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控制性指标及控制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旅游景区控规的核心。以系统论为指导,从资源、活动、环境、设施等四方面构建旅游景区控规系统,并结合旅游景区控规实践的指标统计分析,提出由景物保护、用地使用、环境质量、建筑建造、设施配套等五大主题构成的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法对指标进行筛选和调整,将其分为基本控制要素和选择控制要素两大类。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可分为:

(1)用地控制指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土地与建筑使用相容性;

(2)环境容量控制指标: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人口容量;

(3)建筑形态控制指标: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物后退红线距离、沿路建筑高度、相邻地段建筑规定

(4)交通控制内容:外来车辆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位;内部车辆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位;

(5)具体设计引导及控制:对旅游区内重点地块内的建筑形式、色彩、体量、风格提出设计要求;

(6)配套设施体制:旅游区生活服务设施布置,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设施和管理要求。

表1 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

注:1、景观分区:景观分区建立在景观美景度和景观敏感度评价的基础上,分为一级、二级及三级景观区

2、建筑组群空间组合形式,一般运用具体的图示方式进行示意表达

3、交通通行方式:选择车行还是步行方式

4、红色标注的为基本控制要素(适用于所有景区控规或景区内每一地块控制,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其余为选择控制要素(可以根据景区特色和实际需要选择采用的要素)

说明:1、针对不同用地不同的保护和开发过程,应采用多手段的控制方式,包括指标量化、条文规定、图则标定及景观设计引导四种控制方式。

(1)指标量化的控制方式是指通过一系列控制指标对景区建设用地进行定量控制,如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等。该控制方式主要适用于景区内接待服务设施集中地用地控制。

(2)条文规定的控制方式是指通过一系列控制要素和实施细则对景区用地进行定性控制,如保护级别、用地性质、景观分区及一些规划要求说明等,该控制方式的适用范围是:当对规划地块作保护级别、使用性质等规定或提出其他特殊要求时采用。(3)图则标定的控制方式是指用一系列控制线和控制点对用地和设施进行定位控制,如地块边界、焦点景观、建筑后退线、解说牌等。该控制方式适用于对需要对规划地

块的划分和建筑及设施的布置作出标示时采用。

(4)景观设计引导控制方式是指通过一系列指导性综合设计要求和建议,甚至具体的形体空间设计示意,为景区实施保护性开发提供管理准则和设计框架。如建筑色彩及形式、建筑群空间组合形式以及地块内其他典型景观的设计要点等,该控制方式的使用范围:在景区重要景观地带和保护地段,为获得高质量的景区空间环境和保护景区特色时采用。

2、控制方法:

(1)景物保护控制

景区内景物保护级别的确定应建立在保护因子识别和价值评价的基础上;同时为了保证景观资源不受破坏,需要在景观资源外围划出一定的保护地带。借鉴《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将景区内景物资源划分为四个不同级别的保护区域。

➢分级的确定

①特级保护区:也称科学保护区,指景区内的自然保护核心区以及其他不应进入游人的区域。区内资源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或其他保存价值。

②一级保护区:对景区中景观资源价值良好、能代表该景区的特色与精华部分的风景点及其相关自然资源所划定的保护区域。

⑧二级保护区:指景区内除一级保护景点外的其它主要风景点及其相关自然环境所在的区域,对旅游景观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④三级保护区:指景区内其他景点和与其相关的自然环境以及景点问游道连接的游览过渡空间,是对景观资源构成影响、存在保护必要性的背景区域。

➢分级保护控制规定

①特级保护区内阻封禁管护为主,可配置必要的研究和安全防护性设施,禁开展任何旅游活动,仅供观测研究。旅游利用只宜远处观赏。

②一级保护区内强调以保护原生景观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完整性、自然性为主,禁止开山采石、采伐、毁林耕作、垦荒、放牧、狩猎、捕鱼等活动,严禁机动交进入。坚决取缔和整改已存在的污染源,确保环境要素质量达到相应的国家标准。区内应突出原生景观资源的主体地位,人为构景尽量做到“少而精”,并强调协性,确保景观资源不遭受“建设性破坏”。地块内主要体现对旅游容量的控制。

③二级保护区内可进行一定规模的开发建设,强调保护与建设并重。避免旅用地零散化,并严格控制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体量、风格和色彩等。也可进农业、牧业等生产活动,如观光性农业景观开发等,但必须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不得破坏景观。另外,该区应加强绿化、山水等资源的培育,为一级保护区提供好环境背景。该区内应控制机动交通的进入。

④三级保护区内以建设发展为主,建设项目应与景区环境协调一致,不产生明显的视觉冲突。地块内以设施建设的控制为主,即以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后退、建筑高度、建筑形式、体量和色彩等的控制为主。明确的景物保护级别划分,可使旅游产品开发更有据可依。如在保护分级基础上进行的游径和其他设施的布局,将能达到合理引导游客、保护生物生境等景区资源的目的。

(2)风景游赏控制

➢旅游容量控制

旅游容量分为空间容量、设施容量、生态容量和社会心理容量四类。对于不同类型的旅游地和景区景点。旅游容量核算的决定性因素是有差别的。如观光型景区的设施容量弹性较大,刚性较小,对景区旅游容量不起主导作用;城市型旅游地的居民心理承载力更值得关注。本文所研究的旅游景区以观光游览为主要功能,设施相对较少,自然环境要素是其旅游容量的首要制约因素,应以资源空间承载量和生态环境承载量核算为主。

①旅游资源的空间承载量:

旅游资源的空间承载量是指保证旅游资源质量和旅游者旅游质量的前提下,某一时段内(如一天)景区可游览地区所能容纳的游客数量。旅游景区通常由若干个功能分景区(点)构成,考虑到旅游者的流动性,将《旅游规划通则》附录A中的公式修订如下:

式中:c为旅游景区日空间总容量;Xi为第i景点的可游览面积;Yi为第i景点的游客适宜游览面积,即平均每位游客占用的基本空间标准;T为旅游景区每天的有效开放时间;t为每位游客完成全部游览活动所需的平均游览时间;Di为第i景点的瞬时旅游容量;z为整个景区的同周转率。

目前我国针对旅游景区的基本空间标准并不完善,可借鉴《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进行计算。同时,也可参考世界旅游组织(WTO)规定一些活动场所的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