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形神兼备迁想妙得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形神兼备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一、知识点:
最早的独幅绘画——帛画,敦煌莫高窟壁画内容的分类和特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特点,中国古代山水画特点
敦煌莫高窟壁画内容的分类和特点:内容分类:1佛像画、2经变画、3佛传、本生、因缘、佛教史迹、寓言等故事画、4供养人画像、5山水画、6装饰图案画。
特点:画技精湛,在画面布局、人物造型、线条勾勒、赋彩设色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古代风格的传承演变和中西艺术交流融会的历程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特点:重视人的神情、情态和性格的体现。
设色则以渲染之法随类赋彩,从而形成鲜明的中国人物画风格
中国古代山水画特点:不仅表现画家对自然景物的认识与感受,还要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
二、代表作品分析
龙凤仕女图、人物御龙图(帛画,战国)
《龙凤仕女图》,1949年2月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楚墓,质地为平汝绢,高31厘米,宽22.5厘米,画面是一侧身向左、细腰长裙、合掌祝祷状的贵族妇女,在腾龙舞凤的接引下,向天国飞升的景象。
此幅帛画是古代葬仪中使用的旌幡,画中反映了当时楚国普遍流行的死后升天的主观意识及作者丰富的联想空间,令人叹为观止。
这幅画以毛笔绘成,画法为线条勾勒兼平涂着色,构图主次分明,造型十分生动。
《人物御龙图》,1973年5月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细绢地,高37.5厘米,宽28厘米,画面正中画一危冠长袍、蓄有胡须、神情潇洒、侧身拥剑的贵族中年男子,头顶华盖,驾驭舟形巨龙向天国飞升的景象。
龙尾企立一鹤,龙身下画一尾鲤鱼,表示龙正在天河中行进。
帛画上端缝裹细竹篾,并系丝绳,其用途无疑是葬仪中的旌幡(或称铭旌);画里的男女人像,肯定都是墓主人的肖像。
从中可见战国肖像画具有如下特点:人物皆作正侧面的立像,通过衣冠服饰表现其身份;比例匀称,仪态肃穆;勾线流利挺拔,设色采用平涂与渲染兼用的方法,格调庄重典雅。
敦煌莫高窟
敦煌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是古代关中通往西域的咽喉。
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一位名叫乐的沙门经过此地,似乎觉得鸣沙山在一片金光中化出千佛之状,遂发愿在这绿洲之畔修造洞窟。
此后数年,洞窟开凿和寺院的兴建日盛,形成了11个朝代不断修造而成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至今尚存492个洞窟,保存着历代塑像2400余身,壁画约4.5万平方米,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一处石窟寺。
洞窟内的壁画、雕塑主要是北朝、隋、唐、宋、西夏、元代的作品。
莫高窟现存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等洞窟36个。
窟型有三类:一类是中心柱窟,平面长方形,后部设中心方柱,前面多为人字坡顶,中心柱四面开龛造像;第二类是平面方型覆斗顶窟,正面开一大龛塑像;第三类是主室两侧开僧房的禅窟,主室正壁开龛塑像。
这些洞窟完整地保存了壁画、建筑和雕塑,成为后人研究和了解佛教艺术发展脉络的宝贵遗产。
作为人类珍贵的文化瑰宝,敦煌莫高窟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莫高窟北朝窟内壁画一般于四壁上层及顶部画平、飞天及天宫伎乐,下层为药叉等,中部除千佛外主要画说法、本生和因缘故事。
南北朝时期,中原混乱,民众生活于苦难之中,而佛教宣扬苦海轮回,当世忍辱,求得累世成佛的思想为民众所接受,因此壁画中盛行本生、本缘故事画。
本生是巴利文的意译,表现释迦所述前世因缘故事,常以前生为国王、王子、婆罗门、商人以及弱小动物的遭遇为比喻,突出施舍、仁义等思想,宣扬忍辱牺牲、舍己为
人的苦行。
鹿王本生图(壁画)敦煌莫高窟257窟(北魏)
敦煌莫高窟257窟北魏壁画《鹿王本生图》是根据《佛说九色鹿经》而绘制的本生故事。
描绘释迦前生为九色鹿,曾救溺水人,其后在国王悬赏捉拿九色鹿时,溺水人贪赏告发九色鹿的行在,由于见利忘义的行为,溺水人最终受到应有的报应。
这幅画将故事情节分别以连续画幅的形式连接在长带形的构图里,将故事展开的情节自左右两边向中间发展,把鹿王向国王倾诉溺水人背信弃义的事件高峰放在构图的中心,构思十分巧妙。
其中车马等画法和形象都有汉代美术的明显影响。
这幅壁画的人物造型运用了具有立体感的西域式凹凸法,也就是用赭石色晕染明暗关系。
画面线描流畅自如、遒劲有力,整幅作品色彩浓重自然,富于装饰之美。
这种早期的连环画式构图发展得十分自由,尚未形成固定的格式,因此在欣赏时显得自然流畅。
步辇图(中国画,局部)阎立本(唐)
阎立本(?—673),雍州万年人,其父阎毗及兄阎立德均是才华出众的营造学家和画家。
阎立本同样有着杰出的绘画才能和技艺,曾继其兄为工部尚书,总章元年(668年)做了右相,成为极受重视的宫廷画家。
他工于写真,尤擅故事画,取材多是贵族、官宦以及宫廷历史事件。
张彦远评价称:“阎(立本)则六法该备,万象不失。
”《步辇图》描绘了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下嫁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的联姻事件。
画幅右面是坐在步辇上的唐太宗,被九名肩抬步辇和掌扇的宫女簇拥着,画幅左面是身着小团花衣、拱手致意的禄东赞,他被典礼官引见给太宗皇帝。
禄东赞及其随从的举止、相貌特征有着强烈的高原民族特色,容貌神情恰当地刻画出禄东赞睿智聪颖而又谦和的性格特征。
唐太宗的形象表现则更为成功,在深沉谦和的外表中流露出雄才大略的非凡气度。
这幅作品忠实地表现了唐代中央政权与边远民族的友好交往,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的成功塑造也表达出肖像画创作的成就。
从这件作品可以了解阎立本的技巧特征——健劲的线描加以深沉的设色,人物动态较为拘谨而重面部特征的刻画。
这些都反映了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古帝王图卷·晋武帝司马炎(中国画)传阎立本(唐)
《古帝王图卷·晋武帝司马炎》作者通过西汉至隋之间13个皇帝及其侍从的形象,以不同的精神状貌,来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和政治作为。
画家在创作前,对人物都进行深入研究,考据史实,并行严密的构思。
图中的晋武帝被作者刻画为双目炯炯、神色威严、有雄才大略和非凡气度的开国之君,人物刻画精微尽致而又真实可信。
在艺术风格上,有明显的六朝余韵,与顾恺之等人的绘画,似有一定的继承关系。
文苑图(中国画)传韩(唐)
韩(723—787)宋太冲,长安人。
位处高官,曾出任浙江东西两道节度使及荆湖洪鄂等道节度使等要职,德宗朝官至宰相,封晋国公。
在绘画题材上,特别喜爱牲畜和农家风俗,许多作品都对劳动生活进行热情歌颂,如《村舍图》、《丰稔图》、《田家风俗图》等,表现了“抚摩两浙不用兵,画里农家乐太平”的情趣。
韩在政事之暇攻研书画,书得张旭笔法,画追求真实感,“颇得形似”,“曲尽其美”。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他的《五牛图》一卷,是迄今所见最早的纸本画。
用简练粗壮的笔调,勾勒出牛的不同形态特征。
全图墨彩结合,依结构及毛色变化渲染,色调沉稳,造型准确,质感、立体感极强。
这幅《文苑图》由宋徽宗赵佶上题“韩文苑图”,虽有争议,但从风格和笔法上来看,此作与韩的艺术风格极其契合。
《文苑图》中画者以松树、石案为背景,着重对人物情态作细致刻画,他们姿态各异或握笔托腮遐思,或抚松冥想,或展卷凝眸、相互推敲切磋,颇为传神。
人物线条组合有序,色彩和谐,形神兼备,生动地表现了古代文人吟诵诗文时的专注神态。
《文苑图》作者另传为五代的周文矩。
周文矩是五代南唐画家,句容(今属江苏)人。
后主李煜任命他为翰林待诏。
擅于画工笔
人物,尤其擅画仕女,多以宫廷贵族生活为题材。
画风接近唐代周而更趋纤细,多用曲折颤动的“战笔”表现衣纹,明代张丑说他“纤笔瘦硬战制,全从后主李煜书法中得来。
所画仕女,不施朱傅粉,镂金佩玉,以饰为工”。
这幅画虽由宋徽宗赵佶题为“韩文苑图”,但据今人考证,此图作者并非唐代画家韩。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周文矩所作《琉璃堂人物画》的宋代摹本为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该摹本为分成两组的画卷,前段画三个文人与一个僧人对坐论辩,后半部则与这幅《文苑图》相同。
由此推断原题有误,真正的作者应该是周文矩。
采薇图(中国画,局部)李唐(宋)
李唐(约1048—1130),字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
早年以卖画为生,50多岁入宣和画院,南渡后在绍兴画院复职待诏。
他是正式使北宋山水画体转变为南宋山水画体的第一人。
另外李唐的人物画也有突出的成就,以《采薇图》最有代表性。
该图描绘商纣时期的伯夷、叔齐,因商亡而“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采薇充饥,终于饿死的故事。
就史实本身而言,武王伐纣是顺乎历史潮流的正义行动,伯夷、叔齐的消极抗争并无进步意义。
但李唐所表现的却是另一个主题思想,即借此歌颂了有政治气节和民族气节的典型形象,体现出在亡国与分裂的局势下宁死不妥协的精神品质。
画面充满严峻和忧愤的情调。
石壁流泉,苍松古藤,气氛阴沉冷森。
幽僻深山的自然环境,衬托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伯夷、叔齐二人席地对坐,面容清癯,须发蓬乱,目光沉滞而凝注,表情平和坚定,反映了悲愤不屈的气概。
李唐开创的新画风,为刘松年、马远、夏圭等人所继承,成为南宋山水、人物的主要画派和院派画风的典范,也是南宋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
渔翁渔归图(中国画)黄慎(清)
黄慎(1687—1768),字恭寿,又字懋恭,号瘿瓢。
福建宁化人,久寓扬州。
年轻时随上官周学习工笔人物,有深厚的写实和线描的能力。
他作画既注重形似,又狂逸不羁。
书法学唐代怀素,写得一手精熟的草字。
画人物常用倏忽往复、满纸飞动的狂草笔法,以表现疏狂豪放的情怀。
常常借助酒力,“一瓯辄醉,醉则兴发,濡发舐纸,顷刻飒飒。
”(《瘿瓢山人小传》)动人之迹,亦往往出于酒酣兴至之时、逡巡须臾之间。
在“扬州画派”诸家中,黄慎的画路是最宽的,人物、山水、花鸟俱佳,尤其人物画笔墨效果热烈奔放、活泼多姿。
《渔翁渔归图》画一渔翁身背鱼篓,手拈鱼钩,钩上挂一小鱼,笑容可掬,面向渔妇,似述家常;而渔妇则回首目对老翁,聆听其述。
整幅作品形象生动,富于生活情趣。
人物衣纹作铁线描,或连勾带染,挺劲放纵;以草书之笔入画,笔姿放纵,风格豪放又自创新意。
张卿子像(中国画,局部)曾鲸(明)
曾鲸(1568—1650),字波臣,福建莆田人,曾鲸创墨骨画法,以淡墨勾定轮廓五官,施墨略染后,再赋色彩,“每图一像,烘染数十层,必匠心而后止”。
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不光注重表现人物的外貌特征,而且深入揭示人物的精神气质。
《张卿子像》画的是当时著名医学家兼诗人的张卿子肖像。
人物面带微笑,手拈长髯,似迎面走来,神情端庄和善、温文尔雅,特别注重面部的细腻刻画,富有体积感;而衣纹用笔简洁,人物比例适度,体态自然。
画面虽没有背景,却着重于人物的精神气质。
深堂琴趣图(中国画)佚名(宋)
宋代流行的小景山水在全景式雄伟山水画外又别开新境。
它以引人入胜的幽情美趣、水边沙岸、柳溪野趣等富有诗意的小景见长。
多为卷册小幅,清丽可喜,深得文人骚客欣赏。
此幅《深堂琴趣图》虽不知何人所作,但从画面中可看出画风严谨不苟,水墨设色兼工,皆精而不冗,洗练而有情致。
画幅虽小而神气迥出,表现悠远的空间及浓郁的诗意。
溪山行旅图(中国画)范宽(五代)
范宽,活动于北宋早期,为人处世宽厚疏放。
他画山水初学荆浩及李成,已甚精妙,既而悟觉到“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
吾与其师于物者,
未若师诸心”。
于是深入自然山川,长期居留于太华、终南诸山中,观察体验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等在不同自然气候下山水的形态变化,创造了与李成迥然不同的壮美景色,又擅画雪景。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以峻伟屹立的大山、一泻千尺的飞瀑、路边淙淙溪水及山路上的驴队行旅为对象,真实地画出北方山川的壮美,使人如身临其境。
他所画的崇山峻岭,往往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又用碎而坚实的笔墨皴出富有质感的山石,山麓画以丛生的密林,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状雄强”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
踏歌图轴(中国画)马远(宋)
马远,字钦山,号遥父,山西永济人,光、宁二朝画院待诏。
曾祖马贲、祖父马兴祖、兄马逵及儿子马麟都做过宫廷画家。
马远山水、人物、花鸟兼长,山水继承李唐开创的画风又有新的创造,画面简略,全景不多,喜用焦墨作树石,笔势锋利严整、方硬有力。
画山苍老洒脱,往往是危崖峭壁、瘦骨嶙峋;画树秀拔多姿,在枝梢处见精神,有“拖枝马远”之称。
他的人物和花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与山水紧密结合,把人物和花鸟经营在优美的山水环境中,加强了主题的生动性和诗的意境。
《踏歌图轴》是一幅表现江南民情风俗的山水画。
图中危峰屏立、竹树掩映,溪流回转的山根田垅之上,几个农民正在踏歌起舞,享受着丰收的欢乐。
整个画面呈现出一个清旷秀劲的艺术风格,展现了一片平凡而清丽动人的景象,分外精彩动人。
六君子图(中国画)倪瓒(元)
倪瓒(1301—1374),字元镇,号云林,江苏无锡人。
他是元代山水画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
擅以干笔淡墨,画出明洁清幽的秋景。
《六君子图》是倪瓒中年时的作品,作三段式平远构图:近景处坡陀上有六棵树,中隔大片湖水,画上端有一叠远山;以渴笔画山石树木,山石作折带,皴间用披麻皴,树木颇具姿态,景物不多而充满深秋时凄凉静寂气氛。
所谓六君子,也就是画中的六棵树。
古人指出这六棵树为松、柏、樟、楠、槐、榆。
倪瓒的作品笔墨松秀简淡,绝少有设色者,甚至连图章也不用,画中多长题,作楷书,力求朴素清雅,其画风在元明两代中也是别具特色的。
淮扬洁秋图(中国画)石涛(清)
石涛(1641—1707),原名朱若极,法名原济,字石涛,号苦瓜和尚、大涤子等,广西全州人。
他是清初最富独创的画家,山水、花鸟、人物均有很高的成就。
《淮扬洁秋图》画的是淮扬秋景,河曲弯弯,坡岸转折,芦荻丛生,城郭、屋宇、四野冈丘,组织成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画面。
以特有的“拖泥带水皴”,连皴带擦,干湿、浓淡,逆顺并用,描绘一幅清秋景致。
其笔墨雄健,淋漓酣畅,构图新奇,独具风貌。
溪山无尽图卷(中国画,局部)龚贤(清)
龚贤(1619—1689),字半千,江苏昆山人,所画山水,布境奇而安,丘壑多实景,意境宁静深邃、生机勃发。
这幅作品笔墨娴熟,皴染浑厚,细密工整,层次分明。
构图、经营苦其匠心。
峰回溪曲,既水远山长,又有高远、深远之境,使人有溪山无尽之感。
芙蓉锦鸡图(中国画)赵佶(宋)
宋徽宗赵佶(1082—1135)作为皇帝是昏庸无能的,但他酷爱和重视绘画,大力扩充画院,兴办画学,搜罗、鉴定宫廷藏画,编《宣和画谱》。
尤擅花鸟。
其花鸟画,重视写实,体物入微,精工逼真,主张构思要不落陈套。
《芙蓉锦鸡图》描绘了锦鸡落在芙蓉枝头,压得花枝下垂摇摆,锦鸡扭头凝神注目飞蝶,神态逼真,栩栩如生。
画面渲染精妙,色泽鲜艳。
鸟、飞蝶、花枝安排疏密有致,锦鸡刻画精致入微,动态生动自然,再配上别具一格的“瘦金书”题字,十分和谐统一。
作品寓意明确,体现了传统祝福的意思。
画面展现了赵佶所倡导的观察物象要细致入微、写实表现要精准传神、画面构成要有诗的意蕴的美学思想。
榴枝黄鸟图(中国画)佚名(宋)
《榴枝黄鸟图》所绘鸟的羽毛、喙、爪精细逼真,画面赋彩鲜润,造型准确,追求生趣。
事幅作品描绘极其工整细丽,渲染精妙,体现出画家深入观察花鸟的情态达到精微传神的程度,融注了对自然界的独特审美情怀。
墨葡萄图轴(中国画,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徐渭(明)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天池,晚号青藤,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徐渭把中国写意花鸟画推向了能够强烈抒写内心情感的极高境界,把在生宣纸上充分发挥并随意控制笔墨的表现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成为中国写意花鸟画发展中的里程碑。
他的这幅《墨葡萄图轴》,描写了无人摘采的野葡萄隐现于如点点泪痕般的黑叶中,表达了抑郁牢骚与愤懑不平的情感。
所画葡萄及藤叶,纷披低垂,用笔恣纵,水墨淋漓,随意挥洒,不拘形似。
徐渭以狂草般的笔法纵情挥酒,泼墨淋漓,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花木形象中,着眼于生韵的体现,将普通的物象赋予强烈的主观情感,直抒愤世疾俗、激荡难平之情,给作品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使其具有磅礴奇崛的气势和雄肆豪放的格调。
荷石水禽图(中国画)朱耷(清)
朱耷(1626—1705),谱名朱统,号雪个、个山、人屋、八大山人等。
江西南昌人。
其作品中拟人化的鱼鸟、险怪空灵的构图、简约含蓄而充满孤独幽愤感情的笔墨,在内容与形式上已臻于高度统一。
此画以墨笔画湖石临塘,疏荷斜挂,两只小鸭或昂首仰望,或缩颈独立,意境空灵,余味无穷。
荷叶画法奔放自如,墨色浓淡相间,并富有层次感。
他的画构图简约,水墨淋漓,运笔豪放中有温雅,不拘成法,自成一家,臻文人画最高典范,也因此对后世艺术家影响极大。
锦石秋花图(中国画)恽寿平(清)
恽寿平(1633—1690),初名格,字寿平,后以字行,改字正叔,号南田,江苏常州人。
中年后专攻花卉,创为没骨画法,这种画法不采用墨笔勾勒轮廓然后敷色的传统画法,而是以色彩直接渲染,粉笔带脂,点染并用。
恽寿平的画风清新雅丽、淡冶秀美,于绚烂中求平淡天真,表现了“清如水碧,洁如霜露”、“天仙化人”般理想化的美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