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四制)六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运动地理教案(精选8篇)
地球运动地理教案(精选8篇)地球运动地理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理解黄赤交角的成因及其重要性,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3、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建议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建议关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开普勒三定律,由此引入地球公转内容的讲授。
在课堂教学中,除利用课本中《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和表1、2《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进行讲解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本期的图片素材,或者自己制作动画进行演示,将地球公转运动中近、远日点(到达时间和日地距离),公转方向,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特点,公转周期等知识点直观地展示出来。
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是一个重点内容。
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示意图》(数据库中媒体素材有相应的动画),分析得出地球公转的两个重要特点:①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保持66°34ˊ的交角;②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
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教学建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也可以通过动画),让学生从赤道和南、北极投影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运动。
特别是在南、北极投影图上,要训练学生识别地球的自转方向。
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的教学建议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其结果就是形成黄赤交角。
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搞清地轴、赤道平面、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三者之间的角度关系,利用《黄赤交角示意图》进行讲解,形成学生的空间概念。
这部分知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关于地球自转周期的教学建议学生对于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学习,是本节的难点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讲解地球自转周期,也可以通过与学生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向学生演示他们的区别。
《地球的运动》教案1
总结规律: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是:从直射点向南北两方递减
明确:两地纬度不同
观察两地昼夜长短的情况
推广:这一天,全球昼夜长短的情况
结论:全球昼夜平分
观察:同一半球两地昼夜长短的情况;不同半球两地昼夜长短的情况
结论: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短夜长
从两个日期昼夜长短的结果就可以分析出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据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远近,讲解:1月初,近日点
7月初,远日点
演示:自转和公转同时进行,产生黄赤交角
讲解: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用公转示意图进行讲解
板图:
———B—————————
A C A
————————— D——
承转: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上产生了一些相关的地理现象,我们称之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七:昼夜长短的变化与昼长的计算
教学过程设计
个性修改、课堂即时生成与对策
教 学 过 程
环节
问题与任务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
新授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总结
图片
第一课时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一、地球自转
基 本 特 征
过渡
二、地球公转
1、基
本
特
征
2、黄
赤
交
角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
练习
承上启下
第二课时
图片以及动态演示
出示练习
2、昼夜长短的变化
出示春分日太阳光照示意图
标出不同纬度的两地
出示夏至日太阳光照示意图
标出同一半球不同纬度的两地,标出不同半球的两个地点
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优质课
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优质课地球的运动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决定了地球上的日夜变化和季节变化。
本节课将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实地观察,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的运动,并能够理解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一、课前准备在开展地球的运动优质课之前,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相关的教具和素材,如地球仪、日晷、季节变化示意图等,以便展示和说明地球的运动。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导入活动在开始正式介绍地球的运动之前,可以通过一些导入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可以播放一段介绍地球的运动的视频,或者展示一幅地球仪的图片,让学生猜测地球仪的作用是什么,引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
三、地球的自转1. 展示地球自转的过程教师可以使用地球仪或者一个类似地球的球体,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
通过逐渐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到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亮暗变化,解释地球的自转引起了日夜交替的现象。
2. 学生实地观察让学生分成小组,到学校附近的空地或操场上,利用日晷观察太阳的运动过程。
每个小组分别观察一段时间,然后回到教室共享观察结果。
通过学生的实地观察,让他们亲身体验地球自转的真实感受,并通过观察结果验证理论知识。
四、地球的公转1. 展示地球的公转通过幻灯片或者图片,教师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公转过程。
让学生了解到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椭圆形,而不是严格的圆形轨道。
同时,教师还可以介绍地球公转的周期和其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2. 季节变化的观察与讨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季节变化的观察和讨论活动。
学生可以观察到不同季节下的天气、植物和动物生长状况等,从中理解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五、课堂总结在结束优质课之前,教师可以对所学内容进行一个简要总结。
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巩固他们对地球的运动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可以对学生在实地观察过程中的观察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地球的运动,理解其对日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2022年人教版地理《教案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精品教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根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知道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2、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工具演示地球公转,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过程与方法】采用实践法、讨论法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根本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课前准备课件、地球仪、手电筒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喜欢看姚明打篮球的同学请举手, 哟! 这么多球迷哇! 你们是否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有时想看姚明在美国纽约的一场下午比赛现场实况转播, 常常是等到晚上三四点钟呢?为什么两地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刚开学的时候, 多数同学穿的是短袖, 现在多数同学已穿长袖长裤了, 而且每下一场雨我们就感觉一天比一天冷了?要答复这些问题, 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关了.讲授新课: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教师:演示转动地球仪, 并提问〔1〕地球怎样自转?〔绕地轴不停地旋转〕〔2〕观察并描述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师:板图讲解不同的投影图地球自传方向的表示生:同桌的两位同学演示地球的自转.师:提醒学生注意拨动地球仪的方向一定要自西向东〔逆时针〕.〔3〕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24小时, 15°〕师: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生:讨论、答复.〔4〕昼夜的形成师:演示并讲解, 教师用手电筒做光源, 照射到地球仪上. 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生:地球仪一半亮, 一半暗.师:为什么?如果地球仪是透明的, 结果怎样?生:答略师:同样的道理,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在任何时刻, 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因此, 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 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我们叫它夜半球, 昼夜就是这样形成的.板书:2、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承转:地球不停的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呢?板书:3、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师:接着上面昼夜形成的演示进行:教师用手电筒照射自转的地球仪, 并让学生仔细观察会产生什么现象?生:昼夜不停地交替.板书:〔1〕昼夜更替师:还有什么现象产生?生:东边先天亮, 西边后天亮.师:东边比西边先看见日出.板书:〔2〕时间差异师:看书P13图7, 并解释:北京的畅畅和美国的姨妈在同一时刻问候, 为什么时间不同?师:现在你们能让我们的祖国从处在白天的状态转入黑夜的状态再转入白天的状态吗?学生活动:手电筒不动, 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 让祖国经历昼夜的交替.师:现在北京在那儿?纽约呢?所以姚明在纽约的下午打比赛我们要在晚上才能看到. 师:时间的差异. 这就有大宾馆总效劳台的墙面上悬挂许多挂钟, 分别表示在同一时刻不同大城市的时间, 如北京时间、纽约时间、伦敦时间等. 不同地方时会给国家间的交往带来不便, 不过, 我们已有很好的解决方法, 同学们以后会学习到.师:人们以一天〔24小时〕为单位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与地球自转有什么关系?假设地球的周期变长由一天变为两天, 我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会发生什么变化?假设地球的周期变短为12小时一天, 我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又将会发生什么变化?承转:同学们知道, 地球除了绕地轴不停的转动, 同时它还在围绕太阳不停地转动. 那么, 围绕太阳的转动叫什么呢?生:公转师:公转――它是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板书:二、地球的公转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 答复以下问题:〔1〕什么叫地球的公转〔2〕绕转中心、公转方向、公转周期是什么?〔3〕公转特点?生:答略板书: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承转:地球的公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这个问题留作下节课研究.课堂小结:略课堂练习:1、完成以下表格:发生?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课标要求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 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教学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 培养尊重差异的意识, 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2.能在地图上确定“秦岭—淮河〞的位置, 并能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区域划分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3.能够说出四大地理单元的名称, 并在地图上通过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如山脉、河流等〕, 指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4.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各自的突出地理特点和彼此间主要的地理差异.【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四大地理区域及其划分.教学难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意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搜集关于中国年俗的资料.■教学策略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现象引入新课, 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通过阅读分析图片、数据和文字材料, 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通过小组的合作, 可以更及时地解决学生的疑惑,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能力.2.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从学生身边的传统节日导入新课, 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教师:春节是我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 在春节期间, 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你知道我国各地都有什么样的春节习俗吗?学生答复.【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寒假开学的第一节课, 寒假中学生度过了我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 感触较多, 从这一话题入手, 学生有话可说, 也表达地理就在身边的理念.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播放视频《中国年俗》.学生:通过视频再次感受我国春节的气氛及地区的差异.讲授新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承转:中国年俗精彩纷呈, 不同的区域差异很大, 那么其他方面还有没有差异?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学生答复.设计意图:这方面的知识在上学期的地理学习中就已经接触过, 学生答复的过程就是对已有知识的再现, 对现在所学知识的再理解和系统. 这一环节很有必要.教师:正像同学们所说的, 我国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千姿百态, 如果作一次穿越我国之旅, 无论选择哪个方向都会感受到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 2021年下半年很火的节目《爸爸去哪儿》就是一次很好的展现.教师多媒体展示:《爸爸去哪儿》的图片.学生感受显著的地理差异.【设计意图】热播的《爸爸去哪儿》深受学生的喜爱, 再有《爸爸去哪儿》的拍摄地点很有特色, 而且差异明显, 在这里设计这样的环节, 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 寓教于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爸爸去哪儿》的拍摄地点很有特色, 但差异很大. 造成这种地理差异的原因有哪些呢?学生答复:气温、降水、地形等因素.教师总结转折:我国的地理差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请同学们阅读图5.1, 以小组为单位, 讨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等方面呈现的规律.教师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学生:小组代表班内展示.【设计意图】本局部内容是学生已熟悉的, 以小组为单位读图、讨论的过程, 可以让学生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对这局部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教师:植被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 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 按照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变化规律, 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教师多媒体展示:典型景观的植被图片.学生: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设计意图】气温、降水变化的规律对于学生来讲比较抽象, 自然景观比照更直观, 学生也更容易理解, 知识更容易掌握.承转:在自然环境差异的根底上, 人类活动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请你说出我国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经济开展的分布特点.学生答复.教师:地理环境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刚上课的时候我们同学们已经举了很多例子,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图5.2和阅读材料, 感受不同地区人们生活的差异.【设计意图】课堂上要动静相结合, 静下心来阅读, 也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已有的知识再次理解.总结转折: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既反映在自然环境方面, 也表达在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 有些自然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 作为我国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自然事物, 同学们能说出哪些?学生答复.教师:在这些可以作为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地理事物中,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 请同学们比照图5.3和图5.4, 以小组为单位总结该线以南地区和以北地区的差异, 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方面的重要意义.要求:先独立思考, 再小组交流, 最后小组代表班内展示.教师多媒体展示: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农村生活景观图.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农村生活景观图.学生小组讨论, 班内展示.【设计意图】“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地理差异内容很多, 知识点较为琐碎, 利用小组的交流, 可以将知识系统化, 让学生对知识整体把握.教师:“橘生淮南那么为橘, 生于淮北那么为枳〞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我国的地理差异很大, 既然存在差异, 自然就会划分出一个个的区域, 请你回忆上学期学习过的区域划分, 列出来说一说!学生答复:温度带、干湿地区、气候类型区等.承转: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 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请同学们阅读图5.5, 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位置和范围, 并且结合活动分析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要求:先独立完成, 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选出代表在班内展示.教师多媒体展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学生按要求完成, 交流展示.【设计意图】这里属于旧知识穿新衣服的问题, 学生能够很快得出结论. 在这一环节要充分读图, 结合已有知识, 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课堂总结:我国地域辽阔, 地理差异显著, 为了方便认识, 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 把我国划分成了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 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教后反思:各小组能顺利完成任务, 说明学生对划分依据和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已经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 师生共同总结, 较好的到达了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第一章:地球的自转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2 教学内容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现象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1.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2. 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画加深理解3. 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二章:地球的公转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2.2 教学内容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现象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2.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公转的动画,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2. 讲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画加深理解3. 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三章:地球的运动与地球仪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让学生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3.2 教学内容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地球的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仪的概念、作用和使用方法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3.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2. 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让学生通过操作地球仪加深理解3. 讲解地球的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仪的概念、作用、使用方法和地球的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四章:地球的运动与地球仪(续)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让学生了解地球的五带划分4.2 教学内容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地球的五带划分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和五带划分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4.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2. 讲解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加深理解3. 讲解地球的五带划分,引导学生思考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和五带划分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五章:地球的运动与地理现象(续)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对生物的影响5.2 教学内容地球的运动对气候的影响地球的运动对生物的影响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的运动对气候和生物的影响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5.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对气候和生物影响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运动对气候和生物第六章:地球的运动与日常生活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地球运动现象解释日常生活现象6.2 教学内容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利用地球运动现象解释日常生活现象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6.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影响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2. 讲解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加深理解3. 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和如何利用地球运动现象解释日常生活现象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七章:地球的运动与导航技术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7.2 教学内容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的方法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实践操作法:进行导航技术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7.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重要性2. 讲解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加深理解3. 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和如何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八章:地球的运动与天文观测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8.2 教学内容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的方法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实践操作法:进行天文观测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8.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作用2. 讲解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加深理解3. 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九章:地球的运动与人类文明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如何从地球运动的角度解释人类文明的发展9.2 教学内容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从地球运动的角度解释人类文明的发展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人类文明发展史,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9.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2. 讲解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加深理解3. 分析人类文明发展史,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以及如何从地球运动的角度解释人类文明的发展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十章:课程总结与拓展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巩固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地球运动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研究中10.2 教学内容巩固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学会将地球运动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研究中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总结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球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10.4 教学步骤1. 总结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让学生巩固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2. 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球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重点和难点解析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方向和周期是本课程的基础知识,需要重点关注。
地球的运动教案(精选14篇)
地球的运动教案(精选14篇)地球的运动教案篇1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状况,四季的划分2.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南北回归线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3.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长短的变化力量目标通过观看地球自转时地球上消失昼夜更替现象和地球公转时地球上不同纬度消失昼夜长短的变化,培育同学的观看力量和分析力量。
德育目标1.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了解地球上的很多自然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而不是神的力气,从而对同学进行唯物论和无神论的教育。
2.通过对地球运动规律的学习,使同学熟悉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以及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难点四季的形成和变化教学方法地球仪教学用图课时支配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处在一刻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中的。
地球,作为一个星球也不例外。
一方面,地球内部的组成物质在不断地变化运动着,例如火山喷发就是地球内部组成物质变化达到肯定程度的结果;另一方面,地球作为一个整体,也在进行着有规律的运动。
大家在前面已经知道了,地球一方面自身在自西而东的在进行着自转运动,另一方面,它还围着太阳进行着自西而东的公转运动。
今日,我们首先来学习地球的自转运动。
二.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 阅读p9~p10)(板书)其次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定义:绕地轴转动2.方向:自西而东3.周期:一天(24小时)4.昼夜更替现象二.地球的公转1.定义:绕太阳运动2.方向:自西而东3.周期:一年4.轨道:椭圆轨道5.特征:地轴总是倾斜的,与公转轨道平面成66.5°的夹角。
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四周。
(地轴的指向不变)6.季节的变化(师):地球始终处在不停的有规律的运动之中。
对于这一点,过去的人却不是这么认为的,他们观察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认为地球是静止的,只是这些日月星辰在运动,并且有人认为这些自然现象是神、是上帝在主宰着的。
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四 日地月系统 2 地球的运动》优质课教学设计_0
《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设计说明本节主要讲述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基本特征,以及自转和公转产生的意义。
本节课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能够明确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探究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的水平。
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讲述地球的自转、公转各自的围绕中心、周期、方向、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因为地球运动的概念比较抽象,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能准确使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出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周期;2.通过演示地球的公转,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知道地球公转到二分二至日时的特点。
3.能用地球自转和公转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和观察水平;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培养学生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地理现象的探究,培养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1.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2.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四季的形成和五带的划分。
难点:1.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及其与四季变化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演示实验法、图表归纳法、问答法、总结归纳法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播放歌曲视频《爱你一万年》,在优美的歌声中,歌词中提到了哪两种地球运动的形式,同学们对此有什么了解吗?板书: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学生活动:学生上台,准确摆放地球仪,地轴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准确演示地球的自转;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方向。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的时间?学生回答:地轴、自西向东、一天活动:在地球自转示意图上画出地轴,在侧视图和极点俯视图中画出地球的运动方向。
《地球的运动》(教案及反思)-2024-2025学年鲁教版(五四学制)(2024)初中地理六年级上册
《地球的运动》(教案及反思)-2024-2025学年鲁教版(五四学制)(2024)初中地理六年级上册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边时间早于西边时间,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 1 小时。
举例说明不同地区时间差异在生活中的体现,如国际航班的起降时间等。
设计意图:结合地图和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地方时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体会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 地球公转: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利用公转轨道模型演示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公转周期(一年)以及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且保持倾斜。
讲解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展示太阳直射点移动动画。
设计意图:借助模型和动画,清晰地展示地球公转的复杂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理解公转的关键要素。
5. 四季更替:根据太阳直射点移动,讲解四季形成原因。
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获得热量多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直射南半球时相反;直射赤道时为春秋分。
展示不同季节的景观图片,让学生感受四季差异。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四季变化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如农业种植、服饰穿着等。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四季更替的原理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合作能力。
6. 五带划分:讲解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将地球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展示五带划分图,介绍各带的特点,如热带终年炎热、寒带终年严寒、温带四季分明等。
设计意图:结合地图讲解五带划分,让学生明确各带的界限和特征,构建完整的地球热量分布知识体系。
7. 课堂总结:回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四季更替、五带划分等,强调重点知识。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学生对重点内容的记忆,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8. 课堂练习:布置适量与地球运动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如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四季形成原因的阐述等,让学生巩固所学。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0《地球的运动》人教版(2017)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0《地球的运动》人教版(2017)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 能够运用模型演示地球的运动。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地球的运动。
2. 使用模型和图表,表达地球的运动。
3. 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异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增强环保意识,关注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异同。
2.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向学生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提问:地球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四季是如何产生的?二、探究地球的运动(15分钟)1. 分组讨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什么?它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是什么?2. 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模型演示地球的运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制作一个地球运动模型。
2. 学生展示模型,并解释地球的运动。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2. 提问: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地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模型制作质量,评价学生在地球运动方面的掌握程度。
同时,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表现,鼓励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环保意识的培养。
《地球的运动》 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说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基本特征。
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等现象,以及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更替、五带划分等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球仪、多媒体演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
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现象,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现象。
2、教学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变化。
地方时差的计算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使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初步的了解。
2、演示法利用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等教具,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如时差对国际旅行的影响、四季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地球在宇宙中运行的视频,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地球的运动又会产生哪些现象呢?”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1)地球自转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的转动方向,并提问:“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得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周期和速度。
讲解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为 23 小时 56 分 4 秒,称为一个恒星日;在赤道上,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约为 1670 千米/小时,角速度约为15°/小时。
人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地球的运动(4课时) 一、课标解读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分析这条“标准”,其中包含了以下一些具体要求:1.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理解昼夜更替及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3、能联系实际进行简单的区时换算。
4、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5、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
6、理解黄赤交角用其地理意义。
7、绘制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示意图,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8、掌握昼夜长短用正午太阳高度角纬度变化规律用季节变化规律。
9、了解四季的形成原因。
二、教材分析:1、地球运动自转规律一般从地轴的空间位置、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来说明地球自转的规律性。
2、地球运动公转规律。
3、地球自转的意义。
4、公转的意义。
三、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2、了解地球运动的意义,3、能通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判断地球上产生的地理现象,4了解昼夜交替现象和时差,5、判断地球表面沿水平方向运动的物体产生偏转的规律,6、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7、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遵循传统的认知规律,以图片以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讨,最终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地球运动,理解昼夜交替产生和四季的变化,形成正确的宇宙观。
四、教学重点: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进行分析。
五、教学难点:恒星日和太阳日、时差的计算、日界线、地转偏向力、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六、教学方法:1、让学生识图、辨图,启发诱导,精讲多练。
2、运用对比法,分析地球的自转公转。
七、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课件等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2.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3.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过程和方法: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小学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小学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教案】小学地理《地球的运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 掌握地球自转的原理和影响。
- 了解地球公转的原理和影响。
- 通过实例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时间、季节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 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
-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地球的自转运动的原理和影响。
- 地球的公转运动的原理和影响。
2.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时间、季节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导入:1. 结合学生的日常观察和经验,引入地球的运动话题,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太阳在白天和黑夜中的运动变化。
探究:2. 给学生展示一颗小球,代表地球,让学生把小球拿在手上,同时观察球的表面。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小球的表面,发现球自转时,不同地方的光线照射角度不同。
4. 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地球自转是造成白天和黑夜交替的原因。
5. 随后,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展示,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图像,加深学生对自转运动的理解。
6.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速度有多快,它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
7. 继续给学生展示实例图像,说明地球自转导致地球上的时间和时区的变化。
8.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日出日落的影响,时间的变化规律。
巩固:9. 接下来,引入地球的公转运动,给学生展示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图像。
10. 让学生思考:地球公转的速度有多快,它对人类和地球上的季节变化有什么影响。
11. 引导学生发现地球公转使得地球上不同季节的温度和光照有所不同。
1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时间和季节的影响。
拓展:13. 提供一些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有趣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运动对地球的各个方面的影响。
14.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提出相关问题。
地球的运动教案(优质11篇)
地球的运动教案(优质11篇)地球的运动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
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
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
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材分析: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
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
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
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
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
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
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
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
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
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最好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章第2课《地球的运动》教案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章第2课《地球的运动》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地球的运动”,属于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章“宇宙与地球”的内容。
本课通过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操作,适合学生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和宇宙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实际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探究活动找到答案。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观察地球运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意义。
2.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运动的现象。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4.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和视频。
2.准备地球仪等教具。
3.准备实验材料,如地球模型、绳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的原理。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观察地球运动的现象。
4.巩固(10分钟)提问环节,检查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程度。
5.拓展(10分钟)讲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运动的意义。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
2019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章第2课《地球的运动》教案
班主任审批
签字
教学主任审批
签字
A、太阳的东升西落B、一年四季的变化C、昼夜长短的变化
12、南极考察的最佳季节是北半球的()。
A、春季B、夏季C、冬季
13、在世界时区图中,每相邻的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
A、1小时B、12小时C、24小时
五、简答题:
1、用学过的知识解释,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课后作业
6.四季的形成与()的公转、()的倾斜有关。
7.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公转、自转和地轴()有关。在地球的南极、北极附近,太阳升起就不落下去的日子叫();只有黑夜而没有白天的日子叫()。
8.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转动,称为地球的()。
二、判断:(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同一时间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是一样的。
练习
一、填空:
1.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关于地球和地球的运动,他提出了()理论。他认为,()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所有的日月星辰都绕着()旋转;波兰天文学家(),提出了(),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他认为()处于宇宙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法国有一位叫()的物理学家,根据他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现,用实验证实了地球在自转。
2019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章第2课《地球的运动》教案
学生姓名
年级
科目
日期
时间段
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地球的运动
个性化学习问题解决
复习地球自转公转基础知识,对于薄弱知识点进行强化
教学重点、难点考点分析
自然现象与地球运动的联系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2)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3)能够运用地球运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模型、图片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2)培养学生珍惜地球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3)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2)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的解释。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地球仪、图片、模型等;2. 教学设施:黑板、投影仪等;3. 教学资料:课本、PPT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模型,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运动;(2)提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地球运动产生了哪些现象?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3. 课堂讲解:(1)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2)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3)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
4. 学生活动:(1)观察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分组讨论,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3)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5.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绘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示意图;2. 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举例说明;3.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策略1. 直观演示法:通过地球仪等教具,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运动。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 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这一课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探究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地球运动这一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逐步理解地球的运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实际地球现象,了解地球的运动。
2.实验法:通过模拟地球运动实验,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案例分析法:分析地球运动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地球运动模型等教具。
2.PPT课件。
3.实验材料:如陀螺、直尺等。
4.相关案例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运动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地球运动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2.呈现(10分钟)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概念,通过地球仪和PPT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运动。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地球运动实验,如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的运动。
4.巩固(10分钟)讨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3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内容。
教材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个方面介绍了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更替、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动及其产生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球的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详细过程及其产生的现象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主要停留在感性层面,缺乏系统的理性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过程,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更替、时间差异、四季更替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过程。
2.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地球的运动。
2.问题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教学展示。
2.准备地球仪,方便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运动。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运动。
2.呈现(10分钟)通过图片和实例,呈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更替、时间差异、四季更替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地理六年级地球的运动教学计划
地理六年级地球的运动教学计划一、引言地球的运动是地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可以加深他们对地球与宇宙关系的认识。
本教学计划旨在为六年级学生设计一堂生动有趣的地理课,以提高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二、知识目标1. 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概念;2.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3. 能够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对我们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5分钟)介绍地球运动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好奇心,例如地球自转造成白天与黑夜的交替,地球公转引起季节的变化等。
2. 知识讲解(15分钟)a. 地球自转运动的概念和规律(8分钟)解释地球自转是地球围绕自身轴线进行的转动,使得地球表面上的每个地方在不同时间都经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通过动画或模型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自转的过程和速度。
b. 地球公转运动的概念和规律(7分钟)讲解地球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上运动,形成一年四季的变化。
解释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季节,并通过实例说明地球公转的规律。
3. 案例分析(15分钟)结合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给出一些实际案例,诸如为什么太阳的位置会有所变化,为什么在不同季节我们需要穿不同的衣服等。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与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之间的关系。
4. 小组讨论与展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球自转或公转的实际应用,并通过图片、小动画或简单实验等形式,呈现给全班。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让他们从实际生活中寻找与地球运动相关的事例,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5. 深化练习(25分钟)a. 给学生发放练习册,完成相关的选择题和简答题,以检验学生对地球运动的掌握程度。
b. 教师抽查学生答案,进行讲解和解释,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并巩固知识。
6. 总结与拓展(10分钟)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规律,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鼓励学生继续拓展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相关知识,例如探索其他行星或星球的自转和公转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重点与难点】
1.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朝辉夕照,日月轮回。
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
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运动的一些情况,学习《地球的运动》。
二、新课讲解
第一课时
(一)地球运动的认识过程
1.托勒密与“地心说”
2.哥白尼与“日心说”
3.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明确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
(二)地球的自转
1.读图1.4 昼与夜
(导学):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讲解):地球自转定义: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周期:一天(24小时)。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地球自转现象:昼夜更替(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地方,相对位置
偏东地点,要比位置偏西地点先看到日出,就出现了时间差异)。
2.动画页:播放视频《地球的自转》
3.活动:了解地球的自转(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为什么会有时间的差异?
(讲解):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纽约与北京的经度相差很大,此时纽约已位于夜半球,而北京位于晨线东边的昼半球。
第二课时
(三)地球的公转
1.读图1.18 地球公转示意(图中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
(导学):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讲解):地球公转定义: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运动。
地球公转周期:一年
地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地球自转现象:季节变化,形成五带,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2.动画页:播放视频《地球的公转》
3.阅读材料:回归线和极圈
4.读图1.18 地球公转示意(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认识地球公转产生的节气变化:
(导学):二分二至日(北半球)——春分
(讲解):每年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北半球节气是春分、南半球是秋分,南、北半球昼夜等长,南、北半球获得太阳热量相等,3、4、5月是北半球春季,南半球秋季。
(导学):二分二至日(北半球)——夏至
(讲解):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北半球节气是夏至、南半球是冬至,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半球获得太阳热量多、男半球获得太阳热量少,6、7、8月是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
(导学):二分二至日(北半球)——秋分
(讲解):每年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北半球节气是秋分、南半球是春分,南、北半球昼夜等长,南、北半球获得太阳热量相等,9、10、11月是北半球秋季,南半球春季。
(导学):二分二至日(北半球)——冬至
(讲解):每年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北半球节气是冬至、南半球是夏至,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获得太阳热量少、男半球获得太阳热量多,12、1、2月是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
动画页:播放视频《二分二至日(北半球)》
5.太阳直射点移动(北半球):昼夜变化和太阳直射状况
(导学):北半球夏半年和冬半年的昼夜变化状况。
(讲解):春分日——秋分日(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
秋分——次年春分(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
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永远昼夜平分),全球昼夜等长。
(导学):太阳直射点移动导致太阳在一年中的直射状况
(讲解):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两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之上,一年一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之外,终年无太阳直射。
动画页:播放视频《太阳高度角》
6.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
第三课时
(四)地球上的五带
1.读图1.19 地球上的五带
(导学):图片展示,寒带、温带、热带获得热量状况。
(讲解):寒带,阳光斜射得厉害,气候终年严寒;温带,地面得到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四季变化明显;热带,正午的太阳高悬空中,气候终年炎热。
(导学):分析各个温度带的天文特征和气候特点。
(讲解):热带有有阳光直射,无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终年炎热;南、北温带无阳光直射,无极昼极夜现象,气候四季分明;南、北寒带有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终年寒冷。
2.动画页:播放视频《地球上的五带》
3.活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回答问题(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一年中夏季太阳升得高一些?冬季太阳升得低一些?
(2)一年中夏季白昼时间较长?冬季白昼时间较短?
(3)一年中我国中午太阳升得高、白昼时间长季节是夏季,此时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是冬季。
(4)季节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变化,因果关系。
(5)我国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北温带。
三、知识拓展:四季的划分(北半球)
四、课堂练习
1.读地球的自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的自转是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自转周期是
一天。
(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更替和产生时间差
异等。
(3)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自转是逆时针;
从南极上空俯视,自转是顺时针。
(4)判断昼夜情况:济南昼长夜短印度洋昼长夜短,太平洋主要是昼长夜短,北冰洋是极昼
(5)东京、济南、新德里三个地点,白天来得最早的是东京.
2. 读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的公转是地球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公转周期一年
(2)北半球的节气分别是:A冬至,B春分,C夏至,D秋分
(3)当地球运行至B位置时,太阳直射点在向北回归线移动;当地球运动到C处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极
圈出现极昼现象.
(4)地球运行至C位置时,合肥的昼夜长短
状况
是昼最长,运动到D 处,合肥是秋季
(5)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在公转时,
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五、课堂小结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定义、周期、方向、现象)。
2. 地球的公转(二分二至日):节气变化。
3. 地球上的五带。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教材活动P13和P15
2. 记住地球自转的特点
3. 理解记忆地球公转的基本规律
【板书设计】
地
球
的
运
动 地球运动的认识过程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地球上的五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