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诗词中的比兴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典诗歌中的比兴手法
什么是比兴?关于这个问题,从所能找到的资料中可以知道,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体现了古典诗歌在情感表达、意象选取、联想习惯和理性思辩等方面的特征。
借用著名的文人朱熹所言:“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简而言之,就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是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从我们学过的诗词中,可以发现有些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兴,但是有些是通篇都采用该手法。
而且,可以看出来古代诗歌大部分都有运用到比兴手法。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先秦时期的文学上就开始运用比兴手法了,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诗经》,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不乏多篇优秀的比兴作品,其中的《关雎》可称为比兴的典范。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本诗通过兴句发端,以成双成对的雎鸠鸣叫,引出君子对淑女的倾心仰慕和热情追求,接下来再和关雎的行为进行类比,得到“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样的佳句,充分表现了君子对淑女的赤诚相爱,使文章内容更加具体丰富。
说到《关雎》,自然也少不了《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流从之,宛在水中央。
”全诗三章都采用“兴”法起笔,用秋景秋色烘托主人公相思之情,失落之感。
情景交融,委婉动人,将一个热恋者对所爱之人的苦苦追求,可望不可即的惆怅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
不过当时的比兴都比较单纯,一般对象都来自于日常生活,但是随着诗词的不断发展,比兴的对象和手法也有了更加丰富的选择。
如同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不得不说,该词直接继承了楚辞香草美人寄托手法,善用比兴和典故,借男女之情来隐喻现实斗争。
上片“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写暮春的景物,接着“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写惜春而怕春早却又落红无数,苦心留春却又留春不住,怨春不语却又拼命挽留的复杂情感,来寄托他对南宋王朝国事垂危的忧虑和痛心,“更能消”三字起笔,实际上意指南宋的政治形势。
下片托古喻今,以陈皇后寂寞宫守,佳期难继,美人遭妒来暗示自己南渡以来屡遭朝廷冷落的遭遇,抒发报国无门,有志难伸的悲愤,以玉环飞燕预示小人的结局,同时也结合现实,以烟柳斜阳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的昏庸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社会现实。
下片悲愤之意绪与上片一脉相承,全诗看似婉约,实际上却极其哀怨沉痛,缠绵曲折。
似乎古时的诗人都极喜欢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与忧愁,那些凄凄惨惨,冷冷清清的诗歌都被赋予了极为优美的词藻,他们借用各种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凄苦与悲伤。
李清照的《武陵春》中,上片“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极言眼前景物不堪,心情之凄苦。
下片的“闻道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
全诗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
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比兴手法来表现悲愁之多。
抽象的思维、情感在比兴的作用下变得更为微妙,主观之意作用于客观之物,赋予物拟人的特征,在形实情虚、情近旨远的融合中形成阔大的想象空间。
周邦彦的《兰陵王·柳》实际上是借咏柳来写离别,寄托作者官场失意与身世飘零的喟叹,上片紧扣题目,从柳树上说出别离,“隋堤上”三句,写垂柳送行之态,“登临”句逆接,“谁识”句落到自身,“长亭路”三句更见长久漂泊之苦。
下片写别后情怀,正面抒发离恨。
别浦,斜阳冉冉,开拓出绮丽悲壮的境界。
全诗以叙事为主,叙事中抒情,构思工巧,措辞典雅,不仅层层铺叙,始终不懈,一笔到底,而且结构严谨,前后呼应。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诗歌都是这般壮志难酬,忧思难解。
不少的诗词也通过相同的手法但是采用不同的意象来表现出一种较为乐观的情与心。
如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姣姣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何?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整首诗歌借天上的牛郎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团聚的神话故事来抒写人间的男女相思离别之苦,想象丰富,风格独特,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而且通篇看上去并没有使用比兴,但是仔细品读整个全是比兴,用法十分巧妙。
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竹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平。
”通过“竹枝芒鞋”等意向写出了作者在面对一切不幸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随遇而安,而下片的“也无风雨也无情”又可以看出作者的旷达不羁,享受现在生活,不悲秋伤春的情怀。
这里运用的比兴手法,所体现出来的就是另外一种情怀,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真诚的感情。
不得不说,从上述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骨子里的对于含蓄美的追求。
正如我们所知,含蓄美的特征与中国诗歌的意象传统、思维传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古典诗歌重意象,常常以意象为媒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抱负,将主观之意寄托于客观之象,使得感情的表露不那么直接,增添了诗歌的一种朦胧之感,同时也将意与景相结合,留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
比兴手法在诗歌中发挥的作用恰恰给这种含蓄朦胧之美提供了一种渠道,让诗词作者将自己的情感隐藏在一些普通的事物之中,让品读他们作品的人自己去体会那种独特的情感与抱负。
比兴通常将物作为情的载体,让抽象的情感有了更具体的内容,使得读者对于此有更直接的感官。
托物言情,是抽象的主观之情与具体的客观之物的交融。
如同意像这个词语,是由“意”和“像”两者相组合而成的。
客观物象的生命力是有限的,需要主体情感的加入。
意象所包含的是诗人对于社会,对于自己情感的一种寄托和发展,它不仅仅是一个事物,更是一个载体,一个人内心的载体。
那么,当诗歌变得形象可感的时候,它的情感也更容易表达出来。
由于“比”“兴”在表达上的相似作用,在一般的作品中,两者基本上是连用的。
比除了烘托、过渡的作用之外,还有比喻之意。
比能够缩短事物间的距离,增强事物间的联系。
古典诗歌借助比喻表情达意,比喻的本体和喻体距离较小,符合人们的习惯性思维,既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又不让诗歌流于生涩。
那些诗词歌赋经过了上百上千年的积淀在如今读来依旧充满着一种美的享受,让我们不由赞叹古人独特的智慧,各种手法与方式的运用,将普通的词藻串联成一篇篇优美的文章。
对于比兴手法,我只能浅谈,这种博大精深的文化需要的是更加深入和仔细的探究,从而来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