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的农村三部曲

合集下载

茅盾的农村三部曲

茅盾的农村三部曲

浅论茅盾小说对“农民”的叙写茅盾是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小说主要是为了表现社会、分析社会,并为社会寻找出路,所以一般评论家对茅盾作品的分析评价也是从这一角度着手的。

比如农村三部曲,不管是对于作品内容的分析,还是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评论者都从“文学是生活的镜子”这一原则出发对茅盾小说进行挖掘。

比如对老通宝的分析,评论者就是从他的起起落落中,分析出他的顽强生命力,他的保守固执,他的迷信无知,从而得出他不可避免的死亡。

而这一形象特点正是茅盾所极力表现的。

而实际上,我们并不能将文学作为社会的文献,生活的镜子,而应如韦勒克所说,“只有当我们了解所研究的小说家的艺术手法,并能够具体地分析而不是空泛地说明作品中的生活画面与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是什么关系时,这样的研究才有意义。

”而评论者总是循着茅盾的创作思路来挖掘人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很少对其人物的真实性有怀疑。

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对茅盾所写的农民形象有了一些疑问,比如老通宝和四大娘都是迷信而保守的人,为什么在对待洋人和革命的问题上分歧那么大呢?所以这节课我就谈一谈茅盾小说对“农民”的叙写。

茅盾小说十分重视人物刻画,在《谈我的研究》中,他说,“‘人’是我写小说的目标。

……单有‘人’还不够,必须有‘人’与‘人’的关系,而且是‘人’与‘人’的关系成了一篇小说的主题,由此生发出‘人’。

”从这一段表述中,我们可以得到两个信息,第一,茅盾十分重视人物的刻画,在小说中,他力图写出人物的真实,挖掘人物的深度。

第二,茅盾刻画的人是“社会”的人,即处于一定生产关系或社会条件下的人。

农村三部曲中茅盾对老通宝等农民的刻画就践行了他的这一创作原则。

在分析茅盾小说对“农民”的叙写之前,我先讲一下茅盾的写作特色。

虽然茅盾的小说是以科学命题出发,强调文学的社会意义,但由于他把社会科学命题寓于形象之中,从小处着笔,对作品的事件和人物精雕细刻,因而他的作品显得深刻而有说服力,这说服力包括对人物的叙写上。

矛盾巴金老舍作品记忆口诀

矛盾巴金老舍作品记忆口诀

矛盾巴金老舍作品记忆口诀
一、矛盾作品记忆口诀
茅盾原名沈德鸿,《子夜》长篇最恢宏,还有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和《残冬》。

《蚀》三部曲处女作,《追求》《幻灭》又《摇动》。

二、巴金作品记忆口诀
巴金小说三部曲,传扬四海和五洲,爱情三曲《雾》《雨》《电》,激流三部《家》《春》《秋》,建国后敢说真话,五十万字《随想录》,处女作品《灭亡》后。

三、老舍作品记忆口诀
老舍老舍现代作家,舒庆春呀就是他。

笔名老舍字舍予,尊称“人民艺术家”。

长篇小说夸一夸,《四世同堂》顶呱呱。

《猫城记》里《赵子曰》,《骆驼祥子》别《离婚》,学《老张的哲学》骑《二马》。

去看话剧到《茶馆》,《龙须沟》有家《红大院》,《方珍珠》是那儿《女店员》,《春华秋实》又一年,拍张《全家福》笑开颜。

中篇小说记不难,《我这一辈子》呀,最爱看《月牙儿》。

《春蚕》读后感读书笔记

《春蚕》读后感读书笔记

《春蚕》读后感读书笔记(精选6篇)《春蚕》读后感读书笔记1短篇小说《春蚕》是茅盾著名的“农村三部曲”之一,(其它两篇为《秋收》和《残冬》),写于1932年11月1日。

组成“农村三部曲“的三篇作品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生动地反映了30年代初期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破产,指出农民中人有组织起来实行武装斗争才有出路。

老宝通的形象:相信靠了自己的劳动可以挽回厄运,具有鲜明的爱憎观念,他对劳动有着深沉的爱,对帝国主义及国民党有着无比的憎。

这种朴素的阶级意识,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刻苦和反抗压迫的精神。

思想落后保守。

对现实的急剧变化无法理解,他便求之于菩萨鬼神。

反映出了小生产者的思想的局限。

老宝通的形象的深刻性在于说明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重重压迫下,小生产者希冀以自己诚实的劳动换取生存是不可能的。

多多头的形象:具有反抗性格的农民形象。

他没有老宝通那样忧愁、固执、和迷信,他对生活充满兴味,他是样那快活,爽朗。

在《秋收》和《残冬》中,多多头反抗性格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终于走一了武装斗争的道路。

多多头的形象意义在于表明了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旧中国农村中的贫苦农民从灾难中觉醒过来,走向反抗斗争,暗示着在国统区崛起的农民的自发武装斗争必定走向自觉的斗争道路。

《春蚕》则从容不迫而且相当简练地展示了众多的人物和曲折的情节,揭示了深广了社会风貌,表现了斗争的主题。

《春蚕》读后感读书笔记2前几天,我读了茅盾的《春蚕》,让我思绪万千,便写下了一点感想。

《春蚕》讲述了老通宝一家经过一个春天勤勤恳恳的养蚕,收获的茧子也颇丰。

但由于战事的影响,茧厂的大门紧锁,老通宝一家不得不把茧子送到无锡去卖。

但市价压得很低,以致他家不得不赔本卖了那些上好的茧子。

最后算来,还赔了一块桑田。

在“收蚕”到“卖蚕”的过程中,故事情节达到了高潮。

同时,也是剧中人物形象、性格渲染的最逼真、最淋漓尽致的时候。

如果说老痛宝是可悲的,那么荷花不仅可悲而且可怜。

茅盾的农村三部曲

茅盾的农村三部曲

浅论茅盾小说对“农民”的叙写茅盾是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小说主要是为了表现社会、分析社会,并为社会寻找出路,所以一般评论家对茅盾作品的分析评价也是从这一角度着手的。

比如农村三部曲,不管是对于作品内容的分析,还是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评论者都从“文学是生活的镜子”这一原则出发对茅盾小说进行挖掘。

比如对老通宝的分析,评论者就是从他的起起落落中,分析出他的顽强生命力,他的保守固执,他的迷信无知,从而得出他不可避免的死亡。

而这一形象特点正是茅盾所极力表现的。

而实际上,我们并不能将文学作为社会的文献,生活的镜子,而应如韦勒克所说,“只有当我们了解所研究的小说家的艺术手法,并能够具体地分析而不是空泛地说明作品中的生活画面与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是什么关系时,这样的研究才有意义。

”而评论者总是循着茅盾的创作思路来挖掘人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很少对其人物的真实性有怀疑。

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对茅盾所写的农民形象有了一些疑问,比如老通宝和四大娘都是迷信而保守的人,为什么在对待洋人和革命的问题上分歧那么大呢?所以这节课我就谈一谈茅盾小说对“农民”的叙写。

茅盾小说十分重视人物刻画,在《谈我的研究》中,他说,“‘人’是我写小说的目标。

……单有‘人’还不够,必须有‘人’与‘人’的关系,而且是‘人’与‘人’的关系成了一篇小说的主题,由此生发出‘人’。

”从这一段表述中,我们可以得到两个信息,第一,茅盾十分重视人物的刻画,在小说中,他力图写出人物的真实,挖掘人物的深度。

第二,茅盾刻画的人是“社会”的人,即处于一定生产关系或社会条件下的人。

农村三部曲中茅盾对老通宝等农民的刻画就践行了他的这一创作原则。

在分析茅盾小说对“农民”的叙写之前,我先讲一下茅盾的写作特色。

虽然茅盾的小说是以科学命题出发,强调文学的社会意义,但由于他把社会科学命题寓于形象之中,从小处着笔,对作品的事件和人物精雕细刻,因而他的作品显得深刻而有说服力,这说服力包括对人物的叙写上。

中国现代文学的三部曲

中国现代文学的三部曲

中国现代文学的三部曲"三部曲"泛指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贯的文学作品.郭沫若的"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茅盾的"蚀"三部曲:《幻来>,《动摇》,《追求》.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巴金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阳翰笙的"地泉"三部曲:《深入》,《转移》,《复兴》.洪深的"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叶君健的"土地"三部曲:《火龙》,《自由》,《曙光》.欧阳山的"一代风流"三部曲:《三家巷》,《苦斗》,《柳暗花明》另外,巴金的"抗战"三部曲指长篇小说《火》,共三部分.沙丁的"三记"指长篇小说《淘金记》,《困兽记》和《还乡记》田间的《中国农村的故事》三部曲:《饥饿》、《扬子江上》、《去》。

蒲风的《抗战》三部曲:《茫茫夜》、《生活》、《钢铁的歌唱》。

黄谷柳的《虾球传》三部曲:《春风秋雨》、《白云珠海》、《山长永远》。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三部曲:《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雨》、《雪城》。

钟肇政的《台湾人》三部曲:《沉沦》、《沧溟行》、《插天山之歌》。

冯德英《三花》:《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杨沫《青春三部曲》:《青春之歌》、《芳菲之歌》、《英华之歌》赵德发《农民三部曲》:《缱绻与决绝》、《君子梦》、《青烟或白雾》韩素音自传体三部曲《伤残的河》《凋谢的花》《无鸟的夏天》李乔《欢笑的金沙江》三步曲:《醒了的土地》《早来的春天》《呼啸的山风》李满天《水向东流》三步曲:《水向东流》《水转千转》《水归大海》。

公共基础文学常识考试题及答案(2017整理)

公共基础文学常识考试题及答案(2017整理)

公共基础文学常识考试题及答案1、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A、《春蚕》B、《子夜》C、《秋收》D、《残冬》E、《骆驼祥子》正确答案:A、C、D2、鲁迅是著名的A、政治家B、文学家C、思想家D、民主战士E、革命家正确答案: B、C、D3、《三国演义》分为哪几部分A、黄巾之乱B、董卓之乱C、群雄逐鹿D、三国鼎立E、三国归晋正确答案:A、B、C、D、E4、关汉卿约1220--1300,今河北安国人,元代杂剧作家,他的代表作有A、《窦娥冤》B、《救风尘》C、《望江亭》D、《拜月亭》E、《离骚》正确答案:A、B、C、D5、唐传奇题材丰富广泛,主要有A、爱情B、豪侠C、神怪D、历史四类E、神幻正确答案:A、B、C、D6、【多选】题目:属于“田园诗派”的诗人是A、王维B、孟浩然C、杜甫D、王安石E、陶渊明正确答案:A、B7、建安诗人主要是A、曹操B、曹植C、曹丕父子D、陶渊明E、王安石正确答案:A、B、C8、汉诗包括A、乐府民歌B、文人诗C、诗D、民歌E、喜剧正确答案:A、B9、史称“四大赋”的是A、《吊屈原赋》B、《甘泉赋》C、《河东赋》D、《羽猎赋》E、《长阳赋》正确答案:B、C、D、E10、下列属于汉大赋有A、《七发》B、《甘泉赋》C、《河东赋》D、《长门赋》E、《汉赋》正确答案:A、B、C11、秦汉文学上古期第二阶段主要文学体式有A、赋B、散文C、诗歌D、人物传记E、札记正确答案:A、B、C12、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阶段以为的代表作是A、《尚书》B、《春秋》C、《左传》D、《国语》E、《战国策》正确答案:A、B13、汉代习惯把采自民间的歌谣称为“乐府民歌”,其中哪两部作品在结构和叙事的完整性上都达到了汉乐府的最高水平A、《病妇行》B、《长歌行》C、《陌上桑》D、《孔雀东南飞》E、《诗经》正确答案:C、D14、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A、苏淘B、苏辙、C、王勃D、王安石E、曾巩正确答案:A、B、D、E15、下列哪两个作品-起构成了整个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A、《楚辞》B、《诗经》C、《离骚》D、《天问》E、《论语》正确答案:A、B16、诸子散文是指春秋到战国这-时期诸子百家阐述各自对自然、社会不同观点和主张的哲理性著作,代表作有A、《论语》B、《墨子》C、《孟子》D、《庄子》E、《离骚》正确答案:A、B、C、D17、《诗经》分为哪三部分A、《风》B、《雅》C、《颂》D、《诗》E、以上全是正确答案:A、B、C18、毛泽东那些论述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工具A、《论矛盾》B、《论持久战》C、《新民主主义革命论》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E、《论本本主义》正确答案:A、B、C、D19、梁启超的群变理论包括A、变法B、保国C、保种D、保教E、保民正确答案:A、B、C、D20、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想代表人物A、周敦颐B、张恒渠C、程颢D、王充E、何晏正确答案:A、B、C21、南北朝道教最早的组织是A、五斗米道B、太平道C、北天师道D、南天师道E、以上全是正确答案:A、B22、玄学代表人物A、何晏B、王弼C、嵇康D、王充E、孟子正确答案:A、B、C23、墨子的三表思想有A、以过去的间接经验作为衡量真伪是非的标准B、以直接经验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C、以社会效果作为检验认知的真假和言论的是非D、以实定名的经验论E、以间接经验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正确答案:A、B、C、D24、庄子逍遥游的人生观A、批判B、回避C、顺其自然D、少私寡欲E、奋斗正确答案:A、B、C、D25、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体现在A、事物之间彼此依赖B、事物处于变化之中C、变化动力在于内部D、物壮则老E、变化动力在于外部正确答案:A、B、C、D26、老子的“道”生万物的哲学体系,其中“道”指A、混沌的精神和物质的混合B、是原始的,先天地而生C、是一种不可名的高度抽象D、是一种不可名的高度抽象E、是一种可名的高度抽象正确答案:A、B、C27、孟子主观唯心主义——“性善”的心性理论,心性包括A、恻隐之心B、羞恶之心C、恭敬之心D、是非之心E、同情之心正确答案:A、B、C、D28、孔子教育思想:持之以恒、实事求是、学思并用A、多闻多见B、学以致用C、因材施教D、道德修养E、自由教育正确答案:A、B、C、D29、孔子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是A、仁B、礼C、主张法先王D、主张法后王E、智正确答案:A、B30、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经历了哪几个时期A、第一时期1945年—50年代中期亚洲的觉醒B、第二时期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非洲C、第二时期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非洲和拉美人民的反抗D、第三时期70年代至今世界殖民体系崩溃E、第三时期80年代至今世界殖民体系崩溃正确答案:A、C、D31、在华盛顿会议上,有关国家签订了A、《四国条约》B、《五国海军条约》C、《九国公约》D、《凡尔赛合约》E、《马关条约》正确答案:A、B、C、D32、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几次影响较大的起义有A、印尼爪哇人民起义B、阿富汗人民起义C、伊朗巴布教徒起义D、中国太平天国运动E、印度民族起义正确答案:A、B、C、D、E33、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来源A、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B、德意志古典哲学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法国古典哲学E、中国正确答案:A、B、C34、法国大革命启蒙运动主张A、人人平等B、天赋人权C、三权分立D、自由平等E、民主自由正确答案:B、C、D35、法国大革命启蒙运动的先锋人物A、伏尔泰B、卢梭C、孟德斯鸠D、拿破仑E、达芬奇正确答案:A、B、C36、都铎王朝工商业发展时期,哪类人物成为新兴资产阶级A、金融家B、大商人C、手工工场主D、农场主E、银行家正确答案:A、B、C37、下列属于达芬奇作品的是A、《创世纪》B、《最后的审判》C、《蒙娜丽莎》D、《最后的晚餐》E、哈姆雷特》正确答案:C、D38、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被称为美术三杰的是A、薄伽丘B、拉斐尔C、达芬奇D、米开朗洛奇E、柏拉图正确答案:A、C、D39、查理大帝帝国的范围包括A、德意志B、法兰西C、意大利D、英吉利E、芬兰正确答案:A、B、C40、荷马史诗包括A、《伊利亚特》B、《奥德赛》C、《伊索寓言》D、《被缚的普罗米修斯》E、《最后的审判》正确答案:A、B、C41、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有A、赫拉克利特B、苏格拉底C、C、柏拉图D、卢梭E、荷马正确答案:A、B、C42、人类古代文明包括A、古埃及文明B、古巴比伦文明C、古印度文明D、古中国E、非洲文明正确答案:A、B、C、D43、在新生代的第四纪,将人类分为A、早期猿人B、晚期猿人C、早期智人D、晚期智人E、周口店人正确答案:A、B、C、D44、学界将地球起源分为A、太古代B、元古代C、古生代D、中生代E、新生代正确答案:A、B、C、D、E45、电视剧可分为A、电视短剧B、电视连续剧C、电视单本剧D、电视系列剧E、电视双本剧正确答案:A、B、C、D46、电视文学可分为A、电视小说B、电视散文C、电视诗歌D、电视文学专题E、电视喜剧正确答案:A、B、C、D47、新媒体的三大族群是A、互联网B、手机C、电视D、电脑E、电子杂志正确答案:A、B、C48、中共十八大,科学发展观“五位一体”的发展目标,建设什么样的政党A、学习型B、服务性C、创新性D、科学性E、实践性正确答案:A、B、C49、明中期到清前期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 外贸大量出口,形成巨大贸易顺差,其中主要的出口产品是A、大米B、纺织品C、瓷器D、茶叶E、玉米正确答案:B、C、D50、明清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有A、废丞相B、权分六部C、设立锦衣卫D、设立廷杖制度E、财政、漕运制度正确答案:A、B、C、D51、下列属于元杂剧作家马致远的作品A、《窦娥冤》B、《西厢记》C、《汉宫秋》D、《天净沙.秋思》E、《天净沙》正确答案:C、D52、元朝人分四等,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分为A、满人B、蒙古人C、色目人D、汉人E、南人正确答案:B、C、D、E53、下列属于唐朝的诗人是A、陆游B、李白C、杜甫D、柳宗元E、陶渊明正确答案:B、C54、东汉以来“五胡”内迁,生活方式、习俗风尚逐渐认同,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其中五胡是指匈、鲜卑A、羯B、突厥C、氐D、羌E、回鹘正确答案:A、C、D55、丝绸之路路线: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哪两个地区直到欧洲A、中亚B、西亚C、北亚D、南亚E、东北亚正确答案:A、B56、西汉大一统时期的选官制度有A、察举制B、举孝廉C、科举制D、任命制E、选举制正确答案:A、B57、哪些暴政导致了秦朝统治只有15年就灭亡了A、繁重的徭役B、承重的赋税C、残酷的刑法D、秦二世的暴政E、修筑长城正确答案:A、B、C、D58、秦的暴政,其中繁重的徭役有A、修建阿房宫B、造骊山陵墓C、修筑长城D、修弛道E、修护城河正确答案:A、B、C、D59、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空前活跃,涌现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著名的哲学家有A、老子B、孔子C、孟子D、孙武E、墨子正确答案:A、B、C60、春秋争霸战争虽有破坏性,但它客观上促进社会进步,具体体现在A、春秋战争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提供了条件B、争霸过程中大国吞并小国,实现了地区性局部统一,为后来的秦统一提供了前提C、争霸战争中,华夏族建立的国家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交战D、使得华夏族与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E、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与进步没有任何意义正确答案:A、B、C6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有A、分封制B、宗法制C、井田制D、郡县制E、耕田制正确答案:A、B、C62、商朝的文化是A、司母戊鼎B、陶瓷文化C、青铜文化D、甲骨文E、篆书正确答案:A、C、D63、夏朝统治中心在今天的A、河南西部B、河北西部C、陕西南部D、山西南部E、宁夏西部正确答案:A、D64、距今约四五千年新石器时代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出现了那两个部落A、炎帝B、黄帝C、猿人D、野人E、母系正确答案:A、B65、佛教教义有A、轮回说六道里生死流转,无有止境。

我国著名文学家茅盾的代表作“农村三部曲”

我国著名文学家茅盾的代表作“农村三部曲”

我国著名文学家茅盾的代表作“农村三部
曲”
茅盾,近代文学家,原名沈德鸿。

他著名的农村体裁三部曲分别为《春蚕》、《秋收》、《残冬》。

这一系列作品,都是反映农村和农民的问题,表达了农民意识的觉醒。

在文学史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春蚕》的故事背景是30年代淞沪会战前后,养蚕的农户,辛苦养蚕丰收却滞销。

里面写了两个代表性的人物,老通宝和他的儿子多多头。

老通宝代表了封建旧思想,是中国老一代农民的代表。

多多头代表的是具有朦胧的阶级意思,逐渐觉醒和开化的一类农民。

他们都搞不清楚是什么原因让他们那么勤劳,还过得那么辛苦,好不容易养蚕丰收了,去因为外国产品的倾销而卖不出去。

但觉醒了的多多头走向了反抗之路。

《秋收》还是延续春蚕的故事。

老通宝守旧依旧,努力的种稻谷,眼看着丰收了,去因为价格跌得卖不出去,辛苦了一季节又白忙了,这对于他来说是继养蚕丰收后的又一次打击,这次打击夺走了他的生命。

直到临死的时候,眼睛是透露出了微微的,好像明白了的意识。

《残冬》写的是老通宝的儿子,逐渐意识到农民的问题是社会的根本问题,为了改变命运,和其他农村一起,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他知道他的父辈,试图依靠勤劳来改变命运是行不通的,必须反抗这个不公平的制度。

《春蚕》读后感(通用5篇)

《春蚕》读后感(通用5篇)

《春蚕》〔通用5篇〕《春蚕》〔通用5篇〕《春蚕》1 短篇小说《春蚕》是茅盾著名的“农村三部曲”之一,〔其它两篇为《秋收》和《残冬》〕,写于1932年11月1日。

组成“农村三部曲“的三篇作品既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络,共同生动地反映了30年代初期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破产,指出农民中人有组织起来实行武装斗争才有出路。

老宝通的形象:相信靠了自己的劳动可以挽回厄运,具有鲜明的爱憎观念,他对劳动有着深沉的爱,对帝国及国民党有着无比的憎。

这种朴素的阶级意识,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刻苦和对抗压迫的精神。

思想落后保守。

对现实的急剧变化无法理解,他便求之于菩萨鬼神。

反映出了小消费者的思想的局限。

老宝通的形象的深入性在于说明了在帝国、封建、资本的重重压迫下,小消费者希冀以自己老实的劳动换取生存是不可能的。

多多头的形象:具有对抗性格的农民形象。

他没有老宝通那样忧愁、固执、和迷信,他对生活充满兴味,他是样那快活,爽朗。

在《秋收》和《残冬》中,多多头对抗性格有了进一步的开展,并终于走一了武装斗争的道路。

多多头的形象意义在于说明了帝国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旧中国农村中的贫困农民从灾难中觉悟过来,走向对抗斗争,暗示着在国统区崛起的农民的自发武装斗争必定走向自觉的斗争道路。

《春蚕》那么沉着不迫而且相当简练地展示了众多的人物和曲折的情节,提醒了深广了社会风貌,表现了斗争的主题。

《春蚕》2 上周拜读了矛盾的《春蚕》,内心感慨万千。

《春蚕》讲述了老通宝一家经过一个春天勤勤恳恳的养蚕,收获的茧子也颇丰。

但由于战事的影响。

茧厂的大门紧锁,老通宝一家不得不吧茧子送到无锡去卖。

但市价压得很低,以致他家不得不赔本卖了那些上好的茧子。

到最后,还赔了一块桑田。

揭露了帝国反动派,资本家以及地主重重压榨农民的罪恶。

指出在帝国侵略和封建权力压迫下中国农村加剧破产以及农民对抗性日益增长的过程。

同时,又明确指出造成丰收灾难这一现象的极流是帝国的经济侵略和反动统治。

《春蚕》

《春蚕》

茅盾《春蚕》赏析《春蚕》是茅盾写于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的一篇反映农村生活的优秀短篇小说,同《秋收》《残冬》合称为“农村三部曲”,《春蚕》是三部曲的第一篇。

这篇小说通过三十年代初期江浙农村蚕事活动的描写,展示了农村春蚕丰收成灾,经济破产的现实图景,深刻揭露了丰收成灾的根源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统治。

它的历史背景同《子夜》一样,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国民党的腐败,表现在城市既是工商业的破产,实质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国民党统治下中国人民的深重灾难。

这篇小说,细致地描写了老通宝一家一村,为夺取蚕事丰收而进行竭尽心力和财力的奋斗。

结果丰收而欠债,揭露了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资本家以及地主高利贷者重重压榨农民的罪恶。

指出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压迫下中国农村加剧破产以及农民反抗性日益增长的过程。

同时,又明确指出造成丰收灾难这一现象的极流是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这个主题的意义,在于它是三十年代半封旧中国社会的缩影,是一部真实的历史教材。

老通宝是小说的重要人物,他忠厚倔强,有发家的志气。

相信勤劳就有生路,因此卖尽力气,拼命挣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养蚕事业中去。

为买桑叶,他抵押了最后的田产。

为了照顾好“宝宝”,他们全家忍饿失眠几日几日得守侯在蚕房。

然而“丰收或灾”,带来的并不是富裕和幸福。

而是更可怕的贫困和灾难。

蚕丝跌价,债务加重。

他因此气得生了重病。

老通宝身上又有落后保守的一面,他相信命运和鬼神虔诚得遵守养蚕的的一切禁忌,这使他跟不上时代的变化,终于成为悲剧性的人物。

作者通过他的悲剧命运,说明了单靠劳动要想摆脱穷困生活在旧社会是绝对不可能的。

开头是《春蚕》中李牛农民,他身体健壮,性格开朗,因为还没有挑起家庭担子,显的无优无虑。

他身上没有封建传统思想的来薄,没有封建迷信的许多禁忌。

他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被人看不起的荷花。

对荷花的以迷信评断进价报复的价为不予计较和声张。

句句头生长在民耕农逐步破产下来的贫苦家庭。

湖南省株洲市高职单招2021-2022学年艺术概论自考真题(附答案)

湖南省株洲市高职单招2021-2022学年艺术概论自考真题(附答案)

湖南省株洲市高职单招2021-2022学年艺术概论自考真题(附答案)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50题)1. 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指______。

( )A.《家》、《春》、《秋》B.《雾》、《雨》、《电》C.《幻灭》、《动摇》、《追求》D.《春蚕》、《秋收》、《残冬》2.《祭侄文稿》是我国唐代著名书法家_________的行书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A.A.颜真卿B.柳公权C.黄庭坚D.王羲之3.英国拉斐尔前派的后期画家是()A.亨特B.布朗C.沃特豪斯D.米莱斯4. 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分类依据,不属于空间艺术的是A.文学B.绘画C.雕塑D.建筑5.情感是人所特有的,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带有()。

A.阶级的选择性B.个人的表现性C.社会历史性D.不可抗拒性6. 绘画有多种分类的方法,其中中国画、油画、水粉画、水墨画、版画、水彩画等是按______来分类的。

A.绘画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B.绘画所表现的题材和内容C.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传统D.绘画的客观效应7.所谓表情艺术是()。

A.音乐、舞蹈B.戏曲、戏剧C.电影、电视D.绘画、小说8.电视剧《围城》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该小说的作者是()A.沈从文B.张爱玲C.巴金D.钱钟书9.对当代科学产生很大影响的科幻小说家是______。

A.A.卡夫卡B.萨特C.哈代D.儒勒·凡尔纳10.电影《重庆森林》是由______导演的。

A.A.李安B.张艺谋C.谢晋D.王家卫11.西方现代舞的开创者之一是()。

A.邓肯B.乌兰诺娃C.芳廷D.普列谢茨卡娅1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是()A.A.新闻学B.宣传学C.传播学D.政治学13. “书者,心画也”是______代文学家扬雄所说。

A.周B.秦C.汉D.唐14.提出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是()A.徐悲鸿B.刘海粟C.傅抱石D.齐白石15.德国的()首先将美学与艺术学区别开来,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茅盾简介

茅盾简介
茅盾
现代著名作家 文学评论家 文化活动家
新文化运动先驱 革命文艺奠基人
作者简介
主要作品
《子夜》(长篇)
小 《虹》(长篇) 说 《林家铺子》 (短篇)
农村三部曲(短篇)
《白杨礼赞》
散 文 《风景谈》
《卖豆腐的哨子》

《鼓吹集》
文 论
《夜读偶记》
《文艺论文集》
创作特色及评价
小说善于选取大题材,通过 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 面貌反映时代本质特征。作品具 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 性。
散文善于使用以物言情寄意 和以实衬虚的叙述手法。
评价: 茅盾体现了“文学家与革命 家的完美结合”,是并不多见的 “把两种素质集于一身的人”。
——张光年

中国文学常识——文学作品“三部曲”

中国文学常识——文学作品“三部曲”

中国文学常识——文学作品“三部曲”郭沫若“漂流三部曲”:《岐路》、《炼狱》、《十字架》茅盾“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曹禺“话剧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阳翰笙“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沙汀“农村三记”:《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冯德英“三花”:《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杨沫“青春三部曲”:《青春之歌》、《芳菲之歌》、《英华之歌》赵德发“农民三部曲”:《缱绻与决绝》、《君子梦》、《青烟或白雾》埃斯库罗斯“俄瑞斯忒亚三部曲”:《阿伽门农》、《奠酒人》、《复仇女神》维吉尔主要的三部诗作:《牧歌》、《农事诗》、《埃涅阿斯记》法国市民文学韵文故事三部:《驴的遗嘱》、《农民医生》、《阿麦尔贡斯当》但丁“神曲三部曲”:《地狱》、《炼狱》、《天堂》但丁流亡期间三部作品:《飨宴》、《论俗语》、《帝制论》克里斯托弗?马洛三部悲剧:《帖木尔》、《马尔他岛的犹太人》、《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巴尔扎克第三时期传奇剧三部作品:《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三部作品集”:《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分析研究》约翰弥尔顿宗教体裁三篇长诗:《失乐园》、《复乐园》、《斗士参孙》若望雅克卢梭主要三部作品:《新爱洛伊丝》、《爱弥尔》、《忏悔录》雨果“双城之三部曲”:《复活》、《金钱》、《暴风雨的踪迹》毕西纳三个剧本:《丹东之死》、《莱昂莱和莱娜》、《沃伊采克》福娄拜“三故事集”:《淳朴的心》、《圣?玉连外传》、《希罗底》肖伯纳三个戏剧集:《不愉快的戏剧》、《鳏夫的房产》、《华论夫人的职业》左拉《卢贡-马卡尔家族》工人生活三部作品:《小酒店》、《萌芽》、《人兽》左拉《三名城》三部作品:《鲁尔德》、《罗马》、《巴黎》德莱赛“欲望三部曲”:《金融家》、《巨人》、《斯多噶》博马舍“费加罗三部曲”:《赛维勒理发师》、《费加罗的婚礼》、《有罪的母亲》。

文学作品简介

文学作品简介

茅盾的《子夜》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尽管民生凋敝、战乱不止,在都市化的上海却是另一番景象。

这里,有纸醉金迷的生活,有明争暗斗的算计,有趋炎附势的各色人物。

开丝厂的吴荪甫在乡下的父亲吴老太爷避战乱来到上海,扑朔迷离的都市景观使这个足不出户的老朽——吴老太爷深受刺激而猝死。

吴府办丧事,上海滩有头有脸的人都来吊唁。

他们聚集在客厅,打听战况、谈生意、搞社交。

善于投机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找到吴荪甫和他的姐夫杜竹斋,拉拢他们联合资金结成公债大户“多头”,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贱买贵卖,从中牟取暴利。

杜竹斋心下犹疑,赵伯韬遂向他透露了用金钱操纵战局的计划。

吴、杜决定跟着赵伯韬干一次。

这次合作,小有波澜而最终告捷。

因为金融公债上混乱、投机的情形妨害了工业的发展,实业界同人孙吉人、王和甫推举吴荪甫联合各方面有力的人,办一个银行,做自己的金融流通机关,并且希望将来能用大部分的资本来经营交通、矿山等几项企业。

这正合吴荪甫的心意。

他的野心很大,又富于冒险精神。

他喜欢和同他一样有远见的人共事,而对那些半死不活的资本家却毫无怜悯地施以手段。

很快地,益中信托公司就成立起来了。

这时,吴荪甫的家乡双桥镇发生变故,农民起来反抗,使他在乡下的一些产业蒙受损失。

工厂里的工潮此起彼伏,也使他坐立不安。

为对付工人罢工,吴荪甫起用了一个有胆量、有心计的青年职员屠维岳。

他先是暗中收买领头的女工姚金凤,瓦解了工潮的组织;当事发之后,姚金凤被工人看作资本家的走狗,而工潮复起的时候,他使吴荪甫假令开除姚而提升那个把事情捅出去的女工。

这样一来,姚的威信恢复,工人反而不肯接受对她的处置。

接着,作为让步,吴收回成命,不开除姚,并安抚女工给予放假一天。

吴荪甫依计而行,果然平息了罢工。

交易所的斗争也日渐激烈。

原先吴荪甫与赵伯韬的联合转为对垒和厮拼的局面。

益中信托公司,作为与赵相抗衡的力量,形成以赵伯韬为“多头”和益中公司为“空头”之间的角斗。

赵伯韬盯上吴荪甫这块肥肉,想乘吴资金短缺之时吞掉他的产业。

茅盾知识问答题

茅盾知识问答题

茅盾知识问答题点击此处查看茅盾知识问答题小说《林家铺子》的作者是:茅盾下列哪个文学奖项是由作家茅盾出资设立的:茅盾文学奖下列哪部是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茅盾原籍为________:浙江茅盾以日记体形式写的小说是:《腐蚀》茅盾小说的代表作是:《子夜》茅盾是一位作家的名字,这位作家的原名是:沈雁冰茅盾是一位作家的笔名,这位作家的原名是:沈雁冰茅盾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蚀茅盾的中短篇小说代表作是:《林家铺子》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春蚕》《秋收》《残冬》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高级题):《春蚕》《秋收》《残冬》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高级题):《春蚕》《秋收》《残冬》茅盾的《蚀》三部曲不包括:子夜茅盾的《白杨礼赞》属于:抒情散文获得上一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家陈忠实的获奖作品是:《白鹿原》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的作者是:阿来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的作者是阿来,他是哪族人:藏族参加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的创始人是:茅盾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巴尔扎克和二十世纪的别林斯基的小说大师和理论批评家是:茅盾978.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的作者是阿来,他是哪族人::藏族683、茅盾小说的代表作是:(高级题)1:《子夜》683、茅盾小说的代表作是:(高级题) 1: 《子夜》4855.:茅盾436.茅盾小说的代表作是:《子夜》286.茅盾小说的代表作是:《子夜》252、著有”农村三部曲”的著名作家是:(B)巴金茅盾郭沫若欧阳山2337.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春蚕》《秋收》《残冬》2070.茅盾是一位作家的笔名,这位作家的原名是:沈雁冰1927年,沈雁冰用茅盾的笔名创作了第一部作品是:《幻灭》1001、茅盾小说的代表作是:(高级题)1:〈子夜〉2、〈春蚕〉3〈幻灭〉4〈林家铺子〉 (1)1001、茅盾小说的代表作是:(高级题) 1: 〈子夜〉2、〈春蚕〉3〈幻灭〉4〈林家铺子〉 (1)《子夜》的作者是:茅盾《蚀》三部曲的作者是:茅盾《林家铺子》的作者是:茅盾《虹》的作者是:茅盾《春蚕》的作者是:茅盾。

论茅盾《农村三部曲》语言的精准化表达

论茅盾《农村三部曲》语言的精准化表达

论茅盾《农村三部曲》语言的精准化表达摘要茅盾是当代语言大师,《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是其小说农村题材的代表作,反映了中国农村在三十年代初“丰收成灾”的情景以及农民从走投无路到觉醒抵抗的过程,通过阅读文本,可以发觉《农村三部曲》语言使用十分精准,本文将以此为语料,从语音、词汇、修辞特征、表达效果上做出分析,探讨茅盾小说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茅盾;《农村三部曲》;精准化The precise use of language in Mao Dun's "trilogy ofcountryside"AbstractMao Dun is a contemporary master of language, "rural Trilogy" ("spring silkworm" "autumn harvest" "winter") is the representative novels of rural theme, reflects the situation of Chinese countrysid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30s , including the farmers from cornered to awakening revolt. Through reading the text, we can found the language of it is very accurate,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Mao Dun's language characteristic from the angle of corpus, pronunciation, vocabulary, rhetoric features.Key Words: Mao Dun rural trilogy precision目录摘要-------------------------------------------------------------------------------------------------------1Abstract-------------------------------------------------------------------------------------------------Ⅱ目录------------------------------------------------------------------------------------------------------Ⅲ一、语音形式的灵活运用------------------------------------------------------------------------------4(一)大量运用叠音词---------------------------------------------------------------------------------4(二)擅用拟声词---------------------------------------------------------------------------------------5二、词汇的精确使用------------------------------------------------------------------------------------3(一)精选同义词---------------------------------------------------------------------------------------3(二)炼字------------------------------------------------------------------------------------------------3三、修辞的准确生动------------------------------------------------------------------------------------3四、表达效果--------------------------------------------------------------------------------------------3参考文献---------------------------------------------------------------------------------7茅盾的小说语言使用十分精准,他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使文章生动简练,本文从语音、词汇、修辞和表达效果方面进行分析,以探讨探讨茅盾小说的语言特色。

茅盾《秋收》阅读训练及答案

茅盾《秋收》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秋收茅盾二百里内的十多个小乡镇上,几乎天天有饥饿的农民“聚众滋扰”。

老通宝知道自己的小儿子多多头也干了这犯“王法”的事,于是整夜睡不安稳,“不回来倒干净,地痞胚子,我不认账这个儿子。

”被围的市镇不得不首先开了那“方便之门”:农民可以向米店赊米,到秋收的时候,一石还一石;当铺里来一次免息放赎;镇上的商会筹措一百五十担米交给村长去分俵。

保安队与“方便之门”双管齐下,居然那“抢米囤”的风潮渐渐平下去;这时已经是阴历六月底,农事也迫近到眉毛梢了。

老通宝一家总算仰仗那风潮,这一晌来天天是一顿饭,两顿粥,而且除了风潮前阿四赊来的三斗米是冤枉债而外,竟也没有添上什么新债。

现在又要种田了,阿四和四大娘觉得那就是强迫他们把债台增高。

老通宝看见儿子媳妇那样懒懒地不起劲,就更加暴躁。

“明天,后天,一定要分秧了!阿四,还不打算打算肥料?”“上年还剩下一包肥田粉在这里呀!”阿四有气无力地回答。

突然老通宝跳了起来,恶狠狠地看定了他的儿子说:“什么肥田粉!毒药!洋鬼子害人的毒药!我就知道祖宗传下来的豆饼好!豆饼力道长!肥田粉吊过了壮气,那田还能用么今年一定要用豆饼了!”“哪来的钱去买一张饼呢?”“放屁!照你说,就不用种田了!不种田,吃什么,用什么,拿什么来还债?”第二天一清早,小陈老爷刚刚抽足了鸦片打算睡觉,老通宝突然来借钱了。

数目不多,一张豆饼的代价。

一心想睡觉的小陈老爷再三推托不开,只好答应出面到豆饼行去赊。

老通宝一路上有说有笑,到家后他把那饼放在廊檐下,却板起了脸孔对儿子媳妇说:“死了才不来管你们呀!什么债,你们不要多问,你们只替我做!”春蚕时期的幻想,现在又在老通宝的倔强的头脑里蓬勃发长,正和田里那些秧一样,拔似的长得非常快。

河里的水却也飞快地往下缩。

好容易从那干涸的河里涌起了浑浊的泥水来,经过那六七丈远的沟,便被那燥渴的泥土截收了一半。

田里那些壮健的稻梗就同患了贫血症似的一天一天见得黄萎了。

论茅盾“农村三部曲”的独特价值-毕业论文

论茅盾“农村三部曲”的独特价值-毕业论文

【标题】论茅盾“农村三部曲”的独特价值【作者】黄纯励【关键词】茅盾农村三部曲社会认识文学形象艺术风格【指导老师】魏洪丘【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政治活动家。

笔名有玄珠、方璧、郎损等。

浙江桐乡人。

茅盾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虹》、《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此外,还有大量文学评论、神话研究、散文、杂文、历史故事等;文学论文集《鼓吹集》、《鼓吹续集》、《夜读偶记》、《关于历史和历史剧》、《杂谈短篇小说》、《反映社会主义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还翻译了几十种外国文学著作。

茅盾生前为团结广大作家,培养青年作者,促进文学理论建设,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突出的贡献。

其作品歌颂人民、歌颂革命,鞭挞旧中国黑暗势力,表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现实主义历史画卷,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茅盾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大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一直以来,研究茅盾的人不胜枚举,或他的作品,或他的创作,或他的生平,或他的文艺理论,或他的思想等等。

如唐金海、孔海珠编有《茅盾专集》,《茅盾研究》编辑部编有《茅盾研究》系列丛书,孙中田著有《论茅盾的生活与创作》,孙中田、查国华编有《茅盾研究资料》,钟桂书著有《茅盾传》,庄钟庆著有《茅盾的创作历程》,庄钟庆、邵伯周编有《茅盾全集》,叶子铭著有《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翟耀德著有《走近茅盾——论茅盾的小说创作艺术》、陈桂良著有《茅盾小说艺术论》、钟桂松著有《二十世纪中国茅盾研究史》、《文学评论》编辑部编有《文学评论丛刊》等,这些著作对茅盾的小说创作都做了较好分析。

茅盾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之一,虽然研究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者不胜枚举,可真正系统研究他“农村三部曲”的却不多见,或研究其长篇巨著《子夜》,或研究其早期创作的《蚀》三部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茅盾小说对“农民”的叙写茅盾是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小说主要是为了表现社会、分析社会,并为社会寻找出路,所以一般评论家对茅盾作品的分析评价也是从这一角度着手的。

比如农村三部曲,不管是对于作品容的分析,还是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评论者都从“文学是生活的镜子”这一原则出发对茅盾小说进行挖掘。

比如对老通宝的分析,评论者就是从他的起起落落中,分析出他的顽强生命力,他的保守固执,他的迷信无知,从而得出他不可避免的死亡。

而这一形象特点正是茅盾所极力表现的。

而实际上,我们并不能将文学作为社会的文献,生活的镜子,而应如韦勒克所说,“只有当我们了解所研究的小说家的艺术手法,并能够具体地分析而不是空泛地说明作品中的生活画面与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是什么关系时,这样的研究才有意义。

”而评论者总是循着茅盾的创作思路来挖掘人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很少对其人物的真实性有怀疑。

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对茅盾所写的农民形象有了一些疑问,比如老通宝和四大娘都是迷信而保守的人,为什么在对待洋人和革命的问题上分歧那么大呢?所以这节课我就谈一谈茅盾小说对“农民”的叙写。

茅盾小说十分重视人物刻画,在《谈我的研究》中,他说,“‘人’是我写小说的目标。

……单有‘人’还不够,必须有‘人’与‘人’的关系,而且是‘人’与‘人’的关系成了一篇小说的主题,由此生发出‘人’。

”从这一段表述中,我们可以得到两个信息,第一,茅盾十分重视人物的刻画,在小说中,他力图写出人物的真实,挖掘人物的深度。

第二,茅盾刻画的人是“社会”的人,即处于一定生产关系或社会条件下的人。

农村三部曲中茅盾对老通宝等农民的刻画就践行了他的这一创作原则。

在分析茅盾小说对“农民”的叙写之前,我先讲一下茅盾的写作特色。

虽然茅盾的小说是以科学命题出发,强调文学的社会意义,但由于他把社会科学命题寓于形象之中,从小处着笔,对作品的事件和人物精雕细刻,因而他的作品显得深刻而有说服力,这说服力包括对人物的叙写上。

评论者对其人物描写的真实性很少有怀疑。

(回到农村三部曲)农村三部曲中的老通宝形象成为文学画廊中“农民”的又一典型,当然,相较于叶紫《丰收》中的云普叔,老通宝显得较为形象、丰满。

但老通宝是真实的农民形象吗?还是只是被“叙写”的扭曲的农民形象?在表现农民这一方面,鲁迅侧重于揭示他们的精神创伤,而茅盾则偏重于描写他们的经济破产。

当然茅盾也写农民的精神世界,但他的立足点是他们的经济破产,因而对农民的刻画必定为这一社会科学命题服务。

也就是说,虽然茅盾力图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来写农民的精神世界,但由于他对农民的看法是先验的,即已知“农民是什么样的”,所以不管他运用多么高超的艺术手法写出典型的农民形象,这一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失真的。

老通宝的保守、迷信、过时越鲜明,他的死亡就越不可避免。

在小说里,老通宝是经受不了打击而死的,而并不是饿死的。

老通宝的死是为了印证多多头的正确,也就是革命的不可避免。

在我看来,老通宝的叙写从以开始就是被框定的。

虽然,茅盾对老通宝的勤俭刻苦是赞赏的,但整体而言,茅盾是以启蒙者的姿态对老通宝持否定的态度。

在作品中,老通宝甚至让人觉得荒谬可笑。

首先论农民的迷信。

老通宝的典型特征之一是迷信,这也是里面大多数农民的特征。

迷信似乎已经是农民的标签。

迷信真的是农民的精神特质吗?真的是农民区别于其它人的落后性吗?真的是需要启蒙者加以批判的吗?或者说启蒙者能通过批判而对农民的“迷信本性”加以改造吗?我认为迷信并不是农民的本性,而是人人意识中都存在的一种东西,只是知识的局限和特定的环境使农民的迷信扩大化,也使迷信的荒谬可笑扩大,因而迷信就成了农民身上落后的东西被批判,似乎只要批判,迷信就可以消失。

我认为迷信是有心理根源的,它源于人心对未知的恐惧,或者还有敬畏,人需要寻找一种东西来减轻心的焦虑。

人的信仰是对生命未知领域的恐惧,而更多的人“迷信”则是源于对生活未知领域的恐惧。

茅盾的《林家铺子》本名是《倒闭》,但主编认为登在创刊号上不太合适,就改名为《林家铺子》。

如果当时的时局不是那么动荡,让人产生一种前途的渺茫感,就不会有改题这件事了。

因为主编并不相信小说篇名有真有隐形的力量。

老通宝他们“糊蚕簟”,“用大蒜头卜蚕花”,甚至避开“白虎星”荷花,不都是表现了他们在“春蚕收获”之前的恐惧吗?在《残冬》里,本来对黄道士不理睬的村民,最后都对黄道士关于“真命天子”“血光”“三个草人”的一派胡言相信了,甚至还花钱在黄道士的草人身上挂一纸条儿来破除血光。

这不是农民在万般痛苦无奈的绝望中找的一点希望吗?如果不是走投无路,有人会相信黄道士这一套吗?在这之前,同样是“真命天子”这一套,村民是嗤之以鼻的。

农民的迷信中是含有悲苦和恐惧的。

他们的迷信并不是信仰迷信,而是他们抗拒心灵恐惧的一种在方式。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实际生活的穷困和痛苦不容他们没有对付的方法,这方法既不能求之于实际生活方面,那就只有求之于精神生活里面,就是敬天信神拜菩萨的迷信。

”只是因为农民迷信在启蒙者看来很荒谬的东西,同时在动荡的社会中又表现得特别突出,所以他们的迷信就代表了他们的愚昧无知,也即他们的落后性。

所以他们就急需启蒙。

实际上我认为这是农民寻求生存的一种方式,并不是所谓批判就可以改变的。

要真正改变农民的迷信,就得理解他们的处境,进而改变他们的生存环境,这包括经济的,也包括文化思想的。

在农村三部曲里,就只有多多头不相信他们那些“鬼禁忌”(迷信),那是因为多多头还不知生活苦辣,他心还没有类似的对生活未知的恐惧,并且多多头处于和老通宝不一样的思想接受体系中。

茅盾对农民迷信的叙写处于一种启蒙者的姿态之中,因而对农民的“迷信”的真实状态的叙说是不真实的。

再说农民的保守、过时。

老通宝是典型中的典型。

老通宝的保守主要表现在:第一,仇视洋鬼子的东西;第二,痛恨多多头的“革命”。

茅盾对老通宝的保守表现得十分夸,甚至连黄道士都惊叹老通宝何以“‘古板’到如此地步”,好像老通宝的保守是为保守而保守。

下面试举几例:“咳,道士,不瞒你说,我一向看得那小畜生做人之道不对,老早就疑心是那‘小长毛’冤鬼投胎,要害我一家!现在果然做出来啦!”(老通宝对多多头抢米囤的反应)(小长毛是老通宝的祖父逃出长毛营盘的时候杀了的长毛)“老通宝站得略远些,瞪出了眼睛,注意地看着。

他以为船上那突突地响着的家伙(洋水车)里一定躲着什么妖怪,——也许就是镇上土地庙前那池塘里的泥鳅精,而水就是泥鳅精吐的涎沫,而且说不定到晚上又会悄悄地来把他此刻所吐的涎沫收回去,于是明天镇上人再来骗钱……于是既怕泥鳅精来收回唾液,又怕阿四他们偷偷地去下肥田粉,这一夜里,老通宝抵死也要在田埂上看守了。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老通宝是保守的,相对于阿四、四大娘等人而言要更保守。

但这保守并不仅仅是由于老通宝可笑的“固执”。

而茅盾在小说中一再强调老通宝的固执古板。

农民没有足够的知识去解释自己的生活状态,所以他们相信经验。

经验告诉他自从洋鬼子出现后,他的生活就每况愈下,所以他不相信洋鬼子有好东西,当然更不相信洋鬼子会带给他好东西。

所以即使洋茧一担要贵十几块钱,他也不愿意看(养)洋种。

经验告诉他他的父辈祖辈永不灰心地做着做着,终于创立了那一份家当,所以不管在如何落魄的时候,他都总能燃起希望,不到万不得已他都不赞成造反。

老通宝相对于四大娘等人而言更加保守,是因为老通宝对于旧的社会秩序有一种留恋,在旧的社会秩序里,他亲身经历了光荣的过去。

老通宝不停地提到“世界真是要变了”,说明他已经意识到他曾经的经验现如今不管用了。

但是以他的知识,还无法解释现如今的状况,他对于未知的新的社会秩序感到不安和惶恐,所以他就宁愿守着带给过他光荣的旧的社会秩序。

茅盾的小说《泥泞》里有这样一句话,“村里人觉得这(征粮食,牲畜)才是惯常的老样子,并没不可懂的新的恐怖,都松了一口气,一切复归原状。

”虽然茅盾不肯定这篇作品的价值,但是我认为这句话写出了农民的真实心态。

当老通宝怀疑新秩序可能会比旧秩序更坏时,他又怎么会轻易接受新秩序呢?况且在他的经验是,“造反有好处,‘长毛’应该老早就得了天下,可不是吗?”农民的知识来源于他所经历过的,也大多止于他所经历过的。

所以我认为对于老通宝等人的保守,我们不能持单一的否定批判态度,我们应该了解到,他们所经历过的历史和现实决定了他们只能如此。

其次,农民是很实际的,他们一般不会沉于对过去时代的想象之中。

虽然他们不容易接受或说相信一种新的社会秩序,但是他们很容易随着时势的转变而转变,如果转变能带给他们利益,或说只有转变才能带给他们利益。

四大娘相对于老通宝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她的顺势而变。

农民的一切所为是为了生存,他们并不会为了坚守某种东西而放弃生存的机会。

其实农民保守与否是以利益为标杆的。

阿四和四大娘在“看洋种”的问题上,一点也不保守,甚至一定程度上也支持多多头的“革命”,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于他们“有利”的。

但当家桥的人要吃阿四借来的三斗米时,这些人就都成了“强盗!杀胚!”这正危害他们的利益呢。

如果农民的保守是一种本性,那在革命问题上,阿四等人是保守呢?还是不保守?1933年罗浮评价茅盾的作品“写老通宝的顽固,竟至于夜里去防‘泥鳅精’收回唾液,未免过分”,茅盾的反驳是这属于文学作品写作“有实有虚”的问题。

我们暂且不管罗浮的评价基于何种立场,但茅盾的这一叙写真的仅仅是写作虚实的问题吗?文学作品的虚写是为了反映更高的真实,但这反映老通宝的真实了吗?通过直接间接的经验,洋水车都证明了它的实力,老通宝真至于如此顽固无知?再说他对肥田粉的态度,既然去年用过,并没产生“毒药”的效应,何至于第二年如此疯狂地说它是毒药?既然带洋字的他都排斥,他为何又安然地接受洋鬼子行的茧厂?为了突出老通宝被启蒙的必要性和革命的必要性,茅盾将老通宝的保守无知夸化了,以至于在叙述的统一性上也出现了问题。

实际上,老通宝对社会的感受是很敏锐的,对“革命造反”,他有来源于生活经验的智慧,在这点上,可以说他保守,也可以说他冷静。

老通宝只是缺少知识,而并不缺少智慧。

保守并不是农民的本性,而只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所形成的农民的一种可改变的特点。

新的问题情境必然使农民形成一种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生存,老通宝也不例外。

我认为茅盾对于农民保守的真实状态的叙写,也是不真实的。

正因为茅盾对农民叙写的失实,我认为茅盾对农村革命前景的处理也是较为简单的。

他并不是准确地了解农民是什么样的,也就不完全了解农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我认为农民真正需要的不是被启蒙,或者说,他们很难被启蒙,他们真正需要的也并不是革命,而是生存状态的改变。

或许生存状态改变了,他们自然就被启蒙了。

在农村三部曲中,茅盾所要表达的是革命的必然性,多多头等新农民领导了,但革命的结果会是什么呢?阿四和四大娘他们一旦革命到满足了自己的生存,他们还会坚持继续革命吗?阿四在借到三斗米后,就劝多多头不要革命了,农民的革命性由此可见一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