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思考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资本论》的写作动因及创作过程?
1)写作动因
直接原因
对农民处境的研究,推动他由纯政治转向经济关系的研究,并走向社会主义。
“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因报》的主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批判工人运动中的错误思潮。法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蒲鲁东提出:“财产就是盗窃”“对于蒲的智慧的作品,则不能根据肤浅的、片刻的想象去批判,只有在不断的深入的研究之后才能加以批判”
解剖“市民社会”——社会经济制度。“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样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称之市民社会。客观条件
早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已开始孕育成长。
19世纪30至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
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
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主观条件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前沿领导人民群众革命斗争
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超乎常人的意志与品质
渊博的知识体系
2)创作过程
第一阶段(1843.10-1858.5 )
主要著作:《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共产党宣言》
已经知道m 从何而来、怎样产生,为写作《资本论》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1858.6-1863.7 )
主要著作:《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即资本论第一手稿;1859年出版《政
除简短《序言》外,只包括《商品》和《货币或
《政治经济学批判》即《资本论》的初篇,第一次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计划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总题下写6本书:资本;土地私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
还没有确定使用《资本论》这一书名。
第三阶段(1863.8-1883.3 )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出版。这是人类社会思想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
《资本论》第一卷从分析商品入手,论述了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1885年《资本论》第二卷出版。
1894年《资本论》第三卷出版。
1904、1905、1910年《剩余价值学说史》分三册出版。
恩格斯临终前委托考茨基整理剩余价值学史,作为《资本论》的第四卷出版。但考茨基违背恩格斯的遗嘱,把它当作独立著作出版;现在仍把它作为《资本论》的第四卷编入《马恩全集》。
《资本论》的写作
1843年开始研究经济学,到1883年长达40年,1867年出版第一卷,历时24年。
10年,于1885年9月出版第二卷;1894年出版第三卷。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前后用了近50年的时间,终于使这部划时代科学巨著——《资本论》(1-3卷)面世,终于浇铸成了这部鸿篇巨著。
2.怎样理解《资本论》三卷的逻辑体系?
基本结构
全书共4卷,300多万字,围绕剩余价值中心,内容包括理论部分和史论部分。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
理论部分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剩余价值的实现。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一册
史论部分第四卷第二册剩余价值学说发展的历史
第三册
理论体系
《资本论》的整个体系,是以资本为主题,以资本本身的运动规律和过程为基础,以剩余价值为中心而形成的,即按照资本主义现实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客观运动所反映的客观现象而形成的理论体系。
《资本论》体系结构的内在逻辑
《资本论》第一卷
共7篇25章
第一篇:通过对商品和货币本质、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分析,创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第二-六篇:通过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创立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第七篇:通过对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的考察,说明剥夺者要被剥夺的历史趋势,创立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论》归结
一个基础:劳动价值论
一个中心: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三个过程流通过程、
分配过程。
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
三条线索榨取剩余价值是生产的惟一目的和动机;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基本矛盾,决定
阶级斗争和“两个必然”。
一卷: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生产论、资本积累论;
十大原理二卷:循环周转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论;
三卷:产业利润论、商业利润论、借贷利息论、地租论、总论。
一个结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3.当代条件下如何看待《资本论》巨著?
1)《资本论》对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改造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首创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建立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发现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与历史趋势;
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与社会主义产生并取得胜利的历史趋势。
2)当代依然未过时
《资本论》过时论是对《资本论》的研究一知半解甚至无知误解。
《资本论》在充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时,不仅进行制度分析,即着重揭示了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特殊的剥削制度,具有历史暂时性,而且也对其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即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大生产,特别是作为一种发达的市场经济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方式,是资本主义战胜以往生产方式,创造巨大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原因。
对《资本论》的研究应从两方面注重:一方面制度分析可以使我们划清市场经济建设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另一方面机制分析可以使我们了解与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的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也未必过时。
2008年是卡尔·马克思诞辰190随着华尔街金融危机肆虐欧洲、蔓延全球,人们在对现实生活的重新审视,他的鸿篇巨制《资本论》再度成为人们
发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与分析的结论是正确的,
(马克思的《资本论》在德国每年的销售量一直保持在750册左右,而近年来又有所回升;2008年《资本论》的销量由每年750套增加到2500套)
《资本论》中的许多原理对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从企业层面看,有资本循环与周转的运行规律;
从市场层面看,有价值规律,平均利润率理论和机器大工业技术基础决定的生产要素流动规律;
从政府层面看,有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货币流通规律。
另外,关于银行资本,信用制度,股份制,合作制度级差地租与绝对地租。
3)意义
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一部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是一部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