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传播学 第三章
【重点】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关键字】重点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5.群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
传播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传播及传播学传播学定义:研究“传播〞的学问,一门以“人类传播〞或“社会传播〞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传播的定义:主要用以表达某种事物〔多指消息、意识等精神内容〕的传播。
传播的特性:①形态多样性:口语传播,文字传播〔书面语言〕,图像传播〔拍照录像〕②时空遍布性:时间纵贯人类史,空间横跨人类社会③行为伴随性:很多行为的进展和完成都离不开传播,这些行为本身就是传播实物传播:第四种传播类型〔其他三种见①,如模特表演〕分为:“无意〞传播〔传者无意而受者有心〕;“有意〞传播④极端重要性〔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开展的根本行为之一。
因为人类的一切〔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根本的和非根本的〕行为都离不开传播传播的定义①“共享〞说强调信息是传者及受者对信息的分享②“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③“符号信息说〞强调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结论:所谓传播,即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传播〞的定义应作两个层面的理解,广义——系统〔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狭义——人〔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即人类传播〕信息:即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及物质和能量并列,从而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亲身传播:以人体自身为媒介,尤以语言为主要手段,以表情和动作等为辅助手段的传播方式二分法群众传播:以机械化、电子化的群众媒介即报刊、播送电人类传播的划分方法视等为手段的传播方式划分依据:传播的技术、手段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群众传播划分依据:传播的范围、规模自我传播:个体对信息的加工过程,自我的思维活动,非社会传播人际传播:个人及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特点:直接传播;随意性大;保密性强;反响迅速;速度可控,随双方需要而进展〔群体:指的是具有共同价值观念和情感,持续地相互影响并共同活动的个人有机集合体〕组织传播:组织内部及组织内部及外部的信息交流〔组织:通常指正式的组织,即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建立明确程序、发生协调行动的群体〕群众传播:群众媒介所进展的信息传播活动目的: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显功能: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群众,提供娱乐,检测环境优点:快——传播速度快;广——传播的范围广;多——传播的信息数量多;好——传播的信息质量〔清晰度、保真度〕好负功能:麻醉精神,文化侵略,降低审美能力缺点:反响不及时、不充分、不直接变化:过去一般只使用亲身传播手段的人际传播,也越来越多地使用起群众传播技术〔网络、手机等〕来各类传播的特点周期:人际传播偶发,最没有规律;组织传播有一定规律〔如开会上课〕;群众传播最有规律〔报纸杂志的周刊月刊,电视的播出时间〕角色:人际传播传者受者随时交替;组织传播的传者受者有限定,上下级差异大;群众传播,媒介是专职的传者,群众是固定的受者〔新兴网络使传者受者的角色随时替换,是革命性的变化〕反响:人际传播反响容易,组织传播反响困难,群众传播更加困难〔但网络技术具有双向交流的特点,开场突破传统的僵硬格局〕信息:表达不标准的问题人际传播最不标准,组织传播有所标准〔军事行动中的暗号〕,群众传播最为标准〔媒介作为一种“标准转换器〞,在一定条件下将“非标准性符号〞转化为“标准符号〞,如略语、流行语的形成和普及〕传播学诞生的条件:主观方面,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
人际传播第三章
三、态度的功能
1、功利性的功能
2、适应性的功能
3、动机产生和情绪变化的功能
4、价值表现的功能 5、工具性功能 6、知识性功能 7、心理防御功能
8、促进摹拟功能
四、态度改变的类别和内、外因
1、态度变化的类别
(1)正向变化:向原有态度相同方向变化; (2)反向变化:向原有态度相反方向变化; (3)中立变化:由原来的极端态度转向缓和的变 化; (4)转向变化:由原有态度退回到出发点,向别 的方向重新前进的变化。
4、自我表露的几种理论 (1)交换论 (2)吸引论 (3)信息论 5、自我表露的价值 (1)对自己的进一步了解与认可; (2)对别人进一步了解; (3)加深和丰富人际关系。 6、提高自我表露能力 (1)承认自我是不断变化的; (2)承认他人是不断变化的; (3)提倡适当的自我表露; (4)勇于承担风险; (5)及时地反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自我呈现(自我表现) 1、涵义: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借助自己的言语、 表情、姿态,以自我满意的方式表现自我的过程。 2、自我呈现的主要方式(5种) (1)真实呈现;(自我表露) (2)虚无呈现; (3)夸大呈现; (4)收敛呈现; (5)投好呈现。
&2 人际认知
一、人际认知的概念与类型 1、概念:人际传播过程中个人对他人、对自 己及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 2、类型: (1)对他人的认知; (2)自我认知; (3)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 (4)角色认知;
8、个人价值观的差异
9、相悦因素 10、个性因素
11、仪表因素
二、人际关系
1、含义:人际传播过程中所建立的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 2、人际关系的形成 注意阶段——吸引阶段——适应阶段——依附阶段 3、人际关系的恶化 漠视——冷淡——疏远——分离
《传播学概论》第三章
欧洲: 古埃及:纸莎草 ——公元前3000年 阿拉伯人:羊皮纸
唐朝,中国造纸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1150年在阿拉伯人统治下的西班牙开设欧洲 第一个造纸厂 法国、意大利在13世纪,德国在14世纪,英 国在15世纪末,荷兰在16世纪,美国费城 (当时英属)在1609年先后造纸
1946年,埃克特等人研制成功的世界第一台 电脑主机 “埃尼阿克”
在电话高度网络化的基础上形成 它除了具有其它传播的特点之外,还具有自己 的主动性、参与性、交谈性和操作性特点
有声语言、图像、文字、声音、传真通信、娱 乐性服务融为一体 报纸、广播、电影、电视的网络化、数字化 交流方式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
自我传播(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 个体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即个体自我进行的思 维活动。 思考;自言自语;陶醉——心理活动
人际传播: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即个人与个人之 间互相沟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社会行为。
组织传播: 组织内部及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流。 内部:协调关系; 外部:适应环境。
4,大众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19世纪开始 电报、电话、留声机、无线电、广播、电影、 电视、通讯卫星
1920年的美国,匹兹堡的KDKA电台;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开始定时播出电视节 目; 1946年,美国无线电公司推出了NTSC彩电制 式; 1962年7月美国发射“电星一号”通信卫星。
从世界范围看,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 现代性、 现代文明这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 致、相同步的。
“正是印刷术的发明(而不是别的) 使历史从 中世纪发展到近代; 这期间, 能够阅读的大 众日益增多导致了思想的广泛传播, 思想的 广泛传播又推动了哲学与科技的变革。这些变 革最终推翻了 教士和贵族的统治,从而产生 了崭新的政治、 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制 度。” ——[美]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
传播学概论第三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2020/10/8
• 1、香农的信息论与传播学 • 1948年 香农(Claude E.Shannon)<通
信的数学理论> • 信息论对传播学的影响: • 提出信息的概念 • 提出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对传播学的
研究及其模式有过重大的影响
传播现象的学派经验性方法。 • 经验性方法基本前提 • 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具有自身的客观性,可以通过一
定的科学方法加以揭示 • 人类有能力开发设计出揭示社会现象客观性的科学方
法 • 任何关于社会现象的理论和假设,都能通过一定的科
学方法得到证明或否定
2020/10/8
• 美国传播学研究的主流学派,也称传统 学派。主要代表学者有拉斯维尔,拉扎 斯菲尔德,霍夫兰,克拉帕,施拉姆等 。这个学派主要是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出 发,采用经验性实证方法研究传播现象 ,因而成为经验学派。
2020/10/8
4.拉扎斯菲尔德: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F.Lzarsfeld,)(1901--1976)奥裔 美籍著名社会学家。曾获数学博士学 位,后来对社会心理学和传播研究产 生兴趣,并作出突出贡献。 主要著作: 《人民的选择》(1948) 《美国士兵-----述评》(1949) 《社会科学中的数学思想》(1954) 《社会研究的语言》(1955)
2020/10/8
2.库利: 查尔斯·库利(Charles Cooley,1864--1929) 自我发展理 论的创始人 ——“镜中自我”。我 们是在人际传播中通过别人的反映 (反馈)来评价自己的行为。与他人 的信息交流犹如一面镜子,能帮助 自我概念的形成。 库利认为:人类传播是历史前进的 动力,跨越时代的整个社会改革机 车的发动机就在信息交流中。
第三章 人际传播学的基本理论PPT课件
可口可乐 /v_show/id_XNzA5MjQ4MTI=. html
1、What you can or cannot say to each other in this relationship?
2、whether or not you and your partner feel the same way about each other?
3、How you and your partner would describe this relationship?
Nokia
/v_show/id_XOTYyNDQ3MjA= .html
公益广告 /v_show/id_XMTQ5Nzc5NTg w.html
意见领袖的特征
1.生活经验丰富,知识面广。 2.交际广泛,同公众联系密切,有较高的
威望。 3.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4.乐于创新。
利用意见领袖实现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结合
1. 广告
广告应力图激励人们做意见领袖,或使他们模仿意见领袖。激励
包括设计一些活动,鼓励现在的使用者谈论产品或品牌,或者让可能
4、The fu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有效传播(第七版) 》,(美) 甘布尔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四、两级传播和意见领袖 大众媒介——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人际传播部分
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
意见领袖又叫舆论领袖,是指在人际 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 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 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 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 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传播学第三章
• ⑶非此即彼(either-or thinking) • 即走极端。非此即彼只看到两个对立的极端, 而不管两个极端之间还有一系列过渡状态。 • ⑷自我投射(unconscious projection) • 指使用语言表达时,会不自觉地将主观意见投 射到客观事物上,加进个人评价。
• (二)非语言符号 • 非语言符号是指除语言之外的其他所有传 播信息的符号,一般包括鼓声、烽火、标 志、图像、手势、表情、姿态、病症、口 哨、气味等。 • 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把非语言符号称 为“一种不见诸文字、无人知晓但大家全 都理解的微妙代码(elaborate code)。”
五、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 1、语言的陷阱 • 针对语言与它所表达的实际事物的关系, 普通语义学分析了以下几种情况,对此 如不注意,便会导致传播的偏差,而这 些情况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又恰恰容易 被忽略。 • ⑴语言是静态的,现实是动态的 • ⑵语言是有限的,现实是无限的 • ⑶语言是抽象的,现实是具体的
• 2.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 视觉性非语言符号中有象征和实义两种。 • 象征符号往往代表一种抽象意义,是特定 文化的结晶和标志,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 容;而实义符号用简洁明了、形象直观的 方式表达某种比较确定的意义。
注意危险
禁止驶入
人行横道
• 3.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 凡是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非语言符号, 都可视为听觉性符号,如鼓声、口哨、汽 笛、乐声等。
• 非语言符号在成功的信息传播中,占有很 大的分量。 • 非语言符号可以分为三类: • 1、体语 • 2、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 3、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 • • • • •
1.体语 一般说来,体语有三种类型: 一是动态的动作 二是静态的姿势 三是有声无义的“类语言”(Paralanguage) 语言表达明确的信息,体语流露含混的情绪; 语言是有意的传播,体语是无意的显示。但 语言和体语在人际传播中不可分割,缺少哪 一样都会给传播活动带来困难。
《传播学》第三章
第三节 传播制度研究
(4)约翰· 米尔的新闻自由观 英国19世纪的哲学家约翰· 米尔更为深入地论述了自由表达思想的重要性。 米尔这样说:“如果全人类除了一个人以外意见都一致,而只有一个人持有 相反的意见,那么全人类要压制这一个人的意见,并不比这个人如果有力量来压 制全人类更为合理……如果这种意见是正确的,他们(指全人类——引者)就被 剥夺了用错误来换取真理的机会;如果是错误的,他们就失去了几乎同样大的好 处,那就是通过和错误意见的斗争,真理会被理解得更明确,印象也会更生动。” 弗雷德· 赛伯特对米尔的观点这样进一步解释:米尔就“表达思想的自由”提 出了四大论点。首先,如果我们压制某种意见,那么……就等于压制真理。其次, 错误意见可能包括含着为发现整个真理所必须的那一点点的真理。第三,即使大 家接受的意见是全部真理,但是他们往往习惯于作为一种先入之见而不是在理性 的基础上掌握的,除非他们被迫来维护这种真理。最后,如果大家接受的意见不 是常常和别的意见发生争执,就会失去活力。
第一节 个人层面的传播者(续三)
2、传播者的责任 传播者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所承担的社会 责任不一样。不同的传播者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不 一样。传播者所承担的责任也具有历史性、有限性、 与权利的对称性等特征。例如,新闻工作者、电影 工作者、教师等所承担的责任。
第一节 个人层面的传播者(续三)
邵培仁先生把传播者的责任分为四个方面:契约性责任、社 会性责任、法规性责任、国际性责任。(邵培仁著:《传播学》, 第78-80页)。 契约性责任如记者承担的某新闻机构的报道任务;社会性 责任如一定的道德责任;法规性责任是有关法规所规定的责任,如: 不能煽动民族仇恨、不能侵犯他人名誉权和隐私权等;国际性责任, 例如 “在1967年和1972年,联合国分别通过了关于卫星电视直播 问题的公约和决议。其主要原则是:电视直播应该建立在尊重国家 主权、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平相处、合作和互利的基础之上;不允 许进行战争宣传和种族不平等宣传;不允许播出唆使性节目、道德 败坏和暴力的节目;电视一概是巩固和平和促进各国人民友好相处 的舞台,而不应变成国际冲突和民族纠纷的根源” (邵培仁著: 《传播学》,第79-80页)。
传播学教程新版分章节重点
传播学教程分章节重点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3)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0)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5)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9)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22)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25)第七章大众传播 (30)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33)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38)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41)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46)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53)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58)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61)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68)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传播学教案》课件
《传播学教案》PPT课件第一章:传播学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理解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1.2 教学内容传播学的定义和起源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1.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传播学的相关图像和知识点案例材料:提供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1.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的理解程度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传播学案例分析的能力第二章:传播过程与模式2.1 教学目标理解传播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掌握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分析不同传播模式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2.2 教学内容传播过程的要素和环节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不同传播模式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过程的要素和环节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传播模式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对传播模式的理解和应用2.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传播过程和传播模式的图像和知识点案例材料:提供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不同传播模式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2.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传播过程和传播模式的理解程度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不同传播模式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的分析能力第三章:人际传播3.1 教学目标理解人际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和作用分析人际传播的类型和过程3.2 教学内容人际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和作用人际传播的类型和过程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人际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和作用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帮助学生分析人际传播的类型和过程3.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人际传播的图像和知识点角色扮演材料:提供角色扮演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人际传播的类型和过程3.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人《传播学教案》PPT课件第六章:大众传播6.1 教学目标理解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大众传播媒介的分类和功能分析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6.2 教学内容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大众传播媒介的分类和功能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分类和功能媒体分析法:通过分析不同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6.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大众传播的图像和知识点媒体素材:提供不同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帮助学生分析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6.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的理解程度媒体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分类和功能的分析能力第七章:文化传播7.1 教学目标理解文化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分析文化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和作用7.2 教学内容文化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文化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和作用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文化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文化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化案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文化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和作用7.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文化传播的图像和知识点文化案例素材:提供文化案例,帮助学生分析文化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和作用7.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文化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的理解程度文化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的分析能力第八章:危机传播8.1 教学目标理解危机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危机传播的策略和原则分析危机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和效果8.2 教学内容危机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危机传播的策略和原则危机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和效果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危机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危机传播的策略和原则案例分析法:通过危机传播案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危机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8.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危机传播的图像和知识点危机传播案例素材:提供危机传播案例,帮助学生分析危机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8.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危机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的理解程度危机传播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危机传播策略和原则的分析能力第九章:广告与营销传播9.1 教学目标理解广告与营销传播的定义和目的掌握广告与营销传播的策略和技巧分析广告与营销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和效果9.2 教学内容广告与营销传播的定义和目的广告与营销传播的策略和技巧广告与营销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和效果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广告与营销传播的定义和目的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广告与营销传播的策略和技巧案例分析法:通过广告与营销传播案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广告与营销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9.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广告与营销传播的图像和知识点广告与营销传播案例素材:提供广告与营销传播案例,帮助学生分析广告与营销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9.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广告与营销传播的定义和目的的理解程度广告与营销传播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广告与营销传播策略和技巧的分析能力第十章:传播学与现代社会10.1 教学目标理解传播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掌握传播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分析传播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作用10.2 教学内容传播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传播学教案》PPT课件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是整个课程的基础,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和框架。
传播学复习题
传播学复习题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传播学》复习题绿色字体表示没有找到第一章关于传播的基本概念1、关于传播概念的几种学说——共享说、传递行为说、影响说、社会互动性说,具体含义。
答;共享说:着眼于传播的内容信息的共享。
传递行为说:着眼于思想情感的交换,传播就被描述为信息的“传递行为或过程”。
影响说或劝服说:把传播描述为影响他人的过程,认为传播是有意识地影响他人的劝服行为或过程社会互动性说:传播必然使双方互相联系,相互作用(传播是社会关系的体现)2、按照信息传受范围的大小,传播学通常把传播分为哪五种类型答: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3、传播媒介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体外化的过程: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再现的媒介系统,在这一类系统中,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但对信息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机器媒介系统,这些媒介,不但传播一方需要使用机器,接收一方也必须使用机器。
4、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及其主要理论。
施拉姆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
1拉斯韦尔的宣传与传播研究现代政治科学的倡始人之一,提出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SW模式:搭建了传播学的理论框架《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中提出Who 谁控制分析Say what 说什么内容分析In which channel 通过的渠道媒介分析To whom 对谁说受众With what effect 产生什么效果效果分析2卢因“把关人”研究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
“把关人”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和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
3霍夫兰与劝服效果实验把心理试验方法引进传播学领域。
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习杂性,以否认早起的“枪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依据。
4拉扎斯菲尔德与经验性传播学研究他是对穿鼻血影响最大的奠基人;“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不断改进抽样调查技术和量化分析方法,把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实证主义方向)施拉姆对传播学的贡献传播学科的创立《大众传播学》《传播学概论》《报刊的四种理论》①他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他是传播学的创立者;②他是集大成者;③是第一个具有创建“传播学”这样一个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④他建立4个专门传播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近30部的着作;⑤1949年出版《大众传播学》;⑥1956报刊的四种理论5、传播中意义交换的前提,即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传播学重要知识点整理
传播学第一章1传播学的五位创始人1拉斯韦尔(5W模式“谁?说些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四种功能: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文化传承)2勒温(守门人理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许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即为守门人。
作用:选择和过滤他所接受到信息。
)3霍夫兰(他的研究直接影响了传播研究对传播社会效果的重视)4拉扎斯菲尔德(他的研究不仅破除了“魔弹论”关于“电台的威力”无比强大的迷信,发现大众媒介的直接效果十分有限的原因,而且还发现信息传播的“中间站”—一意见领袖,从而导致了“有限效果论”、“两极传播论”乃至“多极传播论”的问世,初步揭示了社会传播的复杂性。
)5李普曼(逆态环境、刻板模式。
主要贡献: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李普曼与拉斯韦尔是同一类的学者,而且他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理论的早期思想。
他在《舆论学》一书中表达了程设置理论的基本思想:媒体创造了我们头脑里的象征性的想象,这些想象有可能与我们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
他认为在舆论过程中“刻板模式”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而大众传播在形成、维护和改变社会舆论方面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第二章1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信息的交流、离不开符号和媒介、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2传播的分类1内向传播2人际传播3组织传播4大众传播5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3传播代表性定义:1共享说2影响说3反应说4互动说5过程说(大题:如何更好地开展人际传播或交流)第三章1第三四章的案例分析题包括传播者责任,职业道德,信息污染,信息的爆炸匮乏2论述题传播者的营销因素与那些:1权威性2可信性3接近性4熟知性5悦目性3守门人的三重角色:接受者守门者传播者一身三任,角色多变4守门人的特征:1隐形性2依附性3追加性4完善性5守门人功能:1检查功能2加工功能3评价功能4导向功能5桥梁功能6守门人责任:1确定“编导”方针2确保“产品”质量3加强整体协调4发现和培养传播人才。
西美尔人际传播学思想实探
西美尔人际传播群体规模货币距离陌生人
中图分类号:G20
Abslract
Georg Simmel is one of the most valued scholar in contemporary
research of sociology a'nd philosophy as an European sociologist of the
二、主要论著和成就 第三节:研究者的评价……………………
…………
……10
第二章:西美尔人际传播思想的主要内容…… ……………
…12
第一节:群体规模与人际传播…… ………
…………………12
一、群体规模决定人际交往的模式
二,分工导致群体规模的扩大和现代人际传播模式的形成
、合作与冲突是人际交往的主要形式… 四、人与人的互动催生了现代社会
目录
引言
研究问厨……
二、研究目的… …¨.…………………
……………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西美尔其人及其学术研究回顾
…..
第一节:西美尔的个人生活………… ………………………… …4
第二节:西美尔的主要学术成就 一、研究的着眼点:城市生活
……………...…………………………….6
Kev Words:
Georg Simmel,Human communication,Group size,Money,Distance, Strangers
CLC:G20
日『言
一、研究问题
西美尔被人释为“社会学之父”,他论述的问题涵盖了社会学、哲学、心理 学等方方面面,本文立足在传播学的视角,试图从人际传播学研究这一侧面着手, 勾勒西美尔人际传播思想的轮廓,探讨他的论述对后世传播学研究的影响和贡 献。
人际传播学 第三章
认知失调理论 知失调理论首先是由社会学家费斯汀格(Festinger)提出的,
他深受学者勒温的影响。勒温认为心理环境是相对独立于物理环 境的心理场,人的行为是人与心理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人的心 理环境构成特定的力场,场中力的分布受人的需求的制约。
.
• 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是由舒茨(Schutz,1958)提出的。他认
.
• 人际关系的管理理论 不确定性和焦虑情绪的管理 面子的管理 边界的管理 冲突的管理
.
• 人类传播形态的评判标准 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的学者桑德拉•鲍尔-洛基奇和凯思林•里
尔登提出人类传播形态的10个方面的评判标准 。这10个标准分别为: 感觉上的可靠性、地理范围、反馈的性质、潜在的互动性、控制权方 面的潜在平等、内容特性、对于硬件的依赖、对于软件技术(非传统 的语言技巧)的依赖、传播系统中的潜在集中化、服务于造成信息依 赖关系的目标的能力。
.
.
巴恩隆德(D.C.Barnlund)的传播模式
(资料来源:《大众传播学》,钟文、余明阳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P224)
.
• 对于人际传播理论和模式的总评 多种理论和模式反应了人际传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各种理论和模式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加以阐述,反应了人际 传播的多学科性和包容性; 各种理论与模式的并存反应了研究者的思维还没有进入更深更 高的轨道。
.
奥斯古德(Osgood)的传播模式
(资料来源:《大众传播学》,钟文、余明阳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P212)
.
(资料来源:《传播学通论》,戴元光等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P180)
.
奥斯古德-施拉姆传播模式
传播学复习要点整理
传播学复习要点整理传播学复习要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传播的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的基本过程,指的是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①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②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
③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④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⑤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
3.人内,人际,群体,组织传播的定义和相关概念①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②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活动。
人际传播的动机:a获得信息b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c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d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人际传播的特点:a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b人际传播的信息意义丰富复c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d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③群体传播: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图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④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
组织传播的功能主要有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和形成共识。
人际传播的心理学分析
人际传播的心理学分析正文:第一章概述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人际传播是我们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
而人际传播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需要我们掌握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因此本文将对人际传播的心理学分析进行探讨。
第二章非语言传播非语言传播是人际传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它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声音等等。
非语言传播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使我们的话语更具有说服力。
在非语言传播中,肢体语言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它更直接地表达了我们的情感和态度。
例如,当我们感到紧张时,就可能会皱起眉头,或者做出一个不自在的姿势。
而当我们自信满满时,我们的身姿会更加挺拔。
这些动作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它们可以影响到我们的语言表达,甚至能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第三章信念与态度的建立在人际传播中我们除了要表达自己的言外,还需要对他人的说辞做出回应。
在这个过程中,信念与态度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
信念是我们对自己与外部世界的看法,而态度则是我们对特定事件或人的评价。
通过建立信念和态度,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感觉作出合理的判断,并制定出对外界的回应策略。
第四章语言交流语言交流是最直白的表达方式,也是最容易争议的一个领域。
我们的语言表达不仅仅要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还需要让对方能够清楚的理解我们的意图。
在语言交流中,掌握合适的措辞和构建良好的语言环境非常重要。
这些因素会影响我们与他人的沟通效率和沟通质量。
此外,语言交流还包括现场沟通、电话沟通、网络沟通等方面。
不同的沟通形式在语言交流上有不同的特点和难点。
第五章情绪管理情绪管理在人际交流中非常重要。
情绪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自己情绪的管理,另一个是对他人情绪的管理。
我们需要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以便更好地进行交流,并且需要了解如何理解和应对他人的情绪,这可以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并使我们更加容易获得合作和支持。
情绪管理可以通过身体练习、放松技巧和正念练习等方式来实现。
第六章结论人际传播是我们与外界交流的核心方式之一。
第三节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_公共关系学_[共4页]
公共关系学174第三节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一、人际传播(一)人际传播的定义及其分类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任何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和他人之间的交往。
在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中,人们相互之间传递和交换着知识、意见、情感、愿望、观念等信息,从而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认知、互相吸引、互相作用的社会关系网络。
我们将此称为“人际传播”。
基于人际传播媒体形式的差异,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把人际传播划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两种形式。
所谓直接传播,指的是古来已有的传播者和受体之间无需经过传播媒体而面对面的直接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直接传播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类语言、体态语的传递进行的信息交流。
间接传播是指在现代社会的各种传播媒体出现后,人际传播不再受到距离的限制,可以通过这些传播媒体进行远距离交流,这就大大拓展了人际传播的范围。
人际传播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
个人独白或自言自语等,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发出的语言,不会构成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语言。
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出者,同时又是信息的接收者,即在影响别人的同时,也受到他人的影响。
(二)人际传播的网络人际传播的网络是相互交流信息的人们之间所形成的某种交往状态的模式。
在社会错综复杂的交往关系中,一个人可以定位于多种人际传播网络的模式中。
国外学者H.J.里维特为了测定不同的传播模式对于解决问题的影响,进行了一个在5人群体中设定4种人际传播网络的实验,即环型网络、链型网络、Y型网络、轮型网络。
H.J.里维特(1951年)研究了5人群体的几种典型的沟通网络(见图8-9),各型的集中化程度不同,信息交流的自由度也不一样。
在环型网络中,全体成员是平等的,每个人只能与两个邻居交流,这种结构的集中化程度最低,自由度最高。
在链型网络中,处于两端位置的人只能与一个邻居交流,最为不利;另外3个成员从可以交流的人数上看是平等的,但中间的人更有利。
链型结构的集中化程度也较低。
在Y型网络中,处于末端的3个人各有一个交流者,另外2人中,一个能与2人交流,一个能与3人交流,Y型网络的集中化程度较高。
第三章人际传播免费全文阅读
真相假相混合于人际传播中。
人相互纠缠的恐惧感难以克服,一方面,渴望别人按照自己做的样子留 下印象,怕他人用某种固定的眼光看自己,另一方面,又喜欢戴着有色 眼镜看别人。
《传播学》课程电子讲义
第三章 人际传播
第一节人际传播 第二节 社会关系与人际传播 第三节 人际传播技巧和要 件
第三章 人际传播
第一节 认识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作为社会个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人际传播并不仅仅意 味 着两人之间的、面对面的、非正式的交流,是一种每个人都带着自身和他人 的 人性以说和听涉入其间的联系。人际传播的动机决定于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关 系式理解人际传播的核心。
美国学者茱莉亚.伍德在1994年通过调查提出了八 条朋友交往原则: 1.分享成功的喜悦。 2.给予感情上支持。 3.相互信任。 4.当朋友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 手。 5.尊重朋友的隐私。 6.让朋友感觉愉快。 7.能接纳朋友的朋友。 8.看到朋友的长处。
第三章 人际传播
第二节 社会关系与人际传播
三、人际传播中的“装相”与“本相”
第一类是人格关系的传播,作为个人的魅力,不断吸引对方,不断创 造着“我—你”性质的传播关系。
第二类是准人格关系的传播。交流者主要由于不同的社会角色而相遇, 常依交流各方的人品在某一方面的接近和信仰、政治、做人的准则而建 立接近于人格关系的人际传播关系。
第三类是非人格关系的传播。一种工具性或物性的传播关系,对方亦 然。免不了想要拿来使用或期待得到好处的目光,因而交往经常表现 为周旋和应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社会模仿”理论 • “两级传播”与“意见领袖” • “创新-扩散”理论 •“约哈瑞窗口”
精品课件
(资料来源:《传播学概论》,周庆山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P66)
• 认知一致性理论 海德的平衡理论
(资料来源:《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精•品塞课佛件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P157)
(资料来源:《社会心理学》,章志精光品课编件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P411)
• 奥斯古德的调和理论 奥斯古德理论是海德平
衡理论中一个特殊的例子。 虽然有些类似于平衡理论, 但它是特别针对人们对于 信息的来源及信息来源所 主张的事物的态度。
(资料来源:《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精,品沃课纳件•塞佛林和小詹姆斯•坦卡德,华夏出版社,P159 )
并不能反应传播过程的全部内容,增加了两个“W”,即“在什么情
况下(in what situation)?”和“为了什么目的(for what
purpose)?”,换言之就是传播行为的两个方面即传递信息的具体
环境和传播者发送讯息的意图。布雷多克的模式后来也被称作是
“7W”模式。
谁?
说什么?
通过什么媒介?
• 关于判断的理论 社会判断理论 深思概率理论 期望破坏理论 人际欺骗(interpersonal deception)理论
精品课件
• 人际关系的管理理论 不确定性和焦虑情绪的管理 面子的管理 边界的管理 冲突的管理
精品课件
• 人类传播形态的评判标准 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的学者桑德拉•鲍尔-洛基奇和凯思林•里
表3-2 当来源的主张为正向或负向时,人对来源和客体的态度的改变
人对来源的 最初态度
来源对客体正向主张时 人对客体的态度
正向
负向
来源对客体负向主张时 人对客体的态度
正向
负向
正向 负向
正向 负向
+ ++
+ ——
人对来源态度的改变 —— —
人对客体态度的改变 ++ —
精品课件
—— —
—— +
+ ++
— ++
• 模式的功能 构造功能;解释功能;启发功能;传承功能;预测功能。
• 模式的评估
精品课件
• 与人际传播相关的基本模式 亚力士多德(Aristotle)的传播模式
讲话 ( speaker )ຫໍສະໝຸດ 演讲 ( speech )
阅听者 ( audience )
效果 ( effect )
场合(Occasion)
(资料来源:《大众传播学》,钟文精、品余课明件阳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P210)
人际传播学
薛可 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 教授、博导
精品课件
第三章
人际传播学的基础理论与模式
精品课件
一、理论的基本知识
• 理论的涵义 理论是所有关于某一具体现象的、经过组织的一系列概念和阐 释。任何一种理论都是经过思考后建构的,是对现实的一种理 论化的思考和升华,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两人之间的传播;小 群体传播;公众传播。
精品课件
M1 信E源
SE
M2 SE’
M3 SE’
S SE
S SSE
M4 信S宿SSE’
• 理论的基本要素 对于事物进行一定的概念和分类化;对于概念进行分析和解释。
精品课件
• 理论研究的步骤
假设;操作主义;管理和控制;说明性法则;预测。
精品课件
(资料来源:《人类传播理论》,斯蒂芬•李特约翰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P25)
• 理论的评估 综合性和包容性,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适用性,一致性 有启发式的价值观 合理性 简洁性 开放性
为,人际关系的模式大致上可以通过三种人际需要来表示,即包 容的需要、支配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
需要
行为倾向
主动性
被动性
包容 支配 感情
主动与他人交往 支配他人
主动表示友爱
期待他人接纳自己 希望他人引导
等待他人对自己亲密
(资料来源:《社会心理学》,时精蓉品课华件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P344)
精品课件
二、人际传播学的基本理论
• 符号互动论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米德的象征性交往理论
精品课件
(资料来源:《社会心理学》,林秉贤著,群众出版社,1985年,P265)
布鲁默的象征性互动理论 (1)人类社会是由具有自我的个人组成的。(2)互动是个人
与他人和群体之间意义理解和角色扮演的持续过程。(3)符号互 动创造、维持和改变社会结构。(4)社会学方法必须着重于研究 人们作出情境定义和选择行动路线的过程。(5)理论应能解释互 动过程,并指出一般行动和互动发生的条件。 戈夫曼的戏剧理论
对谁?
在什么情况下?
为了什么目的?
取得什么效果?
(资料来源:《传播学通论》,戴元光、精金品冠课军件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P177)
格伯纳(Gerbner)的口语模式和图解模式 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把拉斯韦尔的五个要素进一步扩大成下
表中的模式,其目的是要探索一种在多数情况下都具有广泛适用 性的模式。该模式能够依具体情况的不同而以不同的形式对千变 万化的传播现象进行描述,包含了传播学的10个领域,被称为 “口语模式”。
认知失调理论 知失调理论首先是由社会学家费斯汀格(Festinger)提出的,
他深受学者勒温的影响。勒温认为心理环境是相对独立于物理环 境的心理场,人的行为是人与心理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人的心 理环境构成特定的力场,场中力的分布受人的需求的制约。
精品课件
• 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是由舒茨(Schutz,1958)提出的。他认
尔登提出人类传播形态的10个方面的评判标准 。这10个标准分别为: 感觉上的可靠性、地理范围、反馈的性质、潜在的互动性、控制权方 面的潜在平等、内容特性、对于硬件的依赖、对于软件技术(非传统 的语言技巧)的依赖、传播系统中的潜在集中化、服务于造成信息依 赖关系的目标的能力。
精品课件
三、人际传播学的模式
拉斯韦尔(Lasswell)模式
谁
说什么
通过什
对谁
取得什
么渠道
么效果
传播者 控制信息
讯息 内容分析
媒介 媒介分析
受众 受众分析
效果 效果分析
(资料来源:《传播学通论》,戴元光、金冠军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P176) 精品课件
后来,布雷多克认识到这一模式过于简单,在《“拉斯韦
尔模式”的扩展》(1958)对其进一步做了补充,认为其五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