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多酚类物质与红茶品质形成

合集下载

红茶品质的形成

红茶品质的形成

红茶品质的形成红茶品质的形成红茶是一种发酵茶形成红茶特有的品质特点,由于发酵使鲜叶内化学成分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红茶的发酵起绿叶红变,实质上是多酚类化合物的酶性氧化,不同于一般的酿酒,能酱的发酵的性质加以区别.绿叶红变及色泽的形成:鲜叶在正常生长时,活细胞在呼吸代谢过程中发生儿茶素+氧----多酚酶---邻醌+水(呼吸色素)同时邻醌又从氧化基质(葡萄糖) 取氧还原为多酚类化合物邻醌+葡萄糖—儿茶素+二氧化碳,由于这一区反过程是平调而协调的,所以生成的醌类物质没有聚积的可能,茶树上绿色叶子就不会变红.制造进程中:萎凋促进酶活性增强,量化基质葡萄糖不断消耗,失去平衡多酚类氧化趋于不可逆反应,产物聚积.红茶即将开始.,1揉捻破坏组织酶与酚接触--(氧)--红变达到高酚类氧化充分有色物质积累,2干燥破坏酶的活性,红变结束茶红素与茶黄素含量高低及比例直接影响到儿茶水色的深浅,明亮度.含量丰富,比例适中,水色红艳明亮,红茶茶黄素比例高,汤偏黄,味青涩,发酵不足,老茶黄素比例高,汤暗浊,味淡,发酵过度,茶黄素溶于水橙黄色,亮度,"金圈"与茶黄素多少决定。

茶红素是一种混合物,是红茶内含最多的一类化合物,溶于茶汤棕红色,不影响红茶汤色和叶底深度的主要目标.叶绿素影响好未充分破坏,是产生多条茶青的主要原因胡萝卜素氧化较多,叶黄素变化小,当叶绿素破坏以后叶色呈黄色,叶黄素造成,二者不溶于水,形成干茶和叶底花青素发生氧化味青涩味稍减累花黄素氧化,汤色红艳不相关滋味多酚类化合物:咖啡碱,酶氨基酸多酚类化合物滋味浓强的主要成分.由于酯型儿茶是一类复杂的儿茶素,本具有强烈的苦涩味收敛性强,发生氧缩合,生成茶黄素,茶红素.茶黄素有收敛性,茶红素过多则使醇和,收敛性强好茶黄素含量在0.7%以上,茶FR9%以上比例10~15左右时,品质较优良.含量高及比例与合理的制茶技术有一定关系滋味鲜爽氨基酸:未氧化的儿茶素,茶黄素,咖啡碱等氨基酸是鲜味物质多与多酚类协调配合,红茶浓醇鲜爽的滋味特征.咖啡碱带苦味,与茶红素,茶黄素形成不溶于冷水的混合物,产生冷后浑现象,越红是说明物质越丰富.茶黄素+咖啡碱混合物橙黄色茶红素+咖啡碱混合物棕色带品质优良,黄素含量高,冷后浑现象出现快状物鲜色悦目, 状的灰暗,茶红/TF比例大,明亮度,鲜爽度大甜味糖类物质作用多醣(溶水酶)单,双糖原果胶素(果胶酶)水溶果胶茶香气鲜叶50种黄色物质,红茶33种.胶类高,产生主要,在加工过程中产生色味物质;低蒸发损失,醇类氧化成,酸性物质中香气显露,邻醌氧化能力较多(氨基酸,生成氨基酸儿茶素红艳汤色及水显香气) 组分复杂,量数综合形成 , 香气的变化呈现先低,中高,后低的倾向.发酵发水浓郁的香气时,停止发酵即可得较高的香气.。

第二节 多酚类物质与红茶品质形成

第二节 多酚类物质与红茶品质形成
24
茶红素可分为三部分,即高分子量的TR-1、中 分子量的TR-2和低分子量的TR-3。其中TR-3 占干物质的13%-18%,呈红褐色、微有收敛 性,在460nm处有较强的吸收,对茶汤滋味 与汤色浓度起极为重要的作用。而TR-1(占干 物质的2%-6%)和TR-2(占干物质的1%3%)呈褐色,无收敛性,在460nm处吸收率 较低,能使汤色变暗,滋味变淡。
6
邻醌还极易产生聚合反应,形成中间产物联 苯酚醌类。
联苯酚醌类的形成既包括连苯三酚基没食子 儿茶素邻醌,也包括邻苯二酚基的儿茶素的 邻醌发生聚合或缩合反应;D-儿茶素的邻醌 还可通过邻醌基与A环之间进行直线聚合。
7
联苯酚醌不稳定,会发生歧化作用,一部分还原 成双黄烷醇,双黄烷醇无色,溶于水,具有一定 的鲜味,含量约占茶叶干物重的1%-2%。是构 成茶汤鲜度、强度和浓度的综合因子之一。
2
1. 茶黄素的形成
G=没食子酰基
R
茶黄素
OH
茶黄素-3-单没食子酸酯 G
茶黄素-3’-单没食子酸酯 OH
茶黄素-3,3’-双没食子酸酯 G
R’
OH (TF1 or TF) OH (TF2 or TF-3-MG) G (TF3 or TF-3’ -MG) G (TF4 or TF-3,3’ -DG)
3
茶黄素形成示意图
PPO:多酚氧化酶
4
邻醌类物质多呈黄棕色或红色,非常不稳定。 发酵中的邻醌可氧化其它物质而还原。特别是 氧化还原电位较高的儿茶素(如EC,ECG)被 酶促氧化成邻醌以后,这种还原作用尤为强烈。
这种现象对于促进红茶品质特征的形成,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发酵中叶绿素的破坏和苦 味物质的转化、大量香气物质的形成,甚至茶 红素类的形成也被认为需要借助某些醌型儿茶 素的还原作载体。

第四章 红茶制造化学(8学时)-第三节(2学时)

第四章 红茶制造化学(8学时)-第三节(2学时)


(3)芳香醇的氧化
第四章 红茶制造化学
3、由醇、酸衍生的芳香物质


茶叶进入萎凋后,丙酮酸 从作为呼吸过程的递氢体 转变为发酵过程的受氢体。 在乙醇发酵过程中,丙酮 酸先脱羧变为乙醛,酸发酵过程中,乙醛 氧化为乙酸。发酵过程中 有很多有机酸(如丙酸、 戊酸、辛酸、异戊酸等) 都是乙酸衍生的。 丙酮酸还可形成丁醛,丁 醛进一步衍生形成异戊醇、 正己醇、反-2-己烯醇、1戊烯-3-醇、异戊醇、顺-2戊烯醇、正己醇、顺-3-己 烯醇及正丁醇等。
第四章 红茶制造化学

在印度,托克来 (tocklai)的一组风味化 学家则将萜烯类色谱 峰面积总和与非萜烯 类化合物的峰面积总 和之比称为Mahanta 比值。
这一设定认为萜烯类
化合物对红茶香气有 利,而非萜烯类化合 物不利。
第四章 红茶制造化学
一、红茶香气特征
(一)红茶香气特征 (二)红茶香气组分与感官品质 (三)红茶特征香气组分
(1)脂肪醇的氧化

在红茶制造中正己醇 的含量(占醇类峰面 积)鲜叶为2.2%,萎 凋叶6.1%,发酵叶 5.9%,毛茶中减至 2.4%。
相应的正己酸(占总
酸重)鲜叶为4.3%, 萎凋叶13.2%,发酵叶 15.5%,毛茶中则高达 20.7%,在制茶中含量 不断增加。
第四章 红茶制造化学

(2)萜烯醇的氧化

第四章 红茶制造化学
6、胡萝卜素降解形成芳香物质

茶叶中大量的类胡萝 卜素在红茶制造中发 生强烈的氧化和热变 化,部分降解形成紫 罗酮、茶螺烯酮、二 氢海葵内酯和达马烯 酮等香气物质。
有些成分虽含量极微,
却是形成红茶特有香 味的重要组分,如鲜 叶中未发现而红茶中 存在的二氢海葵内酯 及茶螺烯酮,被认为 与红茶香气有极大的 关系,只要1µg,即可 产生香气。

项目五 红茶制造化学

项目五 红茶制造化学

适度萎调的叶子 揉切后,开始阶 段,酶活性逐步 提高,但是随着 发酵过程的进展 ,酶活性逐步降 低。原因有三。
当烘干叶达到 70℃以上, PP0彻底变性 ,完全失活。 固定了红茶发 酵过程中形成 的品质。
一、红茶制造过程中重要的酶
红茶是全发酵茶,其品质特征的形成取决于鲜叶所含
化合物的种类,其中对红茶风味影响最为重要的是多 酚类(尤其是儿茶素类)和PPO。
为主体的催化下,利用空气中的氧,使多酚类物质产 生一系列的氧化作用,形成各种氧化产物,与此同时, 以多酚类的氧化还原为中心,推动其它有机物质的转
化,形成红茶特有的色香味品质。
二、多酚类物质在发酵中的变化
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Roberts 发现在红茶初
制过程中,以儿茶素(catechins)为主体的多酚 类物质(Polyphenols)因受多酚类物质的专一性酶 多酚氧化酶(PPO)以及过氧化物酶(POD)的催化, 生成有色氧化产物茶红素类(TRs, thearubigins) 和茶黄素类(TFs, theaflavins),并部分与蛋白 质结合成不溶性化合物。
(3)茶褐素其色泽暗褐,滋味平淡,稍甜,量多,茶汤味淡发
暗,是红茶汤“暗”的主因。
(4)冷后浑
(5) 双黄烷醇
•TF、TR、TB三者比例对红茶品质的影响
红茶品质要求汤色红艳明亮,滋味浓、强、鲜爽,
带“金圈”。
汤色优次则决定了于上述三大色素的含量及组成比
例,TF、TR含量高,比例较大(一般TF>0.7%, TR>10%,TR/TF=10-15时),TB较少,汤品质优良。 如TF少,汤亮度差;TR少,汤红浅,说明发酵不足, 而TB多,红暗不亮,说明发酵过度。
发酵

第四章 红茶制造化学(8学时)-第四节(2学时)

第四章 红茶制造化学(8学时)-第四节(2学时)

第四章 红茶制造化学
【小结】
名词解释:功能性低聚糖。 简述可溶性糖在红茶制造过程中的变化。 简述氨基酸在红茶制造过程中的变化。
第四章 红茶制造化学
第四章 红茶制造化学
果胶物质:茶叶中的 果胶物质,也是一类 具有糖类性质的高分 子化合物,包括不溶 于水的原果胶、溶于 水的果胶素(中性) 和果胶酸(酸性)。
第四章 红茶制造化学
一、糖类物质在红茶制造中的变化
(一)多糖类在红茶制造中的变化 (二)可溶性糖在红茶制造中的变化
第四章 红茶制造化学
(二)可溶性糖在红茶制造中的变化
从变化的形式看,一 是水解,二是脱镁。
第四章 红茶制造化学
萎凋:由于鲜叶不断失水,叶细胞内部向酸性转 化,叶绿素酶促水解。 揉捻发酵:虽然也可能存在着一定的酶促水解, 叶绿素的破坏主要是脱镁作用。多酚类物质的大 量酶促氧化和pH的继续下降,使叶绿素易于脱镁 而成黑色或褐色产物。所以揉捻和发酵中叶绿素 的含量出现迅速而大幅度的下降。 干燥:特别是干燥前期,由于高温湿热作用,叶 绿素仍存在着脱镁作用及热酯解而破坏,含量进 一步下降。
在鲜叶中,叶绿素与 蛋白质、类脂物质相 结合形成叶绿体,在 制茶过程中,叶绿素 从蛋白体中释放出来。 游离的叶绿素是一类 很不稳定的化合物, 对光、热敏感,容易 遭受分解破坏,失去 原来的绿色。
第四章 红茶制造化学
在红茶制造中,叶绿 素的破坏从引起变化 的原因来看,一是由 于酶(叶绿素酶)的 作用,所产生的生物 化学变化,二是由于 非酶作用(叶片中的 酸性条件与烘干时热 的共同作用)所促进 的化学变化。
棉籽糖(棉子 糖,Raffinose):半乳糖葡萄糖-果糖。 水苏糖(stachyose):半 (stachyose): 乳糖-半乳糖-葡萄糖果糖。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茶叶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茶叶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生物科技行业)茶叶生物化学教学大纲《茶叶生物化学》教学大纲】课程代码:BF020013学分:2总学时:36理论学时:24实验学时:12面向专业:园艺大纲执笔人:黄晓琴大纲审定人:张丽霞*壹、说明1课程的性质、任务茶叶生物化学是茶学专业壹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植物生物化学的壹个分枝。

普通植物生物化学主要介绍的是壹级代谢规律及产物性质,而茶叶生物化学主要介绍茶树二级代谢规律及其产物性质和生化成分在不同环境、不同加工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等。

因此该课程的主要任务及研究范围如下:1.阐明茶树各器官尤其是新梢中化学成分的种类、结构、性质及研究方法。

2.阐明各化学成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代谢变化规律,为加工工艺的制定及机械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3.阐明各化学成分在不同加工条件下的变化规律,为加工工艺的制定及机械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4.介绍茶叶中壹些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的药理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茶叶中主要生化成分的结构、性质、不同加工及栽培条件下物质转化的规律,各化学成分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为进壹步学好茶学各门专业课奠定好扎实的理论基础。

2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理论知识方面:(1)应重点讲授茶叶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如:茶叶基本生化分的结构、性质及转化规律;茶叶生化成分和茶叶品质的关系;红茶发酵理论;茶叶深加工的生化基础等。

(2)应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茶叶生产、科研中的实际问题。

—实验技能方面:掌握茶叶品质生化成分:茶多酚、茶氨酸、咖啡碱和多酚氧化酶的测定方法。

3课程教学改革总体思路:本课程为我校新开课程,和其它学校相比,学时少,因此在课程内容体系上要不断优化,且适当采用自学加讨论式的教学方式。

二、教学大纲内容(壹)课程理论教学-绪论(1学时)第壹节茶叶生物化学的课程地位及任务。

第二节茶叶生物化学的研究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第三节茶叶化学成分和茶叶产量、品质的联系。

茶多酚与茶叶品质.

茶多酚与茶叶品质.

茶多酚及酶促氧化后产物的色泽变化
茶多酚氧化反应示意图
茶多酚 未氧化成为茶汤中的滋味成分 酶促氧化生成茶黄素、茶红素 反应速度快,反应产物主要是红素 化学氧化生成双黄烷醇等 反应速度慢,在湿热条件下进行。
茶多酚与茶叶滋味
——茶多酚因含量高,给人味觉冲击最大的是 苦涩味。 ——不同茶类因茶多酚氧化程度不一样,滋味 的变化较大。 ——对绿茶而言,要与其它成分比例协调,否 则苦涩味太重影响品质 ——对红茶而言,茶多酚越多产生的红茶越红 、浓,滋味强烈爽口,收敛好。 ——其他茶类介于两者之间。
茶多酚与茶叶色泽
——六大茶类的色泽都与茶多酚有关,茶多 酚根据氧化程度不同色泽从浅黄绿—黄绿— 淡黄—深黄—黄红—红—深红—红褐—褐— 深褐色的变化 。 ——茶多酚及氧化产物不仅影响茶汤的颜色 ,还与干茶和叶底的色泽有关。 ——茶多酚的酶性和非酶性氧化都会产生有 色物质,随氧化程度加深而颜色加深。
茶多酚与茶叶品质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一片绿色的叶子能够变 成丰富多彩的六大茶类 就是与茶多酚密切相关 !
茶多酚氧化程度是六大茶类分类的依据(二 个之一) 茶多酚和多酚氧化酶分别在细胞液和细胞质 里,中间有膜隔开。 氧化以后,单体就变成复合体 酚(无色)→ 醌(有色) 正常生长的细胞里有氧化还原 体系
茶汤中茶多酚的呈味特点
呈味物质 滋味
茶多酚类
儿茶素类 酯型儿茶素
苦涩味、收敛性
苦涩味 苦涩味较强
简单儿茶素
黄酮类 花青素
涩味较弱、回味稍甜
苦涩味 苦味
没食子酸
酸涩味
茶汤中茶多酚氧化产物的滋味
呈味物激性强烈、爽口 刺激性弱带甜醇 味平淡、稍甜
咖啡碱+茶黄素 鲜爽 非酶氧化产物 味淡带甜醇
谢 谢

实验2茶叶茶中多酚含量的测定

实验2茶叶茶中多酚含量的测定
样品处理
将茶叶样品进行粉碎、研磨,使茶叶充分破碎,以便 提取多酚。
称量样品
根据实验要求,准确称取一定量的茶叶样品,以供后 续实验使用。
实验设备与试剂准备
实验设备
天平、烘箱、研磨机、离心机、分光 光度计等。
试剂准备
无水乙醇、碳酸钠、硫酸等。确保试 剂纯度符合实验要求,并按照实验要 求配制所需的浓度。
建议在茶叶生产过程中,针对不同茶叶品种的多酚含量进行优化控制,以提高茶 叶的品质和保健功能。
展望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茶叶中多酚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其对人体健康的贡 献,为茶叶的保健功能提供更有力的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以探索茶叶中其他有 益成分的测定方法和技术,以全面提升茶叶的品质和安全性。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结果分析示例
示例2:不同产地茶叶多酚含量的比较
不同产地茶叶的多酚含量存在差异, 但差异不显著。
我们对来自不同产地的茶叶样品进行了 测定,发现不同产地茶叶的多酚含量有 一定的波动范围。通过方差分析,我们 发现不同产地茶叶的多酚含量之间的差 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05 实验结论
不同茶叶中多酚含量的比较
02 实验原理
多酚的种类和特性
茶多酚
茶叶中含量最高的多酚类物质,具有很强的抗 氧化作用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类黄酮
一种常见的植物多酚,具有抗炎、抗氧化的特 性。
酚酸
结构简单的一类多酚,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
多酚含量测定的主要方法
分光光度法
利用多酚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来计算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
通过色谱柱分离多酚,再结合检测器进行定 量分析。
实验结论总结

红茶品质形成的因素

红茶品质形成的因素

红茶品质形成的因素一、鲜叶加工过程中的理化变化一)水分变化鲜叶含水量75%左右,初制红毛茶含水量6%左右,可是红茶鲜叶初制过程是一个逐步的大量失水的过程。

在鲜叶加工过程中,萎凋工序失水速度缓慢,失水量约点总失水量的50%左右,揉捻(切)发酵工序水分变化不大;干燥工序则在较短的时间内失水量较多,约占总失水量的40%左右。

从失水的角度来说,主要是萎凋和干燥工序。

而揉捻(切)﹑发酵工序则要防止水分散失,经免影响发酵的正常进行。

1.萎凋工序失水萎凋过程中,叶子失水的速度在正常情况下呈现相对的快—慢—快的波状失水的现象,而失水绝对量是先多后少。

以18小时萎凋失水35%,则前6小时失水约75%;占总失水量5/7。

后12小时失水占2/7。

萎凋过程中水分变化这一特点是由于鲜叶内水分存在状态所决定的。

(自由与结合态)影响萎凋叶水分蒸发的因素有两方面:第一是制茶原料,第二是制茶条件。

A .叶子内含水分通过两个途径蒸发。

一是叶背面的气孔,另一是叶表角质层。

叶子老嫩不同,表皮角质厚度程度不同。

老叶角层厚而坚柔,水分难于蒸发的。

因此嫩叶水分多有半数是通过发育不的角质层蒸发的。

因此嫩叶蒸发的速度比老叶快。

若老叶嫩叶混杂萎凋则造成失水不匀,影响萎凋质量。

B 萎凋过程中影响水分蒸发的外界条件因素很多,主要有温度,湿度通风条件等它们之间互相影响,其中的温度影响最大。

萎凋温度越高,失水越快。

决水过快,不仅造成叶子多部位失水不均匀,而且理化变化不协调,化学变化不足,影响发酵正常进行。

因此在萎凋工序,要严格控制气温,防止叶温过高,掌握好萎凋叶失水程度,失水匀度,失水速度,以控制和调节叶内物质转化的深度和广度,对提高制茶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萎凋促进酶化,为红茶品质打下基础萎凋过程由于叶子缓慢失水,细胞液浓缩,原生质胶体也逐渐浓缩,有机酸含量增加,从而使液膜,原生质膜的可透性提高,细胞内含物的渗透作用增大。

酶进一步活化,叶内生化变化加剧,为形成红茶红叶红汤下基础。

红茶制造化学

红茶制造化学

• 与萎凋叶相比,在发酵期间PPO和POD活性持 续下降,但PPO的活性降低较POD快,这主要 是由于发酵叶中有机酸的增加,pH降至5.0 以下,使PPO丧失了最适pH条件,而POD的活 性因酸度适宜而下降缓慢,使得PPO与POD的 活性比值下降,POD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并 对茶多酚氧化产物的形成和积累产生一定的 影响。
• 发酵酶活性还受鲜叶萎凋程度、萎凋温度 及发酵温度的影响。
• 当萎凋叶含水量低于68%时,随萎凋叶的 失水,发酵叶中酶的活性明显下降,重萎 凋的萎凋叶酶活性高,但叶内茶多酚浓度 大,发酵时酶蛋白与氧化了的茶多酚产生 不可逆沉淀增加,使其活性下降。只有适 度轻萎凋,可保持发酵过程PPO的较高活 性。
• 在揉切阶段,还包括脂肪氧合酶催化不饱和 脂肪酸形成大量挥发性羰基化合物。
• 萎凋过程中酶的活性变化,既与萎凋进程有关, 又受温度影响。在同一温度下,萎凋时间延长, 酶的活性升高;在不同温度下,萎凋温度增高 酶的活性提高愈快。
萎凋温度对萎凋叶 中酶活性 (O2ml/15min/N mg)的影响
萎凋后续工序中氧化酶类活性的变化(P176)
第八章 红茶制造化学
第一节 红茶概述 第二节 红茶制造中主要酶类 第三节 红茶制造中内含成分的变化与
红茶品质形成
概述
一、红茶起源 我国是红茶生产的发源地,16世纪末就
发明了红茶。最早的红茶生产从福建崇安的 小种红茶开始。自星村小种红茶出现后,逐 渐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20世纪20年代,印 度发展将茶叶切碎加工的红碎茶,我国于20 世纪50年代也开始试制红碎茶。
➢发酵
• 发酵过程中,各种化学反应都很活跃,一些极 为复杂的化学反应得到加速,其中最重要的是 PPO和POD酶促的氧化作用,也包括β-糖苷酶水 解反应的加速以及脂肪氧合酶的作用。

多酚类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多酚类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武夷学院课程考查院系:海峡成功学院专业(班级):茶学科目:茶叶生物化学姓名:林晨学号: 041指导教师:涂良剑日期:2012年 10 月 15 日多酚类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摘要多酚类是指一组植物中化学元素的统称,因具有多个酚基团而得名。

茶多酚占茶叶干物质的比例大,是其中重要的成分。

茶叶的品质受到茶多酚含量和比例的影响。

本文就茶叶中一些多酚类的概念及性质、分布、含量及对茶叶品质的影响进行综述。

茶叶的品质特征包括外形、色泽、香气和滋味等。

而茶叶色香味优良品质的形成, 则是茶叶中存在的化学物质综合配比和谐的结果。

与之有关的成分有茶多酚、咖啡硷、叶绿素、芳香物、蛋白质、糖、果肢、氨基酸和茶氨酸等等。

而能够反映茶叶品质特征的主要是茶多酚。

关键词:茶叶;茶多酚;品质;儿茶素Tea polyphenols influence quality of teaAbstractPolyphenols refers to a group of plants chemical elements referred to, for with multiple phenol group and its name. Tea polyphenols tea accounted for the proportion of dry matter, is one of important component. The quality of the tea is tea polyphenol content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proportion. In this paper some of tea polyphenols concept and properties, distribution, content and quality of tea effects were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Tea quality features include the appearance, color, aroma and taste, etc. And tea aroma quality formation, it is existing in the tea chemical comprehensive matching harmonious result. In connection with the compositions of tea polyphenols, caffeine, chlorophyll, aromatic substance, protein, sugar, fruit limb, amino acids and theanine, etc. And can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a quality is mainly tea polyphenolsKey words:Tea; Tea polyphenols; Quality; catechinic acid目录1 引言……………………P12 多酚类对茶汤涩味的影响……………………………………………………P2茶涩味…………………………………………………………………P2多酚类对茶叶涩味的作用…………………………………………………p22.2.1多酚类对茶水涩味的影响………………………………………………………….p23 多酚类与茶汤色泽的关系……………………………………………………p3儿茶素对茶汤色泽的影响……………………………………………….p3 花黄素对茶汤色泽的影响…………………………………………….p34 多酚类对汤色香气的影响………………………………………………….p4 4.1 多酚类与茶叶香气的关系…………………………………………….p45 多酚类与茶叶滋味的关系…………………………………………………p46 其他物质与影响与茶叶品质的关系……………………………………….p57 结论………………………………………………………………………….p58 谢辞…………………………………………………………………………..p6参考文献……………………………………………………………..p7多酚类对茶叶品质的影响1 引言茶多酚是存在于茶叶中的一类多酚类化合物, 它与茶叶品质的关系非常密切。

《茶叶生物化学》

《茶叶生物化学》

《茶叶生物化学》教学大纲课程代码:BF020013学分:2 总学时:36理论学时:24 实验学时:12面向专业:园艺大纲执笔人:黄晓琴大纲审定人:张丽霞一、说明1 课程的性质、任务茶叶生物化学是茶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植物生物化学的一个分枝。

普通植物生物化学主要介绍的是一级代谢规律及产物性质,而茶叶生物化学主要介绍茶树二级代谢规律及其产物性质和生化成分在不同环境、不同加工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等。

因此该课程的主要任务及研究范围如下:1.阐明茶树各器官尤其是新梢中化学成分的种类、结构、性质及研究方法。

2.阐明各化学成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代谢变化规律,为加工工艺的制定及机械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3.阐明各化学成分在不同加工条件下的变化规律,为加工工艺的制定及机械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4.介绍茶叶中一些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的药理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茶叶中主要生化成分的结构、性质、不同加工及栽培条件下物质转化的规律,各化学成分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为进一步学好茶学各门专业课奠定好扎实的理论基础。

2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理论知识方面:(1)应重点讲授茶叶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如:茶叶基本生化分的结构、性质及转化规律;茶叶生化成分与茶叶品质的关系;红茶发酵理论;茶叶深加工的生化基础等。

(2)应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茶叶生产、科研中的实际问题。

实验技能方面:掌握茶叶品质生化成分:茶多酚、茶氨酸、咖啡碱和多酚氧化酶的测定方法。

3 课程教学改革总体思路:本课程为我校新开课程,与其它学校相比,学时少,因此在课程内容体系上要不断优化,并适当采用自学加讨论式的教学方式。

二、教学大纲内容(一)课程理论教学绪论(1学时)第一节茶叶生物化学的课程地位及任务。

第二节茶叶生物化学的研究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第三节茶叶化学成分与茶叶产量、品质的联系。

本章重点、难点:茶叶生物化学课程的地位及任务建议教学方法:应让学生了解本课程与其先行课程《基础生物化学》和后续课程《茶叶加工学》、《茶叶理化检验》和《茶树栽培学》课程之间的关系。

(整理)茶叶生化复习

(整理)茶叶生化复习

第一章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及其性质一、茶叶中的多酚物质茶多酚(Tea polyphenols):亦称“茶鞣质”、“茶单宁”,茶鲜叶中的含量一般在18~36%(干重)之间;是一类存在于茶树中的多元酚混和物。

茶多酚的种类:儿茶素类,黄酮(苷)类,花青(白)素类,(缩)酚酸类等。

其重要组分为儿茶素类。

1、儿茶素(Catechins):属于黄烷醇类化合物(flavanol),在茶叶中含有12-24%(干重),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主体成分。

(1)儿茶素可分为非酯型儿茶素(或简单儿茶素),如EC、EGC;酯型儿茶素(或复杂儿茶素),如EGCG、ECG。

(2)儿茶素的异构体:几何异构、旋光异构。

(3)儿茶素的构型:具有与L型甘油醛相同的不对称碳原子时,称为L型儿茶素,而具有D型甘油醛相同的不对称碳原子时,称为D型儿茶素。

(4)儿茶素的理化性质:a、溶解性:儿茶素为白色固体,亲水性较强,易溶于热水、含水乙醇、甲醇、含水乙醚、乙酸乙酯、含水丙酮及冰醋酸等溶剂,但在苯、氯仿、石油醚等溶剂中很难溶解。

B、吸收光谱:儿茶素在可见光下不显颜色,在短波紫外光下呈黑色,在225nm、280nm处有最大吸收峰。

C、显色反应:儿茶素分子中的间位羟基可与香荚兰素在强酸条件下生成红色物质。

酚类显色剂如氨性硝酸银、磷钼酸等均可与儿茶素反应生成黑色或蓝色物质。

D、异构化作用:在热的作用下,一种儿茶素可转变为它对应的旋光异构体或顺反异构体。

如在绿茶制作中,EC可转变成C。

E、沉淀反应:儿茶素属多酚类化合物,许多与酚类络合的金属离子也与儿茶素发生反应,如Ag+、Hg2+、Cu2+、Pb2+、Fe3+及Ca2+等。

F、氧化反应:在儿茶素的结构中存在酚性羟基,尤其B环上的邻位、连位羟基氧化、易被茶鲜叶中的多酚氧化酶氧化催化,也可在极易氧化聚合,易被KmnO4光、高温、碱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聚合缩合,形成有色物质。

(5)儿茶素与茶叶品质:①儿茶素是绿茶汤苦涩味的主体:特别是酯型儿茶素,其组合和浓度,不仅构成苦涩味的主体,也是茶汤浓淡、茶叶优劣的主体物。

茶艺师考试《茶叶加工技术》练习题及答案

茶艺师考试《茶叶加工技术》练习题及答案

茶艺师考试茶叶加工技术练习题一及答案一、填空:每空1分,共16分1、按鲜叶初制过程中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程度,六大茶类从弱到强的顺序依次是;2、导致鲜叶变质的主要因素有、和;3、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是;4、在烘青毛茶干燥烘笼烘干过程中,毛火应掌握,足火应掌握;5、按鲜叶适制性要求,就红茶和绿茶相比较而言,叶色深的鲜叶适制,叶色浅的鲜叶适制;多酚类含量高、氨基酸含量低的鲜叶适制;大叶种鲜叶适制;6、我国现有名优绿茶外形,按造型方法和形状特点,可划分为种类型;7、茶叶中具有兴奋提神作用的主要化学成分是和;8、比较眉茶和烘青初制揉捻工序的加压大小,加压较轻的是;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茶叶内含物中,生物碱含量最多的是;A、茶叶碱B、咖啡碱C、可可碱2、下列各组茶叶中,属黄茶类的是;A、君山银针,蒙顶黄芽B、白毫银针,蒙顶黄芽C、蒙顶甘露,蒙顶黄芽3、形成红茶“冷后浑”现象的主要化学成分是;A、茶黄素、咖啡碱B、氨基酸、多酚类C、茶红素、咖啡碱4、下列各组茶叶中,属青茶类的是;A、洞庭碧螺春,西湖龙井B、武夷岩茶,铁观音C、铁罗汉,烘青5、在生产中,控制是鲜叶加工各工序适度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A、叶片成条率B、茶叶主要内含物质成分含量C、在制坯含水量6、造成绿茶“叶底不开展”的主要原因是;A、杀青温度过高B、揉捻压力过大C、干燥温度过高7、对匀净度不高的鲜叶,在揉捻中可采取措施,以达到揉捻均匀的目的;A、分筛复揉B增加揉捻时间C增加揉捻机转速8、按创制时期的先后顺序,下列茶类排序正确的一组是;A、绿茶、黑茶、红茶B、黑茶、黄茶、青茶C、红茶、绿茶、白茶9、“做手”是类的加工工序之一;A、青茶B、黄茶C、白茶10、下列茶产品中,未经过揉捻工序的是;A、碧螺春B、白毫银针C、安溪铁观音三、判断题对打“√”,错打“×”,每小题1分,共10分1、鲜叶保鲜技术的关键是控制两个条件,即保持低温和适当降低鲜叶含水量;2、嫩杀指杀青程度轻些,鲜叶减重率少些;老杀指杀青程度重些,鲜叶减重率多些;3、制造铁观音的工序有“包揉”,而岩水仙未经“包揉”;4、金玉茶在初制中经过了“渥堆”工序,而做庄茶未经“渥堆”;5、按茶类创制时期的先后,青茶早于红茶;6、品质好的铁观音有“音韵”,品质好的太平猴魁有“猴韵;7、六安瓜片茶叶属绿茶类;8、第二套红碎茶样的品质高于第三套红碎茶样;9、影响渥堆的因素主要是水分、温度和氧气;10、在青茶加工中,加温萎凋的品质要比日光萎凋好;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1、某机制名优绿茶,其外形品质特点为“色泽翠绿,扁平光滑,挺秀尖削”;设计出制造该茶叶的加工流程线并作简略说明;2、为提高绿茶品质,应如何正确掌握绿茶揉捻工序的技术原则3、简要叙述武夷岩茶的萎凋技术要点;4、为形成绿茶“三绿”的品质特征,应如何正确掌握绿茶杀青工序的技术原则五、综述题任选1题作答,共22分1、综述多酚类物质在红茶制造中的变化及其对红茶品质的影响;2、试述色素类物质在绿茶初制中的变化及其对绿茶品质的影响;答案一、填空:每空1分,共16分1、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红茶2、导致鲜叶变质的主要因素有温度升高、通风不良和机械损伤;3、萎凋;4、在烘青毛茶干燥烘笼烘干过程中,毛火应掌握高温、薄摊、勤翻、快烘,足火应掌握低温、厚摊、少翻、长烘;5、按鲜叶适制性要求,就红茶和绿茶相比较而言,叶色深的鲜叶适制绿茶,叶色浅的鲜叶适制红茶;多酚类含量高、氨基酸含量低的鲜叶适制红茶;大叶种鲜叶适制红茶;6、9.7、茶叶中具有兴奋提神作用的主要化学成分是咖啡碱和儿茶素;8、烘青;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B.2A.3A.4B.5C.6C.7A.8A.9A.10B.三、判断题对打“√”,错打“×”,每小题1分,共10分1√;2√;3√;4×;5×;6√;7√;8√;9√;10×;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1、某机制名优绿茶,其外形品质特点为“色泽翠绿,扁平光滑,挺秀尖削”;设计出制造该茶叶的加工流程线并作简略说明; 答:答:鲜叶摊放→杀青→烘二青→造型;3分鲜叶摊放6-12小时左右,薄摊,尽量不翻动,依气温和叶象等确定摊放时间;1分杀青,在快速杀足,杀透和杀匀原则下,温度不可过高;1分烘二青有补杀青不足的作用,散失部分水分含水量40%左右,避免在多用机或理条机内造型时间过长,有利于保绿;1分造型温度90℃-60℃左右,先高后低,不可过高或过低;投叶量不可太多;1分应在理直茶条后加压,茶条约感刺手时加压,加压按“轻、重、轻”的原则,加重压时间要短,9成干后不加压,在理条机或多用机内炒至足干;1分2、为提高绿茶品质,应如何正确掌握绿茶揉捻工序的技术原则答:揉捻时,要求投量要适当,转速不宜快,揉时要保证,加压要适当;投叶量、时间和压力是揉捻工序的主要技术因子,而叶子的老嫩和对杀青叶的处理即冷揉或热揉,是影响揉捻的主要因素;1分1投叶量要合理2分投叶过多,造成叶条不紧,散条和扁碎条多,叶子发热还会影响内质;投叶过少,也起不到揉紧条索的作用;一般根据机型,装叶到比揉筒口浅3-6厘米即可;2揉时和加压3分加压原则为“轻、重、轻”,嫩叶轻揉,老叶重揉;对高级嫩叶,在不加压或加轻压的情况下,揉时要长,揉20-25分钟,轻揉10分钟,加轻压5-10分钟,再解压揉5分钟;对中等嫩度的叶子,揉30-40分钟,轻压10分钟,重压15-35分钟中间松压2-3次,再解压揉5分钟对老嫩混杂叶,要分筛复揉,先按嫩叶要求揉,解块分筛后,筛面按老叶揉;3揉捻机转速要合理1分一般在45-60转/分钟;在一定范围内,揉捻叶的成条率是随揉捻机转速增加而下降的,而叶子的断碎与此相反;4嫩叶要冷揉,老叶要热揉;1分3、简要叙述武夷岩茶的萎凋技术要点;答:萎凋适度标准:叶片失去光泽,叶质较柔软,叶缘稍卷缩,叶片呈萎凋状态,青气减退,清香显露,手持新梢基部则顶部第二叶下垂,而梗中水分尚充足,减重率在10-15%之间,含水量在68-70%左右为宜;1分1气温不能超过34℃,否则容易红变;因此一般晒青在早晚进行,早春的中午气温较低时也可晒青;2分2晒青时间依气温等综合考虑,日光强、空气干燥,晒青时间短,最短可在10分钟左右;日光弱,湿度大,晒青时间可延长到1小时左右;2分3晒青技术要根据各品种的鲜叶理化性状的不同而异;晒青时间的长短,以日光强弱和叶片含水量多少等灵活掌握;叶质嫩,叶张薄,含水量少的叶子,晒青宜轻;叶片肥嫩,含水量高的叶子,常进行两晒两晾;中午或日光过强时不宜晒青;雨水叶和露水叶要先摊放,去掉表面水后再进行晒青;2分4要求薄摊,叶片不能损伤和红变;1分4、为形成绿茶“三绿”的品质特征,应如何正确掌握绿茶杀青工序的技术原则答: 绿茶杀青工序的技术原则是:高温杀青,先高后低;多抖少闷,抖闷结合;老叶嫩杀,嫩叶老杀;1高温杀青,先高后低;高温杀青要求在快速破坏酶活性,阻止酶促氧化,为形成清汤绿叶的品质特征奠定基础,在这个前提下,温度不是越高越好,尤其是杀青中后期,应逐步降温,以促进内含物向有利于品质好的方向发展,确保不炒焦叶子;3分2多抖少闷,抖闷结合;抖闷炒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具体的鲜叶灵活掌握;如嫩叶要多抖炒,老叶要多闷炒;芽叶肥壮,节间长的鲜叶,要适当闷炒;2分3老叶嫩杀,嫩叶老杀;嫩杀指杀青程度轻些,鲜叶减重率少些,老杀指杀青程度重些,鲜叶减重率少些;2分五、综述题任选1题作答,共22分1、综述多酚类物质在红茶制造中的变化及其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答:红茶色、香、味品质特点,是以多酚类物质氧化还原反应为中心的一系列化学成分变化所形成的;其主要反应简式为:多酚氧化酶儿茶素+氧气——--——→邻醌聚合→茶黄素橙黄色→茶红素鲜棕红色→茶褐素暗褐色;依发酵程度而产物含量和比例不同,并因此较大地影响红茶品质;6分1对色泽的影响6分茶黄素和茶红素是形成红茶红汤红叶品质特点的重要物质;茶黄素类水溶液为橙黄色,是红茶黄而亮及“金圈”的构成成分;茶红素的水溶液呈鲜棕红色,是茶汤红艳度的重要成分;茶褐素呈暗褐色,是茶汤暗的主要成分;汤色噢艳明亮程度决定于茶黄素和茶红素的含量及两者的比例;一般茶黄素含量在,茶红素含量在,茶褐素含量在9%内,茶汤红量,“金圈”明显;“冷后浑”与咖啡碱和茶黄素含量有关,这与品质呈正相关;红茶叶底要求红匀明亮;这与茶红素、茶褐素和其它色素有关;干茶色泽要求乌黑油润,调和一致;这与多酚类物质的氧化产物、果胶、色素等有关;2对滋味的影响5分红茶滋味要求醇厚或浓厚、鲜爽而不苦涩,有甜醇感;多酚类是浓强的主要成分,其氧化产物茶黄素有较强的收敛性和鲜爽感,茶黄素次之;据分析,茶黄素在%以上,茶红素在9以上,茶红素与茶黄素的比值在10-15,品质较好;3对香气的影响5分多酚类物质的初级氧化产物醌与氨基酸结合,可形成特有香气物质;2、试述色素类物质在绿茶初制中的变化及其对绿茶品质的影响;答:包括干茶色泽,汤色和叶底色泽;名优茶的色泽要求三绿,且光泽度要好,干茶色泽以绿润为好,汤色和叶底色泽以绿亮为好;4分影响干茶色泽的主要物质是叶绿素;叶绿素A为兰绿色,叶绿素B为黄绿色;茶叶中叶绿素含量多,色泽就绿;鲜叶中叶绿素含量高,茶叶中叶绿素含量就可能高;需要指出的是,鲜叶中叶绿素含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鲜叶的成熟度,1芽2叶大于1芽1叶大于芽,有的高山茶干色欠绿可能与缺乏氮素有关;经过加工,鲜叶中的叶绿素要被破坏一部分,尤其是湿热作用时间长,对叶绿素的破坏就越多;6分一般认为色泽的润度与水溶性果胶含量有关,含量越高,干茶色泽润度好;绿茶汤色以浅绿色、浅黄绿色,并且鲜亮或亮为好;深、暗、浊不好;汤色绿的主要成分是黄酮类物质;叶绿素属脂溶性物质,不能溶解于茶汤中,在茶汤中仅有极微量呈悬浮颗粒状;茶汤中黄色的主要成分主体是多酚类的氧化物,多酚类氧化量越大,汤色越黄,绿茶质量差;5分绿茶的叶底色泽要一致,明亮;鲜绿、嫩绿、浅黄绿都属正常,以嫩绿为多, 叶绿素保留量越多,叶底越绿,湿热作用越强,形成脱镁叶绿素越多,叶底则绿带褐黄;白毫多的茶叶,叶底往往为灰白色,亮度显得不够,容易产生错觉;类胡萝卜素呈黄色,也是构成叶底色泽的物质,紫色芽叶的叶底呈靛蓝色;5分干茶色泽、汤色、叶底色泽虽然构成的物质成分有差别,便三者之间关系密切;汤色绿亮的茶叶,干茶色泽和叶底色泽都有较好;2分。

红茶品质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红茶品质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的发酵性能普遍较பைடு நூலகம் ; 且发酵效果好的品种基本都分布在肯
发酵是影响红茶 品质的关键工序 , 发酵中重 要的因素主
要有温度 、 间、 、 时 湿度 通气量 、H等 , p 发酵技术有传统发酵 、
变温发酵和茶鲜 叶匀桨悬浮发酵。 方世辉等研究不 同发酵温度和程度对工 夫红茶 品质 的 影 响表明 , 酵温度 2  ̄和 2  ̄ 制 成的红茶 品质 较好 , F 发 2C 8C, T
T T R、B的 比例为 1 :。可以说选择合适的茶树 品种 对高香 :4 5
红茶的生产意义重大 。
酶等对红茶品质 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 以期探讨红
茶创新工艺。
加 工 工 艺 对 红 茶 品质 的 影 响


产地环境对红茶品质的影响
红茶的加工工序为萎凋 、 揉捻 、 发酵 、 干燥。酶促 作用从 茶 叶的萎凋就开始 了, 因此控制好加工 的每个工序 , 保持 酶 活性 , 能保证红茶优异的品质 。 才
优质红茶产地 主要是红壤 、 红黄壤和河流冲积形成 的山间冲 积 台地 , 土壤质地疏松 , 有机质含量较高 ; 干湿交替 的季 风气
候有益于优 良红茶风味的形成 。 根据国内学者们对祁门红茶 产地环境 的研究也表 明: 茶树在 高湿度 、 气温相对较低 、 高海 拔及较高森林覆盖率 的生态环境下生长, 其鲜叶加工后 成品 茶中的香叶醇 、,一 26 二甲基 1 , 4苯醌 、 氧化芳 樟醇 、 水杨 酸等
1 .萎凋工艺的变化对红茶品质的影响 常见的萎凋方式有 自然萎凋 、 温控萎凋 、 日光萎凋 , 有研

方水土养一方茶 , 同的生长环境对红茶品质的影 响 不
各不相同 。 邓西海等研究 了世界三种优质高香红茶 ( 中国祁 门红 茶 、 印度大吉岭 红茶 、 斯里 兰卡高地茶 ) 和普 通红茶 的 茶 园土壤 、 自然地理 环境 因素对红茶品质 的影 响, 结果表 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R1=R2=H时,为双表没食子儿茶素 当R1=H,R2=没食子酰基时,为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当R1=R2=没食子酰基时,为双表没食子儿茶素二没食子酸酯
8
当儿茶素邻醌与没食子儿茶素邻醌共存时,可 配对进行骈环、缩合反应转化生成茶黄素。
迄今为止,已发现的具有苯骈卓酚酮结构的茶 黄素类物质已达23种。
24
茶红素可分为三部分,即高分子量的TR-1、中 分子量的TR-2和低分子量的TR-3。其中TR-3 占干物质的13%-18%,呈红褐色、微有收敛 性,在460nm处有较强的吸收,对茶汤滋味 与汤色浓度起极为重要的作用。而TR-1(占干 物质的2%-6%)和TR-2(占干物质的1%3%)呈褐色,无收敛性,在460nm处吸收率 较低,能使汤色变暗,滋味变淡。
16
儿茶素自动氧化反应历程
17
二、多酚类物质的变化与红茶品质的关系
多酚类物质在红茶制造过程中复杂的变化 (尤其是发酵工序),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部 分: 1)未被氧化的多酚类物质,主要是残留儿茶 素,并以酯型儿茶素为主; 2)水溶性氧化产物,主要是TF、TR和TB; 3)非水溶性转化产物。
29
(4)冷后浑
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TF、TR还能跟化学性质 比较稳定而微带苦味的咖啡碱形成络合物。当 在高温(接近100℃)时,各自呈游离状态, 溶于热水,但随温度降低,它们通过羟基和酮 基间的H键缔合形成络合物。随缔合反应的不 断加大,其粒径达10-7-10-6cm,茶汤由清转 浑,表现出胶体特性,粒径继续增大,便会产 生凝聚作用。红茶汤冷却后常有乳状物析出, 使茶汤呈黄浆色浑浊,这就是红茶的“冷后浑” 现象,与红茶汤的鲜爽度和浓强度有关。
35
三、影响茶色素形成的因素
22
茶黄素具有辛辣和强烈收敛性,对红茶滋味有 极为重要的作用,影响着红茶茶汤的浓度、强 度和鲜爽度,尤其是强度和鲜爽度。
茶汤中TF1、TF2A、TF2B及TF3具有不同的 收敛性,其比例分别为1: 2.22 : 6.4 : 2.22; 不同无性系品种具有不同的茶黄素总量和比例, 即使当总茶黄素量相同,加工成的红茶的收敛 性也有不同,而TF2和TF3当量与感官审评评 价之间的相关性比总茶黄素更好。
5
邻醌分子中的羰基(=C=0)可被蛋白质或谷 胱甘肽的游离氨基、巯基(-SH)所还原,形 成蛋白质-儿茶素或儿茶素-谷胱甘肽复合物。 不溶于水,成为红茶红色叶底的构成部分。
邻醌还是一种强杀菌剂,能使揉捻开始以后叶 子中的微生物大量降低。据资料报道,制茶中 (1g干物)鲜叶细菌平均数为21万,萎凋后 达34万,揉捻后降为8万,发酵后只剩下3万。
14
4.其他多酚类物质的转化
黄酮醇及其苷类,占茶鲜叶干物质的3%-4%, 黄酮醇类一般可受氧化酶所催化而氧化,但它 们的糖苷由于配糖化作用,难于发生氧化。
Finger(1994)试验研究,在加入PPO时, 黄酮醇苷水平几乎未降,只有杨梅苷下降了。 如在反应体系中加入POD/H2O2,则杨梅苷 几乎消失,其它黄酮苷水平也大大下降。
23
(2)茶红素
是一类分子量差异极大的复杂的红褐色酚性化 合物,包括儿茶素氧化物产物与多糖、蛋白质、 核酸和原花色素的非酶促氧化反应的产物。茶 红素是红茶中含量最多的多酚类氧化产物,约 占红茶干物总量的5%-19%。
茶红素色泽棕红,是红茶汤色“红”的主要成 分,也是汤味浓度和强度的重要物质,但其刺 激性不如茶黄素,收敛性较强,滋味甜醇。
11
•Robertson(1983)年提出茶红素形在途径可能包括: 1)简单儿茶素或酯型儿茶素的直接酶性氧化;2) 茶黄素形成过程中中间产物的氧化;3)茶黄素本 身的自动氧化或偶联氧化。
12
茶红素类的几种可能结构式
13
3.茶褐素的形成
Millin等(1969)对红茶的水浸出褐色物 质进行研究,提出茶褐素是一类非透析性 高聚物,其主要组分是茶多酚类、多糖、 蛋白质和核酸等。非透析性多酚类随茶汤 受热而增加。
阮宇成(1981)则将茶红素分为SI和SⅡ两类, SI对红茶茶汤的红艳色泽有积极作用,而SⅡ 则对茶汤有促使其发暗的作用,因此,对红茶 品质起消极的作用。
25
(3)茶褐素
这是一类十分复杂的化合物,可分为透析 性非透析性二部分,除含多酚类氧化聚合 产物外,还含有氨基酸,糖类等结合物, 其色泽暗褐,滋味平淡,稍甜,量多,茶 汤味淡发暗,是红茶汤“暗”的主因,其 含量一般占红茶干物重的4%-9%。
26
•TF、TR、TB三者比例对红茶品质的影 响
红茶品质要求汤色红艳明亮,滋味浓、强、 鲜爽,带“金圈”。
汤色优次则决定了于上述三大色素的含量 及组成比例,TF、TR含量高,比例较大 (一般TF>0.7%,TR>10%, TR/TF=10-15时),TB较少,汤品质优 良;而TB多,红暗不亮,说明发酵过度。 如TF少,汤亮度差;TR少,汤红浅,说明 发酵不足。
18
1.未被氧化的多酚类物质与红茶品质的关系
在红茶发酵中,仍保留一定数量的未被氧化 的儿茶素,并以酯型儿茶素为主,这些物质 成分进入茶汤,是茶汤浓度、强度不可缺少 的部分,同时也是茶汤爽口和刺激性成分。
如发酵不足,茶多酚保留量过多,特别是涩 味重的酯型儿茶素残留量过多,此时涩味的 黄酮类和苦味的花青素类化合物的氧化也不 足,使茶汤苦涩。
21
(1)茶黄素
红茶中的重要成分,对红茶的色、香、味及品 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红茶汤色“亮”的主 要成分,也是汤味强度和鲜爽度的重要成分, 同时还是形成茶汤“金圈”的最主要物质。
茶黄素与红茶汤色密切相关,其含量越低,汤 色亮度越差,反之则越好,呈金黄色。在茶黄 素的组分中,TF1和TF2都与汤色审评给分之 间呈高度正相关,r分别高达0.89和0.91; TF3与红茶茶汤也呈正相关,r为0.60。
9
10
2.茶红素的形成
1962年Roberts指出,在发酵过程中,由 EGC和EGCG氧化聚合形成了茶黄素与双黄烷 醇类,当有EC、C和ECG载体存在时,茶黄素 和双黄烷醇可经偶联氧化形成茶红素 。
Brown等(1969)在不同的水解条件下水解 从红茶中萃取分离的茶红素,发现某些花色素 和没食子酸等参与茶红素的形成,还确定了茶 红素的分子量为700-40,000。
黄酮类物质色黄,氧化产物橙黄以至棕红。黄 酮类物质及其氧化产物对红茶茶汤的色泽与滋 味都有一定的影响。
15
茶叶中的酚酸类化合物,因分子结构特点不同, 对氧化酶的感应也不同,茶中氧化酶能氧化咖 啡酸,而对没食子酸和茶没食子素等,氧化却 十分缓慢,唯有氧化还原势足够高的儿茶素的 邻醌(如ECQ、EGCQ),才能带动上述酚酸 类物质进行偶联氧化,如没食子酸的氧化产物 主要是红紫精酸 。
6
邻醌还极易产生聚合反应,形成中间产物联 苯酚醌类。
联苯酚醌类的形成既包括连苯三酚基没食子 儿茶素邻醌,也包括邻苯二酚基的儿茶素的 邻醌发生聚合或缩合反应;D-儿茶素的邻醌 还可通过邻醌基与A环之间进行直线聚合。
7
联苯酚醌不稳定,会发生歧化作用,一部分还原 成双黄烷醇,双黄烷醇无色,溶于水,具有一定 的鲜味,含量约占茶叶干物重的1%-2%。是构 成茶汤鲜度、强度和浓度的综合因子之一。
31
Naohiro Maruyama等(1991)经13C NMR分析测定了儿茶素类(L-ECG、LEGCG)与咖啡碱形成的复合物,发现在儿茶 素中,以L-EGCG和L-GCG与咖啡碱混合时, 其8位上的氢与7位上的甲基氢的信号位移更 大。
32
Powell等(1992)发现在茶乳酪形成过程中 茶红素类约占76%,茶黄素类约占12%,而 黄酮醇苷约占2%。在茶乳酪形成过程中, TFs和TRs之间有增效作用,咖啡碱利于酚性 物质包括TRs的沉淀。
3
茶黄素形成示意图
PPO:多酚氧化酶
4
邻醌类物质多呈黄棕色或红色,非常不稳定。 发酵中的邻醌可氧化其它物质而还原。特别是 氧化还原电位较高的儿茶素(如EC,ECG)被 酶促氧化成邻醌以后,这种还原作用尤为强烈。
这种现象对于促进红茶品质特征的形成,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发酵中叶绿素的破坏和苦 味物质的转化、大量香气物质的形成,甚至茶 红素类的形成也被认为需要借助某些醌型儿茶 素的还原作载体。
30
冷后浑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咖啡碱与茶多酚类的 没食子基的H键缔合的结果,因此,pH值的 升高、脱没食子基和脱咖啡碱均可使冷后浑的 形成受阻。而这些成份正是茶汤品质的最主要 物质,冷后浑的抑制将会对茶汤的口感造成不 良的影响。
冷后浑的主要成分是TF、TR和咖啡碱,其比 例为17:66:17。冷后浑络合物的组成分还包 括可可碱、茶黄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 素没食子酸酯、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三策啶、 咖啡碱、没食子酸、鞣花酸、叶绿素、双黄烷 醇、黄酮甙和矿物质等。
1
一、多酚类物质在红茶制造中的变化
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Roborts E.A.H 发现在红茶初制过程中,以儿茶素为主体 的多酚类物质因受多酚类物质的专一性酶 多酚氧化酶以及过氧化物酶的催化,生成 有色氧化产物茶红素类(TRs, thearubigins)和茶黄素类(TFs, theaflavins),并部分与蛋白质结合成不 溶性化合物。
27
28
茶汤中TFs多,TRs高,加入牛奶后乳色一般 粉红色,反之则会使乳色黄中带灰。这主要是 由于牛奶中含有大量蛋白质,它们能与TR结 合形成TR-蛋白质盐类,使红色转淡。如TF过 低,便反映不出红茶鲜艳明亮的汤色。TF遇 牛奶后,只有一般的稀释作用。
红茶滋味的浓度、强度则与TR、TF、残留多 酚及TR、TF的协调关系有关,鲜爽度的决定 性成分则是TF、残留儿茶素以及氨基酸、咖 啡残等,所以TF、TR、儿茶素及氨基酸等是 形成红茶茶汤品质极为重要的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