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特征性异常脑影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需要指出的是,早期的脑梗塞出现CT上的变化最早需要 3~6小时,晚的要等到24小时或者更长时间之后才出现典 型表现。如果临床上有典型的脑梗塞症状而CT表现阴性时, 应该在短期内复查CT,以免漏诊。
• 亚急性期:指发病后第6~21天,水肿明显吸收,占位效 应减弱或消失。
• 慢性期:21天以后,缺血坏死的脑组织被吞噬细胞清除, 遗留含脑脊液的空腔,合并胶质增生,病变区仍为低密度, 与脑脊液相似,边界清楚,但体积缩小,表现为患侧脑室 扩大,蛛网膜下腔包括脑裂、沟、池增深增宽,皮质萎缩。
MRA
CTA
牛眼征—海绵状血管瘤常见的一种MRI影响表现
临床表现随部位而异,多以癫痫、病灶出血、神经 功能障碍和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临床少见且无 特异临床表现,易出现误诊。
爆米花征、桑葚征—颅脑海绵状血管瘤
病例三
患者因左侧偏瘫起病 发病后2小时CT示右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 影(动脉致密征);同时右侧大脑中动脉 供血区灰白质对比度降低。
发病后4hMRA显示患者右侧大脑中动脉 闭塞,DWI显示整个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 区高信号影
串珠样改变—分水岭梗死
指发生在脑的两条主要动脉分布区的交界处的脑梗死,多发生于脑的较大 动脉供血交界区 ,分皮质前型,皮质后型,皮质下型 ,另有小脑分水岭 梗死 ,脑干分水岭梗死 皮质下上型脑分水岭区脑梗死 大脑中动脉皮层支与豆纹动脉之间
特征性异常脑影像Leabharlann Baidu
聊城市脑科医院神经外科 林凯
聊城市脑科医院神经外科 林凯
脑梗塞分期 一
• 1、超早期:为脑梗塞发病的6小时内。发病时间短,未形成脑梗死,是缺血性中风治疗的 最理想时机。若用溶栓等治疗方法,病人可能完全恢复。
• 2、早期:为脑梗塞发病的6—72小时内。脑组织缺血中心部分坏死,治疗目的是防止“中 心梗死区”扩大。输液加口服药物改善中心梗死周边区供应,使其恢复正常。
常春藤征—Moyamoya 病MRI表现
Moyamoya病患者MRI FLAIR序列上皮层软脑膜点状或细 条状高信号以及T1增强像上见到的软脑膜点状或细条状强化 影,像爬行在石头上的常春藤,Ohta 等于1995年将此现象 命名为“常春藤“征。
阴阳八卦征—动脉瘤增强CT征象
靶形征—动脉瘤增强CT征象
脑梗塞分期 三
• 超急性期:发病后3-6h • 急 性 期: 发病后6-72h • 亚急性期:发病后4-10天 • 慢性早期:发病后11天-1个月 • 慢 性 期: 发病1个月以后
超早期脑梗塞的CT影像
• 脑梗死超早期<24小时,50~60%正常,40-50%可发现异常,表现: 1、致密动脉征:为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或其他大动脉密 度增高,CT值77~89Hu( 42~53Hu ),或大脑中动脉点征; 这一征象有时间性,常 常在几天内消失
• 3、急性后期:为脑梗塞发病的72小时—1周内。治疗目的是改善水肿的脑组织。输液加口 服药物使梗死区周边组织功能继续得到改善,是二级预防开始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由于 病情不稳定,经常有迅速的变化。该阶段以挽救生命和控制病情为主。
• 4、恢复期:脑梗塞发病的一周后—6个月期间。许多病人还留有语言障碍、肢体障碍等。 应尽量减少病残,防治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坚持口服用药以恢复功能、避免脑梗塞复发。 在发病后,此阶段病情趋于稳定,病情会得到好转并有可能得到大幅度改善。轻度和部分 中度患者可恢复较好水平,部分中、重度患者症状和体征将继续维持。
2、岛带征:岛带(岛叶皮质、最外囊、屏状核)灰白质界面消失 ; 3、豆状核征:豆状核轮廓模糊或密度减低; 4、脑回肿胀、脑沟变浅等。
大脑中动脉致密征—早期脑梗塞
女,53岁。以左侧上下肢活动不灵3小时来诊。CT显示右 侧大脑中动脉“致密动脉征”等超急性期脑梗塞征象。
大脑中动脉的密度 明显增高,高于对 侧大脑中动脉、基 底动脉及相邻脑组 织,其CT值均大于 60Hu,高 于 对 侧 15Hu。动脉致密征 一般在发病30分钟 内可显示,是大脑 中动脉(MCA)供 血区大面积脑梗塞 的早期表现。
• 5、后遗症期:发病、治疗6个月后时期。该阶段病情稳定,病情改善缓慢,会失去部分生 理功能,经过服用活血化瘀、芳香开窍,降脂抗凝等长效中药和锻炼恢复后可使病情进一 步得到改善。这一时期患者更应注意坚持药物治疗及控制危险因素,防止脑梗塞复发。
脑梗塞分期 二
• 急性期:一般把发病后头5天作为急性期。
线样征—颈动脉夹层动脉瘤
高密度三角征—上矢状窦新鲜血栓
急性期在其横切面的表现, 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很少出现
病史:21岁 女性,产后10 天出现头痛和 背痛。
影像改变 : 平扫CT显示 上矢状窦内高 密度影,脑实 质内未见异常。
空心三角征—静脉窦血栓
增强轴位及冠状位扫描显示上矢状窦内异常低信 号影,周边强化,同时可以看到硬膜均匀性强化。
• CT平扫(A)示左侧侧 裂区一类圆形不均匀略 高密度影,边界清楚, 呈“蛋壳样”钙化;增 强及延迟扫描(B~D) 明显均匀强化,周边血 栓部分未见强化,呈 “靶”形征(↑)。
海蛇头征—脑静脉畸形(脑发育性静脉异常)
水母头征—脑静脉畸形(脑发育性静脉异常)
水母图片
扩张的髓质静脉汇入中心导出静脉呈水母头状
岛带征—岛叶皮质缺血的特征性表现
岛带(岛叶皮质、最外囊、屏状核)灰白质界面消失 表现为脑岛灰质、白质界限模糊,呈均一的淡的低密度影。 预示着大面积MCA梗死。为脑梗塞早期表现征象。
豆状核征—脑梗塞早期表现
豆状核轮廓模糊,密度与脑白质一致或稍低。
大脑后动脉高密度征—大脑后动脉闭塞
病例
病例一
a 为发病后2h的CT表现, 可见左侧大脑中动脉及 其分支高密度影(动脉 致密征);左侧岛叶皮 质及壳核结构不清,密 度轻度降低 (鸟带征,豆状核征)
b 为发病24h的CT,可见 左侧大脑中动脉及其分 支仍为高密度影,左侧 岛叶皮质及壳核明显的 低密度梗死灶
病例二
a 发病后2小时CT显示右侧脑室受压变形,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皮质 水肿,脑回模糊,脑沟变浅或消失 b 为发病6天后的CT,可见右侧脑室旁皮层下梗死,伴右侧大脑中动脉供 血区皮层水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