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一、建筑结构特征:1.平面结构多为方形或长方形,以方形为主,主体部分通常两层或三层。

2.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以椽柱为主要构件,采用架体式结构,以横向悬挑、斜撑和竖向支撑的方式保证结构的稳定。

3.设计思想注重对称和谐,建筑布局一般遵循“中轴线”原则,以中轴线为基准进行对称布置,同时注重空间的开放和合理分割。

二、建筑材料特征:1.木材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要材料,主要采用楠木、松木等质地坚硬、耐久性好的木材。

2.在木构件上常采用雕刻工艺,注重木构件的装饰效果。

雕刻多运用吉祥纹饰、花鸟纹饰和龙凤纹饰等,丰富建筑的艺术表现。

三、建筑风格特征:1.建筑形式具有古拙和庄重的特点,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

大致可以分为檐屋、斗拱、庑殿等多种风格。

2.建筑屋顶多采用重檐歇山顶或单檐歇山顶形式,顶部常装饰有特色的螺饰、饰物和动物雕塑,使建筑造型更加独特。

3.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常常融入道教、佛教和儒教思想,注重营造宗教性的氛围,表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艺术表现特征:1.在建筑整体布局上强调空间感和立体感,注重层次感的表现。

多采用多层悬挑和刻有纹饰的木柱进行空间的分割和划分。

2.在装饰方面,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常常采用花纹、图案和镂空等装饰方式,注重装饰的细腻和工艺的精湛。

3.在颜色的运用上,常常采用红、黄、绿等鲜艳的颜色,使建筑更加亮丽华丽。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结构合理、雕刻精细和布局对称,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长久历史和精湛技艺。

这些特征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追求,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ppt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ppt
虚拟修复与展示
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古代木构建筑的虚拟修复和展示 ,再现古代建筑的原貌和历史风貌,为学术研究、文化 交流和公众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数字化保护策略
研究数字化技术在古代木构建筑保护中的应用策略,包 括数字化保存、数据共享、虚拟展示等方面,推动传统 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未来发展的趋势与挑战
在历史上的意义
政治和社会
古代木构建筑在政治和社会上具有重要意义,如宫殿、庙宇、园林等木构建筑,体现了封 建社会的政治、宗教和文化特点。
经济和贸易
古代木构建筑对于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也有影响,如古代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以及商业和手 工业的发展都与木构建筑密切相关。
文化和艺术
古代木构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和艺术的瑰宝,其建造和发展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 发展历程,为后世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保护和传承
古代木构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现代建筑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应该重 视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以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历史的价值。
创新和发展
古代木构建筑的创新和发展对于现代建筑也有启示作用,我们应该在传统的 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05
古代木构建筑的实例分析
实例三:福建土楼
建造年代
建筑规模
建筑风格
木构特点
福建土楼是福建省的传统民居建 筑,建造年代可以追溯到唐朝。
福建土楼大小不一,形状各异, 有方形、圆形、八角形等。其中 以圆形土楼最为独特。
福建土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墙体 采用生土夯筑而成,屋顶采用石 板或瓦片覆盖。整个建筑注重防 御性和居住功能的结合。
榫卯连接
02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第一,建筑结构。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大多是采用工匠手工结构的形式,没有使用钢结构,它们主要由大木柱、横木桁架、支撑架、梁等构成,靠
巧妙的搭接和螺钉紧固,形成稳定的结构,有效地降低了地震抗震能力。

第二,采用的木材。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木材大多采用香杉木和槐木等,含木质素和挥发油的材料,经久耐用、易制作,并且具有防腐、防虫、防潮等功能,是木构建筑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第三,装饰外观。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常常采用多种装饰外观,以突出
古典气息。

主要包括:攒牙木刻、彩绘、穿孔雕刻、窗花、点漆、顶牆雕
刻以及木制门窗等。

第四,建筑细部。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们采用了很
多种方式来装饰建筑细部,例如木扇阁、木刻栏杆、雕花、天平栏杆、木
雕石灰灰制、雕花条等,这些都可以使建筑更加精美,可以让整个建筑看
起来非常优美。

第五,风格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特征
元代以后的重要建筑大多用直柱。
梭柱
山西五台山唐佛光寺大殿剖透视图
柱径与柱高的比例
•变化过程:
•东汉崖墓中的石柱,直径于柱高之比在 1/2---1/5之间;
•唐代佛光寺大殿木柱为1/9;
•清代北方在1/10---1/11左右;
•南方民居,由于屋面荷载比较小,结构较 轻,一般在1/15左右。
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 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 的8/1000,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有内倾,这种做法称 为“侧脚”。如元代建筑永乐宫三清殿。明清时期大 多不用。
平面柱网
金厢斗底槽:平面柱网用内外两圈柱子构成,如山
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唐);
南禅寺大殿
佛光寺大殿转角斗拱
佛光寺大殿
佛光寺大殿斗拱细部
斗拱及其构件的发展历史(3)
斗拱发展到宋朝已经成熟,补间铺作和柱头铺作的做 法已经统一,在结构上的作用也发挥的较为充分; 《营造法式》中对斗拱各部件的尺度有了详细的规定;
辽金继承了唐宋的形制,但有若干变化,如在补间中 使用了45度和60度的斜拱,斜昂等;
面阔(通面阔)示意图
陕西西安唐大明宫麟德殿发掘平面图
北京故宫太和殿平面图
明间,次间,梢间,尽间
建筑开间正中的一间称为明间(宋称当心 间),左右侧的称为次间,再外的称为梢间, 最外的称为尽间,9开间以上的建筑则增加次间 数。
各开间的面阔尺寸在夏、商代宫殿中都是 相等的,如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到 南北朝时的石窟中雕刻的建筑还有这样的做法, 例如云岗21窟北魏的五重塔。后来中部各间相 等,仅端部一间减窄,如山西五台山唐代佛光 寺大殿。在宋代建筑遗物和《营造法式》中, 各间面阔有相等的;有当心间稍宽,次间稍窄 的;也有各间不均的。元以后也大抵如此。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体现。

以下是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1. 木结构: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特征。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建筑师对木材的性能有着深入的了解,能够充分利用木材的强度和韧性来构建稳定和耐久的建筑。

古代建筑师采用了一系列的木制构件,如梁、柱、椽、栋等,通过巧妙的组合和连接方式,构建出宏伟的建筑。

2. 斗拱结构:中国古建筑中常见的一种特殊结构是斗拱结构。

斗拱是一种把木材切割成梁柱形状,然后通过榫卯连接组合而成的特殊构件。

斗拱结构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可以支撑较大的荷载,使得建筑更加坚固耐用。

同时,斗拱结构还赋予了建筑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特征。

3. 屋顶特色:中国古建筑的屋顶一般采用独特的悬山顶或硬山顶形式。

悬山顶是指将屋顶的翼角向上翘起,形成山峰状的屋顶,给人一种飘逸、轻盈的感觉。

硬山顶是指由多个屋脊构成的屋顶,形状像山脉一样连绵起伏。

这些特殊形式的屋顶不仅具有艺术美感,还能起到保护建筑免受风雨侵蚀的作用。

4. 建筑布局:中国古建筑的布局讲究对称和均衡。

建筑常常按照中轴线对称分布,左右对称的建筑元素相互呼应,形成统一的整体效果。

同时,建筑的布局也考虑到了阳光、风水等因素,以实现舒适的居住环境和良好的风水效果。

5. 斗拱门和抱厦:中国古建筑的主要入口通常采用斗拱门形式,斗拱门由斗拱构成,给人一种庄重而威严的感觉。

而在大型建筑中,常常会有抱厦的设计,抱厦是指围绕建筑中心轴线设置的一系列廊柱,起到增加建筑面积和美化建筑外观的作用。

6. 石雕和彩绘:中国古建筑常常使用石雕和彩绘来装饰建筑表面。

石雕是以石材为材料,通过雕刻技术创作出各种图案和造型,以增加建筑的艺术价值。

彩绘则是通过在建筑表面绘制各种颜色和图案,增加建筑的美观度和艺术感。

7. 园林特色:中国古建筑常常与园林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园林建筑风格。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具有丰富的特点,特别是在结构、材料和装饰方面。

以下是对这些特点的详细阐述:
1. 结构稳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采用了独特的结构设计,例如榫卯结构,即通过凸榫和凹榫的嵌合来连接木材。

这种结构形式使得建筑物更加稳固耐用,能够承受外部自然灾害的侵袭。

2. 精湛的工艺:古代木构建筑工匠们善于运用木材的特性和人力技艺来打造复杂的木结构。

无论是屋檐的细致雕刻,还是梁柱的巧妙组合,都体现了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3. 材料丰富多样: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材料来源广泛,包括松木、柏木、榆木等。

这些木材不仅耐久,而且具有一定的韧性和抗震性能,适合用于大型建筑物的梁柱和框架。

4. 装饰独特美观:古代木构建筑的装饰十分精美,常常以雕刻和彩绘为主要方式。

在屋檐、门窗、梁柱等部位经常可见华丽的图案和精细的雕花,充分展示了古代中国工匠们对艺术和美学的追求。

5. 空间设计合理:古代木构建筑在空间设计方面体现了人文思想和生活方式。

例如,屋顶呈折角形状能够防止积雪,进而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庭院布局合理,与建筑物相辅相成,营造出安静、和谐的居住环境。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以其稳固的结构、精湛的工艺、多样的材料、独特美观的装饰以及合理的空间设计而闻名于世。

这一传统建筑形式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实用需求,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优秀的建筑艺术和智慧。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
一、结构特点:
1.檩柱结构:古代木构建筑通常采用檩柱结构,即由平行排列的檩和
柱组成的框架,檩承载屋面的重量,柱起支撑和传递力量的作用。

2.斗拱结构:为了增加建筑的稳定性和结构强度,古代木构建筑经常
使用斗拱结构。

斗拱是由曲线连接的拱形构件,可以将力量分散到支撑结
构的各个点上。

3.胞交结构:古代木构建筑采用胞交结构,即用传统的韧性连接方式
将梁柱等构件连接起来。

这种结构可以使建筑更加稳固,耐用。

二、风格特点:
1.折叠式屋顶:古代木构建筑的屋顶通常采用折叠式结构,即将屋面
分为多个折叠部分,使整个屋顶呈多重坡度。

这种设计不仅能够排水顺畅,还能增加屋顶的稳定性。

2.斜柱飞檐:为了美观和遮阳,古代木构建筑的屋檐通常采用斜柱飞
檐的设计。

斜柱可以让屋檐变得更加宽敞,飞檐可以防止雨水从墙壁直接
流到地面上。

三、施工工艺:
1.榫卯结构:古代木构建筑使用的一种常见连接方式是榫卯结构。


是指凹槽的零件,卯是指凸槽的零件,通过不同形状的榫卯连接,在保证
稳定的同时可以简化施工过程。

2.木楔连接:古代木构建筑常常使用木楔连接方式。

木楔是将两个木材通过锤击等方式固定在一起的木制连接件。

它可以使连接更加紧密,提高建筑的稳定性。

以上是古代木构建筑的一些特征,它们既反映了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又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和建筑艺术的发展。

这些特点不仅在古代建筑中有所体现,也对后世的建筑设计和工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古代木构建筑是指在古代时期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所建造的建筑形式。

这种建筑形式在古代世界的各个地区都有出现,如中国的古代宫殿、寺庙和寺庙,日本的传统建筑,北欧的维京民居等等。

古代木构建筑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重视结构的力学性能:古代木构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十分注重结构的力学性能。

在没有现代工程技术和工具的情况下,古代建筑师使用木材的弯曲、拉伸和压缩性能来设计建筑的结构。

他们通过建筑材料的选择、构件的连接方式和结构的布局来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2.神圣性和庄严感:古代木构建筑通常用于宗教和王室建筑,因此具有强烈的神圣性和庄严感。

这种建筑形式的主体结构常常采用悬挑式建筑,如悬挑式屋顶和庭院,给人一种轻盈和飘逸的感觉。

建筑内部的装饰也非常注重细节,常常有彩绘和雕刻装饰,以展现建筑的尊贵和庄严。

3.丰富的造型和装饰:古代木构建筑的造型和装饰非常丰富多样。

建筑的外观常常采用对称结构和曲线线条,通过使用斗拱、榫卯结构和屋檐装饰等来增加建筑的立体感和美感。

建筑内部的装饰则常常使用木雕、石雕、壁画和彩绘等来展现艺术和文化的价值。

4.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古代木构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资源。

古代建筑师常常选择当地的优质木材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如檀木、柏木、松木等。

这些木材既耐久又具有良好的结构性能,既满足了建筑的功能需求,又减少了对其他材料的依赖。

5.环保和可持续性:古代木构建筑非常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

木材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而古代建筑师通过合理利用木材的寿命和回收再利用来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此外,木材具有吸湿、保温和隔音等性能,能够提供一个舒适和健康的居住环境。

总之,古代木构建筑具有力学性能、神圣和庄严感、丰富的装饰、利用自然资源和环保可持续等特征。

这种建筑形式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也展示了古代人类对建筑艺术和自然环境的智慧和尊重。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ppt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ppt

05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古代木构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和极高的审美价值,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的重要代表。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木构建筑的结构形式和细部特征也在不断演变,表现出不 同的特点和风格。
研究成果总结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01
对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演变过程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需要更多的实证 研究和考古发掘来证实和补充现有理论。
2023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 部演变 Nhomakorabea目录
• 引言 •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 古代木构建筑的详部演变 •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的相互关系 • 结论
01
引言
古代木构建筑的定义
古代木构建筑是指采用木料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梁柱和榫卯 结构为承重体系的建筑物。
古代木构建筑不仅包括房屋、宫殿、寺庙等建筑物,还包括 桥梁、堤坝等木结构设施。
建造工艺与详部演变的相互关系
选材和加工工艺
古代木构建筑的选材和加工工艺非常考究,不同时期对于木 材的选择、加工和连接方式都有所不同,如早期的榫卯连接 、后来的铁钉连接等。
彩绘和装饰
古代木构建筑非常注重装饰和彩绘,不同时期的装饰和彩绘 风格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艺术发展水平,如唐代的富丽堂 皇、明清的精细繁琐等。
3
研究古代木构建筑还可以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和 传承,弘扬民族文化自信。
02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结构特征
木构架
以木材为主构架,利用榫卯结构连接各个构件,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
抬梁式
抬梁式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最为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由“栿”(梁)和“檩” (檩条)等构件组成。
形式特征
三间式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以“间”为单位进行组合,通常为三开间 或五开间,这种形式在住宅和宫殿建筑中都非常常见。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四 屋架
(1)举架 举是指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和层面的材料而定。在计算屋架
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所以求得的屋面横断面坡度不是一 根直线,而是由若干折线组成的,这就是“折”。
(2)推山与收山 推山是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
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 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再外) ;尽间(最外的房间);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故宫皇极殿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各间面阔:夏、商宫殿中是相等的,后中部各间相等,仅端部一间减窄。 在宋代建筑遗物和《营造法式》中,各间间阔有相等的; 有当心间稍宽,次间较窄的;也有各间不匀的。
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 进深: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二)枋
作用:不是主要承重构件,但在辅助梁架组成整体构架中却起着重要作用。 类型: (1)额枋
是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南北朝及以前大多置于柱顶,隋、唐以 后才移到柱间。 (2)平板枋
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栱栱的构件。宋、辽使用渐多,开始的断面形 状和阑额一样,后来逐渐变高变窄,至明、清,其宽度已窄于额枋。早期在 角柱处不出头,后来出头的形式有垂直截割,或刻作海棠纹等。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2)须弥座
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比较复杂,一般用在高级的建筑。 ❖ 最早的实例见于北朝石窟,开始形式很是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 的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 ❖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草纹饰、力神、角柱、间柱、壶门等,造型日 益复杂。 ❖ 唐代须弥座更加华丽,装饰性很强。 ❖ 五代、两宋和辽、金也继承了这种作风,特别是壶门中佛像、伎乐人物 的雕刻更加细腻生动, ❖ 元代起须弥座趋向简化,束腰的角柱改成“巴达玛”(蒙语“莲花”)式样, 壶门及人物雕刻已不大使用。 ❖ 明、清的须弥座上、下部基本对称,且束腰变矮,莲瓣肥厚,装饰多用 植物或几何纹样。

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的基本特征1.木料选材精良: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所使用的木材种类繁多,但主要选用优质的木材,如柏木、楠木等。

这些木材质地坚硬、纹理清晰,耐久性高,非常适合用于建筑结构。

2.简洁而牢固的构件: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注重简洁而牢固的构件,主要构件包括梁、柱、楼板等。

梁柱采用竖向的框架结构,榫卯结合,通过雕凿和组合装配的方式将构件连接在一起,使整个建筑结构更加牢固。

3.利用规律的叠加: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注重利用规律的叠加,通过梁柱叠加的方式形成建筑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大型宫殿建筑常常采用多层的梁柱结构,通过不同层次的叠加来形成庞大而庄严的气势。

4.巧妙的结构设计: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以巧妙的结构设计著称,采用了各种技术手段来增强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例如,多数建筑采用了互相牵制的榫卯结构,让各个构件相互支撑,形成一个整体,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

5.注重对称和比例: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注重对称和比例的设计原则,以追求建筑的均衡和谐。

建筑中各个构件的大小、形状和位置都经过精心计算和设计,使建筑的各个部分相互呼应,达到整体的和谐统一6.独特的屋顶设计: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的屋顶设计非常独特。

一般采用悬山顶、歇山顶或混合形式的顶部结构,屋顶线条流畅自然,形状优美,给人一种轻盈、宁静的感觉。

同时,屋顶上安装的彩画、彩檐等装饰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的重要特征之一7.体现民族文化特色: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从整体布局到细节装饰,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和符号,具有深厚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以其独特的特点和技术在建筑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存在不仅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财富,也为今后的建筑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木构结构特点

中国古代木构结构特点

中国古代木构结构特点
中国古代木构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1. 使用材料:古代中国建筑大量使用木材作为构造材料。

中国地域广阔,森林资源丰富,因此木材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之一。

常见的木材有楠木、松木、柚木等。

2. 拼接方式:古代中国木构建筑多采用卯榫结构,即利用榫卯组合使构件连接紧固。

卯榫结构能够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而且具有较高的耐久性。

3. 结构稳定:古代中国木构建筑通常采用悬臂结构或梁架结构。

悬臂结构将重力加载到墙体上,可以减小墙体和柱子的跨度,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梁架结构利用梁和柱组成稳定的骨架结构,适用于大跨度建筑。

4. 工艺精细:古代中国木构建筑注重工艺细节,以保证结构的牢固和美观。

常见的工艺包括斗拱、雕刻、画栋等,可以增加建筑的装饰性和艺术性。

5. 火灾风险:由于木材容易燃烧,古代中国木构建筑
在火灾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了防止火灾,古代中国建筑通常采用石材作为基座,用砖砌筑墙体,或者采用水为建筑供应。

这些特点使得古代中国木构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课件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课件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三)昂 昂是斗栱中斜置构件,起杠杆作用。又有上
昂与下昂之分。其中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 仅用于室内、平坐斗栱或斗栱里跳之上。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第三节 屋顶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种类
(一)庑殿 它的出现先于歇山,后来成为古代建筑中最
高级的屋顶式样。 一般用于皇宫、庙宇中最主要的大殿,可用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四)硬山 硬山也是两坡顶的一种,但屋面不悬出山墙
之外。其山墙大多用砖石墙,并高出屋面, 墙头作出各种直线、折线或曲线形式,或另 在山面作出博风板、樨头等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少,建筑屋面常采用平顶。即在椽上铺板, 垫土坯或灰土,再拍实表面。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清式屋面铺作
1)小瓦 又称为蝴蝶瓦,是应用最广的屋面覆材。 可应用于底瓦、盖瓦、屋脊或构成装饰。 优点:生产简易、重量轻与灵活性。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2)筒板瓦 按质地可分为陶质和琉璃两种。 多用于宫殿、官署、庙宇等高级建筑。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2)陈设 以悬挂在墙壁或柱面的字画为多,一般厅堂
多在后壁正中上悬横匾,下挂堂幅,配以对 联,两旁置条幅,柱上再施木、竹板对联。
匾联大多是矩形和条形,木制多以红、黑、 金色漆为底色,竹制的则常保持其本来质地; 字画嵌以墨、金或石绿,印章用朱砂。
少数也使用戗兽的; ⑤栏板用整石凿成,以榫嵌插在望柱和地内;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圈回廊的形式。(山西应县佛宫 寺释迦塔)
第三节 台基
一、台基的作用和形制
1、作用:传力、防潮、美观 2、形制
– 普通台基 – 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用于高级建筑(庙宇、宫殿、塔幢等)。
二、石栏杆的作用和形制
第四节 屋顶
一、屋顶的类别、形态和作用
庑殿(宋称四阿顶):古代建筑 中最高级的屋顶式样,用于皇
用于面积不大的建筑,如塔、亭、阁等。
平面有方形、圆形、三角、五角、八角、十而角等,一般以 单檐居多。
皇穹宇 祈年殿
单坡:用于较简单或辅助性建筑。
平顶:多用于华北、西北、
西藏等降雨量较少的地区。
四周加短檐称为lu顶。
二、屋顶的构架做法
(一)屋面曲线:包括檐口、屋脊、屋面的曲线 1、檐口曲线:唐代建筑有明显的檐口曲线,元代以后恢复平直,仅在屋角 才有起翘。
宫、庙宇中最主要的大殿,可 用单檐,特别隆重的用重檐。
单檐庑殿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
垂脊,共五脊,所以又称为五 脊殿。
实例: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大 殿等。
南禅寺正殿
山西大同善化寺 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
歇山(宋称九脊殿):它是由两坡顶加周围廊形成的屋顶式样,
等级仅次于庑殿。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 脊殿。 “抱厦”、“十字脊”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 特征与详部演变
第七章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一、单体建筑平面
开间:两檐柱之间的
距离叫开间。
各开间之和叫通面 阔。
开间多用奇数,民间常用3、5开间, 官署、宫殿用5、7开间,特别隆重的 用9开间。11开间建筑有故宫太和殿、 大明宫含元殿、麟德殿。
各开间距离有相同的、有不等的。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PPT课件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PPT课件

青 衣
-
19
屋各 面式
的 琉 璃 瓦 及
青 衣
-
20
屋脊和屋面装饰
•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一般用板瓦、筒瓦覆盖,用瓦条、砖或脊筒垒砌 屋脊,按其位置称为正脊、垂脊、戗脊等。
• 屋脊是屋顶上最容易漏雨的地方,在结构上加以覆盖是完全必要的。 古代建筑的能工巧匠在解决这个功能问题的同时,更加注意了它的艺 术处理,由简单的样式逐渐演变发展成形式多样的各种屋脊装饰。这 些装饰是中国古建筑装饰的一大特点。实用功能之外进一步被赋予了 装饰和标示等级的作用。
• 到了秦汉形成了独立的制陶业,并在工艺上作了许多改进,如改用瓦 榫头使瓦间相接更为吻合,取代瓦钉和瓦鼻。西汉时期工艺上又取得 明显的进步,使带有圆形瓦当的筒瓦,由三道工序简化成一道工序, 瓦的质量也有较大提高,因称“秦砖汉瓦”
青 衣
-
18
琉璃瓦
• 流光溢彩的琉璃瓦是中国传统的建筑物件,通常施以金黄、翠绿、碧

-
10
屋顶的做法
• 屋面曲线包括建筑的檐口、屋 脊和屋面的曲线
• (1)檐口曲线的形成是由于檐柱
逐间生起的结果,为了使角部
升的更高,

使用由昂和其他角梁外,还在
檐檩下端垫以生头木。
• (2)屋面曲线,应包括纵向曲线 和横向曲线。屋面曲线的形成, 不但有利于雨水的宣泄,而且 为室内争取到较多的阳光,屋 面 秀外丽青衣形。因此也变得更加柔和和
中国古典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都由屋顶、屋身、台基三 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顶最为典型。中国 古代建筑,在形态上的显著特征是大屋顶。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被 称为中国建筑之冠冕,最显著的特征是屋顶的流畅的曲线和飞檐, 最初的功能是为了快速排泄屋顶的积水,后来逐步发展成等级的象 征。从汉代初得雏形至明清规格化,屋顶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 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其以屋顶造型 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盝顶、卷棚顶 等形式。屋顶使建筑物稳重协 调,而且还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坡道:礓嚓(慢道);辇道(或称御路)
古 代 对 于 台 阶 坡 度 的 理 解
栏杆
在汉代的画像石和陶屋明器中栏杆的望柱、寻杖、 阑板都已具备,并且望柱头也有了装饰。阑板纹 样亦有直棂、卧棂、斜格、套环等多种。到了南 北朝,石刻中又出现了勾片造阑板。
宋以前的木勾阑的寻杖多为通长,仅在转角或结 束处才立望柱。望柱的断面有方、圆、八角、多 瓣;柱头有莲、狮、卷云、盘龙等。
初祖庵大殿檐下八边形截面的柱
河北定兴慈惠石柱(北齐)
柱径与柱高的比率也有一个从大到小的演化过程。 东汉崖墓中的石柱1/2~1/5之间。唐代佛光寺大 殿木柱1/9;清代1/10~1/11左右,而南方民居 由于屋面荷载较小,结构较轻,一般在1/15左右。
各类柱子有等高和不等高的。宋辽建筑的檐柱由 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形成缓和的檐口曲线。这种 做法在《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
也可用于在柱间的挂落(楣子)下,为纯装饰 构件,称为“花牙子”。
注意斗拱在不同时期的演化
二.斗拱
斗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特 有的结构部件,其主要作用是: 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 部分的重量。古代的殿堂出檐 常达三四米,如无斗拱支撑, 屋檐将难以保持稳定。唐宋以 前,斗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 斗拱布置疏朗,用料硕大;明 清以后,斗拱的装饰作用加强, 排列丛密,用料变小,远看槽 下斗拱犹如密布一排雕饰品, 但其结构作用(承托屋檐)仍末 丧失。
替木:
屋顶
种类: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 单坡、平顶
屋顶做法 屋顶曲线:檐口曲线、屋面曲线、屋脊曲线。 屋角起翘 屋面材料
第五节 装修(宋称小木作)
门 版门(棋盘版门、 色彩与装饰
镜面版门)、 隔扇门 色彩
(宋称格子门)、 罩。 装饰:粉刷、油漆、彩
窗 直棂窗、槛窗、支 画、壁画、雕刻、泥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 演变
本章会有很多的新名词,是我们了解中 国古代建筑细部处理的具体演化,对建
筑物的断代有着直接的意义。
第一节 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台基:又称基座。是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用以承托建 筑物,最早具有防潮、防腐,后来则出于外观及等级制度 的需要。
普通台基 早期台基全部由夯土筑成,后来在其外表面包砌砖石。
宋代斗拱已经成熟,如转角铺作已经完善, 补间铺作和柱头铺作的尺度和形式已经统 一;内檐斗拱已出现了上昂构件,在《营 造法式》有明确的尺寸规定。
辽、金继承了唐、宋的形制,但铺作使用 了斜拱、斜昂等。元代起斗拱尺度渐小, 真昂不多。明清时斗拱尺度更小,柱头科 与平身科尺度已有差别,而且都用假昂。
平板枋(宋称普拍枋)
平置于阑额之上,用于承托斗拱的构件。最早 见于陕西西安兴教寺唐玄奘塔,宋、辽使用渐多, 开始断面形状和阑额一样,后来逐渐变高变窄, 至明清,其宽度已窄于额枋。早期角柱处不出头, 后来出头的形式有垂直截割,或刻作海棠纹等。
雀替(宋称绰幕枋)
是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 枋之间的净跨距离。
隋唐时期斗拱的分布有内外檐斗拱,内檐斗拱自 唐以后逐渐减少。外檐斗拱分布的变化,主要是 补间的式样和数量。唐代补间的式样多不与柱头 铺作一致。而且也不是所有建筑每间都施补间, 最多的每间也不超过一朵。南北朝时期的人字拱 到隋唐仍被沿用。出跳也比柱头铺作少。如佛光 寺大殿柱头铺作为七铺作双抄双昂。补间仅为双 抄。由于补间少,所以同一间各朵斗拱距离虽然 相等,但各间斗拱距离则不一致。
我国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 (又叫“面阔”)
屋架上相邻两檩(宋称槫)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清代称 为“步”。
柱总的可分为外柱和内柱两类。 按结构所处的部位,一般有檐柱、金柱、中柱、山柱、角
柱、童柱等。又有都柱(都柱在秦、汉宫室建筑遗址和崖 墓中,有的厅堂平面中仅设一颗柱子的做法。 )、倚柱 (塔身的柱子,依附在壁体凸出一半的方形柱子叫倚柱)、 排叉柱(排叉柱,就是在地基上打好一个个洞,然后把木 柱一根一根插在地基上)、塔心柱、望柱……。 依构造需要,则有雷公柱、垂莲柱、擎檐柱、抱柱、心 柱……。柱的外观有直柱、收分柱、梭柱、凹楞柱、束竹 柱、瓜柱、盘龙柱等。
摘窗、横披、漏窗。
塑。
天花、藻井、卷棚
其他
家具、陈设
雪霁江行图舟船上的栏 杆钩窗(支摘窗)
山西侯马董海墓后室,用砖材模仿木构的梁枋与斗 拱是五代之后常用的砖作技术之一。(金代)
清式彩画:定型为三种,旋子彩画,合玺彩画, 苏式彩画,前两者梁思成总结为殿式彩画。旋子 采画,以旋花为装饰母题(旋花为牡丹花抽象而 成的图案)用于帝王系统中的次要建筑以及第二 等级建筑群里的主要建筑,如寺庙衙署。 合玺彩画,以龙为母题,只用于帝王系统主群中 的主体建筑,等级最高。 苏式彩画,只用于园林,住宅,包括皇家园林。 戗脊:歇山顶上连接两坡厦
屋架
举架。中国传统建筑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 方法。这种建筑在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 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从而呈凹 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这样形 成中国古代建筑独有的风貌。这种方法在 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为举架,在宋《营 造法式》中名为举折,在记述江南建筑做法 的《营造法源》中谓之提戗。
梁、檩与椽
梁,根据在构架中的部位,可有单步梁 (又叫抱头梁,宋称搭牵)、双步梁等
梁的断面 拼梁
瓜柱:两层梁架中间支撑的短柱 。叉手: 从平梁的梁头至脊槫(脊檩)间斜置的木 件,叫叉手,是用来扶持脊槫的斜撑。明 清被拆掉了,改用脊瓜柱。(平梁:抬梁 式构架中最上一层的梁) 托脚:下一层梁的梁头和槫(檩)间斜置 的木件。它主要起扶持檩的作用,清式建 筑中没有这个构件。
并有压阑石、角柱和间柱等构建。 须弥座 又名金刚座。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
杂,一半用于高级建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 基座……)须弥座用作佛像或神龛的台基,用以显示佛的 崇高伟大。
最 高 级 的 台 基
: 须 弥 座
踏道
阶级形踏步:在踏跺两旁置垂带石,最早见于东 汉的画像砖。可位于室内或室外,也可用单阶、 双阶或多阶等形式。高宽比一般是2:1。侧面 的三角部分称为“象眼”。如意踏步。
室内外铺地一般都有一定的排水坡度,并沿建筑 外墙做有散水。
砖的表面多做花纹,秦代的回纹,汉代的四神纹 (并附“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吉祥文字,唐 代的宝珠莲纹等。明清在住宅与园林中使用各种 建筑废料,构成各种图案。
第二节 大木作
是我国木构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 成。
早期木柱大多为圆形断面,下端埋于土中, 然后用土填塞柱穴,再夯实。商代已于柱 下置卵石为柱础,有的石上再加铜踬。秦 代已有方柱。汉代石柱更加了八角、束竹、 凹楞、人像柱等式样,并出现倒栌斗式柱 础,柱身也有直柱和收分较大的两种。南 北朝受佛教影响,出现了高莲瓣柱础、束 莲柱,以及印度。波斯、希腊式柱头,但 在后来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
推山与收山
廡殿(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 法。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 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 曲线, 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 不一样长。
收山:歇山(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 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 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 变 化(增加顺梁扒梁和踩步金梁)。
宋代建筑为了建筑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规定前后 檐柱均向内倾斜柱高的1/100,两侧山柱向内倾 斜8/1000,角柱向两个方向都倾斜。这种做法在 《营造法式》中称为“侧脚”。
在柱的拼合方面,用2~4根小料拼合大料。柱的 上下两端都做凸榫,以便插入栌斗与柱础。
柱子的排列,有独立的“都柱”;内外二圈柱的 金厢斗底槽(佛光寺大殿,唐);满堂柱式(大 明宫麟德殿,唐);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 等的两区或三区的“单槽”(晋祠圣母殿,宋)、 “双槽”(朔县崇福寺观音殿,金);用中柱将 平面等分的“分心斗底槽”(蓟县独乐寺山门, 辽);在建筑主体以外另加一圈回廊的“副阶周 匝”,一般用在较隆重的建筑中。
东汉墓已出现磨砖对缝。唐长安大明宫地砖侧面 已磨成斜面。宋代起砌砖普遍使用了石灰。
室内铺地多用方砖或条砖平铺,很少侧放,一般 对缝或错缝,但条砖有用席纹或两块砖相并横直 间放的,考究的先砌地龙墙,再放木搁栅,并铺 大方砖。或先在地上铺一层小砖,再铺经过桐油 浸泡、表面磨光的大型地砖“金砖”
斗拱也是礼制和皇权的 象征

礼制象征:*主要建筑物

*尊鄙关权象征:*皇家宫室
*神、佛、观

*高官大臣(明
清大臣限于一、

渐 品官)

民间也有变相用斗拱者,仅 限于大斗影拱不出跳。

原始斗拱,1929年洛阳邙山出土的西周铜簋“矢 令簋”,下部基座四周方形短柱,柱头施枓。东 汉时期斗拱的普遍应用。不仅宫殿、楼阁建筑中 使用斗拱,而且地主的宅邸中也多使用。斗拱多 用于柱头、补间不多见。斗拱形象:一斗二升; 一斗三升。还有直斗造和交手拱。栌斗和散斗已 经定型,基本上都是方形,上大下小。
在园林建筑中栏杆处理比较灵活。
铺地
晚周已出现铺地砖,春秋、战国的地砖,底面四 边有突楞,正面有米字纹、绳纹、回纹等,边长 尺寸约为35到45厘米。秦代有50*35*5厘米, 截面为平行锯齿纹的地砖,长边还留有子母唇, 还有略呈契形的铺地砖。汉墓中铺地形式可达10 种,一般均为方砖或条砖,用扇形或契形砖的很 少,也有用石板或空心砖的。
宋、辽、金、元建筑中,还用了“移柱造”、 “减柱造”

额枋(宋称阑额)是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 南北朝及以前大多置于柱顶,隋、唐以后才移到 柱间。有时用2根叠用,清代上面的叫大额枋(宋 为阑额),下面的叫小额枋(宋称由额)。二者 间填垫板。使用于内柱间的叫内额,位于柱脚的 称地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