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1)理解即是翻译:领悟一种意义便是翻译 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就其实际过程来看,任何一个交流 行为都隐含着翻译活动,他的“理解即翻译”论断的阐释 学意义在于指出了阐释是翻译的普遍特征,理解和阐释问 题即是译者最关注的根本问题。 (2)翻译的四个步骤 乔治·斯坦纳指出,翻译并不是“意义”简单复制的 过程,而是有“人”这一主体参与的过程,即译者的主体 性。
2.海德格尔阐释学翻译观
1)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反对一字一译,对号入座的 译法,认为翻译的关键在于表达词语后的“道说”,而“道说” 是无法通过字面的直译传达的。 2)区分了“翻译translation”和“转渡transfer”。 3)他认为每种翻译都是解释,而所有的解释是翻译。他把 “解释”与“翻译”等同起来。 4)他认为,理解受到历史和语言的双重影响。 5)准确的翻译还受缚于母语的前结构。 6)他倡导在翻译中以本意在先、审视词语的源流、重视被遮 蔽的思想。
二、理论特点
1、将阐释概念扩大,认为翻译,乃至语言研究都是阐 释过程。强调原文理解的普遍性与历史性。 2、广阔的研究视野,翻译研究涉及功能学、文化学、 比较文学、哲学、社会学;研究对象涉及口译与笔译、 文学翻译与机械翻译。 3、将翻译视为一门艺术,而非科学。
三、代表人物、作品及其理论内容提一步一步发展成为一门学科
1)中世纪的古典阐释学:用于逻辑学和辩论术,以及一些 宗教、文学经典著作的解释。 2)认识论和方法论阐释学(18世纪):阐释所有文本,以 语法阐释、心理阐释为方法,强调阐释的客观性、能动性 和辩证法的一门特殊学科。
3)本体论(现代)阐释学:人类自身的历史的哲学阐释, 揭示了理解的相对性与历史性,批评了传统的阐释存在的 非历史性主义倾向,提高了人们对理解的自觉地反思水平。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课件
阐释学派将关注译者的心理过程和认 知机制,探究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 理解和解释原文。
阐释学派将更加注重文化因素在翻译 中的作用,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与碰撞,以及如何通过翻译传递文化 内涵。
对译者主体性的深入研究
译者的认知过程
阐释学派将深入探究译者的认知过程 ,包括译者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 情感体验等对翻译的影响。
02 03
文化冲突与融合
阐释学派将研究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文化冲突,如何实 现不同文化的融合,以及如何通过翻译促进文化交流和理 解。
文化传播与推广
阐释学派将关注如何在翻译中传播和推广本土文化,使译 文能够更好地反映本国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语义阐释的重要性
在翻译过程中,语义阐释是基础 ,它决定了翻译的准确性,对于 传达原文的真正意义至关重要。
语义阐释的方法
包括词汇分析、短语分析、句子 分析等,需要综合考虑语境、文 化背景、语言习惯等因素。
语法阐释
语法阐释
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法结构进行深入分 析,理解其语法功能和表达方式,以确保翻 译的流畅性和自然性。
要点三
译者的道德责任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强调译者的道德责 任,要求译者尊重原作者和读者,确 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然而,在 实践中,译者的道德责任感可能会受 到挑战,例如在处理敏感话题或争议 性内容时。
对文化差异的忽视
文化背景的差异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在处理具有不同文 化背景的文本时,可能会忽视文化差 异对文本意义的影响。这可能导致译 文无法准确传达原文本的文化内涵。
对原文本理解的局限性
语言与文化差异
文本意义的模糊性
阐释学PPT..
四、代表人物
(1)乔治·斯坦纳 (2)安托瓦纳·贝尔曼 (3)迦达默尔 (4)施莱尔马赫 (5)马丁· 海德格尔
乔治· 斯坦纳
(1)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 ),当代英国著名学者,精通 英、法、德三种语言, 在英美多所大学任教,讲授语言学和翻译 理论。 (2)代表作: 《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1975年
安托瓦纳· 贝尔曼
安托瓦纳﹒贝尔曼(1942-1991),当代法国著名理论家、拉美文学及德国哲学的翻译家。
他主张摒弃翻译中的种族中心主义,反对通过变形、改编等方式对译本进行“本土化”。 他秉承了德国古典阐释学奠基人施莱尔马赫的将译本读者引向作者的异化观,但又把自己的
翻译批评理论建立在现代阐释学上。
12种变形倾向
(7)节奏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rhythms):变形翻译能对节奏产生巨大的影响, 如对标点符号的随意修改。 (8)对原文潜在的指示网络的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underlying networks of signification):译者添加一些读者可以预料到的词,破坏了原文的能指链。 (9)对语言模式的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linguistic patternings) (10)对方言网络或其异国情调的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vernacular networks of exoticization):译文消除本土方言都散体文著作文本性的重大损失,因为伟大的 散体文都扎根于本土语言。 (11)对固定表达及成语的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expressions and idioms) (12)多种语言重叠的消除(the effacement of superimposition of languages):有的 文本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共同语,使得翻译受到巨大的挑战。
古代阐释学概念-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古代阐释学概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古代阐释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学科,它起源于古希腊时期,是哲学和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古代阐释学的重要概念及其在当今的意义,以及探讨古代阐释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未来发展的展望。
通过对古代阐释学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之中。
内容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进行阐述古代阐释学的概念。
在引言部分,将对古代阐释学进行概述,说明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首先介绍古代阐释学的起源,然后深入探讨古代阐释学的重要概念,并探讨古代阐释学在当今的意义。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古代阐释学的影响,展望古代阐释学的未来发展,并做出结论。
通过这样的文章结构,可以全面而系统地阐述古代阐释学的概念,使读者对古代阐释学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古代阐释学的概念和其在当今世界的意义。
通过对古代阐释学起源、重要概念以及在当今的影响进行分析,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的古代阐释学的图景。
同时,也通过对古代阐释学的影响和未来发展的展望,引发对古代阐释学的思考和讨论,以期为推动古代阐释学的研究和传承贡献力量。
写文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2.正文2.1 古代阐释学的起源古代阐释学,是指在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对经典文献的解释和阐发。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特别是孔子及其弟子们对《五经》的解释和阐发。
在先秦时期,儒家学派对《尚书》、《诗经》等经典文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阐释学体系,为后世的阐释学奠定了基础。
同时,在道家、墨家等其他学派中也存在对经典文献的解释和阐释,虽然不如儒家那样系统,但也对古代阐释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古代阐释学的起源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各个学派对经典文献进行解释和阐发,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阐释学体系。
阐释学现代定义
阐释学现代定义
阐释学是指对一段特定的话语或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的一种学说。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现代阐释学的定义则较为广泛和复杂。
现代阐释学强调语言和文本的多义性,认为理解一个文本需要考虑到其历史背景、作者意图、读者的观点和文化差异等多种因素。
此外,现代阐释学也关注文本的社会和政治功能,认为文本不仅是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工具,也是一种权力和控制的手段。
现代阐释学涉及的范畴非常广泛,包括文学、哲学、社会学、法学等多个领域。
阐释学的主要方法包括文本分析、批评和解读等。
- 1 -。
“中国阐释学”义理与典籍翻译中的多元阐译
“中国阐释学”义理与典籍翻译中的多元阐译中国阐释学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理论学科之一,旨在解释和理解经典文献,深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
在中国古代,阐释学在经典文献的翻译和解释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形成了独特的阐释传统和方法论。
阐释学的核心是多元阐译,即通过不同的解释和翻译方式来理解文本意义,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经典文献的尊重和重视,也为当代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理解和传承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本文将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阐释学的义理及典籍翻译中的多元阐译。
一、中国阐释学的义理中国古代阐释学主要包括经学、儒学、道学等学派,以经学为主要代表。
经学是对儒家经典文献的阐释和研究,其主要目的是理解经典文献的实质和精神内涵,探讨经典文献中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阐释学的义理主要包括对经典文献的解读和理解,对传统文化的解释和传承,对文化语境的认知和理解等。
中国古代阐释学的义理中,最重要的是对《易经》、《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文献的解读和阐释。
儒家文化在中国千百年来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儒家经典文献也成为了中国古代阐释学的重要对象。
古代儒家学者通过对儒家经典文献的阐释和解读,不仅深化了对儒家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中国典籍翻译中的多元阐译中国古代典籍翻译是中国阐释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古代文化底蕴深厚,典籍众多,其翻译工作一直备受重视。
在典籍翻译中,多元阐译是中国阐释学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多元阐译是指通过对典籍的不同解释和翻译方式,实现对典籍文本的多层次理解和传播。
中国古代典籍翻译中的多元阐译表现为不同版本的翻译。
中国古代典籍多次被翻译成不同版本,每一版翻译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不同版本的翻译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也为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和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
中国阐释学的兴盛和发展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
中国古代对典籍文献的解释和阐释,深入解读经典文献的价值和意义,传承和弘扬了儒家文化,也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
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
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
阐释学是一种关于理解、解释和应用的方法论学说,是从解释宗教经典的神学阐释学发展起来的。
海德格尔把阐释学从方法论和认识论层面上的研究上升到了本体论的研究上来,从而使阐释学转变成一种哲学。
伽达默尔继承了海德格尔,把阐释学进一步发展成现代哲学阐释学。
在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中,文本被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其意义的生成过程是无限的,只要解释不中止,文本的意义就不会中止。
他进一步指出,无论是理解者还是理解的对象——文本,都是历史的存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关于伽达默尔的书籍或者咨询专业人士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海德格尔 阐释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海德格尔阐释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当代哲学界。
其中,阐释学是海德格尔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认为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
阐释学强调理解的重要性,提倡对存在的深刻思考和解释。
海德格尔认为,理解和解释不仅是思维活动,也是存在本身的一种表现。
因此,阐释学对于我们理解世界、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海德格尔的生平以及阐释学的概念,探讨阐释学在哲学中的地位,并展望阐释学的发展前景。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来呈现海德格尔的阐释学。
第一部分将是引言部分,主要概述海德格尔的阐释学的重要性和影响,并介绍文章的结构。
第二部分将深入探讨海德格尔的生平,介绍他的思想背景和哲学观点,以及他对阐释学的理解和贡献。
第三部分将着重讨论阐释学的概念,探讨其在哲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在结论部分,将对海德格尔的阐释学思想进行总结,探讨阐释学在当代哲学中的启示,并展望阐释学未来的发展前景。
通过这样的结构,希望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海德格尔的阐释学,以及其对哲学领域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海德格尔的阐释学思想,通过对其生平、阐释学的概念以及在哲学领域中的地位进行全面分析和阐释,希望能够呈现出海德格尔阐释学的核心理念和哲学思想。
同时,通过对海德格尔阐释学的研究,探讨其对当代哲学的启示,以及展望阐释学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希望能够为读者带来对阐释学的深入理解和思考,促进阐释学在哲学领域的进一步探索和发展。
2.正文2.1 海德格尔的生平: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生于1889年,逝世于1976年。
他出生在德国的一个小村庄,并在弗赖堡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
他后来前往弗赖堡大学任教,并在那里开始发展出他独特的哲学思想。
海德格尔的生平经历丰富多彩,他曾在一战中服役于军队,并受到这段经历的深刻影响。
古代文学阐释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古代文学阐释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古代文学阐释学的研究中,我们探讨的是古代文学作品的意义、价值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智慧与哲理。
古代文学阐释学旨在解读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从中探索人类的情感、心理以及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通过对古代文学的阐释研究,我们能够深入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和文化背景,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古代文学作为人类的精神文化财富,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它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精华,更是一座沉淀了哲学智慧和道德观念的宝库。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阐释,我们能够读懂古人表达情感、展现人性的方式,进而了解他们对于人生、社会和世界的思考和追求。
古代文学阐释的方法和理论多种多样,涵盖了文学批评、修辞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和角度。
研究者们通过挖掘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解读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他们还借助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探究古代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反映的历史现象。
古代文学阐释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更在于拓展我们的思维和观察力。
通过阐释古代文学,我们可以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差异和发展变迁,进而对比现代文学作品,探讨文学与社会、人类心理的关系。
对现代文学研究而言,古代文学阐释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借鉴古代文学阐释方法和理论,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和解读现代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古代文学阐释学也提醒我们要关注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变革,以此深化我们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
总之,古代文学阐释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研究领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探究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对古代文学的概览和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智慧和思想,同时也能够在现代文学研究中找到启示和借鉴。
古代文学阐释学为我们赋予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框架,促使我们更好地探索和理解文学的魅力与价值。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整体组织框架,它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论证思路。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论文提纲
翻译作为对异的考验 翻译解析 总结 负面解析 正面解析
一、翻译作为对异的考验
首先,为了给我们展现全然的异域作品,翻 译在自身与异者之间建立关系。 另一方面,外国作品脱离自己的语言土壤, 连根拔起,翻译也是对异本身的考验。
二、翻译解析
指责以往翻译对“异”成分的压抑,一味将 其“本土化”,而翻译行为的伦理目标恰恰 是“将异作为异来接受”。 文本变形系统阻碍了异的进入,这些变形的 分析即为“负面解析”:关注被种族主义、 兼并主义主宰的译本及超文本翻译。 12种翻译中的变形倾向:
杨瑾;从阐释学看英汉古典文学作品中色彩词的内涵及翻译 从阐释学看英汉古典文学作品中色彩词的内涵及翻译[D];山西 从阐释学看英汉古典文学作品中色彩词的内涵及翻译 大学;2007年 从哲学阐释学角度看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以 名利场》 林小平. 从哲学阐释学角度看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以《名利场》的两 个译本为例 [D]重庆师范大学, 2007 陈俊帆. 接受美学、阐释学和《魔戒》翻译 接受美学、阐释学和《魔戒》翻译[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 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2006, (05) 邹红梅. 阐释学视角下的斯坦纳译者主体观 阐释学视角下的斯坦纳译者主体观——以《吉檀迦利》为 以 吉檀迦利》 例谈译者主体性研究[J]. 科技信息, 2009, (08) . 例谈译者主体性研究 夏毅; 从阐释翻译理论看李清照词的英译 四川师范大学;2008 硕士 雷琼. 从哲学阐释学视角比较陶渊明诗歌两个英译本[D]华中师范大 雷琼 从哲学阐释学视角比较陶渊明诗歌两个英译本 华中师范大 学, 2008 .
4、雅化(ennoblement and popularization)
雅化标志着“古典翻译的至高点”。在诗歌 翻译中,它表现为“诗化”;在散文体翻译 中,表现为“修辞化”。 修辞化译法就是以原文为原料,造出“优雅” 的句子。(以原文为基础,并以牺牲原文为 代价而进行的改写,不过是种“文体操练” 而已)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5、安托瓦纳·贝尔曼
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ine Berman, 1942-1991)当代法国著名理 论家,拉美文学及德国哲学的翻译家,以其一贯的哲学立场而 闻名译学界。
主张摒弃翻译中的种族中心主义,反对通过变形、改编等方式 对译本进行“本土化”。
秉承了德国古典阐释学奠基人施莱尔马赫的将译本读者引向作 者的异化观,但又把自己的翻译批评理论建立在现代阐释学的 基础上。
他推崇直译,即依附于字面的翻译。这里的字面指目标语中多 种指示可能性的范围(not word for word, literally)。
阐释学翻译观的几点启示:
阐释学使得翻译的观念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我们对翻译的 认识更加丰富。但翻译概念的持续扩展有可能导致学科界 限的消失,并最终威胁到学科本体的生存;
理解的历史性、效果历史和视阈融合观在带来理论积极面 的同时也潜藏了很多问题,如过分提倡译者主体性导致翻 译实践的乱译之风;相对主义盛行导致以行为目的来衡量 手段的正当性,而这些翻译实践如女性主义翻译实践就存 在相互之间怎样交流的问题,偏离了翻译实践的正轨。
四、意义及影响
创造性地将理解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反思了主题 对客体的认识的理解过程,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 此外,阐释学派通过探讨理解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 阐明了翻译的文化内涵,开创了翻译学向文化转向的 先河。
二、理论特点
1、将阐释概念扩大,认为翻译,乃至语言研究都是阐 释过程。强调原文理解的普遍性与历史性。
2、广阔的研究视野,翻译研究涉及功能学、文化学、 比较文学、哲学、社会学;研究对象涉及口译与笔译、 文学翻译与机械翻译。
3、将翻译视为一门艺术,而非科学。
三、代表人物、作品及其理论内容提要
1.施莱尔马赫阐释学翻译观
海德格尔 阐释学
海德格尔阐释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理论和观点,其中包括阐释学(Hermeneutics)。
阐释学是海德格尔的一个重要学说,它探讨了人类对世界和存在的理解方式,以及人们如何解释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存在的本质是一种解释的存在。
我们通过解释来理解世界和感知存在,并通过语言和符号来表达和沟通自己的理解。
阐释学成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方法,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意义和真相。
海德格尔认为,阐释学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和教育的方法,更是一种对存在和世界的解释方式,它涉及到人类对存在和现实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篇示例: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他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深刻的洞察力在哲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他的众多著作中,阐释学(hermeneutics)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被认为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
阐释学是指对文本、符号和事物的理解和解释过程,通过分析和解释来揭示其内在的意义和真理。
海德格尔的阐释学主要体现在他对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独特理解上。
他强调存在者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认为人类存在的本质是在世界中存在和生活。
海德格尔指出,人类对事物的理解和解释不仅仅是认知过程,更是对自身存在的一种体验和领悟。
在他看来,存在并不是一个客观的实在体,而是一种根本性的关系,存在者通过与世界的交流和沟通来建立自我和世界的联系。
海德格尔的阐释学还强调了对历史和传统的理解和解释。
他认为,人类存在和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延续和传承的过程,历史和传统中蕴含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通过对历史的阐释和解释,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从而更好地把握现实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海德格尔的阐释学对当代哲学和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领了一场对传统观念和价值观的重新思考和反思。
他的思想深刻启示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根本方式,提出了一种超越传统哲学框架的新思路,为人类思想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视野和方向。
名词解释阐释学
名词解释阐释学
阐释学是一门研究文本和语言解释的学科。
它关注如何理解和解释文本中的意义、概念和观点。
阐释学的目标是揭示文本的深层含义,并探索语言和文化背后的理论和哲学基础。
阐释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文本分析、语义学、修辞学、符号学和语境分析等。
研究者通过分析语言的结构、词义、隐喻和上下文等因素,来理解文本中的含义和解释。
他们还会考虑作者的意图、读者的理解和文化背景等因素,以获得更全面的解释。
阐释学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文学研究、社会科学、法律、哲学、宗教研究等。
在文学研究中,阐释学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情节和象征意义。
在社会科学中,阐释学可以帮助研究者解释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意义和动机。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1)理解即是翻译:领悟一种意义便是翻译 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就其实际过程来看,任何一个交流 行为都隐含着翻译活动,他的“理解即翻译”论断的阐释 学意义在于指出了阐释是翻译的普遍特征,理解和阐释问 题即是译者最关注的根本问题。 (2)翻译的四个步骤 乔治·斯坦纳指出,翻译并不是“意义”简单复制的 过程,而是有“人”这一主体参与的过程,即译者的主体 性。
阐释学的四个翻译步骤: ①信赖trust: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读者相信原文是严肃的作品, 言之有物,有翻译的价值。 ②侵入aggression:就是侵占与发掘,可理解为译者知觉中两 种语言之间,两种思想形式之间的冲突。 ③吸收incorporation:是指译者对原文意思进行吸收,给译 文注入新的活力。 ④补偿restitution:是指对翻译过程中的走失进行补偿,即把 原有的东西归还到原来的地方。 斯坦纳的四个翻译步骤,具有深奥的哲理性,贯穿着这样 的观点: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将个人的生活经 验,文化和历史背景渗入了原文,使翻译变成了对原文的再创 造。并且重视通过词源的研究来解释作品,同时将历时与共时 的概念引入语言研究中,这样翻译便始终贯穿于历时与共时的 语言现象中,而语言交流正是通过翻译来实现的,人类的交流 都等同于翻译。
施莱尔马赫的四点创新之处 (1)他是西方第一个把笔译和口译活动明确区分并加以 阐述的人; (2)他区分了真正的翻译和机械的翻译。前者是指文学 作品和自然科学的翻译,后者指的是实用性的翻译; (3)他看到了人类在语言自由和语言制约之间的辨证关 系:一方面,每个人的思想概念的形成、说话人的智能和 想象等都受到所说语言的制约,另一方面,凡是思想自由、 智能独立的人都能创造语言; (4)他从阐释学的观点切入了翻译和翻译中的诸多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阐释学派
在方法论的意义上,阐释学大致可以划分为传 统阐释学和现代阐释学。 前者指的是由施莱尔马赫、狄尔泰、E•贝蒂和 E•D•赫希等人所沿用的阐释路线,目的是达到 对文本所表明的人的心理的一种理解,寻求所 谓普遍的、有效的阐释。 后者则是一种可追溯到尼采,经海德格尔到伽 达默尔而发展起来的另一种阐释方式,是一种 所谓“否定性”的阐释学,它设定的出发点恰 恰就是普遍的、有效的阐释是靠不住的。
阐释的步骤
吸收(incorporation)
译本要对许许多多的成分进行同化,并对新接纳的因 素进行安置。 引进原文的行为都会使整个本土结构潜在地错位或重 新定位。没有哪一种语言、传统象征组合、文化团体 在引入新血液的同时不冒着被改变的风险。 通过翻译,译语可以变得更加丰富,但也有可能被原 语俘虏过去,而丧失译语的本色。 (吸收是指原文的意思和形式被移植,将原文意义吸 纳到本土文化中,而在引进的过程中,译入语可能变 得丰富,也可能将源语同化。异化和归化的矛盾。
阐释的步骤
补偿(restitution)
翻译是不平衡的。译者频繁地介入:他要么加入太多—— 填充资料,润色渲染,曲解附会;要么省略太多——草率 从事,删减内容或截去棘手难译的部分。能量从源文流出, 同时流入接受者,不仅对两者都有改变,而且还改变了整 个系统的和谐。因此,补偿就有进行的必要性。 尽管在原文与译文之间斡旋的过程(补偿)可能繁琐冗长, 拐弯抹角,但是真正的翻译总是寻求均等补偿。原文内容 出现短缺的时候,真正的翻译会自觉地使原文的长处更细 致的凸显出来。
阐释的步骤
补偿(restitution)
阐释运作的第一步骤信赖首先使我们失去了平衡,我们 向自己面对的文本“倾斜”(向原文亲近),在认知层 面上进行包围、入侵,归来时满载着从“他者”那里带 回的东西,再次失去平衡,从“他者”身上攫取并为自 身添加新成分导致失衡状态,这时译文与原文之间的系 统又会发生倾斜,阐释行为必须有所补偿才能达到平衡。 (信赖使得译者接近原文,使原文和译文之间产生不平 衡,经过入侵这一过程,译者得到了新的意义,再次造 成原文和译文的不平衡。只有作出补偿才能恢复先前被 打破的平衡,才能尽力达到理想的翻译。)
阐释的步骤
信赖(trust)
首先是初始的信赖,一种信任的投入,以过去 的经验为保证。所有的理解及理解的外化表 现——翻译,都始于信任。译者相信文本言之 有物,翻译是一种有意义的行为。(一般情况 下,这种信赖发自译者的内心,但只是一种瞬 间的冲动,未被仔细考察。) 信赖并非一成不变。倘若文中出现胡言乱语, 或译者发现其空洞无物,不值一译,这时信赖 便会动摇。
乔治 ·斯坦纳(George steiner)
当代最杰出的知识分子之一,不列颠学会会员。1929年出 生于法国巴黎,以德语、法语、英语为母语。先后在哈佛 大学和牛津大学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曾任《经济学人》 杂志编辑,后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剑桥大学、日内瓦大 学等知名学府,教授比较文学课程。 研究领域涉及文学理论、比较文学,并提出了重要的“翻 译四步骤”理论。斯坦纳著作主要包括:《托尔斯泰或陀 思妥耶夫斯基》、《悲剧之死》、《巴别塔之后》、《马 丁· 海德格尔》、《何谓比较文学》等。 1975年出版《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被西方学术 界称为“里程碑式的著作”、“18世纪以来首部系统研究 翻译理论和过程的著作”,为斯坦纳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2007年,获得阿方索· 雷耶斯国际奖。
阐释的步骤
侵入(aggression)
理解也是一种行为,理解的途径与生俱来就具有挪用性, 因此它是暴力的,具有掠夺性。(译者在理解原文时发 生的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冲突) 理解、认知、阐释是一个紧密结合、不可避免的侵袭模 式。(海德格尔) 每个理解行为必定侵占其他实体。任何认识行为都有攻 击性,每个陈述都是对世界的侵略。 所有认知都具有攻击性,每个陈述都是对世界的侵略。 (保罗· 利科) 意义是译者擒回的俘虏。(圣· 哲罗姆)
阐释的步骤
信赖(trust)
毫无意义的韵文、具体诗、恍惚状态下所做的 含混言辞都是不可译的,因为他们在词汇上无 法交流,故意追求没有意义的表达。 信赖会在普通语言习得和翻译过程中受到检验。 (语言习得和翻译密切相关) 信赖的贡献在于它从本体上来说一直都是发自 内心的,它能预期译本的结果,尽管前后差距 往往非常大。
阐释的步骤
斯坦纳认为: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过程就是一个 翻译的过程,翻译是语言的属性之一。 “理解即翻译”是该书提出的引人注目的观点。 不论语内还是语际,人类的交流都等同与翻译, 翻译因此被赋予更宽泛的意义。
阐释的步骤
翻译分为四个步骤: 信赖(trust) 侵入(aggression) 吸收(incorporation) 补偿(restitution)
忠实不是直译或任何使译文传“神”的技术手段,而是为 了恢复平衡而作出的努力。
阐释的步骤
乔治·斯坦纳
阐释的步骤 乔治·斯坦纳
阐释学派解释的理论和哲 学,起源于希腊罗马时期和基督教的中世纪。 在19世纪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受到关注。 理解是阐释学的核心概念。现代阐释学的奠基 人海德格尔(Heidegger)认为:阐释学是研究 “只有通过理解才存在的那种存在者的存在方 式是什么”。即阐释是作为“实在”的人对存 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