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家长学习资料汇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家长学习材料

亲爱的家长朋友,你好!

所有家长都说:“我很重视孩子

的教育,甚至超过了其他父母”,还有

大部分家长说:“该想的办法都想了,

该送的地方也送了,辅导站、补习班、

各种培训中心…..我已尽了最大努

力”是的,所有的家长都无比重视孩

子的教育,你一定也是这样,对孩子尽职尽责,希望孩子茁壮成长,将来成才。那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吧!

本套自编资料共5套,分别适用一至五年级,希望通过学习会对你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所帮助。

一、理论篇

(一)名词解释

1、生理健康:既身体健康,是指只要无任何器质性的病变,这个人就可谓健康。

2、心理健康: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将个人的心理发展成最佳的状态。一个人的健康是指这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统一健康。

(二)心理健康的特征

1、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思是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识和态度。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外部世界的认识;另一方面是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即自我接纳的程度。具有良好自我意思的人能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并乐于接纳自己。

小学阶段属于儿童期,这时期的儿童自觉性和独立性迅速发展,自我意思的范围扩大,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是学校、班级和社会的成员,是学习和社会活动的主体,并能从人的行为的内在动机及个性的本质特点方面进行评价。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个性形成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个体的兴趣、能力、性格、情感、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无不受自我意识的制约和影响。可见,在不断正确认识环境的同时,正确地认识和估价自已,既是一个人适应环境,改造世界的重要条件,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能正确地对待自己,既要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等各方面情况,还要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爱好、情绪和动机等方面特点,并以此来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尽最大可能发挥自己优点,既不因取得一点点成绩而目空一切,忘乎所以,也不因暂时的失利而自卑、绝望、丧失信心。有良好自我意识的人能正确地对待他人意见,在学习成绩下降或犯有某种过错时,能以正确的态度接受他人的意见或批评,并作出中肯的自我批评。心理有问题的人往往

或妄自尊大或过分自卑,不能正确认识和评论自己,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或诿过于人,或嫉妒、嘲讽、怨恨甚至攻击他人,如当考试失利时,他们往往归咎于教师教学水平差或出题太难等。以此来消除自身由于挫折所带来的紧张。此类行为,如果出现过多,就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

2、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个体在社会之中生活,首先要适应社会。个体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或改造自身以适应环境要求,或改造环境以适应自身的要求。由于客观现实是十分复杂的,因此,个体只有与客观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

以学生的考试为倒,学生对考试的最有效的适应是平

时努力学习,充分准备好

所学的功课,作到“有备

无患”,即使在考试时间紧

迫来不及全面复习的情

况下,也能有针对性地选

择最主要的和自己学习

中最薄弱的部分进行复习,以达到考试的基本要求。相反,如果企图投机取巧、碰运气,或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如作弊)甚至以装病来逃避考试等,就是从根本上违背对学生的要求,是不能有效适应或完全不能适应的表现。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常常以个体的心

理或行为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作为心理正常与否的标准,心理健康的人总愿努力去实现一定社会所认可的行为。

3、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取得成就。

人的智力有高低之分,智、

愚、敏、拙各不一样,在通

常情况下并不影响一个人心

理健康。一般心理健康的学

生,能将自己的才能和旺盛的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并从中体会到满足和愉悦的情绪。相反,如果一个学生智力正常,但上课无法集中精力,不是做小动作,就是扰乱别人;放学后,只是毫无目的游玩,不完成家庭作业,学习成绩纸下,就是心理不

健康的表现。当人的心理健康

发生了问题,就会部分或全部

丧失其学习工作甚至生活的

能力。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

现,有些学生智力超群,才思

敏捷,学习成绩也很好,但由

于心理不健全,事事处处总想比别人高明,一旦失意,就自责不休,悔恨不已,结果使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有的甚至

进入精神病院了却一生,无法施展其

聪明才智为社会做贡献。这就是精神心理不健康所造成的悲剧。

4、乐于交往,人际关系融洽,有关系密切的朋友。

心理健康的人,喜欢与他人交往,并从这种交往中寻求生活的乐趣,获得友谊。在正常的状态下,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希望自己能与他人交往,并得到别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得到他人的赞同。所以,人们总会通过适当的方式向他人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逐渐学会以诚恳、谦虚、公平、宽厚的态度待人,学会尊重人、容忍别人的短处和过失,使别人愿意并喜欢和自己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一个人在集体中生活,却总是想方设法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封闭”起来,或只关心自己的私利,对别人的痛苦和欢乐都漠不关心,无动于衷,甚至幸灾乐祸,就不能认为其心理正常,他也很难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5、具有正常、乐观、稳定的情绪

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

体验。人的行为不仅受意识的

支配,而且还受情绪的影响。

积极的情绪能提高活动水平,

有助于心理健康;消极的情绪

则会降低活动水平,有害于身

心健康。因此,长期以来,人们把良好积极的情绪状态作为心理健康的一种标志。心理健康的人,心胸开阔,情绪多乐观、稳定和平静,并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同时,由于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与客观情境有极大的关系,所以,在情绪的强度上和持续时间上,也应与客观环境相适应,“当喜则喜”、“当忧则忧”。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绝不会无缘无故高兴或者悲伤,也不会不适当地大笑或吵闹,而是善于调节与现实社会的关系,避免焦虑,保持冷静、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情绪状态,善于控制自己的欢乐和激情,做到表现适度,适可而止。

6、具有正常的行为方式

(1)行为方式与年龄特点相一致。人的心理和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不同年龄的人,其心理和行为表现都有自身的特点,表现出一定的年龄阶段特征。当然,心理的发展和个体的行为表现是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的。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只有与其年龄特点相符合,才能认为其心理是健康的。

(2)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在一定的社会中,由于每个人的社会分工和职责不同,所从事的实际活动也存在区别,因此就形成了特定的社会角色。社会角色不同,表现出来的行为也就不同,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应与他在社会中充当的角色相匹配。如果一个人不能根据自己担负的角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