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立法保护的几点思考
论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

论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摘要】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目前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在法律保护方面尚存在不足,侵权问题时有发生。
为此,需要加强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措施,提高侵权责任的惩罚力度,鼓励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和传承。
这样可以促进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蓬勃发展,保护其独特性和传统价值,进而促进文学艺术事业的繁荣。
通过加强法律保护,我们将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使其在当今社会得到更好地传播和发扬。
【关键词】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法律保护、重要性、现状、问题、措施、侵权责任、惩罚力度、创作、传承、蓬勃发展、独特性、传统价值、促进、繁荣。
1. 引言1.1 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点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点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在形式上,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通常具有口头传承和群体创作的特点,其传播途径广泛,具有强烈的群众性和民众参与性。
在内容上,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常常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念,反映了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还常常融合了人们对自然、历史、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特点,为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是我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重要性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宝贵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民俗文化。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人民生活的真实情感和生活状态,更是传承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风格,在丰富了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通过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神,从中领悟到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取向。
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对于维护国家文化自信和推动文化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法律问题之浅思

法律经纬法制博览2019年08月(下)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法律问题之浅思吕林月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摘要: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以下简称民间文艺作品)是一个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但是对其的保护却十分欠缺,现行的法律缺乏相关规定,致使实务中侵权问题频发,因此,需从我国民间文艺作品保护的现状入手,分析法律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法律问题中图分类号:D92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24-0259-01作者简介:吕林月(1998-),女,汉族,重庆人,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法学。
一、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的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对于民间文艺作品的保护规则一直以来都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而是规定由国务院另行出台规则。
这一规定过于宽泛,具体的保护规则并未以法律的形式进行具体规定。
依据《著作权法》的规定国务院应当以行政法规的形式进行保护,然而由于民间文艺作品本身的地域性、传承性、群体性等特点,与之相关的行政法规一直未曾出台,因此对于民间文艺作品的著作权纠纷解决一直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司法实践中存在许多困难。
直到国家版权局公示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稿)。
该条例总共二十一条,是我国对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的一大尝试。
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未能从民间文艺作品本身的特点出发为其制定合适的保护方式,现有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改善,因此也导致立法工作止步不前。
在现实审判中对于民间文艺作品的著作权纠纷多依赖于法官的自由裁量,同案不同判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除国家立法外,一些地区也在地方层面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如安徽、甘肃等地都相继出台了地方性法规对当地的民间文艺作品进行保护,这些法规对国家层面的立法具有重要的推进和借鉴意义。
简析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

简析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指广大民众创作的,反映社会生活、民间传统、文化风俗等内容的文学艺术作品。
它们常常融入了民间特有的语言、表达形式和艺术技巧,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独特性。
然而,由于其创作主体多为普通百姓,他们对于自己的创作作品的法律保护意识较为淡薄,造成了一些作品被侵权盗用的情况。
因此,对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应当体现在著作权的保护上。
著作权是对文学、艺术作品享有的独占权利,包括作品的复制、发行、表演、展览等权利。
对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注册著作权,使其在法律上得到明确的保护。
此外,还可以通过与版权代理机构合作,将作品进行集体管理,维护作者的权益。
其次,应当对非法盗用、侵犯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在我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对著作权的侵权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并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执法机构,加大对于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可以有效地维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合法权益。
另外,应当加强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宣传和推广。
通过组织展览、演出、出版、网络传播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提高其社会价值和知名度。
同时,也能够增加创作者的收入来源,激发更多人参与到民间文学艺术创作之中。
此外,还可以建立相关的专门机构或组织,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提供更加全面的法律保护。
这些机构可以提供咨询、备案、维权等服务,帮助创作者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时,它们还可以开展相关的研究和培训,提升创作者的艺术水平和法律意识。
总之,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应当得到充分的法律保护。
只有保护好这些作品的著作权,打击侵权盗版行为,加强推广和宣传工作,建立相应的机构和组织,才能更好地维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权益,促进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浅谈民间文学艺术的继承与保护

浅谈民间文学艺术的继承与保护【摘要】民间文学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从历史背景下的民间文学艺术、现代社会中的传承情况、保护现状、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创新与传播等角度进行探讨。
结合现实情况,呼吁加强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意识,促进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坚持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间文学艺术,让其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继续为人们带来文化的魅力和情感的共鸣。
【关键词】民间文学艺术、继承、保护、重要性、意义、历史背景、传承、现状、传统技艺、创新、传播、加强保护意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发展道路1. 引言1.1 民间文学艺术的重要性民间文学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智慧和文化底蕴。
它不仅是人们娱乐放松的重要方式,更是传承历史、传达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民间文学艺术通过各种形式的表达,如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戏曲等,将人们对生活、对人情世故的体验与感悟融入传承了民族的文化基因,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民间文学艺术不仅仅是古代的遗产,更是当代社会的宝贵财富。
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具有珍贵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
通过民间文学艺术,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先辈们的智慧和经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进而珍惜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瑰宝。
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艺术,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1.2 民间文学艺术的继承与保护意义民间文学艺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其继承与保护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民间文学艺术的继承是对历史和传统的珍视和延续。
通过继承民间文学艺术,可以让后人了解和感受到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

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民间文学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诸多的传说、史实、神话、民谣、曲艺等各种形式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文化市场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这些文学艺术作品也面临着严重的知识产权侵权问题。
一、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1. 传承中国文化民间文学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对于保持民族文化的纯正性和传承文化基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需要有一定的知识产权确立和保护,这样才能够促进民间文学艺术的更好发展,并进一步推广中华文化。
2. 保护创作者权益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往往是由一个或几个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和创作出来的,具有较高的知识产权价值。
但是,由于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往往会出现抄袭、盗版等问题,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创作者的合法权益,不利于创作积极性的激发和文化传承。
3.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然而,在知识产权没有受到充分的保护和管理的情况下,很难对文学艺术作品进行市场化运作和推广,从而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二、民间文学艺术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目前,中国尚未建立起全面完善的民间文学艺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政府部门的管理力度相对较弱,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够完善,导致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形势较为严峻。
在我国,很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都没有得到专利保护,甚至存在大量的抄袭、盗版等侵权行为。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盗版、抄袭、网络传播等问题更加突出,知识产权的侵害也更加频繁和难以管理。
三、加强民间文学艺术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1. 建立法律法规应制定和完善有关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打击盗版、抄袭等侵权行为。
同时,应加强知识产权侵害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提升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

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民间文学艺术是一个民族或群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传承和发展而来的文化瑰宝,它承载着一个民族或群体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民间文学艺术面临着被滥用、歪曲、失传等诸多威胁,因此,加强对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民间文学艺术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首先,它具有集体性,通常是由某个民族或群体共同创造和传承的,而非个人的创作成果。
其次,它具有传承性,通过口口相传、师徒传承等方式代代相传,不断发展演变。
再者,它具有地域性,与特定的地域环境、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此外,民间文学艺术还具有活态性,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创新。
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权利主体难以确定。
由于民间文学艺术是集体创作和传承的,其权利主体可能是一个民族、一个社区甚至是整个国家,这使得权利归属问题变得复杂。
另一方面,保护范围难以界定。
民间文学艺术形式多样,包括民间故事、歌谣、舞蹈、戏曲、工艺等,如何准确界定哪些属于应受保护的范畴存在困难。
目前,国际上对于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以版权法为基础的保护模式,将民间文学艺术视为作品进行保护。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利用现有的版权法律体系,但也存在局限性,如版权法对保护期限的限制可能不适合民间文学艺术的长期传承特点。
另一种是专门立法保护模式,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来保护民间文学艺术。
这种模式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解决民间文学艺术保护中的特殊问题,但立法难度较大。
在我国,对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
虽然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民间文学艺术提供保护,但仍存在不足。
例如,著作权法对于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范围和权利主体的规定不够明确。
因此,有必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明确民间文学艺术的权利主体、保护范围、保护期限、权利内容等方面的内容。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立法建议论文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立法建议有关民间艺术作品保护的立法,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讨论。
首先是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界定。
准确概括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内涵,对其立法保护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准确、全面和恰当的定义,从国内方面来说,有利于确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范围,加强对其保护,防止对其侵害、滥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促进民族的团结,而且有利于调动人们对其挖掘的积极性;从国际方面来说,有利于促进各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密切各国民间文学艺术的交流,增进各国之间的友谊和联系。
针对《著作权法》第六条中明确指出的要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专门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还应回归到对其“作品”本身的保护,对于传统文化、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可以由其他法律解决,其次,对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构成要件以国际示范法做参考:至少两个要件,一,属于未发行的作品;二,属于年代久远且作者不明的作品。
将作者身份不明作为民间文艺作品的构成要件,那么按照现有《著作权法》规定,这类作品比照无名作品对待应当由国家代为管理,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行使权利,但是应当注明作品来源地区,这样的模式可以达到民间文艺传承的目的;对民间文艺的使用产生的收益可由政府有关部门用于该民间文艺来源地文化发展,或者收益留存分配给作品来源地,实现利益的分享,以鼓励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使用,鼓励演绎性传承和原生态传承。
其次是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权利主体。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作为著作权保护的客体之一,若发生对其侵权,究竟谁享有此权利,由谁主张该作品的权利,是不可避免要设计的一个问题。
由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一种作者身份不明需要对其进行特殊保护的作品,而保护的目的主要是防止本民族团体以外的人随意使用本民族所遗留下来的民间文艺,因而它可能涉及侵害一个民族文化。
如果以原住民、传统社群来界定民间文艺的主体,那么,对于跨地区、跨国的民间文艺问题不是很容易处理,比如:湖南花鼓戏、苗族山歌等,民族具有边界不稳定性,无法确定要找谁去授权,谁可以主张权利?一旦法律作出这样的规定,会将民间文艺作品的权利归属变得非常复杂,阻碍民间文艺的传承和发展。
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

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情感表达。
为了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我国通过法律手段进行保护,以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妥善利用和传承。
本文将探讨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情况,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以及现有的法律保护机制。
一、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依托于相关的法律法规,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该法规定了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包括作品的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权等。
此外,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间文艺条例》等法律文件也涉及到对这类作品的保护。
在实施方面,我国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来推动和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
其中,国家版权局负责统筹著作权保护工作,全国文联负责对民间文艺作品进行合理引导和组织管理。
此外,各级文化部门也负有监督和管理的责任,加强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与传承。
二、现有的法律保护机制针对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需求,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保护机制。
具体来说,我国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 创作权保护:依据《著作权法》,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者享有署名权和修改权。
保护创作者的创作权利,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中来,促进作品的多样化和持续发展。
2. 发表权保护:作者享有决定作品是否发表以及作品如何发表的权利。
此举保护了作品的初次公开与传播,并为作者带来了可能的经济利益。
3. 传播权保护:《著作权法》规定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传播权,并禁止未经授权的转载、复制、传播等行为。
这有助于维护作品的创作完整性,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
4. 保护机构设立:国家版权局、全国文联等机构负责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保护与管理,并通过相关的政策措施进行引导和支持。
他们不仅提供法律咨询和保护,还推动文艺作品的交流与合作。
浅谈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

浅谈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摘要]:民间文学艺术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各民族、种族、种群等群体集体智慧的结晶。
例如大家熟悉的阿凡提故事、嫦娥奔月的传说、史诗《格萨尔王》等,保护这些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不仅是对中华文化遗产的引扬,更是从法律上保障我国各民族的利益。
[关键词]:民间文学;知识产权;保护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
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民族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奉献过众多的发明创造,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令人神往的轨迹,谱写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光辉篇章。
民间文学艺术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但我国著作权法却未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方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特别是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权属问题日益凸显,目前我国司法实践中,涉及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知识产权的著作权纠纷屡屡发生,因此,如何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已成为立法司法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概念及其特性根据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突尼斯通过的《为发展中国家制定的样板版权法》中对“民间文学艺术”的解释,“民间文学艺术”通常意指在某一国家领土范围内可认定由该国国民或种族群落创作的、代代相传并构成其传统文化遗产之基本组成部分的全部文学、艺术与科学作品。
”在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指:某一民族的群众在其生息繁衍过程中创造的、反映该民族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作品。
其作品形式一般包括有:口头表达形式,如民间传说或寓言、笑话等;音乐表达形式,如民歌、民间乐曲等;活动表达形式,如民间舞蹈、民间风俗等;民间工艺形式,如蜡染、织锦等,以及其他的表达方式。
民间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始终处在发展和完善之中,这就使得一件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往往是经过几代人的演泽创作而丰富起来的,因而其往往是某一群体的身份不明的人。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这特点使得对它的保护要比一般作品更为因难、复杂。
我国民间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

论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摘要: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不仅是民间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
然而近些年来,由于其自身特征的限制,其著作权屡屡遭受侵害,这对我国文学艺术而言是巨大的损失。
本文将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点入手,论述保护其著作权的必要性,并根据我国的保护现状,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权利主体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概念民间文学艺术(expressions of folklore),是指在一国国土上,由该国某个民族或地区的社会群体经过世代相传而逐渐创作出的、反映本民族或本地区的生活历史、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心理特征等的文学艺术形式。
它应该是个广义的概念,即某一特定民族或一定区域的人群世代相传,留存于民间的,反映该民族或该区域人群历史渊源、生活习俗、心理特征即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群体特征、宗教信仰等诸多内容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总和。
具体而言,包括:手工艺术生产技艺及其制品;在民族民间流传的诗歌、音乐、歌舞、戏曲、曲艺、谣谚、皮影、剪纸、绘画等艺术表现形式;反映某一民族或区域习惯习俗的礼仪、节日和庆典活动、游艺活动、民族体育活动、饮食、民居、服饰、器具、工具、建筑物、设施、标识及特定的自然场所;在一定区域或群体中流行的语言、文字;传统医药知识;有价值的手稿、经卷、碑碣、楹联等等。
[1]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征和保护的必要性1、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作者具有群体性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作者不是一个或者几个自然人,它是社会群体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个社会群体,可以是一个或者几个民族,也可以是一个或者几个村落,是一定区域内的人创作而成的。
2、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具有继承发展性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母体创作出来以后,它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继承以往优良的因素,又加以创作和革新,使得内容更加充实,形式更加丰富。
3、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期限具有不确定性大多数著作权保护客体都存在保护期限,依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对著作权客体的保护期限大多是作者生前加死后50年,也有部分是作品首次发表后50年。
试析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

试析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论文摘要国际上,民间文学艺术(Expressions of Folklore)的概念经过UNESCO和WIPO 的多年发展已变得越发成熟。
在我国,法律并没有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作出任何定义,仅在《著作权法》第六条中提到“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概念。
乌苏里船歌一案,暴露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中出现的法律问题。
本文结合案例分析、法律实践与立法现状,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提出思考与建议。
论文关键词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非物质文化遗产著作权一、乌苏里船歌案案情简介1999年,歌唱家郭颂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晚会上演唱了《乌苏里船歌》,央视主持人在该晚会上强调该歌曲由郭颂原创而非赫哲族民歌。
之后,北京北辰购物中心发售了标明郭颂为该歌曲原创作者的出版物。
黑龙江省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人民政府由此以郭颂、中央电视台及北京北辰购物中心为被告提起诉讼,称《乌苏里船歌》侵犯了赫哲族民歌的著作权,对三被告提出相应的诉讼请求。
法院一审判决《乌苏里船歌》系根据赫哲族民歌而来的改编作品,要求三被告承担相应责任;三被告不服,提出上诉,并指出乡政府的原告资格存在争议。
二审法院肯定了乡政府的原告资格,维持一审判决。
至此,乡政府在本案中胜诉。
二、乌苏里船歌案引发的法律问题(一)以乡政府作为原告所存在的争议本案中,乡政府是否拥有原告资格十分值得探讨。
一审法院将乡政府视为有资格的原告。
二审法院则就被告的上诉理由具体阐述,认为依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乡政府可以作为赫哲族群体公共利益的代表,而民歌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财富属于赫哲族群体利益的一部分。
故乡政府拥有原告资格可以就侵权行为提起诉讼。
本案中,乡政府确实是为了赫哲族整个民族的利益而提起了诉讼。
但乡政府在法律上是否能作为原告,法院没有提供具体的条文依据。
根据案件当时的情况,相关法律大致如下,但在适用上大多都存在不妥之处:1.《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代表人诉讼制度《民事诉讼法》对代表人诉讼规定了两种形式,区分依据是诉讼当事人的人数是否确定。
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

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学号:090606153法学0906 葛徽指导老师:蔡丽辉民间文学艺术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各个民族流传已久并具有一定意义的历史文化。
然而,对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犹如法学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我们并没有保护它们的具体措施。
民间文学艺术权利主体制度的构建是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保护的最大障碍。
“乌苏里江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
”这首被著名歌唱家郭颂传唱了40年的歌曲所引发的著作权纠纷,再一次引起人们对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热谈。
什么是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如何保护?这些问题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现在,我从一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传统艺术民间艺术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艺术作品著作权一、民间传统艺术的现状民间文学艺术(expressions of folklore),我国《著作权法》第6条规定的受著作权保护的特殊作品类型。
它是指在一国国土上,由该国某个民族或地区的社会群体经过世代相传而逐渐创作出的、反映本民族或本地区的生活历史、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心理特征等的文学艺术形式。
一般分为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两大类,其范围十分广泛,如民间流传的故事、诗歌、传说、歌谣、器乐、戏剧、造型艺术品、服饰、建筑艺术风格等。
由于目前中国社会正处在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转型期。
民间艺术也面临着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主要体现在艺术功能的改变上。
由原来的养家糊口的手艺转变为专业爱好者的一种技能,设计制作上更加专业化,作品风格也更强调艺术性而非实用性,更强调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或作为装饰元素融入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中。
如采用民间传统图案造型设计的家用品,更加商业化,以市场需求为主。
同时民间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元素也成为当代一些专业艺术家、设计师创作和设计的灵感来源,随着他们的设计进入现代生活中来,如服饰、居室饰品,用传统民间土陶设计的酒瓶、碗、碟、茶杯等都是如此。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问题。
国家法律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确保其创作者的合法权益。
文章还分析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原则与著作权归属、著作权保护范围、时间限制以及保护措施与途径。
加强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意识,不仅可以促进其繁荣发展,也能维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
通过对著作权保护的深入研究与探讨,可以更好地引导人们关注和尊重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价值,推动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更广泛传播与应用。
【关键词】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国家法律、创作原则、归属、保护范围、时间限制、措施、途径、意识、创作、发展、权益、维护、合法、民间文学艺术作者。
1. 引言1.1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间智慧。
由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传播方式和创作形式多样,其著作权保护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促进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加强对其著作权的保护势在必行。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是指国家法律对民间文学作品创作者享有的版权保护措施。
这些作品可能包括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乐曲等各类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传播和使用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著作权保护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为了确保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得到有效保护,国家法律需要制定相关规定,明确这些作品的创作原则、著作权归属、保护范围、时间限制和保护措施等内容。
只有加强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保护意识,促进其创作的繁荣发展,才能维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创作者的合法权益。
是一个涉及广泛、复杂而又重要的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共同营造良好的著作权保护环境。
2. 正文2.1 国家法律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国家法律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

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指没有经过正式出版发行的文学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由普通社会人创作,表达了他们的个人情感、体会和认知。
它们是人民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代表了我们的民间文化,因此保护这些作品的著作权也就变得非常重要。
目前,我国法律对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法规比较混乱。
这些作品没有出版权利,权利人不易确定,权利范围难以把握,加之这些作品涉及范围广泛,以及创作者分散,使得这些作品的发现、保护以及维权都极为困难。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
首先,我们可以采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网络或者其他媒介的形式,将这些作品进行发布,便于展示和推广。
同时,要加强对这些作品的管理,确定其权利人,为其建立权利信息管理系统,方便维护其合法权益。
另外,建立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登记制度,能够更好地促进这些作品的发掘和保护。
通过登记制度可以使权利人便于维权,进而保护其著作权利。
为此,应该设立注册费用的优惠制度,鼓励创作者注册自己的作品。
在实践中,我们还需要注重加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法制建设。
在法律层面上,要加大对于侵犯著作权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打击侵犯著作权的效果,同时还应该加强对于权利人的保护力度,维护其合法权利。
除此之外,针对涉及到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纠纷问题,应该建立适合的仲裁机制,加强社会组织的调解工作,协调有关各方的关系,促进和谐发展。
总之,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是一项长期而繁琐的工作。
我们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进一步强化管理,现代化管理技术,给予更完善的法律保障,为提高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保护水平创造良好的环境。
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

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间文学艺术在我国日益走进人们的视野。
这些艺术形式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联,具有相当高的价值。
然而,由于缺乏法律保护,许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在流传和传承的过程中受到了侵权和侵害。
因此,为了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加强对其法律保护的研究至为必要。
一、民间文学艺术的基本定义民间文学艺术是指非专业文学艺术,包括谚语、故事、歌谣、传说、民歌、民间戏剧、绘画等,其内容来自于人民生活,反映了民间文化特点。
由于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此备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二、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现状民间文学艺术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现代社会,受到文化多元化和商业化的冲击,民间文学艺术传承和发展情况并不容乐观。
许多作品缺乏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被大量侵权盗版,甚至出现别有用心的改编和篡改。
这不仅严重损害了作者的权益,也严重影响了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三、现有法律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在我国现阶段,几项法律法规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了规范和保护。
1.《著作权法》该法规定,任何人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都应当受到著作权的保护。
在实践中,这意味着许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都应当受到法律保护。
因此,任何人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均不得侵犯其著作权。
2.《反不正当竞争法》该法规定,任何违反公平原则、与其他经济主体竞争时的不正当行为都是不正当竞争。
对于侵犯民间文学艺术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可以依照该法进行行政处罚或者才民事诉讼。
3.《文化遗产保护法》该法规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进行保护并传承。
因此,在实践中,对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也可以以文化遗产的形式进行保护和传承。
四、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建议虽然现有法律给出了针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但其实际执行效果还需进一步提高。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完善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保护为进一步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者的权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加强立法研究,制定专门保护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的相关法律;(2)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加快实现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登记、认定、保护等环节;(3)发布相关宣传,营造侵权责任的环境氛围,以形成全社会参与保护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的局面。
对民间文学艺术保护范围的考察与思考

另 一 个相关术语是 民间文 学艺术表达 它是 指 由具有
,
传统艺术遗产 特征的要素构成 并 由 某 一 国家 的 一个群落或 者某 些 个人 创制 并维 系 反映该 群落之传 统 艺术 取 向的产 品 这是 解释
”
, , 。
二 对 地 区 性 国 际 条 约 的 考察 年签 订 于
,
的
年 生 效的《 非洲 知识 产权 组 织 公 约 》 即《 班
, 、 。 、 , , ,
,
④
。
这是 贝宁和卢旺 达的做 法
第 二 范 围适 中 即 多数 国家的 著作权 法只 是 把传统 的文 学 和 艺 术创 作作为保护范 围
。
第 三 范 围狄 窄
。
,
。
即 只 把 民间 音 乐 作为保护 范围
,
这 是 玻利 维亚 的 做法
①
这 是从作 品角度
”
发达 国家 中的澳大利 亚 对 民间文 学艺术的保护是最为积极的 除 此 之外
术的解释 是 由突尼 斯提出 的发 展 中国 家示范 版 权法 率先 使用 的 即 在未作其 他解释的情况 下 民间 文学艺术系指在某 一 国家领 土 范 围内 可 认 定 由该 国 国 民 或种族群落 创 作的 代代 相传并构 成其传 统 文 化遗 产 之 基本组 成部 分的全部文 学 艺术与科学作 品
,
,
因不同 国家甚至不同 群体对民间文学艺术
,
多个
的认识不尽 相同 故界 定民间 文 学艺术 的定义 具 有较大的难度 至今 尚未产 生 被广泛 接受的定 义 尽 管如此
, 。
保护民间文学艺 术的国 家在 保护范围上 还 存在差 别 土 要 有三 种 情
民间文学艺术之法律保护探析

民间文学艺术之法律保护探析民间文学艺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涵盖了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舞蹈、民间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
这些文学艺术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是民间智慧的结晶。
然而,由于民间文学艺术的特殊性质,其传播和维护受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
因此,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保护机制显得尤为必要。
首先,民间文学艺术在法律上的保护属于知识产权保护范畴。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文学艺术作品是可以享有著作权保护的。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同样可以申请著作权保护。
而且,《著作权法》针对各个环节都给予了保护,如著作权登记、侵权责任、合理使用等。
因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作者可以通过著作权法进行保护。
其次,针对非法盗版和侵权行为,要强化相关的刑事和民事惩罚力度。
如今,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盗版行为愈演愈烈。
对此,《著作权法》规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例如,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他人侵权行为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不得故意泄露、篡改或者毁损电子标识等。
此外,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依法应该被追究刑事责任或者民事责任。
只有加大对盗版和侵权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强打击力度,才能够有效维护民间文学艺术的权利。
再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人们对民间文学艺术的重视程度。
文学艺术作品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其保护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要让人们认识到民间文学艺术的重要性和保护的迫切性,引导大众积极参与到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中来。
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加强法律保护,维护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打击盗版盗抄侵权等违法行为,提高大众的保护意识,才能更好的保护并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摘要】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源自民间的文学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文化底蕴。
本文首先介绍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定义和特点,分析了其独特之处。
接着探讨了著作权保护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重要性,指出其保护对作品的创作者和传承者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后分析了现行著作权法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规定,阐述了著作权的取得和保护方式。
最后总结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实践,提出了加强保护措施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重要性,并强调在保护的促进其创作热情和传承发展。
通过对著作权保护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推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与传承,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民间文学艺术。
【关键词】民间文学艺术作品, 著作权保护, 定义, 特点, 重要性, 现行法律,取得方式, 保护方式, 实践, 加强保护, 创作热情, 创作积极性, 传承,发展.1. 引言1.1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指由普通民众、非专业作家或者传统文化民间艺人创作的文学作品,包括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歌谣、民间戏曲等。
这些作品源于人民群众生活、工作和生产实践,反映了民间文化的特点和民间群众的生存状态。
由于其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
著作权保护对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著作权保护可以激励作者创作的积极性,促进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繁荣和发展。
著作权保护可以保障作者的合法权益,防止他人未经许可擅自复制、传播或变更其作品,维护作品的完整性和原创性。
著作权保护还可以促进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传承和流传,推动民间文化的传统传承和创新发展。
在现行著作权法中,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规定逐渐完善,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为了更好地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我们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确保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尊重。
2. 正文2.1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定义和特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指由普通民众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戏曲、民间传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立法保护的几点思考【内容摘要】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著作权法保护的重要客体,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立法保护是一种需要,也成为一种趋势。
本文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概念和特征出发,论述我国对其进行著作权保护的必要性,列举国际国外相关的立法实践,接着分析了我国对其进行著作权保护的立法现状,阐述本文作者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法律保护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概念和特征必要性著作权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概念和特征(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概念。
根据《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规定: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通常既没有确定统一的版本,也没有明确特定的作者,是由某社会群体(而非个人)创作的流传于民间的歌谣、音乐、戏剧、故事、舞蹈、建筑、立体艺术、装饰艺术等文学艺术形式。
[1]即某一特定民族或一定区域的人群世代相传,留存于民间的,反映该民族或该区域人群历史渊源、生活习俗、心理特征即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群体特征、宗教信仰等诸多内容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总和。
具体而言,包括:“手工艺术生产技艺及其制品;在民族民间流传的诗歌、音乐、歌舞、戏曲、曲艺、谣谚、皮影、剪纸、绘画等艺术表现形式;反映某一民族或区域习惯习俗的礼仪、节日和庆典活动、游艺活动、民族体育活动、饮食、民居、服饰、器具、工具、建筑物、设施、标识及特定的自然场所;在一定区域或群体中流行的语言、文字;传统医药知识;有价值的手稿、经卷、碑碣、楹联等等。
”[2](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征第一,民族性。
民族性是民间文学艺术的突出特征,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与发展与该民族、民俗生活相依共存,与该民族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息息相关,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氛围。
[1]第二,群体性。
所谓群体,是包括氏族、部落、村庄、民族等形态的各种人群集合体。
[3]群体性是指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反映的思想情感是具有普遍性的,它从创作到在群体间流传,从不断改进到长期保存都是与群体分不开的,他是群体智慧和艺术才能的反应。
第三,延续性。
民族民间文艺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自然延续下来,其进步和发展与一定区域、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的进步和发展是分不开的。
他永远不会过时,他会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发展自己以适应新环境的变化。
虽然有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在有的区域已经消亡,但大多数仍是可以延续下去的。
第四,地域性。
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受一定区域的自然环境、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通常产生于特定的区域,并且一般在特定的群体之间流传,这些群体通常情况下有比较固定的生活区域,因俄日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二、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的必要性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大国,除了汉族,有55个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历史文化悠久,民间文学艺术源远流长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相当棘手的问题。
第一,由于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民间文学艺术形式出现不断被滥用的情况,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旅游业的发展已成为众多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经济的支柱,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艺术在得到广泛传播的同时,也出现一些优秀民间文学艺术被盗取和歪曲利用的情况,这种利用实际上是典型的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它在侵犯少数民族精神权利和财产权利的同时,还可能伤害民族感情,更可能导致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毁灭性破坏。
近年来,屡屡发生民间文学艺术被滥用的事件,我们在市场上不难看到很多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图案被运用到服装上;电视台、电台带一些民族地区拍摄那里的民族风俗、民族歌舞来制作电视节目;有些少数民族地区被当地政府开发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将某个区域的居民集中,为游客表演民族歌舞,从事商事活动。
[4]他们从事这些活动前,并未征得相关民族的同意,在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后也并未向相关的民族支付报酬。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遭外国掠夺和盗取的事例也多有发生。
“2001年一个日本旅游团到四川甘孜羌族聚居区私自招募了200名学生,把当地少数民族的民歌、神话传说、服饰、生活场景全部描摹下来,将其以观光资料的名义带走;泸沽湖畔的摩梭人有一种只在重要礼仪场合才表演的舞蹈,被当作旅游项目为游客表演,并允许拍照、摄像。
回族的刺绣、藏族的服饰等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大量流向海外”[5]。
“这些原始的一手资料经过外国有关个人或组织的整理,很可能以他们的名义出版或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和著作权。
”[6]第二,民间文学已经出现断代的危险。
由于新技术的引入很多年青人对民间文学艺术都不感兴趣,民间文学面临无继承人的窘境,古代很多宝贵的民间文学艺术已逐步失传;现还健在的一批民间老艺人,他们在世的时间日见短促,如再不抓紧时间研究、收集、整理,大量的民间文学艺术将会失传。
之所以出现以上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中国有关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力度不够,著作权法第六条,只是规定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但至今为止由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复杂性,国务院尚未出台具体的保护办法。
导致即使是外国人对我国传统民间文化得盗取,我国也找不到有力的法律救济措施来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著作权法第六条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具体的保护办法国务院尚未出台,很多案件导致无法可依。
第二个原因是,由于大部分少数民族生活在偏远地区,生活水平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意识不强,容易被他人和金钱利诱;第三个原因是,由于缺乏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具体的保护制度,很多人意识不到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重要性,更多的人缺乏的是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的积极性。
例如,由于保存和保护这些文学艺术作品需要一定的群体成员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还有金钱,而国家对这些人员没用确定统一的补偿或者是支付相应的报酬,也没有确定定统一的保护措施,这很难调动人们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积极性,导致很多古老的民间文学艺术无人继承,出现断代的现象。
三、国际立法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为了阻止发达国家的采风者把国民经济相对落后,但文化遗产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无偿地掳去并赚取金钱的行为,发展中国家开始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实行法律上的保护,其寻求的主要手段就是著作权法。
1967年,突尼斯第一个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列为著作权法保护对象。
1976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为发展中国家制定《发展中国家突尼斯版权示范法》(以下简称《突尼斯示范法》)。
本法第1条3款专门针对民间文艺的保护进行了总体规定。
该款规定:“若作品属国家的民间文艺作品,其保护适用第6条。
”[7]此外,作为示范法文本中共备选的选择性条款,第1条5款规定:“除非固定于某种有形形式,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不得受保护,但民间文艺除外。
”[8]该条款表明了示范法对民间文艺保护条件方面的明确态度:即使要采用带有“固定性”要求的备选条款,对民间文艺而言,该条款不适用。
也就是说,对民间文艺的保护不受固定性要求的限制。
[9]《突尼斯示范法》第6条是专门针对民间文艺的的具体保护条款,规定如下:”(1)对于国家民间文艺作品,第4条以及第5条第1款规定的权利应由第18条规定的主管机构行使。
【1款之二若国家民间文艺作品由公共实体适用于非商业目的,则第一款不适用。
】(2)国家民间文艺作品根据第一款的规定以各种方式进行保护且不受时间限制。
(3)如无主管机构的许可,则不得进口或发行在境外制作的国家民间文艺作品及其翻译、改编、整理或其他转换形式的复制件。
[10]该条对民间文艺著作权的主体和保护期限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示范法还规定了民间文艺作品的作者享有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以及救济方式等。
1982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保护民间文艺表达免受非法利用与其他损害行为的国家法律示范条款》,第三条的标题为“需取得许可的使用”,规定:除非属于第四条的例外情形,以下对民间文艺的表达的使用行为若出于营利目的在其传统或习惯环境之外进行,则必须取得第九条第一款所指的主管机构、相关社群的许可:第一,对民间文艺表达的任何公开、复制及其对复制件的任何发行行为;第二,对民间文艺表达的任何公开朗诵或公开表演、任何有线或无线方式的传输,以及以任何其他方式公开传播的行为。
[11]该条款是对民间文艺表达的财产权的规定。
示范法第四条对第三条提到的例外情形作了详细规定;第五条规定了民间文艺表达的人身权利。
示范条款第三条基于其配套的条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了对民间文艺表达的保护制度和限制制度。
2002年《太平洋地区保护传统知识与文化表达示范法》,第七条二款,对传统知识或文化表达的特定使用方式若属于“非习惯性使用”(不论是否具有商业性),则需获得传统所有权人的事先明示许可,这些使用方式包括:复制、表演或展览、广播、翻译、信息网络传播、制作演绎作品等。
[12]对于保护期限,示范法还明确规定上述权利的保护期限不受限制。
第七条规定了对传统所有权人的权利限制,第十三条规定了传统所有权人的人身权利。
以上列出的示范法都对民间文艺作品的保护作了详细规定,包括保护范围、权利主体、权利内容、保护期限和相关的配套制度(例如付费制度、权利限制制度、救济方式等),除了以上介绍的示范法之外,另外的一个公约和协定对民间文艺作品的保护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个是1971年《伯尔尼公约》新增第15条第4款规定:对作者的身份不明但有充分理由推定该作者是本同盟某一成员国国民的未出版的作品,该国法律得指定主管当局代表该作者并有权维护和行使作者在本同盟国成员国内的权利。
[13]虽然本条中并没有“民间文学艺术”的称谓,但在尽可能广泛的法律意义上则认为民间文学艺术包括大多由身份不明但被推定为某特定国家国民的作者创作,从这方面讲可以把“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理解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
体现了《伯尔尼公约》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
另一个是1977年的《班吉协定》和1999年的《班吉协定》(以下简称《新班吉协定》)。
《班吉协定》是第一个利用知识产权框架明确为民间文艺作品提供保护的区域性条约,后来该条约被1999年的《班吉协定》修订版所取代,但对于民间文艺的知识产权保护而言,其仍意义重大,对于整个民间文艺法律保护领域仍有特殊而重要参考价值。
四、我国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现状我国1990年《著作权法》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2002年修改《著作权法》时保留这一规定。
1992年国家版权局就开始着手立法调研工作,在1996年形成了第一稿,2002年后,又在第一稿的基础上起草了第二稿。
2007年,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立法工作进入国务院立法计划当中。
但由于民间文学艺术的特殊性,与传统著作权所要求的要件存在冲突的一面,立法难度相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