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大学一解解读_2012春cwp_530177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潘光旦(1899-1967),江苏宝山县人。1913年至 1922 年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文史与心理学才华。 1922 年至 1926 年留学美国。留美4年,他奠定下 了深厚的生物学根基。1934年,回到母校, 长期追随梅贻琦校长,从此成为清华最重要的核 心之一。
社会学家、人文史家潘光旦教授,他是《大学 一解》 的执笔者。《大学一解》是梅贻琦与潘 光旦的共同创作。潘光旦先生但著述颇丰,可 与《大学一解》相比照,有利于对《大学一解》 的理解与阐述。
在学术界,潘光旦亦以通著称。 一种贯通天人的广义教育学,它将人看作是物种、社会、精神这种贯 通的综合体,它关心的是这一综合体所特具有安其所、遂其生的演化 与发展。 他提倡通,通不仅是教育理念,还是一种普遍的人文哲学理念,因为 人在本质上就是贯通的、综合的、完整的。
三、《大学一解》的结构与内容 全文共分19节: 1-4为第一部分,大学何为?通论教育目的, 将大学教育工作归及为“明明德”与“新民”; 5-10节为第二部分,论述“明明德”。 11-18节为第三部分,论述“新民”。其中,通才 教育部分置于12-15节; 19节为第四部分,重申总体结论。
涂又光《中国高等教育史论》中,涂先生“ 甘为抄胥,公录全文,一字无遗”地引用了 梅校长的《大学一解》,并且有“废书兴叹 ,悲从中来”之感。
二、总结中国化大学理念的重担何以落到了梅贻 琦的身上 ?
其一,大部分教育家忙于现实的事务,缺 乏必要的理论提升与凝聚,不能够将切身 的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 其二,西南联大的办学实践凸显了大学的 本质,淡化了个别大学的身份,有利于大 学校长对于大学本质的体认。 其三,一批学贯中西、兼通文理、以融汇 古今中西文化为宗旨,以复兴中华文化为 职志的学者 ,提供了有力的支援。
梅贻琦:《大学一解》
•导读
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蔡文鹏 2012年3月20日
一、《大学一解》产生的时代背景 中国20至40年代中国大学的独立潮流 “因为在20年代初期,中国国内的高等学 校,很大一部分是教会办的学校。每一个重 要的城市,都有外国人教会办的学校。…… 上海有圣约翰大学,浙江有之江大学,广州 有岭南大学,这些大学,当时在中学生眼 中,认为是好的学校,我们自己中国人办的 大学,除了个别之外,都是比较差的。北京 大学最老,上海南洋大学(今交通大学)。 除此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大学 了。”——陈岱孙
“清华发展的过程就是中国近代学术走 向独立的过程,清华校史不仅有一校的 意义,而且是反映中国近代学术走向独 立的历史。” ——冯友兰 “这是中国学术独立自主的历程,就是 中华民族中兴的头等大事。清华是一个 典范。” ——冯友兰 梅贻琦的《大学一解》,是一代人(蔡 元培,北大;竺可桢,浙大;张伯苓, 南开;萨本栋,厦大等等)辛勤探索大 学理念的总结。
西洋之大学教育已有八九百年之历史,其目的虽 鲜有明白揭橥之者(揭橥:即揭示)。然试一探究 ,则知其本源所在,实为希腊之人生哲学,而希 腊人生哲学之精髓无它,即“一己之修明”是矣( Know thyself)。强调“己”、“修”二字。此与我国 儒家思想之大本又何尝有异致?
《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 人。”而病今之学者舍己以从人。 《论语·宪问》:“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 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 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明明德”指的是儒家八大纲目中的“格物, 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也就是讲做学 问首先是研究客观事物,学习社会科学知 识,提高道德修养,学会做人; “新民”指的是儒家八大纲目中的“齐家,治 国,平天下”,也就是讲教育培养出来的人 才是为了做人民之表率,教化民众,贡献 社会,创造价值的。
(一)传统《大学》对现代“大学”的启迪 今日之大学教育,骤视之,若与明明德、 新民之义不甚相干,然若加深察,则可知 今日大学教育之种种措施,始终未能超越 此二义(指明明德、新民)之范围,所患 者,在体认尚有未尽而实践尚有不力耳。
夫君子者无它,即学问成熟之人,而教 育之最大收获也。曰安人百姓者,则又 明示修己为始阶,本身不为目的,其归 宿,其最大之效用,为众人与社会之福 利,此则较之希腊之人生哲学,又若更 进一步,不仅以一己理智方面之修明为 己足也。
位育的进一步阐发:“新民”。 “大学(兼指大学与《大学》)有新民之 道,则大学生者负新民工作之实际责任 者也。此种实际之责任,因事先必有充 分之准备,相当之实验或见习,而大学 四年,即所以为此准备与实习而设。”
“一种目的在于养wenku.baidu.com组织人才的工业教育,于工 学本身与工学所需要的自然科学而外,应该旁 及一大部分的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旁及得愈 多,使受教的人愈博洽,则他在物力与人力的 组织上,所遭遇的困难愈少。”
应“使工科教育于适度的技术之外,要取得充分 的社会化与人文化,我认为是工业化问题中最 核心的一个问题;核心问题而得不到解决,则 其他边缘的问题虽得一时的解决,于工业建设 前途,依然不会有多大的补益。”
3。己与群。人生不能离群,自修不能离独。 现代教育的缺点:不知人与人之间当有适当之间 距。 修养不离慎独。 大学要给个体化对抗社会化留下必要的空间。
结束语:
怀特海《大学及其作用》: “大学是实施教育的机构,也是进行研究的机构。但 大学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仅仅向学生们传 播知识,也不在于仅向教师们提供研究的机会。大学 存在的理由是,它使青年和老年人融为一体,对学术进 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 之间架起桥梁。” 关键是学术的代际传播
七大教育观: 明明德乃新民之最根本之准备; 能有自动之功,方有自新之效; 闲、独、友乃自身修养之良法; 提倡从游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通才教育乃大学教育之应有; 大学应为社会文化之先导; 大学应有无所不思,无所不言的学术自由。
“明明德”是大学的基本功能,也是大学的本 体精神,反映大学作为教育机构必须以人 为出发点的本质特征。 “新民”是大学的派生功能,是大学精神的表 现形式,表明大学作为文明的制高点应该 服务社会和引领社会。 求得社会和谐是大学的目标功能,是大学 的灵魂。通识教育是实现所有教育功能和 表现大学精神的手段
某美国学者认为,“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 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 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 和完备的人性教育。”
对梅贻琦来说,培养博雅之士本身并不是目 的。当时,中华民族处于内忧外困之中,如 何帮助中华民族实现工业化,才是梅贻琦最 主要的关怀。虽然梅贻琦的通才理念并不限 于工科,但“工科通才”无疑是其最有创造性 的一个教育理念。
二是提倡慎独 “人生不能离群,自修不能离独。” 现代教育的缺点:不知人与人之间当有适当之间 距。 修养不离慎独。
今日大学生之生活中最感缺乏之一事即为个 人之修养。 三方面。 一曰时间不足。 二曰空间不足。 三曰师友古人之联系之阙失。
人生不能离群,而自修不能无独,此又 近顷大学教 育最所忽略之一端。《大学》一书尝极论毋自欺, 必慎独之理。不欺人易,不自欺难,与人相处而慎 易,独居而慎难。 近代之教育,一则曰社会化,再则曰集体化,卒使 黉舍悉成营房(黉,音hóng,古代称学校)。学养 无非操演,重形式而非本质,而慎独与不自欺之教 亡矣。
自“慎独”之教亡,而学子乃无复有“独”之机会,亦无复作 “独”之企求;无复知人我之间精神上与实际上应有之充分之 距离,适当之分寸,浸假(按:意为假如)而无复和情绪 制裁与意志磨练之为何物。”即无复知《大学》所称诚意之 为何物。 充其极,乃至于学问见识一端,亦但知从众而不知从己, 但知附和而不敢自作主张,力排众议。晚近学术界中,每 多随波逐浪(时人美其名曰“适应潮流”)之徒,而少砥柱中 流之辈,由来有渐,实无足怪。
(三)从游与慎独:传统教育对现代大学建 设的意义 古代书院有两个优点,是现代大学所缺少的 。
一是从游: 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孟子曰,“游于圣 人之门者难为言”,《孟子·尽心上》间尝思之,游 之时义大矣哉。 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 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 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反观今日师生之 关系,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系耳,去从游之义不 綦远哉!
窃以为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 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换言之,即 须一反目前重视专科之倾向,方足以语 于新民之效。
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 人也。信如此论,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 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 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 不为新民,而为扰民。此通专并重未为恰 当之说也。”
潘光旦的思想体系被称作“新人文史观”. “自然一体”、“世界一家”、“人文一史”,将“一体”(生物学)、“一 家”(社会学)、“一史”( 人文学)贯通起来,成为现代学术史上 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进行融会贯通以求创新的大家。 潘光旦既拥有精深的生物学知识,又有深厚的传统人文根底,对达 尔文进化论作出了创造性诠释。
1. 大学的教育目标 大学的教育目的:使己与群相位相育。
文明人类之生活要不外两大方面,曰己,曰群, 或曰个人,曰社会。而教育之最大的目的,要不 外使群中之己与众己所构成之群各得其安所遂生 之道,且进以相位相育,相方相苞;相位相育: (《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朱 注:“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 ) 群 与己实相互依存,不应相对立。则此地无中外, 时无古今,无往而不可通者也。
基础在育人,而不是知识论。 个人与群体的相位相育,和谐共生,既是社 会目标,也是教育目的。 依布鲁贝克之说,梅贻琦属政治(社会)论 者。
(二) “生活为本,事业为末”的通识教育。 “夫社会生活大于社会事业,事业不过为人生 之一部分,其足以辅翼人生,推进人生,固 为事实,然不能谓全部人生即寄寓于事业也 。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 业的准备也。”
社会化与人文化为工业化的核心问题。 “人才问题又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组织人才,一 是技术人才。近代西洋从事于工业建设的人告诉我 们,只靠技术人才,是不足以成事的,组织人才的 重要至少不在技术人才之下。”
“大学工学院必须添设有关通识的课程,而减少专 攻技术的课程。……真正工业的组织人才,对于 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以至于一切的人文科 学、文化背景,都应该有充分的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