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之先锋文学解析
先锋文学

残雪对中国现代派文学的意义? 被认为是八十年代中期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派小说。 残雪第一次在中国大陆首次在作品中表现一 个真实的非现实、非理性、荒诞的梦魇般的世界。
在我家屋后的荒山上,有一座木板搭起来的小屋。
我每天都在家中清理抽屉。当我不清理抽屉的时候, 我坐在围椅里,把双手平放在膝头上, 听见呼啸声。是 北风在凶猛地抽打小屋杉木皮搭成的屋顶,狼的嗥叫在山 谷里回荡。 “抽屉永生永世也清理不好,哼。”妈妈说,朝我做 出一个虚伪的笑容。 有一天,我决定到山上去看个究竟。风一停我就上山, 我爬了好久,太阳刺得我头昏眼花, 每一块石子都闪动 着白色的小火苗。我咳着嗽,在山上辗转。我眉毛上冒出 的盐汗滴到眼珠 里,我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 我回家时在房门外站了一会,看见镜子里那个人鞋上 沾 满了湿泥巴,眼圈周围浮着两大团紫晕。
“清理抽屉”象征着什么?
清理抽屉,象征秩序重建的努力,努力重建一 个正常秩序,恢复理性正常的努力,当然这种努力, 也是和前面寻找山上小屋一样,也是无意义,抽屉 永生永世也清理不好,象征人生非理性的常态,人 生的难以把握,人连自己都抽屉都整理不好,传达 出一种无奈。
从小生活在文化大革命那种环境中,残雪敏感、瘦弱、 神经气质,当过铣工、装配工、车工,当过赤脚医生、 工人。 这些经历让她对这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看似绝对 的冷漠背后是炽烈而敏感的心。她甚至用了“残雪”这 样的字眼做笔名,从词语到内心都显得如此冰冷。
小说结局充分暴露了小说的虚构本质。
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 我喜欢天马行 空,我的故事多多少少都有那么一点耸人听闻。我用汉语 讲故事,汉字据说是所有语言中最难接近语言本身的文字, 我为我用汉语写作而得意,全世界的好作家都做不到这一 点,只有我是例外。
现当代文学第六节 先锋小说

马原的“叙事圈套”P195
马原,被认为是“中国当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形式主义 者”,第一个把小说的叙事因素手段置于创作第一位。
广泛采用元叙事的手法,作者在小说中直接出现并揭露 小说的虚构性,破除经典现实主义的“似真幻觉”。虚构 成为他的小说叙述的首要原则。他的经典句式是“我就是 那个叫马原的汉人”,强调虚构的技法,形成一种间离效
格非《迷舟》《褐色鸟群》
孙甘露《信使之函》《访问梦境》
余华《现实一种》《世事如烟》
苏童《妻妾成群》《红粉》
二、创作特点
现代主义小说更专注于小说的 精神气质;先锋小说则更具有
鲜明的文体试验的指向。
1、先锋小说的文学观念
(1)对文学真实观的重构 把作家的主观真实(心灵的真实)
作为文学真实的首要原则。强调 “虚构”是小说叙述首要原则。
格非构建叙事迷宫 善于在小说叙事的关键部分设置中断和 空白,制造“叙事空缺”,使故事变得 扑朔迷离,并与小说表达的主题构成隐 喻关系,预示着历史与生活的不确定性。 《迷舟》中萧去榆关到底是送情报还是 去与情人杏相会?这个关键情节成为一 个“空缺”,故事是一个谜。
孙甘露的“反小说”的语言智力游 戏
在语言试验上走得最极端,彻底割 断小说与现实的关系,专注于幻象 与梦境的虚构。着力对小说语言诗 化的探索,小说语词摒弃表意功能,
成为自由的语像。
孙甘露《信使之函》 “信是锚地不明的孤独旅行” “信是焦虑时钟的一根指针” “信是耳语城低垂的眼帘”
四、先锋小说的价值
先锋小说使文学摆脱意识形 态的控制,走向独立和自律, 凸现个人化风格。 但其艺 术形式的试验和创新有极端
化、贵族化的倾向。
“先锋文学”的先锋性解析

1984年 ,马原 的故事 中首次以“那个 叫马原 的 人 ”来进行叙述 ,开始对我们 的文学 常规有 了一 些 颠 覆 ,之 后 的“先 锋 派 ”之 势 在 接 踵 而来 的残 雪 、扎 西 达娃 、苏童 、余 华 、格非 、叶兆言 、孙甘露 、北村 等 人 的创作 中逐渐渭为大观。这种从 内容到形式 的逐 渐转型 ,是思潮从 内部迷顿转 向外部 主动诉求的一 种 必 然趋 势 。当然它 们 的创作 也 不无 偏颇 与 不成 熟 之处 ,但是其后兴起的许 多文学创作却是在这种先 锋 实 验 中吸取 养 料 ,逐 步 完善 和 发展 的 。从 这 点 来 看他们还是起到 了一些“先锋 ”导航作用的 ,而这时 的“先锋性 ”即在于 以一种 近乎顽 固的态度对故有 文学创作范式进行 冲击。从现象上来看他们是 以外 来 的“技术利器”攻 占了本土市场 ,。但 实际效果却是 以迅雷之势使原本就虚弱 的故有写作规范及 崇高 意识形态幻象瓦解 ,并将 人们带进了审视世界的另 一 种层面。他们 的行为看似“实验”,但绝不是空穴 来 风 ,他们 以科班的正规训练来应对解释世界的茫 然 ,他们 以巨大 的勇气直 面近乎 “荒谬 ”的世界 ,他 们 以努力的心态对世界进行 自已的审定 ,他们开始 自己 的叙 事攻 势 ,只为 在 中 国 的领 域 中开 创 一 种 新 的话 语 方 式 ,他 们 因此 为 集体 赢 来 了 一个 光 辉 的 名 号 一 一 “先 锋 派 ”。
80年代之先锋文学解析ppt课件

❖ 传统小说:第一层是语言和叙述,第二层是人物、故 事和情节,第三层是意义。
❖ 先锋小说:只关心小说形式而不关心内容,注重的是 怎么写,而不是写什么。把叙事本身看作审美对象, 消解小说的意义,削平小说的“深度模式”。
《冈底斯的诱惑》
❖ 主人公:“我”、穷布、姚亮、陆高、顿珠顿月 ❖ 情 节:四个故事 ❖ 叙事手法:元叙事 元小说 ❖ 特 点:无时间地点中心人物;各故事无联系;每
个故事有头无尾;不停变换人称 ❖ 意 义:原始荒凉瑰丽神秘的“初民的世界”。
个人经验具有主观性、片面性、不可确定 性,所谓的现实也是如此。
❖ 3、表达方式,暴力与 死亡。
先锋的意义
❖ 1、话语的欲望表达; ❖ 2、叙事策略的运用; ❖ 3、幻觉与暴力; ❖ 4、人物与历史的死亡。 ❖ 结语:形式主义只是策
略,自我救赎才是目的
❖ “如果有人说我的作品是晦涩的,我觉得晦涩 是必要的,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如此,我有很多 东西自己都没有想通,能教会读者什么呢?我 并不比读者高明多少,我无法把问题和价值判 断告诉给读者,所以我只能选择晦涩。”
——格非
格非的意义
❖ 1、运用繁复的叙事手法, 以人物内在意识的无序性, 建构叙事迷宫;
马原的意义
❖ 1、运用元叙事手法, 形成了著名的“马原叙 事圈套”;
❖ 2、瓦解了经典现实主 义的“似真幻觉”;
❖ 3、意味着超越了宏大 叙事的个人叙事时代的 到来。
孙甘露(1959~ )
❖ 上海人,1977年在邮 政局工作,1986年发 表成名作《访问梦境》, 代表作《我是少年酒坛 子》、《信使之函》、 《请女人猜谜》等。
11--先锋小说

第 十 一 讲
一、“先锋小说”概念
1985年开始,文坛上出现了一 批先锋小说,这些小说有的具有现代 派小说的特点,有的具有后现代主义 特点。共同特征是提倡回到文学本身, 注重语言实验,注重作品的形式感, 强调“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
先锋小说对后来的小说创作有着一定
《都有一颗红色的心》:《死亡的诗意》等
剧本。
马原的先锋小说
马原的“元小说”和“叙述圈 套”。“元小说”就是有意暴露叙 事行为或者虚构性的小说。
马原:熟悉你从事的小说创作的工 艺过程也许比你有深邃的思想来得要紧, 如果你想当一位好的小说家的话。 马原的元小说惯用的就是作者直接 在作品中露面,使作者、叙述者和叙述 对象三位一体,使故事显得仿佛真实, 同时又拆穿其真实性。《虚构》 马原小说中常出现的一句话:我就 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
与惩罚》《活着》《现实一种》
叙述态度冷漠,不动声色,被称 为“零度感情叙述”,语言简略。
苏童(1963-),江苏苏州人。
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据 说在那里度过了最令他难忘的四个年 头。苏童喜欢“新潮”,曾在其中尽 情畅游。他也喜欢“传统”,喜欢琢 磨中国的历史风云。他的中篇笼高高挂》,获奥斯卡金像 奖提名,由此而蜚声海内外。
余华主要的作品:短篇小说 《十八岁出门远行》《死亡叙述》 《爱情故事》《鲜血梅花》 中篇小说《四月三日事件》 《现实一种》《世事如烟》
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
余华的先锋小说
余华热衷于叙述
暴力《现实一种》
苦难《许三观卖血记》《活着》 恐惧《在细雨中呼喊》 尤其是死亡《一九八六年》《往事
文学由文化文本引向了审美文本。
1980年代后文学思潮之五

• 三个故事:穷布狩猎探寻“野人”的故事,陆高、 姚亮观看天葬的故事,顿珠、顿月和尼姆的婚姻 的故事 • 叙述形式则复杂多样,第一人称的叙述者有时讲 述自己的故事,有时讲述第三者的故事,也有的 时候又是讲给第二个人(你)听的故事(穷布的故事, 故事间的联 系成为纯技 用第二人称,穷布自己的故事却要由叙述者讲给 术性的问题, 穷布听); 小说的时空 • 叙述层面多层次,有时是同故事叙述,叙述者与 被放置到西 故事中的人物同处一个故事层,有时叙述者是凌 藏高原 驾于故事之外的,以“元叙事”话语告知读者故 事的虚构本质,追求和体现着一种叙事的狂欢化 效果。
别无选择的学生们 • • • • • • 马力 森森 孟野 “懵懂” “猫” “时间”
徐星
无 主 题 变 奏
也许我真的没有出息,也许。 我搞不清除了我现有的一切以外, 还应该要什么。我是什么?更重要的 是我不等待什么。
二、先锋小说
1980年代中后期,一批年轻作家更激 进地通过叙述方式、话语方式的变革, 致力于颠覆和解构,以技术化的语言操 作彻底地表达带有神秘、悲观和虚无色 彩的某种情绪。关注文学作为审美载体 所应具有的形式本身,具体体现在叙事 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探索三个层面上 的创新。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格非、 余华、孙甘露、莫言、北村等。
《极地之侧》
• 我寻找朱晶——小朱晶 • 章晖讲故事: 老李上吊的故事 “那人”喝药自杀的故事 老金头吞金自杀 的故事 汽车司机鬼使神差被自己的车挤死在木垛上的 故事 • 章晖吃安眠药自杀了
(三)格非的叙事迷宫
• 《褐色鸟群》 我蛰居于水边,写一部类似圣约翰预言的书。 有一天,一个穿橙红(或棕红)色衣服的女人 来到我身边,经过一番似是而非的交谈后,我 和她谈起了我的恋爱故事。 • 超叙述层 开头结尾 红衣女人夹画夹或镜子向 水边走来 • 主叙述层 我和棋所谈的恋爱故事
先锋文学

• 马原:“虚构”是小说的最大特点和小说 叙述的首要原则。 • 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的女神》是新时期 文学第一部将叙述置于重要地位的小说。
• 形成了著名的“马原的叙事圈套”。 • “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这句叙述语 式成了当代文学最为影响深远的一个经典 句式。
• 马原小说的特征 • 第一,元叙事手法的运用是马原小说不同 于传统小说写法的一个突出特征。
• 残雪的小说世界堆积着恶与丑的意象。
• 她不是以再现的方式呈现事物的本来面目, 而是以扭曲、变形和幻觉的方式来映现出世 界的荒谬与疯狂,这些荒诞不经的表象后面 是残雪对生活的感受和直觉判断。
• 残雪的小说是非写实的,因而很难用 日常生活经验来理解和把握她小说的
人物、情节和意象。
• (二)追求文学的自主性、强调文本与语言的独 立自足 • 不追求文学的现实来源和现实意义,认为文学是 个人心灵的产物,而不是生活的附庸。 • 在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上,他们坚持视文学为独立 自足的世界,视文本和语言为文学的生命。 • 文学真正应该关注的不是“写什么”,不是内容, 而是“怎么写”,是形式。
• 所谓元叙事是指作者在小说中直接出现并 揭露小说的虚构性。 • “马原的叙事圈套”:采用元叙事手法, 有意识地追求一种亦真亦幻的叙事效果。 不仅瓦解了经典现实主义的“似真幻觉”, 也反讽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情节连贯性 以及现实的整体性与真实性,创造了一种 对现实的新的理解。
• 当然,信不信都由你们,打猎的故事本来 是不能强要人相信的。 • 我写了七遍稿,连自己也不满意,也许还 要写七遍。这是我这辈子最后一部作品了。 • 现在要讲另一个故事,关于陆高和姚亮的 另一个故事。应该明确一下,姚亮并不一 定确有其人,因为姚亮不一定在若干年内 一直跟着陆高。但姚亮也不一定不可以来 西藏工作啊。
80年代小说(1)-先锋小说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三、先锋小说的命运和文学意义 (一)先锋小说的命运 所谓“一往无前”的先锋精神,其实只能是一种 理想,很少有作家能够一直保持探索的姿态。90 年代初,当初被人们看作是先锋的作家,纷纷降 低了探索的力度,而采取一种更能为一般读者接 受的叙述风格,有的甚至和商业文化结合,这标 志着先锋文学思潮的终结。 但对后来文学创作的启发和影响是深远的。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残雪的小说是阴暗的,但正如作家自己所说:正 因为心中有光明,黑暗才能成其黑暗;正因为有 天堂,才会有对地狱的刻骨体验;正因为充满了 博爱,人才能在艺术的境界里超越、升华。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三) “后新潮”小说 “后新潮”的代表作家主要是指80年代中后期涌 现出的一批先锋作家,如马原、洪峰、格非、余 华、孙甘露、北村等人。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1、主要特征 “后新潮”的核心观念是虚无,包括自我的虚无、 世界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的虚无。 后新潮小说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其创作上的主要 特点有三: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代表人物是以王蒙、宗璞、谌容、张洁等为代表 的中年作家,他们对现代主义的兴趣主要在技巧 方面。他们主张对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手法实行 “剥离”,以现代派的表现方法来丰富和充实自 己的文学表现力。他们剔除了西方现代派作品中 非理性、反逻辑、无意识的成分,现代主义的种 种表现手法只不过是关于他们的理性观念的寓言 式表达。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在结构上,《山上的小屋》也有独到之处。 小说开始于对“山上的小屋”的肯定: “在我家屋后的荒山上,有一座木板搭起来的 小屋。” 结尾于对“山上的小屋”的否定: “我爬上山,满眼都是白石子的火焰,没有山 葡萄,也没有小屋。”
论8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语言实验

论8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语言实验论8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语言实验引言:80年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其中的先锋小说更是展现了一种语言实验的创新精神。
这篇文章将探讨8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在语言实验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以及语言实验对于中国文学发展的意义。
一、先锋小说的兴起80年代是中国文学迎来新时代的开始,它标志着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和自由化的崛起。
在这个时期,由于政治、思想和社会环境的变革,文学界开始反思和探索新的创作方式。
先锋小说作为其中的一种创作形式,以其独特的语言实验和对现实的充分表达而备受关注。
二、先锋小说的语言实验在80年代的先锋小说中,语言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
先锋作家们通过实验性的语言运用,试图打破传统文学语言的束缚,突破语言的边界,以更加自由、富有表现力的方式表达作者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
在语言实验方面,先锋小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破碎化先锋小说的作家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他们通过语言的破碎化实验,将时间、空间和事件碎片化,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叙事效果。
在小说中,作者以非线性、草率的语言表述,用碎片化的叙述结构展示多个视角和时空的错位,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与传统文学不同的观感和体验。
2. 新词汇和新用法为了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和审美追求,先锋小说的作家们常常创造新的词汇和新的用法。
他们通过创造性的语言运用,使得小说的语言变得鲜活而有张力。
这些新词汇和新用法不仅赋予小说独特的形式美感,还富含深刻的内涵和哲思。
3. 音韵与语调的运用先锋小说中常常运用韵律和语调来增强作品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作者通过对声音的权威运用,使得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这种语言实验的方式不仅给作品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享受,也让读者在感受作品的同时体验到了文学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语言实验对中国文学的意义8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语言实验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论1980年代先锋小说的暴力审美和死亡叙事

上 的 肉体 的消失 ,没有任 何社 会价值 可 言。 正 因为 消 解 了死 亡 的 恐怖 ,而将 其作 为 生 命 的 一 个 部分 ,面对 死亡 叙述 ,先 锋作 家 多采取 一种 冷静 的旁观 者
现 当代 文 学
论1 9 8 0年代先锋 小说 的暴 力审美和死亡叙 事
顾晓莉 南京师范大学
摘 要: 1 9 8 0 年代崛起的先锋小说家们对暴力与死亡有着特殊的青睐,他们将暴力和死亡视为人类基本的生存景观。 方面 赋 予暴 力一 定 的合法 性 与审 美 意味 ,将暴 力 化叙 事指 向人性 之 恶。 另一 方 面,大 肆想 象 死亡 瞬 间 ,消解死 亡 意 义 ,从而使 得死 亡 与暴 力 一样 ,成为 独立 的叙 述对 象 。其小说 从不 同 的人称和 视角 展开对 暴 力和死 亡的 多样化 叙述 ,具 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与个性锋芒。 关键词 :先锋 小说 ;暴力 ;死亡
一
在1 9 8 0 年 代 纷繁 的思 潮流 派 中 ,先锋 文 学 因其 明确 而 是将 叙述 重 点放在 死亡 事件 本 身。 阅读 这 些作 品,我 们 的 作家群 体和 丰 富的创 作实 绩而居 于重 要地 位 ,先锋 文学 会 发 现死 亡毫 无 目的 ,原 因也 无迹 可 寻。与 传统 强调 “ 死 的崛起 成为 文学史 上不 可忽 略 的一个重 大事 件 。值得 注意 得 其 所 ”的观念 不 同 ,这 些人 物 的死亡 只是 一种 单纯 意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童年 印记 。作家 们多选 取少年或 者儿童 为小说 的主人 公, 用 冷静 的语 言记 录他 们 的成长 经历 。余华 的 《 十 八 岁出 门 远 行 》 写 一个 1 8 岁 的青 年 离开 家 门踏上 征 途 寻找 着 “ 旅 店” ,可是 却在旅途 中遭到 一次又 一次野蛮 的掠夺 ; 内心世 界 去探 索那 些被 遮蔽被 隐藏 的 幽暗人 性 。本该 天真无 邪 的 童 年 ,却被 暴力 、恐惧 与不 安所 包 围,这 不得 不说是 特定 时期的成长 经历在这 些先锋作家 身上 留下 的创伤性记 忆 。 先锋小 说 中的暴 力审 美 同时也 是一种 历史 态度 。在他 们 看 来 ,暴 力性 冲 动 是一 种 “ 压抑 的 激情 ” ,他们 试 图通 过 某种 暴力 描写 揭示 出历 史残酷 性 的一面 ,使 人们 正视历 史表 象 背后 的种 种被 有 意 无意 掩 盖起 来 的 真实 。 余 华 的 小说 一方面 通过 对暴 力 的盲 目性和 自发性 的表 现 ,显示 出 人性本 能 的攻击 性 与破坏 性 ,同时 也显示 着被 历史 表象所 掩盖 的人 性 中的残 忍与丑 陋 。另一 方面 ,先锋 小说 家对 于 暴 力 的关注 是对 历史 的一种 重新 解读 ,这 种解 读不 再注重 于简 单 的历 史结 论 ,而是深 入 到历 史的背 后和 人性 的潜 意 识 ,对 人 的本能 的攻 击性及 其 相应 的暴力 行为 进行 真实 的 还原 ,从而 揭示那 些导 致暴力 性事 件的必 然 因素 。 从暴 力宣泄 走 向死亡 叙事 ,在 先锋 小说家 这里 是一 种 必然 。这些 被剥 离 了传统 价值 观念 的死 亡叙事 ,总 是呈现 出令人 惊悚 的美 感特 征 。从某 种意 义上说 ,先 锋作 家迷 恋 死 亡叙 事更 甚于 暴力 审美 。对 死亡 的真诚 体验 与深 刻探 寻 成为先 锋小 说共 同的主 题之一 。 对 死亡 价值 的消 解使 得先 锋小 说的死 亡叙 事在 本质 上 迥异 于 传统 文 学 。先锋 小 说 家不 再关 注 人物 为什 么 而 死, 死 而生 ” 。
论8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语言实验

论8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语言实验论8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语言实验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也是中国先锋小说崛起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先锋作家们对传统文学形式和语言表达方式进行了大胆的实验,以此来突破传统文学的束缚,并表达自己对社会与时代的思考与感受。
本文将从语言实验的角度来探讨8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特点和意义。
80年代,科技的迅猛发展让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方便,同时也使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由主义思潮与西方文化的涌入,打破了过去封闭的文化秩序,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这种时代变革的背景下,先锋作家们对语言的使用有了新的要求。
首先,先锋小说强调了一种变革的语言风格。
传统的文学语言多以庄重、正式为主,而先锋小说鲜明地摒弃了这种形式,使用更为自由、流畅的语言风格。
他们追求真实、直接地反映生活,使用白话体与读者产生更直接的对话。
这种语言风格的变化,使小说更具有现代感,更能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其次,先锋小说注重语言的多样性和创新。
他们尝试使用各种各样的语言形式,如口语、方言、俚语等,不拘泥于旧有的文学规范和束缚。
例如,杨绛的《洗澡》中大量运用北京方言,使人物形象显得亲切可爱;马原的小说《笑中有算盘》则充斥着大量的当地方言,使作品充满地方色彩和个性。
这种语言的多样性和创新使作品更加鲜活生动,令人耳目一新。
另外,先锋小说关注日常话语的重构与重塑。
他们试图通过对日常的对话和琐碎生活琐事的描述,来窥探人性的真实与复杂。
例如,王朔的小说《黄金时代》中,通过主人公的自我表述和对话,呈现出性别观念的变动与矛盾,具有一种时代特色的语言风格。
这种关注日常话语的重构与重塑,使小说更真实、更具有个体和时代的独特性。
此外,先锋小说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精髓,如意识流、碎片化叙事等,将之融入中国的小说创作中。
这种借鉴与吸收使中国先锋小说的语言实验更加丰富多样。
王蒙的小说《寂寞的乡愁》采用了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更加复杂,使作品呈现出一种迥然不同的写作观念和风格。
先锋小说

《冈底斯的诱惑》 先锋小说作家马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几个外来的年轻 探求者在进藏后的见闻,写出了冈底斯高原神秘的风土人情, 并且借助独具一格的艺术手法,微妙地传达了西藏神话世界和 藏民原始生存状态对现代文明的“诱惑”和这种诱惑的内在含 义。 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交错叙述了几个各不相关 的故事。剽悍的藏族神猎手穷布被人请去猎熊,结果发现的是 喜玛拉雅山雪人;探险者陆高认识一位漂亮的藏族姑娘央金, 央金却意外地死于车祸;陆高和姚亮去看“天葬”,可遭到天 葬师的拒绝,以及生性好幻想的弟弟顿月和老实木讷的哥哥顿 珠传奇般的生命历程。小说以冈底斯山作为人和事遥远的背景 ,叙述了西藏迷人的景致与神奇的风俗,展示了充满魅力的生 存方式和生存氛围。叙事方式上,把作者——叙述者——人物 交揉循回,打破了读者阅读时的惯性与期待,造成间离效果, 从而对作品内容作出清醒、理性的判断。
与惩罚》《活着》《现实一种》
叙述态度冷漠,不动声色,被称 为“零度感情叙述”,语言简略。
叙述上的冷漠与简略有着深刻 的观念上策略。余华声称自己追求
的是真实,但是这种真实并不是被
日常生活围困的经验,而是一种作 家眼中的真实。 余华:我寻找的是无我的叙述 方式。
余华:在暴力和混乱面前,文
明只是一个口号,秩序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装饰。
余华主要的作品:短篇小说 《十八岁出门远行》《死亡叙述》 《爱情故事》《鲜血梅花》 中篇小说《四月三日事件》 《现实一种》《世事如烟》
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
余华的先锋小说
余华热衷于叙述
暴力《现实一种》
苦难《许三观卖血记》《活着》 恐惧《在细雨中呼喊》 尤其是死亡《一九八六年》《往事
颂莲 陈佐千
80年代之先锋文学

他们决定遇见的 第一块岩石。回忆。 送给它音乐。其余的岩石 有福了。他们分享回忆。 等候音乐来拯救他们进入消沉。 这是1959年之前的一个片段。 沉思默想的英雄们表演牺牲。 在河流与山脉之间。 一些凄苦的植物。被画入风景。
放筏的人们顺流而下 傍水而会的是翩翩少年 是渔色的英雄
以散文写作为主: 《我能否相信自己》 《高潮》《内心之死》 对于写作,文学大师、 音乐以及其他的感悟 与随想。
一部长篇:《兄弟》 写个人命运与权力意 志的抗衡,仍是一个 如何忍受与消解苦难 的故事。
《十八岁出门远行》
人物:“我”、司机、抢劫者 问题1:少年与世界的关系 问题2: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问题3:表象与真相的关系 实质:颠覆了传统的革命历史 叙事原则
马原的意义
1、运用元叙事手法, 形成了著名的“马原叙 事圈套”; 2、瓦解了经典现实主 义的“似真幻觉”; 3、意味着超越了宏大 叙事的个人叙事时代的 到来。
孙甘露(1959~ )
上海人,1977年在邮政 局工作,1986年发表成 名作《访问梦境》,代 表作《我是少年酒坛 子》、《信使之函》、 《请女人猜谜》等。
《河边的错误》
人物:马哲、老太太、疯子 问题1:疯子杀人我们应该如何处置? 问题2:面对被害人家属能给予什么? 问题3:理性秩序与疯狂暴力的关系 实质:颠覆了理性主义的乌托邦神话
《现实一种》
人物:山峰、山岗、皮皮 问题1:你如何看待人的本能? 问题2:社会文明已完全压倒了人的本能? 问题3:你如何看待医学? 实质:颠覆了传统大写的“人”以及人道主义
文学考研先锋文学(小说)考点总结

文学考研先锋文学(小说)考点总结先锋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所影响的一种小说文学创作思潮。
先锋小说强调的不是写什么,而是如何写,与传统小说关注叙事的真实性不同,先锋小说关注的是叙述行为本身。
他们强调讲述或虚构的功能,也就是作者的叙述行为。
先锋小说试图寻找一种摆脱意识形态权力话语控制的叙述途径,使小说真正成为一种主体叙事,将文学拉向了自由主体意识,进而指向了包括梦幻、死亡、暴力、性等内容的个人潜意识。
代表作家作品有马原的《拉萨河女神》《当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洪峰的《极低之侧》;格非《迷舟》《褐色鸟群》;苏童《平静如水》《我的帝王生涯》;孙甘露《访问梦境》;余华《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古典爱情》等等。
(1)先锋小说的特征一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三是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谑、反讽等写作策略。
(2)先锋小说的意义先锋小说在思想文化、文学观念和手法上将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资源植入中国当代文学的土壤。
给本土的文学带来新鲜血液丰富了文学的色彩,激发了文学的创造活力,在激进的反抗姿态里透露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先锋小说所引起的文学叙述革命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反叛,影响了20世纪80年代思想文化背景。
在这种意义上,先锋小说的形式实验不仅表现为形式本身而是时代精神的某种象征。
这些小说实验在观念和方法上对后来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的大胆探索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3)先锋小说的局限性先锋小说对后来的小说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但是它将“叙述”和“语言”视为小说写作活动的全部意义显然过于偏颇,它对意义的放逐也使自身丧失了广泛的交流基础,从它的历史发展来看,这都是导致其渐趋衰落的重要原因。
【现代文学】先锋小说有什么特点?

【现代文学】先锋小说有什么特点?先锋小说是指中国文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
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余华、苏童、格非等,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1.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
如在马原的《拉萨河女神》和《冈底斯的诱惑》等作品中,“怎么写”的问题远远超过“写什么”,小说的主题模糊暧昧或者根本没有主题,作者在为叙事而叙事。
2.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求,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先锋作家们追求新历史主义的创作,如在苏童的“枫杨树乡村”系列作品中,以前作品中的那种宏大真实的历史观被消解,小说得到了可以直接进入人物心灵的途径,原生态地展现历史地表之下的真实的人物生活状态。
而马原小说中的那句“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打破了传统的阅读真实现。
3.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文本特征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像余华的很多小说中,人物根本没有自己的名字,用“1、2、3”这样的符号来代替;残雪的《山上的小屋》中凌乱的梦境、嘈杂的现实,文本结构像她所描写的生活本身一样混乱不堪。
总之,先锋小说对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的大胆探索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它对后来的小说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但是它将“叙述”和“语言”视为小说写作活动的全部意义显然过于偏颇,内容上的凌空高蹈也是其逐渐衰落的原因。
新时期小说(先锋)

然而从总体上看,这一阶段西方现代主 义的影响并没有触及中国作家深层的审 美观念、创作观念和创作模式。所谓 “现代主义”只是运用了象征、变形、 意识流等艺术手法和技巧,其作品整体 上仍是充满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的 “社会写实文学”,具有很强的功利性 动机。
举例王蒙的《蝴蝶》
如小说对张思远接到“官复原职” 通知前听到汽车声与敲门声所产生 的意识活动进行了如下描写:
先锋文本对传统情节模式的 是一种反叛式的消解。
附:先锋小说中的时间的开放性
传统小说的叙述时间一般是历时 性的。过去、现在、将来;开头、 发展、高潮、结尾;基本按事物 发展的逻辑和时间的先后顺序来 操作。
先锋小说的叙述时间则是开放的, 打乱了的,故事就象是一块块毫 不相关的积木,可以任意拼凑。
先锋小说
如果说文化寻根派的作家们仍保留 着一份政治、人文理想的话,那么 先锋小说作家则公开宣称文学的非 功利性,并刻意追求主观内省式的 唯美主义的纯文学。他们的文学不 再具有传统批判现实主义的力度, 不再承担疗救社会、指导人生的责 任。
一、什么是先锋?
在世界文学和艺术史上,先锋 (Avant-garde)是一个复杂多边 的概念,主要指一种带有实验性 质的形式创新运动。
继刘索拉、徐星之后,许多年轻的作家 相继开始进行带有“现代主义”风格的 创作,如马原、洪峰、格非、残雪、余 华、孙甘露、莫言、苏童、扎西达娃等。
这些作家最显要的突出之处是:改变了 传统小说重在“写什么”的特点,而将 努力方向放在“怎么写”上,即力求创 造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这些作家是刘索拉、徐星的延续, 但他们的作品又与这两位前辈及西 方“现代派”有着明显的区别,于 是理论界索性把这些致力于“形式 实验”的年轻作家们归拢成一个派 别,并称之为“先锋派”。
八十年代中国先锋文学的“外国文学特征”探析

作者: 王德领
作者机构: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中国文学批评
页码: 103-108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1期
主题词: 中国先锋文学;互文性;外国文学特征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国先锋文学呈现出鲜明的'外国文学特征',这种'外国文学特征'比较突出的表征之一是文本的互文性,从80年代中后期的一些中国先锋作家的作品可以辨识出许多异域的形象和声音。
形成这种'外国文学特征'的原因,主要有作家学养上的先天不足、思想文化场域的限制、文学生态环境的制约、稀薄的传统、走向西方文学的'幻觉'等几个方面。
这种'外国文学特征'虽然意味着中国文学的不成熟,但同时也是中国文学的幸运,因为中国文学可以通过借鉴外国文学,摆脱封闭与僵化,开创新天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冈底斯的诱惑》
主人公:“我”、穷布、姚亮、陆高、顿珠顿月 情 节:四个故事 叙事手法:元叙事 元小说 特 点:无时间地点中心人物;各故事无联系;每 个故事有头无尾;不停变换人称 意 义:原始荒凉瑰丽神秘的“初民的世界”。 个人经验具有主观性、片面性、不可确定 性,所谓的现实也是如此。
孙甘露的意义
1、斩断了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抽空意义只 剩下纯净的语言; 2、斩断了小说和现实的联系,专注于幻象 与幻境的虚构,但由于其零散破碎,无法构 成一个条理明晰的虚幻世界; 3、表达了作者的艺术观念:世界是无序的 混乱的,是不能用来表达和叙述的。
格非(1964~ )
原名刘勇,江苏人,华 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 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 作家协会会员、清华大 学中文系教授。 1987年发表成名作《迷 舟》,长篇《敌人》 《边缘》《欲望的旗帜》 《人面桃花》,中篇小 说集《迷舟》《唿哨》 《雨季的感觉》等。
《褐色鸟群》
主人公:“我”、棋、穿栗树色鞋子的女人 情 节:我给棋讲故事,我无意中杀了人, 女人谋 杀了她的丈夫,女人死了。 叙事特点:后面的叙事不停否定前面的 “叙述空缺” 故事套故事 作品的意义:作者不再扮演上帝的角色,认为无人 能够完全真实地认识世界。通过这样复杂晦涩的叙 述,来探寻人内心深处隐秘的情感世界,揭示深刻 复杂的人性,同时宽容地看待人性的善与恶。
以散文写作为主: 《我能否相信自己》 《高潮》《内心之死》 对于写作,文学大师、 音乐以及其他的感悟 与随想。
一部长篇:《兄弟》 写个人命运与权力意 志的抗衡,仍是一个 如何忍受与消解苦难 的故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十八岁出门远行》
人物:“我”、司机、抢劫者 问题1:少年与世界的关系 问题2: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问题3:表象与真相的关系 实质:颠覆了传统的革命历史 叙事原则
他们决定遇见的 第一块岩石。回忆。 送给它音乐。其余的岩石 有福了。他们分享回忆。 等候音乐来拯救他们进入消沉。 这是1959年之前的一个片段。 沉思默想的英雄们表演牺牲。 在河流与山脉之间。 一些凄苦的植物。被画入风景。
放筏的人们顺流而下 傍水而会的是翩翩少年 是渔色的英雄
先锋文学
(1987~ )
一、文化背景
1、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理论与文学作品的译介 与传播; 2、80年代中期中国式 现代派小说的兴盛; 3、文学自身发展变革 的要求;
二、先锋小说的兴起
创作者: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生的一群具有较高学历 和文学修养的年轻作家:马原、残雪、孙甘露、格非、 苏童、余华、洪峰、北村、叶兆言、莫言等。 原因:不满于中国文学长期以来的固定模式和陈旧技 巧,试图通过小说形式的探索和实验来革命中国小说 的面貌。 传统小说:第一层是语言和叙述,第二层是人物、故 事和情节,第三层是意义。 先锋小说:只关心小说形式而不关心内容,注重的是 怎么写,而不是写什么。把叙事本身看作审美对象, 消解小说的意义,削平小说的“深度模式”。
马原的意义
1、运用元叙事手法, 形成了著名的“马原叙 事圈套”; 2、瓦解了经典现实主 义的“似真幻觉”; 3、意味着超越了宏大 叙事的个人叙事时代的 到来。
孙甘露(1959~ )
上海人,1977年在邮政 局工作,1986年发表成 名作《访问梦境》,代 表作《我是少年酒坛 子》、《信使之函》、 《请女人猜谜》等。
创作第三阶段(1990~1995)
三部经典长篇: 《在细雨中呼喊》《活着》 《许三观卖血记》 回归传统的写实主义,是 写生存于苦难、孤独与无 助中的小人物,如何体验、 忍受与消解苦难的。作品 充满了悲悯情怀,作家实 现了自我救赎。
创作第四、五阶段 (1996~2004) (2005~ )
“如果有人说我的作品是晦涩的,我觉得晦涩 是必要的,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如此,我有很多 东西自己都没有想通,能教会读者什么呢?我 并不比读者高明多少,我无法把问题和价值判 断告诉给读者,所以我只能选择晦涩。”
——格非
格非的意义
1、运用繁复的叙事手法, 以人物内在意识的无序性, 建构叙事迷宫; 2、叙事的不可确定性,表 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的态度: 现实是复杂的、晦涩的、 不可认知的。
三、先锋小说作家作品分析
1、马 原:叙事圈套 2、孙甘露:语言实验 3、格 非:叙事迷宫 4、余 华:死亡与暴力
马原(1953~ )
辽宁锦州人,当过农民、 钳工。一九八二年辽宁 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进西 藏,任记者、编辑。一 九八二年开始发表《拉 萨河的女神》《西海的 无帆船》《虚构》《上 下都很平坦》等。
《我是少年酒坛子》
1、小说语言不再指向现实,不再具有表意的功能,而成为自 由的语象,在文本中自由游走。 “那些人开始过山了。他们手持古老的信念。在1959年的山谷。 注视一片期待已久的云越过他们头顶” “在我们谈话的时候,风因为讽拟而为感觉所羁留” 2、煞有介事的“引言”、“场景”、“人物”、“故事”和 “结语”成为对传统小说写作的戏仿和讽刺。 “在梦与梦之间,是一些典礼和一些仪式。而仪式和雨点是同 时来临的。在传说中,这是永恒出现的方式。”
短篇小说为主: 《第一宿舍》《星星》 《竹女》《月亮照着你, 月亮照着我》《甜甜的 葡萄》《男儿有泪不轻 弹》 带有唯美和感伤的色调, 善于心理细节描写(川 端康成)
创作第二阶段(1986~1989)
中短篇为主: 《十八岁出门远行》《西北风呼啸的中午》 《死亡叙述》《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 《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古典爱情》 《鲜血梅花》《此文献给少女杨柳》《往事与 刑罚》 以暴力与死亡对抗虚伪的现实、揭露人性的悲 剧(卡夫卡)
余华(1960~ )
浙江海盐人。1977年高 中毕业,曾从事医务工 作,后进入县文化馆和 市文联。现为自由作家。 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 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 行》,80年代是先锋派 代表人物,90年代转向 温情写作,是当代中国 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创作第一阶段(1983~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