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教育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始玄学时期——何晏、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 (儒道调和)
正 始 玄 学 时 期 何 晏 、 王 弼 的 名 教 出 于 自 然
王弼的自然主义教育观
王弼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可以概括为:第一,教育要淡化功利性色彩, 尊重人性,遵循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第二,教育要看到个体之间的差异 性,顺应个体的自然本性,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第三,教育要善于 创设适合个体发展的良好环境,不以既定的条条框框束缚个体的发展。需 要注意的是,王弼所倡导的“因物自然”、“用夫自然”等教育思想并不 是说对“物”不施加任何影响,任由其完全自我发展,甚至只有放纵。他 提出“以方导物,令去其邪,不以方割物。所谓大方无隅。”王弼也认识 到教育者在适当时候也应对受教育者因势利导。这样的引导,是在充分发 挥受教育者主动性前提下,努力创设适合个体发展的良好环境。引导并非 破坏其自然发展的过分干预,而是在不阻碍个体自然生长前提下诱使其更 好发展的方向标和催化剂。
—— “ ”
( 儒 道 调 和 )

竹林玄学时期——嵇康、阮籍的“越名教而任自然” (儒道对立)
竹 林 玄 学 时 期 ︵嵇 儒康 道︑ 对阮 立 籍的 ︶ 越 名 教 而 任 自 然
魏晋玄学是统治者高压政策下的产物,阮籍嵇康深受其影响。他们蔑 视名教、追求自由、主张心任自然、循性而动。但这只是对司马氏虚伪的 提倡名教极为不满的表现,在他们内心深处,“却实在是相信礼教到固执 至极的”。 正始以后,社会政治严重破坏了已有名教的存在基础,无法再对这种虚伪 的、束缚人们思想的、只能给人的精神造成痛苦的名教作修补和维护,因此, 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竹林七贤”对于“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 “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 与何晏、王弼不同,嵇康公开要求摆脱“名教” 的束缚,他指出:“造立仁义,以婴其心;制为名分,以检其外;劝学讲文, 以神其教。故六经纷错,百家繁炽,开荣利之涂,故奔鹜而不觉。”(《难自 然好学论》)嵇康揭露了“名教”只是人为造作,用于束缚人们的思想;制定 等级名分,是为了束缚人们的言行;办学、讲经,是为了神化统治者的德治教 化。这些都是为了引导人们去争名逐利。嵇康断言,“名教”的制定是对人本 性的违背和“自然之和”的破坏,所以要“越名教而任自然”,以求得“自然 之理”,回复到“自然之和”。而阮籍认为,从社会起源的根子上看,“名教” 不是社会中固有的和非有不可的。在此,嵇康和阮籍对名教的批评是极为尖锐 和辛辣的,他将“名教”与“自然”推向了两个对立面,充分暴露出了两者之 间的对峙、紧张和分裂。 但是,诚如鲁迅所说,嵇康、阮籍等人反对“名教” 很大程度上是不满司马氏集团利用“名教”篡弑掠夺、排除异己,批判的是伪 名士的道貌岸然、心声异轨,至于内心深处,恐怕仍是相信“名教”,希望可 以通过“自然”来改造“名教”,与当权集团抗衡。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
魏晋玄学Baidu Nhomakorabea时代背景:
秦朝灭亡—西汉建立—无为之治—武帝崇儒—西落东起—黄巾起义—三国 鼎立—魏晋南北—清议清谈—道家兴起
秦朝整个国家的权利集于皇帝一人身上,正如杨朱说的“悉天下奉一身,不为也。”这样的做法必将导致 统治者的垮台。秦朝的灭亡实是由于1、频繁的徭役(每灭一国,便按其原样在咸阳重建、豪华的宫殿/阿房宫 可坐万人、陵墓/70万人、长城/700万人);2、频繁的战争(征服岭南、北击匈奴等),以上都需要大量的劳 动力、赋税和军队开支;3、沉重的赋税(增加到农民全年收入的2/3以上);4、残酷的刑法(腰斩、坑死、 抽肋等)。最终导致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起义失败后,又由项羽和刘邦继承反秦任务,灭秦之后刘邦又击败 项羽建立西汉。 西汉建立后总结了秦朝灭亡的教训,采用黄老的无为之治的政治策略,于是道家开始复兴。尤其是文景 治世时代,提出重民贵粟(入粟封爵、入粟赎罪)、轻徭薄赋(最宽时全免天下田租、一年一事变为三年一 事)、约法省禁(废除断肢残体等酷刑)等良策使得农民渐富裕,国家趋强盛。到武帝继位时汉帝国已是鼎盛 时期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兴改革推崇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如天人感应来 确立天子的地位,三纲五常来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权。
阮籍的自然观和历史观
阮籍在谈到天地方物的本源时说: 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自然者无外,故天地名焉。 天地者有内,故万物生焉。当其无外,谁谓异乎?当其有内, 谁谓殊乎? 这是说:万物是天地生的,天地是自然生的。然而自然和 天地有什么区别呢?阮籍认为自然广大无垠,囊括一切。天地 即在自然里面,天地之内,生育着万物,所以天地和自然实际 并无区别。 阮籍不仅严厉揭发假仁假义,“坐制礼法”的君主和媚主 虐民、贪如豺虎的官吏,而且对一般循规蹈矩、追名逐利的君 子们也予以抨击,认为他们不过是裤裆里的虱子,可悲亦复可 笑! 总的看来,阮籍的历史观是唯心的,但他不满于阶级社会 的残暴、丑恶和伪善,而向往“太素之朴”的社会,这种社会 没有暴君恶吏的压榨,“刑设而不犯,罚著而不施”:“害无 所避,利无所争”;“善恶莫之分,是非无所争”。这种描述 实际就是他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与批判,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求之自然之理”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嵇康的认识论强调对自然的认识问题,他说: 夫推类辨物,当先求之自然之理,理已定, 然后借古义以明之耳。今未得之于心,而多恃前言 以为谈证。自此以往,恐巧历不能纪耳。 这是说人们在对某种事物进行判断的时候, 首先要弄清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得于心”是 对事物的融会贯通。他认为判断事物不能只靠感性 认识,更重要的是作出理性判断。只有这样,才能 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如果没有掌握事物的本质及 其规律,只以古人的话为依据,进行无休止的推论, 是无法得到正确认识的。他反对“以己为度”的主 观臆断。他说:“故善求者观物于微,触类而长, 不以己为度也”。同时,嵇康也强调用“效验”来 鉴别认识的真伪,他说:“夫所知麦之善于菽,稻 之胜于稷,由有效而识之”。说明嵇康是强调认识 问题应当有客观标准的。正因为这样,嵇康才敢于 反对“立六经以为准”、“以周孔为关键”的俗儒 认识标准。
魏晋玄学的时代背景:
秦朝灭亡—西汉建立—无为之治—武帝崇儒—西落东起—黄巾起义—三国 鼎立—魏晋南北—清议清谈—道家兴起
东汉是由于西汉统治者的腐败而取以代之,每朝每代几乎都是由于帝王的腐败无能,而这次由 于同样的原因爆发了黄巾起义,推翻统治者后促成了三国鼎立之势,之后由魏灭蜀,魏又被司马氏 篡权,司马炎灭吴后统一全国建立了晋王朝。西晋的门阀势力的互相斗争形成了东晋与十六国,之 后又被南北朝所替代。 魏晋南北朝的这段时期,社会动乱时间很长,政治势力的对抗,如曹氏和司马氏的两大集团的 对抗也很激烈,使得大量有识之士不能在政治上实现个人理想与抱负,于是转为清谈一些道家的思 想以避开政治迫害,并以道家思想作为精神的归宿处,清谈的前身是清议,清议是读书人议论政治, 代表舆论,后来引起“党锢之祸”,是故后来知识分子就不敢再批评时政,因此遂转而为以三玄为内 容的清谈,于是道家再次兴起。
Mton e
特殊人物: 名士—清谈三玄—谈言微中—姿态情调
魏晋时代出现的特殊人物是名士,那作为名士有什么条件呢?首先名士清谈论的内容是有所规定的,就是《老 子》《庄子》《易经》,所以也成为三玄。清谈的方式也有一定,并不是以研究学问的态度,用当时的词语说就是用 “谈言微中”的方式谈,意思就是用简单的几句话就能说得很中肯、很漂亮。如在《世说新语》中王衍问阮修名教和 自然有什么分别?若用研究学问的方式,举例论证的回答,那就不是清谈了。阮修回答说:“将无同”。这三个字的 意思是即不肯定两者一定同,也不肯定两者一定不同。这三个字言简意赅,非常的妙,但这样的一种语言并不是逻辑、 科学的语言,用唐君毅的话说这样是种启发性、暗示性的语言。自然与名教的关系,在某些人身上变现是冲突的,但 在某些人身上表现又不是冲突的。如阮籍的“礼岂为我设邪?”那就表示两者是冲突的。又如乐广曰:“名教内自由 乐地,何必乃尔?”那就表示两者并不冲突。 清谈还要有一定的姿态,名士清谈大多喜欢手执一把拂尘,这就是讲究没的姿态与情调,也就是谈吐要高雅得 体,如果言谈无味,姿态粗俗就不是大家所能接受的名士了。名士在当时尤其是东晋,是个价值标准,有资格作名士 的人才算得上是当时的贵族,也才有可能与当时的贵族交往或通婚。但在魏晋出现的这些名士都带有浓厚的悲剧性, 他们的人生不是简单平坦的,他们的下场也大多很凄惨。大半被杀得不得而终,只有阮籍得以保住,王弼因为太年轻, 没有卷进政治斗争的旋窝,否则也难逃同一命运。 如嵇康由于和魏氏通婚,被司马氏集团杀害,以他为首的竹林七贤是当时名士的代表,他们中的大多都对司马 集团采取非暴力不合作,对统治者的不合作,也表现在他们对礼法藐视而弃经典崇老庄。
—— “ ”
嵇康阮籍的玄学思想
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政治思想 嵇康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求之自然之理”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阮籍的自然观和历史观
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政治思想
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是魏晋思想 界经常研讨的问题之一,也是嵇康政治 思想的核心。前已言及,何晏、王弼援 道入儒,把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 “名教”相结合,认为名教出于自然。 由于何晏、王弼代表了当权派的利益, 所以他们主张君主无为,大臣掌权。曹 爽、何晏等被杀以后,嵇康所面临的政 治环境已经不同于往日,这时的情况是: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身为曹氏之 婿的嵇康,因年少官微,没有像魏亲戚 大臣何晏、夏侯玄那样相继被杀。但刚 直任性的嵇康毕竟不曾向司马氏投降, 他对司马氏所宣扬的禅让和礼教等名堂 一概嗤之以鼻,给以相应的揭露和抗争。
—— “ ”
( 儒 道 调 和 )
正 始 玄 学 时 期 何 晏 、 王 弼 的 名 教 出 于 自 然
“得意忘言”的教育途径
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里提出了“得意忘言”的教育方法。“夫 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 故可以寻言已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 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 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忘 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王弼在这里详细论述了“言、意、象”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言, 即语言文字;意,即义理;象,即符号。言是表达象的,象是表现意的, 言与象就如蹄与筌一样都是“得意”工具与手段。若滞于言象,即拘泥于 文字、物象,自然会失其真意。在“得意”之后,就该忘象忘言,就像得 到了鱼与兔就可丢掉蹄与筌一样。王弼一方面要求“得象忘言,得意忘 象”,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能执着于“言”和“象”,要透过现象看 本质;另一方面又认为“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指出“言”和“象” 作为得“意”的现实工具,完全抛弃“言”和“象”是不可行的。
嵇康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嵇康哲学思想的基础是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这是从王充那里继承 过来的。王充说:“天地含气之自然也”;“天地合气,万物自 主”。嵇康也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元气”。他说: 元气陶铄,众生禀焉。 浩浩太素,阳曜阴凝,二仪陶化,人伦肇兴。 天地合德,万物资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 关于天地万物的形成问题,一直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斗争的重要 内容之一。正始时期,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贵无”玄学,认为 世界万物来源于精神性的本体“无”,得到了很多人的承认。嵇康 的思想虽然也受道家影响,但他所吸收的是道家的天道自然无为部 分,至于道家“有生于无”的思想,则为他所排斥,所以嵇康的世 界观既不同于老、庄,又迥异于何晏、王弼。

西晋元康时期——郭象的“独化”说
郭象——魏晋玄学集大成者
• 起源:在魏晋之际向秀《庄子注》思想基础上发展 起来。 • 郭象的玄学,以庄学为主,反对王弼“名教本于自然” 的意见,也不赞同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 认为他们的教育哲学把“名教”与“自然”分成了 两截,过分的强调了以“自然”为本,潜藏着弱化 乃至破坏“名教”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理论契机。 • 鉴于此,郭象为了弥补他们理论上的不足,并适应 其时门阀士族“超然心悟”、“忘形自得”的主体 欲求,提出“独化”说,力图从本体论的角度重新 建构“名教”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