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正方4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方4辩陈词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
我方的观点是: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王安石变法,作用重大
经过刚刚激烈的自由辩论环节,我方发现,对方辩友有以下几点问题:
1、对于青苗法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法律,因此对于变法,我们要对比来看,对方辩友总说青苗法的种种不好,但你们可知,“青苗法”比它的的前身“常平法”要先进太多,原因有五:
其一:青黄不接时,粮价飞涨,卖出仓内陈谷,可以平抑物价;
其二:卖粮所得之资可以用于贷款;
其三:平价粮食和抵押贷款都能救济农民;
其四:国家凭此贷款可以获得利息
其五:奸商富豪受到抑制,农民负担得以减轻。
以上这些都是“常平法”没有做到的,至于对方所说的农民分担加重,那之前的“常平法”农民负担之重要原大于“青苗法”。
2、对于均输法
均输法的总的目的是协调供需关系,提高财政收支的效率,撙节购买、运输等开支,减轻农民负担,打击商人“擅轻重敛散之权”操纵市场的兼并行为。
其议论的内容虽然涵盖诸路上供的所有物品,但重点则是京师所仰的东南六路的粮食。
改革的出发点是解决粮食供应问题。
改革的途径是扩大购买。
所以,也就不存在,对方所说的:扰乱市场秩序。
综合全场,我方认为,王安石变法的重大作用,体现总结如下
1、思想的创新:
众所周知,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重要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而王安石变法的改革宣言就是“三不足”,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这是中国史上及早的,被用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宣言,对后世的孙中山,毛泽东的思想也有着不小的影响。
2007年9月6日在大连召开的“首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的开幕式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关于全球性的领导者最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时,引经据典的提到了北宋改革家王安石非常著名的“三不足”论断,表达一种不断革新的精神。
由此可以看出,其变法思想作用之大。
2、制度的大胆:
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王安石大胆改革,提出了与当时社会根基——豪强大地主,相不同的变法,免疫法。
第一,农民出钱不出力,不耽误生产;第二,所有人一律出钱,比较公道;第三,忙不过来的人腾出了时间,社会上的闲散人员则多了一条生路,两全其美。
所以,后来废除免役法,恢复差役法时,就连所谓“旧党”中人也不以为然。
苏轼就说,免役、差役,各有利弊。
骤罢免役而行差役,怕不容易。
范纯仁也说,差役一事,应当缓行。
可见此法是得人心的。
在农业生产方面,实行青苗法,,使农民负担得起,国家负担不重,公私两利。
且对当时积弱局势提出了:
保马法,使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
将兵法,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保甲法的实施,更加强了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而且寓兵于农,既实现了兵农合一,又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
保甲法在京城附近实施一年多后,官员就向宋神宗汇报说,地方治安大有好转,“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
等等变法,与北宋其他变法大有不同,大胆而创新,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刚才我方所说的都是对中国的影响,但王安石变法的作用远不只在中国,在美国20时机30年代的新政,华莱士认为:罗斯福时代的美国与王安石时代的中国经济形势非常相似。
一方面出现农产品过剩,一方面由于美国农业信贷系统本身为垄断集团所把持,一般农民无法取得贷款,土地被收回,生计窘迫,只有通过政府向人民提供贷款,使农民们能尽快找到工作,才能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由此可以从侧面证明,王安石变法的影响之大,范围之大,程度之深,国外都是如此,国内难道会差吗?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认为,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王安石变法作用重大,谢谢大家。
自由辩论
变法的作用“重大”,并非象征着变法的成功,同样,有些变法即使失败了,却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这样的变法,也可以称之为有重大作用。
而且,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革本身没有关系,一部分因为王安石本人性格的问题造成的。
正如史料所记载的“自信所见,执意不见。
”正是王安石这种极度的个性,使不同意见无法共存于朝廷,这就急剧加速了革新派与反对者的对立,恶化了北宋后期的政治生态,最终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另一部分是神宗,也就是统治者没有坚定的实施变法,他一面另改革派处于强势地位,另一方面也让部分保守派的核心,继续留任高位。
而且神宗逝世后,变法即刻被废,所以改革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但通常不是因为变法本身,也就不能说因为变法失败就说它的作用有限。
青苗贷款利息较低,农民负担得起;所卖原本库中陈粮,国家负担不重。
何况官府借出余粮,可解农民燃眉之急;秋后收回利息,可增王朝国库之资。
这难道不是公私两利?难怪王安石会夸下海口:我不用增加赋税也能增加国库收入(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概念混淆
“重大”不等于“全面”,但凡是变法中的某一项,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它的作用就是重大的,正如王安石变法中
免役法是针对差役法的改革。
差役也叫力役、徭役、公役,其实就是义务劳动。
这是税收(钱粮)以外的征收,本意可能是为了弥补低税制的不足,也可能是考虑到民众出不起那么多钱粮,便以其劳力代之。
但这样一来,为了保证国家机器的运转,老百姓就不但要出钱(赋税),还要出力(徭役),实在是不堪重负。
事实上宋代的力役,种类也实在太多。
有保管公物之役,有督收赋税之役,有追捕盗贼之役,有传递命令之役,不胜枚举,人民群众自然也就不胜其烦。
但这还不是最麻烦的。
麻烦在于,正如《宋史·食货志》所说,“役有轻重劳逸之不齐,人有贫富强弱之不一”,因此承平日久,便“奸伪滋生”。
有钱有势的缙绅人家服轻役或不服役,沉重的负担全部落在孤苦无告的贫民身上。
这些人平时都有终日忙碌的生产劳动,服役太多,则生计无着。
于是,为了规避重役,一般民众“土地不敢多耕,而避户等(怕评为大户人家);骨肉不敢义聚,而惮人丁(怕评为人多之户)”。
他们“或孀母改嫁,亲族分居;或弃田与人,以免上等;或非命求死,以就单丁(单丁免役)”;甚至铤而走险,“不得已而为盗贼”。
这对于农业生产和社会安定当然都十分不利。
王安石的办法是改“派役”为“雇役”,即民众将其应服之役折合成“免役钱”交给官府,由官府雇人服役。
这样做有三个好处。
第一,农民出钱不出力,不耽误生产;第二,所有人一律出钱(原来不服役的官户、寺观出一半,叫“助役钱”),比较公道;第三,忙不过来的人腾出了时间,社会上的闲散人员则多了一条生路,两全其美。
所以,后来废除免役法,恢复差役法时,就连所谓“旧党”中人也不以为然。
苏轼就说,免役、差役,各有利弊。
骤罢免役而行差役,怕不容易。
范纯仁也说,差役一事,应当缓行。
可见此法是得人心的。
其实免役法是当时所能想出的最好办法。
当然,治本之法是彻底免除力役。
但这并不可能做到,而能够想到以雇役代派役,以免役钱代服劳役,我们已经不得不惊叹王安石观念的超前了。
因为这种办法用现代语言来表述,就是“货币化服役”,类似于今天的“货币化分房”,只不过两者的目的不同而已,但思路却有着惊人的一致。
看来,王安石的变法方案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它相当科学,而且至少在理
论上是可行的。
最高当局的决心也很大,并为此专门设立了类似于“国家体改委”的变法领导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
未几,均输、青苗、水利、免役、市易、方田、均税、保甲、保马诸法相继出台,一场关乎国运兴衰、民心顺逆的重大改革运动在全国铺开。
◎积弱局面的改善
1、改善的表现:“强兵之法”的推行,使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2、积弱局面的改善
强兵之法的措施作用和主要成效
保甲法加强了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主要表现:西部边境的巩固和开发
设置军器监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
保马法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
将兵法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精简军队加强军队战斗力,节省了不少军费
王安石变法也使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例如,保甲法的实施,加强了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而且寓兵于农,既实现了兵农合一,又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
保甲法在京城附近实施一年多后,官员就向宋神宗汇报说,地方治安大有好转,“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
军队精简方面也卓有成效,至神宗末年,军队总数由原来的110余万减少至80万。
另外,军器监的设立使武器的质量得以改进,产量也大大增加;保马法的实施使马匹质量和数量都得以提高,政府还大大节省了养马费用;将兵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战斗力有所加强。
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王安石大胆改革,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使原归大商人的巨额利润转归国家所有,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农田水利法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国库充裕,积贫的局面大大改变了方田均税法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
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免役法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许多人为支付免役钱家破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