and stomach descending, finally, it could achieve the effects of“acupoint-meridian-the improvement of visceral function”.%目的:分析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 obstruction constipation,OOC)不同证型患者治疗前后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的变化特点,探讨二者的相关性。
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发表者:老军医早在《黄帝内经》中,便对胃食管反流病有所记载。
中医学认为,该病属“吐酸病”、“食管瘅”的范畴,病位在食管与胃,与肝、胆、脾、胃等脏腑关系密切,其基本病因是肝胆失于疏泄、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上犯食管。
也就是说,肝、胆、脾、胃等脏腑的关系不协调,造成了胃食管反流。
通过协调脏腑之间的关系,使其“和谐”,就可治疗该病。
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一定特色。
首先,辨证求因。
中医认为,治疗胃食管反流重在恢复肝、胆、脾、胃脏腑的生理功能,以求恢复脾升胃降、肝随脾升、胆随胃降的生理状态。
其次,中医治疗作用多靶点,各味药物的作用靶点各有不同。
比如,一部分药物通降和胃,重在促动力,恢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一部分药物调和胆胃同病与肝胃不和,重在抑酸、络合胆汁;一部分药物“和胃护膜”,重在保护食管粘膜、促进其愈合;此外,还有一部分药物疏肝理气,健脾和胃,重在调节内脏。
这样的多靶点治疗,可协调脏腑之间的关系,恢复胃肠道正常蠕动方向。
再者,中医用药个体化、更灵活。
对于个体而言,导致反酸、烧心的主要矛盾可能不同,中医能根据不同患者,选择不同的药物以及不同的剂量组方,以求尽量适合患者病情。
值得关注的是,中医中药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酸碱混合反流性食管炎、反流造成的胸痛以及某些西药治疗失败的病人常具有较好疗效。
中医在反流性食道炎的疗法上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病症类型不同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志不畅型症见胸骨后痛或烧灼,每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胃脘及胁胀痛、反酸、食欲不振等。
治疗采取疏肝理气、和胃降逆的方法,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6克,白芍15克,乌贼骨15克,郁金、元胡、制香附、苏梗、半夏、枳壳各10克,甘草5克。
肝郁化热型症见胸骨后痛或烧灼样疼痛、反酸嗳气、性情急躁易怒、头面燥热、口干口苦、多饮、大便干结、舌红。
可采用疏肝清热、和胃降逆治法,方选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栀子、大黄、花粉、白芍各10克,柴胡6克,生地、瓜蒌各20克,石决明30克,竹茹12克。
罗铨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经验
罗铨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经验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也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症状。
它与胃酸反流至食管黏膜所致,常伴有咳嗽、咽喉不适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情况和痛苦症状,设计合理的治疗方案。
我的临床经验告诉我,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要有系统性,需要个性化治疗,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病因的把握治疗任何一种疾病,首先要明确病因。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是由于胃酸反流至食管黏膜,刺激食管黏膜引起的一种症状。
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关键是要把握好病因。
常见的病因有:①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黏膜受损,食管内上皮角化不全时,食管黏膜容易受到胃酸侵蚀,引起食管炎症和反流性食管炎。
②胃食管括约肌出现功能性障碍或通过压力降低,使胃内容物得以反流。
③胸、腹部压力增力,容易导致胃内容物反流。
对于不同的病因,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二、双管齐下的治疗对于胃食管反流性咳嗽,需要同时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
对症治疗主要是针对咳嗽、咽喉不适等症状,而病因治疗则是处理病因,改变内源性因素,阻断疾病的进程。
(一)对症治疗1.抗咳治疗。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咳嗽多为慢性刺激性咳嗽,一般不是传染性咳嗽,抗生素等治疗方法并不合适,应选用镇咳药物和祛痰药物,如可待因、美托洛尔等,减轻患者的咳嗽症状。
2.抗酸治疗。
对于胃酸反流性咳嗽,需要给予抗酸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抗酸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如奥美拉唑、雷尼替丁等。
这些药物能够有效地降低胃酸的分泌,减少胃酸对食管的损伤,对改善咳嗽症状有明显的疗效。
3.保护食管治疗。
对于食管黏膜受损严重的患者,需要加强保护食管黏膜。
可以给予一些质感软的食物,不要进食过冷、过热、过硬的食物,适当忌口辛辣刺激性食物。
可以给患者口服一些保护食管黏膜的药物,如硫糖铝、铝碳酸镁等。
(二)病因治疗1.改变生活方式。
对于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患者,需要调整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针刺督脉背段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反流症状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针刺督脉背段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反流症状和心理状态的影响赵倩倩;白兴华【摘要】目的:通过观察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躯体和心理症状改善情况来评价针刺督脉背段疗法的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选取就诊的60例 GERD 患者,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
针刺组针刺督脉背部 T3~T12段棘突下(含经穴及非经穴)治疗,每周二、四、六治疗,共3次,疗程8周。
西药组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口服;同时服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黛力新)。
分别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反流性疾病诊断问卷(RDQ)各症状、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的评分。
结果2组治疗后 RDQ 问卷各症状、SAS 和 SDS 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1);治疗后针刺组 RDQ 问卷各症状、SAS 和 SDS 评分均显著低于西药组(P <0.05);针刺组 RDQ 愈显率为66.67%(20/30),西药组为40%(12/30),2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2组治疗均有效,但针刺督脉背部 T3~T12段棘突下对改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反流症状和心理状态的临床疗效更优。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ing governor vessel for treating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by observing patients'reflux symptoms and psychological states.METHODS 60 cases with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were randomly chosen and then divided into the acupuncture group and western medicine group based on the visit-ing sequence,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Acupunctures were given to patients in the acupuncture group on back below the spinous processes of T3 to T12(both meridian acupoints and non-meridian acupoints included)on Tuesday,Thursday and Sat-urday,three times per week,for eight weeks in total.Patients in the westernmedicine group took omeprazole capsules orally. In addition,they also took one tablet of deanxit per time.Reflux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 scores,scores of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of both groups were observed.RESULTS All of these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much improved than before(P <0.01).After treatment,the scores of the acupuncture group were evide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western medicine group(P <0.05).The markedly effective rate of the acupuncture group was 66.67% (20/30),which was much higher than 40%(12/30)of the western medicine group,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hen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 (P <0.05).CONCLUSION Both treatment methods are effective,while needling along Du meridian from T3 to T12 seg-ments is more superior in improving the reflux symptoms and psychological states.【期刊名称】《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33)001【总页数】4页(P97-100)【关键词】针刺;督脉背段;胃食管反流病;心理状态;反流症状;临床疗效【作者】赵倩倩;白兴华【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北京 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北京 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32015年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将胃食管反流病(GERD)定义为由于胃内容物逆流到食管、口咽和(或)呼吸道造成的足以危害个人生活质量,或损伤,或并发症的棘手症状,常伴有反酸、烧心、反食和胸骨后疼痛等症状和一些咽喉、食管外表现[1]。
针刺督脉背段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反流症状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愈 显 率 比较 差 异 有 统计 学 意 义 ( P< O . 0 5 ) 。结 论
患 者 反 流 症 状 和 心理 状 态 的 临床 疗 效 更 优 。
2组 治 疗 均 有 效 , 但 针刺 督脉 背部 T 。 ~T 段 棘 突 下 对 改 善 胃食 管 反 流病
关 键词 : 针刺 ; 督 脉 背段 ; 胃食 管 反 流 病 ; 心理状 态; 反 流 症状 ; 临床 疗 效
I nf l u e nc e s of Ac u pu nc t u r i ng Go v e r no r Ve s s e l o n Re f l u x S y m pt o m a n d Ps y c h ol o g i c a l St a t e s i n Pa t i e nt s wi t h Ga s t r o e s o ph a g e a l Re lux f
曲辛 片 ( 黛力新) 。 分 别观 察 2组 患 者 治 疗 前 后 的 反 流 性 疾 病 诊 断 问 卷 ( R D Q) 各 症状 、 焦 虑 自评 量 表 ( S AS ) 和 抑 郁 自评 量表
( S D S ) 的 评 分 。结 果 2组 治疗 后 R D Q 问 卷各 症 状 、 S AS和 S D S评 分 较 治 疗 前 明显 改 善 ( P< O . 0 1 ) ; 治 疗后 针 刺 组 R DQ 问 卷 各症状 、 S AS和 S DS评 分 均 显 著 低 于 西 药 组 ( P< O . 0 5 ) ; 针 刺组 R DQ 愈 显 率 为 6 6 . 6 7 ( 2 0 / 3 0 ) , 西药组为 4 O ( 1 2 / 3 0 ) , 2组
机选取就诊 的 6 O例 GE RD 患者 , 按 随 机 数 字 法 随 机 分 为针 刺 组 和 西 药组 , 每组 3 O例 。针 刺 组 针 刺 督 脉 背 部 T。 ~T z 段 棘 突 下( 含 经 穴 及 非 经 穴) 治疗, 每周二 、 四、 六治疗, 共 3次 , 疗程 8周 。 西 药 组 予奥 美拉 唑 肠 溶 胶 囊 口服 ; 同 时服 用 氟 哌 噻 吨 美 利
211213575_“以俞调枢”药穴指针疗法对胃气上逆型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的临床研究
中医中药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中外医疗“以俞调枢”药穴指针疗法对胃气上逆型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的临床研究李江辉,陈硕,洪嘉辉,陈有平南平市人民医院脾胃科,福建南平 353000[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以俞调枢”药穴指针疗法治疗胃气上逆型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 reflux cough, GERC )的临床效果。
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8月—2021年6月于福建省南平市人民医院住院或门诊治疗的胃气上逆型GERC 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 =30)和干预组(n =30)。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以俞调枢”药穴指针疗法。
于干预前和干预后3个月评估患者咳嗽症状、反流症状、食管黏膜破损、生活质量总分情况。
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各症状及生活质量得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咳嗽症状、反流症状、食管黏膜破损得分分别为(0.25±0.31)分、(0.63±0.49)分、(0.33±0.48)分,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16.77±0.86)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266、2.642、2.910、14.566,P <0.05)。
结论 “以俞调枢”药穴指针疗法治疗胃气上逆型GERC ,可以极大改善患者咳嗽症状、反流症状、食管黏膜破损等不适症状,且其生活质量较好。
[关键词] 药穴指针疗法;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生活质量[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22)11(c)-0167-04Clinical Study of "Yishu Tiaoshu" Acupoint Pointer Therapy on Patients with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Cough of Adverse Rising of Stomach QiLI Jianghui, CHEN Shuo, HONG Jiahui, CHEN YoupingDepartment of Spleen and Stomach, Nanping People´s Hospital, Nanping, Fujian Province, 3530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Yishu Tiaoshu" acupoint pointer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cough (GERC) of adverse rising of stomach qi.Methods A total of sixty patients with GERC of adverse rising of stomach qi who were hospitalized or outpatients in Nanping People´s Hospital from August 2020 to June 2021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 =30) and inter‐vention group (n =30)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point pointer therapy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Cough symp‐toms, reflux symptoms, esophageal mucosal damage, and quality of life scores were assessed before and 3 months after intervention.Results Before intervention,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ymptoms and quality of life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P >0.05). After intervention, the scores of cough symptoms, reflux symptoms andesophageal mucosal damage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0.25±0.31) points, (0.63±0.49) points and (0.33±0.48) points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quality of life score (16.77±0.86) poi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 =3.266, 2.642, 2.910, 14.566, P <0.05).Conclusion "Yishu Tiaoshu" acupoint pointer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GERC of adverse rising of stomach qi can greatly improve patients´ cough symptoms, reflux symptoms, esophageal mucosal damage and other discomfort symptoms,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is good.DOI :10.16662/ki.1674-0742.2022.33.167[基金项目] 福建中医药大学校管科研课题(XB2018083)。
背俞指针疗法对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俞穴选择初探
背俞指针疗法对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俞穴选择初探
谢胜;韦金秀;周晓玲;侯秋科;刘园园;欧阳波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出口梗阻型便秘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病后、产后及药物等因素所致,其病位在大肠,与肺、脾、肾、肝相关[1]。
大肠主传化糟粕,其功能的正常发挥与胃气的通降、脾气的运化、肺气的肃降等有关[2]。
胃气的通降有助于糟粕的排泄[3],脾气的运化有助于大肠对大肠津液的吸收,脾升胃降,津液上升,糟粕下行,大便通行;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肃降有助于糟粕的排泄,而肺气的肃降、肝气的升发相互为用与制约,
【总页数】3页(P85-86,87)
【作者】谢胜;韦金秀;周晓玲;侯秋科;刘园园;欧阳波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广西南宁 530000;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中医院脾胃病科,广西柳州 545001;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中医院脾胃病科,广西柳州 545001;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中医院脾胃病科,广西柳州 545001;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广西南宁 530000;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广西南宁 5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2.2;R574.62
【相关文献】
1.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与胃电节律的影响及其相关性探讨
2.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酸反流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影响
3.背俞指针疗法对OOC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影响
4.背俞指针疗法对OOC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影响
5.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42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俞枢调枢”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以俞/枢调枢”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目的:本研究进一步观察“以俞/枢调枢”背俞指针疗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探讨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精神心理状态及睡眠的影响,揭示背俞指针疗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机理,为“以俞/枢调枢”理论指导下的背俞指针疗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观察组以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对照组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疗程为2周,以反流性疾病问卷(RDQ)、胃食管反流病量表(Gerd Q)评价患者胃食管反流症状;胃食管反流病生活质量自评量表(GERD-HRQL)评价患者生活质量;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评价患者焦虑、抑郁及睡眠状况;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HRV)检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
结果:1.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RDQ、Gerd Q、GERD-HRQL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均有效;2.治疗后,观察组显效16例、有效11例、无效3例,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11例、无效10例,观察组总有效率89.9%,对照组总有效率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3.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SAS、SDS及SR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AS、SDS及SRS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在改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和改善睡眠方面优于对照组;4.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HRV:SDNN、SDANN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正常组HRV:SDNN、SDAN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DNN、SDANN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减退现象,而观察组具有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的作用,对照组则无此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酸反流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影
响
目的观察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酸反流及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的影响。
方法纳入120例GER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
治疗组予背俞指针疗法,对照组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及兰索拉唑肠溶片口服,共治疗2周。
观察治疗前后酸反流总时间百分率、长时间酸反流次数、最长酸反流时间变化情况,检测2组治疗前后、随访6个月时LESP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后2组24 h食管酸反流总时间百分率、长时间酸反流次数、最长酸反流时间均显著下降(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LESP均明显改善(P<0.05);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LES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背俞指针疗法能通过改善LESP减少食管酸反流,且LESP改善持续时间较长。
标签:背俞指针疗法;胃食管反流病;酸反流;食管下括约肌压力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
食管下括约肌(LES)抗反流功能尤为重要[1],通过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检测能客观评价GERD治疗效果。
目前西医治疗以抑酸及改善胃肠道动力为主,但疗程长且停药后易反复。
背俞指针疗法以指代针,通过对患者双侧足太阳膀胱经胃俞、脾俞、胆俞及肝俞进行点、按、揉的手法操作而治疗疾病。
笔者临床发现,该疗法能有效改善GERD患者LESP,减少食管酸反流,且显示出较长时间的持续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纳入病例均为柳州市中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GER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
治疗组男25例,女35例;年龄23~59岁,平均(42±8)岁;平均病程(27±5)月。
对照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23~58岁,平均(39±10)岁;平均病程(26±6)月。
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内科学》拟定[2]。
经24 h食管酸碱动态监测明确有异常反流者,并具有下列任意1项:①具有GERD的典型症状(烧心、反酸、反食)、不典型症状(胸骨后疼痛不适、胸闷、咽部梗塞感或辛辣感)、消化道外症状(咳嗽、哮喘等肺及其他部位症状),以上症状≥1项;②内镜检查食管炎表现为0~Ⅱ级;
③近4周胃镜检查排除胃肠道肿瘤、消化性溃疡等器质性病变,B超检查排除肝
胆等疾患,有消化道外症状表现者需做相关检查除外心肺疾患;④症状持续≥6个月。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年龄18~60岁;③近1周未服用抑酸及影响胃肠动力的西药者;④患者对治疗方案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行贲门切除或胃切除术后、合并Barrett食管、贲门失弛缓症、幽门梗阻、消化性溃疡、消化系统肿瘤、食管裂孔疝、卓-艾综合征者;③合并心、脑血管、肝、肾、造血、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④神经性、精神性疾病及传染病患者;⑤妊娠、围产及哺乳期妇女。
1.5 治疗方法
治疗组每日9-11时(巳时)行背俞指针疗法。
患者安静休息15 min,保持室温(28±1)℃。
患者端坐位,取胃俞、脾俞、胆俞、肝俞。
相同穴位由左至右,不同穴位由下而上操作。
医者以拇指指腹点按各穴 1 min,按揉2 min,频率120~160次/min,力度5.0~7.4 kg,以患者耐受为度,采用推拿手法参数测定仪进行监测。
每次24 min,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
治疗组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号37817,规格5 mg×12片/盒),每次5 mg,每日3次,口服;兰索拉唑肠溶片(汕头经济特区鮀滨制药厂,批号A1420204526,规格15 mg×14片/盒),每次15 mg,12 h 1次,口服。
2周为1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与方法
1.6.1 酸反流指标检测治疗前后采用Synectics Dig it rapper动态pH监测仪进行24 h食管pH监测。
检查前当日禁食6~8 h,先行食管测压检查,以确定LES位置,pH电极置于LES上5 cm,连续记录24 h食管pH变化。
以pH4.2%、长时间(长于5 min)pH3次、最长反流时间>9.2 min确定为病理性反流。
1.6.2 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检测治疗前后及治疗后6个月分别采用Medtronic Functional Diagnostics A/S公司的水灌注式Polygram 98动力学参数、监测系统及分析软件,用环状连续水灌注式四通道食管压力测压导管测LES静息压。
检查前至少禁食8~12 h,经鼻插入测压导管,采用定点牵拉法确定LES位置,分别记录4个侧孔的LESP。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24 h食管酸反流指标比较
治疗后2组24 h食管酸反流总时间百分率、长时间酸反流次数、最长酸反流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治疗前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检测比较
治疗后2组LESP较治疗前均改善明显(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随着LESP改善,24 h食管酸反流总时间百分率、长时间酸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
随访6个月,治疗组对LESP的改善作用依然存在,对照组对LESP无明显改善作用。
说明背俞指针疗法改善LESP的同时可有效减少食管酸反流,且该作用能持续较长时间,使患者反流症状得到较长时间缓解。
GERD的治疗主要目标包括缓解症状、治愈食管炎、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复发和并发症。
而目前对长期抑酸、促动力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待观察。
背俞指针疗法为非侵入性经络治疗手段,在治疗GERD中取得了显著疗效[3]。
笔者运用该疗法治疗GERD发现,以脾胃为中心的气机升降失衡乃病机表象,任督二脉经气升降交会失衡是发病根本[4]。
该疗法取双侧足太阳膀胱经胃俞、脾俞、胆俞及肝俞,通过指针疗法不仅能直接调节相应脏腑升降功能,还能激发足太阳膀胱经经气,使夹于双侧的足太阳膀胱经及与之交会的督脉经气得到充盈。
督脉、任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两经经气一升一降,如环无端,故督脉经气充盈则推动任督二脉经气升降交会有序运行。
且任脉与足阳明胃经交会,足太阴脾经与任脉交会,又通过阴维脉与任脉有密切联系,足阳明胃经与督脉交会。
可见,任、督二脉与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均有着密切联系。
督脉为阳脉之海,统督一身之阳气;任脉为阴脉之海,统领一身之阴;督脉主升,任脉主降,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根本,任督经脉相通,经气汇合流通畅利,对于脏腑气机升降有重要影响。
任督二脉经气运行调和,升降有常,环周有序,亦是脾胃气机升降正常运行的内在动力。
总之,背俞指针疗法能通过改善LESP减少食管酸反流,达到治疗GERD的目的,且LESP改善持续时间较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任督二脉经气交会的改善相关。
参考文献:
[1] 万小平,张建忠,王雁,等.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测压及pH监测值[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0,6(20):552-553.
[2]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72- 375.
[3] 谢胜,梁健,颜春艳,等.药穴指针疗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4):355-358.
[4] 谢胜,张越.以背俞调节脾胃功能的“以俞调枢”理论的提出与构建[J].辽宁中医杂志,2011,15(9):21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