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整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整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改革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与以往教学改革的不同,从教学结构入手深入剖析了传统教学的“病根”之所在,再分析了多媒体计算机交互性的特点,运用认知学习理论,得出了“课程整合”应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改革的结论。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教学结构;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以下简称“课程整合”)的概念到现在已经不再是新名词了,但是许多教师误以为只要在学科教学中使用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就等同于进行了“课程整合”,甚至本末倒置为了“课程整合”而使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这其实是片面地理解了“课堂整合”这一教学改革,它与以往的教学改革是迥然不同的。

以往的教学改革大多只注重了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比如改革开放以来编了很多新的教材,这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各个学校增添了很多设备,像语言实验室、闭路电视系统还有其它教学设施,这是教学手段的改革;方法的改革就更多了,仅以职业道德教学为例,就有好多种,其中有的还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像模拟职场、求职招聘、团队精神和执行力等)。

而“课程整合”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改革。什么是“教学结构”呢?

所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也就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教学结构的改变必然会触动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等根本性的问题,可见,教学结构的改革是比较深层次的改革,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则不一定会触动教育思想、教学观念这类根本性的问题。所以教学结构改革的意义要重要得多,当然也困难得多。那么,教学结构到底跟哪些因素有关,应该怎样来建构比较合理的教学活动进程结构呢?

大家知道,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还要多增加一个要素,这就是信息技术。既然是一个教学系统,从系统论的观点考虑,几个要素就不是简单地、孤立地拼凑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所谓教学结构正是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我国传统的教学结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进程结构(通常也称之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信息技术的帮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是被

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及灌输对象,信息技术是辅助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不难想象,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如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肯定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更不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而这就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的最大弊病,而信息技术在这种教学结构中的作用是有限的,主要偏向教师那边。那么,这种教学结构的“病根”在哪里呢?

我们都知道,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活动所产生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即教学这对矛盾中的两个侧面,彼此对立而又统一。只有教师没有学生都不能形成教学过程,即不可能构成教学这对矛盾。

教学是师生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双边活动过程。传统教学理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这意味着在教学这对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师。由于在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要依靠教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产生学习动机;还要依靠教师把当前所要学的新知识、新概念和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原有认识结构联系起来,以形成意义学习,因此在这一阶段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即把矛盾的主要方面看成是教师,这无疑是正确的,是符合教学过程的基本性质的。但是正如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所指出的“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其变化。在矛盾发展的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上,主要方面属于甲方,非主要方面属于乙方;到了另一发展阶段或者另一发展过程时就会互易位置,这是依靠事物中矛盾双方斗争的力量上的增加程度来决定的。”传统教学论恰恰在这个问题上出了毛病,它用片面的、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复杂的、运动变化的教学过程,将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化,把教师应在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阶段起主要作用扩大为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要作用。也就是说传统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这对矛盾运动过程的自始至终,其矛盾的主要方面都是教师而不是学生。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事物运动的辩证法则,也与认知学习理论相悖。按照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人的认识不是由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由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按照这种观点,任何教师都不可能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办法来促进学生自觉地进行学习。可见,对于教学过程这一矛盾运动来说,其主要阶段或者主要过程的矛盾主要方面应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的某一个或某几个阶段教师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起主导作用。

我们认为,这样的认识才能符合事物运动的辩证法则,才能说明教学过程的本来面目,才能反映人类学习过程的认识规律。将教学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绝对化的做法,不仅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地位,学生效率低下;也使教师费力不讨好,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因此,传统教学结构的“病根”,并不在于主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在于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任意夸大并绝对化了。

端正了这个思想,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我们对“课程整合”的认识才不会仅仅停留在某一教学内容使用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这一层面。所以,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我们更多地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换句话说,当前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信息

技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

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决然离不开“课程整合”,因为信息技术中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此外,这种交互方式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如上所述,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如果教学软件编得更好,连教学策略也可以选择,比如说,可以用个别化教学策略,也可以用协商讨论的策略。这就是说,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听从教师摆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

按照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部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为了有效的认知,外部刺激是需要的,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认知主体作用。

由此可见,“课程整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改革。

但是非常遗憾的事,至今我国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由于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和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迷信思想:“书本上的都是经典,老师讲的必定正确,对书本和老师都不能怀疑。”这种思想观念代代相传,不断强化,就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被束缚、被禁锢,敢于冲破传统、藐视权威的新思想、新观念被贬斥、被扼杀,大胆幻想的翅膀被折断,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其主动性无从发挥,这就等于从根本上移走了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人才赖以孕育、滋生和成长的全部土壤,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就成了难以实现的“空中楼阁”。因此,“课程整合”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改革就显得更加迫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