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本文档旨在制定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以促进农产品的高效生产和优质供给。
本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合理布局优势农产品种植区域,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一:背景与目的1.1 背景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推动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区域布局规划作为农业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能够对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进行有效的规划和管理。
1.2 目的制定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旨在:- 提高农产品供给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优化农产品生产的布局结构,提高农产品的供给能力;- 推动农业的绿色发展,减少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
二:总体方案2.1 宏观布局根据各地的气候条件、土地资源和农产品优势,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优势农产品核心产区。
2.2 区域布局在各个优势农产品核心产区,结合各地特点和农产品优势,制定具体的区域布局方案。
三:优势农产品核心产区划分3.1 粮食作物核心产区根据产量和质量等因素,确定稻谷、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核心产区,并在其中适当布局其他粮食作物。
3.2 特色农产品核心产区根据地理环境和区域特点,确定特色农产品如水果、蔬菜、茶叶等的核心产区,并推动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
3.3 饲料作物核心产区根据畜牧养殖业的需求,确定饲料作物的核心产区,保证畜牧业的发展和畜产品的质量。
四:区域布局细化4.1 生产规模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农产品需求,确定每个核心产区的生产规模,包括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养殖户数等。
4.2 种植结构根据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供给能力,合理安排各个核心产区的作物种植结构,考虑轮作休耕制度和生态保护等因素。
4.3 农产品质量监测与管理建立农产品质量监测网络,加强对优势农产品的质量检测和监管,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5.1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指国家立法机关颁布的保护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法律。
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及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及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及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一、引言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条件,为培育和发展农产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为推动湖北省农业的发展,我们制定了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及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以实现农产品产业优化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
二、农产品资源分析1:土壤条件湖北省土地面积广阔,拥有肥沃的土壤资源。
根据湖北省土壤调查结果,各地土壤类型分布不均,主要包括黄土壤、黑土壤、红壤、河流湖泊沉积土等。
不同土壤类型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作物和农产品。
2:气候条件湖北省气候湿润,四季分明。
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
这种气候适宜发展稻谷、蔬菜、水果等农产品。
3:水资源湖北省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长江、汉江、淮河等重要河流和众多湖泊。
水资源为湖北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适宜发展水稻、鱼类养殖等农产品。
三、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1:水稻种植基地湖北省拥有广阔的平原区域,适宜发展水稻种植。
根据土壤和气候条件,将水稻种植基地划分为以下几个区域:- 鄂西平原水稻种植区:包括宜昌、恩施等地,适宜发展早稻和中稻。
- 鄂东平原水稻种植区:包括武汉、黄冈等地,适宜发展晚稻和粳稻。
2:果蔬种植基地湖北省气候适宜果蔬种植,根据市场需求和产地优势,将果蔬种植基地划分为以下几个区域:- 鄂北果蔬种植区:包括十堰、襄阳等地,适宜发展苹果、柿子、辣椒等农产品。
- 鄂南果蔬种植区:包括荆州、咸宁等地,适宜发展葡萄、橙子、番茄等农产品。
3:特色畜牧养殖区湖北省地广人稀,适宜发展畜牧养殖业。
根据地理位置和市场需求,将特色畜牧养殖区划分为以下几个区域:- 鄂西山区畜牧养殖区:包括恩施、宜昌等地,适宜发展山羊、黑猪等畜牧养殖。
- 汉江流域畜牧养殖区:包括武汉、孝感等地,适宜发展家禽养殖、猪肉养殖等农产品。
四、附件1:相关数据表格:包括土壤调查数据、资源分析结果等。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农产品的生产与布局,关乎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广大农民的生计。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举措,旨在充分发挥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实现农产品的优质、高效生产,提高农业的整体竞争力。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条件差异显著。
这种多样性为不同类型的农产品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然而,过去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着布局不合理、盲目跟风种植等问题,导致一些地区的农产品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弱,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压力。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首要任务,是对各地的自然条件进行深入调研和科学评估。
通过气候数据分析、土壤成分检测、水资源调查等手段,准确把握每个地区的优势和潜力。
比如,在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的南方地区,重点发展水稻、柑橘等作物;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西北地区,适宜种植葡萄、棉花等。
在确定优势农产品的种类后,需要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
这不仅要考虑自然条件,还要综合考虑市场需求、交通物流、农业基础设施等因素。
以苹果为例,山东、陕西等地由于具有良好的种植基础和便利的运输条件,成为苹果的优势产区。
而在这些产区内,又进一步细分出不同的种植区域,以满足不同品种苹果的生长需求。
为了保障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顺利实施,还需要加强相关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服务。
政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补贴、贷款、保险等,鼓励农民积极参与优势农产品的种植和生产。
同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研发和推广适合不同区域的优良品种、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
例如,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既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又能保证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完善的市场流通体系也是至关重要的。
建设现代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物流设施,加强与电商平台的合作,拓宽销售渠道,让优势农产品能够及时、高效地进入市场,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同时,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1.引言本文旨在制定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产品供给布局、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本规划将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农业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情况、农产品特色以及交通、水资源等要素,合理规划优势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区域,并提出相应的支持政策,推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
2.农产品市场需求分析(详细分析全国农产品市场需求情况,包括各省市的消费能力、消费结构、饮食习惯等,以及主要客户群体的要求和偏好)3.全国农业资源禀赋分析(详细分析全国各地的农业资源禀赋,包括土地、水资源、气候条件等,以及各地的农田利用率、水资源利用率等情况)4.优势农产品种植区域规划4.1 区域一:省优势农产品种植区域规划(详细分析该省的优势农产品种植情况,包括主要作物种植区域、种植技术、品种选择等)4.2 区域二:省优势农产品种植区域规划(重复上述步骤,对其他省份进行细化规划)5.优势农产品养殖区域规划5.1 区域一:省优势农产品养殖区域规划(详细分析该省的优势农产品养殖情况,包括主要养殖品种、养殖规模、养殖技术要点等)5.2 区域二:省优势农产品养殖区域规划(重复上述步骤,对其他省份进行细化规划)6.支持政策和措施6.1 财政支持政策(介绍财政支持农产品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资金安排情况)6.2 技术支持和培训政策(介绍技术支持和培训政策,包括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措施和支持)6.3 市场开拓和销售政策(介绍市场开拓和销售政策,包括农产品品牌推广、市场营销、电商渠道拓展等方面的措施和支持)7.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附件1:全国优势农产品种植区域规划图附件2:全国优势农产品养殖区域规划图附件3:支持政策和措施清单8.法律名词及注释在本文中,涉及到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如下:(出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相关的法律名词及其注释)。
农业产业园的区域农业布局与优势产业定位
农业产业园的区域农业布局与优势产业定位I. 引言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园的兴起为农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农业产业园的区域农业布局与优势产业定位是农业产业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农业产业园在区域农业布局和优势产业定位方面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建议。
II. 区域农业布局农业产业园的区域农业布局是指根据地域特点、气候条件、土壤状况等因素对农业产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
合理的区域农业布局可以充分发挥各地的农业资源优势,实现农业产业的互补和发展。
1. 地域特点的考虑在进行区域农业布局时,首先需要考虑地域特点。
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土壤条件和气候特点都不同,需要根据这些特点进行相应的农业布局。
例如,靠近海岸的地区可以适合开展海产品养殖或海产品加工业;山区可以开展茶叶或果蔬种植等。
因此,对于区域农业布局,需要充分考虑到地域特点,使农业产业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适应。
2. 资源优势的利用区域农业布局还需要充分利用各地的资源优势。
不同地区的资源不同,一些地方适合发展某种农产品,而另一些地方则适合发展其他农产品。
例如,一些地区的土壤肥沃,适合发展粮食作物,而其他地区则更适合发展水果或蔬菜等。
合理利用资源优势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也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 产业链的构建在进行区域农业布局时,还需要考虑到整个农业产业链的构建。
农业产业链包括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
在进行区域农业布局时,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环节的连接和协调,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发展。
例如,在一些地区,可以建立农产品加工基地,加工农产品,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III. 优势产业定位优势产业定位是指对农业产业园发展的重点产业进行明确的定位和选择。
通过选择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园可以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增加产业链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 市场需求的分析选择优势产业需要充分分析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是决定一个产业是否有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
河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项目建设规划
为把河南的专用小麦、专用玉米、棉花、双低油菜、苹果等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带,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根据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结合河南实际,编制了河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项目建设规划。
规划的主要内容:一、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1、专用小麦。
优势区域划分为豫中北部强筋小麦区和豫南弱筋小麦区,共77个县(市、区)。
其中,豫中北部强筋小麦区包括安阳、鹤壁、濮阳、新乡、焦作、济源、郑州、开封、商丘市的全部及洛阳、三门峡、许昌、平顶山、周口等市的部分区域共66个县(市、区)。
豫南弱筋小麦区包括信阳及驻马店南部,共11个县(市、区)。
2、专用玉米。
重点发展饲用玉米、工业加工玉米和食品加工玉米,这三类专用玉米优势区:饲用玉米优势区主要布局在安阳、焦作、济源、新乡、郑州、许昌、开封、鹤壁、漯河、周口、驻马店、商丘、南阳、濮阳等14个省辖市的全部和洛阳、平顶山两个省辖市的部分县市;工业加工玉米优势区布局在郑州、平顶山、新乡、南阳、商丘、周口、焦作等淀粉、味精、酒精等加工企业较为集中的市;食品加工玉米优势区主要布局在城市近郊和漯河、商丘、许昌、安阳等市的大食品加工企业周围。
3、棉花。
优势区域划分为豫东棉区、南阳盆地棉区和豫北棉区,共47个县(市、区)。
其中豫东棉区包括周口、商丘、开封、许昌、漯河、驻马店、信阳等7市的28个县(市、区);南阳盆地棉区包括南阳、驻马店等两个省辖市的9个县(市、区);豫北棉区包括安阳、新乡、濮阳等三个省辖市的10个县。
4、双低油菜。
优势区域为处于长江、淮河流域的信阳、南阳、驻马店3个省辖市的17个县(市)。
5、苹果。
优势区域划分为西部黄土高原优势区和东部黄河故道优势区,共28个县(市、区)。
其中西部黄土高原优势区包括洛阳、三门峡、郑州、焦作等4个省辖市的16个县市;东部黄河故道优势区包括商丘、开封、新乡等3个省辖市的12县市。
二、发展目标专用小麦:到2007年,全省优质强筋小麦面积达到2700万亩,优质弱筋小麦300万亩,总产量达到110亿公斤左右,从而替代进口,满足市场需求,使我省小麦生产由产量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达到优质与高产并重,质量与效益并举,生产与加工结合,逐步形成不同区域,各具特色的专用小麦生产和加工格局。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浙江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强省和农业大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为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特制定本区域布局规划。
一、规划背景浙江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形多样,土壤肥沃,具备发展多种特色优势农产品的自然条件。
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品质、安全和多样化需求不断增加,为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近年来,浙江省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够合理,产业集中度不高,品牌建设相对滞后,市场竞争力有待提升等。
因此,科学规划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对于推动浙江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特色优势农产品的选择(一)茶叶浙江是我国的茶叶主产区之一,茶叶品种丰富,品质优良,如西湖龙井、安吉白茶、开化龙顶等。
茶叶产业在浙江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浙江省的传统优势产业。
(二)水果浙江省水果种类繁多,其中柑橘、杨梅、葡萄、草莓等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水果产业已成为浙江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三)蔬菜浙江省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一批特色蔬菜产区,如慈溪的西兰花、嘉善的番茄、临海的西兰花等。
蔬菜产业在保障市场供应、丰富居民菜篮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中药材浙江省中药材资源丰富,如铁皮石斛、浙贝母、杭白菊等。
中药材产业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发展潜力,是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五)水产浙江省是我国的水产大省,拥有丰富的海洋和淡水渔业资源,如舟山的带鱼、黄鱼、梭子蟹,湖州的淡水鱼等。
水产产业在浙江省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区域布局规划(一)浙北平原区1、重点发展蔬菜、水果、花卉等产业。
利用平原地区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的优势,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要点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三、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重点(一)确定特色优势农产品、优势产区的主要依据和条件ﻭ从整体看,由于我省在区位条件、产业集中度、加工体系、市场营销体系、生产经营机制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优势,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的特色农产品优势较大。
如水产品、蔬菜瓜类、笋竹、茶叶、花卉苗木、猪禽羊肉、蜂产品等已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具有市场发展潜力。
一些产品具有特定的品种、资源或技术上的比较优势,存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如双低油菜、席草、山核桃、专用早稻等;但由于我省人多地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专用早稻等粮食产品总体上已缺乏竞争优势。
本规划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整体布局,重点建设”的思路,近期选择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优先实施规划布局。
根据浙江实际,此次选定特色优势农产品的主要依据是:产品有特色,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和发展势头良好,有稳定的市场需求或增长潜力;在农业经济结构中比重较大,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
并从自然生态适宜、环境质量佳、生产规模大、产业化基础强,能够集中连片生产等条件,确定优势产区。
同时,依据不同农产品的市场流向和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区别不同层次,确定我省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发展规模和支持重点。
ﻭ一是生产基础条件较好,竞争优势明显,市场份额较大,通过扶持和发展,能够拓展国内市场,并具有扩大出口潜力的优势农产品。
主要有水产品、蔬菜瓜类、笋竹、茶叶、柑桔、花卉苗木、蚕茧、食用菌、蜂产品等。
这类农产品要实施外向发展战略,在国内外市场一体化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主动参与产业的区域化分工,加快培植竞争优势,主攻产品质量,大力提高产业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和流通交易成本,加强产销衔接,在稳定现有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实现提质增效。
二是产品特色明显,与国内或周边省份比较,近期具有地域性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
主要有猪禽羊肉、牛奶、双低油菜、特色水果、中药材等农产品。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一、引言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优势农产品的种植和生产已成为各地发展农业的重点。
为了促进各地优势农产品的发展,统筹规划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至关重要。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套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以供参考和实施。
二、背景优势农产品指的是在某一地区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农产品。
通过合理规划区域布局,可以实现优势农产品种植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区域划分与布局规划⑴区域划分原则为了实现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需遵循以下原则:1)综合考虑气候条件、土壤质量、水资源等自然条件。
2)统筹考虑本地农产品特色和发展潜力。
3)充分考虑交通、市场和基础设施条件。
⑵区域布局规划⒊⑴东北地区以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导优势农产品,发展油菜、黑龙江特色蔬菜等特色优势农产品。
着重发展粮食种植,提高粮食供应能力和粮食质量。
⒊⑵华北地区以小麦、玉米为主导优势农产品,发展苹果、柿子等水果和高品质蔬菜。
优化农产品结构,增加高附加值农产品比例。
⒊⑶华东地区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支撑,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
发展水果种植,培育农产品品牌。
推动农产品标准化和溯源体系建设。
⒊⑷华中地区以稻米、油茶为主导优势农产品,发展茶叶和中药材。
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推动现代农业技术与设施的应用。
⒊⑸华南地区以水稻、柑橘为主导优势农产品,发展热带水果和水产品养殖。
推动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形象。
⒊⑹西南地区以茶叶、蔬菜为主导优势农产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发挥优势资源,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⒊⑺西北地区以苹果、葡萄为主导优势农产品,发展食用菌和畜牧业。
建设农牧业产业园,提升农产品市场地位和附加值。
四、实施路径⑴加强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扶持地方开展优势农产品的种植和生产,提供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方面的支持。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1]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引言农业是中国的基础产业之一,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和发展是实现农村振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合理规划全国优势农产品的产区布局,推动农产品的产业转型升级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制定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我国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背景和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要求越来越高。
全国各地优势农产品的产地布局不合理,导致生产的农产品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存在供过于求或者需求不足的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需要制定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合理分配农产品的产地资源,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满足市场需求。
目标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目标是合理划定农产品的主要产区,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推动农产品的产业升级和转型。
具体目标包括:1. 确定各优势农产品的主要产区,合理分布农产品的生产资源。
2. 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实现农产品的精准生产。
3. 促进农产品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
4. 推动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5. 加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措施和建议为了实现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和建议:制定优势农产品分布规划根据各地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等因素,制定各优势农产品的主要产区分布规划。
通过科学的调研和分析,确保各地农产品的产区布局合理。
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加强农产品的质量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
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合作,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加强农产品加工和品牌建设加强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品牌建设,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正文】一、规划背景与目的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浙江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为提高农产品的特色和质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应运而生。
本规划旨在通过优化区域布局,发挥各地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形成分工合作、互利共赢的格局。
二、规划的范围和内容本规划的范围涵盖整个浙江省的各地市县,重点关注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市场潜力大的区域。
规划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特色农产品的定位与发展策略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气候特点和土壤状况,确定主打的特色农产品,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例如,在绍兴地区,以龙井茶和海鲜为主打农产品,在丽水地区,以有机蔬菜和苹果为主打农产品。
2.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与优化根据各地的农业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合理划分农业生产基地,规划基地的用地、种植和养殖品种等。
同时,注重基地的产业结构优化,鼓励农业企业和农户采取合作社、经纪人等形式开展农产品生产。
3.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体系,促进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
鼓励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同时,推动农产品流通渠道的畅通,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
4.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对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加强监测和抽检工作。
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查处,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5.人才培养与技术支持加强对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水平和能力。
加大对农业科研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特色农产品的技术升级和创新。
三、实施措施与时间安排为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完善政策措施: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各地区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支持力度。
2.资金保障: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和推广。
3.项目建设:推动各地区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和加工企业的建设。
4.人才培养:加强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开展培训和交流活动。
甘肃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分品种规划之
甘肃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分品种规划之甘肃省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农业大省,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在甘肃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分品种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土地、水资源、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合理规划农产品品种的种植和产业的发展,以提高农业效益和经济效益。
首先,在甘肃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中,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合理确定不同农产品的种植区域。
甘肃省幅员辽阔,气候多样,山地、丘陵、河谷等不同地形地貌特征明显,土壤类型复杂多样。
例如,适宜果树种植的地区可以选择在兰州市、定西市、庆阳市等地;适合小麦种植的地区可以选择在天水市、武威市等地;适合葡萄种植的地区可以选择在张掖市、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
其次,在甘肃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中,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合理规划农产品的种植结构。
甘肃省地处内陆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因此,在选择农产品品种时,要优先考虑耐旱、耐寒、耐瘠薄的适种品种,并合理配置水资源,注重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
再次,在甘肃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中,要结合市场需求和优势资源,确定农产品的特色品种和生产规模。
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处于中国西部内陆腹地,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交流频繁,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地方特色,选择优质、绿色、有机的农产品品种进行种植和生产。
例如,可以选择种植瓜果、葡萄、苹果等水果品种,发展奶牛、羊、猪等畜牧业,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最后,在甘肃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中,要注重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渠道的建设。
优化农产品产业链的布局,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可以发展冷链物流业,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冷藏设施,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同时,对接国内外市场,开展产品展销会和推介会,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综上所述,甘肃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分品种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土地、水资源、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合理规划农产品的种植结构和产业的发展,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致富。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目标通过合理规划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实现农产品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与升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影响力。
原则1. 分区布局: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优势农产品区域,形成专业化生产和产业集群。
2. 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各地的特色资源,促进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3. 产业协同:在区域内建立健全产业链条,促进农业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4. 市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合理调整农产品区域布局,精准匹配需要。
布局规划根据以上原则,提出以下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方案:1. 东北优势农产品区域:主要以黑龙江、吉林、辽宁为主,以大豆、玉米、水果等特色农产品为主要产业。
2. 华北优势农产品区域:主要以河北、山西、山东等地为主,以小麦、玉米、苹果等特色农产品为主要产业。
3. 华中优势农产品区域:主要以湖南、湖北、江西等地为主,以水稻、油菜、柑橘等特色农产品为主要产业。
4. 华南优势农产品区域:主要以广东、福建、海南等地为主,以稻米、水果、茶叶等特色农产品为主要产业。
5. 西南优势农产品区域:主要以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为主,以茶叶、烤烟、花卉等特色农产品为主要产业。
6. 西北优势农产品区域:主要以陕西、甘肃、新疆等地为主,以玉米、小麦、苹果等特色农产品为主要产业。
实施措施1. 完善农业支撑政策,提供资金扶持和技术支持,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进入优势农产品区域。
2.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打造知名品牌,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3. 加强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渠道建设,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市场覆盖率。
4.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农业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5. 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管,建立健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1. 引言优势农产品是指在特定地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独特品质的农产品,其种植和生产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优势。
为了推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农产品竞争力,需要进行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合理划定各个地区的农产品发展方向,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
2. 区域布局原则在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应遵循以下原则:2.1 充分利用地区特色各个地区具备不同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应根据地区特点,发挥特色产业优势,以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推动优势农产品的发展。
2.2 注重市场需求优势农产品的发展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农产品的需求进行市场调研,调整优势农产品的产量和品种,确保供需平衡。
2.3 产业链协同发展在区域布局中,应注重优势农产品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推动农产品的深加工和产业链延伸,增加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
2.4 提升农产品品质在区域布局中,应注重提升农产品品质,通过科技、研发等手段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增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认可度。
3. 区域布局方案根据以上原则,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3.1 华北地区华北地区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要优势农产品,可进一步发展绿色农业,提高粮食品质,发展特色饲料产业,支持畜牧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3.2 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具备较好的黑土地优势,可发展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注重养殖业的发展,推动优质肉类和动物产品的生产,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3.3 华东地区华东地区以水稻、水果等农产品为主要优势,可进一步发展优质稻米和绿色农产品,提升水稻种植和农产品的品质,开发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提高附加值。
3.4 华南地区华南地区气候适宜,可发展热带水果、茶叶等农产品,注重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高优势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推动农产品的多元化发展。
3.5 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具备种植和养殖条件,可发展特色农产品,如特色茶叶、晚稻等。
注重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1:引言按照浙江省优势农产品资源特色、发展潜力和区域条件,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品质提升,我们制定了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本规划旨在全面挖掘浙江省农产品的特色优势,并合理规划、布局优势农产品的种植、加工、销售等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促进农产品的品质提升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2:背景分析2.1 浙江省农业资源特点在浙江省的农业资源中,包括了丰富的水果、茶叶、水产等资源。
各地具有不同的自然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如杭州市适宜种植茶叶,宁波市适宜种植水果等。
这些特点为各地优势农产品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2 浙江省农产品发展现状浙江省的农产品发展较为良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不稳定,供需矛盾突出等。
因此,有必要进行区域布局规划,加强对优势农产品的研发和推广。
3:目标与原则3.1 目标通过此次规划的实施,旨在增强浙江省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产品品质,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3.2 原则(1)科学性原则:本规划制定要科学合理,充分考虑浙江省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
(2)可行性原则:规划要具有可操作性,确保实施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推进各项措施。
(3)可持续性原则:规划内容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4:区域布局规划4.1 杭州市杭州市以茶叶种植为主,要加强对优质茶叶的种植技术研究和推广,提高产量和品质。
此外,还要加强对茶叶加工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打造具有自主品牌和竞争力的茶叶加工企业。
4.2 宁波市宁波市以水果种植为主,要加强对优质水果品种的培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此外,还要发展水果加工产业,延长水果的保鲜期,提高附加值。
4.3 温州市温州市以蔬菜种植为主,要加强对绿色无公害蔬菜的种植技术研究和推广,提高产量和品质。
此外,还要发展蔬菜加工产业,推出方便、卫生、高品质的蔬菜产品。
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它犹如一幅精心绘制的地图,指引着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农业产业的优化发展。
所谓优势农产品,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生产基础和市场前景,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
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则是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对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区域进行科学划定和合理布局。
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通过将优势农产品集中布局在适宜的区域,可以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
例如,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西北地区,适合发展优质瓜果产业;在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的东北地区,适宜大规模种植粮食作物。
其次,有利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在特定区域内集中生产,可以更好地实施标准化生产技术和质量监管措施,确保农产品符合质量标准,减少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保障农产品的生态安全和品质。
再者,能够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区域化布局形成的产业集聚效应,有助于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比如,山东的蔬菜、云南的花卉等,已经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的知名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为了做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自然条件是首要因素。
包括气候、土壤、水资源等。
不同的农产品对自然条件有着特定的要求。
例如,水稻需要充足的水源和温暖的气候,而苹果则更适合在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生长。
因此,要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优势农产品进行布局。
产业基础也不容忽视。
有些地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技术积累,具有发展优势农产品的良好基础。
比如,某些地区已经拥有成熟的种植技术、加工企业和销售渠道,对于发展相关的优势农产品具有明显的优势。
市场需求同样是关键因素。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一、总体背景在当前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推动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为此,制定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旨在促进各地农业产业优化升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二、目标与原则1-目标●实现农产品供给结构优化,提高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强品牌建设。
●推进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体系的改革和创新。
●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2-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产业转型升级。
●科学合理规划,充分考虑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
●发挥各地区优势特色,建立差异化的农业产业布局。
●加强各地区间的协作与合作,形成产业链和价值链共同发展。
三、区域布局方案1-区域一:东北地区●优势农产品:大豆、玉米、黑龙江大米等。
●重点发展领域:农业产业化、农产品深加工等。
●支持政策:加大对冷凉地区农业开发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2-区域二:华北地区●优势农产品:小麦、苹果、大葱等。
●重点发展领域:粮食产业、水果产业等。
●支持政策: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3-区域三:华东地区●优势农产品:稻谷、瓜果、水产品等。
●重点发展领域:水产品养殖、现代农业技术等。
●支持政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品牌知名度。
4-区域四:中南地区●优势农产品:稻米、茶叶、水果等。
●重点发展领域:茶叶产业、有机农业等。
●支持政策: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5-区域五:西南地区●优势农产品:茶叶、水果、冷鲜蔬菜等。
●重点发展领域:茶叶产业、水果种植等。
●支持政策: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6-区域六:西北地区●优势农产品:苹果、核桃、西瓜等。
●重点发展领域:果业、特色粮食等。
●支持政策:加强农产品市场拓展,提高农产品销售水平。
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表
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表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表一、概述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表是为了促进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
二、区域划分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
每个层次都有特定的重点产品和具体布局要求。
三、国家级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1-区域范围:全国范围内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2-重点产品:根据各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确定相应的重点特色农产品。
3-布局要求:按照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域,促进农产品优势互补。
四、省级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1-区域范围:省内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2-重点产品:针对省内的特色农产品,确定相应的重点产品。
3-布局要求:根据省内各地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合理规划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域,形成产业集群。
五、市级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1-区域范围:市内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2-重点产品:根据市内的特色农产品,确定相应的重点产品。
3-布局要求:考虑市内各地的地理位置和市场需求,合理规划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域,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六、县级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1-区域范围:县内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2-重点产品:针对县内的特色农产品,确定相应的重点产品。
3-布局要求:根据县内各地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合理规划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域,提高农民收入。
七、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图、产品市场需求分析报告、资源评估报告等。
八、法律名词及注释1-特色农产品:指具有独特品质、地域性和文化特点的农产品。
2-农业现代化:指农业生产方式、农业技术、农业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现代化发展。
3-可持续发展:指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满足当前需求而不损害后代满足需求的能力。
河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修改2003、2、13
河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丰富多样,农业生产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加入世贸组织,给我省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是深入推进我省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是农业增长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于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向纵深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尽快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我省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家《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我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现状随着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深入推进,我省农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趋势日益明显。
(一)大宗农产品优质化程度不断提高经过多年的新品种引进、改良、繁育和推广,我省在优化大宗农产品品质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2002年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传统种植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
全省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发展到1050万亩,总产约36亿公斤,基本形成以优质小麦品种为主体的种植格局,初步形成了京山沿线和太行山山前平原集中种植区,建成了华龙集团、藁城面粉加工厂、廊雪面粉厂等一批龙头企业;优质专用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000多万亩,占全省玉米播种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上,生产集中于京山、京广沿线;优质抗虫棉普及率达到90%以上,生产逐步向我省东南部低平原地区集中,形成了一大批棉油棉纺加工龙头企业;大豆是我省的传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635万亩,总产6.4亿公斤,商品率达到70%以上,我省大豆品质不断提高,蛋白质平均含量为全国最高,并且已培育出油份含量达到24%的品种,超过了国外大豆品种2-4个百分点。
我省猪存栏2530.48万头,出栏3475.57万头,分别排在全国第五位和第四位。
猪肉总产260.18万吨,全省养猪专业户已达6.72万户,瘦肉型猪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8个,已建成京安集团、玉田种猪场、三河明慧种猪场等多家重点龙头企业,实现产值 5.12亿元,带动608个专业村、6万多户;(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规模不断扩大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
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山西省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是一个农业资源丰富的省份。
在山西省农业的发展中,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和区域布局起着重要作用。
优势农产品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推动农业向高质量、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为了实现优势农产品的高产量和高质量,需要对山西省的区域布局进行规划,合理分配资源,并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体系。
山西省的优势农产品主要包括小麦、玉米、蔬菜、苹果、核桃、茶叶等。
这些农产品在山西省具有一定的优势条件和市场需求,可以在特定的地区发展起来,并形成品牌效应。
根据这些农产品的特点和需求,可以将山西省划分为几个区域,分别发展不同的优势农产品。
首先,山西省的南部地区适宜发展大田作物和蔬菜。
南部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宜发展小麦和玉米等大田作物。
此外,南部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蔬菜的生长,可以发展蔬菜种植业。
南部地区的农民可以通过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提高大田作物和蔬菜的生产效益和质量水平,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其次,山西省的中部地区适宜发展果树种植业。
中部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苹果和核桃等果树的生长。
中部地区的农民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果树的品质和产量,打造优质的果品品牌。
中部地区的果农可以通过加工和销售,提高果树种植业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此外,山西省西部地区的山地地形适宜发展茶叶种植业。
西部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茶叶的生长。
西部地区的农民可以通过发展茶叶种植业,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西部地区的茶农可以通过发展茶叶旅游业,提高茶叶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为了实现山西省优势农产品的高产量和高质量,还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山西省的农业科研机构可以加强与农民合作,推广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新品种和新技术。
同时,还可以加强农民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
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可以提高山西省优势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忻州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年-2015年)(征求意见稿)前言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转型阶段,党中央做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
据此农业部编制了新一轮的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方案,我省编制了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十一五”规划,编制了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年-2015年)。
根据省农业厅的部署和要求,以及我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情况和农产品区域布局基础编制我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举措和基础工程,是继续深化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任务。
我市优势农产品经过多年的布局优化、构臵重建及产品开发,已初步具备我市特色的产业格局,正在进入产业扩张的新阶段。
为了积极应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趋利避害适应自然和经济两个规律,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素质和效益,按照一种产品规划一片优势区域,建设一项重点工程,推出一套发展模式,制定一套扶持政策的发展思路,选择一批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进行重点开发,对全市发展现代化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构件。
经过两次重要的农业结构战略调整,我市农业进一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按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运作方式,构筑起了比较完备的资源有效利用、比较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的现代农业体系。
我市通过统筹考虑资源条件、生产规模、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环境质量、产业化程度等因素而确立的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已经成为我是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柱。
我市在结构调整中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加速资本、技术、劳动力、管理等各种生产要素向适宜区域集聚,在资源禀赋最适宜地区生产最适宜产品,提升优势产业的聚集度和竞争力,为构筑我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
经过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既是当前农业发展的基础工作,也是今后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目前,我市已经初步形成了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忻定盆地玉米产业区,晋西北小杂粮产区和干鲜果产区,培育了粮、畜、果三大主导产业。
但由于基地规模小,产业链短,组织化程度低,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市场竞争优势还不明显。
因此,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就是在现有产业雏形的基础上,继续优化升级,形成结构布局合理、规模扩张竞争力提高的农牧生产新格局。
3.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实需要。
随着国内外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市农牧业已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参与了市场竞争,从我市的资源优势发挥,从产业化进程的实践看,推进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有利于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建设,有利于龙头产业的做大做强,有利于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提高。
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上升阶段,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原料基地建设。
一方面是企业与农民没有很好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不知道种什么,养什么,种多少,养多少;另一方面是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原料基地作依托,原料供需严重失衡,直接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第三是现有的资源优势得不到消化,深加工层次较弱。
因此,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实现农产品批量供给是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最为紧迫的现实需求。
4、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增加农民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近年我市农民收入虽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但与周边地区、环境相似地区相比增幅不快,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其主要原因是种植业和养殖业效益低,产品多为初级农产品,农业经济还未根本摆脱市场和自然两个因素的制约,市场买难卖难交替出现,产量忽高忽低成为常态。
推进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就是通过实施产业化、规模化战略,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农畜产品,提高农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参与市场竞争,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直接拉动农民收入增加。
同时,推进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还可以带动加工储藏、营销等相关产业发展,开辟农民新的就业渠道,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和经济增长点。
第一章发展现状一、历史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按照“加快脱贫、推进小康、争先翻番”的总体思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为目标,通过对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油畜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经饲及特色农业架构初显优势,生态畜牧建设有序推进,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市场化进程逐步加快,科技含量有所提高,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小康建设和扶贫开发步伐加快,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达亿元,较上一年增长%,其中第一产业..亿元,第二产业..亿元,第三产业..亿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完成农业总产值42.92亿元(其中牧业总产值19.23亿元),比上年增长9.7%。
全市粮食总产达到21.78亿斤,肉类总产10.08万吨,奶类总产6.79万吨,蛋类总产5.05万吨,蔬菜总产15.99万吨,水果总产3.64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086元。
其主要特点是:1、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产品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十五”期间,我市农产品总量不断增加,“十五”期间的五年年均粮食总产18.64亿斤,人均占有粮食达到503公斤,比2001年的432公斤增长16.4%。
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基本达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
油料总产十五期间前“五年”年平均1.07亿斤,比“九五”期间平均总产1.47亿斤有较大幅度减少;蔬菜生产“十五”期间的前“五年”年均总产4.64亿斤,比“九五”期间的6.01亿斤减少1.46亿斤,但蔬菜生产在品种机构和品质质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大路菜在逐年下降,精细菜在逐年上升。
果品生产“十五”期间前五年总产0.71亿斤,比“九五”期间0.8亿斤略有减少,实现了数量饱和后的调整。
2006年底大牲畜饲养量56.52万头,牛饲养量达到41.44万头,其中出栏11.02万头,较2000年增长2.4%、11.9%、43.3%。
羊饲养量392.78万只,其中出栏147.2万只,较2000年增长18.3%、41.5%。
猪饲养量132.5万头,其中出栏69.97万头,较2000年增长2.9%、7.6%。
禽饲养量1025.7万只,其中出栏375万只,较2000年增长38.5%、48.4%。
农畜产品从数量上看增幅不大,保持平衡,但质量、效益上有大幅度提升。
2、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十五”期间,我市农业产值在国民总产值中有所降低,但绝对值明显提高,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村经济纯收入也比“九五”期间有显著提高。
五年来,农村经济总收入年均达到112.9亿元,比“九五”期间的102.1亿元增加10.8亿元,增长10.6%;农村经济纯收入年均达到38.0亿元,比“九五”期间的33.3亿元增加4.7亿元,增长14.1%;农民人均收入为1623.1元,比“九•五”期间的1288.2元增加334.9元,增长26%。
3、生态农业渐入轨道进入2000年以来,我市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十五”期间的重点工作来抓,一是建立了以小杂粮、油料、红枣、肉、奶、蛋为主的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共申报认证绿色无公害农畜产品151个,其中绿色产品110个,无公害农畜产品41个。
二是全面推进生态畜牧建设,全市在林草牧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使我市生态农业与全省全国进一步接轨,生态农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4、科技推广成效明显“十五”期间,随着科教兴农意识的不断增强,经过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努力,科技推广网络日趋完善,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推广步伐明显加快,重点推广了13项农牧业组装配套技术,使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融合应用。
通过各项新型实用技术的推广,使我市科技含量达到40%以上,可为农民人均增加收入150—200元。
在科技推广中,先后实施了“双千创优工程”、“旱作节水工程”、“良种工程”、“植物和畜产品安全工程”、“体系建设工程”、“林草植被建设工程”、“设施养殖工程”等,还十分注重培植科技示范园区、养殖小区的建设,发挥科技示范园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试验基地、科技推广示范基地、科技培训基地、优良种苗、种畜供应基地的作用,加快了科技推广应用的步伐。
5、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十五”期间,我市按照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税费改革、粮食流通体制、农村金融体制、合作医疗体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减轻农民负担,放活农村经济,保护农民利益,粮食直补政策的落实为粮食生产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依法加强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保护了农民土地承包权,使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更趋规范。
认真落实了减免农业税税率政策,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
2004年,全市共免征农业税0.38亿元,农民人均减免元。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粮食购销市场全面开放。
6、小康建设和扶贫开发有新的发展在小康建设工作上,通过抓山水关、煤电铝、林草牧,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启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纪元。
到2004年,全市累计基本达小康的县市区3个,乡镇53个,村1543个,人口141.42万人,有60%的农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在扶贫开发上,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扶贫开发原则,“十五”期间,实施了“移民并村、旱作节水、种草养畜、农产品加工”四大增收工程,全方位推进了我市扶贫开发事业。
扶贫开发重点县的生活生产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农村贫困人口2004年64.5万人,其中低收入人口43.4万人,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21.1万人。
二、我市主要农畜产品发展现状及潜力忻州市是一个农牧交错区,既是一个农业大市,又是一个畜牧大市,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种类不少、各具特色。
(一)、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现状及发展潜力玉米:我市地处在世界三大黄金生产带,生产条件十分优越,是全省玉米生产重点市,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第一,单产水平高于全省水平。
优势基地已见雏形,忻、定、原被列入粮食生产基地县,原平市2006年又被省列入玉米优势农产品基地县。
近几年,由于玉米价格较高,加之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很高,近年来每年以25万亩左右的速度增加。
2007年,全省玉米种植面积347万亩,单产可达587斤,总产20亿斤,占到粮食产量的80%以上。
全市种植面积在20万亩以上的县有8个,随着优良短日期品种引进和地膜覆盖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畜牧养殖的发展,拉动高寒冷凉地区面积扩张趋势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