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现代定义

合集下载

翻译的阐释学派

翻译的阐释学派
Ⅴ、需要特殊的洞察力和推测手段,才能深入地了 解一段文字。
⑥以任何方式进行的语内语际的交流都是一种翻译;
⑦无论是语内还是语际,人交往的实质就是翻译研 究翻译就是研究语言。
⑧斯坦纳还详尽地分析了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的障 碍;
Ⅰ、语际翻译的障碍在于一种语言和另一种语言不 同,要经过解释性地移植这一信息才能跨越语言文 化的障碍;
2)视界融合的过程也是视界碰撞的过程,这一过 程不是用一种视界代替另一种视界,而是必定同时 包括两者的差异和交互作用。视界融合是建立在差 异基础上的融合。
3、“效果历史”是伽达默尔三大哲学阐释学的 第三个基本原则。
1)理解者和理解对象都是历史的存在,文本的意 义是和理解者一起处于不断形成过细横之中,伽达 默尔将这种过程历史称为“效果历史”
3、他看到了人类在语言自由和语言制约之间的辨 证关系:一方面,每个人的思想概念的形成、说 话人的智能和想象等都受到所说语言的制约,另 一方面,凡是思想自由、智能独立的人都能创造 语言;
4、他从阐释学的观点切入了翻译和翻译中的诸多 问题。
阐释学翻译模式与斯坦纳
一、斯坦纳的代表作《通天塔:语言与翻译面 面观》
人类的世界经验,通过强调理解的普遍性,确立 ຫໍສະໝຸດ 阐释学以理解为核心的哲学与独立地位.
1、理解的历史性是伽达默尔哲学的第一位原则
1)历史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事实作为理解者的人 和理解的对象—文本,都是历史的存在,都处于历 史的发展演变之中。
2)理解的历史性导致了理解的偏见,包括误读现 象。
由于理解的历史性,对过去文本产生偏见是一 种普遍现象,而且偏见本身似乎已经成为人们创造 力的表现。理解主体不同的历史背景使他们具有不 同的价值观,从而生成不同的偏见,进而在翻译中 做出不同的选择,书写出不同的译本。每一次翻译 却注定要成为一新事物,这也是翻译创造性的表现。

阐释学PPT..

阐释学PPT..

四、代表人物
(1)乔治·斯坦纳 (2)安托瓦纳·贝尔曼 (3)迦达默尔 (4)施莱尔马赫 (5)马丁· 海德格尔
乔治· 斯坦纳
(1)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 ),当代英国著名学者,精通 英、法、德三种语言, 在英美多所大学任教,讲授语言学和翻译 理论。 (2)代表作: 《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1975年
安托瓦纳· 贝尔曼
安托瓦纳﹒贝尔曼(1942-1991),当代法国著名理论家、拉美文学及德国哲学的翻译家。
他主张摒弃翻译中的种族中心主义,反对通过变形、改编等方式对译本进行“本土化”。 他秉承了德国古典阐释学奠基人施莱尔马赫的将译本读者引向作者的异化观,但又把自己的
翻译批评理论建立在现代阐释学上。
12种变形倾向
(7)节奏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rhythms):变形翻译能对节奏产生巨大的影响, 如对标点符号的随意修改。 (8)对原文潜在的指示网络的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underlying networks of signification):译者添加一些读者可以预料到的词,破坏了原文的能指链。 (9)对语言模式的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linguistic patternings) (10)对方言网络或其异国情调的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vernacular networks of exoticization):译文消除本土方言都散体文著作文本性的重大损失,因为伟大的 散体文都扎根于本土语言。 (11)对固定表达及成语的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expressions and idioms) (12)多种语言重叠的消除(the effacement of superimposition of languages):有的 文本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共同语,使得翻译受到巨大的挑战。

阐释学PPT..

阐释学PPT..

四、代表人物
(1)乔治·斯坦纳 (2)安托瓦纳·贝尔曼 (3)迦达默尔 (4)施莱尔马赫 (5)马丁·海德格尔
乔治·斯坦纳
(1)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 ),当代英国著名学者,精通 英、法、德三种语言, 在英美多所大学任教,讲授语言学和翻译 理论。 (2)代表作: 《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1975年
③ 2.两种翻译途径:异化vs归化 ④ 译者可以“不打扰原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以作者为中心
(偏向源语)。 ⑤ “尽量不打扰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以译文读者为中心
(偏向译语)。
施莱尔马赫阐释学的贡献
一、把阐释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一般的文本阐释; 二、扩大了文本阐释的范围,把它从文字作品扩展到讲话乃至讲话人或作者 的个性; 三、他认为阐释的任务不仅仅在于理解文本的字面涵义,更在于透过字面涵 义领会作者或谈话者的内心世界; 四、发展了阐释的方法,在原有的理解文本字面涵义的语法解释法基础上, 又提出了理解作者或谈话者内心世界的心理解释法,并把前者看做辅助后者 的方法; 五、深化了对解释过程的理解,认为在解释学循环中不是纯理性的,其中直 觉、体悟或灵感的东西在起作用; 六、强调必须比作者理解他自己更理解作者,因为作者对自己无意识的思想 层面没有领会,需要阐释者把它揭示出来。
2)他独特的角度,惊人的洞察力给予人们无限的启发,也 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思路。
不足:
翻译理论从哲学入手,拒绝自然科学的引入,反对将翻译 概念化,最终陷入哲学循环阐释的死胡同。
安托瓦纳·贝尔曼
安托瓦纳﹒贝尔曼(1942-1991),当代法国著名理论家、拉美文学及德国哲学的翻译家。 他主张摒弃翻译中的种族中心主义,反对通过变形、改编等方式对译本进行“本土化”。 他秉承了德国古典阐释学奠基人施莱尔马赫的将译本读者引向作者的异化观,但又把自己的

阐释学

阐释学

“一毛不拔”的杨朱
•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 ——《孟子》 • 不以天下大利而易其胫一毛 • ——《韩非子》 • 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世固非一毛之所济。 • ——《列子》 • 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可取也。人人 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荷马史诗》的“语法阐 释”
• 所谓“语法阐释”则坚持根据史诗 文字自身,从对文本的内在结构分析中 去发现文本的意义。 • 这两种解释原则对此后的《圣经》 阐释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 • •
一个阐释活动具有三个要素:文字、意义和精神。 相应地也就具有三种阐释方式:语法的阐释、历史的 阐释和精神的阐释。 语法的阐释是指对作品的具体语言形式的理解,包 括训话、语法分析和考证等; 历史的阐释是指对作品的内容的理解,即揭示作品 的什么样的具体内容构成了作品的精神; 精神的阐释是指对作者以及通过作者所体现出来的 古代历史整体的历史精神的理解。 其中,精神的阐释是对作品的真正的理解,它统率 着语法的阐释和历史的阐释。
2、经典阐释学阶段
• 主要指十九世纪时期。这一时期人 们认识对阐释的对象不仅仅是《圣经》, 应该是所有的文本。《圣经》不再具有 神圣的地位,而只是与其他语言文本一 样。从此,阐释学成为了一门特殊的学 科,代表人物是阿斯特(1776一1841年) 和施莱尔马赫(1768一1834年)。
阿斯特三种阐释方式

实际上,哲学阐释学是把理解视为 人类存在的本质、本体,这种存在是一 种精神性的存在,人类历史也就是人的 这种精神的理解历史。从总体上看,这 是唯心主义的。 • 经典阐释学为我们提供的研究的原 则和方法。如客观性原则、可知性原则、 能动性原则、历史性原则、辩证性原则; 语法阐释、心理阐释、语法——历史阐 释等。

海德格尔 阐释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海德格尔 阐释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海德格尔阐释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当代哲学界。

其中,阐释学是海德格尔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认为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

阐释学强调理解的重要性,提倡对存在的深刻思考和解释。

海德格尔认为,理解和解释不仅是思维活动,也是存在本身的一种表现。

因此,阐释学对于我们理解世界、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海德格尔的生平以及阐释学的概念,探讨阐释学在哲学中的地位,并展望阐释学的发展前景。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来呈现海德格尔的阐释学。

第一部分将是引言部分,主要概述海德格尔的阐释学的重要性和影响,并介绍文章的结构。

第二部分将深入探讨海德格尔的生平,介绍他的思想背景和哲学观点,以及他对阐释学的理解和贡献。

第三部分将着重讨论阐释学的概念,探讨其在哲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在结论部分,将对海德格尔的阐释学思想进行总结,探讨阐释学在当代哲学中的启示,并展望阐释学未来的发展前景。

通过这样的结构,希望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海德格尔的阐释学,以及其对哲学领域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海德格尔的阐释学思想,通过对其生平、阐释学的概念以及在哲学领域中的地位进行全面分析和阐释,希望能够呈现出海德格尔阐释学的核心理念和哲学思想。

同时,通过对海德格尔阐释学的研究,探讨其对当代哲学的启示,以及展望阐释学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希望能够为读者带来对阐释学的深入理解和思考,促进阐释学在哲学领域的进一步探索和发展。

2.正文2.1 海德格尔的生平: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生于1889年,逝世于1976年。

他出生在德国的一个小村庄,并在弗赖堡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

他后来前往弗赖堡大学任教,并在那里开始发展出他独特的哲学思想。

海德格尔的生平经历丰富多彩,他曾在一战中服役于军队,并受到这段经历的深刻影响。

现代诠释学类型阐论

现代诠释学类型阐论

现代诠释学类型阐论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摘要:德国学者舒尔茨将现代诠释学划分为三种类型:技艺诠释学、诠释哲学和哲学诠释学。

舒尔茨的划分富有洞见,但却证明不力,缺乏哲学根据。

从存在论上说,现代诠释学从方法论诠释学转型发展为存在论诠释学,同时伴随着其哲学基础从传统实体存在论向着现象学存在论的转换,存在论立场上的差异是导致现代诠释学分化出不同类型的源发根据。

从理解功能的规范解释上说,不同类型诠释学有着不同的认知取向,并随之生成不同的自我理解。

技艺诠释学关注“正确理解”,诠释哲学关注“理解何为”,而哲学诠释学则致力探究“理解的条件”,回答理解如何可能这个更为根本的哲学问题。

对现代诠释学进行类型研究,有助于澄清诠释学概念,了解现代诠释学家族的复杂性,把握现代诠释学的意义,推动中国诠释学研究的多样化发展。

关键词:现代诠释学类型技艺诠释学诠释哲学哲学诠释学作者傅永军,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暨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济南250100)。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在现代诠释学发展中,对系统有序的诠释学史的研究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诠释学类型的研究则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现代诠释学的发祥地德国,流行着这样一种看法,“诠释学领域是一片不折不扣的泥沼”,“其中充斥着典型的德国式模棱两可和对诠释学‘类神学’般崇拜”。

学者们频繁地使用“诠释学”字眼,但几乎没有多少学者对自己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诠释学”,以及使用的是何种类型的“诠释学”作出过说明。

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者语焉不详,往往是不加区别地混合使用着不同类型的诠释学。

有鉴于此,为了更为准确地理解诠释学,了解诠释学家族的复杂性,正确把握现代诠释学的意义,我们有必要去追问:现代诠释学家族内部是统一的吗?现代诠释学存在着类型区别吗?不同类型的诠释学是否指称着同一种事物?如果不是,那么,又如何在它们之间作出判分?本文意在回答这些问题,目的是在学术界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析毫剖厘,追溯现代诠释学类型划分的哲学基础,寻绎现代诠释学类型判分的认知根据。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论文提纲
翻译作为对异的考验 翻译解析 总结 负面解析 正面解析
一、翻译作为对异的考验
首先,为了给我们展现全然的异域作品,翻 译在自身与异者之间建立关系。 另一方面,外国作品脱离自己的语言土壤, 连根拔起,翻译也是对异本身的考验。
二、翻译解析
指责以往翻译对“异”成分的压抑,一味将 其“本土化”,而翻译行为的伦理目标恰恰 是“将异作为异来接受”。 文本变形系统阻碍了异的进入,这些变形的 分析即为“负面解析”:关注被种族主义、 兼并主义主宰的译本及超文本翻译。 12种翻译中的变形倾向:
杨瑾;从阐释学看英汉古典文学作品中色彩词的内涵及翻译 从阐释学看英汉古典文学作品中色彩词的内涵及翻译[D];山西 从阐释学看英汉古典文学作品中色彩词的内涵及翻译 大学;2007年 从哲学阐释学角度看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以 名利场》 林小平. 从哲学阐释学角度看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以《名利场》的两 个译本为例 [D]重庆师范大学, 2007 陈俊帆. 接受美学、阐释学和《魔戒》翻译 接受美学、阐释学和《魔戒》翻译[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 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2006, (05) 邹红梅. 阐释学视角下的斯坦纳译者主体观 阐释学视角下的斯坦纳译者主体观——以《吉檀迦利》为 以 吉檀迦利》 例谈译者主体性研究[J]. 科技信息, 2009, (08) . 例谈译者主体性研究 夏毅; 从阐释翻译理论看李清照词的英译 四川师范大学;2008 硕士 雷琼. 从哲学阐释学视角比较陶渊明诗歌两个英译本[D]华中师范大 雷琼 从哲学阐释学视角比较陶渊明诗歌两个英译本 华中师范大 学, 2008 .
4、雅化(ennoblement and popularization)
雅化标志着“古典翻译的至高点”。在诗歌 翻译中,它表现为“诗化”;在散文体翻译 中,表现为“修辞化”。 修辞化译法就是以原文为原料,造出“优雅” 的句子。(以原文为基础,并以牺牲原文为 代价而进行的改写,不过是种“文体操练” 而已)

现代西方批评理论Ⅱ 现象学 存在主义 阐释学

现代西方批评理论Ⅱ  现象学 存在主义 阐释学
3
文艺作品的审美经验的幻觉性的、臆想性的客 体,是创造性想象的构成物,是现象地和意向地存 在的,审美对象既不是存在的又不是非存在的,而 是意向性的意向行为和意向对象的交互的产物,是 主客体融合的对象。‚悬搁‛是现象学的基本方法 ,是现象学还原的重要部分。这就是把实在臵于括 号之中,把外部世界悬搁起来,排除对存在和历史 的信仰,也就是把关于世界的荒谬解释悬臵起来, 世界仍然在那里,依然如其所是地存在着,抛弃对 世界的自然态度和理论态度,中止对世界的判断, 存而不论。
8
现象学经由英伽登、海德格尔的发展为 60年 代德国的阐释学、接受美学的兴起培育了肥沃的土 壤。作为海德格尔的学生,加达默尔于 1960 年出 版了哲学阐释学的代表作品《真理与方法》,标志 着哲学阐释学的形成,也包含了文学艺术阐释学思 想。接受美学也就在这样的语境中酝酿了出来,形 成了西方文艺理论从作品为中心向读者为中心的转 移,姚斯和伊瑟尔是其中最重要的领军人物。
6
胡塞尔的现象学在他的学生海德格尔那里找到 了继承者,但是海德格尔进行了存在主义现象学的 转换,对存在本体论、阐释学以及语言的核心地位 而倍感兴趣,其所谓的‚语言是存在之家‛的观点 ,学界耳熟能详。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作品是具有 物质性的,但是艺术的真理是对物性的超越,走向 存在的敞亮。希特勒上台后,现象学运动转移到法 国。法国 40 年代形成了以萨特、庞蒂等为代表的 存在主义现象学潮流,50年代的法国还催生出杜夫 海纳这样一位出色的现象学美学家。
Ⅱ 现象学 /存在主义 /阐释学
这部分把现象学和存在主义、阐释学放在一 起介绍,是考虑到存在主义、阐释学均是在现象 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者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当然,这三种文艺理论各自有着不同的旨趣和 着力点。
1

现代阐释学

现代阐释学

现代解释学美学现代解释学美学是本世纪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流派。

解释学源于古希腊,“按照最初的定义,解释学是通过我们自己说明的努力,弄清和传达在我们所继承的传统中人们说了些什么的艺术”。

解释学是从希腊神话中上帝的信使赫尔墨斯(Hermes)的名字得名的。

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也就是从一门解释本文的技术到一种哲学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直到了近代,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才使关于解释的特殊规则从属于有关理解的一般问题,从而使解释学最终形成为一门哲学。

从此,解释学美学的诞生也就获得了哲学方面的基础。

一现代解释学美学的形成和发展概况解释学美学本质上是哲学解释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运用哲学解释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研究审美现象以及其他美学问题的一今美学流派。

它的诞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现代解释学美学是在传统解释学的基础上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右开始酝酿,而在六十年代正式形成的。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

一方面,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突飞猛进,创造古以电子工业、核工业为标志的巨大的生产力,是过去任何时代都无法现代解释学吴学的形成和发展概况比拟的。

另一方面,这又是一个充满着危机和重大变革的时代。

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的激化而产生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世界性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精神危机,从而导致了对传统文化的怀疑、冲击和反叛。

现代解释学美学的诞生地是德国。

其奠基人海德格尔和主要代表伽达默尔都是德国人。

德国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同样都面临着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同时它又蒙受了两次世界大战战败的打击,这对德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使其文化传统受到了严重破坏。

正是在这样始背景下,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美学思想难免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

他们都企图从历史和传统中寻找出路,但又不是单纯回到过去,而是立足现在,以现在的目光审视历史和传统。

这是德国社会各阶层普遍要求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种种矛盾的迫切愿望在他们的哲学和美学中的曲折反映。

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

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

阐释学、接受美学影响‎下的翻译观•I. 阐释学,又称解释学,或诠释学(hermen‎e utics‎)•广义:指对于文本之‎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

涉及哲学、语言学、文学、文献学、历史学、宗教、艺术、神话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法学等问题。

既是—门边缘学科和‎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又是一种哲学‎思潮。

•狭义:指局部解释学‎、一般解释学、哲学解释学等‎分支、学派。

•现代解释学的‎开创者是20‎世纪的德国哲‎学家M.海德格尔•50年代末德‎国哲学家H.-G.加达默尔把海‎德格尔的本体‎论与古典解释‎学结合起来,使哲学解释学‎成为一个专门‎的哲学学派•另外两位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宗教解释学者‎R.K.B.鲍尔特曼(1884~1976)和意大利"解释学理论"的研究者E.贝蒂••1. 海德格尔的“前理解”:•由―先有‖(Vorhab‎e)、―先见‖(Vorsic‎h t) 、―先识‖(有的译为―先设‖,Vorgri‎f f)三部分构成。

•―先有‖是指预先已有‎的文化习惯,包括理解主体‎所处的风俗、传统等。

对于译者:指译者特有的‎社会和思想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心‎理结构,这些会对译者‎理解原文产生‎影响。

•―先见‖指的是预先已‎有的概念系统‎,大体包括理解‎主体所具有的‎知识结构。

•―先识‖指的是对理解‎对象预先的假‎设、构想。

•汉斯一格奥尔‎格·伽达默尔:•1)“前见”:被特定的历史‎、文化、语言所浸染, 根本无法自由‎选择或摆脱历‎史文化通过语‎言对自身的预‎先占有。

(与海德格尔的‎―前理解‖一致)•通俗地讲,就是理解者对‎任何事物的理‎解都融有个人‎在此之前所形‎成的知识、观点、情趣等要素,每个理解者自‎身所具有的前‎见不同, 造成他们理解‎对象时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展现出不同的‎风格,暗示了文本意‎义多元化理解‎的可能。

••2)“合法偏见”:他从海德格尔‎的前结构观念‎出发,认为―我的前见出自‎我的偏颇‖,没有―偏颇‖,没有理解的前‎结构,理解是不可能‎发生的。

阐释学

阐释学

阐释学派
在方法论的意义上,阐释学大致可以划分为传 统阐释学和现代阐释学。 前者指的是由施莱尔马赫、狄尔泰、E•贝蒂和 E•D•赫希等人所沿用的阐释路线,目的是达到 对文本所表明的人的心理的一种理解,寻求所 谓普遍的、有效的阐释。 后者则是一种可追溯到尼采,经海德格尔到伽 达默尔而发展起来的另一种阐释方式,是一种 所谓“否定性”的阐释学,它设定的出发点恰 恰就是普遍的、有效的阐释是靠不住的。
阐释的步骤
吸收(incorporation)
译本要对许许多多的成分进行同化,并对新接纳的因 素进行安置。 引进原文的行为都会使整个本土结构潜在地错位或重 新定位。没有哪一种语言、传统象征组合、文化团体 在引入新血液的同时不冒着被改变的风险。 通过翻译,译语可以变得更加丰富,但也有可能被原 语俘虏过去,而丧失译语的本色。 (吸收是指原文的意思和形式被移植,将原文意义吸 纳到本土文化中,而在引进的过程中,译入语可能变 得丰富,也可能将源语同化。异化和归化的矛盾。
阐释的步骤
补偿(restitution)
翻译是不平衡的。译者频繁地介入:他要么加入太多—— 填充资料,润色渲染,曲解附会;要么省略太多——草率 从事,删减内容或截去棘手难译的部分。能量从源文流出, 同时流入接受者,不仅对两者都有改变,而且还改变了整 个系统的和谐。因此,补偿就有进行的必要性。 尽管在原文与译文之间斡旋的过程(补偿)可能繁琐冗长, 拐弯抹角,但是真正的翻译总是寻求均等补偿。原文内容 出现短缺的时候,真正的翻译会自觉地使原文的长处更细 致的凸显出来。
阐释的步骤
补偿(restitution)
阐释运作的第一步骤信赖首先使我们失去了平衡,我们 向自己面对的文本“倾斜”(向原文亲近),在认知层 面上进行包围、入侵,归来时满载着从“他者”那里带 回的东西,再次失去平衡,从“他者”身上攫取并为自 身添加新成分导致失衡状态,这时译文与原文之间的系 统又会发生倾斜,阐释行为必须有所补偿才能达到平衡。 (信赖使得译者接近原文,使原文和译文之间产生不平 衡,经过入侵这一过程,译者得到了新的意义,再次造 成原文和译文的不平衡。只有作出补偿才能恢复先前被 打破的平衡,才能尽力达到理想的翻译。)

3.-阐释学解析

3.-阐释学解析

偏见〔prejudice〕
并非是我们的推断,而是我们的偏见构成了我们的 存在。〔《真理与方法》261〕
我们存在的历史性产生着成见,它实实在在地构成 我们全部体验力气的最初直接性。成见即我们向世界 放开的倾向性。〔《真理与方法》285〕
视界融合〔fusion of horizons〕
确实,当前的视域被认为处于不断的形成之中,由于我们必 需不断检验我们的偏见。在这种检验中,同过去的接触以及对我 们从中而来的传统的理解并不是最终的因素。因此,当前视域的 形成决不行能离开过去。几乎不行能存在一种拘束的当前视域, 正如不行能有我们必需获得的历史视域一样。毋宁说,理解活动 总是这些被设定为在自身中存在的视域的融合过程……在对传统 的争论中,这种融合不断地消逝。因此,新的视域和旧的视域不 断地在活生生的价值中集合在一起,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行 能被明确地去除掉。〔《真理与方法》289〕
意源
物自体 —事〔实〕物——概念——词语 〔Kant〕
事〔实〕物 —概念——词语 〔Saussure〕
〔Lacan〕
概念 —词语
阐释-意义
Man is he who he is, precisely in the affirmation of his own existence. This affirmation does not mean here an additional and supplementary expression of human existence, but it does in the process make plain the existence of man.
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
北极的遏斯吉摩人和非洲腹地的黑人,我以为是不会懂得“林 黛玉型”的。

名词解释阐释学

名词解释阐释学

名词解释阐释学
阐释学是一门研究文本和语言解释的学科。

它关注如何理解和解释文本中的意义、概念和观点。

阐释学的目标是揭示文本的深层含义,并探索语言和文化背后的理论和哲学基础。

阐释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文本分析、语义学、修辞学、符号学和语境分析等。

研究者通过分析语言的结构、词义、隐喻和上下文等因素,来理解文本中的含义和解释。

他们还会考虑作者的意图、读者的理解和文化背景等因素,以获得更全面的解释。

阐释学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文学研究、社会科学、法律、哲学、宗教研究等。

在文学研究中,阐释学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情节和象征意义。

在社会科学中,阐释学可以帮助研究者解释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意义和动机。

论阐释学的翻译观

论阐释学的翻译观

阐释学(Hermeneutics)源自德国,基本意义是“解释的艺术”,是一种探究如何理解和解释文本意义的理论。

现代阐释学由海德格尔(Heidegger)在20世纪开创。

海德格尔将阐释学由传统的人文科学的方法论进一步升华为哲学解释学,并提出著名的“解释学循环”,被认为是奠定了现代阐释学的基础。

解释学循环认为,在对文本的解释中存在这样一种过程:解释者首先是利用被解释文本的各种细节来理解整体,而后解释者又会通过对整体的理解进一步强化对细节的理解,形成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虽然阐释不一定非经过翻译, 不过翻译却不可避免地会借助阐释。

翻译者是原著的读者、阐释者, 而且还是至关重要的阐释者。

由于翻译中的阐释主要是心理上的、是溶汇于公认的“理解—表达”这两个环节之中的,译者不会经常自觉地感觉到其存在。

直观地看,阐释过程的确是不易同理解和表达过程截然分开的。

翻译中的阐释即是译者对出发语本文在理解基础之上做出的评判、解释, 是他在用归宿语诉诸书面表达之前所经历的心理历程, 是附着于理解和表达这两个环节的。

理解( +阐释)——( 阐释+ ) 表达。

美国著名学者乔治·斯坦纳于1975年发表代表作《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书中斯坦纳认为“解释即翻译”,语言永远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语言的产生及理解都是翻译的过程。

他的阐释学翻译理论最为核心的观点在于将翻译过程按顺序分为四个步骤,分别为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

它们分别代表了在全部翻译过程中译者从选择翻译对象、理解翻译文本、输出翻译信息再到完善翻译成果四个必不可少的步骤,而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在这四个步骤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信任是翻译活动中的第一步,是译者对原作的表达方式和表达质量的信赖。

在选择文本的过程中,译者会根据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外部条件来进行选择,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得以显现。

译者认为所选文本本身具有价值且值得翻译,相信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理解将原文本阐释出来,于是信任便建立起来了。

第四讲:读者理论: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

第四讲:读者理论: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

现象学强调的是现象本身的重要性和本质性, 而不是事物的本质性,这是现象学和形而上学 的区别。在这个问题上海德格尔与胡塞尔是一 致的; 但是,胡塞尔的现象学认为事物的现象中有客 观的真实存在。而海德格尔却认为现象中的客 观真实是依赖于阐释的,而阐释就是人生存的 本质。他认为我们的意识投射 (“project”) 出客 观世界,同时又从属于客观世界,文论流派的 衰落和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文学研究的重心 开始转向对于读者接受过程的研究。 文学研究重心向读者的转移,固然有其显在 的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但从接受理论的发 展来看,其赖以产生的根基应该是现代阐释 学的理论。
赫伯特· 尧斯、沃尔夫冈· 伊塞尔:接受美学。 60年代后期,在德国康斯坦泽学派,从事接受 美学和效果美学的研究。 尧斯:《文学史作为想文学理论的挑战》 (1967) 伊塞尔:《文本的召唤解构》(1970) 斯坦利· 费什:读者反应批评
2)狄尔泰(德国历史主义学者家,1833-1911)
建立在人类自身历史中按历史过程的偶然性和可变性来 理解人的哲学; 阐释是人类沟通自己与国王历史之间联系的重要环节。 人类在自身发展中不断留下作为自身“生活表现”的符 号和印迹,对我们来说,它们又不完全是陌生的,使我 们通过“理解的艺术”来加以把握。 基本的阐释活动是对文字著述的阐释(与施莱尔马赫相 似); 阐释的循环:对文本整体意义的理解依赖于对局部的理 解,而对局部的理解又必须以假定已经有了对整体的理 解为前提。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的循环论证。 一切理解都是相对的,永远不可能完美,完全。
故事的叙述由受述者决定: The function of the narratee: It is hard to find the narratee while reading, sometimes from minor characters, or from some unimportant “signals”. In this case, the telling of the story is somewhat decided by the narratee ( like A Thousand and One Night). 叙述活动本身生成读者:The narratives produce their own “readers”, “listeners”, who may or may not coincide with actual readers.

近现代中国阐释学

近现代中国阐释学

近现代中国阐释学
近现代中国阐释学的发展主要受到西方诠释学的影响,同时也与中国传统阐释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近现代中国,阐释学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西方诠释学的传入: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西方诠释学开始传入中国。

一些学者开始关注西方诠释学理论,并将其与中国传统阐释学进行比较研究。

2.中国自主的文论知识体系建构:在中西文论互鉴的视域中,中国学者开始探讨如何建构自主的文论知识体系。

他们意识到,中国传统阐释学与西方诠释学存在异质性,因此需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阐释学理论。

3.清理中国古代阐释传统:为了构建中国阐释学,学者们开始清理中国古代的阐释传统。

他们认为,中国古代阐释传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应该得到重视和发掘。

4.跨学科性质和跨文化意义:阐释学不仅在人文学科中具有重要地位,也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

学者们认为,阐释学的跨学科性质和跨文化意义使得它能够成为一种具有
普遍意义的理论方法。

5.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在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阐释学被认为是进行这种建构的方法论根基之一,因为它关注主体间性的问题,强调跨学科和跨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总之,近现代中国阐释学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涉及到中国传统和西方理论的交织与碰撞。

在这个过程中,阐释学逐渐成为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

浅谈对哲学阐释学的理解

浅谈对哲学阐释学的理解
用一 些有 用 的东西 而不 只是 按原 文被 动地接 受 。 “ 吸收 ” 是诗 歌 翻
5 0年代 末德 国哲 学 家加 达 默 尔把 海 德 格 尔 的 本体 论 与古 典 解 这种 转换 是有 效 的 。 由于作 者 和 译 者 的 不 同语 言 ,译 者 在 翻 译 诗 影 响甚 广 。加达 默 尔 关 于解 释学 的基 本 观 点 是 :人文 科 学 不 可 避 阐释 的第 二步 “ 侵入 ” 。在侵 入 过程 中 ,译 者会 根 据 自己的体 会 采
免 地具 有 历史 相对 性与 文化 差距 。 翻译 的第 一步 是 “ 依赖” 。诗歌 翻译 是一 个复 杂 的 阐释过 程 ,译 者
首先 必须 确信 诗 歌本 身需 要 被 理 解 、需 要 被 翻译 ,而且 必 须认 为
歌 的过程 中难理 解 诗歌原 作 的全 部 意 义 ,这 就 使 得 译 者 自然 转 向
1 9世 纪 初 ,在 西 方 世 界 费 里 德 里 希 ・ 施 莱尔 马赫 的推 动 下 ,
3 哲学 阐释 学在 翻译 实践 中的 指导 作用
逐 渐形 成 了一 种 新 的哲 学 流 派—— 阐释 理 论 流 派 。 阐 释学 广 义 上
阐释学 是德 国 当代 主 要 哲 学 主 流 思潮 之 一 。 阐释 学 ( H e r m e —
等 问题 ,反 映 出当代人 文 科学 研究 领 域 的各 门学科 之 间 相互 交 流 、 界 上各 种不 同语 言 的 意 义 。因 此 ,这 就 注定 了 阐释 学 与 翻译 的不 渗 透 和融 合 的趋势 。现 代 解释 学 的开 创 者是 2 O世 纪 的德 国哲 学 家 解 之缘 。
浅 谈 对 哲 学 阐 释 学 的 理 解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阐释学现代定义
阐释学是指对一段特定的话语或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的一种学说。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现代阐释学的定义则较为广泛和复杂。

现代阐释学强调语言和文本的多义性,认为理解一个文本需要考虑到其历史背景、作者意图、读者的观点和文化差异等多种因素。

此外,现代阐释学也关注文本的社会和政治功能,认为文本不仅是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工具,也是一种权力和控制的手段。

现代阐释学涉及的范畴非常广泛,包括文学、哲学、社会学、法学等多个领域。

阐释学的主要方法包括文本分析、批评和解读等。

- 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