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_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45e38f7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ba.png)
32
(二)血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 1.脾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心:主血脉
☆窗口: 心生血理论的发生学原理——类比。
☆窗口: 3.肺:肺参与血液生成的发生学原理,“天覆地载,万物方生”哲学命 题的类比推理。 4.肾:肾藏精
33
☆接口: ①“肝……以生血气”(《素问·六节脏象论》)。 ②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是水谷精微,血液生成最主要的脏(腑)是脾 (胃),并的贮藏
五脏均有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先天之精主要藏于肾(先天之本)。 2.精的施泄
(1)分藏于全身各脏腑 (2)生殖之精有度排泄
☆接口: ①五藏皆藏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这是一个可喜的理论成果。 ②肾精与生殖之精、先天之精、狭义之精是同一个概念吗?
5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繁衍生命 +濡养 +化血 +化气 +化神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 1.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2.生殖之精 3.脏腑之精
7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一)生成之源
1.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藏于肾)——先天之气(元气,真气, 原气)
水谷之气——源于饮食物(由脾胃运化所化生) 2.后天之精
自然界的清气——由肺呼吸功能吸入 肺、脾胃、肾综合作用三者结合 气(人气)
8
(二)相关脏腑功能
1.肾为生气之根
肾藏精——包括先天之精气和后天之精气 先后天精气之关系
28
(四)营气
1.概念
行于脉中,具营养作用之气。因富于营养又称“荣气”。营与血可 分不可离,故常“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阴,故又称 “营阴”。
2.生成与分布
脉内
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精柔部分
营气
全身
“营者,水谷之精气也”(《素问·痹论》)
(二)血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 1.脾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心:主血脉
☆窗口: 心生血理论的发生学原理——类比。
☆窗口: 3.肺:肺参与血液生成的发生学原理,“天覆地载,万物方生”哲学命 题的类比推理。 4.肾:肾藏精
33
☆接口: ①“肝……以生血气”(《素问·六节脏象论》)。 ②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是水谷精微,血液生成最主要的脏(腑)是脾 (胃),并的贮藏
五脏均有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先天之精主要藏于肾(先天之本)。 2.精的施泄
(1)分藏于全身各脏腑 (2)生殖之精有度排泄
☆接口: ①五藏皆藏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这是一个可喜的理论成果。 ②肾精与生殖之精、先天之精、狭义之精是同一个概念吗?
5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繁衍生命 +濡养 +化血 +化气 +化神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 1.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2.生殖之精 3.脏腑之精
7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一)生成之源
1.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藏于肾)——先天之气(元气,真气, 原气)
水谷之气——源于饮食物(由脾胃运化所化生) 2.后天之精
自然界的清气——由肺呼吸功能吸入 肺、脾胃、肾综合作用三者结合 气(人气)
8
(二)相关脏腑功能
1.肾为生气之根
肾藏精——包括先天之精气和后天之精气 先后天精气之关系
28
(四)营气
1.概念
行于脉中,具营养作用之气。因富于营养又称“荣气”。营与血可 分不可离,故常“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阴,故又称 “营阴”。
2.生成与分布
脉内
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精柔部分
营气
全身
“营者,水谷之精气也”(《素问·痹论》)
《中医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中医学基础知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af372a9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25.png)
4、《神农本草经》
成书年代:两汉时期〔实际非一时所作〕 作 者:假托神农作〔实际非一人之手笔〕 内 容:简要而完备地记述了药学的基础理 论,如四气五味、药物毒性、配伍方法、服药 方法、功能和作用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药学专著.
五、金元四大家简介
1、刘完素:发展了《内经》病机和 运气学说,提出"火热论",治疗主张 以寒凉为主,被后世称为"寒凉派".
4、阴阳的相互转化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 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
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望痰、涎、涕、唾 2、呕吐物 3、望大便 4、望小便
〔二〕局部望诊
1、望头面: 2、望五官: 1〕望眼〔眼神、色泽、眼态〕 2〕望耳 3〕望鼻 4〕望口唇 5〕望齿龈
〔三〕望颈项躯体
瘿瘤 瘰疬 项强 鸡胸 腹部深陷、 腹部青筋暴露
〔四〕望皮肤
1、望外形 2、望斑疹 3、望痈毒疔疖
〔五〕望毛发
色泽、分布、有无脱落等.
三、望排出物
一、何谓中医学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 诊断和防治的一门传统医学.
二、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简介
1、《黄帝内经》
成书年代:春秋战国时代〔非一时所作〕
作 者:假托黄帝作〔实际上非一人之手 笔〕
内
容:包括《黄帝内经·素问》和
《黄帝内经·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
其可谓上及天文,下及地理,中及人事的一部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15f96bd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f8.png)
木——其性为生发、柔和,既可弯曲,又能伸展的特点。凡是具有上述特性的事物,便可归属于木行的范畴。
火——其性为阳热、上炎(火焰上升的意思)的特点。凡是属于这种特性的事物,便可归属于火行的范畴。
土——其性为生长,养育万物的特点。凡是属于这种特性的事物,便可归属于土行的范畴。
金——其性为清肃、坚硬的特点。凡是属于这种特点的事物,便可归属于水行的范畴。
水——其性为寒凉、滋润和下行的特点。凡是属于这种特性的事物,便可归属于水行的范畴。
五行与人体及自然界的对应:
*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五腑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五官
目
舌
口
鼻
耳
五志
怒
喜
思
悲
恐
五华
爪
面色
唇
毛
发
五季
春
夏
长夏
秋
冬
五方
东
南
中
西
北
五气
风
暑
湿
燥
寒
五色
青
赤
黄
白
黑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医学课件
心是人体生命的动力,内藏君火,故以火代表心。
甘:即是甜的滋味。如大枣、甘草、甘蔗、枸杞子等,具有滋补、和中、缓急的作用。一般药膳用滋补性药物及调和药性药物大多有甘味。
酸:如乌梅、醋、柑橘、石榴等。一般酸味食物大多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许多酸味食物往往带有涩味,其作用基本相似。一般药膳用有酸味的药物多具有止汗、止泻作用。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ppt课件(2024版)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ppt课件(2024版)](https://img.taocdn.com/s3/m/821f038a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61.png)
2024/11/12
五脏与五行相对应
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 五脏:肝 心 脾 肺 肾 五体:筋 脉 肉 皮 骨 五华:爪 面 唇 毛 发 五志:怒 喜 思 悲 恐 五液:泪 汗 涎 涕 唾 五味:酸 苦 甘 辛 咸 五色:青 赤 黄 白 黑 五方:东 南 中 西 北 五季:春 夏 长夏 秋 冬 五气:风 暑 湿 燥 寒 五化:生 长 化 收 藏 五音:角 徵 宫 商 羽 五官:目 舌 口 鼻 耳
2024/11/12
五脏六腑 - 五脏之心
心的生理功能:
2、心藏神。
心藏神生理作用有二: 其一,主思维、意识、精神。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
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其二,主宰生命活动。“心为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饮
膳正要·序》)。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五脏六腑 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的生命活动。 心为君主而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心藏神而为神明之用。“心 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
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
1)、肺主呼吸:肺的呼吸运动有节律地一呼一吸,呼浊吸清,对保证呼吸的调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调节气机:肺主气,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使全身的气机调畅。所谓“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
腑无所不治”(《类经·脏象类》)。
3)、助心行血: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全身血液的运行。“诸气者皆属于肺”,
2024/11/12
五脏六腑 - 五脏之心
心的生理功能:
2、心藏神。
神的含义:在中医学中,神的含义主要有三: 其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
(《素问·天元纪大论》)。 其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一般称之为广义的神。整个人体生命活动
五脏与五行相对应
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 五脏:肝 心 脾 肺 肾 五体:筋 脉 肉 皮 骨 五华:爪 面 唇 毛 发 五志:怒 喜 思 悲 恐 五液:泪 汗 涎 涕 唾 五味:酸 苦 甘 辛 咸 五色:青 赤 黄 白 黑 五方:东 南 中 西 北 五季:春 夏 长夏 秋 冬 五气:风 暑 湿 燥 寒 五化:生 长 化 收 藏 五音:角 徵 宫 商 羽 五官:目 舌 口 鼻 耳
2024/11/12
五脏六腑 - 五脏之心
心的生理功能:
2、心藏神。
心藏神生理作用有二: 其一,主思维、意识、精神。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
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其二,主宰生命活动。“心为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饮
膳正要·序》)。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五脏六腑 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的生命活动。 心为君主而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心藏神而为神明之用。“心 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
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
1)、肺主呼吸:肺的呼吸运动有节律地一呼一吸,呼浊吸清,对保证呼吸的调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调节气机:肺主气,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使全身的气机调畅。所谓“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
腑无所不治”(《类经·脏象类》)。
3)、助心行血: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全身血液的运行。“诸气者皆属于肺”,
2024/11/12
五脏六腑 - 五脏之心
心的生理功能:
2、心藏神。
神的含义:在中医学中,神的含义主要有三: 其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
(《素问·天元纪大论》)。 其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一般称之为广义的神。整个人体生命活动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6903d69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ee.png)
3、地域性: 与居住地区和环境有关
西北高原——寒邪致病
东南沿海——湿热邪气致
病
久居潮湿——湿邪致病
4、相兼性:常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
(四)病因病机
•内生五邪: 是六淫中除暑邪以外五种
病邪,均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四)病因病机
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 ②风邪善行数变
• (2)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 a.人体结构的整体性
b.人体物质的整体性
• c.人体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d.人体功能的整体性
•
(一)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
• 2)人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 • 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 2、辨证论治 • (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
• 2)归纳药性
• 四气:温热——阳,寒凉——阴
不同性质、作用、形态,分别归 属五行之中。借以说明人体的脏 腑组织、生理、病理以及与外界 环境的相互关系。
• 五味:辛甘——阳,酸苦咸——
阴
• 特性:升浮——阳,沉降——阴
(二) 阴阳五行学说
• 1、 五行的属性归类
•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2、 五行的相生相克 ①相生: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 促进关系。 木→火→土→金→水→木 ②相克: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 关系。 木→土→水→火→金→木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一)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
• 1、整体观念
• (1)定义
•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 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 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 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2024版年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2024版年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38a5d26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b6.png)
注意事项
环境要安静,避免外界干扰;医生态 度要和蔼,注意保护病人隐私;手法 要轻柔、准确,避免过度用力或时间 过长;要结合望闻问诊,全面分析判 断。
2024/2/2
27
06
防治原则与策略
2024/2/2
28
预防为主,未病先防思想贯彻
强调养生保健
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调节 情志等方式,提高人体正气,预
望色
观察病人面部颜色与光泽,以及皮肤、 黏膜、舌苔、排泄物等颜色,以了解 脏腑气血盛衰和病邪性质。
2024/2/2
望形态
观察病人形体强弱、胖瘦及活动姿态 等,以诊察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 盛衰。
注意事项
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避免有色光源 干扰;要全面观察,不可片面;注意 病人情绪变化对望诊的影响。
24
综合化
中医正在与西医相互融合,形成 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为
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7
02
阴阳五行理论
2024/2/2
8
阴阳概念及其关系
阴阳定义
阴指事物的阴暗、寒冷、 静止、内敛等属性;阳指 事物的明亮、温暖、活动、 外放等属性。
2024/2/2
阴阳关系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变 化的根本动力。
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是事物正常发展 变化的基础,阴阳失调则 会导致事物出现异常变化。
9
五行概念及其生克关系
五行定义
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或 能量状态,代表事物的不同属性和相 互关系。
五行相乘相侮
五行之间相乘指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度 克制,相侮指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向克 制。
五行生克关系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金。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PPT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6a06647b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1e.png)
的个体,“完整”
一词的数学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 的完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体 (1)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内联 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构成了心肺脾肝肾五大生理 功能系统。
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 ①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 ❖ ②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③ 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 ④ 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调查资科表明:哈尔滨出生的足月婴儿身高比昆明出生 的足月婴儿要高18.31至15.30厘米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正、邪的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能活动及其 抗病和康复能力。包括脏腑、经络、精气血津 液及其所产生的维护人体健康的能力。用阴阳 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部分。
邪: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也有 阴阳之分:
❖ 如 六淫 寒湿——阴邪 风、暑、火——阳邪
❖ (2)说明病理变化的总纲
存,不可分离。
❖
(4)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 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 ❖ 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 ❖ 形神病变相互影响
(5)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 了依据。 《内经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 脏,则知所病矣。” 朱丹溪曰:“欲知其内, 当以观乎外”。
(6)治疗方面——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 如《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下者,高取之”。
❖ (2)、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 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疾病的原因、疾病的性质、 疾病的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如:风寒表实证,
一词的数学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 的完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体 (1)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内联 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构成了心肺脾肝肾五大生理 功能系统。
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 ①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 ❖ ②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③ 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 ④ 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调查资科表明:哈尔滨出生的足月婴儿身高比昆明出生 的足月婴儿要高18.31至15.30厘米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正、邪的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能活动及其 抗病和康复能力。包括脏腑、经络、精气血津 液及其所产生的维护人体健康的能力。用阴阳 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部分。
邪: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也有 阴阳之分:
❖ 如 六淫 寒湿——阴邪 风、暑、火——阳邪
❖ (2)说明病理变化的总纲
存,不可分离。
❖
(4)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 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 ❖ 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 ❖ 形神病变相互影响
(5)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 了依据。 《内经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 脏,则知所病矣。” 朱丹溪曰:“欲知其内, 当以观乎外”。
(6)治疗方面——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 如《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下者,高取之”。
❖ (2)、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 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疾病的原因、疾病的性质、 疾病的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如:风寒表实证,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1b4ebce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fa.png)
中药治疗
总结词
根据不同病症,选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
详细描述
中药治疗是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病症,选用不同的中草药进行治疗。中药治 疗注重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症状,选用不同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食疗养生
总结词
通过调整饮食来达到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的脏腑理论 • 经络理论 • 病因病机理论 • 诊断方法 • 治疗方法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
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其理论和实践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 和发展。
发展
中医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包括先秦、汉唐、宋元明清等,不断 吸收和发展各种医学思想和技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嗅气味
嗅病人的口气、汗味等,以判断 病情。
问诊
询问症状
询问病人的疼痛、发热、咳嗽等症状 ,以了解病情。
询问病史
询问病人的既往病史、家族史等,以 判断病情。
切诊
触摸脉象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象,了解病情。
触摸皮肤
通过触摸病人的皮肤,了解病情。
06
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总结词
通过刺激穴位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不畅,机体免疫力下降。
劳逸失度的调护
03
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过度疲劳,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身体素质。
05
诊断方法
四诊合参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观察病人的神、色、形、 态、舌象等,以了解病
《中医基础知识》ppt课件
![《中医基础知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fb595007375a417866f8fb5.png)
4、肺的颜面望诊
(1)肺区出现暗红色,表示肺功能弱;有亮点,考虑是否有结核。 (2)肺区出现红痘痘或红色,说明呼吸系统有炎症。 (3)有明显的红血丝或暗红色、黑疙瘩、斑痣、脓包,怀疑有病 变(肿瘤)。 (4)大肠区发暗红、不平整,考虑结肠炎。 (5)大肠区有痦子、痘痘、斑考虑有便秘,大便不成型。
5、发病原因
总之,心脏病是当前世界上称之的威胁人 类生命安全的三大杀手之一。在全球人口中, 每年死于心脏病的人数可达1200万人。所以, 对心脏病,不能有一点点忽视。
中医生命模式—五行(肺)(大肠)金
1、肺的主要功能: (1)主呼吸:呼出废气,吸进氧气,将氧通过血液供给全身各组织细胞。
(2)通水道:饮水入胃经过脾化为津液输给肺,肺推动津液在全身流动,为 人体各组织补充水份;使水液最后顺利到达膀胱,变尿排出体外;还可 以使水液到达皮肤,出汗散热,这样,进的是清水,排的是废水,净化 身体。如果水道不通,会出现浮肿。 中医认为,肺、脾、肾是组成人体水道的三个主要脏器。肺—中水之上源, 其不通时,会出现上半身水肿,如面、头、上肢浮肿;脾—中水道,堵 塞时,会出现全身浮肿;肾—为之下水道,不通时下肢浮肿。
1、心的主要功能:
(3)心主汗:汗为。
1、心的主要功能:
(4)络小肠:食物中的营养、水分,经小肠吸 收后进入脾脏输入肺,另一部分进入腑脏。由 于心与小肠有经络关系,心有火时,会使小肠 受热,受热的水份进入膀胱,出现尿热、尿涩, 甚至尿血,在治疗中出现以上现象而久治不愈 时,应考虑调正心功能,以拍尿热尿痛为标, 治心脏为本。
中医生命模式—五行(肝)(胆)木
1、肝的主要功能:
(1)主免疫:肝有解毒的功能,它可将酒精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将有毒物质分解为无毒物质和便排 除体外。人的免疫力低下,特别易患病;人体无疫力时,生命将会终止。如喝酒,长期对肝的损 害,造成功能减退,最后变成酒精肝、肝硬化腹水、肝癌,后果不堪设想。 (2)肝藏血:心脏在工作时是将血液推向全身。肝是血液的储存器,它向心脏供血,当人休息时,血 液从全身流回心脏,心脏又将血液从一根静脉流回肝脏。肝功能正常时,可迅速、大量的向心脏 供血,使大脑、四肢、五脏、皮肤及时得到血液的营养,这样才能反应灵敏、有力;肝功能不正 常时,则感到乏力,思维迟钝,所以说,肝是调整血量的。 (3)主谋虑:人是有头脑、有思维的,一个人的判断、思考、处理、决断事情都与肝胆的健康状况有 关系。如果一个人一改过去状况,易怒、多疑、胆怯都应考虑是否肝功能的健康状况出现问题。 (4)主筋:古语说,久走伤筋,筋伤肝衰。肝好筋自柔软,肝不好的人,腿抽筋。 (5)主目:肝胆经络走目,故肝、胆功能差的人眼干涩,小儿近视,糖尿病的人合并肝病时,会失明。 (6)主消化:胆汁是由肝脏分泌进入胆囊和十二指肠,帮助肠道消化、吸收食物,如肝、胆有病,会 出现胆汁上逆、口苦、消化不良、胃胀、腹胀等。
中医PPT课件
![中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8c698b4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24.png)
诊断与治疗原则
四诊合参
介绍望、闻、问、切四诊在中医 诊断中的应用,强调四诊合参的 重要性。
治未病思想
介绍中医“治未病”的预防保健 思想,探讨其在现代医疗保健体 系中的意义。
01 02 03 04
辨证论治
阐述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和 方法,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 等。
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强调中医治病需根据患者的年龄、 性别、体质及季节气候等因素进 行个性化治疗的重要性。
方剂分类
按功效分类,如解表剂、清热剂、 泻下剂、祛风湿剂等;按剂型分类, 如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常用方剂举例
解表剂
清热剂
如麻黄汤、桂枝汤等, 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证。
如白虎汤、黄连解毒汤 等,用于治疗里热炽盛
证。
泻下剂
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 等,用于治疗便秘或腑
实热结证。
祛风湿剂
如独活寄生汤、羌活胜 湿汤等,用于治疗风湿
02
中药与方剂
Chapter
中药性能及分类
中药性能
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方面, 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中药分类
按药物功能分类,如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 风湿药等;按药用部分分类,如根类、叶类、花类、 果实种子类等;按采收季节分类,如春采茵陈、夏 采薄荷、秋采菊花、冬采款冬等。
健身气功
练习气功可以调和气血、 平衡阴阳,达到强身健体、 延年益寿的目的。
运动注意事项
运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 避免剧烈运动,运动后要 进行适当的放松和休息。
精神调摄与心理保健
情志调摄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情绪波 动,以维持身心健康。
心理保健
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学会自 我调节情绪,减轻心理压力。
《中医基础知识》课件
![《中医基础知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594a0c4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c6.png)
然的和谐统一。
形神兼养
注重身体与精神的双重 调养,保持身体健康与
心理平衡。
综合调理
根据个体差异,采用多 种方法进行调理,全面
改善体质。
中医保健的方法与技巧
饮食调理
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合理搭配 食物,达到营养均衡。
运动养生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太 极、八段锦等,增强体质。
情志调摄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 采用放松、冥想等方法调节情绪
中药的配伍与禁忌
总结词
中药的配伍与禁忌是中药应用中的重要原则,对于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和提高治疗效果具 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中药的配伍是根据中医理论,将不同功效的中药进行组合,以达到协同作用和治疗目的 。同时,也需要注意中药配伍的禁忌,避免因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或降低治疗效 果。了解中药的配伍与禁忌需要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医理论知识,以确保安全有效地应用
中药。
04 针灸疗法
针灸的起源与发展
针灸的起源
针灸疗法起源于中国,最早可追溯至石器时代,当时人们通过砭石刺激身体的 某些部位来缓解疼痛。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医学技 术。
针灸的发展
针灸在古代中国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并逐渐传播至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现 代针灸在继承传统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
传统医学传承
中医通过师承制和经典著作传承至今,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 一。
中医的基本原则
整体观念 辨证施治 预防为主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关联。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倡“治未病”。
中医与西医的区别
01
02
形神兼养
注重身体与精神的双重 调养,保持身体健康与
心理平衡。
综合调理
根据个体差异,采用多 种方法进行调理,全面
改善体质。
中医保健的方法与技巧
饮食调理
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合理搭配 食物,达到营养均衡。
运动养生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太 极、八段锦等,增强体质。
情志调摄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 采用放松、冥想等方法调节情绪
中药的配伍与禁忌
总结词
中药的配伍与禁忌是中药应用中的重要原则,对于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和提高治疗效果具 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中药的配伍是根据中医理论,将不同功效的中药进行组合,以达到协同作用和治疗目的 。同时,也需要注意中药配伍的禁忌,避免因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或降低治疗效 果。了解中药的配伍与禁忌需要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医理论知识,以确保安全有效地应用
中药。
04 针灸疗法
针灸的起源与发展
针灸的起源
针灸疗法起源于中国,最早可追溯至石器时代,当时人们通过砭石刺激身体的 某些部位来缓解疼痛。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医学技 术。
针灸的发展
针灸在古代中国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并逐渐传播至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现 代针灸在继承传统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
传统医学传承
中医通过师承制和经典著作传承至今,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 一。
中医的基本原则
整体观念 辨证施治 预防为主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关联。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倡“治未病”。
中医与西医的区别
01
02
中医教学讲课ppt课件
![中医教学讲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e4b4b40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07.png)
妇科疾病治疗
调理月经周期 注重补肾调肝 个性化治疗方案
月经周期的调节是妇科疾病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医 通过中药汤剂、针灸等手段,调节女性内分泌水平,使 月经周期恢复正常。
中医认为妇科疾病的产生与肾、肝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注重补肾调肝,以调节女性生殖 系统的生理功能。
中医妇科疾病治疗强调个性化治疗方案。医生根据患者 的具体情况,如年龄、体质、病程等,制定个体化的治 疗方案,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的。
推拿的历史
推拿起源于中国远古时代,经 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 医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拿的原理
推拿通过手法按摩,可以舒缓 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缓 解疼痛,对于多种疾病有很好 的治疗效果。
推拿的手法和技术
推拿的手法包括按法、揉法、 推法、拿法等,每种手法都有
不同的用途和技巧。
针灸与推拿的临床应用
饮食多样化
保证饮食的多样化,摄入各种营养素,以满 足人体所需。
精神养生法
修身养性
保持心情平静、愉悦,避免情绪波动和 过度焦虑。
适度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调节情志和促进身 心健康。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
式,如太极拳、瑜伽等。
调节情志
根据中医理论,情志的调节对于养生 保健至关重要。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 绪,保持心情舒畅。
中医学基本理论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 论之一,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 病理现象以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
脏腑经络学说
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生理 结构和疾病机制的认识,包括脏腑 的生理功能、相互关系以及经络的 循行与作用。
病因病机学说
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对疾病发生 、发展及变化规律的认识,包括病 因的类型、致病特点以及病机的转 化等。
中医基础知识PPT课件
![中医基础知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b953f19bd64783e09122b62.png)
食 品 药 品 安 • 全 知 识
• 五脏——肝、心、脾、肺、肾 肝主疏泄、主藏血;促进人体气血的正常 运行,保持心情舒畅。 • 心主行血(血液循环系统):运行血液 • 脾主运化(消化功能的集团单位):将食 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和津液并吸收。气血生 化之源。脾还具有防止出血的功能。 • 肺主气、司呼吸(呼吸系统);肺主行水 • 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生殖系统、
肺虚火
食 品 药 品 安 • 全 知 识 •
• 干咳、皮肤干裂、易发愁 肺虚火的人的情绪状态是愁 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 对治方法:滋补 • 1、食疗:炖梨、蒸梨、煲老鸭汤 • 2、中药:沙参、麦冬
肾为先天之本
食 品 药 品 安 全 知 识
• 肾、膀胱在五行中对应的是水,对应的颜 色是黑色,肾为先天之本,它藏的是精
(二)如何保护我们的心
食 品 药 品 安 • 全 知 识 •
• 1、不轻易动感情 2、要控制好情绪 3、佩玉:古人常说“以玉通神”
心包是心的保护膜
食 品 药 品 安 1、心包功能好的人情绪平稳 全 知 识 2、心包的穴位:膻中、天池、曲泽、内关
心包是在心脏外面而保护心的膜(油脂)
食 品 药 品 安 全 知 识
对治
食 品 药 品 安 全 知 • 识
• 在烹调肉食中加辛香的香料,如花椒、八 角、孜然、桂皮 把淤积的东西通过消化道或其他渠道排泄 • 忌 • 1、喝碳酸饮料 • 2、吃饭说话
(三)脾胃虚寒
食 品 药 品 安 全 知 识
• 面黄肌瘦、气力不足、易担忧
脾胃虚寒的人三大特点
食 品 药 品 安 • 全 知 识
食 品 药 品 安 火曰炎上。与火对应的有两个系统,一个是 全 知 新包,一个是心。 识
• 五脏——肝、心、脾、肺、肾 肝主疏泄、主藏血;促进人体气血的正常 运行,保持心情舒畅。 • 心主行血(血液循环系统):运行血液 • 脾主运化(消化功能的集团单位):将食 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和津液并吸收。气血生 化之源。脾还具有防止出血的功能。 • 肺主气、司呼吸(呼吸系统);肺主行水 • 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生殖系统、
肺虚火
食 品 药 品 安 • 全 知 识 •
• 干咳、皮肤干裂、易发愁 肺虚火的人的情绪状态是愁 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 对治方法:滋补 • 1、食疗:炖梨、蒸梨、煲老鸭汤 • 2、中药:沙参、麦冬
肾为先天之本
食 品 药 品 安 全 知 识
• 肾、膀胱在五行中对应的是水,对应的颜 色是黑色,肾为先天之本,它藏的是精
(二)如何保护我们的心
食 品 药 品 安 • 全 知 识 •
• 1、不轻易动感情 2、要控制好情绪 3、佩玉:古人常说“以玉通神”
心包是心的保护膜
食 品 药 品 安 1、心包功能好的人情绪平稳 全 知 识 2、心包的穴位:膻中、天池、曲泽、内关
心包是在心脏外面而保护心的膜(油脂)
食 品 药 品 安 全 知 识
对治
食 品 药 品 安 全 知 • 识
• 在烹调肉食中加辛香的香料,如花椒、八 角、孜然、桂皮 把淤积的东西通过消化道或其他渠道排泄 • 忌 • 1、喝碳酸饮料 • 2、吃饭说话
(三)脾胃虚寒
食 品 药 品 安 全 知 识
• 面黄肌瘦、气力不足、易担忧
脾胃虚寒的人三大特点
食 品 药 品 安 • 全 知 识
食 品 药 品 安 火曰炎上。与火对应的有两个系统,一个是 全 知 新包,一个是心。 识
中医学完整ppt课件
![中医学完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d553052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f7.png)
针刺方法演示
包括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基本针刺方法的演示, 以及补泻手法的介绍。
推拿手法介绍及操作注意事项
推拿手法介绍
包括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常用推拿手 法的介绍。
操作注意事项
推拿操作前需明确诊断,注意手法力度、频率和时间 ,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同时,推拿过程中需观察 患者反应,及时调整手法。
触诊技巧
通过触摸患者的皮肤、肌肉、骨骼等部位,了解患者的体温、湿度、弹性、压痛等情况,有助于对疾病的辨证施 治。例如,腹部触诊可以了解脏腑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有无压痛等。
03
中药基础知识与分类应用
中药性能特点及配伍禁忌
性能特点
中药具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性能特点,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脏腑经络的作用倾向 。
运动锻炼方式选择及效果评估
运动锻炼方式选择
根据个人兴趣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养生 运动,或慢跑、游泳等现代健身运动。
效果评估
通过运动前后的身体指标对比,评估运动效果。如体重、血压、心率等指标的变 化,以及精神状态和睡眠质量的改善情况。
心理调适方法分享
1 2 3
情志调养
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学中应用
阴阳平衡
阴阳是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代表着相对的两个方面。阴阳 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失衡则会导致疾病。
五行养生
根据五行理论,调和阴阳平衡。五行养生法,调和阴阳平衡 。
脏腑经络学说及其功能联系
脏腑功能
脏腑是人体内部的重要器官,具有各自独特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相 互联系,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配伍禁忌
中药配伍禁忌包括十八反、十九畏等,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或降低、破坏药效, 应避免配合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弱。主表证。
• 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主里证。
• 迟脉: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主 寒证。
• 数脉:脉来疾速,一息六至以上。主 热证。
脾为气血生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胃(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主要生理功能:受纳和腐熟水谷。 小肠(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大肠(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膀胱(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 矣) 三焦(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二、中医诊断学部分
望面色 病色赤色主热证;白色主虚证、 寒证; 黄色主脾虚、湿证。
听声音辨虚实;嗅气味辨寒热。 自汗:经常汗出,活动后更甚。
盗汗:入睡则汗出,醒后汗止。
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 妇女犹必问经期,……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寸口诊脉法 诊脉的部位:寸口。
(二)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对立、依存、消长、转化
阴阳的基本特性:凡是相对静止 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 晦暗的均属阴;凡是剧烈运动的、 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 的均属阳。
一天之阴阳 脏腑之阴阳
阴阳转化的条件:物极必反
(三)五行学说
• 五行的概念:木、火、土、 金、水等五种物质的运动 变化。
气与血之间的关系:气为血帅, 血为气母
具体为:气生血、气行血、气摄 血、
血生气、血载气。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以肺、 脾、肾三脏的功能活动为主, 以三焦为通道。
(五)脏腑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 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 女子胞
脏与腑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 肺与大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 脾与胃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 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 发
能屈能伸、舒展升
火曰炎上 温热、升腾、明亮
土爰稼穑 受纳、承载、生化
金曰从革 肃杀、收敛、发声
水曰润下 滋润、向下、寒凉、闭藏
• 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相生: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水 水生木
五行相克: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金 金克木
金生 火克
木
水
火
金
表示相生
土
表示相克
五脏:心、肝、脾、肺、肾
五脏的生理功能: 心(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1心主血脉 2心藏神 肝(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1肝主疏泄 2肝藏血 脾(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1脾主运化 2脾主统血
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1肺主气 2肺主通调水道
肾(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1肾主管生长发育 2肾主管生殖 3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