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科临床路径
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目录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试行)黄疸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试行)酒精性肝病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门诊患者。
一、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积病(TCD编码:BNG043)。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纤维化(ICD-10编码:K74.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13页。
(2)西医诊断:参照2006年8月24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通过的《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常见证候: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
2.患者适合并愿意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6个月。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患者。
2.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诊断标准,且未达到抗病毒治疗标准者(e抗原阳性者,HBVDNA<105copies/ml,ALT<2ULN;e抗原阴性者,HBVDNA<104copies/ml,ALT<2ULN)。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肝病诊疗规范管理制度
肝病诊疗规范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规章制度是为了规范医院内肝病的诊疗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部涉及肝病的医疗、护理、药品管理等相关工作。
第二章诊疗流程第三条肝病患者来院就医时,应依照以下步骤进行诊疗流程:1. 值班接待患者到院后,前台接待人员将导诊至肝病科。
2. 门诊医生接诊肝病科医生依据患者症状进行初步评估和询问患者的病史,必需时进行体格检查和必需的辅佑襄助检查。
3. 辅佑襄助检查依据初步评估,医生可要求患者进行肝功能检查、肝穿刺活检、超声检查、CT或MRI等辅佑襄助检查。
4. 报告解读辅佑襄助检查的结果出来后,医生进行报告解读,并订立认真的治疗方案。
5. 治疗方案执行医生依据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向患者解释治疗方案并注明用药剂量、用法、频次等相关要求。
6. 随访及复查治疗期间,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并依据病情变动进行复查。
7. 出院依据病情好转,医生评估患者是否可以出院,如需要连续治疗,医生应予以相应的建议。
第三章诊疗标准第四条为确保诊疗质量,肝病诊疗应符合以下标准:1. 诊断标准依据相关临床诊疗指南,订立适用的肝病诊断标准,确保准确诊断。
2. 治疗标准依据相关临床诊疗指南,订立适用的肝病治疗标准,明确治疗方案中的用药、剂量、疗程等要求。
3. 手术操作标准对于需要手术干涉的肝病患者,医生应严格依照手术操作标准进行手术,确保手术安全和手术效果。
第五条医院应定期对肝病诊疗工作进行评估,确保诊疗标准的贯彻和执行。
第四章患者权益保障第六条为保障患者权益,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患者权益保障机制。
1. 信息告知医院应向患者供应充分、明确的诊疗信息,包含病情、治疗方案、费用等内容。
2. 予以知情同意权在进行重点手术、特殊治疗或需要进行重点药物使用时,医生应征得患者或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
3. 隐私保护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患者信息保护制度,保护患者的隐私。
4. 投诉处理对于患者的投诉,医院应及时受理并进行调查处理,确保患者的合法权益。
慢性丙型肝炎临床路径
慢性丙型肝炎临床路径一、慢性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ICD-10:B18.2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以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5年版《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
1.既往有慢性丙型肝炎病史,或既往抗HCV阳性超过6个月且现在为HCVRNA阳性,或6个月前可能有暴露史(主要为输血及血制品、静脉吸毒、血液透析、多个性伴侣等)。
2.轻度的乏力、纳差等症状或无明显不适症状,可有或无肝掌、蜘蛛痣。
3.ALT、AST轻度升高或正常,血清抗HCV和/或HCV RNA阳性。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传染病学》(2013年,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以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5年版《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
1.隔离:血液与体液消毒隔离为主。
2.一般治疗:(1)适当休息:症状明显或病情较重者应强调卧床休息,病情轻者以活动后不觉疲乏为度。
;(2)合理饮食:适当的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
(3)心理疏导:通过健康教育或心理医生。
3.药物治疗:(1)改善和恢复肝功能:降酶(甘草酸制剂等)、退黄(腺苷蛋氨酸等)。
(2)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对具备适应证, 且知情同意下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ICD-10:B18.200)。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血清HCV RNA、抗HCV、HCV基因分型、HBV-M、肝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甲状腺功能,抗核抗体(ANA)、甲胎蛋白(AFP),妊娠试验(育龄期女性-必要时);(3)心电图、上腹部B超、肝脏弹性扫描(Fibroscan)、胸部X线片。
肝病科临床路径
丙型肝炎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一、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丙型肝炎(二)诊断依据。
1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①.流行病学史:有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明确的HCV暴露史。
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16周(平均7周),散发性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尚待研究。
②.临床表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
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
③.实验室检查: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抗-HCV和HCV RNA 阳性。
HCV RNA常在ALT恢复正常前转阴,但也有ALT恢复正常而HCV RNA持续阳性者。
有上述1+2+3或2+3者可诊断。
2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①.诊断依据: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亦可诊断。
②.病变程度判定:病变程度判断可参考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西安)中关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分级、分期的诊断标准。
HCV单独感染极少引起重型肝炎,HCV重叠HBV 、HIV等病毒感染、过量饮酒或应用肝毒性药物时,可发展为重型肝炎。
HCV感染所致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嗜肝病毒所致重型肝炎基本相同,可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经过。
③.慢性丙型肝炎肝外表现:肝外临床表现或综合征可能是机体异常免疫反应所致,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眼口干燥综合征(sjogren syndrome)、扁平苔藓、肾小球肾炎、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B细胞淋巴瘤和迟发性皮肤卟啉症等。
④.肝硬化与HCC:慢性HCV感染的最严重结果是进行性肝纤维化所致的肝硬化和HCC。
⑤.混合感染:HCV与其他病毒的重叠、合并感染统称为混合感染。
我国HCV与HBV或HIV混合感染较为多见。
⑥.肝脏移植后HCV感染的复发:丙型肝炎常在肝移植后复发,且其病程的进展速度明显快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丙型肝炎患者。
肝切除术ERAS临床护理路径的初步构建及应用
肝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及评价
临床效果
肝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手术方式、病变的性质、患者的身体 状况等。在大多数情况下,肝切除术能够有效地治疗肝脏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 质量和生存期。
评价
对肝切除术的评价主要基于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生存期等方面的指 标。评价还涵盖了围手术期护理、疼痛管理、康复训练等多个方面。通过综合评 价,可以全面了解肝切除术的效果和患者的康复情况。
01
02
03
缩短住院时间
通过实施ERAS路径,可 以缩短病人住院时间,提 高床位周转率。
减少并发症
通过预防性措施和精细化 护理,可以减少术后并发 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满意度
实施ERAS路径可以提高 患者满意度,提升医院整 体形象。
ERAS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要素
术前评估
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了解病人的 基本情况,如营养状况、心理状况 等。
知度和配合度。
心理疏导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紧张、焦虑 等情绪,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 者压力,增强信心。
术前评估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状况评估, 包括心肺功能、营养状况、凝血功 能等,为手术做好充分准备。
术中手术期护理路径
术中护理配合
协助医生进行手术操作, 包括消毒、铺巾、传递器 械等,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
术前准备
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如备皮、肠道 准备等。
术中护理
在手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人的 生命体征,配合医生完成手术。
术后护理
术后要对病人进行全面的护理,如 疼痛管理、营养支持等。
04
肝切除术eras临床护理 路径的初步构建
Chapter
术前准备阶段
健康宣教
19.肝硬化临床路径
肝硬化临床路径一、肝硬化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ICD-10: K74. 100)(二)诊断依据。
根据《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肝硬化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肝硬化的诊断需综合考虑病因、病史、临床表现、并发症、检验、影像学及组织学等检查。
其诊断主要依据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两大证据群,肝脏影像学提示肝硬化征象有助于诊断。
当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证据不充分、肝硬化的影像学征象不明确时,肝组织病理学见假小叶形成可明确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肝硬化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管理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内镜学分会)1.营养支持。
2.病因治疗:如戒酒、抗病毒治疗及针对其他病因治疗。
3.抗炎抗纤维化治疗。
4.对症治疗。
(四) 标准住院日为7T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肝硬化(ICD-10:K74. 100)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临床生化检验、凝血功能、甲胎蛋白(AFP);(3)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项目:(1)腹部彩超、腹部MRI平扫+增强、腹部CT平扫+增强、超声造影、门静脉CTV、MRCP,肝脏瞬时弹性成像、胸部CT、胃肠镜检查、心脏彩超、弓I味菁绿试验、头颅CT、头颅MRI、下肢血管彩超、骨密度、肝组织活检(经皮肝穿刺活检、经颈静脉肝穿刺活检)、门静脉测压/肝静脉压力梯度检测;(2)乙肝两对半定量、HBsAg500倍稀释、HBVDNA、乙肝病毒基因型及耐药测定、丙肝抗体、HCVRNA、HCV基因分型测定、甲肝抗体、戊肝抗体、铜蓝蛋白、24小时尿铜、血清铜、血清铁蛋白、肝病自身抗体、ANA谱、IgA、IgG、IgM、C3、C4、dsDNA,自身免疫性肝病IgG 谱、IgG4, ANCA、ACA、免疫固定电泳、甲状腺功能、糖化血红蛋白、微量血糖监测、血气分析、血乳酸、血氨、D-二聚体、血栓弹力图、蛋白C、蛋白S、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心肌酶学、肌钙蛋白I、BNP/pro-BNP.其他肿瘤标志物(如CEA、CA199、CA125)、24小时尿钠排出量、尿钠/钾比值、尿白蛋白/尿肌酎比值、24h尿蛋白定量。
重型肝炎临床路径
病毒性肝炎肝衰竭临床路径一、病毒性肝炎肝衰竭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肝炎肝衰竭(ICD-B15.907;B16.908; B17.205;852;B15.906;B16.909;B17.206;B17.211;B17.21 0;B18.102;203;909;903)(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肝衰竭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关于慢加急性肝衰竭共识讨论》(2008年亚太肝病学会)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符合病毒性重型肝炎诊断标准:1.急性肝衰竭:急性肝炎起病,2周内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按Ⅳ度分类法划分)并有以下表现者:⑴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
⑵肝脏浊音界进行性缩小。
⑶出血倾向明显,凝血酶原活动度<40%并排除其它原因。
⑷黄疸进行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尚未出现,但有上述表现者均考虑本病。
2.亚急性肝衰竭:起病较急,15天至26周内出现以下表现者:⑴极度乏力,有明显消化道症状。
⑵黄疸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值上限10 倍或每日上升≥17. 1μmol/ L 。
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40 % 并排除其他原因者。
3.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短期内发生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的主要临床表现(血清总胆红素≥85.5 mol/ L;和凝血酶原活动度<40 %并发腹水和(或)肝性脑病)。
4.慢性肝衰竭: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和失代偿。
⑴有腹水或其他门静脉高压表现。
⑵可有肝性脑病。
⑶血清总胆红素升高,白蛋白明显降低。
⑷有凝血功能障碍,PTA ≤40 % 。
根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亚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
1. 早期:⑴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呕吐和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
⑵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 L 或每日上升≥17. 1 μmol/ L)。
原发性肝癌临床路径
□备皮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情况
□术后心理、生活护理
□疼痛护理
□留置管道护理及指导
病情变异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时间
住院第2-6天
(术后第1日)
住院第3-11天
(术后第2-6日)
住院第6-12天
(术后第5-7日,出院日)
□术后用药:护肝药物(在前述护肝药物中品种或用量调整),补液治疗,白蛋白5~12.5g静滴1-2次/d(低白蛋白血症时)。
主要
护理
工作
□环境介绍、护理评估
□制定护理计划
□静脉取血(明晨取血)
□指导病人到相关科室进行检查
□饮食、心理、生前指导
□告知患者及家属术前流程及注意事项
□完成出院记录、病案首页、出院证明书
□将“出院小结”的副本交给患者或其家属
重
点
医
嘱
长期医嘱:
□肿瘤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或一级护理
□饮食
□护肝药物、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药物(同前)
□补液
临时医嘱:
□解除经皮股动脉穿刺点包扎。
□既往基础用药临时下达
□护肝药物调整
□白蛋白5~12.5g静滴1-2次/d(低白蛋白血症时)
□上级医师查房
□开术后医嘱
□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及术后注意事项
□确定有无麻醉、手术并发症
重
点
医
嘱
长期医嘱:
□肿瘤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饮食
□护肝药物:肝泰乐0.399~0.798静滴1/d、还原型谷胱甘肽0.6~1.8静滴1/d、甘利欣10~30mg静滴1/d、甘草酸苷60~120mg静滴1/d、思美泰0.5~1.0静滴1/d、凯时10ug静滴1/d、多烯磷脂酰胆碱465~930 mg静滴1/d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肝硬化的代偿期患者。
一、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积聚(TCD 编码:BN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硬化(ICD-10 编码:K74.6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第七版(田德禄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2000 年)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学分会联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关于肝硬化代偿期的部分进行诊断。
(2005 年)2.疾病分期(1)代偿期(2)失代偿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积聚(肝硬化)诊疗方案”。
积聚(肝硬化)代偿期临床常见证候:湿热内阻证肝脾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盛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型(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积聚(肝硬化代偿期)诊疗方。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88-2008)案”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积聚(肝硬化)代偿期。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积聚(TCD 编码:BNG040)和肝硬化(ICD-10 编码:K74.601)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代偿期(活动性),肝功能(ALT、AST、TB)异常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3)凝血功能(4)甲胎蛋白(5)腹部超声(6)病原学筛查(乙肝、丙肝等)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自身免疫抗体、遗传学检查、肝纤维化指标、电子胃镜、肝组织病理检查等。
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
主要护理工作
基本生活和心理护理 监督患者进行出入量及体重测量 正确执行医嘱认真完成交接班
住院第10-14天
上级医师查房,确定患者可以出院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出院记录、出院 证明书和病历首页的填写 通知出院 向患者交待出院注意事项及随诊时间 若患者不能出院,在病程记录中说明原因 和继续治疗的方案
主要护理工作
入院宣教 健康宣教:疾病相关知识 根据医生医嘱指导患者完成相关检查 完成护理记录 记录入院时患者体重和腹围
住院第2天
上级医师查房 明确下一步诊疗计划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并签署腹腔穿刺检查同 意书 对腹水量不大或肥胖患者行超声腹水定位 腹腔穿刺术观察腹腔穿刺术后并发症(出血、血 肿等) 完成穿刺记录
长期医嘱:消化内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低盐饮食 记24小时液体出入量 测体重+腹围Qd利尿剂 临时医嘱:腹腔穿刺术腹水常规、总蛋白、白蛋 白、细胞学检查腹水需氧菌及厌氧菌培养(必要 时)白蛋白静滴(必要时) 其他检查(酌情)
主要护理工作
基本生活和心理护理 监督患者进行出入量及体重测量 腹腔穿刺术后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神志变 化、生命体征、穿刺点渗血及渗液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向医师汇报并记录正确执行 医嘱认真完成交接班
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腹水
诊断依据
1.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包括肝功 能损害、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 查及影像学检查。 2.有腹水的体征和影像学结果:腹胀、腹部 移动性浊音阳性等;腹部超声或CT检查证 实存在腹腔积液。
肝病科工作方案
肝病科工作方案一、背景肝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当前,我国肝病患者数量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在肝病科工作中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因此,为了提高肝病科工作效率和治疗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非常重要。
二、工作目标1.提高肝病科疾病诊疗水平,降低肝病患者的病残率和死亡率;2.加强肝病科科研工作,提升科室在肝病领域的学术影响力;3.健全肝病科医学教育,培养更多的肝病专业人才;4.加强与其他科室以及社区、家庭等其他医疗资源的合作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协同机制。
三、工作内容1.临床工作(1)建立规范化的临床路径,制定肝病常见疾病的诊治方案,提高诊疗效率和准确性;(2)加大门诊服务力度,提高门诊医师的专业水平和沟通能力,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3)完善住院病房护理工作,健全病重病危患者的监护机制,提高患者的康复率;(4)加强医疗信息化建设,建立电子病历和医疗大数据分析平台,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科研工作(1)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引进和培养优秀的科研人员,形成互补的研究团队;(2)制定科研项目申报计划,积极申请科研项目资金,开展创新的科研工作;(3)加强与其他医疗机构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提高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推广度;(4)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医学教育(1)制定规范的医学教育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肝病科医学人才;(2)加强临床技能培训,提高医师的专业水平和操作能力;(3)开展学术讲座和研讨会,提高医师的学术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4)加强与高校和医学院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实践教育机会。
4.合作与交流(1)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合作,形成良好的协同机制,提高多学科综合治疗效果;(2)加强与社区健康机构和家庭的合作,提高肝病的早期筛查和预防工作;(3)加强与其他医疗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共享医疗资源,提高疾病诊疗水平;(4)开展患者教育活动,提高患者的健康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
感染科-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二零零九年七月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说明1、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2、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1(适用于不接受抗病毒治疗方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2(适用于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抗HBV治疗方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3(适用于接受长效干扰素治疗方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患者告知书6、肝穿剌活检术知情同意书7、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知情同意书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轻度(ICD10:B18.1.08)二、诊断依据:根据《慢性乙肝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2005年12月慢性乙型肝炎分类及诊断要点:1、HBeAg 阳性乙型肝炎慢性轻度(1)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2)有不同程度的肝炎症状和体征,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肝区隐痛和(或)肝大等;(3)肝功能指标异常:A 正常2倍≤ALT(IU/L)≤正常10倍;B 正常≤总胆红素(umol/L)≤正常2倍;C ALT≤正常2倍者,肝组织检查:G≥2。
上述仅1或2项指标异常。
但白蛋白≥38 g/L、A/G≥1.4,血清蛋白电泳γ≤21%,凝血酶原活动度(PTA)>70%,胆碱酯酶(CHE)>5400 U/L。
(4)血清HBsAg 、HBVDNA和HBeAg 阳性,抗—HBe阴性。
2、HBeAg 阴性乙型肝炎慢性轻度(1)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2)有不同程度的肝炎症状和体征,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肝区隐痛和(或)肝大等;(3)肝功能指标异常:A 正常2倍≤ALT(IU/L)≤正常10倍;B 正常≤总胆红素(umol/L)≤正常2倍;C ALT≤正常2倍者,肝组织检查:G≥2。
上述仅1或2项指标异常。
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路径
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路径一、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路径标准(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硬变,乙型、乙肝后肝硬化、乙肝后肝硬化合并庚肝感染、乙肝后肝硬化戊庚肝感染、乙丙肝炎后肝硬化戊庚肝感染、乙丙丁肝炎后肝硬化庚肝感染(ICD-10 :K74.600x003、K74.600x023、K74.600X024、K74.600X026、K74.600X038、K74.600X039、K74.600X04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实用内科学》(第12版《肝硬化诊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9年,11月)肝硬化代偿期诊断标准(符合下列4条之一):1.组织学符合肝硬化诊断。
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
2.内镜显示食管胃静脉曲张或消化道异位静脉曲张,除外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
3. B超、LSM或CT等影像学检查提示肝硬化或门静脉高压特征:如脾大、门静脉三1.3 cm, LSM测定符合不同病因的肝硬化诊断界值4.无组织学、内镜或影像学检查者,以下检查指标异常提示存在肝硬化(需符合4条中2条):①PLT<100X109/L,且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②血清ALB<35 g/L,排除营养不良或肾脏疾病等其他原因;③INR>1.3或PT延长(停用溶栓或抗凝药 7d以上);④AST/PLT比率指数(APRI):成人APR[评分>2”“。
需注意降酶药物等因素对APRI的影响。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实用内科学》(第12版《肝硬化诊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9年,11月)1.病因治疗(抗乙肝病毒、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等)。
2.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3.抗炎抗纤维化治疗无法明确病因的或对充分病因治疗后肝脏炎症和/或肝纤维化仍然存在或进展的患者,可考虑给予抗炎抗肝纤维化的治疗。
黄疸(淤胆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黄疸(淤胆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淤胆型肝炎的住院患者。
一、黄疸(淤胆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黄疸(TCD编码:22.3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淤胆型肝炎(ICD-10编码:K75.8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黄疸(淤胆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
2.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黄疸(淤胆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湿热瘀滞证寒湿瘀滞证气阴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黄疸(淤胆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黄疸(淤胆型肝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黄疸(淤胆型肝炎)的患者。
2.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
3.合并严重的其他脏器功能障碍者。
4.患者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5.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收集患者的黄疸、皮肤瘙痒、口干口苦、胁肋胀痛、胸脘痞满等症状和体征,注意舌、脉特点,动态观察中医证候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血生化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3)凝血项;(4)甲胎蛋白;(5)B超(腹部);(6)血清肝炎病毒学指标。
2.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腹部CT、MRI等,必要时可行肝穿刺病理活检及肝脏瞬时弹性测定。
(八)治疗方法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黄疸(淤胆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湿热瘀滞证:清热利湿,活血理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丙型肝炎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一、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丙型肝炎(二)诊断依据。
1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①.流行病学史:有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明确的HCV 暴露史。
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16周(平均7周),散发性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尚待研究。
②.临床表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
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
③.实验室检查: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抗-HCV和HCV RNA 阳性。
HCV RNA常在ALT恢复正常前转阴,但也有ALT恢复正常而HCV RNA持续阳性者。
有上述1+2+3或2+3者可诊断。
2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①.诊断依据: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亦可诊断。
②.病变程度判定:病变程度判断可参考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西安)中关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分级、分期的诊断标准。
HCV单独感染极少引起重型肝炎,HCV重叠HBV 、HIV等病毒感染、过量饮酒或应用肝毒性药物时,可发展为重型肝炎。
HCV感染所致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嗜肝病毒所致重型肝炎基本相同,可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经过。
③.慢性丙型肝炎肝外表现:肝外临床表现或综合征可能是机体异常免疫反应所致,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眼口干燥综合征(sjogren syndrome)、扁平苔藓、肾小球肾炎、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B细胞淋巴瘤和迟发性皮肤卟啉症等。
④.肝硬化与HCC:慢性HCV感染的最严重结果是进行性肝纤维化所致的肝硬化和HCC。
⑤.混合感染:HCV与其他病毒的重叠、合并感染统称为混合感染。
我国HCV与HBV或HIV混合感染较为多见。
⑥.肝脏移植后HCV感染的复发:丙型肝炎常在肝移植后复发,且其病程的进展速度明显快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丙型肝炎患者。
一旦移植的肝脏发生肝硬化,出现并发症的危险性将高于免疫功能正常的肝硬化患者。
肝移植后丙型肝炎复发与移植时HCV RNA水平及移植后免疫抑制程度有关。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抗病毒治疗是丙型肝炎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清除或持续抑制体内的HCV,以改善或减轻肝损害、阻止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HCC,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干扰素(IFN)α是抗HCV的有效药物,包括普通IFN α、复合IFN和聚乙二醇(PEG)化干扰素α(PEG-IFNα)。
PEG-IFNα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是目前最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其次是普通IFNα或复合IFN与利巴韦林联合疗法,均优于单用IFNα。
因此,如无利巴韦林的禁忌证,均应采用联合疗法。
(四)标准住院日为20-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丙型肝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血生化、血糖、血型、凝血功能、甲胎蛋白(AFP)、HBVM、HCVM;(3)。
自身免疫抗体和甲状腺功能(4)HCV-RNA定量检测,如常规检测方法测不到病毒,则需用超高敏-HCVRNA方法检测(5)HCV基因分型检测(6)腹部超声、胸正侧位片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是否做肝穿刺病理检查(七)肝穿刺术。
1.适应证:丙型肝炎患者没有禁忌症均可做肝穿刺检查2.目的:对丙型肝炎的类型诊断、分级,病情追踪,疗效考核及预后的判断。
3.术前准备:在术前1—2天,患者需要进行常规肝脏生化检查、凝血功能检测、血常规、血小板检测、胸透和腹部超声检查。
术前1天,要用超声定位穿刺点,并了解周围有无较大血管或肿大的胆囊。
术前1天和手术当天,要肌注维生素K110毫克各1次,术前,医生还要向患者说明配合穿刺的注意事项,练习送气以及消除患者的恐惧和紧张。
患者术前半小时测血压、脉搏,排空小便。
4.麻醉方式:局部麻醉;5.术后处理:需要严密观察血压、脉搏等,术后要绝对卧床24小时。
卧床24小时后患者可起床进行室内活动。
肝穿刺活检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局部疼痛,包括活检部位的不适、放射至右肩的疼痛和短暂的上腹痛。
这些都属于正常情况,可以适当进行镇痛治疗。
只有极少数的患者在穿刺活检后会出现有临床意义的出血,出血可在腹腔内、胸腔内或者肝脏内;发生肝脏胆汁外漏或者穿透胆囊可以引起胆汁性腹膜炎。
但是,大多数并发症都发生在活检后3小时内。
(八)保肝药物的应用。
按慢性肝炎治疗要求,选用保肝药物。
(九)出院标准。
1.肝功能回复正常2. 确定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的副作用不会引起临床问题,主要指患者临床症状,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等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注射干扰素后出现严重发热、头痛及全身酸痛经处理后仍不能耐受;出现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降低经处理仍不能维持在可接受范围。
2.干扰素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抑郁症等。
3.利巴韦林诱发严重溶血导致贫血4以上情况均导致治疗方案实施困难,需调整药物剂量、纠正药物引起的副作用,从而延长住院天数,费用增加。
(十一)费用控制标准。
(5000-7000)二、丙型肝炎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丙型肝炎(ICD-10:74+ R18)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病毒性慢性肝炎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一、病毒性慢性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病毒性慢性肝炎(ICD-B18.101;103;201;202;901;902;810;81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传染病学(第3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等国内临床诊疗指南符合病毒性慢性肝炎诊断标准:1.肝炎病史半年以上,既往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肝炎病毒携带史,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
2.发病日期不明确或无肝炎病史,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改变,或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表现者。
根据肝功能损伤程度临床分为:(1)轻度: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肝功能指标仅1~2项轻度异常。
(2)中度: 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⑶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腹胀、尿黄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它原因,且无门静脉高压者。
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除前述条件外,凡白蛋白≤32g/L、总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值上线、凝血酶原活动度大于40%但小于60%(或凝血酶原时间大于对照5秒以上)、胆碱酯酶<2500U/L,四项检测有一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传染病学(第3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等国内临床诊疗指南1.一般治疗(适当休息、不宜过,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
如ALT明显增高,甚至出现黄疸,则应尽量卧床休息。
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饮食)。
2. 药物治疗(抗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改善和恢复肝功能及减轻肝纤维化)。
(四)标准住院日为20-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B18.101;103;201;202;901;902;810;811病毒性慢性肝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及潜血;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肝炎病毒血清标记物检测、肝炎病毒核酸检测、甲胎蛋白或肿瘤四项、梅毒及艾滋病抗体;腹部超声、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腹部CT、肝活检;甲状腺功、血脂、干扰素水平及干扰素抗体测定、病毒基因分型、HBV耐药突变株检测、血细胞族化抗原+活化淋巴细胞、肝炎相关抗体;(七)药物应用。
1.保肝降黄:甘草酸胺类、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促肝细胞生长素、腺苷蛋氨酸等。
2.抗病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干扰素和(或)核苷类似物。
3.免疫调节、抗纤维化。
4.中医中药及其它治疗。
(八)出院标准。
1.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缓解;2.肝功能好转ALT<80 U/L。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出现并发症(如自发性腹膜炎、原发性肝癌等)退出本路径。
2.进展为慢性重型肝炎或肝硬化退出本路径。
3.病情迁延不愈或顽固性黄疸,需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九)费用控制标准。
(5000-7000)二、病毒性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病毒性慢性乙型肝炎(ICD-B18.101;103;201;202;901;902;810;81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县级医院2012年版)一、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腹水(ICD-10:K74+R18)(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及《美国肝病学会成人肝硬化腹水诊疗指南(2009年版)》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包括肝功能损害、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2.有腹水的体征和影像学结果:腹胀、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等;腹部超声或CT检查证实存在腹腔积液。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及《美国肝病学会成人肝硬化腹水诊疗指南(2009年版)》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一般支持治疗:(1)休息;(2)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维生素丰富而易消化的食物为宜。
能量摄取:35-45kcal/(kg·d),蛋白摄取:1.2-1.5g/(kg·d)。
(3)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每日摄钠不超过2000mg,不必严格限制水的摄入,如血清钠较低,需限制水的摄入,以每日摄水量不超过前一日尿量加500ml为宜。
(4)消除病因及诱因:如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限制过量钠盐摄入等。
2.药物治疗:(1)利尿药治疗:一般口服螺内酯和呋噻米,联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