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乔治斯坦纳及其对翻译的阐释学解读
乔治·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
乔治·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作者:欧敏戈玲玲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第05期[摘要]本文以著名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四步骤翻译理论为指导,以孙致礼先生所译《傲慢与偏见》为文本来阐释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关键词]四步骤理论;译者主体性;《傲慢与偏见》一、引言《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小说中最富喜剧色彩的一部。
它构思精巧,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洋溢着机智和幽默。
这吸引了广大学者对它进行翻译并研究。
早在50年代,王科一先生的中译本就已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
因此,重译《傲慢与偏见》就面临着更多、更大的困难,既要避免雷同之处,又要在译笔和风格上有自己独特的建树,这样才能为读者所接受。
这篇文章主要探讨孙致礼先生的译本。
在动手重译《傲慢与偏见》之初,孙先生就曾给自己提出三条要求:一要忠实准确,二要生动传神,三要晓畅自如,所以当他的译本终于在1990年8月底问世时,当即在出版界和读书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许多学者对它的中译本进行了各种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本文将从阐释学的理论来探讨译者主体性在译文当中的体现,而阐释学尤以乔治斯坦纳的四步骤理论为代表。
本文将以乔治斯坦纳的四步骤理论为指导并以大量的实例来探讨译者主体性是如何在译文中来体现的。
二、乔治•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阐释学是关于理解和解释文本意义的理论或哲学。
哲学阐释学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总是以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的,无论是阐释的主体(读者或接受者)还是客体(文本)都内在地嵌于历史之中,因此有其无法消除的历史性。
”理解的历史性构成了偏见,而所谓偏见是指在一切对于事情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要素被最后考察之前所给予的一种判断。
在传统阐释学中,偏见是阐释者应尽力克服的,以达到对文本客观的理解;而哲学阐释学则认为,偏见是理解的前提条件,“任何人在进入阐释过程中都不是如同一块白板,他/她肯定是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传统、文化意识、道德伦理等进入阐释过程中去。
补偿--诗歌翻译的阐释
补偿--诗歌翻译的阐释摘要:翻译的过程被斯坦纳分为四个步骤: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
在侵入和吸收的过程当中,因为各种原因会造成损失,而译者需要从不同层面补偿这些损失。
这篇文章以阐释学代表人物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理论依据,以许渊冲的古典诗歌翻译为具体实例,从语法层面、审美层面以及文化层面分析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的翻译补偿。
关键词:补偿;阐释学;斯坦纳;翻译四步骤;诗歌翻译一、引言翻译为什么要补偿?之所以要补偿,是因为有损失在先。
翻译损失是指翻译过程中信息、意义、语用功能、文化因素、审美形式及其功能的丧失。
(夏延德,2006:3)翻译损失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确保译文尽可能地传达出原文的意义以及文化等信息,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借助补偿手段。
关于翻译损失及补偿,国内外翻译理论家进行过很多讨论,本文以阐释学代表人物乔治·斯坦纳提出的翻译四步骤为理论基础,分析诗歌翻译的补偿。
诗歌因其特殊的文本形式,甚至被认为是“不可译的”,翻译出的作品要想尽可能多地表达出原诗的内容、意义、意境以及文化信息等是很不容易的。
二、斯坦纳翻译四步骤及翻译补偿阐释学是一门关于理解或解释的理论或哲学。
阐释学认为“翻译即解释”。
乔治·斯坦纳(George Stainer)是阐释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通天塔之后》使得阐释学与翻译的关系更加紧密。
在该著作中,乔治·斯坦纳指出翻译的过程就是读者和译者理解和阐释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四个步骤:信任(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 incorporation)和补偿(compensation)。
斯坦纳认为,任何翻译活动都始于译者对译本的“信任”和选择,即译者首先认同对原文本的翻译是有意义的或可实现某一目的的。
翻译的第二步是“侵入”,在斯坦纳看来,“译者无法不对他的时代和背景妥协”。
译者的“侵入”是积极的,它使译入语读者得以接近原作者的视域。
浅析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
浅析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作者:卢峰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05期摘要:作为翻译理论的经典,英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的阐释学翻译理论为翻译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围绕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对乔治·斯坦纳本人、阐释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的依据、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的四步骤进行了介绍与分析,重点阐释了斯坦纳翻译理论四步骤的内涵与外延,即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mport)和补偿(compensation)。
关键词: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四步骤内涵与外延一、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英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是西方翻译理论界颇具影响力的人物。
以斯坦纳为代表的阐释学翻译理论自诞生之日起便备受西方翻译理论界的普遍关注。
1975年,斯坦纳在其巨著《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中阐述了语言研究与翻译的本质,以及翻译任务与目标等重要问题。
斯坦纳也因此书名扬天下,而此书亦被称作一部有关语言和翻译理论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二、阐释学理论的发展过程阐释学(Hermeneutics)的基本定义是进行解释的科学或理论,是一种关于理解和理解文本意义的理论和哲学。
阐释学最早用于探索词句或作品文本的意义,尤其是用于确立“上帝之言”的意义。
据古希腊文献记载,为了消除文本的歧义和误解,那时的阐释学主要用于解释逻辑术和辩论术,以及阐释一些宗教、文学名著。
中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阐释学的研究领域从宗教经典扩大到对整个古典文化经典的阐释。
这一阶段的阐释学理论处于神学阐释学阶段。
具体而言阐释学的发展历经两次重大突破:18—19世纪,德国宗教哲学家施莱尔马赫(F.Schleiermacher)融合了不同领域阐释学思想,从语法和心理学角度将革新了古典阐释学,使其系统化,形成了具有普遍方法论特征的普通阐释学(general hermeneutics);20世纪,德国哲学大师海德格尔(M.Heidegger)和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将阐释学解释为一种以理解为核心的哲学,并确立了其独立的地位,将阐释学推向兴盛。
乔治-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研究
乔治·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研究本文在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四步骤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对《傲慢与偏见》第56章进行了汉译,对其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指出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影响。
标签:《傲慢与偏见》;四步骤;译者主体性《傲慢与偏见》构思精巧,妙趣横生,吸引了广大学者对它进行翻译研究。
王科一先生的中译本和孙致礼先生的译本都受到人们的青睐。
今天,怀着对翻译和翻译家们的敬仰,笔者尝试着来翻译了一下第56章,并有了些许拙见。
本文将以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理论中的四步骤理论为指导并以大量的实例来探讨译者主体性是如何在译文中来体现的。
一、乔治·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阐释学(Hermeneutics)是一种关于理解文本意义的理论和哲学,然而理解又具有一定的历史性,也就是说,任何人对事物的理解都受到自己的文化意识,生活经验、知识传统、道德伦理的影响,这些也会影响译者的阐释过程。
[1]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斯坦纳将阐释学运用于翻译研究,以哲学阐释学为理论基础,她将翻译过程分为四个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
[2](V enuti,2000:313-319)信赖是指译者认为他所选择的翻译目标有翻译的价值,在这个信赖的基础上,译者也会受到其主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侵入”原文,以便更好的“吸收”。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保留译语本色,“补偿”手段也就应运而生。
[3]二、乔治·斯坦纳翻译理论下《傲慢与偏见》第56章翻译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一)信赖如上所述,阐释翻译的第一步是信任,即译者认为他所选择的翻译目标有翻译的价值。
译者的信任选择使译文得以问世,任何翻译都始于对文本的信赖。
译者首先要相信翻译是基于译者对原文价值的认同之上。
作为译者,翻译的第一步就是选择文本。
选择好的文本翻译也有可能使译者出名。
[4]笔者选择《傲慢与偏见》来翻译,是因为其具有极高的文学地位,其56章的语言、情节魅力以及伊丽莎白的个性魅力,凯瑟琳夫人与伊丽莎白的对话非常精彩,也可能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但伊丽莎白不卑不亢,沉着冷静,让笔者大为佩服。
从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解读旅游文本汉英翻译
从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解读旅游文本汉英翻译乔治·斯坦纳是著名的翻译学家,他在研究翻译理论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他的著作中,他强调了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还涉及到文化、社会和意识形态等因素。
在旅游文本的翻译中,这些因素尤为重要,因为旅游文本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社会意义。
本文将从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的视角,探讨旅游文本的汉英翻译。
我们需要了解旅游文本的特点。
旅游文本是指为了引导游客、介绍景点或者推广旅游产品而编写的文字,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和特定的社会背景。
在翻译这类文本时,不能简单地进行语言转换,还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习惯和社会背景,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复杂的交际行为,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还包含了意义、语境和文化等因素。
在翻译旅游文本时,翻译者需要充分理解原文的含义和语境,同时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当翻译介绍某个景点的文本时,翻译者需要了解该景点的历史、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等信息,以便准确地传达给目标语言读者。
斯坦纳认为翻译是一种解释行为,翻译者应该注重对原文的解释和再现。
在翻译旅游文本时,翻译者需要注重原文的意义和情感表达,以便让目标语言读者能够感受到相似的情感和体验。
当翻译一篇描述美丽风景的文章时,翻译者需要选择准确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让目标语言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作者所描述的美丽和壮观。
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为我们翻译旅游文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在翻译旅游文本时,翻译者需要充分理解原文的含义和语境,注重原文的解释和再现,同时考虑到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准确、流畅、生动地翻译旅游文本,让读者感受到原文的魅力和文化的魅力。
翻译四步骤在译者主体性中的体现——以《流浪地球》英译本为例
2020年10月第39卷第10期洛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Oct.,2020Vol.39No.10翻译四步骤在译者主体性中的体现——以《流浪地球》英译本为例陈亚杰,高亚林(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摘要: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认为译者通过信任、侵入、吸收、补偿等四个步骤,根据其主体性需求,可以将原文的内容很好地传达给读者。
以《流浪地球》为例,这部科幻小说的语言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征,而且句子具有明显的科技性特征。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借助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译者带着个人主观理解和文化背景知识进行“侵入”,使用直译法和意译法进行“吸收”,为达到文本之间的平衡使用加注法和增译法进行“补偿”,从而最大程度地再现原文的文化内涵,在译者和读者、源文与译文、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关键词: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译者主体性;《流浪地球》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970(2020)10-0071-05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于科幻方面的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和需求“《流浪地球》是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代表作品,该作品讲述的是太阳系在遭受重重破坏之后即将毁灭的情景“面对当时困境,人类不得不自寻生路,最终决定实施“流浪地球”的计划,以此来延续自己的生命“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作品具有朴实的艺术风格以及独到的思想文化内涵“作为新科幻文学的代表作家,其作品代表了我国科幻文学发展的最高成就,他的作品也填补了中国科幻文学史上的空白“《流浪地球》英文版最早由北美作家翻译,于2013年在亚马逊出版社出版;2017年,再次由刘宇昆进行英译,在英国首次出版“《流浪地球》也受到科幻小说界、主流文学界以及科学史界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关注,激发了一股“流浪地球”的热潮“事实上,在以往的小说界,中国科幻文学作品进行外译的情况,在国内外长期处于偏安一隅的境况,大多只是具有相关知识的学者等对其阅读研究,而真正对中国科幻文学作品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学“走出去”成为了必然趋势“但是,中国科幻小说在世界文坛中的佳作却是寥寥无几,这就需要将中国科幻小说进行外译“目前,虽说科幻小说在国内外获得一致好评,但是国内专注于科幻小说外译的译者却很少“笔者从知网查阅文献发现,基于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来分析译者主体性的文献约有60余篇,但是目前还没有从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对《流浪地球》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进行研究与分析“因此,本文将借助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对刘宇昆《流浪地球》英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二、阐释学和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一)阐释学阐释学是一门研究理解和解释及其方法论的学科“简而言之,阐释学的核心就是解释,把所有隐藏在文本之后的事物本质完全显示出来“施莱尔马赫对阐释学的发展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他认为翻译的本质是阐释,需要阐释的都可归类于翻译“咱U"有学者从文学翻译的角度对阐释学翻译观进行论证,认为翻译是理解和解释的过程,而译者则是笃信原文言之有物并意欲重构其意义的探寻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借助阐释学相关翻译理论,这有助于我们对翻译的本质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得到更佳的译本“事实上,阐释就是理解,而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进行阐释,但是在对文收稿日期:2019-10-17作者简介:陈亚杰(1963—),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教授;高亚林(1994—),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71•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10期本进行阐释的过程中,译者要做到张弛有度,应明白阐释不够,容易使译入语读者不理解原文本的文化意义;而阐释过度,或许可以更好地发挥译入语的优势,甚至获得新作,但与此同时也失去了源语的文化内涵。
阐释学理论
阐释学理论一,引言翻译是把一种创造性活动。
它可以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正恰如其分地转移到另一种语言文字中去。
翻译之美在于将美学与翻译相结合。
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实现源文本的审美价值。
译者作为读者去体验源文本的美,然后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按照翻译的标准进行翻译活动,将源文本作为新的审美对象,最后在译文的读者身上实现源文本的审美价值。
本文选取了《傲慢与偏见》中达西写给伊丽莎白的一封信,这也是一封辩护信。
本文在解释学理论的背景下研究了译者主体性的翻译,特别是以乔治·斯坦纳的四阶段理论为代表。
本文使用乔治·斯坦纳的四步理论和一些例子来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如何在翻译中体现。
二,阐释学翻译理论解释学的翻译理论是从解释学中发展出来的。
乔治·斯坦纳在阐释学的基础上提出的翻译四步骤即“信任”、“侵入”、“吸收”、“补偿”对翻译活动的作用。
运用四步骤理论分析英譯本,证实在翻译实践中阐释学的重要性并为其他英译本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参考。
信任、侵入、吸收、补偿这四个步骤之间的关系紧密,相互交叉,且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
三,阐释学翻译理论在译文中的体现(一)信任斯坦纳认为,译者首先必须对原文及其作者有充分的信心。
当我们翻译一篇文章的时候,是因为相信原文有价值和有意义。
原文中有东西可供人们了解交流,这样的文章值得翻译,因此一切理解活动,即一切翻译活动,必须从信任开始。
只有在充分信任原作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进行翻译。
翻译的第一步是信任,即作者坚信自己选择的目标值得翻译,选择《傲慢与偏见》的原因很明显,因为这部小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侵入斯坦纳认为翻译是一个目标语言侵入源文本的过程。
侵入是对原文的理解,它受到“偏见”的影响和制约。
每个译者的理解都是不同的,译者应该透过语言的表象,深入到原文的内核,将核心的思想抽取出来。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对原文阐释是必须牢牢抓住的,原文的精神是是译者必须把握的关键。
从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观看译者主体性
从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观看译者主体性作者:李瑞玲来源:《卷宗》2015年第11期摘要:在简要介绍阐释学理论的基础上,以阐释学的代表人物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指导,以朱生豪的英译《书生缘何短命》为研究对象,将译者主体性这一抽象概念分解到斯坦纳的“信任”、“侵入”、“输入”和“补偿”四个具体翻译步骤中,为进一步确立译者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阐释学;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译者主体性1 引言传统的翻译理论是以作者中心论和原著中心论为主导,译文仅仅是“派生的和非创造性的活动”,译者被认为是生活在原作者身影下的隐形人,不应该具有个人情感和背景[1]。
因而形成了“作者是主人,译者是仆人”的局面[2]8。
然而自20 世纪60年代后,翻译理论有了新的发展,文化转向带来的目的语研究,多元系统理论的发展和阐释学的兴起,翻译理论家对翻译的意义、对等功能有了重新认识,译者主体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阐释学理论中,译者不再躲在原作的背后,而是走出来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阐释学的代表人物乔治·斯坦纳(Steiner,1929-)是当代英国著名学者,其代表作是《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此书“被视为西方现代翻译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特色和较高理论价值的重要文献”[2]224。
本文旨在探索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观,并将他提出的阐释学的翻译步骤用于分析朱生豪的英译《书生缘何短命》,以探索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2 译者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指主体的本质特性。
“具体的说,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能动地改造客体,影响主体,控制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性”[3]。
根据以上观点,我国著名学者查明建和田雨将译者的主体性定义为“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视域下的电影字幕英译研究——以张艺谋导演作品为例
ENGLISH ON CAMPUS2023年14期总第662期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视域下的电影字幕英译研究——以张艺谋导演作品为例摘 要: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华语电影字幕的英译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字幕英译以准确阐释文化含义为第一要义,因此本文以乔治·斯坦安的阐释学翻译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张艺谋执导的华语电影中典型的字幕英译进行举例分析,探讨华语电影的字幕英译方式,以期为之后的翻译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张艺谋;电影字幕英译作者简介:盛琬清(2001.12-),女,上海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本科在读。
近年来,华语电影字幕英译成为探讨热点。
本文依托张艺谋执导的华语影片对该课题进行探讨。
一方面,张艺谋执导的作品常包含鲜明的中国文化元素;另一方面,张艺谋作为国际知名导演,其作品多次斩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和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等奖项,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亦是华语电影走出国门的成功范例。
因此本文以张艺谋导演作品为例,分析探讨华语电影字幕的英译方式,以期提供一定翻译借鉴。
一、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概述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是英国翻译理论家,其翻译理论在翻译界备受关注,影响深远。
他在著作《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中首次将阐释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
乔治·斯坦纳提出“理解也是翻译”,认为翻译过程就是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过程,在实质上等同于一个解释的过程。
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步骤,信任(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mport)和补偿(compensation)。
其中“侵入”是指对原作者意图和原文含义的理解,也就是指译者侵入原文,对原语言进行理解。
而“吸收”是指对原文意思进行吸收,将原语的意思和形式移植归化到目的语中,用目的语完整地体现原作的所有信息。
从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观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从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观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二十世纪80年代“文化转向”的提出加速了本体论的消解和译论多元化局面的形成。
从作者中心论到译者主体性,译学研究经历了巨大的转变,译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各翻译学派理论中也逐渐得到认可和重视。
其中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重要代表乔治·斯坦纳将翻译的过程看做阐释的运作,并提出阐释的四个步骤,即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为研究译者在理解和阐释原文本意义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随着哲学理论主体间性的提出,译界学者的视野也由主体性转向了主体间性,为进一步探究译者
选择原文作者、原文和赞助人等提供理论依据。
小说《酒国》是一部具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
小说不仅被作者莫言所喜爱,还受到了汉学家葛浩文的青睐并认为这是一部最具想象力的作品。
(刘浚,2012)小说不仅结合了地域语言特点,还通过典故、引用、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了中国语言和文化魅力,是一部具有研究价值的文学作品。
作为《酒国》译者,葛浩文在译注中提出了“尽可能地忠实原文”的翻译原则,最大程度地重现原文意义。
(Goldblatt,2012:VI)最后,本文以莫言的长篇小说《酒国》英译为例,以斯坦纳阐释学四个步骤为理论框架,结合主体间性和互文性理论,在阐释步骤中对
译者主体性进行深刻解读,探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以及译介成功的因素。
本文将阐释学理论和主体间性相结合,丰富了作品《酒国》的研究视角。
同时,本文通过主体间的对话在探究影响译介成功的因素方面做了有益尝试。
乔治·斯坦纳翻译理论述评
乔治·斯坦纳翻译理论述评张曼[摘要]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是阐释学派的代表之一。
他认为,翻译是一种阐释行为,其本质就是理解,即使是同一种语言内的交流也属于翻译的范畴,所以翻译比创作更广泛,也更重要。
他肯定了翻译的可行性,将翻译的过程分为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四个步骤,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为译者的主体性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但他的翻译思想也有局限性,如翻译的范围界定得过于宽泛,翻译理论并不完整等。
[关键词]乔治·斯坦纳;翻译理论;可译性;译者的主体性[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531(2021)01-0071-05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出生于法国巴黎,先后任教于英美知名学府。
1975年,他的语言和翻译理论专著《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出版,成为阐释学翻译理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斯坦纳认为,翻译即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传承文化,有时候甚至比创作更重要。
他将阐释学理论应用于翻译之中,认为翻译是一种阐释行为,打破了传统,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
一、翻译即理解不同的翻译家对翻译的定义不同。
有人认为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如奈达(Eugene A.Nida)和卡特福德(J.C.Catford);还有人认为解释也属于翻译,如纽马克(Peter Newmark)。
他们所说的翻译都是指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斯坦纳则认为,翻译不仅包括两种语言间的语际翻译,还包括同种语言间的语内翻译以及符号和语言间的符际翻译,他认为任何方式的交流都是一种翻译,甚至人们的谈话都是一种[作者简介]张曼/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讲师,硕士(四川成都611844)。
翻译。
[1]每一个语言现象都具有时间性,所以我们每用一个词就等于是打开了它的全部历史。
要透彻地理解一段话,就要尽一切努力恢复原来说话时它所具有的价值和用意,因此,听别人说话的过程就是一个翻译的过程,将别人话语的用意理解清楚,就需要有一个对词语意思的选择和理解过程。
浅析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过程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
浅析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过程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阐释学源自德国,基本意义是“解释的艺术”,是一种探究如何理解和解释文本意义的理论。
斯坦纳将一切理解都视为翻译,他对阐释过程的探讨也成为了对翻译过程的探讨。
他提出了阐释翻译理论,并把翻译这一实践划分为四个步骤,即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
阐释翻译理论用于散文翻译实践中,通过分析研究阐释翻译四个步骤是如何运用到翻译实践并如何起作用影响翻译实践的。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结构灵活,语言生动简洁,不像诗歌,韵律比较讲究,也不像小说,情结跌宕起伏,因此研究散文翻译有益于阐释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实践的研究发现。
斯坦纳把翻译看作是“发出意义并对意义进行挪用性转移的行为”,他的描述是以自己的翻译为基础的。
在他看来,翻译不是学科,而是“一门精确的艺术”,具有“高度”精确性“却不够系统”。
阐释运动构成了斯坦纳描述翻译的核心,其中包括四个步骤,信任、侵入、吸收、补偿。
首先是信任,任何译者在进行阐释翻译活动时都会有一种先有的“信任”,相信文本的“存在意义”和英译本的“现实意义”,以“信任”为前提的阐释活动前提是人类对其的理解经验,这在;理论上也为文本翻译的“可行性”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
其次是侵入,斯坦纳认为:“‘理解不单涉及认知,而且还有包围、侵吞的意思。
在语际翻译中,理解的运作显然是彻底而富有侵略性的。
”再是吸收,也就是译者把原文意义融入译文的方式。
译者对原文进行理解、吸收和接纳从而达到阐释学翻译理论的最后一个步骤补偿,使译文和原文达到平衡呈现出一个理想的效果。
一、信任。
信任是翻译活动中的第一步,是译者对原作的表达方式和表达质量的信赖。
在选择文本的过程中,译者会根据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外部条件来进行选择,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得以显现。
译者认为所选文本本身具有价值且值得翻译,相信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理解将原文本阐释出来,于是信任便建立起来了。
但是信任也会存在风险,因为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不同文化间的冲突等问题。
浅析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
治 ・ 坦 纳 ( og tie ) 阐 释 学 翻 译 理 论 为 翻 译 理 斯 Ge r eSen r 的
论 的 发 展 作 出 了 巨 大 贡 献 本 文 围 绕 斯 坦 纳 的 阐 释 学 翻 译理 论 。 乔治 ・ 坦 纳本人 、 对 斯 阐释 学 理 论 的 发 展 过 程 、
与 翻 译 面 面 观 》(fe a e : p eso a g a ea d A rB b lAse t fL n u g n t
T a sain) 阐 述 了 语 言 研 究 与 翻 译 的 本 质 Biblioteka 及 翻 译 rn lto 中 以
主观 能 动性 和创 造性 提 高 到 前 所 未有 的高 度 。乔 治 ・ 斯 坦 纳 正 是 以 海 德 格 尔 的 翻 译 思 想 为 基 础 。 哲 学 、 言 将 语
乔 治 ・ 坦 纳 阐释 学 翻 译 理 论 的 依 据 、 乔 治 ・ 坦 纳 的 阐 斯 斯 释 学 翻 译 理 论 的 四 步 骤 进 行 了介 绍 与 分 析 . 重 点 阐释 了 斯 坦纳 翻译 理 论 四步 骤 的 内涵与 外延 , 即信 赖 ( u t 、 t s) 侵 r ( g r s in 、 收 ( o 和 补 偿 ( o e s t n 。 a ges ) 吸 o i n) mp c mp n ai ) o 关 键 词 : 治 ・ 坦 纳 阐释 学翻 译 理 论 乔 斯
阐 释 学 ( r n uis 的 基 本 定 义 是 进 行 解 释 的 科 Heme e t ) c
学 或 理 论 。是 一 种 关 于 理 解 和 理 解 文 本 意 义 的 理 论 和 哲
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活着》英译研究
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活着》英译研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号召,中国文学的对外翻译也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活着》作为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最具影响力作品之一,被广泛翻译成多国文字,受到了国外读者的广泛关注与喜爱。
近年来,学界对其翻译研究投入了一些关注,有的学者从意识形态、生态主义、翻译伦理,顺应论,规范理论,杂合理论等角度对《活着》英译进行了研究。
然而,鲜有学者论述白睿文作为翻译主体在翻译活动中的作用且对其翻译研究层次不高。
本文尝试从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运作模式,即“信赖、侵入、吸收、补偿”出发,以《活着》英译本为例,分析研究白睿文在翻译过程中的考虑因素和翻译策略的选择,总结译者在翻译过程实现原文与译文、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平衡的方法。
本文丰富了研究白睿文英译《活着》的视角,较为深刻地剖析了白睿文的翻译行为,这将有助于我们探讨中国文化如何更好地被国外受众所接受,以及如何在翻译的过程中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从而推动中国文学作品对
外传播策略的研究。
乔治·斯坦纳阐释运作理论下译者主体性分析
乔治·斯坦纳阐释运作理论下译者主体性分析引言乔治·斯坦纳是当代西方翻译探究领域的重要学者之一,他对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进行了深度的分析。
本文将以乔治·斯坦纳的运作理论为基础,分析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作用。
起首,简要介绍乔治·斯坦纳的运作理论,并阐释其在翻译中的意义。
然后,探讨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影响,并分析其与运作理论的干系。
最后,结合实例,进一步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实际应用。
乔治·斯坦纳的运作理论乔治·斯坦纳的运作理论源自于功能对等理论,他认为翻译是一个交际行为,译者在交际行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斯坦纳将翻译看作是“运作”,将译者视为一个主体性极其重要的运作者。
他认为译者不仅是单纯将源语言句子转化为目标语言句子的工具,更应该是一个能够理解和处理不同文化语境的独立沉思者。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作用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利用个人阅历、知识、文化背景等因素主动沉思和创设的能力。
斯坦纳认为,译者主体性是翻译中不行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援助译者更好地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差异,以及他们背后的文化背景。
译者主体性能够使译者赐予翻译作品更好的可读性、流畅性和文化转换性。
同时,译者主体性还能够提高译者对于源语言文本的准确理解和正确表达的能力。
译者主体性与运作理论的干系译者主体性和运作理论密不行分。
运作理论强调了译者在翻译中的乐观作用,而译者主体性正是译者在运作中发挥的核心作用。
运作理论认为,译者主体性使译者能够主观地解读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
译者主体性能够援助译者克服文化障碍,转化文化差异,并保持翻译作品的质量。
实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作用,画家和翻译家理查德·霍华德的故事可以作为一个例子。
霍华德是一位专注于翻译中英文学作品的翻译家,他在译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译者主体性。
在译作《尤利西斯》中,霍华德接受了大量的文化转换手法,使得读者在阅读目标语言作品时能够更好地理解源语言中的表意和文化内涵。
从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解读旅游文本汉英翻译
从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解读旅游文本汉英翻译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是一位备受尊敬的翻译理论家和文学评论家,他对翻译的研究和理论贡献卓著。
在他的作品中,他深刻地探讨了翻译对文化和文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许多有启发性的观点。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的视角来解读旅游文本的汉英翻译。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阐释学翻译理论。
斯坦纳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重要的是对原文意义的重新表达和解释。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理解和解释原文的意义,并将其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表达形式。
这种观点强调了翻译者对原文意义的把握和重新塑造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翻译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在旅游文本的翻译中,阐释学翻译理论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旅游文本通常涉及到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解释。
翻译者在翻译旅游文本时需要注重对原文意义的理解和解释,在确保准确性的基础上,注重对目标语言读者的传达效果和感染力。
这正是阐释学翻译理论所强调的重点,也是旅游文本翻译的重要原则之一。
从斯坦纳的翻译理论视角来看,旅游文本的汉英翻译需要注重文化的转化和再现。
斯坦纳认为,文化是语言的背景和基础,翻译过程中需要将原文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语言风格转化为目标语言所能接受和理解的形式。
在汉英翻译中,特别是旅游文本翻译中,翻译者需要注重对汉语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历史背景和习俗的转化和再现,以便使目标语言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原文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斯坦纳的翻译理论还强调了翻译的创造性和文学性。
他认为,翻译并不仅仅是机械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准确性的注重对文学意义和风格的再现和提升。
在旅游文本的翻译中,翻译者需要注重对原文的文学价值和表现形式的保持和再现,同时也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读者的审美和习惯,使翻译文本更具有文学性和感染力。
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评介
大 众 文 艺69外语语言研究摘要: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的阐释学翻译理论历来备受译界关注,他的巨著《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研究语言和翻译的本质,以及翻译的任务和目标等重要问题。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对翻译的四个步骤的阐释学阐述。
本文介绍了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的内涵,翻译的四个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等等。
同其他理论一样,阐释翻译理论有其价值,特别是对翻译实践具有实用价值,但是他也有其必然的局限性。
关键词:阐释学;信赖;侵入;吸收;补偿1. 引言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在西方翻译理论界产生过重大影响。
1975年,他凭借一部独特的翻译著作扬名西方翻译理论界--《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这部有关语言和翻译理论的著作被成称为“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2. 阐释学的基本定义一般地说,阐释学的基本定义是进行解释的科学或理论,是一种关于理解和理解文本意义的理论和哲学。
阐释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
从词源学上讲,hermeneutics 这个词起源于古希腊神话中hermes赫尔墨斯,古希腊神话中传达信息的信使之神。
西方阐释学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神学阐释学。
第二阶段是方法论阐释学。
斯坦纳的一个核心观点是: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解释的过程。
斯坦纳认同阐释学的普遍性,这点可以从他对翻译的定义看出来:1.我们之所以能够保持我们的文明,就因为我们学会了翻译过去的东西。
2 .翻译实际上就是理解和表达。
3.任何一种方式的交流都是一种翻译,都是历时或共时性的意思的转化。
4.研究翻译即研究语言。
这也即是斯坦纳的翻译理论被归入阐释翻译学的原因之一。
3. 翻译过程的四个步骤斯坦纳认为翻译的阐释学即“对翻译文本的理解”。
他阐述了以阐释学为基础的翻译活动的四个步骤:即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mport)和补偿(compensation)。
从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观探讨译者主体性——以《蒹葭》为例
接 多元互补理 论与 多元 系统 理论 、女性 主义 、后 殖 民主 义 、解构 主义等视 角切入 ,对译学研究 均大有启 发 。在众 多视角 中 ,阐释 学是研究译 者主体性 的最重要
、
中国译学 界探讨 译者 主体 性研究 主要从 阐释学
、
受 理论
力 ,而 一味地用 庞大 的历史 背景或历 史故事 去掩盖精辟 简短 的孔子名 言。他们都 传播 了中国 的文 化 ,不论是 辜 精炼 的 “ 西装 ” ,还 是吴隆重 的 “ 汉服 ” ,都 只是手段 的
、
语》 不 同的理 解以及对 翻译 《 论语 》不 同的策略 。归 化 与异 化 的争论 还会 继续 ,但是 我们 需要兼 采两 家之 长 ,
学会不 同的翻译策 略和翻译技 巧 ,这才是最 重要 的。
学研 究的 ‘ 元 理论 … ( 章 国锋 ,2 0 0 2 ) 。由此 , 借鉴 阐释 学 进行 主体研究 ,继承 了主体性研 究的哲学传 统 ,比较 深入地 阐释译者 的主体性 ,具有一 定 的理论可 行性 和启
阐释学翻译观探讨 译者主体性
——以 《 蒹葭》为例
口 何 俊 华
楚雄 师范学院
中西 的他正是采 取 “ 极端 归化” 的翻译方法 ,才使 《 论 语》得 以在 当时处于话语 强权 的西方 传播开来 。但吴 国 珍 的译本 并没有走 上归化 的老路 ,而是坚持采 取的与辜 相对立 的 “ 极端 异化 ”的翻译方法 ,旁征博 引 ,用详尽
发性 。
参考文献
[ 1 ] E u g e n e ,A Ni d a .L a n g u a g e ,C u l t u r e a n d T r a n s l a t i o n [ M] .
从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解读旅游文本汉英翻译
从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解读旅游文本汉英翻译乔治·斯坦纳是一位著名的翻译理论学者,他的观点和理论对于翻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旅游文本的翻译中,我们也可以运用斯坦纳的理论来进行解读和分析。
本文将从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出发,对旅游文本的汉英翻译进行解读和分析。
我们来简要介绍一下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
斯坦纳认为,翻译是一个“阐释”的过程,翻译者不仅仅是将源语言的文字转换成目标语言的文字,更重要的是传达和阐释源语言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建立一种“沟通桥梁”,使得读者能够在目标语言中获得与源语言相似的阅读体验。
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强调了翻译的意义和目的,对于翻译工作者在处理不同类型的文本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旅游文本的翻译中,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旅游文本是一种具有特定目的和意义的文本,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描述,更重要的是要传达给读者目的地的文化、风土人情和旅行体验。
在翻译旅游文本时,翻译者需要注重传达目的地的文化内涵和特点,使得读者能够在目标语言中感受到与源语言相似的旅行体验。
翻译者在处理旅游文本时需要注重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
旅游文本通常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翻译者在翻译时需要保持原文的美感和表现力,使得目标语言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与源语言相似的文学享受。
在翻译旅游文本时,翻译者需要注重词语的选择和句式的运用,使得目标语言文本在美感和表现力上接近源语言文本。
翻译者在处理旅游文本时需要注重目的地信息的准确传达。
旅游文本通常包含大量的目的地信息,例如景点介绍、交通指南、餐饮建议等,翻译者需要保证这些信息在翻译中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在翻译这些信息时,翻译者需要注重专业性和客观性,确保目标语言读者能够准确地了解目的地的相关信息。
从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解读旅游文本的汉英翻译,我们可以看到,在翻译旅游文本时,翻译者需要注重文化传达、语言美感和信息准确传达。
(6)乔治斯坦纳及其对翻译的阐释学解读
(6)乔治斯坦纳及其对翻译的阐释学解读George Steiner was born in 1929 in Paris, France. As a prolific author, essayist, literacy critic, and philosopher, he has written extensively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society, particularly in light of modern history, and the impact of the Holocaust with his field primarily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his work as critic has tended toward exploring cultural and philosophical issues, particularly dealing with translation and the nature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乔治斯坦纳1929年生于法国巴黎,著作等身,在文学创造、语言评论和哲学方面均有很深造诣。
他主要的研究领域为比较文学,写了大量关于在现代历史背景下语言、文学和社会关系,以及是大屠杀的社会影响方面的文章。
在文学批评上,他的视角延伸向了文化与哲学,在翻译,语言和文学的本质问题上的观点独树一帜。
The word “hermeneutics” originates in old Greek and its Latin spelling is “hermeneuein”, meaning to understand. In the Middle Ages, it developed into hermeneutics of theology, as it applied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crees of God and records of antiquity. Through the reformation of the Renaissance, hermeneutics, applied for semantic explanations in rhetoric and poetics, evolved into a methodology contributed by the German Romantics, Schleiermacher (1786-1834) and Dilthey (1833-1911) who interpreted various texts of historical records in their work.Hermeneutics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拉丁语的拼法为hermeneuein,意义为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乔治斯坦纳及其对翻译的阐释学解读George Steiner was born in 1929 in Paris, France. As a prolific author, essayist, literacy critic, and philosopher, he has written extensively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society, particularly in light of modern history, and the impact of the Holocaust with his field primarily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his work as critic has tended toward exploring cultural and philosophical issues, particularly dealing with translation and the nature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乔治斯坦纳1929年生于法国巴黎,著作等身,在文学创造、语言评论和哲学方面均有很深造诣。
他主要的研究领域为比较文学,写了大量关于在现代历史背景下语言、文学和社会关系,以及是大屠杀的社会影响方面的文章。
在文学批评上,他的视角延伸向了文化与哲学,在翻译,语言和文学的本质问题上的观点独树一帜。
The word “hermeneutics” originates in old Greek and its Latin spelling is “hermeneuein”, meaning to understand. In the Middle Ages, it developed into hermeneutics of theology, as it applied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crees of God and records of antiquity. Through the reformation of the Renaissance, hermeneutics, applied for semantic explanations in rhetoric and poetics, evolved into a methodology contributed by the German Romantics, Schleiermacher (1786-1834) and Dilthey (1833-1911) who interpreted various texts of historical records in their work.Hermeneutics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拉丁语的拼法为hermeneuein,意义为理解。
在中世纪,这个词发展成了对神学的阐释,也就是对神旨以及历史记录的解读。
经过文艺复兴时代的宗教改革,阐释学这个应用于修辞学和诗学上句法解释的词语,经过德国浪漫主义学派的哲学家施莱尔马赫91786-1834)和威廉.狄尔泰的努力,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方法论意义的词汇,他们二人曾在他们的作品中对许多关于历史记录的文本进行了解读。
Steiner’s After Babel i s the key advance of the hermeneutics of translation. The hermeneutic approach defined by Steiner is “the investigation of what it means to understand a piece of oral or written speech, and the attempt to diagnose this process in terms of a general model o f meaning…It gives the subject of translation a frankly philosophic aspect” (Steiner 1975:249). “Steiner’s initial focus is on the psychological and intellectual functioning of the mind of the translator, and he gives on to discuss the process of meaning and understanding underlying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Munday 2001:163 ).His description of the hermeneutics of translation, “the act of elicitation and appropriative transfer of meaning,” is “based on a conception of translation not as a science but as an exact art”(ibid.). The core of his description is the hermeneutic motion, representing the four moves of translation. 斯坦纳的《巴别塔之后》是翻译阐释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著作。
他定义的阐释方法:研究在理解一篇口语讲话或书面文本时的意义问题,用一种意义的普通模式来解释这个过程……从而翻译这门课题具有了哲学研究视角。
”最初,斯坦纳的首先思考了译者思维中的心理和心智功能,进而研究了在翻译过程中意义和理解的形成过程。
(Munday,2001:163)他对翻译的阐释学描述为:“启发行为以及意义的适当转换”,是“以翻译的概念不是作为一种科学,而是一种严谨的艺术为前提的”。
他的文章的中心是阐释的运作,也就是翻译的四重性行为。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is explicated in light of hermeneutics, as Steiner approaches the act of translation in the “four-beat model of the he rmeneutics motion”—“a narrative of process”—(1) initiative trust (2) aggression (or penetration) (3) incorporation (4) reciprocity or restitution (Steiner 1975: xvi).Trust is the translator’s belief that there are meaningful ideas in the source text to be understood. “All understanding, and the demonstrative statement of understanding which is translation, starts with an act of trust” (ibid:312). Aggression is reflected in the translator’s comprehension and expression of the source ideas, as subjectivity is unavoidable. Steiner points out, “It is Heidegger’s contribution to have shown that understanding, recognition, interpretation are a compacted, unavoidable mode of attack” (ibid: 313) “The translation invades, extracts, and brings home” (ibid: 314). 通过阐释学,斯坦纳陈述了翻译的本质。
他用这种阐释运作的四重奏模式说明了翻译行为——“过程叙述”——(1)最初的信任(2)入侵(渗入)(3)融合(4)互补或补偿。
信任就是译者相信在原文本中,一定有能够可以理解的意义。
“所有的理解,以及作为翻译的对理解的外在描述,都起始于信任行为”。
入侵反映在译者的理解和对原文思想的表达上,因为主观性是不可避免的。
斯坦纳指出:海德格尔在这方面的贡献就是让我们认识到理解、认知和解释是一种简约、不可避免的攻击行为。
”“在翻译中存在着侵入、提取和回归的过程”。
The third move of the hermeneutic motion is the impact of meaning and form of the source. “But whatever the degree of “naturalization”, the act of importation can potentially dislocate or relocate the whole of the native structure “(ibid.:315). As Steiner analyzes, the t arget language and text are being transformed in the incorporative movement, which leads to enactment of reciprocity in order to restore balance to the morals of translation to compensate the loss of meaning and the violent transport (ibid.:316).阐释运作的第三个行为是原文意义和形式的影响。
“自然化能达到何种程度,也就是吸收引入的行为对整个本土体系结构具有干扰和重置的可能性。
”斯坦纳分析道,在融合的过程中,目的语和文本都有所变形,从而为了平衡这种关系,保持翻译的道德,弥补意义的流失和暴力的迁移,就必须要进行互补行动。
In regard to the explication on the hermeneutic motion in translation, the following points are derived: understanding is the search for meaningful ideas, which is subjective and destructive. Thus understanding is at the risk of comprehensive appropriation, and therefore results in subsequent compensation.After Babel is a theoretical monograph on translation while presen ting the author’s reflections on language and culture. The author’s profound learning on language, poetics, literary criticism, and cultural history all serve for his interpretation of translational behavior. He points that language exists permanently in a dynamic change as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continue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He presents “penetrative insight into the act of translation, into the phenomeno-logical and philosophic aspect of this act”… (Steiner 1975: Preface to the second edition ).在解释翻译的阐释性运作过程中衍生了如下的观点:理解就是寻求有意义的思想,这种需求不仅具有主观性,而且具有破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