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诗词五首 归田园居

29.诗词五首  归田园居
29.诗词五首  归田园居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这首田园诗;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还要学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感悟诗人所描绘的诗话的田园。

过程与方法:

1、课前指导: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2、搜集有关田园诗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能够用一种宽阔的视野来欣赏田园诗作。对于那些能力强的同学还可以让他们写一写对田园生活的理解。

3、应该充分体现学生对田园诗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理解,老师则应做提炼与升华的工作。

情感与态度:

通过反复的朗读吟咏,通过对田园诗歌的比较欣赏,真正体会到田园诗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美感,感受田园生活宁静以致远的恬淡旷达。

课程重点难点:

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

课程实施理念:

以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牵引着学生“披文入情”,再辅以优扬的音乐、美丽的图片,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般地重返诗意的田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舍和得之间充满的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这一选择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农民之一。《归园田居》写于做农民后的第一年后写的。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走进作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41岁,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

三、解题

1、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放配乐朗读录音,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明确:官场

2、明确: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3、明确:田园

他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子呢?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4、明确: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

五、重点解读:

1、划分节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诗文品析

(1)、疏通诗意

①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三首②晨兴:早起。理:

治理。荒秽:杂草丛生。

②③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

④道狭:道窄。

⑤沾:沾湿。

⑥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2)、问题思考归园田居: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反映出作者的深刻思想变化。找出诗中写景和写情的诗句,并说说流露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从中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探究: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明确: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体现出作者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现实中失去自我。

3、小结: 作者通过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辛勤劳作而心情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抒发了他辞官归隐,远离污浊的愿望。《归园田居》:抒发了诗人不愿再混迹污浊的官场,而归园田居以求返璞归真的情感。

六、提问:你种过地吗?你了解农村吗?请你谈谈你对农民的识?明确:

(1)辛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结合自己的经历,详细的描述自己的感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充实的生活和丰收的希望: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坦然恬淡的心情:

“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4)朴实的生活,简单的快乐:

“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鸡鸣桑树巅。”“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5)淳朴的乡情: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邻居)。”可能普通人只是看到了劳作的艰辛,而陶渊明看到却是诗意的田园,也是他为什么对农村情有独衷的原因。一个经历过多次仕途生活的发自内心的声音。

七、写作特色:

1、选材的独特性:农村生活;

2、平淡的语言,真挚的情感;

3、诗话的农村生活。

“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八、拓展讨论:

身处农村的你如何才能常常保持与田园的约会,喜欢农村生活,并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明确:略

九、课外拓展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共五首,

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

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

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

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

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

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几个“镜头”供大家欣赏:

“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其二)

九年级语文上册 29《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

29、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反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 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诗词所 具有的深厚的艺术表现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和感知诗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1、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2、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诗词五首。诗词五首各具特色,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杜甫的归心似箭,韦应物追求恬淡幽静的意境,赵师秀等客之久的单调寂寞,李清照的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辛弃疾的报国之志等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位读者。请仔细阅读,领略诗词所特有的意韵—— 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朗读感知 2、作者作品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著名诗人。其代表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选自《杜工部集》。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郑州)、汴(开封)等州,叛军首领相继投降。此时,逃亡到梓州(今四川三台)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欣喜若狂,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定,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3、品读鉴赏

(1)用两个字概括诗人的感情。(欣喜) (2)首联中表现的诗人的情感到底是喜还是悲? 明确:诗人是悲喜交加。他流亡到剑门关以外,生活极为艰辛,忽然听到了官军已经收复河北东北地区,能不惊喜吗?“初闻”是刚一听到之意,刚一听到消息,就老泪纵横,洒满了衣裳,这泪里既有听闻官军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已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3)颔联,颈联是如何表现诗人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波动? 明确:“愁何在”,多年流亡的艰辛,满布于妻子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喜欲狂”,他们高兴得好像有些癫狂了。而诗人自己更是一扫积郁,豪放的饮酒歌唱,想像着春天里与妻子儿女为伴还乡的日子。 这些细节,把作者全家听到这一消息后的激动与欣喜表现得淋漓尽致。 (4)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使下襄阳向洛阳”描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这一联包含了四个地名,即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有漫长的距离,而作者却用“即从”、“穿”、“便下”、“向”贯穿起来,体现了诗人忽闻胜利后的惊喜之情。把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串得瞬间即至,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理感受。 4、了解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欣喜若狂 (3)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 明确:“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的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5、小结 杜甫一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样欢快,这决不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后,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三、学习《滁州西涧》 1、朗读诗歌 2、作者简介 韦应物(约737—约791),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青年时以三卫郎事唐玄宗,后做过滁州、江州、苏州刺史,故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有《韦苏州集》。 《滁州西涧》选自《韦苏州集》,是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9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

诗词五首教案 课题2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体味诗的意境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寄寓于诗中的情感及人生哲理教学重、难点读懂诗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激情导入 一千两百年以前,一位伟大诗人,因为高兴到了极点而流下了眼泪。他是谁?因为什么而流泪?我们来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作者作品 1、杜甫(712-770),字子美,别号少陵野老。后世称他“杜工部”。他的诗反映人民的疾苦,谴责统治阶级的残暴,被人称为“诗史”,他被尊为“诗圣”。有《杜少陵集》。他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二人并称“大李杜”。安史之乱期间他在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2、回忆学过的杜甫的诗:《望岳》岱宗夫如何……《春望》国破山河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三、背景链接 “安史之乱”延续7年之久, 762年冬天,唐王朝军队先后收了河南、河北等地,这时,在樟州过着逃离生活的杜甫正听到大乱平定的胜利消息,又惊又喜,便写下了这首震烁千古的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四、诵读诗歌 1、用两个字概括诗人的感情。(欣喜)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2、“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诗人为何“涕泪满衣裳”,他到底是悲还是喜? 明确:诗人是悲喜交加。 3、尾联中把四个地名用“从”“穿”“下”“向”四个词串在一起有何作用? 把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串得瞬间即至,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理感受。五、诗歌翻译 在剑门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jì北大地,刚听说就止不住喜悦而泣泪满衣裳。回头看妻子儿女哪里还有什么忧愁?胡乱地卷起自己的书稿,高兴得要发狂,在白天高声地歌唱,痛快的饮酒,在明媚的春光陪伴下返回故乡。立即动身,穿过那巴峡和巫峡,一路顺风,从襄阳直到洛阳。 六:诗歌主旨 表达了诗人忽闻安史之乱已平的捷报,急欲奔回老家的无比喜悦之情。 29.《卖炭翁》教案

29、诗词五首(导学案:教师用)

29、《诗词五首》导学案 主备人:高春峰审核:九年级语文组教师 导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反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表现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重点、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知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导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了解作者: 杜甫,字子美,是唐代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求官,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职。随即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四处漂泊,最终贫病而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歌成就极高,被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写作背景 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诗。 三、朗读全词(先听录音,再自由诵读,注意节奏),然后解释粗体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 ( jì )北,初闻∕涕(tì)泪∕满衣裳。(收复)(在这里指眼泪)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还,再。)(随便 ) (快要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我要)(开怀痛饮)(春天) 即从∕巴峡∕穿巫(wū)峡,便下∕襄 (xiānɡ)阳∕向洛(luò)阳。(即刻) 四、用现代汉语解说诗句意思 首联:我在剑门关南忽然听说收复蓟北大地,刚听说就止不住喜悦而泣泪满衣裳。 颔联:回头看妻子儿女哪里还有什么忧愁?胡乱地卷起自己的书稿,高兴得要发狂。

29诗词五首

29.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古典诗词的不同体裁,积累有关古典诗词的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学习古典诗词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品味诗词的意境。 情感价值目标:诵读诗词,体悟作者的情怀和诗词中所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引导同学体会诗歌意境美;背诵并能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激发学生想象力,再现诗歌画面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一)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读顺文,并圈出文辞优美、内涵丰富的句子。 3.读懂义,指诗词大意,并有感情地朗读。 (二)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诗歌,它滥觞于《诗经》,千百年的发展使之蔚为大观。屈原是中国诗人高标独举的第一人,在他身后,群星璀璨,熠熠生辉。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典诗词,遨游诗的世界,神交我们倾慕已久的诗人。 (三)文学常识 1.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 诗古体诗四言古诗:出现最早(《诗经》) 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曹操《短歌行》) 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白居易《琵琶行》) 杂言诗:(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近体诗—— 绝句五言绝句(王之涣《登鹳雀楼》) 七言绝句(杜牧《泊秦淮》) 律诗五言律诗(杜甫《春望》) 七言律诗(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词:两宋成就最高(苏轼《水调歌头》) 曲:元代成就最高散曲小令(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套数(睢景臣《高祖还乡》) 2.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课文《长歌行》就是一首乐府诗。 3.律诗和绝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于句数上。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共有八句。律诗每两句为一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绝句又叫“截句”。绝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但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则必须对仗。课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山居秋暝》皆为五律。 4.词和词牌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它兴起于南朝,成形于晚唐,盛行于宋代;最早是一种

精选2019-2020年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9 诗词五首复习巩固第一篇

精选2019-2020年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9 诗词五首复习巩固第 一篇 第1题【单选题】 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D、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的写景的顺序是( ) A、由近到远 B、由远到近 C、由小到大 D、由大到小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面对《归园田居》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五言律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颔联描写的是作者自己的躬耕生活,这种生活虽然辛苦,但却充实愉快。 C、带月荷锄、夕露沾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中,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的世俗的烦恼。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 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对《归园田居》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语,前实后虚,相互补衬,完美和谐。 B、“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十分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具体 C、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营造的却是醇美的诗意。 D、以“衣沾”写躬耕的艰辛,而归隐生活的乐趣远大于辛劳,故“不足惜”。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归园田居》中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交代劳动的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B、三、四两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各种杂草。 C、五、六两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行,露沾衣湿。 D、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种祈盼有个好收成。 【答案】: 【解析】: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9课《诗词五首》同步练习 语文版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诗词五首》同步练习语文版 补充填空: 1.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云归而岩穴暝。 3.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___。 4.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 5.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 6.__________,清泉石上流。 7.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______。 二.理解填空: 1.《岳阳楼记》一文中表现作者政治主张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的壮阔美景,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杜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3.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范仲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远大的政治抱负;生命就是文天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龚自珍“_________,__________”的献身精神。4.巿委巿政府新一层领导班子响亮在提出“重振雄风,富民升位”的口号,带领全巿人民齐心合力,艰苦奋斗,创设了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老工业基地焕发了青春。真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清照的《渔家傲》中,通过形象的比喻,表明理想难以实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6.《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表现诗人对人生渴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典抒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出自《桃花源记》一文,常用来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的成语是“_______”,常用来比喻理想中环境幽美,生活安乐的成语是“_________”,常用来比喻不了解外界情况,十分闭塞的成语是“__________”,常用来比喻没人过问,受到冷落的成语是“________”。 8.《岳阳楼记》给我们留下了一些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其中形容国泰民安的是“_____”,形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兴旺景象的是“_____”,形容水势浩大的是“________”,形容景色或事业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的是“________”,表示心胸开阔,精神愉快的是“______”。 9.出自《醉翁亭记》,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暴露的成语是“________”。 10.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源出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词鉴赏

29.诗词五首 归田园居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这首田园诗;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还要学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感悟诗人所描绘的诗话的田园。 过程与方法: 1、课前指导: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2、搜集有关田园诗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能够用一种宽阔的视野来欣赏田园诗作。对于那些能力强的同学还可以让他们写一写对田园生活的理解。 3、应该充分体现学生对田园诗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理解,老师则应做提炼与升华的工作。 情感与态度: 通过反复的朗读吟咏,通过对田园诗歌的比较欣赏,真正体会到田园诗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美感,感受田园生活宁静以致远的恬淡旷达。 课程重点难点: 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 课程实施理念: 以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牵引着学生“披文入情”,再辅以优扬的音乐、美丽的图片,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般地重返诗意的田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舍和得之间充满的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这一选择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农民之一。《归园田居》写于做农民后的第一年后写的。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走进作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41岁,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

29诗词五首1

《诗词五首》教案 《归园田居》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会读会写生字。 情意目标:体会古诗中的感情,树立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技能目标:学习古典诗歌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附带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节操,可以叫“私谥”。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问: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今语“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穢)”,本作,是草字头,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荷”,担、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问: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问: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 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讲: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29、《诗词五首》导学案参考答案

29、《诗词五首》导学案参考答案 罗山中学八(下)语文导学案NO.29 编制:许庆新审核:日期:2012.3.3 29.《诗词五首》导学案 班级组别姓名座号 学习目标:1、朗读并背诵课文,把握诗词的主要内容。2、学习古典诗词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资料链接:走近作者1、孟浩然,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 2、王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这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 3、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4、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在词坛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 【预习导学】 一、在小组内熟练朗读诗词并背诵课文 二、朗读课文,分别找出这五首诗词中表达主旨的诗句《归园田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终南别业》:《渔家傲》:《长相思》:三、默写诗词1、《归园田居》:(诗人:)

,。,。(早出晚归,勤于耕作),。(反映劳作的艰辛和劳动带来的轻松喜悦的心情) ,。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人:),。 罗山中学八(下)语文导学案NO.29 第1 页共6 页 ,。(描写洞庭湖壮丽景色),。(比喻作者想做官又没有途径),。3、《终南别业》(诗人:) ,。(交代购得终南别业得缘由),。(概括山居得到的乐趣),。(具体描绘“自知”之“胜事”),。4、《渔家傲》:(李清照),。,,。 ,。(比喻作者理想难以实现的句子)。,。5、《长相思》:(纳兰性德) ,,,。(诗中被称为千古奇观的句子) ,,,。(表达出词人的思乡之情)四、按提示填空 1、《归园田居》中写诗人早出晚归,勤于耕作的诗句是: 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的壮阔和声势的诗句是: 3、《终南别业》中最能体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这一特点的诗句是 4、《渔家傲》中展现出一幅海天相接的画面的诗句是 5、《长相思》中被誉为“千古奇观”的一句是 【合作探究】找出各首诗词中的名句,理解、欣赏它们的含义【我的收获或疑问】收获:疑问: 罗山中学八(下)语文导学案NO.29 第2 页共6 页 文言阅读练习(一)《桃花源记》(17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不足为外人道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A 老老少少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 ⑵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9课《诗词五首》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29、《诗词五首》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3、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感情;(重点、难点) 4、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诗歌并熟练地背诵。(重点) 导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3课时) 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了解作者: 杜甫,字子美,是唐代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求官,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职。随即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四处漂泊,最终贫病而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歌成就极高,被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写作背景 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诗。 三、朗读全词(先听录音,再自由诵读,注意节奏),然后解释粗体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 jì)北,初闻∕涕(tì)泪∕满衣裳。(收复)(在这里指眼泪)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还,再。)(随便) (快要)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我要)(开怀痛饮)(春天) 即从∕巴峡∕穿巫(wū)峡,便下∕襄(xiānɡ)阳∕向洛(luò)阳。(即刻) 四、用现代汉语解说诗句意思 首联:我在剑门关南忽然听说收复蓟北大地,刚听说就止不住喜悦而泣泪满衣裳。 颔联:回头看妻子儿女哪里还有什么忧愁?胡乱地卷起自己的书稿,高兴得要发狂。 颈联:在白天高声地歌唱,痛快的饮酒,在明媚的春光陪伴下返回故乡。 尾联:立即动身,穿过那巴峡和巫峡,一路顺风,从襄阳直到洛阳。 五、概括各联内容 首联:写听到消息惊喜的情形. 颔联:写全家人高兴的情景颈联:写他将尽情地来欢庆这次胜利,并及早地回到家乡洛阳去尾联:用四个地名组成工巧的对句,规划出回乡时的具体路线,表现出诗人急于回乡过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 六、本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诗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形象地书写了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之情. 学习《滁州西涧》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9课《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五首各具特色,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杜甫的归心似箭,韦应物追求恬淡幽静的意境,赵师秀等客之久的单调寂寞,李清照的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辛弃疾的报国之志等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位读者。请仔细阅读,领略诗词所特有的意韵—— 1.反复朗读,理解诗意、词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古代诗词的形式和遣词造句的特点。 3.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 走近作者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著名诗人。其代表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韦应物(约737—约791),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青年时以三卫郎事唐玄宗,后做过滁州、江州、苏州刺史,故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有《韦苏州集》。 赵师秀(1170—1219),南宋诗人。字紫芝,号灵秀,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绍熙进士,曾任筠州推官。诗学唐代贾岛、姚合一派,反对江西派的艰涩生硬。和徐照、徐玑、翁卷并称“永嘉四灵”。 李清照(1084—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她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散文和诗歌都有成就。她的词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现存的后人辑本有《漱玉词》,今人辑本有《李清照集校注》。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山河的作品。其作品艺术风格多样,收集在《稼轩长短句》中。 二、作品信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选自《杜工部集》。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郑州)、汴(开封)等州,叛军首领相继投降。此时,逃亡到梓州(今四川三台)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欣喜若狂,以饱含激情的笔墨,

29.《诗词五首》教案doc

29、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 感情和思想。 2、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过程与方法: 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方法可采用点播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 2、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反复诵读五篇作品,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 2、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 和悟性。 【教学难点】 1、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对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相当了解。 学生准备:预习这五篇作品,准确认读文中字词,初步感受作者感情。并在疑难之处作标记。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1、给下面生字注音: 荒秽.(huì)荷.锄(ha)草木长.(zhǎng)涵.虚(hán )舟楫.(jí)南山陲.(chuí)殷.勤(yīn )谩.(màn)蓬.舟(p?ng )那畔.(pàn )风一更.(gēng )聒.碎(guō) 2、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并写在语文书上。 3、通过查找资料,小组合作了解诗词内容并能翻译,把握停顿和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朗读中感受形象。 二、导入新课。 有人问诗歌像什么? 我们说: 诗歌像春花,她为我们展现了人间最美好的生活; 诗歌像秋月,她为我们倾唱出人们最细微的心曲; 诗歌的一半像海水,她蕴积深厚而又波澜壮阔; 诗歌的一半像火焰,她真挚勃发而又明亮昂扬; 诗歌也像一只嘶哑的鸟,深情地赞美这丰饶的土地; 诗歌更像一个前行的人,怀揣使命走向明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