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吸收(生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与吸收》自学思考题

一、述胃液、胰液、胆汁的成分和作用及分泌调节。

(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胃液的性质:无色透明的酸性液体,pH0.9—1.5。

胃液的主要成分:无机物有盐酸、钠和钾的氯化物;有机物有胃蛋白酶原、粘蛋白及内因子等。

作用:

1.盐酸盐酸的主要生理作用:(1)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变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为胃蛋白酶的作用提供最适pH;(2)促进食物中蛋白质变性,使之易于消化;(3)高酸度有抑菌和杀菌作用;(4)盐酸进入小肠可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5)酸性环境有助于钙和铁在小肠的吸收。

2.胃蛋白酶原在胃酸或已有活性的胃蛋白酶作用下,转变为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可水解蛋白质,其主要产物是蛋白胨和少量多肽。

3.粘液及胃的屏障粘液主要作用是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侵蚀,并保护胃粘膜免遭食物的机械损伤。粘液—碳酸氢盐屏障:是胃粘液与HCO3—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一道屏障。粘液可中和并稀释胃酸,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具有润滑和保护胃粘膜的作用。 4.内因子它具有保护维生素B12并促进其吸收的作用。

(二)胃液分泌的调节

1.消化期胃液分泌

(1)头期胃液分泌的特点:持续时间长,胃液分泌量最大,酸度最高,胃蛋白酶含量更高;其分泌反应的强弱与情绪,食欲有很大关系。

(2)胃期胃液分泌的特点:胃液酸度较高而胃蛋白酶含量较头期低,故消化力比头期弱。

(3)肠期胃液分泌:量少,仅占胃液总分泌量的1/10。

在胃液分泌的调节中,头期以神经调节为主,胃期以内在神经丛和促胃液素的调节作用较为重要,肠期则主要是体液因素在起作用。 3.引起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1) 乙酰胆碱(2)促胃液素(3)组胺

4.胃液分泌的抑制因素:盐酸、脂肪和高渗溶液3种。

(三)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胰液的性质:无色透明的碱性液体,pH7.8-8.4。

胰液的成分:碳酸氢盐、水、多种消化酶。

作用:1.碳酸氢盐(1)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保护肠粘膜免受强酸的侵蚀;

(2)造成的弱碱性环境也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2.胰淀粉酶可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3.胰脂肪酶在胆盐和胰辅脂酶的帮助下,可分解甘油三酯为脂肪酸、甘油一酯和甘油。

4.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肠激酶的作用下使胰蛋白酶原变为具有活性的胰蛋白酶。激活的胰蛋白酶也能使胰蛋白酶原活化,并可激活糜蛋白酶原。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同时作用时,可消化蛋白质为小分子多肽和氨基酸。

正常胰液中除以上几种主要消化酶外,还有羧基肽酶、弹性蛋白酶等蛋白分解酶,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等核糖分解酶,胆固醇酯酶和磷脂酶A等脂肪分解酶。

(四)胰液分泌的调节

胰液分泌同时受神经和体液双重控制,并以体液调节为主。

1.神经调节食物的形状、气味等刺激引起条件反射性胰液分泌。迷走神经兴奋引起胰液分泌的特点是:水分和碳酸氢盐含量很少,而酶的含量较丰富。

2.体液调节主要有促胰液素、促胰酶素和促胃液素。

(1)促胰液素:由小肠S细胞分泌,在其刺激物中以盐酸最强。促胰液素通过血循环作用于胰腺导管细胞,使其分泌大量的HCO3-和水,因而使胰液分泌量大为增加,而酶的含量却很低。

(2)促胰酶素:由小肠I细胞分泌。其最有效的刺激是蛋白分解产物。促胰酶素可促进胰液中各种酶的分泌,而对胰液中水和HCO3—的影响却很弱。

(3)促胃液素:促进胰液分泌,对其中酶的分泌作用较强,而对H20和HCO3—的分泌作用较弱。

(五)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胆汁的性质:肝胆汁呈金黄色,pH7.4,胆囊胆汁因浓缩,颜色变深为黄绿色,pH6.8(因HCO3—被吸收)。

胆汁的成分:胆汁中的无机物为Na+、K+、C1—和HCO3—等,有机物主要是胆盐、胆色素、胆固醇和卵磷脂,不含消化酶。与消化功能有关的是胆盐。

作用:胆色素是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胆固醇是肝脏脂肪代谢的产物,是胆汁酸的前身。

胆盐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意义:胆盐可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微滴,从而增加了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胆盐达到一定浓度后,可聚合成微胶粒,促进脂肪酸的吸收,因而也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及胆固醇的吸收。

(六)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促进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自然刺激物,高蛋白食物刺激最强,其次为高脂肪或混合食物,糖类食物的作用最弱。

1.神经调节

2.体液调节

(1)胆盐:胆盐的利胆作用最强,可刺激肝细胞分泌胆汁。肝细胞分泌的胆盐排入小肠后,绝大部分由回肠末端吸收,经门静脉回肝脏,这一过程称胆盐的肠肝循环。

(2)促胰液素:促胰液素作用最为明显。它可刺激肝小管分泌H20和HCO3—,但胆盐含量不增加,故称为水利胆。

(3)促胃液素:它可直接作用于肝细胞引起肝胆汁分泌,也可间接通过刺激胃酸分泌,

(4)缩胆囊素:即促胰酶素,它具有强烈收缩胆囊,舒张oddis括约肌,从而促进胆汁排出的作用。

二、.胃肠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支配胃肠道的神经有外来神经和内在神经两部分。

(一)外来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主要来自迷走神经,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乙酰胆碱,后者通过M型胆碱受体对胃肠运动和分泌起兴奋作用,这一作用可被阿托品阻断。此外,迷走神经节后纤维中有一部分是抑制性纤维,其末梢递质是肽类物质。交感神经,其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抑制胃肠平滑肌活动。

(二)内在神经丛,又称为肠神经系统,是由存在与消化管壁内无数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组成的复杂的神经网络。

内在神经丛由肌间神经丛(位于纵形肌和环形肌之间)和粘膜下神经丛(位于环形肌和粘膜肌层之间)组成。内在神经丛中的感觉神经元,感受来自肠壁或粘膜上的机械、化学刺激,与神经丛内的其他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从而构成一个局部反射系统。

三、.生理情况下,胃液为什么不消化胃粘膜?

因为正常人胃内存在两种屏障,其主要作用是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侵蚀,并保护胃粘膜免遭食物的机械损伤。

(1)胃粘膜屏障:由胃粘膜上皮细胞腔面细胞膜和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所构成。该屏障可有效地阻止H+由胃腔扩散入粘膜,在保护胃粘膜防止酸的侵蚀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粘液—碳酸氢盐屏障:是胃粘液与HCO3—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一道屏障。这一屏障的作用在于,当胃腔中的H+向胃壁慢慢扩散时,被其中的HCO3—中和,使粘液层中出现pH梯度,即胃腔侧pH较低,而靠近上皮细胞侧pH较高,因而有效地保护了胃粘膜。

四、三种主要胃肠激素的作用:见P170表。

五、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引起机体哪些维生素缺乏,为什么?

大肠内有许多细菌,它们能利用食物残渣合成维生素B复合物和维生素K。长期应用抗生素,可导致肠内菌群紊乱和维生素缺乏。六、.为什么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

小肠是消化的主要部位,原因:小肠内消化是整个消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食糜在小肠内停留3~8h,在同时受收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消化和小肠运动的机械作用后,变成小分子物质而被小肠吸收。故是消化的主要部位。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原因:(1)小肠中食物已被消化为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2)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约3~8h,有充分的吸收时间;(3)小肠有巨大的吸收面积,小肠粘膜有大量的环状襞、绒毛以及微绒毛,因此小肠有巨大的吸收面积。(4)绒毛伸缩运动起着“泵”的作用,促进食糜和小肠粘膜接触,并能加速绒毛内血液和淋巴流动。

七、食物中纤维素对肠道吸收功能的影响有:①大部分多糖纤维能与水结合而形成凝胶,从而限制水的吸收,并使肠内容物容积膨胀;

②纤维素多能刺激肠运动,缩短粪便在肠内停留的时间和增加粪便体积;③纤维素可降低食物中热量的比率,减慢含能物质的摄取,从而有助于纠正不正常的肥胖。

名词解释

1.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2.吸收:食物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

3.基本电节律:是消化道平滑肌特有的电变化,是细胞自发性节律性去极化形成的。

4.容受性舒张:进食后反射性地通过迷走神经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的舒张。

5.胃排空:胃内食糜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6. 肠—胃反射:十二指肠内的食糜以及酸、脂肪、渗透压等刺激十二指肠壁上的机械和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胃运动减弱、幽门舒张及胃液分泌减少的现象。

7.胆盐的肠肝循环:胆盐进入小肠后被回肠末端粘膜吸收,通过门静脉又回到肝脏,再组成胆汁分泌人肠,这一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