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随笔两篇 配套pp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随笔二篇
《咬文嚼字》
教学目标:
1、认识作者
2、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3、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能将文中的严谨态度应用学习、工作中。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曾国藩率领武装与太平军作战初期多次失败。
清政府要求各地的地主武装头目写奏章总结与太平军作战的经验教训。
曾国藩写到“屡战屡败”一词。
当时作为师爷的左宗棠看罢大惊,劝其改为“屡败屡战”。
咸丰帝看后大悦,湘军也因此得到了清政府的大力支持,势力越来越大。
通过比较,得到什么启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作者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
翻译家。
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西方美学史》(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朱光潜主要编著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
2、解题
1.“咬文嚼字”这个成语的意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
解释是:“过分的斟酌词句(多用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
神实质)。
”《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1)形容过
分推敲词句;(2)形容掉书或灰卖弄才学;(3)谓不重
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例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 1 )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2 )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3 )
这三个义项,没有一个是褒扬的。
那么朱光潜先生为什么要用一个贬义词作为题目大谈特谈呢?“咬文嚼字”在文中是否有它特别的含义呢?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3.出示要求:分组朗读课文,并做到以下几点:
1、画出下列词语,借助课本及工具书准确掌握它们的音、形、
义。
援例锱铢必较斟酌镞岑寂
2.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本课中的“咬文嚼字”指的是什么?
明确:1、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
2、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
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3、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
三、深入研读、合作探究
1.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2.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
材料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婵娟骂宋玉
原句“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另一例“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观点:炼字的重要性。
在结构上起到一个引起下文的作用。
材料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水浒传》中“你这。
”
《红楼梦》中“你是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观点: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材料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
视之,石也。
失去了: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
观点: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材料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自掩自推至少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独来独往剥啄有声
自有一番胸襟和气度打破岑寂
冷寂、无声平添搅扰
不在于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于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要说的并且与全诗调和的。
观点: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小结:郭沫若改字——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王若虚改字——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韩愈贾岛推敲——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一)下列句子中,红色的字词用的恰当吗,如不好,请修改并简析修改原因。
1、春风又过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绿”字为何精警?因为它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为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效果,春风的精神。
描绘了春过江南后的效果――绿满江南.重要的是“绿”字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二)三位作家坐在一起吃饭,分别说了这么三句话,“吃在中国”“在中国吃”“在吃中国”,试分析这三句话的意味
参考答案:
吃在中国——食文化在中国;
在中国吃——想吃美食,到中国去。
此两句含有自豪之情,含褒义;
在吃中国——挥霍公款,吃穷中国。
此句含有愤怒的情感,含贬义。
(三)古典诗歌中的炼字练习:
相传,苏东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庭坚一起论诗,互相题
试。
小妹说出:
“轻风 - 细柳”和“淡月 -梅花”后,要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有位老学者住的巷子里常有人随地小便,于是他写了张“不可随处小便”的标语张贴出去;
后来,这张标语被一个很仰慕老学者的人贴在了自家的大厅里,只不过把原标语中几个字的顺序换了一下,就成为一条警示语。
请问,那条警示语是什么?(小处不可随便)。
(五)师生共同总结
中心论点: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让我们懂得了语言文字的微妙,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
教我们精读的方法,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无论阅读还是写作都将有望提高水平。
五、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1.作业:练习册15课
2.板书设计:
《不求甚解》
教学目标:
1、了解并体会“不求甚解”在文中的含义。
2、领会读书要“活”的基本观点。
3、
教学重难点:
领会读书要“活”的基本观点,进而认识接收文字信息的有关原则。
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有一个老太太做寿,满堂儿孙、亲戚朋友都纷纷送礼、问候。
请唐伯虎来作诗,他第一句就说“这个婆娘不是人!”大家听了很震惊,都斥责这个人胡言乱语。
客人说:“别急,请听下一句——九天仙女下凡尘!”好!好!众人转过了神,夸赞起来。
唐伯虎又道:“儿孙个个都是贼!”这下老太太的儿孙可不干了,围过来要揍他。
客人又说:“别忙——偷来蟠桃献母亲!”儿孙一听又乐了。
众人都赞扬这首诗做得好。
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如果只看到第一句或第三句就认为是在骂人,便会误解。
只有四句一起看,才发现是赞美的诗。
所以我
们看问题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能根据只言片语就妄加判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不求甚解》就是批驳根据只言片语就妄加判断的现象。
二、课文初读,整体把握。
1、作者介绍:
邓拓,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向阳生等。
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2、给课文分段,概括出每一段的主要意思(可以用书中的语句)第一部分(第1段):摆出批驳的靶子。
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首先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接着作者明确提出自已的看法:“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的理由”。
第二部分(第2---4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第2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证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
第3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
只有“好读书”,才能,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
题。
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
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
第4段,说明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固执一点,不死抠字眼,而是了解大意。
第三部分(第5---9段):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词的“甚解”,要理解“精神实质”
第5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
今天我们读经典著作,一定要虚心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第6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
举了诸葛亮的例子。
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多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第7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从反面说,“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第8段,因为书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的,所以作者在文章结尾又提出“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的主张,给读者以有益的建议。
(主要观点)
三、新课学习
1、知其所出
释题:甚,就是全面精奥,不求甚解——不求得全面深刻的理解。
这是这个词最简单的解释,在这篇课文中它还有特定的解释,请大家快速阅读文章,并找到这个词最早的出处。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写下这句话。
(大声齐读)。
2、重其前提
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是hǎo读书还是hào读书?
②请同学读第三段,其余的学生认真听认真想,再问,是h ǎo读书还是hào读书?那“好读书”的意思就是“喜欢读书”,“越读越有兴趣”。
好读书是很重要的,文章说“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只有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我们才能去理解一篇文章,才能谈“甚解”,才能谈是否读每一篇文章都要全面深刻理解,只有喜欢读书,我们才能用心地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句话,只有喜欢读书,才能谈读书的方法。
所以作者说“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学生读出认同感)
3、学其方法
①读书的要诀是什么?(会意)
我想我们大家都是喜欢读书的,那我们该怎么读书呢?读书的要诀是什么呢?(全在于会意)什么是“会意”?(不固执一
点,咬文嚼字,前后贯通,了解大意,领会作者的心意,体会书中的真意,理解精神实质,)
同学们暂时不知道“会意”是什么意思,后面还有很长的文章要读呢!但我们可以肯定在读书的时候真的“会意”了,那可是件非常有味的事,何以见得?看看下文,看看陶渊明,“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②“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
可惜要真正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了,所以“不求甚解”在文中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什么呢?(两层意思)(不追求完全读懂书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义)一是虚心。
目的是什么?我们读书的时候虚心吗?(连问三个学生)那我就放心了,我们怎么能做一个狂妄自大、骄傲自负的人呢?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承认“不求甚解”,不断努力学习)(学生阅读2分钟)
二是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就是会意)文中还有哪个地说的是“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吗?(学生阅读2分钟寻找信息)本页倒数第二段还有一句话,(不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这就是会意)。
诸葛亮就是活读书的人,他是怎么读的?什么叫“观其大略”?(不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理解其精神实质,把握大的方面,把握整体)是不是可以马马虎
虎,不认真地读呢?有何好处?(快,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就如读《红楼梦》,虽然红楼梦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有建筑学方面的,有饮食方面的,有医学方面的,有美学方面的,还有人说有阶级斗争方面,等等,作为一个平常的读者,一个平常的欣赏者,只要在某一方面有所领会,有所收获,享受到读书的乐趣,就可以了,就行了。
这就是“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
(三)精炼文意:
根据本节所学,在黑板上写出你认为能体现本文思想的词语或短语(好读书、不求甚解或虚心、不断努力、不固执一点、不咬文嚼字、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不只记字句、理解精神实质、独观其大略、会意、活、反复读)(多个学生上台补充)运用以上一些词语,自由组句。
(好读书是前提,虚心是态度,承认自己“不求甚解”,不断努力学习。
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认真领会作者的心意,体会书中的真意,理解作品的精神实质,做到活读书,这就是“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
)
投影教师以课文主要词语组成的句子,学生齐读。
(四)思维碰撞:
我们学语文的时候,不是要求学生查字典,理解每一个生字词的意思吗?这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矛盾吗?请说说你的
理由?
读书的目,根据目的选择读书方法。
(精读、泛读、赏读、析读、摘读、寻读、圈点批注)
总结:今天,我们研究了一种读书的方法,下面我们怀着一种一定要好好读书的志气,来齐读一句民间常用来勉励人们读书的话:“天高云淡白云飞,不读诗书穿薄衣。
十个手指有长短,山中树木分高低。
”我衷心地希望大家喜欢读书,好好读书,学好技术。
经过大家不断的努力,你一定会成为十个手指中那个最长的手指,山中树木中那最高的树!
板书设计:
不求甚解
马南邨
态度虚心
不断努力
好读书不求甚解开卷有益
方法活
理解精神实质
(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