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高中语文 第7课 齐桓晋文之事名师课件 鲁人版必修5

合集下载

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鲁人版 齐桓晋文之事 课件(49张)

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鲁人版 齐桓晋文之事 课件(49张)

3.一词多义
王兴甲兵 ①抑 . (1)抑 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②抑 . 吾老 ①老 . (2)老 ②以及人之老 . 吾幼 ①幼 . (3)幼 ②以及人之幼 .
之所大欲 ①王 . (4)王 者 ②然而不王 . 长者折枝 ①为 . (5)为 也 ②是不为 . 不为也 ①是 . (6)是 也 ②吾不为是 . 其财 ①我非爱 . (7)爱 人 ②吴广素爱 .
(6)赴愬 于王 . (7)刑 于寡妻 . (8)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 (9)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10)吾惛 ,不能进于是矣 . (11)是罔 民也 .
【答案】(1)以,通“已”,读 yǐ,止。(2)说,通“悦”,读 yuè ,高兴。(3) 采,通“彩”,读 cǎi,衣着陈设的漂亮颜色。(4)盖,通“盍”,读 hé ,何不; 反,通“返”,读 fǎn。(5)涂,通“途”,读 tú ,道路。(6)愬,通“诉”,读 sù , 申诉。(7)刑,通“型”,读 xí ng,用作动词,做榜样。(8)已,通“矣”,读 yǐ。 (9)颁,通“斑”,读 bān,花白。(10)惛,通“昏”,读 hūn,糊涂。(11)罔,通 “网”,读 wǎng,用作动词,用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会。晚年孟子回到家乡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 《书》 ,述仲尼之意, 作《孟子》七篇”。 孟子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他的许多思想被记载在《孟 子》里,是我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精华。
2.写作背景 战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列国分立开始趋向统一。这一前所未 有的巨大变动,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 的局面。儒、道、墨、法、兵、名、纵横诸家都宣扬自己的一套政治主张。孟子 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属于儒家学派。 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他多次到过齐国, 尽管他先后受到齐威王和齐宣王的礼遇,但齐宣王倾心于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 一心想建立霸业,最终未能采纳孟子的政治主张。

语文必修5鲁人版第7课《齐桓晋文之事》课件(54张)

语文必修5鲁人版第7课《齐桓晋文之事》课件(54张)

2、胡龁 hé 4、觳觫 húsù 6、忖度 cǔn duó 8、舆薪 yú n bì 10、便嬖 piá sù 12、愬于王 wǎng 14、罔民 yì 16、衣帛 18、豚、彘 tún zhì 20、畜妻子 xù
1、《齐恒晋文之事》是什么体裁的文章?
对话体议论文
2、在文章中孟子提出的主张是什么?

明以教我 相当于“而”,不译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连词,“来” 树之以桑 介词,“把” 申之以孝悌之义 介词,“把”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古义:到这种程度 今义:连词,表承接。
然后从而刑之
古义:接着就 今义:连词,表因果。
凶年免于死亡
古义:饿死逃亡 今义:死亡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 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庠序——古代地方学校。 颁通“斑”, 颁白——鬓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负戴——用背驮着东西、用头顶着东西 孝悌—— 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名作动,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敬,爱护 刑于寡妻 名作动,做榜样 危士臣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 朝秦楚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朝拜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名作动,种 名作动,穿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形作动,远远地离开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不为者与不能为者之形,何以异 形作动,区别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名作动,处罚 名作动,陷害 老者衣帛食肉 名作动,穿 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降服
第二步引导:
引导宣王认识自己有“保民而王” 的条件。 引导方法:
举出以羊易牛的事例。

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而不足以举一羽 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语文:4.7《齐桓晋文之事》课件(1)(鲁人版必修5)

语文:4.7《齐桓晋文之事》课件(1)(鲁人版必修5)

2021/4/6
7
实词活用:
1、无以,则王乎
王:名词活用为动词,行“王道”
2、欲辟土地,朝秦楚 朝:使动用法,“使……朝
3、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见之”刑。:名词活用作动词,“处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罚名”词。用作动词。
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
“以”通“已”
2、王说,曰:“诗云…” “说”通“曰”
2021/4/6
12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 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 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 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 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 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 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 亡”,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 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 稷下扩置学宫,招 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 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 是,孟子便 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 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 “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 张2了021/4,/6 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13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2021/4/6
1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 人和。
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4、民为贵,君为轻。
2021/4/6
孟子家2 墓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2021/4/6
3
孟 子 像
2021/4/6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 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 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 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 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 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 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 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 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 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 《孟子》七篇”。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第三招:“信”——博君好感 孟子打开与王对话的突破口后,抓住了齐宣王被百姓议 论的“以羊易牛”这件事,使王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困 境中,再以“臣固知王之不忍”,表明自己对王的理解, 替王开脱,博得了宣王的信任;这时孟子指出“以羊易 牛”一事中,羊和牛其实没有区别,同样是“无罪而就 死地”,又一次使王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困境中,让王 说出“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再一次为王辩解,点明 “以羊易牛”一事与行仁政的共通点﹕皆有怜悯仁爱之 心。而这正是“保民而王”的基础。
活动任务三:解孟子之梦
㈠梦里那个闪光的话题
1.本文看似以王的九次提问推动对话,实则为孟子七次抛出设问 ,引导王的思维,完成了战国时期这个闪光的“保民而王”的话题 ,孟子是怎样让这个话题闪光的?
第一招:“旋”——顾而言他 面对齐宣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这个关于“霸道”的问题,
孟子即刻托辞“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 未之闻也”,避开齐宣王的问题而不回答;接着,婉转地说:“无以, 则王乎?”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去,使宣王 难以拒绝,直问“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第六招:“诱”——美景诱君 在堵死宣王退路,使他不再徘徊于“王道”与“霸道”之间后, 孟子又描绘了一幅发政施仁后的美好社会图景:“天下仕者皆欲立 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
欲出于王之涂,天下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这样的美好图景, 当然具有诱惑力。
第七招:“告”——一针见血 美好图景的实现需要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孟子更是直言相告,其 核心是两点,第一点是“制民之产”,使百姓有衣有食;第二点 是“谨庠序之教”,使百姓懂得礼义。做到这两点,老百姓归附, 形成“孰能御之”之势,全篇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作结。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

阅读课文第1~7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①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②焉,臣 未之.③闻也。无以,则王.④乎?”
(①动词, 述说,谈论 ;②动词, 流传 ; ③代词, 代这件事 ;④动词, 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
(4)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同“彩” ) (5)盖.亦反其本矣( 同“盍”,何不 ) (6)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同“途”,道路 ) (7)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 (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斑”,花白 )
(①动词, 抵挡,抵抗 ; ②名词, 仁政王道 ; ③名词, 同“途”,道路 ; ④动词, 憎恨 。)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介词结构后置) 参考答案: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王曰:“吾惛.(hūn)①,不能进.于.是.②矣。愿夫子辅吾志.③,明以 教我。我虽不敏.④,请尝.试.⑤之。”
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 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
《孟子》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 都分为上、下。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 记》中的《大学》《中庸》以及《论语》合称为“四书”。“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 重要取材依据。
(①副词, 只是 ;②形容词, 足 ;③疑问代词, 何 ; ④名词, 空闲 ;⑤动词, 讲求 ;⑥代词, 代王道 ; ⑦疑问代词, 何不 。)

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5鲁人版 第7课 齐桓晋文之事 课件(48张)

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5鲁人版 第7课 齐桓晋文之事 课件(48张)

阅读课文,划分课文层次 :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 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 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 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 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 施。
解释划横线的词语 牛何之 不知有诸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彼恶知之 则牛羊何择焉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百姓之不见保 挟太山以超北海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是乃仁术也 则王许之乎 度,然后知长短
翻译句子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 未之闻也。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 下可运于掌。 6、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7、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 熟读开头至“王请度之”(可不可以实行王道) 部分,疏通文意并思考: (1)分析文章以羊易牛衅钟的事例。 ①齐宣王如何解释他“以羊易牛”衅钟 做法的理由? ②齐国百姓对此事有什么看法? ③孟子又是怎样看待此事的? (2)“为长者折技”这一设例,旨在说明什么? (3)孟子引用《诗经》一段话,旨在说明什么?

C.无以,则王乎? 以:通“已”,止。 D.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涂:通“途”,道 路。 E.盖亦反其本矣! 盖:通“盍”,何不。
B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 A 是 A.你想用政治说教的办法让那些大贪巨贪投 案自首,重新做人,那简直是缘木求鱼。 B.这个检察官的眼睛真可谓明察秋毫,再巧 妙的伪装也逃不出他的视线。 C这天,李大鹏与三十年前的老同学在黄山 小径上狭路相逢,一见面,两人就亲热地谈 起来。 D.今天是寒假开学的第一天,还不到十点 钟,教室里高朋满座,全班同学都到齐了。

鲁人版语文必修五第7课《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2

鲁人版语文必修五第7课《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2
译为“你的”“你们的”。 • 若入前为寿 •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④代词,他,他的 • 孔子生不知其父,若母匿(隐瞒)之。
⑤指示代词,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⑥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
天若有情天亦老。 ⑦连词,至,至于。(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 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至于说到---”的 意思)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 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 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 王道。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 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第一部分
• 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 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
⑥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通“薆”,隐蔽,躲 藏
重点实词:与
• 1、然则废衅钟与 同“欤”,吗 • 2、我持……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给予 • 3、孰与君少长 和 • 4、蹇叔之子与师 参与 • 5、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交好
第三层(1)
•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词:
• 1、夫子之谓也
宾语前置
• 2、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这样
异:形容词做动词,感到奇怪。
第二层(3)
• 11、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小、大:形作名 恶:何,怎么
• 12、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隐:恻隐,哀怜 • 13、是诚何心哉 诚:真的
• 14、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宜:应当
主谓倒装句
• 13、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伤:伤害
• 1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形作动,远离
道:谈论 • 2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宾语前置句 • 3、无以,则王乎
以:同“已”,停止(这个话题)

高二语文鲁人版必修5课件:第四单元以天下为己任7《齐桓晋文之事》

高二语文鲁人版必修5课件:第四单元以天下为己任7《齐桓晋文之事》

(2)关于《孟子》 关于《孟子》的作者,历来有三种看法。或认为是孟子本人所著,或认为是 他的门徒所著或认为是他们师徒合著。后一种观点是司马迁在《史记》中 提出的,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孟子》是模仿《论语》的,主要记录孟子的 言行。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诸侯间攻城掠地、 残害人民的不义之战。他还呼吁省刑薄赋,制定民产,对人民的苦难给予了 极大的同情和关注。 《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分,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扇动性,有纵横 家、雄辩家的气势,充分反应了战国时代尖锐猛烈的阶级斗争。《孟子》 散文善于运用比喻。《孟子》全书共261章,其中有93章共用了159个比喻, 可见孟子是善用比喻的能手。
一、常识整合 1.走近作者
课前预习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现在山东省邹城东南) 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 收徒讲学。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 政”“王道”,始终不受重用。晚年返回故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汉武帝时“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 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其为“亚圣”。
7 齐桓晋文之事
风雅诗斋 课前预习 文本精解
风雅诗斋
千秋岁·数声
张先
数声 ,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
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XXX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赏读:张先(990-1078),字子野,天圣八年进士。因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 治平元年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上片完全运用描写景物来烘 托、暗示美好爱情横遭阻抑的沉痛之情。起句把鸣声悲切的 提出来,诏告美好的春 光又过去了。惜春之情油然而生,故有“惜春更把残红折”之举动。紧接着“雨轻 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是上片最为重要的两句:表面上是写时令,写景物,但用的是语 意双关,说的是爱情遭受破坏。青春初恋遭此打击,情何以堪!经过这场灾难,美好的 春光便又在 声中归去。换头“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两句来得很突然。这种极 怨的气势下,受害者接着表示其反抗的决心,“天不老,情难绝”。这两句化用李贺 “天若有情天亦老”诗句而含意却不完全一样,此处强调的是天不会老,爱情也永无 断绝的时候。这爱情是怎样的呢?“心似双丝网,中有XXX结。”这个情网里,他们 是通过千万个结,把彼此牢牢实实地系住,谁想破坏它都是白费的。这是全词“警策 ”之语。情思未了,不觉春宵已经过去,这时东窗未白,残月犹明。如此作结,言尽而 味永。

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5鲁人版 第7课 齐桓晋文之事 课件(35张)

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5鲁人版 第7课 齐桓晋文之事 课件(35张)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 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躄踊痛哭这样的事。 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 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
屠杀的事情。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 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和十五这两 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 一一学习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了。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 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 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 乐也。
觳觫 放辟 庠序 颁白
pián bì 便嬖 fàng pì 畜妻子 xù xiáng tì 孝悌 bān biǎn 褊小 hú sù
邪侈 chǐ 则王 wà ng 胡龁 hé
[译文]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 ——引自《韩诗外传》 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 “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 “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 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 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 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 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 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孟子晚年 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都时 常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 子“仁政”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 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 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最后,孟子来到膝国,膝国太子对孟子 的 “仁政”十分感兴趣,于是孟子便在膝国实行他“仁政” 的思想。遗憾的是,膝国是个小国,时时 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 天下。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 “仁政”思想。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 实施他的政策。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

【K12配套】最新鲁人版语文必修五第7课《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1

【K12配套】最新鲁人版语文必修五第7课《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1

•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劝说齐宣王施行保民 仁政的言论。说明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保 民的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的作用, 在于推行仁政;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在于制 民之产。说理逻辑严密,迂回曲折,层层深入, 跌宕起伏,且善于取譬设喻,形象生动。
• 《我有一个梦想》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 丁·路德·金在华盛顿特区一次25万人的集会 上的演讲,作者以饱满的激情号召黑人朋友团 结起来,为争取民主平等的权利而斗争,文章
• 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实行仁政王道的 政治主张。他多次到过齐国,尽管他先后受到 齐威王和齐宣王的礼遇,但齐宣王倾心于春秋 时期的霸主地位,一心想建立霸业,即位后任 用名将田忌、孙膑等,伐魏大胜,后又攻伐燕 国等弱小国家,最终未能采纳孟子的政治主张。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刑.为于长寡者妻折,枝.至于兄弟 B.抑盖..为亦采反色其不本足矣视于目与 C.行放旅辟皆邪欲侈出,于无王不之为涂.已. D.颁罔..白民者而不可负为戴也于道路矣
• 【解析】 A.刑—型,枝—肢;B.盖—盍;C. 涂—途,已—矣;D.颁—斑,罔—网。
A.气势磅.礴(pánɡ) B.设喻取譬.(pì) C.君子远庖.厨(páo) D.放辟.邪侈(pì)
觳.觫(hú) 褊.小(biǎn) 便嬖.(bì) 不赡.(shàn)
孝悌.之义(dì) 以畜.妻子(chù) 鸡豚.狗彘(tún) 莅.临寒舍(wèi)
• 【解析】 A.“悌”应读为“tì”;B.“畜”应 读为“xù”;D.“莅”应读为“lì”。
• 《华盛顿的选择》一文主要是通过对华盛顿一 段人生经历的叙述来表现他谦卑、真诚、功勋 卓越却不居功自傲的伟人风范,文章满含作者 真挚浓郁的感情,材料安排详略得当,值得品 读。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表修饰
8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
曰:‘牛何之?’对曰:‘将以( )衅钟。’王曰:‘舍之!吾不
忍宾词其语,觳前到觫置,,。往之若,无动罪而就省死略以地句:。。介’以词对(,曰之用):衅‘钟然则废衅钟与?’句这首样连那词么,既然
恐惧发抖 若:这样。 就:动词,靠近,走向
能不太了解了。
作者作介者绍介绍
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
(今山东邹城)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继承孔子的学说,提出“仁政”口
号,兼言仁与义。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
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心性说之本。在儒家学派中其地
孟子智慧
仁政 王道
孟子提出“以羊易牛”事例 肯定齐宣王不忍之心, 具备行王道条件
孟子策略:肯定善心取得信任 “百姓皆以王为爱”“无伤也”
齐宣王表现: “诚有百姓者”
以羊易牛
“王笑曰”“王说” 有基础
(不忍之心)
心有戚戚,有所接受
论辩艺术:因势利导,层层推进, 攻心为上
对立
接受
这部分孟子挖掘了齐宣王身上具备的行王道的潜质——仁心
怜悯,痛惜
区别
如果 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
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恶:怎么/那里
翻译:齐宣王说:“有这样事。”(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 下了,老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惜。我本来知道您是不忍心。” (齐宣王)说: “是的,的确有这样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吝惜一头牛?就是 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替 换它。”(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换大, 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 什么区别呢?”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方:方圆 集:会集,总算起来 服:使....降服 盖:通”盍“,何不 反:同”返“,回到
本:根本 疾:憎恨,怨恨 其:如果 若:这样
zh.y.windows
第三阶段对话
孟子连续发问,指出齐宣王的大欲,指出“霸道”的危害,并敦 促齐宣王“反本行王道”。
步步紧逼陈述利弊。 先列举了霸道的种种害处,引导齐宣王说出自己的“大欲”; 点明齐宣王的“大欲”后,马上以“缘木求鱼”比喻,彻底打碎了他 的幻想; 再步步进逼,以邹与楚战类比,说明齐若与天下对抗,强弱不均之势 显而易见,假设论证(今王发政施仁……)从而导出小不敌大、寡不敌众 、弱不敌强的结论,以使齐宣王彻底放弃“霸道”。
zh.y.windows
(27-29)段
字词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 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 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已:通"矣"相当于“了” 辟:开拓 朝:使....朝见 莅:临,这里指统治 中国:指中原地区
zh.y.windows
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
县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 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 宋、滕、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道”,但始终不 受重用。
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汉武 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 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 和孔子并称;到元、明时称为“亚圣”。
巧设比喻指出问题。 比喻论证:“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比喻“百姓之不见保”。 对比论证:①恩足以及禽兽VS功不至于百姓。②不能挟太山以超北海 VS不能为长者折枝。③推恩足以保四海VS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引用论证:《诗经》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1.2 齐桓晋文之事 课件(共34张PPT)

1.2 齐桓晋文之事 课件(共34张PPT)
于民;推恩于民,天下王之。
事件:举重、老吾老、邹国敌楚 积极意义:在孟子的步步紧逼下,宣王陷于
两难之境,不得不答应“推恩”,施行王道。
学习任务二 04 第四阶段 反本措施
孟子论述策略 先后有序,环环相扣
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
就教,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张:
“制民之产”
A ——不能 “挟太山以超北海”,“是诚
绝 不能”;
招 : 逻
“王之不王 ”“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
辑 B——不能 “为长者折枝”“是不为也”;
三 “王之不王,不为也”;
段 论
故“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B否定A
结论:“推恩于民”很容易,能做到。
孟子的证明题—— 命题:“推恩”和“不推恩”的两种结果
使百姓有恒产,
足以饱身养家
物质
“谨庠序之教”
对他们施以 礼义道德的教育
精神
• 做到这一点,老百姓归附,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
形成“孰能御之”之势。全篇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
卷作结。
在本次的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 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有理有据。 对比论证: 明君制民之产VS今也制民之产。
孟子的证明题— 命题:齐宣王有“不忍之心”


“远庖厨”“不见其杀禽兽”——这是“仁术”;


“以羊易牛未见杀羊”——这是“仁术”的表现。
辑 三
所以,“以羊易牛”是乃“仁术”。

有“仁术”则有“不忍之心”,

所以,齐宣王是有“不忍之心”。
在本次的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 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 语:告诉
➢ 老:形作动,敬爱
➢ 折枝:弯腰行礼/折取树枝, ➢ 老:形作名,老人
喻指常人较易办到的事情 ➢ 枝:同“肢”,肢体
➢ 以:表递进,进而 ➢ 及:到 ➢ 幼:形作动,爱护
➢ 幼:形作名,小孩
➢ 天下可运于掌:比喻天下很容易治理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 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 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 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 心为甚。王请度之!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 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齐宣王) 说:“ 有这件事。” (孟子) 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惜(一 头牛),而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 (齐宣王)说:“ 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有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 地狭小,我又何至于吝惜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没有罪 过却要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换它。”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 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 说:通“悦”,高兴 ➢ 忖度:揣测 ➢ 夫子之谓:宾前 ➢ 乃:这样 ➢ 戚戚: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 ➢ 所以…者: …的原因
➢ 复:禀报 ➢ 钧:30斤为一钧 ➢ 而:表转折 ➢ 明:形作名,视力
思考:孟子引用“刑于寡妻请输,入至标于题兄弟,以御于家邦”,旨在 说明什么?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
推己及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以天下为己任7齐桓晋文之事课件鲁人版必修5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以天下为己任7齐桓晋文之事课件鲁人版必修5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8)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宾语前置句)
译文:使人民(生活)安定就可施行王道以统一天下,没有人能抵挡他。
(9)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主谓倒装句)
译文: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10)百姓之不见保
(被动句)
译文: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
[识作者]
[常识·速览] 弘扬孔子学说的儒家大师——“亚圣”孟子
王请度.之(动词,考虑)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动词,翻越)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代词,这样)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动词,是) (6)乃王乃.师不北知定有中汉原,日无,论家魏祭晋无(忘副告词乃,.翁竟(然代)词,你的)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副词,才) 屠乃.奔倚其下(连词,于是)
然。诚.有百姓者(副词,的确) (3)诚是帝诚感.何其心诚.哉,(命形夸容娥词氏二,子真负的)二山(形容词,真诚)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副词,果真) (4)许则杂王然许相.之许.乎((动动词词,,赞同赞)同,认可)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动词,揣测) (5)度权(,动然词后,知衡轻量重长;短度).,然后知长短
(1)爱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形容词,吝啬,舍不得)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动词,爱惜)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动词,述说,谈论) (2)道不得足道.为者外多人助道,.也失(道动者词寡助,(说名,词讲),道义,道理)
任重道.远(名词,路,道路)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有所发展,他抨击暴政,主张施行仁政,提出了 系统的仁政学说。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孟子 主张人性是善的。他提倡通过学养保持善性,在道德上具备仁、义、礼、智, 能做到“舍生取义”——可以为正义而献身。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 “有所不为”的操守,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成为封建时 代士人的处世准则。孟子一身正气,不附和权贵,他称赞“富贵不能淫(放纵),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他主张 人性本善;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 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 思想。他反对一切不义战争和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 事。他提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成为封建时 代士大夫入世出世的准则。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我陷入过困境,甚至一蹶不振。冥寂中,那个声音又在 说:困难是人生的教科书,逆境是一所最好的大学。
我饱受过病残之苦,苦闷中想了却一生。那个声音又在 说:你还有生命,只要壮志在胸,就会不负有限生命。
人生有无数考题,答案却只有一个——奋进! 人生没有停靠站,自我本身永远是一个出发点。无论何地 何时,只要创造就会有收获;只有不息的奋进,才能证明生命 的存在。
2.写作背景 从春秋时代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 即由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转化。到了战国中期,各国互相 攻伐,强者称霸,列国分立开始趋向统一。这一前所未有的巨 大变动,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 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儒、道、墨、法、兵、名、纵横诸家都竭 力宣扬自己的一套政治主张。 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 他多次到过齐国,尽管他先后受到齐威王和齐宣王的礼遇,但 齐宣王倾心于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一心想建立霸业。即位后 任用名将田忌、孙膑等,伐魏大胜,后又攻伐燕国等弱小国 家,最终未能采纳孟子的政治主张。
3.人一能之,己百能之;人十能之,己千能之。
——《礼记·中庸》
赏读:(如果自己不如别人聪明,那么)别人花一分力气
就能学好的,自己就花百分的力气学好它;人家花十分的力气
能学好的,自己就花千分的力气学好它。这句话是说人要自
强,不甘落后。有了自强的心态,必然会勤奋,“勤能补
拙”,原本不够聪明的人也会聪明起来了。
(6)吾不为是.也 古义:___代__词__,__“__这__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常__作__判__断__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类活用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__“__树__”__,__名__词__带__宾__语__“__之__”__活__用__动__词__,__种__植_______ (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__“__衣__”__,__名__词__带__宾__语__“__帛__”__做__动__词__,__穿__着_________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__名__词__“__王__”__受__副__词__“__不__”__的__修__饰__,__做__动__词__,__“__称__王_ ” (4)朝.秦楚
2.一词多义 (1)抑抑抑..王为兴采甲色兵不足视副于词目,与难道连,词岂,还是
以若.所为 (2)若若.是其甚与
代词“你” 像
其若.是 如果
(3)诸王 不之 识诸 有.臣 诸.,皆之足乎以,供兼之词各位
未之.有也 (4)之王 以羊 之.诸 易臣 之.
代词,代“事” 助词,“的” 代词,代“牛”
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3.审美视窗 孤高而又热爱和平的孟子
孟子是孤独高傲的。他认为“人皆可成尧舜。”他高举起 “民贵君轻”的旗帜,他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 些无不闪烁着朴素的民本色彩。只要大家肯努力,不断提高自 己的道德素养,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他还把人 民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他尊重人,把人从神权思想和血统论 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对后世影响深远。当前,我们倡导的“以 人为本”,大概也发端于此,可见其思想的超前性。
《孟子》共七篇,各篇又都分为上下两篇。《孟子》散文 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 横家、雄辩家的气概,充分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 争。
《孟子》散文善于运用比喻。用比喻说理,用生动形象的 比喻来进行论辩,不仅增加了形象性,富有情趣,引人入胜, 而且显得简洁、明白,更有说明力。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
赏读:三个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的师长的
人。人人都有相对的技能和特长,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只要
虚心向别人学习,一定能找到可以教自己的老师。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孟 子 ( 公 元 前 372— 公 元 前 289) , 名 轲 , 字 子 舆。战国时期邹(现在山东省邹城东南)人。战国时 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 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时开始周游 列国,先后到齐、宋、魏、鲁等国,游说诸侯, 宣扬“仁政”、“王道”,始终不受重用。晚年 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汉武帝时“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 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 并称;元、明时称其为“亚圣”。
(2)诚.有百姓者 古义:__的__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诚__实__,__诚__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古义:__怜__悯__,__痛__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常__用__于__“__隐__隐__约__约__”__“__隐__蔽__”_____________
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5)老老以.吾及老人之动老.词名,词以,…老…人为老人 (6)幼幼以.吾及幼人之动幼.词名,词以,…幼…儿为幼儿
(7)王王然.之而所不大王.欲者
名词“君王” 动词,“称王”
(8)为为是.长不者为.折也枝
介词,替 动词,“做”
_动__词__,__是__“__以__…__…__为__老__人__”__、__“__以__…__…__为__幼__儿__”__的__意__思__。_____
5.特殊句式 (1)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___判__断__句__,__“__也__”__表__判__断__,__此__句__为__否__定__判__断__。_________ (2)未之有也___倒__装__句__,__否__定__句__,_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_________ (3)吾何快于是_倒__装__句__,__介__词__结__构__“__于__是__”__后__置__。_______ (4)不见保___被__动__句__,__“__见__”__表__被__动__。_________________ (5)曰:“有之。”省__略__句__,__“__曰__”__前__省__略__主__语__“__齐__宣__王__”。 (6)欲辟土地_____省__略__句__,__省__略__主__语__。__________________
修身名句 1.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告子下》 赏读: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孟子认为, 一个普通人如果要成为尧,成为舜,成为贤,成为圣,关键是 要去“做”,若能时时处处都按照尧舜的思想、言行去做,自 己不也就成为尧舜了么?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榜样的力量是无 穷的,若能为自己树立一个好榜样,并按照榜样的思想、言行 去做,自己也就可以迅速成长了。
(9)放辟邪侈,无不为已._____已__,__通__“__矣__”__,__读__y_ǐ ______
(1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颁__,__通__“__斑__”__,__读__b_ā_n_____ (11)是罔.民也______________罔__,__通__“__网__”__,__读__w_ǎ_n_ɡ_____
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
赏读: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够改正,这就是 最大的好事啊。春秋时晋国的国君晋灵公是个暴君。有一次, 厨师煮的熊掌不够熟,他就下令把厨师杀掉了。大臣士季进宫 劝谏他,话未出口,晋灵公就说:“我知道错了,今后一定改 正。”知错必改,坏事也就变成了好事。莫大焉:没有比这个 更大的了。
孟子又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人。他反对战争,但并不是反对 所有的战争。他将战争分为正义和非正义,他反对的恰是那种 以兼并、掠夺来统一天下的非正义战争。他用“得道”与“失 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论述战争,“得道多助,失道 寡助”,不出一兵一卒,就能威慑敌人,那是何等魄力与自 信,对于现代治国方略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用人方面,他 主张,君主应先听民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 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这种用人观,不论在古代,还是当下,不失为一条良策。若 此,干部选拔中的买官卖官、贪污受贿、裙带风、任人维亲等 皆可杜绝,深为孟子的远见卓识叹服。
朝,使动用法,“使……朝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危5),危.使士动臣用法,使……受到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__第__一__个__“__老__”__字__及__下__句__第__一__个__“__幼__”__字__都__是__形__容__词___,__用__作_
在人生旅程中,常常有一个声音告诉我:快去创造,创造 才有收获。只要你一息尚存,就要努力创造!
我曾有过企望,企望机遇的到来。那个声音告诉我:机遇 只垂青于不懈奋斗的人,等待会丧失青春年华。
我曾因不得志而叹息。那个声音又在说:慨叹是弱者,奋 进才有用武之地。
我有过失误之后的捶胸顿足。那个声音又在说:振作起 来,重新选择新的目标,你就会感受到生命的新内容。我有过 名落孙山的失望,我感到疲倦,感到前途茫然。那个声音又在 说:莫沮丧,成才的路有千万条。
(9)是是吾.不不为为也是.也
动词,肯定判断词 代词,“这些”
(10)爱我吴非广爱素.其爱.财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