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学对汉代政治

合集下载

论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与政治制度

论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与政治制度

论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与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儒学思想与政治制度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社会和政府的基石。

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影响了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政治制度作为儒学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为儒学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撑。

本文将从儒学思想和政治制度的相互作用角度进行探讨,旨在探讨儒学思想和政治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儒学思想的基本观点和要义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学派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学的主要观点包括仁、礼、诚和忠孝等。

其中,仁是儒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道德关系,主张人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礼是儒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强调个人应遵循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并以此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

诚是儒学思想的基本要义之一,强调人的诚实和真实性,主张人应该保持诚实,以求得感化他人的教化作用。

忠孝是儒学中的两个重要伦理观念,分别代表了对国家和父母的忠诚与尊敬。

二、儒学思想对政治制度的影响1. 对君主制度的影响:儒学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尤其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

在儒学看来,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臣民,臣民则应以忠诚不二之心侍奉君主。

这种以仁爱和忠诚为基础的统治观念,对于中国古代的君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对一夫一妻制的影响:儒学思想中的礼与仁观念对家庭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学不仅强调了夫妻之间的爱情和感情,还强调丈夫应以诚信之心对待妻子,夫妻双方应以忍让之心维系家庭关系。

这一伦理观念的核心是夫妻之间的互信互爱,对于中国古代的一夫一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3. 对侍奉忠孝的影响:儒学思想中的忠孝观念主张儿女对父母的尊敬和侍奉,对于家庭制度和家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中,儒学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和尊重,认为孝顺父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责任。

这一观念的鼓励和弘扬,有助于维护家庭和睦,为社会的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论西汉儒学的政治化努力

论西汉儒学的政治化努力

缺乏科 学 性 之 外 , 其 余 都 是 对 天 际 系 统 的科 学 探
索” _ 3 ] 。天有 “ 八 风” , 这“ 八 方 之 风 与 一 年 中八 个 时 间段 联 系起 来 , 不 同季 节 , 风向、 风名 不 同。八 风还
老 子之 “ 道” 论 的出 现体 现 了理 性 认 识 的进 步 , 因为“ 以道 为最高 范 畴 , 以天 从 属 于 道 , 破 除 了 自殷 周 以来 宗教 神 学 宣 扬 的 有 人 格 、 有 意 志 的天 , 或 天 神、 上帝 主宰 世界 的传 统观 念 ” l 1 】 1 ∞。
Vo 1 . 1 1 , NO . 7
J u 1 . 2 0 1 3
论 西汉 儒 学 的政 治 化 努 力
曹媛媛
( 云 南 大学 公共 管理 学 院 , 云 南 昆明 6 5 0 5 0 0 )
摘 要: 所 谓 西 汉 中期 起 “ 儒学独尊” 的说 法 并 不 准 确 。汉 代 主 流 的思 维 方 式 是 阴 阳 观 , 并以黄老学“ 天一 地 一 人 ” 哲 学 体 系 代 表 当
议 。孙 以楷 综合 考 察 各种 观点 , 最 后 下结 论 认 为 老 子生 于 公元 前 5 7 1 年, 老子 思 想发 源很 早 。
野” 。天上 “ 五 星” 金木 水 火 土 , 还与“ 五帝 、 五佐 、 五 器、 五神、 四季 、 五音 、 五 日结合 , 其 中除 了五帝 、 五佐
天 道 与地道 , 是 总规律 在不 同方 面 的体现 , 凝结 了 当时对 天文地 理最 先进 的认识 。根据对 天 象和地 理 的认 识 和思考 , 人们 安 排 政 治 的结构 和运 作 。在 解 决 了哲学 本体 论 的严谨 表达后 , 为 增加 可操 作性 , “ 道” 被 具体 分解 为 天 道 、 地 道 和 人 道 。天 道 指 导人 道, 人 道遵循 天道 , 天、 地、 人被构 建进 一套 完整 的体

2019届高考一轮讲义: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含答案)

2019届高考一轮讲义: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含答案)

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一、汉代儒学(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1)政治上: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文化上: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

2.措施(1)政治上:重用儒生。

汉武帝初年,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

(2)思想上: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天人感应”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3)教育上:设置太学,培养政治人才,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3.影响(1)消极: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二)董仲舒的主张1.提出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理论;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三纲五常”。

2.主张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2.科举制的含义:隋唐时代开始的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的选官制度。

3.影响: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也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二、宋明理学(一)理学的创立1.背景(1)魏晋时期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播,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唐代的韩愈、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2.创立:北宋时期,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北宋五子”将儒学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创立了一种新儒学体系——理学。

“二程”确立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并认为天理的核心是“仁”。

张载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二)理学的成熟1.标志:南宋朱熹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2.表现(1)理气关系:朱熹认为理气互相依存,但理先于气,理不能离开气。

(2)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强调“仁”和仁者境界。

(3)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体现儒家思想的例子

体现儒家思想的例子

体现儒家思想的例子东汉末年,如果仅就儒学学术的内部情况而言,可以说是郑玄学术的天下。

但是到了魏晋,政治统治者基于现实政治的考虑,已不再使用经术取士,而代之以九品中正制,做官的必须是门阀士族。

因此,这时在学术上继续罗嗦西汉儒生始终没有讲请楚的今古文,在政治上已实在没有多少意义。

当然,门阀制度最讲究的是礼,而郑玄对礼素有研究,他所注的“三礼”最受重视,因此郑玄学术在魏晋时期仍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然而,由于郑玄学术杂糅今古文,且往往以谶纬之怪异附会经说,太喜综合,以不同为同,实在说来也确实给纯正的儒家学术造成一些不应有的漏洞和附会。

于是便有王肃起而反对,以斯重振儒家雄风。

王肃也称得上世家早年。

其文王朗就是东汉知名经学家杨赐的弟子,博通经史,著存有《极易》、《春秋》《孝经》、《周官》等传,均所传世。

东汉末黄中起兵时,各地权贵争保自身,一时间枭雄四起,群雄割据。

据《三国志·魏书·王朗录》说道,王朗最初依附于徐州刺史陶谦,为谦治中,且以《春秋》“勤王”之义劝告陶谦。

为丛藓科扭口藓拜访稽太守。

旋战败阵亡,颇受东吴之主孙策的尊敬。

后又被曹操叛之,仁光禄大夫,参司空军事,迁于少府、遣常、大理。

治身狱务在原谅,罪疑从轻,并多次上疏力劝曹操育民省刑,主张丁壮者得尽地力,愁老者得仰食仓廪。

其思想品德似乎对王肃存有积极主动的影响。

除了乃父的影响外,王肃曾习今文经,据说是伏生的十七传弟子。

年十八,从宋忠读《太玄》,“而更为之解。

”提出与众不同的解说。

魏文帝黄初年间,出任散骑黄门侍郎;明帝太和中,拜散骑常侍,参与内廷机要,并兼领秘书监、崇文观祭酒,实为曹魏政权负责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人物。

在文化学术活动方面,据《三国志·魏书·王肃传》说道:初,肃善贾、马之学,而不好郑氏,改采会同异,为《尚书》、《诗》、《论语》、《三礼》、《左氏》求解,及Roadste父朗所作《易传》,皆列于于学官,其所论移置朝廷典制、宗庙、宗庙、丧纪、酌定,凡百余篇。

论儒家思想的影响

论儒家思想的影响

论儒家思想的影响摘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

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关键词:仁、礼、礼治、人治、德治中国作为古代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悠久历史,其5千年的历史诞生了无数思想家,诸子百家,流芳百世,有我们耳熟能闻的"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等等,他们是中华文化的珍宝,他们的思想直到现在还为我们所用,十大思想家以其思想精髓影响这我们这样的时代。

道家,儒家等哪个不是让我们思想升华的基础,怀念祖先,怀念他们的贡献!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孔子的学术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的思想观点被后来的封建统治阶级所采纳,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儒家的“礼治”主义。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

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

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

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

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的“人治”主义。

论儒家文化中的人权思想

论儒家文化中的人权思想

论儒家文化中的人权思想二千五百年前由孔子开创,并经历代后继者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等等儒学家地不断地解释,补充和发扬而形成的儒家学说,开始时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

后来经过百家争鸣,特别是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后,儒学实际上上升到国家哲学的地位,成为国家实行制度,政府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成为人民一切思想和行动都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

它是以民本主义为其哲学基础和基本特征的.儒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权观念,其主要表现是倡言良心自由和人格尊严、法律平等和公正处罚、思想言论自由、爱国和大同世界。

这些人权理念对现代人权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发生了深刻影响。

“人权”一词,作为“人”的权利一般形式的概念,最早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明确提出来的。

但人权思想的基因或萌芽,无论中外,都早已有之。

探究当今世界上存在的不同文化传统,都普遍含有尊重“人”、“爱人”的积极因素。

因此,汲取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和发展人权的内涵,对推动现代人权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儒家文化中的人权思想儒家学说是关于伦理道德的学问。

儒家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世界观是人文主义的。

儒家很少直接谈论人权,但是儒家通过谈论人伦和道德问题,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天人关系。

表达出了许多人权思想,儒家宣扬人性、仁爱、至诚、民本、仁政、中庸、和为贵、以及天人合一等思想。

在这些思想中,包含着积极的人权思想。

同时,儒家认为人是有人格尊严的,也有他们自己本身的信仰和志向。

孔子还抱有崇高的政治理想,渴望建立一个人人互敬互爱,人人个得其所的和谐的社会。

儒家文化是以人本主义为其哲学基础和基本特征的。

也是其人权理念和思想的根本出发点。

它的集中表现就是重视人、尊重人、爱护人、以“仁爱”待人。

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讲“仁”。

“仁”则是人性的具体体现。

“仁”的中心意义是“爱人”,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最高标准。

孔子说过:“仁者,人也”。

“仁”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强调了仁性的重要性。

中国历代政治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中国历代政治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中国历代政治思想家的政治思想(整理)周公政治思想:主要内容为"明德慎刑"."敬天保民".一,天命不常.二,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三,敬天保民.敬天保民的具体措施:第一,要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第二,要体察民情,第三,要慎用刑罚.孔子公元前552年-公元前479年,仁与礼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一,仁,礼学说.二,徳治主张.第三,人生哲学.主要内容是克己忍让与内省修身.行德治的具体措施:第一,礼治与正名.第二,举贤才.第三,实行平均主义政策.孟子生卒年不详,在政治上主张施仁政.一,性善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产生与先验的良知良能.二,仁政学说.三,历史观.仁政的具体设想:第一,制民之产.第二,平均赋税.第三,保护工商业.荀子政治上主张实行礼治.一,性恶论,具体表述:第一,人的感官欲望.第二,权势欲望.二,礼治主张.三,社会观.礼治的具体措施:第一,法后王.第二,尚贤使能.第三,富国富民.富国富民的具体措施:首先,通过礼调节人的物欲.其次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再次,通过薄税的政策,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老子老子的政治理想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就是"小国寡民".道是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一,道论.二,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三,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无为政治主张的几个方面:(一)不尚贤,使民不争.(二)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三)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四)慎征伐.庄子在政治上,庄子基本上继承了老子无谓而治的政治思想.一,政治理想:"至德之乡""无何有之乡".二政治哲学中的相对主义概念(第一,物无贵贱,第二,无是无非) 三,自然观,(第一,关于人与自然的认识.第二,关于人与社会的认识.第三,关于生与死的认识.第四,消极遁世的人生哲学.)四,社会批判精神.墨子墨子全部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是兼爱.一,兼爱主张.二,尚贤主张.三,尚同主张.四,非攻主张.五,节用主张.慎到战国时赵国人,生卒年代不详.其著作今尚存《慎子》七篇.一,关于权势的作用.(对君主专制统治来说,法律,权术,权势三要素中权势最为重要.政治上谁服从谁,决不取决于个人道德品质的优劣,也不决于是非和才能,而是决定于权力.君主必须实行独裁统治,国家权力也必须是一元的.臣下之间的相互牵制更有利于君主的专制统治.君臣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权衡系.)二,君主巩固权势的要领:第一,不尊贤, 第二,君主应该通过获得民众的支持,以此要挟臣下.第三,君主无谓以制臣下.申不害战国初期赵国人,生卒年代不可考.著作今存《大体》一篇.申不害认为,在"法,术,势"三者中,权术对于君主专制统治最为重要.术是君主用于驾驭群臣的工具,对于君主的威胁主要来自于群臣,臣下比敌国更具有威险性.用术驾驭臣下,要从两方面着手:第一,第一,正名责实.第二,"示天下以无为"(为了使臣下无机可乘,君主应该装的高深莫测,对于任何事情都不置可否.聪明的君主应该在任何时候都不露声色,统观全局,洞悉一切.商鞅又名公孙鞅,卫鞅。

人伦与制度

人伦与制度

人伦与制度从未制定过国家制度的儒生在西汉面临将德性转化为制度的难题。

出身史官世家而又尊崇黄老的司马谈在这一进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在《论六家要旨》中,司马谈从儒学内部对儒学德性进行了制度性改造。

司马谈指出,由于经传礼仪的烦琐,儒者既不能得儒学之“要”,事实上也无法不知“要”而仅仅遵从经传礼仪的规定,于是儒学之内在和外在之整体性都亡失了。

此后,只能以外在规定性重构儒学之整体性,而重构儒学的外在规定性即贡献何种治术。

基于此,司马谈整合儒学丧服中“三至尊”与“三至亲”,得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四伦,无形中去除了儒学五伦中责善的朋友一伦,实则取消了作为先秦儒学德性之根基的伦理之相互性。

四伦是单向性的上下伦理,于是服从取代了关爱,重构了儒学。

最终,四伦所重构的伦常及基于此伦常的儒学得以顺利对接以秦制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王朝政制,并成为其德性基础与观念形态。

标签:司马谈;儒学;五伦;四伦;儒学政制一、引言陳启云认为,近代学者对汉代思想的看法主要受到两种偏见左右。

第一种偏见,认为在秦汉大一统帝国统治之下,学术思想发展的自由受到限制。

准此,汉儒思想只是帝王的御用工具。

第二种偏见,源出于传统学术上“宋学”和“汉学”的对立。

当代治中国哲学者受到“宋学”传统成见的影响,忽视和蔑视了汉代文明和汉代思想文化,是难以避免的。

①这两种偏见,实际可以概括为“制度”与“道德/心性”之对立。

所谓儒学性政治制度之奠定,恰恰是一个以“道德/心性”建构政治制度的过程。

这也正是一般所认为的汉代儒学之特征与成就。

正如李泽厚所说:“孔子继承远古所提出的仁学结构,主要便是通过汉代一系列的行政规定如尊儒学、倡孝道、重宗法,同时也通过以董仲舒儒学为代表的‘天人感应’的宇宙图式,才真正具体地落实下来。

”②先秦儒学治国理念以“为政以德”为核心,故孟子直接以五伦为经国大典。

《尚书·虞夏书·尧典》舜命契之辞:“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

从_论六家要旨_和_艺文志序_看汉代政治对思想的影响

从_论六家要旨_和_艺文志序_看汉代政治对思想的影响

odern chineseM150XIANDAI YUWEN2009.03读书与评论汉代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思想的倾向从秦始皇时的“焚书坑儒”到汉初期的“兼尊儒道”转向了“独尊儒术”。

这种思想转变我们可以明显的从《论六家要旨》和《汉书・艺文志序》中对儒道不同的态度中看出。

这种转变有其自身发展的原因,但是,政治因素的影响也非常非常显著。

《论六家要旨》由司马谈所写,司马谈生年不祥,根据其他文献的记载可以推算,司马谈的学问有三个方面,其一是“学天官于唐都”。

唐都是汉代著名的观测星象的专家,所谓学天官,就是学观测日月星辰的天文之学。

其二是“受《易》于杨河”。

杨河是汉初有名传《易》者之一。

《易》是讲阴阳吉凶的,这和天文星象都有关系。

其三是“习道论干黄子”。

黄子便是黄生,他擅长黄老之术,曾和辕固在景帝面前辩论汤伐桀、武王伐纣这两件事的性质。

黄生的议论正是代表当时统治阶级的思想。

司马谈学习这些,为他以后作太史令打下基础。

司马谈所受的教育是一种道家色彩的自然主义教育,他曾在黄子那边学过“道论”,武帝建元、元封年间,司马谈终于作了太史令。

《汉书・艺文志序》中“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恰当表述了司马谈思想中的道家元素。

经历了秦代的焚书坑儒,道教开始流行,西汉开始盛行黄老,文帝和景帝之际尤其是运用黄老精义的时代。

《汉书・武帝纪》中写道:“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文景之治的指导思想是“务在养民”,即让百姓休养生息,复兴农业,不要过多的打搅农民,这正是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

然而,到了汉武帝时代,一切都改变了。

汉武帝从小接受的是儒家思想的教育,他对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和“无事无欲”的淡泊生活很不习惯,想要进行变革,于是他“卓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变“无为”为“多为”,变“无欲”为“多欲”,开始将儒家思想作为汉王朝的指导思想。

司马谈看到汉武帝慢慢失掉了文景时代对于黄老精神的运用,出于对道教的维护,写下了这篇《论六家要旨》。

儒家文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儒家文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儒家文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新洲一中何细华儒家文化,又称儒家学说,创始人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汉代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流派。

儒家思想自汉代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一般华人的主流思想基础,其在历史上也影响了诸多东南亚国家。

在历经多种冲击、浩劫乃至官方政权试图彻底铲除儒家思想之后,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并在世界上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和民族传统的标记。

在现当代社会,儒家文化在东南亚国家日益传播发展的同时,其现代价值越来越来被世界诸多国家所重新发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随着中国的崛起而日渐扩大。

一.儒家文化的形成儒家文化亦称儒家学说初步形成于中国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00年前后。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孔子第一次打破了以往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改变“学在官府”而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

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

以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的发展,更趋成熟。

汉武帝在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说成为国家信仰,中国进入儒家社会。

以后,儒家学说又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区,在这些地区发展,并成为官方学说。

以至于后来逐步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因儒学的影响尤为深远,所以也称“儒家文化圈”。

二.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核儒家文化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很深,其精神内核主要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中华名家选讲论文(论述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和负面影响)

中华名家选讲论文(论述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和负面影响)

1.举例说明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儒释道合流的注释思想皇侃的《论语义疏》继承了汉儒的章句训诂之学和纲常孝道思想,并同时受到佛学理论的影响,在皇侃的经学思想中,某些经典性的汉代思想仍然占有一定的地位,如:三纲五常、孝道、阴阳五行的术数理论等.汉代“以孝治天下”,极力推重孝道观念的教化作用,以至于帝号之中皆加“孝”字,设“孝廉”一职选任人才。

对孝道的重视,在皇疏中也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来,每至与“孝”有关之处,皇侃必大加发挥,梁武帝时期,是南朝佛教的全盛时代,兰若众多,规模宏大;法会常设,上至帝王公卿名士,下至黎民百姓,崇信佛教蔚然成风。

早在西晋,中国佛教就形成了具有自我特色的般若学,为玄风推波助澜;进入南朝后,佛学的热点又转向涅盘学,从而使佛教独立地走向中国的理论舞台。

在这种形势下,皇侃不可避免地受到佛学的影响。

在《论语集解义疏》中,多处可见佛教思想影响的痕迹。

皇侃在该书序将《论语》一书的性质定义为“应机作教”,他说:夫圣人应世,事迹多端,随感而起,故为教不一。

或负扆御众,服龙衮于庙堂之上;或南面聚徒,衣缝掖于黉校之中。

……然此书之体,适会多途,皆夫子平生应机作教,事无常准,或与时君抗厉,或共弟子抑扬,或自显示物,或混迹齐凡;问同答异,言近意深,《诗》、《书》互错综,典诰相纷纭。

义既不定于一方,名故难求乎诸类,因题“论语”两字,以为此书之名也.皇侃则反其道而行之,以佛学概念义理解说《论语》,皇疏在释《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时,全面论述了玄学的性情论.在上文中,引老子之言阐释儒家的人性论,稀释了儒家思想的精神,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关于人性论的理论思辨水平。

性无善无恶,情有善恶,也就是说,性情之间的关系,就是有无、动静之间的关系。

2.结合社会现实和个人呢实际,论述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和负面影响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

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1)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面临很多问题,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①政治:王国问题依旧存在并不利于中心集权统治;②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势力强大,对中心集权构成威逼;③经济:土地兼并严峻,阶级冲突激化。

(2)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天人感应”的主见,适应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须要。

2、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汉武帝时,董仲舒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取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思想,兼采道家、阴阳家的合理观点,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须要,其建议得到接受。

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1)重要内容①针对中心集权须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见;②针对加强君权须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发挥仁政思想,提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主动可取和须要扬弃的有: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须要的主见。

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见充溢了唯心的色调,但是大一统的确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日祖国统一的须要。

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

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行取的,应当激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感应”学说,源于原始巫术,为君权神授服务,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惜百姓,却是有利于专制统治许久的。

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的确有利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也对今日中国减轻农夫负担有确定的借鉴意义。

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须要区分对待。

今日,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见。

高考历史备战小论文:秦汉政制

高考历史备战小论文:秦汉政制

高考历史备战小论文:秦汉政制(2021∙福建厦门∙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秦汉王朝建立之初,都面临着在地域与政权组织空前的大国里,如何永久地维持皇室统治权力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

统治者需要①在现实情势的基础上寻求更为稳定而有效的控制模式;②从思想上为新生政权的正当性进行论证,并创建一套适于时宜的理论或学说,以应对原有政治势力的挑战,化解民众的质疑;③在实践中修正预选的治国策略,推动.并磨合国家政权机构的运转;④在某些关键的历史时刻,仍不得不认真对待“人”发挥的作用。

——摘编自李霞《秦汉政制构造原理榷论》从材料的四个角度中任选其一,围绕“从秦到汉国家治理的变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主题:汉承秦制,进一步维护了封建统治。

阐述:政治:汉代进一步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通过设立中朝加强君主专制;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推行盐铁官营政策,加强对工商业的管理。

思想:发展了先秦儒学,加强了思想的控制。

总结:汉代通过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促进了封建国家的发展,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解析】根据”①在现实情势的基础上寻求更为稳定而有效的控制模式;②从思想上为新生政权的正当性进行论证,并创建一套适于时宜的理论或学说,以应对原有政治势力的挑战,化解民众的质疑;“等信息并结合秦汉时期的内容,可拟定主题为,汉承秦制,进一步维护了封建统治。

阐述时主要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与方面概括。

如政治:汉代进一步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通过设立中朝加强君主专制;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推行盐铁官营政策,加强对工商业的管理。

思想:发展了先秦儒学,加强了思想的控制。

最后总结得出,汉代通过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促进了封建国家的发展,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中国法制史论文-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法律

中国法制史论文-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法律

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法律内容摘要:文章主要就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过程进行简单阐述,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中国传统法律的一些基本特征,最后就儒家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儒家思想、中国古代法律、礼与法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的理论几乎影响着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中华文明性格的塑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儒家提倡的“礼治”、“德治”、“人治”包含着丰富的法律思想。

西汉中期,随着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正统法律思想得以形成。

自从西汉武帝“罢黔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引礼入法”便成为了法律儒家化的萌芽,历经了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和完善,到隋唐时期代《唐律疏议》的颁布,标志着礼法结合的全面完成,儒家思想遂成为了封建法律的正统思想,自此以后历朝历代均沿袭不变,并对后世封建传统法制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这些影响的影子。

历史证明,儒家的“德治”思想是符合古代中国国情的。

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对中国的法律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儒的含义及其法律思想“儒”原来是指专门从事教育和执掌礼义的人。

儒家发展的历史阶段有先秦儒家和秦汉以后作为封建正统的儒家。

两个阶段的儒家思想有所继承,但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他们都是以“礼”为核心,主张等级制度;强调德治的作用,注重统治者个人的德行。

但二者又是有所区别的,也正是这些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新旧儒学的命运。

以孔子为代表的旧儒家,主张克己复礼,用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周礼来统治天下,在群雄争霸的春秋战国,自然是不被统治者所重视的。

然而这种不被重视的局面到了西汉尤其是汉武帝以后就大不相同了。

董仲舒,在儒家学说的基础上集各家之所长。

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学说。

充分契合了统治者加强统治维护大一统局面的需要,因而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这种改变使得儒家思想得以统治中国近两千年。

儒家的法律思想主要有:为国以礼的礼治论、为政以德的德治论、为正在人的人治论。

汉代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和形式

汉代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和形式

74
史学理论研究
2007 年第 4 期
利用舆论引导, 大力提倡和宣传儒学, 促使儒家经学在社会的传播和延续。 ( 一) 提倡学习儒家经学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在 天人三策 中提出的 兴太学, 置明师 , 以养天下之士 的建议, 在 京城举办太学, 正式设置五经博士 , 以后增 论语 为六经 , 再增 孝经 为七经。汉武帝又采 纳了当时丞相公孙弘的为博士设弟子员、 以通经多少任为官吏的建议, 为博士官置弟子五 十人, 复其身 。鼓励学习儒家经学 , 为儒家经学的独尊提供了最高政治权力保障。汉武帝 以后的诸位皇帝也大力提倡学习儒家经学, 他们自己也精通儒家经学。汉昭帝就自称通习 保傅传 、 孝经 、 论语 、尚书 , 汉宣帝也曾 师受 诗 、 论语 、 孝经 。 汉元帝即训 诫东平思王刘宇的师傅, 劝其教导刘宇研读儒家经典: 非 五经 之正术, 敢以游猎非礼道王 者, 辄以名闻 。 光武帝刘秀曾到太学游学, 爱好经术 , 未及下车 , 而先访儒雅 , 于是立 五经博士, 各以家法教授 。明帝刘庄自幼就通经学, 师事经学博士桓荣, 精研 春秋 、 尚 书 , 亲自参加明堂大礼, 与诸儒共同讲解、 研究经书 , 大力提倡儒家经学, 其后复为功臣子 孙、 四姓末属别立校舍, 搜选高能以受其业, 自期门羽林之士, 悉令通 孝经 章句, 匈奴亦遣 子入学 。 和帝皇后邓绥少时通 诗 、 论语 , 临朝称制后, 不仅自己研究经学, 还利用权 力提倡经学: 太后诏征和帝弟济北、 河间王子男女年 5 岁以上四十余人, 又邓氏近亲子孙三 十余人 , 并为 开邸第, 教学 经书, 躬自 监试。 汉 灵帝也致力于弘 扬儒家经学 , 熹平 四年 ( 175 年 ) 征召学者勘正 五经 文字刻石立于太学门外, 这就是著名的 熹平石经 。 汉代不仅中央提倡兴建太学, 学习儒家经典 , 而且地方政府也大力提倡学习儒家经学。 汉景帝末蜀郡太守文翁, 少好学, 通 春秋 , 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 , 遣诣京师 , 受业博 士 , 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 , 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 为除更徭, 高者以补郡县 吏 , 次为 孝弟力田 , 至武帝时, 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 。 元帝时 , 郡国置 五经 百石卒史 。 到汉平帝时, 立官稷及学官。郡国曰学 , 县、 道、 邑、 侯国曰校。校、 学置经师一人。乡曰庠, 聚曰序。序、 庠置 孝经 师一人 。 汉代地方政府还设有文学掾史从事教育的官员, 例如 王尊曾 师事郡文学官, 治 尚书 、 论语 ; 张霸为会稽太守, 立文学, 学徒以千数 。 郡国守相、 县令长大多是精通儒家经学, 亲自兴学讲授 , 招收生徒。颍川太守寇恂 乃修乡 校, 教生徒 , 聘能为 左氏春秋 者, 亲授学焉 ; 南阳太守鲍德 , 时郡学久废, 德乃修起横舍, 备俎豆黼冕, 行礼奏乐, 又尊飨国老 , 宴会诸儒 , 百姓观者 , 莫不劝服 ; 刘宽历任三郡太守, 在行县时 辄引学官祭酒及处士诸生, 执经对讲 , 华峤 后汉书 说他 好为诸生讲论经义 , 不 严而治 ; 牟长任河内太守 , 诸生讲学者常千余人 , 著录前后万人 ; 伏恭任常山太守 敦修学

简论汉律儒家化及其影响_陈思

简论汉律儒家化及其影响_陈思

法学研究
法制博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LEGALITY VISION
2016·08( 下)
简论汉律儒家化及其影响
·121·
陈思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摘 要: 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余年,真正体现法律特点的是法律的儒家化,儒家思想倡导的德治、礼治和人治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
思想,深刻地融入封建法律体系。法律儒家化始于西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完成于唐朝,并在明清得以巩固。儒家化的法律体系便
[参 考 文 献 ]
[1]杨慧鹏.“援礼入法”对中国汉律的影响[J]. 青海师范大学学 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04) . [2]张艳. 浅析汉朝法律的儒家化[J]. 法制与社会,2013( 02) . [3]李云飞. 回顾法制儒家化对封建法制的影响[J]. 法制博览( 中 旬刊) ,2012( 10) . [4]王娟. 汉朝法律的儒家化[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 版) ,2009( 04) . [5]夏莹. 浅谈汉代法律儒家化[J]. 法制与社会,2008( 12) . [6]朱佳楠. 论汉代的春秋决狱[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 07) .
于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适应了封建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后世的法律制度带来深远影响。
关键词: 汉律儒家化; 德主刑辅礼法合一
中图分类号: D909.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 4379 - ( 2016) 24 - 0121 - 02
作者简介: 陈思( 1994 - ) ,女,湖北孝感人,本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13 级本科生,研究方向: 法学( 涉外经贸法方向) 。
·122·
2016·08( 下)

浅析汉代的法律儒家化----xiaom

浅析汉代的法律儒家化----xiaom

论文编码:安阳师范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浅析汉代的法律儒家化作者韩继伟系 (院) 政法学院专业法学年级 2005 级学号 05023065指导教师黄斐论文成绩日期 2009年6月6日学生诚信承诺书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阳师范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日期:论文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安阳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签名:导师签名:日期:浅析汉代的法律儒家化韩继伟(安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河南安阳 455002)摘要:汉朝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由此开始,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官方正统学说和主流指导思想。

中国古代法制建设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法制指导思想、立法原则和过程、司法制度等方面,儒家学说都深入的渗透到了其中。

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开端由“独尊儒术”开始。

随着引经决狱进程的推进,法律儒家化成为不可抵挡的潮流。

关键词:儒家化;儒学独尊;董仲舒;引经注律一、汉代法律儒家化的历史进程汉代的“独尊儒术”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古代法制史上的里程碑,由此开始,儒家学说成为了中国古代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

可以这么说,“独尊儒术”是汉代法律儒家化的开端!要论证这样一个观点,首先,需要认识什么是“独尊儒术”!“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汉元光元年(前134年)提出的,是汉武帝实行封建思想统治的主要政策,即使儒学成为汉代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①从儒学独尊的历程来看:汉初,统治者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

论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成因

论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成因

论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成因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被提出,它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爱国精神,尤其是在唐代,它成为了中国的封建正统思想。

论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封建政治制度的需要儒家思想在封建时代成为官方思想,与当时的封建政治制度有着密切联系。

在封建社会中,封建君主需要通过儒家思想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强调君臣、父子、兄弟等人际关系的固化和尊重,这些表现了封建社会人伦秩序的价值导向,符合封建政治制度的需要。

二、儒家学说的普及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成为正统思想,与其广泛普及有着密切关系。

在唐代,科举制度的实行,儒家思想在大众中传播,进一步加强了儒家学说的影响力,无论是升官进阶还是经商发展,都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

此外,唐代中叶陈子昂、韩愈等人推动“唐儒之争”,强调儒家思想在朝堂上的作用,也为将儒家学说推广到全社会做了一定的准备工作。

三、国家的维稳需要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自然灾害、民变等社会问题不断出现,政权需要一种稳定的思想来维护社会秩序。

于是,儒家思想被祭奠在了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成为维稳的文化工具。

在唐代,通过政治手段,列侯任官只能在儒学论坛上举行,使儒家学说成为政治舆论和文化上的主流,构建起了一种稳定的、有序的价值观体系。

四、儒家思想的适应性在封建时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并非仅靠以上三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其具有适应性,能够满足社会各阶层的需求。

在儒家思想中,强调消除不同阶层之间的“门第之见”,在人的修养方面,其强调的是伦理道德,追求的是合乎天理与人伦的“中庸之道”。

这些强调爱国、尊重父母、上达不骄、下达有度的经典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与封建社会中的稳定和谐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有着多方面的成因。

它与封建政治制度的需要、儒家学说的广泛普及、国家的维稳需要、儒家思想的适应性密切相关。

“儒皮法骨道家心”——“儒、法、道”三种意识形态下的汉王朝

“儒皮法骨道家心”——“儒、法、道”三种意识形态下的汉王朝

“儒⽪法⾻道家⼼”——“儒、法、道”三种意识形态下的汉王朝“穷则独善其⾝,达则兼济天下”,儒家,曾作为中国古代⼏千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指导思想存在着,激励着⼀代⼜⼀代的中国⽂⼈⼊世,⽽儒家学派的创始⼈——孔⼦,则是“⾼⼭仰⽌,景⾏去处。

”被后世当作圣⼈的典范。

作为确⽴儒家为正统思想的汉王朝,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下,汉王朝统治时期却充斥着“儒、法、道”三家的⾝影,今天我们就来浅析下,“儒、法、道”三种意识形态下的西汉王朝。

“儒、法、道”三家在汉王朝不同时期的应⽤黄⽼⽆为,与民休息在汉朝初⽴之际,百姓已遭战⽕摧残多时,各种事物百废待兴,朝廷急需调整状态,于是与民休息,藏富于民的基本国策就被统治者制定下来,《汉书》中记载:“孝惠⾼后之时,海内得离战国之苦,君⾂俱欲⽆为,故惠帝拱⼰,⾼后⼥主制政,不出房闼,⽽天下晏然,刑罚罕⽤,民务稼穑,⾐⾷滋殖。

”⽽后⽂景⼆帝时期为缓和阶级⽭盾,仍旧延续⾼祖⽆为⽽治的治国⽅略,并且⽂景⼆帝开始⼤⼒发展农业,强调“农,天下之⼤本,务莫⼤焉。

”。

道家黄⽼学说注重节俭制奢,所谓“卑宫室⽽⾼道德,恶⾐服⽽勤仁义”,在汉朝初期统治者承继尧舜明君贤明爱民的思想,加之道家黄⽼⽆为、顺其⾃然的与民休息政策,符合当时的社会状态,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盾,极⼤的促进了汉初经济的发展,“⽂景之治”更是为汉代中期发展新局⾯提供了必要条件。

推崇孔⽒,抑黜百家在汉武帝统治初期,汉武帝刘彻与窦太后的权⼒⾓⽃逐渐浮出⽔⾯,汉武帝依靠儒⽣⼒量对抗窦太后专权和汉代前期黄⽼⽆为的主流意识形态,在窦太后去世后,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了⼀系列尊儒的政策,如设⽴五经博⼠、建⽴太学、举孝廉、建⽴博⼠学官制等等众多引儒学⼠⼦⼊世的举措。

《史记·儒林列传序》中记“⾃此以来,则公卿⼤夫⼠吏,斌斌多⽂学之⼠矣。

”说到汉代儒家就不得不谈到⼀个关键性⼈物董仲舒,他摒弃了先秦时期儒家的理想主义,兼收百家之长,尤其是他提出“君权神授”并且明确“君⾂之礼”的重要性,⼗分符合汉武帝理想蓝图中的统治需要,此后他所提出的“推崇孔⽒,抑黜百家”,利⽤孔⼦学说来统⼀天下的思想,就被汉武帝以及后世君王效仿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儒学对汉代政治、经济、礼仪制度的影响
汉代的儒家学者在继承先秦儒学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对儒学进行了发展和改造,使儒家学说更加适应于汉代封建大统一。

西汉前期是儒家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汉初儒家在总结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时,也对秦朝时遭到“焚书坑儒”的厄运加以反思,儒生认识到必须使儒学适应现实社会,并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

西汉中期,一代大师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在更高的阶段上融合了黄老、法家、阴阳等各家思想,发展了儒家的思想体系。

特别是董仲舒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也,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从而确立儒学在中国思想上的地位。

自此以后,汉武帝更是将儒学推上了统治思想的地位,从而使儒学实现了由“在野”到“在官”的转变,从而对整个汉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礼仪制度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儒学与汉代君主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这就直接提高了专制君主的素质,同时又对专制君主有着约束作用。

儒学在政治、思想上取得了统治地位,因此汉代儒学非常注重君主教育。

比如“天子之元子,士也。

天下无生而贵者也。

”(《礼记·郊特性》)从理论上肯定了君主教育的必要性。

博士晁错也十分强调君主教育。

《汉书·晁错传》曾经提到“人主所以尊显功名,扬于万世之后者,以知术数也。

”这时期的统治者已经开始强调儒学的经世致用,以其所学施于政治是其最终的目的,从政治实践上来看,汉代君主研习儒学的政治效应主要表现为训政和施政两个方面。

汉代皇帝依循经义以施政:君主依循儒家政治文化学说施行了一系列上层建筑的改革,如汉武帝“行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协音律”,又东汉的郊祀制度、宗庙制度、百神祭祀,从而确定了汉代的礼仪制度;依循儒家经典中广开言路、议政以制的民主性观点,君主重视朝议制度,所以西汉时期,皇帝对某些重大问题作出决策之前,一般先交丞相、御史大夫、廷尉等官员集议,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集中朝臣的智慧,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从而减少了决策盲目和失误,有利于合理方案的拟定,加强统治,减少弊端;依循儒家的屈君申天,谴告理论,君主常常下诏“罪己”,按照汉儒的“谴告”理论就是如果君主失德无道,上天便会降灾异以示谴责警告,直至“更命有德”,这样就对君主的人格有所抑制,有利于政治开明;依循儒家民本、德治思想,君主大多重农务本,爱民利民,两汉君主都把重农本奉为基本国策,春季劝农桑、废除苛政、赏赐民爵和布帛,停建劳民工程,赈济贫困鳏寡孤独,表彰孝悌力田,薄赋税亦是汉政的特点,汉赋一直保持在三十税一的水平上。

皇帝引儒经以训政:主要表现在君主自己动手撰写诏令以及君主征引儒经发布诏令这两个方面。

汉代的经济同样受到儒学的影响。

无论是在经济思想还是在经济政策上,儒学都对经济起着重要的钳制作用。

在思想上,汉初盛行的是自由经济思想。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将黄老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同时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又鼓励商业的发展,故西汉前期重利主义思想极为盛行,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无论士农工商,大都以追求财富和权欲作为自己的思想动机,所以正是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作用之下,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对古往今来的逐利活动给予了高度肯定,而功利主义的最终动摇是在西汉中期,这时,由于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重利观念在思想上受到严峻挑战,被称为汉代儒宗的董仲舒就在这时公开提出:“夫仁人者,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也正是在这种重义主义潮流的推动下,班固撰写《司马迁传》时,批评司马迁“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


就使得汉代的经济思想由最初的自由主义到重义轻利的转变。

自从汉代统治者“独尊儒术”,汉代的经济政策也随之而改变,汉代的经济政策可以从限田、重农、工商贸易和禁民二业这四个方面加以概括。

在限田方面,自秦朝“令黔首自实田”对土地私有制加以承认和肯定,秦亡后,汉承秦制,对土地私有制进一步确认和加以发展,再到汉初的“黄老思想”对土地兼并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得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所以,汉代儒宗董仲舒最先利用儒家经学理论,提出关于限民名田以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构想,他建议“限民名田,塞并兼之路”。

与此同时,汉代统治者实行重农政策,汉初统治者虽然也以农为本,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朴素的农本思想,“独尊儒术”之后,汉代统治者的重农政策的立论则具有经学的浓厚色彩,武帝时期,董仲舒直接从儒家经义出发,阐述了重农思想,他提倡“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并且强烈呼吁汉武帝要减轻人民的负担,减少赋税,“薄赋敛”,减少劳役,使人民感到宽松,努力耕作。

由于董仲舒在思想和社会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此后,最高统治者更积极地推行重农政策,将其视为治国之要,为使重农政策落实到实处,汉代政府依据儒家经典理论,制定了轻徭薄赋政策,这一政策在“独尊儒术”之后也具有了经学的浓厚色彩,汉代统治者还用经学直接指导农田水利,如《汉书·平当传》:“平当,以经明《禹贡》,使行河为骑都尉,领河堤。

”这是以《禹贡》来指导治河。

汉代的重农政策,由于最高统治者的诏令和劝勉,儒学之士的呼吁和率先垂范,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农业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社会稳定,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在工商贸易政策方面,汉初实行的是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这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彻底放弃以往的自由放任政策,转而采取严厉的抑商政策。

很多儒生都把经学引入到抑商政策的理论中去,他们从重义轻利的角度着眼,认为抑末之所以重要,不仅是因为所谓重本即重农,更重要的是还关系到重义还是重利的问题。

另一重要的经济政策便是禁民二业,简单的说就是禁止百姓同时从事两种职业,这个政策是直接根据儒家经学的观点制定的,具体而言,就是它以儒学的四民分工论作为制定和推行的依据,这实际上是对重农抑末政策的一种补充。

儒学对汉代的礼仪制度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儒家重礼,主张礼治。

董仲舒认为,礼是继天地,体阴阳,慎主客,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内外远近新旧之极者也”。

汉朝开国之初,就十分重礼,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实行以礼治国,礼成了政治、社会活动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准则与指南,因此,汉代国家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加强封建统治。

汉代的皇帝礼制是明清时代礼仪制度的基础,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一直到刘秀建立东汉之后,对与皇帝有关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改造和发展,使得东汉礼仪集前代之大成,形成了一套规范的朝觐、封禅和祭祀之礼。

汉代是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儒家在经历了春秋战国不为国君所重视到秦始皇“焚书坑儒”而在汉代儒者的不断改造之下取得了政治和思想上的统治地位,从而与整个汉代的社会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深刻的影响了汉代的政治、经济、礼仪制度以及其他诸多方面,使得汉代社会的一切都不可避免的打上了儒家经学的烙印。

儒学影响着汉代社会,同时汉代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也对儒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汉儒学家们顺应时代的要求,不断补充发展、改造,为儒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儒学顺应时代潮流,从而保证了儒学在整个汉朝以及以后的历朝历代都居于政治和思想上的统治地位,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