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乎世界之潮流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顺乎世界之潮流》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顺乎世界之潮流》,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第五个专题第一课。
第五个专题讲述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伴随着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而不断深入的,其主题是救亡图存,其方向是向西方学习,大致围绕从学习器物,制度,思想文化三个阶段展开。
在学习本专题时需要注意与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以及必修二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相联系。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思想界学习西方器物、制度的两个阶段。
二、学情分析
本课面向高2年级学生,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解析史料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并且学生在初中时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内容有所了解,为学习本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了解维新变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法、史料分析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近代中国人民敢于面对现实、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开拓勇气与创新意识。
树立为振兴中华、刻苦读书,敢为天下先的现代意识。
四、重点难点
重点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异同,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历程及其历史背景。
五、教法学法
教法采用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集文字、音像、图片于一体,采用材料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等,结合导学案,通过课堂师生互动逐一解决,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学法指导借助问题创设情境,组织小组合作与讨论等活动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
六、教学过程
【导入】采用视频资料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到15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培养学生从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历史。
【教学过程】我根据教材将本课分成开眼篇、维新篇和共和篇三部分内容。
这样既可以体现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时序性,又体现了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
同时我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
第一组: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对比中西方近代前夕的历史,让学生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做对比并分析当时的统治者是如何认识世界和中国的呢!知识分子对世界了解吗?
第一部分维新篇由第二组负责完成。
第二组:在与西方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我打算用提问法落实基础,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对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思想进行评价。
掌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来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方法。
关于洋务运动,结合地主阶级思想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思考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否具有必然性。
第二部分维新篇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出示时局图。
提问,假设你是当时一位资产阶级爱国者,你会为改变中国的命运做些什么?(由三四组负责)
第三组:引导第三组学生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代表人物的阶级局限性并结合课本归纳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各自的思想主张及共同点。
将基础知识根据形成表格进行梳理,突出重点内容,分析维新思想学习内容上的变化及原因。
第四组:以维新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作为主题,继续讨论可能涉及到的关键词(爱国,进步,启蒙),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第三部分共和篇对学生熟悉的内容以提问法、讨论法较快的带过。
第五组:列表归纳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及特点。
随后根据孙中山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引导学生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出发,从先驱者的思想中汲取精华,与时俱进,服务于社会现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公民意识。
本课内容庞杂,但线索清晰,所以教授本课时要将线索牢牢抓住,用板书及表格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抓住主线,夯实基础。
一个主题:中国向何处去?
一个方向:向西方学习。
三个阶段:器物-制度-思想文化
通过板书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向西方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制度-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
最后,向学生提问,我们在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同时冲击和瓦解了以道德为核心的传统儒家思想。
那么当时的民众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态度是如何呢?今天的我们又该以一种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西方文化以及我们的传统文化呢?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关怀,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承接下一课《新文化运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