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填图报告的编写

合集下载

地质填图实习报告模板

地质填图实习报告模板

地质填图实习报告模板一、实习背景本次实习是在XX地质勘探有限公司进行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地质填图实习。

实习期间,我们深入学习了地质填图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掌握了绘制地质填图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还通过实地勘察和数据处理等方式,加深了对地质实践工作的理解和认识。

二、实习目的1.掌握地质填图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2.熟练掌握填图软件的使用方法;3.加深对地质实践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三、实习内容1. 理论学习我们首先通过课堂学习,了解了地质填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绘图等一系列基本工作流程。

同时,我们也学习了填图软件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何设置填图参数、如何导入数据、如何绘制地质图形等。

2. 实地勘察在理论学习之后,我们进行实地勘察,深入了解地质现象及地质构造,以及岩石类型、结构特征、物化性质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实地勘察,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地质特征,在填图过程中更加准确和全面的表达现场实情。

3. 数据处理在实地勘察之后,我们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包括岩石化学成分分析、岩相学分析、类岩石组分析等等,以此为基础生成各种地图、柱状图、曲线图等,为后续绘图提供数据支持。

4. 地质填图最后一步是进行地质填图。

填图主要包括将各种地质信息(如地形高程、地层分布、岩性类型等)整合到一个整体地图之中,以此表现地质信息的空间分布规律。

在填图的过程中,我们要保证填图图件的规范性、精确度和美观度,力求呈现出高水平的地质图景效果。

四、实习感受本次实习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

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探索,我们深入领会了地质填图的精髓,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地质填图这一实践工作对于地质勘探和应用研究的重要性。

在此次实习中,我认识到了自身能力的不足及发展方向,也提升了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实践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和同组的同学一起学习、一起探索、一起调试,相互分享经验,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此外,实习期间与企业中的老师和职员的沟通交流,使我对地质勘探行业有了更加完整的认识和理解,也为我将来的工作方向,尤其是从事地质探测、地质图像分析和科研工作等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和指导。

地质图的编录与地质报告的编写

地质图的编录与地质报告的编写

正文
第6章 专项调查研究
如专题1:矿 产
一、概述 综合叙述矿种、矿化现象。 二、分述 按矿种如煤、铁矿、铝土矿、粘土矿、石灰岩矿、建材等叙述。 如专题2:地质灾害 一、灾害概述 灾害类型、分布、险情评估等 二、分述 按灾害种类如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等
正文
第7章 地质发展史
一、构造发展史 以构造运动为主线,由老至新叙述。 二、沉积发展史 可以从早古生代浅海相、晚古生代海陆交互相、 陆相至中生代河流相进行分析、描述沉积环境。 三、生物发展史 从前寒武中中生代的动、植物化石入手,阐明 生物演化发展的历史。
附各填图单位的岩石地层实测剖面图和柱状图;相剖面图; 多重地层划分对比图;区域地层格架图;盆地充填序列及其演 化模式图;各时期岩相古地理图等。
正文
第3章 岩浆岩
• 二长岩体及接触变质带岩石。 • 岩体的岩性、产状、内部分带、接触变质带、矿化特征、 岩体形成时代、成因分析等,附必要的插图。 • 3.1 基性-超基性岩侵入岩 • 按时代从老到新,并按超基性岩、基性岩顺序,分述 各时代侵入岩的特征,出露面积、岩体(群)数量产出 部位、产状、形态;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 原生构造和次生变化、接触关系;岩石化学、岩石地球 化学特征;蚀变、内外接触带特点,岩性岩相划分;时 代归属及其依据。并以研究较详细的岩体为例,反映岩 浆岩特点。综合各种资料,结合野外客观特征,探讨与 岩浆岩活动有关的大地构造环境。(“蛇绿岩”归入此节)
正文
第3章 岩浆岩
• 二长岩体及接触变质带岩石。 • 岩体的岩性、产状、内部分带、接触变质带、矿化特征、岩体 形成时代、成因分析等,附必要的插图。 • 3.2 中酸性侵入岩 • 应全面反映调查区花岗岩类的野外地质特点和室内分析鉴定综 合特征。可按概述、各论和综合特征对比三部分编写。 • 概述:主要简述调查区花岗岩类活动规模、产出地质位置、形 成时期、产状以及岩石类型和各自所占比例。填图单位划分。 • 各论:一般以填图单位划分从早到晚依次叙述。首先简述每个 单位(或独立单元)出露地理位置、面积、单位划分、岩体数 量等。然后详细叙述每一单位的下列特征:1)地质特征。2) 岩石学特征。3)组构、节理、岩脉、岩墙及包体发育情况和产 状变化规律。4)内蚀变作用和外接触变质作用。5)岩体的侵 入深度、剥蚀程度及形成物理化学环境、侵入机制等。6)时代 归属及其依据。

地质报告的编写要求与写作规则

地质报告的编写要求与写作规则

地质报告的编写要求与写作规则编写地质勘查报告和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以下简称“地质报告”), 是地质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之一, 是地质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工作能力。

为使年青同事们尽快熟悉地质报告的编写要求与写作规则, 现对有关问题进行初步的介绍和简要的讨论。

这些常见问题, 也不同程度地出现在地质论文的编写中。

因此, 地质报告的编写要求与写作规则, 同样适用于地质论文的编写。

一、编写要求地质报告的章节设置及章节内容, 要严格按照《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闲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编写。

地质报告的编写要求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①章节内容、附图、附表齐全;②行文规范、表述清楚;③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合理、数据正确;④资料完整、立论有据。

编写中问题较多的章节为: 摘要、关键词、目的任务、以往地质工作评述、区域地质、矿区地质及各章的章首语。

(一)摘要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 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 简明、准确地论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文摘编写规则, GB/T6447-1986)。

地质报告都要编写摘要。

1.编写要求地质报告一般采用报道性摘要, 以“摘录要点”的形式, 反映地质报告的目的任务、勘查方法、工作结果。

编写的主要方法是:将各章的主要内容浓缩为“章首语”, 在“章首语”的基础上编写摘要。

在摘要中, 地质报告的每一章, 都有一段话与之对应。

摘要具有独立性、全息性、简明性、客观性。

(1)独立性摘要中要有重要的数据和结论, 形成一篇完整的短文, 可以独立使用。

读者不需阅读地质报告正文, 也能完全理解摘要所表达的内容。

常见问题为:使用缩略语、略称、非专业代号, 使读者难于理解摘要所表达的内容。

(2)全息性摘要要全面覆盖地质报告, 拥有与地质报告等量的主要信息。

即不阅读全文, 就能获得必要的、完整的信息。

常见问题是:①对地质报告进行评论, 把摘要写成书评, 缺少摘要所应提供的信息;②过多地叙述目的与任务, 把摘要编写为地质报告的引言, 仅反映了地质报告的部分;③由于字数所限, 省略了不该省略的重要内容。

地质图件制作及报告编写(2012)

地质图件制作及报告编写(2012)
(5)编制图切地质剖面图
图切地质剖面图主要用于补充说明全区主要地质构造的地 下延伸情况,直观反映其空间构造特征。
作图程序:
① 选定剖面位置(垂直构造线方向); ② 切制地形剖面(水平、垂直比例尺与地质图等同); ③ 把相应地质界线依次投影到地形剖面线上,按各点产 状绘出地质界线; ④ 上岩性花纹、代号;
18
地质图
C.构造部分: 包括断层及各种构造面理、线理; 断层排序先正断层,依次为逆断层、逆掩断
层、平移或走滑断层、推测断层等。 褶皱
D.为实测、推测地层界线,不整合界线, 各种地质体界线,各种产状符号等。
E.为其他部分内容。
19
地质图
(7)着色(按国家统一色标标准执行) (8)着墨、清绘。 (9)图廓外的整饰(图名、比例尺、座标
15
地质图
(3)编制主图(地质图) 应严格按照“地质体取舍、归并和扩大表示
的方案”,在实际材料图的基础上,去掉“实际 材料”这部分内容,把地质内容转绘(缩转)到 符合比例尺精度要求的地形底图上去。所转绘地 质体的内容、界线、代号均应与实际材料图相吻 合。 (4)编制综合地层柱状图(省去)。
16
地质图
⑤ 标出剖面起点、终点符号A——A´ 。
17
地质图
(6)拟定图例 ① 图例应包括符号图形、文字代号和简短说明; ② 图例应包括图中所有地质体、符号、代号等; ③ 图例应放置主图右侧,其排列顺序依次为:
A.地层部分:地层排序自上而下,由新到老, 依次排列出各地层单位;
B.岩浆岩(侵入岩)部分: a. 按年代由新到老排列; b. 每—期内容按类依次为酸性岩一中性一基 性一超基性一碱性岩排列;岩脉也由此依 次排列。
⑦实测剖面位置及编号 a

煤田地质填图报告编写方法和要点

煤田地质填图报告编写方法和要点

煤田地质填图报告编写方法和要点煤田地质填图是煤炭地质勘查的前期工作,无论是预查、普查阶段,还是详查、勘探阶段都离不开相应比例尺的地质、水文地质填图工作,填图工作外业结束的各原始资料经有关单位(监理、业主等)检查验收后,转入室内需编写文字报告及相关图件,便于后续勘查工作设计等使用。

煤田地质填图报告编写格式、提纲及要点如下:A. 封面顶写“××省××县××(项目名称)××(比例尺)地质、水文地质填图报告”,底写项目编制单位:××(单位),底末写编制日期:×年×月~×年×月。

B. 扉页页顶:项目名称:“××省××县××(项目)××(比例尺)地质、水文地质填图报告”;页中:单位负责、总工程师、项目负责、编写、审核;页末:编制单位、时间。

C. 目录设置和编辑自动生成目录以便更新,主目录后为附图目录、附资料目录。

封面、扉页、目录不应编辑页码,仅正文才编辑页码。

D. 正文提纲第一章概况第一节目的和任务简述项目由来、项目主要目的,叙述项目的主要地质任务。

第二节位置和交通一、位置及范围叙述项目区位置:方位、直距、运距、行政区隶属、地理坐标;项目区范围的大致形状、面积、边界拐点坐标个数及表。

二、交通叙述项目区及其附近主要公路、铁路里程及位置,距隶属项目区的市、县城、乡镇公路等路程有交通工具往返情况,项目区内交通情况。

附交通位置插图。

第三节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一、自然地理简述项目区地形地貌地处区域位置、总体地势、海拔标高极植及一般极植,最高、低点位置及标高,地貌类型。

叙述项目区气温、降雨量、日照、霜期、积雪等气候和灾害性气候。

简述项目区河流等地表水情况。

二、经济地理简述项目区工业(工矿企业等)、农业(农作物、经济作物等)。

巢湖实习,报告- 地质填图

巢湖实习,报告- 地质填图

2、观测点的布置 观测点:是了解、控制地质界线、矿层或矿体、断层,以及 观测点: 是了解、 控制地质界线、 矿层或矿体、 断层, 其它地质要素的空间位置而在野外进行重点观察、 其它地质要素的空间位置而在野外进行重点观察、描述和编 录所布设的地点。 录所布设的地点。 观测点性质:观测点可按其性质和重点观测的内容,分为地 观测点性质:观测点可按其性质和重点观测的内容, 层分界点、构造点、水文点、地貌点、 层分界点、构造点、水文点、地貌点、岩性控制点等类型 布置原则:一般情况下,地质观察点应布置在填图单位的界 布置原则:一般情况下, 标志层、化石层、岩性和岩相突变的地方,蚀变带边界, 线、标志层、化石层、岩性和岩相突变的地方,蚀变带边界, 褶皱轴部及转折端、断层、节理、劈理、 褶皱轴部及转折端、断层、节理、劈理、片理等构造发育处 及岩层产状急剧变化处。此外,还有水文、地貌、风景、 及岩层产状急剧变化处。此外,还有水文、地貌、风景、 出 土文物地点等位置上,切忌机械地等距离布点) 土文物地点等位置上,切忌机械地等距离布点)。
野外路线地质填图方法
马润勇
一、目的任务 二、填图工作准备 三、填图基本方法与要求 四、路线地质观测程序、内容和编录方法 路线地质观测程序、 五、野外手图的使用与地质界线的勾绘 六、填图资料的室内整理
一、目的任务
1、地质填图: 地质填图: 通过追踪、穿越等方法将野外各种地质体、 通过追踪 、 穿越等方法将野外各种地质体 、 地 质要素、构造现象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 质要素、 构造现象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 研究和编 并用规定的线条、图式, 录, 并用规定的线条、 图式 ,如实地将各种地质界 地质体、 线、 地质体、 地质要素标绘在一定比例尺的地形底 图上的过程。 图上的过程。
2)地形图的选择

河南宜阳地质填图报告

河南宜阳地质填图报告

河南宜阳地质填图报告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地质1203班指导老师:日期:2014.9.25目录第一章绪言 (1)第二章地层 (2)第三章构造 (16)第四章岩浆岩 (18)第五章地质发展史 (19)第六章矿产资源概况 (21)第七章本次工作的主要方法及阶段 (22)第八章结语 (26)致谢 (26)参考文献 (26)第一章绪言一、实习目的1、实习内容:(1)了解、熟悉地质出队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实习区概况、地质及矿产资料的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的检索;野外工作和生活用品的准备等。

(2)了解、熟悉地质填图实习的基本工作程序以及与矿产勘查中实际填图的异同。

熟悉踏勘路线选择的原则,常规的填图方法及其适用性;明了需提交实习成果的主要内容及其表达形式(文字报告,相关图件及表格)。

(3)了解、熟悉实习区地层时代、层序、岩性、化石、矿产、厚度和接触关系,并能应用所学知识对实习区沉积相、岩相、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进行初步分析;认识实习区沉积岩层中的原生构造(波痕、层理、缝合线和虫迹等),并能应用这些原生构造解决相关地质问题。

(4)能较熟练地鉴别实习区各种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及相关矿产,并能掌握各类常见岩石和矿产特征的观测要领与描述方法。

(5)掌握褶皱和断层等构造野外识别标志和研究方法,认识实习区的构造格架和构造特征,并能根据区内褶皱和断裂的组合特征进行初步的几何学、运动学及动力学和构造应力场分析,追溯构造演化史;掌握野外原始资料编录方法,学习描绘路线剖面图(或信手剖面图)、路线平面地质图和露头地质素描图的方法与技巧。

(6)了解、熟悉实习区地貌、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等特征。

(7)掌握实测地层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和地形地质图等主要图件的编制方法,学习绘图基本技能。

(8)掌握地质实习报告的编写内容、格式和要求,学会编写实习报告。

2、实习起止时间:2014.8.27----2014.9.123、组队和分组情况:以班级为单位每六个人为一组4、指导教师:吕闰生二、实习区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实习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李沟一带,行政区划隶属宜阳县城关镇,北侧与宜阳县城相邻,西至头道沟水库,东至宜阳采石场,南至葛家崖断层,面积约36 km²区内有简易公路通往宜阳县城,宜阳县城距洛阳市28 km,有柏油路面相连,并有洛阳—宜阳铁路相通,实习区东距焦枝铁路26 km,北距龙海铁路10 km,交通便利。

地质填图工作总结

地质填图工作总结

地质填图工作总结一、背景介绍地质填图是地质调查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地质现象和地质构造进行准确的记录和绘制,为地质研究和资源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本文旨在对过去一段时间内进行的地质填图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提高填图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工作内容1. 填图区域选择根据研究目的和资源需求,选择填图区域。

本次填图工作主要涉及XX地区,包括山地、平原和河流等地貌类型。

2. 地质调查在选定的填图区域内展开地质调查工作。

通过野外实地观察和采集样品,了解地质构造、岩性分布和地貌特征等信息。

同时,结合地质图、航空遥感图和卫星影像等辅助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3. 填图数据收集收集地质填图所需的各类数据,包括地形图、地貌图、地质图、地球化学分析结果等。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填图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4. 填图绘制根据野外调查和收集的数据,利用地质绘图软件进行地质填图。

绘制地质构造、岩性、地貌等要素,并标注关键信息,如地层名称、岩性描述、矿产资源等。

保证填图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5. 填图审核对填图结果进行审核和校对,确保填图的一致性和正确性。

与其他专业人员进行交流和讨论,解决填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疑点。

6. 填图成果报告根据填图结果,编写填图成果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填图区域概况、地质背景、填图方法和技术、填图结果及其意义等。

报告要求简明扼要、逻辑清晰,并配以图表和数据支撑。

三、工作亮点1. 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本次填图工作充分利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化技术手段。

通过数字化处理和空间分析,提高了填图的精度和效率。

2. 多学科合作填图工作涉及地质学、地貌学、地球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我们与相关专业人员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各自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提高了填图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3. 数据共享和开放在填图工作中,我们积极推动数据共享和开放。

与其他研究机构和单位进行数据交流和共享,提高了填图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填图报告的编写地质报告是地质测量工作成果的集中反映,其质量的好坏影响全局,必须严加对待。

报告的文字部分必须有事实,有分析:事实必须真实可靠,并根据所学理论辨证唯物地进行分析,分析时避免各章节之间自相矛盾。

叙述要精简扼要,切忌堆切资料或言之无物地乱扯一气;图件必须真实、合理,整齐、美观、符合规范,反对弄虚作假。

报告封面统一采用“安徽理工大学本科学生实习报告封面”(教务处网页下载),沿左侧竖直装订,第一页为目录,目录应包括文字部分的章、节、名称、开始页数、附图部分的图名。

报告的编写提纲如下。

绪论概述工作区总体情况和工作过程。

⑴工作区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图幅编号、名称、范围和总面积。

⑵区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山川地势、地形的特征,山岭及河谷的绝对标高和相对标高,露头情况,植被覆盖程度,气候特征等。

⑶区内的经济和交通概况,工业、农业的发展情况,人口密度、资源开发及交通路线等。

⑷工作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地质构造的最主要特征,以往地质研究的历史及研究程度简述及评价。

⑸本次工作的性质、目的、任务,主要解决哪些地质问题,工作的组织情况,工作时间的安排,工作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手段,完成的工作量、最终提交的成果等。

⑹附图:交通位置图、完成工作量表(表10-1)。

表10-1 调查区完成工作量一览表绪言部分要力求简明扼要,不是描述风景,也不是写自然经济地理报告,要写与本次工作有关的内容,帮助阅读报告的人了解工作的前提,测区的一般情况及工作情况。

文字要简练,层次要分明。

1. 地层首先应概述本区地层的发育情况,如所具有的地层时代,主要岩性特征,古生物化石的概貌等等,然后应该根据地层时代的新老关系,由老至新详细叙述地层各组、段的分布特征,出露情况,岩性特征,所含化石的种属,时代划分及其依据,接触关系等等。

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根据实测剖面及实测填图时的野外记录,不能单纯描述实测剖面的地层特征,因为那只是剖面线上的地层特征,不能完全代表整个区域。

例如区域内各不同地段的岩相特征,地层厚度等等都可能有较大变化,因此要综合全区进行叙述,但不排除在叙述某一地段的岩性变化特征等,可以引证实测剖面的资料,或者引用路线地质剖面图来表示,因为这是地层发育的更真实确切的记录。

本节可附图:路线地质剖面图、地层接触关系素描图、实测地层剖面图、柱状图及柱状对比图等。

注意:本章应为“地质发展史”一章打下伏笔,故应从成因、岩相建造观点进行详细的描述。

因此,本章内容不要写岩层的产状要素,重点在于岩性、厚度、所含化石、接触关系、分布范围的描述;每一地层单位中的细分层应与综合柱状剖面图一致。

2. 岩石岩石部分主要描述侵入岩类(深成岩、浅成岩及脉岩等),火山岩部分的描述放在地层部分予以描述。

对于岩浆岩的叙述,应该逐一地描写该区出露的各个岩体的特征,包括岩体出露的位置、规模,所处的构造部位,岩体的形状,与围岩接触关系,三维空间的产状特征,岩体内的分相情况,岩石类型及名称,岩体内外接触带的蚀变特征等。

其次要叙述岩石的物质组成,包括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岩石的结构构造特征;岩石所经受变化及改造等等。

通过一系列野外及室内的岩石学研究,查明岩石类型,形成的时代,与围岩的关系、含矿性等等。

注意:“岩石”一章指侵入岩,重点在岩性描述,如没有作镜下鉴定则根据肉眼鉴定,越详细越好,描述的先后顺序最好按时代的新老。

如时代没有查明,亦可以先基性岩后酸性岩、先深成岩后浅成岩的顺序描述。

3. 构造一个地区的地层、岩石在其形成之后的漫长历史时期中,经受了各种性质的地壳变动,形成了规模不等、方向不同、性质各异的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这一章就是具体描述和分析工作区内各地质体空间位置关系,研究它们形成的原因和发展演化历史。

因此说这一章也是地质报告中相当重要的一章。

首先要概述工作区构造的总体轮廓、大地构造位置、构造的复杂程度、主要构造层的划分及分布等。

然后进行详细描述。

通常有三种方式:一是分构造区描述;二是分构造体系逐个描述;三是按构造类型进行描述。

图幅范围较大的小比例尺地质测量,一般采用前两种方式;范围较小的大比例尺地质测量,以第三种方式为宜。

即:⑴褶皱对于褶皱的描述要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先叙述褶皱构造的位置、范围、规模,然后叙述组成褶皱的地层:褶曲核部的地层时代、岩性,褶曲翼部的地层时代、层序等。

进一步应该详细地描述褶皱的形态,如褶皱轴的方向,褶皱轴面、枢纽的产状,将褶皱进行形态分类。

讨论褶皱形成的时期,褶皱的形成机制等。

⑵断层对于断裂构造的描述要着眼于大型的区域性的断层,对于这些断层构造要逐一加以详细描述。

如断层发育的位置、规模;一般用断层所经过的两个或几个地名来命名断层(吕家营–北台子断层),断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断层两盘的地层时代、岩性以及构造变动。

断裂带的构造现象,如构造岩,片理化、断层泥、透镜体,拖褶皱、伴生节理、地层的牵引现象,断层面的形态变化,断面上的擦痕及其产状,推断断层形成及发展演化的历史,断层产生的力学机制等。

⑶节理包括:类型(张和剪节理),特征、产状、发育程度,空间部位,及组系划分、分期配套等。

一个地区的各种地质构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因此,构造的分析,要将褶皱、断裂、节理等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根据不同时期分析它们的形变特征,推断地壳活动的规律性。

更重要的是论述构造与矿产、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地震地质的关系。

构造形态特征和空间关系往往用图能够更明确和直观地表达,因此要尽量用各种图件帮助叙述。

4. 矿产地质测量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矿产普查,在于发现工作区内可以利用的矿产资源,查明矿产的类型、部位、品位及估算储量等,因此这一章也是地质报告中重要的一章,有时要将矿产作为地质报告的一个单独分册来写。

矿产一章的描写要从最主要的矿产开始,要叙述矿产所在位置、矿种、矿床类型、规模、各种化验分析数据、各种工程揭露的实际资料、各种经济指标、找矿标志及矿床成因等等。

主要目的是为进一步找矿勘探提供依据。

这一章描写越详细具体越有实用价值,一些数据资科就更要求准确有据。

本章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根据区内地质特征的综合分析,提出在本区找矿的远景,并提出在寻找矿产方面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5. 水资源与环境地质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状况,水资源的消耗;水体、大气及固体废物的污染途径、程度;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的建议。

6. 地质发展史本章是根据地层、岩石、构造等的综合分析,恢复本工作区地质发展历史。

因此说本章的内容就带有推测的性质,但是这种推测需要有充分的事实根据。

本章与地层及岩石一章不同,不是地层资料的重复,而是叙述地质历史各个时期中的古地理、古生物的特征,以及各不同历史阶段中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的方式和性质。

古地理的恢复是主要是根据地层的岩相特征,如含有海生物化石的灰岩、含海绿石的砂岩等都代表浅海沉积的产物,某些含有陆生植物、淡水生生物的地层,应该是陆相河流或湖泊的沉积,既有海相生物化石,又含有陆生生物化石的一套地层,就可能是海陆交互相的沉积,海相沉积颗粒比较粗的碎屑岩,波痕、泥裂发育的地层,很可能是近岸滨海沉积。

还可根据沉积岩层层理的特征,波痕的形态、特征矿物、岩石组台等等来确定地层沉积时的海或陆地环境。

有些地层中的岩石具有砖红色、红褐色、紫红色等,这是由于沉积物内所含铁质氧化的结果,反映当时是比较炎热的氧化环境。

但须注意,这种颜色不是岩石表面的颜色,而是新鲜面的颜色。

岩石表面的颜色反映在成岩以后的风化作用造成的,而不反映其形成时期的气候条件。

干裂代表炎热的气候,含有石盐假晶的沉积物反映了当时气候干燥,海水含盐度比较高等等。

根据古生物种属的不同可以反映海陆环境,同时也能反映当时海洋的深度、海水的含盐度、古气候的特点以及地壳升降变化的频繁程度等。

地层中沉积岩类型,如砾岩→砂岩→页岩→灰岩等,也反映当时形成的古地理环境,它们结构构造特征可以表明沉积区距剥蚀区的远近,物质的来源方向,搬运介质的性质,沉积盆地的范围等。

如果沉积岩的厚度比较薄,岩性变化频繁,沉积间断面的存在等等,说明当时环境比较动荡,地壳运动比较频繁。

如果岩层厚度比较大,岩相特征稳定,古生物化石丰富,就反映了地壳活动比较宁静的时期。

平行不整合,说明当时地壳整体地水平上升,因而造成沉积间断和剥蚀面的存在。

角度不整合反映了在不整合面以上地层沉积之前,地壳经过了比较强烈的变动,形成了大规模的褶皱及断裂构造,之后在其剥蚀面上又有新的沉积物堆积。

地质发展史一章的叙述要从古到今按地质时代连续陈述。

如先从前震旦纪讲起,然后震旦纪、古生代各个世、中生代、新生代……。

但是要注意:⑴不要与地层一章重复,变成单纯岩性的叙述,而是要说明其中反映出当时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岩浆活动、地层运动等生动的画面;⑵文句要灵活变换,简明扼要,避免死板枯燥,不要像记账一样;⑶记述要有据,不能无根据地凭空想象,明确有据的内容可以充分陈述,无据可考的不能瞎猜。

结语结语与前言相对应,并不编章。

这是对整个地质测量工作的总的结论和评语,要明确而简练。

概括性地肯定本次工作的主要成果,新的发现,新的认识等等,简明叙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对进一步的工作提出建议。

结语要实事求是,对工作要正确估价,认真负责。

地质测量工作的质量反映在全部工作的成果中,而不在于结论写得冠冕堂皇。

也不要过于谦虚,埋没成绩。

对于存在问题和今后工作的建议要准确而中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