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内贸易产品内贸易与产业内贸易的辨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司内贸易、产品内贸易与产业内贸易的辨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贸易的发展不仅表现为规模数量的急剧扩张,而且表现为贸易模式的不断创新。
公司内贸易、产品内贸易与产业内贸易都属于二战后出现的崭新贸易模式,并且都获得了空前迅速的发展,都在当今国际贸易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是目前全球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引人注目的现象,属于前沿性贸易模式,也必然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
但是由于公司内贸易、产品内贸易与产业内贸易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关系,因此,这些概念经常被人们相互混淆。
本文重点对公司内贸易与产业内贸易、产品内贸易与产业内贸易进行辨析,以厘清人们的思路。
一、产业内贸易概述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指一个国家同时既出口又进口某种同类产品的活动。
同类产品是指按国际商品标准分类法(ISIC)至少前三位数相同的商品。
产业内贸易可分为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前者是指可以完全替代的同质产品在两国间的双向输出和输入的活动。
后者又可分为基于产品水平差异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基于产品垂直差异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实践表明,产业内贸易大多发生在同类异质产品之间,其形成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一)异质产品——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
异质产品,又称差异产品,是指相似但不完全相同,也不能完全替代的产品。
异质产品的形成基础是产品差异,产品差异可分为水平差异和垂直
差异。
水平差异是指同类商品具有一些共同的属性,但这些属性的不同组合会使最终产品形成差异。
垂直差异主要指同类产品在质量档次上的差异。
由于产品差异的类型不同,引起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也不同。
从水平差异分析,产业内贸易的产生是由于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当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对彼此同类产品相同质量档次的不同品种产生相互需求时,就会出现产业内贸易。
从垂直差异看,产业内贸易的产生是由于消费者对不同档次商品的需求,这种不同需求决定于个人的收入差异,高收入的消费者偏好高档产品,低收入的消费者偏好中低档产品。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就可能出现高收入国家进口中低档产品和低收入国家进口高档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二)需求偏好—产业内贸易的内在动因
不同国家消费者需求偏好的多样性与相似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内在动因,而需求偏好的多样性与相似性是由收入水平决定的。
需求偏好的多样性:人均收入水平越高,消费需求结构越复杂,因为消费者将追求自身消费需求的满足作为重要目标,产品差异在消费中的影响至关重要,产品间的细小差别都可能引起消费者的不满足进而被消费者所摒弃;人均收入水平越低,消费需求结构越单一,因为消费者只将追求产品的基本使用价值作为主要目标,而对产品差异的重视程度不高。
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国家之间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两国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就越相似,两国的消费需求结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也越相似。
两国的需求偏好越一致,一个国家所有可能进口的货物也就是另一个国家可
能进口的货物,因而两国进行同类产品的贸易——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就越大。
(三)规模经济——产业内贸易的利益来源
在规模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比例相近或相似国家的企业通过进行专业化的规模生产,就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使其生产成本随着产量的增长而递减,进而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促进其出口规模的扩大。
所以,只要存在规模收益递增,即使两个国家具有同等的技术水平、资源条件、完全相同的资本/劳动比率,同样也可以进行产业内贸易。
综上所述,产业内贸易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产品差异、需求偏好、规模经济起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公司内贸易与产业内贸易的辨析
公司内贸易也称企业内贸易(Intra-firm Trade)是指在跨国公司控制下的国际商品流动,即母公司与子公司或子公司之间的国际贸易。
(一)公司内贸易的形成动机
在跨国公司内部,存在着一种“垂直式”或“垂直专业化”的分工形式,即跨国公司的某种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由地处不同国家的子公司来完成,处于某一生产阶段的子公司就会从其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输入零部件或中间产品,加工后输回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由此产生了“垂直贸易”。
这类分工通常是由贸易国之间要素禀赋差异引起的,贸易产品在要素投入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
当然,公司内贸易不仅只是“垂直贸易”一种形式,也不能简单地视为完全是由于要素禀赋差异引起的,还可能是由公司特定优势所引起。
公司特定优势包括技术与创新、公司规模、进入市场、融通资
金的优势等。
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生产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跨国公司母公司通过向国外子公司出口中间投入品,然后再进口制成品;或者通过从国外子公司进口上游产品,再在其他国家子公司加工为成品销往世界各地,使得公司内贸易不断扩大,同时,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也在不断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
具体来说,公司内贸易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绕过高成本的外部市场在公司内部进行交易,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2)垄断技术优势,消除知识资产在市场转移中的各种不确定性。
(3)保证特定产品的生产,确保供销优势。
(4)利用转移价格获取高额利润。
通过公司内贸易,跨国公司获取了在公司内部协调国际经济活动的实力,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从而使其能根据各国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构建其生产、销售、供应的分工体系,以达到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和利润最大化目标。
(二)公司内贸易与产业内贸易的异同
依据产业内贸易与公司内贸易的概念及大量统计数据和经验分析,可知产业内贸易与公司内贸易有以下相似之处:
第一,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的形成与国家特征极为相似,都主要发源于资源禀赋、生产技术、人均收入等方面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而且都是既可以存在于发达国家之间,也可以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第二,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的产业阶梯分布极其相似。
首先,二者都主要发生在制造业;其次,二者都遵循共同的规律:一个产业的技术密集程度越高,该产业的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的比重越大。
而且产业内
贸易与公司内贸易都在以下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高:机械、航空、医药、化工、计算机、汽车、造船、纺织、食品等。
第三,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都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已有的研究发现:工业化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又高于非新兴工业化国家。
同样,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公司内部化率越高,也是表现为发达国家的内部化率(主要在制成品和半制成品方面)高于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内部化率高于非新兴工业化国家。
总之,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该国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水平也就越高。
第四,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都与垄断竞争密切有关。
产业内贸易的主体是垄断竞争厂商、寡头厂商及垄断厂商。
公司内贸易的主体则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市场力量可能非常强大,也可能比较弱小,但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垄断实力。
总之,二者的主体都是非完全竞争厂商。
尽管如此,产业内贸易与公司内贸易还有许多明显的不同之处:
第一,产业内贸易是外部化市场,而公司内贸易是内部化市场。
跨国公司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并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大型企业。
跨国公司从事全球性经济活动,获取各种供应是关键的一环。
具体途径:一是依赖公司内部贸易;二是通过公司外部的交易市场。
由于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使得跨国公司成本过高,迫使其采取对策,逐步使再生产过程中各环节内部化,使内部市场成为跨国公司赖以生存的主要途径,从而形成了公司内贸易。
但是,产业内贸易则主要是立足于外部市场进行的,它是不同国家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的企业向
对方国家进行的相互销售产品的行为。
第二,产业内贸易与公司内贸易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同。
跨国公司面临的市场有两类:一类是存在于跨国公司之外的,受供求关系影响和价值规律作用的外部市场;一类是存在于跨国公司内部的,不受供求关系影响,而只为公司整体利益服务的内部市场,通过转移价格来运转。
所谓转移价格是指跨国公司根据全球战略目标,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交换商品和劳务的交易价格。
这种价格不是按照生产成本和正常的营业利润或国际市场价格水平来定价,而是按照子公司所在国的具体情况和母公司全球性经营战略,人为地加以确定。
因此,它是一种大大高于或远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
但是,产业内贸易的价格形成机制则主要依赖于外部市场,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三,产业内贸易与公司内贸易考察的贸易视角不同。
公司内贸易是从公司的角度考察商品在全球的公司体系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及子公司之间)的流动状况;产业内贸易则从国家的视角研究一国既出口又进口同类商品的交易行为。
第四,产业内贸易与公司内贸易的产品特征不同。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指的是同一产业内的制成品,即同一产业内的“同类产品”无论是同质产品还是水平异质产品抑或是垂直异质产品,都是“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或“产品用途具有替代性”的制成品。
而公司内贸易的产品不仅有待售的最终产品,而且还有需加工或组装的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之间不可能存在“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或“产品用途具有替代性”的关系。
第五,产业内贸易与公司内贸易的分工基础不同。
产业内贸易是由产业
内部分工所导致,而公司内贸易是由公司内部分工所决定。
伴随着公司内贸易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国际分工格局—跨国公司国际分工。
这种跨国公司内部的国际分工,促使生产分工更加精细,只要资源的配置和利用达到最优状态,生产协作的空间可跨越许多国家。
可见,公司内贸易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不仅在于它对国际市场的替代,从而节约了交易成本,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创造出企业内部的国际分工和交易体系,从而实现了更高程度的节约和取得更大的效益。
而产业内贸易所形成的分工只是产业内部分工,较之企业内部形成的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之间的分工还存在很大不同。
三、产品内贸易与产业内贸易的辨析
产品内贸易(Intra-product Trade)是指进口与出口的不是产品的最终形态,而是在生产过程中处于不同阶段的产品。
(一)产品内贸易的形成动机
产品内贸易理论也是现代主流贸易理论重点研究的方向,其理论研究始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中间产品贸易”(Intermediate P roducts Trade),它研究的现实基础是产业链的全球铺展导致了某种产品的生产工序在空间上相互分离,从而产生了相应的贸易形式和经济后果。
因此,现阶段的产品内贸易理论其实是传统贸易理论的延伸,其研究成果及所用的研究方法和传统贸易理论相似,即以比较优势与规模经济为基本研究基准,探寻各工序要素密集度、各国要素充裕度及其产品内贸易的经济依据及利益源泉。
由于产品生产不同工序区段要素投入的比例存在差异,产品内贸易能够通过比较优势效应带来利益;由于产品生产不同工序
区段有效产量规模存在差异,产品内贸易能够通过追求规模经济效应带来利益。
具体来说,产品内贸易的动机主要有:(1)追求各种交易成本的下降。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远洋运输成本、航空运输成本、信息交流成本等都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大大降低了国际贸易中的各种成本,因而使得中间产品的贸易成本远低于其在国内的生产成本,从而使其变得日益普遍。
(2)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变迁。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极大地促进了产品内贸易的发展。
以电子行业为例,不仅很多电子产品生产过程的不同加工区段在要素投入比例上存在较大差异,并且电子零部件和中间产品单位价值的运输成本也较低,因而特别有利于采用产品内分工的生产方式,从而给产品内贸易扩展了巨大空间;同时,电子产业的发展对产品内贸易的推动,还表现在它对其他产业进行电子化改造过程中,派生出许多新的产品内贸易机会。
(3)贸易自由化的促进。
约束产品内贸易的跨国交易成本中,包括各国对国际贸易设置的限制性壁垒措施。
而贸易自由化的结果,降低了产品内贸易的成本,从而促进了产品内贸易的发展。
(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的增长。
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特殊免税措施鼓励某些生产工序分散到其他国家进行;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国民经济现代化,实施鼓励出口加工政策,因而促进了产品内贸易的迅速发展。
(二)产品内贸易与产业内贸易的异同
与产业内贸易相比,产品内贸易有明显的不同,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具体来讲,相似之处表现为:
第一,两者都发生在制造业。
产业内贸易主要发生在制造业,而且产品的制造越复杂,产业内贸易规模越大。
因为复杂的生产过程不仅使规模收益明显,而且易于形成最终产品的差异,促进同类产品贸易即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而复杂的生产过程容易产生更多的零部件与生产阶段,也就易于形成同一产品生产过程的跨越国界,形成产品内贸易,所以产品内贸易也主要发生在制造业。
而且,产品内贸易额最高的产业或产品往往同时也是产业内贸易额最高的产业或产品。
第二,两者都是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产业内贸易是国际分工从产业间进一步发展到产业内的结果;而产品内贸易则是国际分工从产品间进一步发展到产品内的结果。
经济学常用的区别方法,是把分工划分为横向和纵向分工(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如果把原料作为起点、最终消费者作为终点的整个供应链或价值流看作是生产制造过程,那么在其中不同生产深度的阶段或层面之间进行的分工是纵向分工,在相同或类似生产深度的阶段或层面上进行的分工是横向分工。
经济学分析强调生产要素比例和相对价格对分工的作用,因而有时又把需要不同要素投入比例的生产工序之间分工看作是纵向分工,把需要类似要素投入比例的生产工序之间的分工看作是横向分工。
产品内分工既可以通过纵向延伸方式来建构,也可以通过横向扩展方式来实现,因而包含了纵向和横向分工两种形态。
而产业内贸易分工则是指制成品之间的分工,而不是制成品与零部件的分工。
第三,两者的度量都是“双向的”。
产业内贸易是某种“同类产品”的进口额与出口额之和;而产品内贸易则是某种中间产品的进口额与其通过加工
再出口产品中的相同额度之和,即“中间产品”的进口额与出口额之和。
产品内贸易与产业内贸易的显著不同表现在:
第一,从贸易对象来看,产品内贸易涉及的是中间产品,如零部件、配件、组件、处于不同加工工序的产品等;而产业内贸易所涉及的是最终消费品,同质的或异质的,后者包括水平差异产品与垂直差异产品。
第二,从市场状况来看,产品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是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生产环节)之间的国际分工,其实质是生产布局的区位选择,既可在跨国公司的内部市场实现,也可以通过在不同国家间的非关联企业间的外部市场形成。
而产业内贸易则主要存在于外部市场。
产品内贸易主要涉及完全竞争市场,而产业内贸易还涉及不完全竞争市场。
第三,从分工水平来看,产品内贸易主要是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
垂直专业化是指上下游企业进行分工合作,各自在产品生产价值链的某个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
因此,产品内贸易更多的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垂直专业化水平越高,产品内贸易的水平越高。
而产业内贸易既有基于垂直差异产品的分工,也有基于水平差异产品的分工,而且后者的水平远远高于前者,因为前者主要形成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后者形成于民展中国之间。
因此,水平差异产品的贸易水平越高,产业内贸易的水平也就越高。
第四,从理论基础来看,产品内贸易主要挔据的是比较优势的要禀赋理论,是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进行的。
而产业内贸易主要挔据的是规模经济的垄断竞争理论,是在非完全竞争市场上进行的。
综上所述,尽管公司内贸易与产品内贸易的发展都可以促进产业内贸易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水平的提升,但是前两者毕竟与后者存在着显著差异。
因此,有必要在研究中加以区别。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