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道德信仰危机与重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当代中国道德信仰危机与重建
道德信仰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维系民族团结、形成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思想基础,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纽带。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调整期,人们在惊叹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和精神生活多样化的同时,却面临道德信仰危机。如何认识当前的道德信仰危机,如何建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信仰体系,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1.我国道德信仰危机的现状道德信仰危机是指人们对既有道德信仰体系的怀疑、动摇乃至这种信仰体系缺失的一种精神状态。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既有信仰体系的怀疑、动摇乃至抛弃,二是新信仰体系尚未建立。我国当前的道德信仰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道德评价标准失衡。中国社会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经济结构、利益结构乃至社会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道德观念必随之而变,由一元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些多元化的价值标准似乎无论哪一种标准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任何一种标准的背后,又都可以找到反向标准,它同样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其中的一些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与现代化价值目标不一致,其导向作用受到质疑或否定,而新的主导性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的确立又非一朝一夕便可能。
1.2 道德行为失范现象严重。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市场经济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物与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成为人们追逐的直接目标。像安徽阜阳的“劣质奶粉案”、烟台龙口“毒粉丝案”、河北香河的“有毒韭菜”、四川的“敌敌畏泡菜”、以及去年的毒奶粉事件等,这些问题表面上突出了无序的市场秩序,实则反映了公民道德信仰危机这一更深刻的原因。
1.3 道德情感的麻木、缺失。信仰首先是情感的认同,然后才是行为上的拜从。从构成道德信仰的基本要素看,道德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伴随着道德信仰主体对客体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和体验,通常表现为对道德理想目标和道德规范体系的敬重、忠诚、虔诚、向往等强烈情感。而在道德信仰出现危机的过程中,人们不但对某些优良的传统道德情感不再崇敬,反而渐渐淡化了很多情感因素,甚至走向反面。
1.4.道德评价功能弱化。道德评价是指在道德活动中,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准则通过社会舆论监督、个人良心自问等途径对自己及他人的社会行为予以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凡是符合道德规范准则的思想和行动就给予表扬和激励,凡是违背道德规范准则的就给予指责与贬斥,从而规范社会秩序,提升社会风尚,帮助人们坚定道德信仰,培养崇高的品质。道德评价主要通过社会舆论监督和个人的良心自问的方式来实现其功能。社会舆论作为一种外在的道德法庭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具有约束力。
2.我国道德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信仰危机是令人担忧的,后果也是严重的,但是对于这场道德信仰危机我们也不能抱过于消极悲观的态度。我们应该认识到当前这场社会转型期中的道德信仰危机有可能成为一种文明类型的坟墓,虽然这种反叛或道德信仰危机会暂时给社会带来某种混乱,但它却为一种新的生活意义系统的诞生开辟了道路。当前我国道德信仰危机的发生有其极其复杂的成因,归纳起
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历史原因。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及其一贯思想均强调为社会、国家、人民的集体主义思想,强调集体,忽视个人。这种集体主义精神,使得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但始终没有解体,直到现在,这种精神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但在当前转型期,我们更多地强调个人义务,却忽视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即集体主义与个人自由和权利的要求相互冲突,这就极易引起人们道德信仰的缺失。
2.2 经济原因。马克思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长的认识中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在我国市场经济已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的时期内,我们较多地关注“市场”积极的、正面的作用,而忽视了它可能带给我们的危害,尤其是忽视了它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带来的世俗化、功利化和由此而产生的拜金主义、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是目前道德危机的重要根源。
2.3 政治原因。在现代过程中,建立相对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使社会的物质资源和政治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尽量得以公正地配置,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好,已被广泛动员起来的社会公众的趋利能量不能以正当的渠道宣泄,就必然造成吏治腐败、分配不公、社会落差巨大、社会心理失衡。而这时如果法律又不能给不道德的行为以严厉的裁决,违法的人和事不能得到应有的制裁和追究,社会公正难以体现,就会产生一种负面效应,即使人认为触犯了法律都无所谓,更何况道德呢?不道德现象的增多就不足为怪了。法律固然不能代替道德,但法律的确为道德规范的有效执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4 社会原因。道德奉献与回报的机制缺失对一个人来说,只讲奉献不讲回报固然是道德上境界崇高的表现。但是,如果在一个社会中,每个或者大部分讲奉献的人都得不到好报甚至遭到打击报复,或者讲奉献的人生活大都比自私自利的缺德者过得糟糕,那么可以说这个社会是个不公正的社会,是个缺乏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机制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善不赏、恶不惩,甚至赏罚错位,是社会最突出的不公正,会引发社会动荡不安。因此,奖善罚恶问题,自古以来为人们所关注,成为评价社会制度、社会秩序、社会道德生活等优劣的重要尺度或标准。当前,社会现实生活中出现了大量德福相背的现象,使道德成了获取幸福的障碍,道德就失去了应有的感召力,人们对道德的信仰自然就会瓦解。
3.解决当前道德信仰危机的对策重建是一个以反省传统和深入现实为依托的动态过程,也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经济、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仅靠单方面的举措是无法有效完成这项工程的,因此,我们应多方位、多层次地推动道德信仰重建。
3.1 提高综合国力是重建道德信仰的根本保证。马克思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中指出社会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生产方式是人们获得生活资源的“瓶颈”。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派生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没有永恒不变的道德,它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邓小平一再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也是基于此。经济不发展,道德信仰的根基就不稳定。发展市场经济为重建道德信仰提供了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只有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才能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迅速提高综合国力,为提高人的素质提供物资支持和经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