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上海:海派的复兴中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懂上海:海派的复兴中路

复兴中路,一条路带着“复兴”两个守旧字眼的马路,没来过上海的人,万万不会将它和“浪漫”两个字关联起来。但是,在上海人眼中,每每与复兴中路联系在一起的东西,都会让人觉得浪漫,让人觉得海派。看懂上海:海派的复兴中路

社区精选

篇幅再长,帮大家问问题还是必须的!今朝第一个问题来自我们的热心朋友“@NoTor”:“有谁能说说,淮海路湖南路路口,上海图书馆对面那座神秘大宅子的故事?淮海路上深宅大院太多了,只写一篇白俄不过瘾啊!”

哦,原来是“批评”,哈哈。淮海路真是很难写的,侬看马上要发的南京西路,就折腾死我了,不敢老房子都写全了,写全了一篇都不够。对了,上图对面的房子,您指的是哪一间呢?

关于兴国路,“@建武”老师,又来补充宝贵信息了:“兴国路招待所的五号楼,文革时期,张春桥一家就住在里面,参与指挥安亭事件,康平路事件,一月革命风暴等重大事件。”这信息很珍贵,关于康平路事件,过去我们专门有文章介绍过,还是网友点播的,《看懂上海:康平路往事》。嘿嘿。

说到康平路,今朝最重磅的信息来了!

“@微山蝉媛”说,“康平路181号,四层小楼,父亲说可以抗击8级地震。如今小楼被拆毁。(这栋小楼在市委大院的西

北角,与大院只有竹篱笆做隔离墙,过去有一道小门可以进入市委大院。)这栋小楼有很多故事,吴邦国、黄菊都在此

住过,文革期间,这栋小楼似乎更有故事,期望有人不断补充!”

————静候康平路老法师出场————

复兴中路,横跨黄浦区和徐汇区,东起西藏南路,西至淮海中路,全长3494米,曾经是上海东西向的一条主干道。1914年,上海法租界向西扩展,取得大片新租界后,法租界公董局先是填没了南长浜,兴建了现在重庆南路到瑞金二路之间的一段。

资料显示,当时这段路叫“法华路”(Fahua Road),原因是

这条路向西,延伸到上海市区内古老的法华镇;1918年,

该路向东延伸至法租界东部边界,敏体尼荫路(今西藏南路)。

此时,租界方面正式用法国大革命时期,著名将军Marquis de Lafayette的名字来命名,辣斐德路(Rue Lafayette);1922年,该路再次向西延伸到宝建路(今宝庆路);1931年,再向西伸至霞飞路。

复兴中路沿路均为住宅区,西段多花园洋房和公寓,而东段

多石库门里弄。走复兴路看上海,其实城市灵魂的形成,不是简单“搭建堆砌”,而是一个长期的文化积淀的过程——复兴中路1363号的“克莱门公寓”(现名“玉门公寓”),便是这种积淀的典型代表。

这是一处法国式的公寓里弄小区,1929年竣工,为文艺复兴式英伦亚当风格建筑。“克莱门”三个字取自上海法商电车电灯公司的大班、比利时人克莱门。因为受到公司内排挤,成为独立商人的克莱门,嗅到了外国人来沪住房难的商机,做起了建出租房的生意。

1936年,这里曾开设有上海第一家室内铺设地板的溜冰场——“辣斐溜冰场”,进门有寄衣帽间和付款租用溜冰鞋的柜台,场地呈椭圆形。1941年,这里则开设有“辣斐剧场”,正值上海孤岛时期的剧场负责演出的,是于伶领导的“上海剧艺社”,演出过不少左联作品。剧场在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上海租界后的1941年末被迫关闭。

与此同时,停泊在上海港的意大利油轮“康悌凡尼号”,不愿被日军征用自沉于黄浦江,船员登陆自寻出路。此后不久,克莱门的侄女招募了以船上餐厅和厨房人员为主体的登陆

人员,在剧院原址上开设了一家“森内饭店”(Sunny Restaurant),供应意大利菜肴及西点,还配有一个不大的舞

厅并有乐队伴奏,饭店的生意不温不火,意大利船员在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陆续离开了中国。

54年后,饭店改为“东华书场”,设有400多个座位,常有名家来此献艺,书场歇业于文革期间。在此之后,公寓完全成为了居民住宅,客房被改造成居民住房,并在原来的过道走廊上,搭建厨房铺设煤气,对公寓原有的内部格局,进行了分割与改造等大变化,外貌依旧,但内部格局已经完全变样。

2006年,公寓3、4号楼因电气线路故障,引发生大火,大火烧穿了公寓其中一幢楼的房顶,3楼与4楼之间的装饰层也有损伤,过火面积约70平方米。由于受灾情况不算十分严重以及修缮及时,火灾未影响到建筑本身的历史价值。

最初,这里的每一房间都陈设有法式家具,公寓还设有咖啡厅、电话间、汽车间、游泳池;在院落中央,甚至还有一座造型精致的小喷水池。克莱门公寓属于公寓式里弄,住宅与绿化组成不规则的状态,来界定庭院的空间,呈现出一种比较自由放松的空间感。

不少以“老上海”为背景的电视剧与电影,都曾在这里拍摄过,如由曹禺同名话剧改编的电视剧《日出》、经典沪语电视剧《孽债》,许鞍华电影《半生缘》都曾在公寓取过镜头。

复兴中路上的老公寓,现在很多都已经不再使用过去那些名

字了,现在1331号的“复兴公寓”就是其中之一,过去这里叫“黑石公寓”(“Blackstone Apartments”)。这栋建筑绝对是复兴中路上的标志,每次路过,或者站在它面前,都能感觉到无比的震撼。

整个公寓宽而大,而且整体黑色砖石堆砌,给人一种阴森感和肃穆感,中世纪教堂般的气势仿佛压的人喘不过气来。这是一栋有点巴洛克风格的建筑,雕砌的镂空阳台,大理石柱支撑的门廊,整体结构完美的对称,甚至连楼门前围绕的一圈草丛也是对称的,确实让这栋建筑独具美感。

20世纪初,受国外公寓经营的影响,大量公寓被建造于租界内,黑石公寓也建造于这一时期。关于它具体建造的时间,说法不一,一说建于1924年,一说建于1926年。二战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曾办公于此。1981年,公寓加建一层。目前公寓底层由徐汇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使用,其余各层大部分为居民住宅。

“黑石公寓”西边贴近“克莱门公寓”,往东则靠着“伊丽莎白公寓”(“Elizabeth Apartments”)。

“伊丽莎白公寓”,现名“复中公寓”,复兴中路1327号。公寓建于1930年,自建成后至太平洋战争前,公寓内居住的几乎都是外侨,分别来自英、法、美、奥等不同的国家。其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