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以石家庄市桥西区西三教村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以石家庄市桥西区西三教村为例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以石家庄市桥西区西三教村为例姓名:刘磊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区域经济学指导教师:李容 20080501 摘耍“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以石家庄市桥西区西三教村为例摘要“城中村”问题是在我国城乡一:元体制的特殊国情下,伴随着快速城市化而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和特定的时代特征。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城中村”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随之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与矛盾已经成为全国性的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难题,引起了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规划、拆迁、安置补偿、融资、社会组织、集体经济、就业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

改造的最终目的在于将“城中村”的管理纳入城市统一的现代管理体系之下,使全体城市居民都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得到更好发展、素质得以提升,分享现代城市发展的文明所带来的益处。

因此,不可将“城中村”改造简单理解为“拆旧建新”。

“城中村”改造的过程是多方利益主体博弈而最终趋于和谐的动态过程,典型的“城中村”改造模式涉及改造强度和改造主体两方面内容,各模式均有其利弊,“城中村”的改造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造目标,选择恰当的改造模式。

由于历史的、体制
的及经济的等多种原因,石家庄市和其它城市一样,市区内形成了大量的“城中村”,其改造建设明显滞后。

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省会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城市化战略的实施,石家庄市也加大了“城中村”改造的力度,2002年起将市区内的“城中村”更新改造纳入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日程。

随着改造进程的深入,如何以和谐社会、和谐城市的建设为基调,选择与各个“城中村”相适应的改造模式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以上的背景,本文将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改造模式的选择作为研究的主要问题,并选取石家庄市桥两区西三教村这一一个案进行了相关分析。

本文的研究的目的有二:其一是为了了解“城中村”现象的形成原Ⅲ、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其二是针对改造中出现的问题,探讨解决的思路及改造模式的选择。

希望能够对石家庄市乃至全国为各个大中城市进行“城中村”改造提供指导和借鉴。

本文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1)认知“城中村”通过I『亍l顾“城中村”的形成及洲进,从空间环境、社会管理以及经济发展等多方面总结目前中国“城中村”存在的问题,^’而指出“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

(2)珲性思考西南大学硕+学何论文总结国外旧城改造和我国其他城市“城中村”改造的实践经验及教训,并从改造强度和改造主体两个角度出发,分析“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所涉及的多方利益主体的博弈关系,
以此为基础对各个改造模式的利弊及其适用性进行阐述。

(3)改造模式选择在以上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运用层次分析法比较各类改造模式,综合考虑,针对研究对象西三教村提出的政府与村集体合作开发的PPP模式,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城中村”改造思路,为西三教村即将开始的下一轮改造实施方案提供了一定借鉴。

最后,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城中村”改造,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实现“城中村”的和谐改造。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模式AbstractResearchonReformationModeof‘‘UrbanⅥllage”一TherealanalysisofXisanjiaoVillageinShijiazhuangcityABSTRACT“UrbanⅥllage”is狮obviousChine∞featurethataccompanywithrapidurbanization.Itisunderthebackgroundoftheurban—mraldualmechanism,whichisaspecialphenom曲onwimdistinctChine辩chamcteristics柚dlhespecificchamcteristicsofthctimes.Fromthe
1980s,“UrbanⅧage”hasbe∞mea吼iVer鼢lphenomenonintheprocess0furbanization.Resulting90cial,econoIIlic,env油n眦ntalandotherproble傩havebecomeanationalpIlzzledomofurb姐development.Itcau∞dtllatGove衄entandthecommunityallpayhigllattentiontotheproblems.Undertheback孕oundoftheurban—mraldualmechanism,urbandeVelopedrapidly;ontheotherhand,becameChine∞fcatufe.“Urb柚Ⅵllage”isspecial“UrbanⅥUage”aaphenomenon,whichh舔distinctChine∞ch盯acteristicsandspecificcharacteristicsofthetime.Fromthe1980s,‘‘Urb柚Ⅷage”h弱becomeauniver阻lphenom锄onintheprocessofur
b柚ization,柚dh雏cau∞dmanysocial,economic,enViIonmentalproblems,whichgetthe90vemment柚dthec0舢unityhighattention.Refomationofthe“UrballⅥllage”isasystematicproject,inVolVillgplanning,relocation,佗∞nlementcompensation,finance,socialo玛anization,thecollectiVeeconomy,employment,social∞cIlrityandmanyotherissues.‘‘UrbanⅦlage”isexpectedtoco驴rateintheunifiedsystemmanagementofacity.Refo珊ationofthe‘‘Urb粗Ⅷage”may西Vetheurbanresidentslotsofbenefits.So,thefefo加ationshouldnotbeunderstoodassiIllpIeastheReconstmctionoftheVillage.Refb肋ationofthe“UrbanV
illage”isadynaIIlicprocess,that咖lti-stakeholde璐caneVentuallygetthegameha咖onious.T1letypicalpattemmodeoftheRefo唧ation0fthe‘‘Urb柚Ⅵllage”refe璐totwoaspectS_一“intensity&leader”,eachmodehasitspmsandcons.Theselectingofrefonnationmodeshouldconsemtothelocalconditions,deVeloppracticalref0珊ationgoals,andchosesuitablerefbnnationmode.Forthereasonsofhistory,institulion,andeconomics,thereareala唱enumberofurbanVillagesilltheofofurbantheurbanareasShijiazhuang.ThedeVelopmentVillagesisfarbehainddevelopmentofotherpan0ftheciIy.Ferthermore,thee
xislcnceoftheurbanVillagesbadlyinnuencesthedevelopmentofthewholecity.1nrecentyearS,wilhthecontinuousimproVementofthe
livin圭三standardsofurbanresidenh,Shijiazhuanghasspeedupchepaceoftherefomation‘)fthemtIdethedecisionofre{brmingthecity.FromIheyearof2002,thegovemmentofShijiazhuang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existing“UrbanⅥUage”.~ongwiththedeepeningoftheprocessofrefb咖ation,theappr叩riateselectionofthemodehasbecometobethecurrentissuerequiredurgentsolution.BasedontheaboVebackgmund,thepapertakestheselectionofrefb瑚ationmodeofthe“UrbanⅥlla
ge”mainissue,andselectstheofXisanjiaovillageinShijiazhuangtheasacaseasexample.Thestudyhastwopurposes.Oneistogetabasicideaofthehistoryandthe
trendofthedeVelopmentof“UrbanⅥUage”.TheotheristDringto∞lvetheproblemsintherefonIlation,toprobeintothe∞lectingrefo咖ationmode.Hopet0proVideguidanceforShijiazhuangandothersimilarbigcitiesofthewholecount哆lnthispaper,thewritermainlyrefefsthreeaspects:(1)amainideaof“UrbanⅥllage”ThewriterreViewsthefo册ationandeVolutionofVillages,sumupexistingproblemsof“UrbanVillage’’,andshowsthenegat
iVeimpactonurbandevelopment.Andthen,thewriterpointsoutthenecceco巧oftherefo肌ationof“UrbanⅥllage”.(2)RationalthinkingThewritersumsuptheexperiencesofthetransfonllationofforeign0ldcitysandthefefomationof“Urb觚Ⅵllage”inChina.ninkingtheref0珊ationmodebasedon“intensity&leader,,,thew订teranalysisthemainstakeholderGamerelations,whichinvolvedintherefo衄ationof“UrbanVillage”.neWiteralsoelaboratesthepros,consandtheapplicabilityofthemodels.(3)Selectionofthemodeoftherefo珊ation·BasedontheaboVeanalysis,thewriteranalysisandcompafeVari
ousmodelsthroughfieldresearches.ConcemingthespesificconditionofXisanjiao
VillageinShijiazhuang,thewriterputfor、Ⅳardthe“PPP”modeasthemodeofrefbnnationofXisanjiao.The“PPP’’Inode,whichneedsthegoVemmentandtheVillagetocooperate,pmVidesafbshthinkingoftheref0姗ationof“UrbanⅥllage’’andprovidssuggestionsforthesoonnextrou
ndrefonnationofxisanjiao.Finally,thewritersummonstherefo珊ationof“UrbanⅥllage’’shouldbeundertheguidingofthescientjficdeVelopmentconcept,tobepeopleoriented,andtobehannonious.1‘EYWOI己DS:UrbanViUage;Reformation;Mode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题目:邀生挝邀造搓惑珏窥二丛互塞座立叠亘匿酉三熬挝羞剑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了特别标注。

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朋友、同仁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

,I万学位论文作者:矽‘J班.签字日期:2口。

罗年r月?9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筹)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曲不保密,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刍/I磊。

导师签名:鸯吞签字日期:加口多年箩月)彳日签字日期:2卯孑年f月,9日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城中村”现象是在我国特有的二元体制框架下,伴随着快速城市化进程而产生的。

目前,全国各个大中城市都普遍而又不同程度地存在“城中村”现象。

它在城市建成区内形成复杂的城乡二元格局,在经济、社会、空间、环境、景观等各方面产生许多问题与矛盾,已经成为全国性的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难题,引起了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
注和重视。

“城中村”现象集中反映了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新旧体制交替和磨合中的各种矛盾,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的课题。

通过对“城中村”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而且对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城乡关系也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西方和拉美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不存在户籍和土地管理二元
结构问题,因此“城中村”问题也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独有的现象而首先在我国得到广泛研究。

90年代后期至今,“城中村”研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综述结合大量相关论文与专著,从“城中村”的概念定义、“城中村”的基本类型及特征、“城中村”的形成及演进、“城中村”的影响评价、“城中村”改造5个方面对近十年来的“城中村”研究从认识与改造两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梳理。

1、概念界定从字面上理解,“城中村”就是被城市包围的村庄。

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名词,“城中村”现象在产生之初缺乏统一的命名,“都市里的村庄”(李增军,1995),“都市里的乡村”(田莉,1998),“城市里的乡村”(敬东,1999)都曾被用来指“城中村”,英文译名也很多,如Metropolit姐Ⅶlage,ⅦlagewithinUrb柚,CityⅦlage,UrbanⅥUage。

直到最近,“城中村”一词才成为最通用的称呼,而其英文译名至今没有定论。

对于“城中村”概念的认识
也各不相同:张建明(1998)认为“城中村”是位于城市边缘带,一方面具有城市的某些特征,也享有城市的某些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还保持着乡村的某些景观,以及小农经济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农村社区。

敬东(1999)认为“城市里的乡村”是指由于城市用地的急剧膨胀。

把以前围绕城市周边的部分村落及其耕地纳入城市用地的范围,大部分耕地的性质由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转化为全民所有制。

在这些片j地上以居住功能为主所形成的衬区。

郑静(2000)的定义是“城市边缘区乃至城市内部,酱遍存在的农村自然居住聚落现象”。

蓝宁蕴(20()1)认为J“义的“城中村”是指已经纳入城lii总体规划发展区内,且农业用地已经很少或没有,居民也基本上{}农化的中心村落;狭义的“城中村”是指那些农用地与居民早已1卜农化,村庄已经转为城订i建制,只是习惯上仍称为村的社区聚落。

李乍U(2001)认为“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f¥中。

一些被包入城市建心}{J地内距新、旧城区较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近的村庄。

李晴等(2002)认为“城中村”一般为低矮密集具有一定规模的建筑群,绿化稀少,与周边城市环境格格不入。

赵过渡等(2003)认为“城中村”是指城市总体规划发展区内农业用地已经很少或没有,居民职业结构与生存方式的主要指标上已完成向城市社区的转型,但在基本素质上仍缺乏城市社区内涵特征
的村落。

刘吉(2003)认为“城中村”是乡村在向城市转型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造成转型不彻底而形成的一些在用地上以原有居住功能形态为主的聚居环境。

韩潮峰(2004)认为“城中村”的内涵主要是指它“身”在城市。

却仍在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农村经营体制的农村社区,它的外延是指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区域范围内的村庄,既包括城市中的乡村,又包括城市周边的村庄。

与学术界的定义相呼应,规划部门也提出了相应的“城中村”定义,例如深圳市认为“城中村”是城市化过程中依照有关规定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村民及继受单位保留使用的非农建设用
地的地域范围内的建成区域,还包含城市待建区域内的旧村。

总之,“城中村”的定义在表述上千差万别,但对“城中村”实质的认识还是比较一致:第一,都涉及到“城”和“村”的概念,也就是指出了“城中村”的基本特征一城乡二元结构;第二,均认为“城中村”的实质是一种农村社区。

2、“城中村”的基本类型及特征1、“城中村”的基本类型由于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或自身及外部条件差异,“城中村”表现出不同的形态。

但对于“城中村”的类型基本上都是根据其与城市的相对位置、发展程度以及农用地的多寡三个因素进行划分的。

张建明(1998)在对广州市天河、海珠两区的44个“城中村”进行研究时,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等统计方法对这些“城中村”的基础
资料进行分析,根据结果把这44个“城中村”分为基础设施优越型、集体经济实力型和土地资源充足型三类。

陈怡等(1999)根据城市与村庄相交接的形态特征将“城中村”划分为全包围型、半包围型、外切型、飞地相邻型、相离型和内切型。

李立勋(2001)从“城中村”的空间位置、发育程度、与城市用地的关系等因素考虑,将“城中村”分为三类:①成熟型(成熟的“城中村”):位于城市建成区内,靠近城市中心区、为城市用地所包围的村庄;②成长型(扩展中的“城中村”):位于城市建成区边缘、与城市用地相交错的村庄;③初生型(形成中的“城中村”):位于城市建成区外围、城市规划发展区内,城市用地开始侵入的村庄。

李培林(2002)按所处区位和农用地保留状况,将“城中村”分为三类:①处于繁华市区,己经完全没有农用地的村落;②市区周边,还有少量农片j地的村落;
③处于远郊、还有较多农用地的村落。

陈鹏(2004)依据各个村庄所处的区位条件及自身发展阶段的差异,将“城中村”主要划分为“城郊村”、“城缘村”、“城中村”。

千如渊(2004)也使J}j了聚类分析的方法.通过选取区位面积、人口密度、常住人Lj密度、暂住文献综述人口密度、交通状况、建筑密度和人均住宅面积等八个指标,把深圳“城中村”分成以下五类:①低人口密度、高建筑密度中心村;②高人口密度、高建筑密度的边缘村;⑨低人口
密度、中等建筑密度外围村;④中等人口密度、建筑密度的外围村;⑤低人口密度、低建筑密度的边远村。

而吴智刚等(2005)把“城中村”划分为典型“城中村”、转型中“城中村”和边缘“城中村”。

可见,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城中村”有多种分类方法。

对“城中村”的类型进行归纳总结,有助于对不同类型的“城中村”展开针对性地研究。

2、“城中村”的特征对“城中村”基本特征的认识是“城中村”研究的前提,各项有关“城中村”的研究都是从“城中村”的基本特征入手的,不少研究者都从景观、社会、经济等多角度对“城中村”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阐述。

景观特征:建筑形体的异化,“贴面楼”、“拉手楼”丛生、过道狭窄。

房间终年阴暗f吴英杰等,2004)。

缺乏统一连续的街景立面和天际轮廓线(敬东,1999),城市基础配套设施不足,既缺少公共绿化面积,也缺少文化、体育休闲等设施(廖俊平等,2005)。

社会特征:关于“城中村”特征表现的研究主要有:田莉(1998)认为“都市里的村庄”是转型城乡矛盾的集中体现,其特征主要表现为:①形态结构与周边环境的强烈对比;②亦城亦乡,亦农非农,人口职业构成复杂多样;③物质生活的丰裕与价值观念、管理体制等的落后形成强烈反差。

外来人口多居民文化素质不高,经营经商不规范(廖俊平等,2005),社会治安难度大等各种原因使得“城中村”成为滋生“黄赌
毒”的温床,恶性案件屡有发生,难以控制(张成福等,2004)。

经济特征:“城中村”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是村集体经济分红、+出租屋收入以及小规模的商业、餐饮业等等(郭艳华,2002)。

非正式经济(指那些除国家税务许可之外的所有经济成分,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灰黑色经济)是“城中村”赖以兴盛的体制外经济(蓝宇蕴,2001)。

张建明(1998)分析了广州市“都市村庄”的一般特征:①居落景观独特;②人口特征混杂;③土地矛盾突出;④集体经济实力强大;⑤社会问题众多。

敬东(1999)提出“城市里的乡村”的特征是:①空间形态和内部功能与周围环境的强烈反差;②村镇用地、人口的性质和规模难以界定:③行政体制和管理体制上的混淆和疏漏。

郑静(2002)认为就单个“城中村”而言,有六个方面建设特征不同于一般城市:①建筑密度高,建筑环境差;②道路无系统,交通用地严重不足;③内部用地混乱;④配套公共设施不完善;⑤市政管线工样薄弱;⑥防灾救护能力差,并且指出广州“城中村”特有的~些特征。

韩荡(2002)分析了高速城市化地区“城中村”问题,并认为“城中村”的特殊性表现在:①以“宅基地”为单位的一户一栋住宅。

②高密度建设。

③依赖房屋和士地出租的发展模式。

④外来人口【’i绝对多数的二元衬会结构。

⑤传统村落式的社区管理。

吴晓(2004)以珠三们地区“城中村”为研究对
像,从“城中村”的居【心构成、经济模式、十地使川、居住环境、设施配套几个方面分析了“城中村”的现状特3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征。

李俊夫(2004)将“城中村”的特征从景观形态、文化形态、社会形态、经济形态层面作了全面的总结。

3、“城中村”的形成及演进“城中村”的形成是我国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综合作用下的结果,是我国特有的城乡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性矛盾、公共需要与个人需要的利益性矛盾和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国情性矛盾的
必然产物。

对于“城中村”的形成演变机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探索。

1、“城中村”的形成原因早在1993年,周大鸣等人就认为城乡隔离的二元管理制度是城边村落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其后学者们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

杨安(1996)认为快速城市化城市土地的迅速扩张、政府宏观调控不力、二元土地所有制、农民自身管理问题是“城中村”问题的根源。

张建明(199趵认为,都市村庄的形成演变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过程,涉及的因素很多,牵涉的面也很广。

归结起来,其主要机制是:改革开放提供了农村城市化的大背景,为都市村庄的形成铺垫了“温床”:城市发展提供了外部动力;土地使用制度是核心;规划的失误和管理的不善是直接原因;而传统城乡二元体制才是根本原因。

田莉(1998)认为“城中村”现象的成因主要是:①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用地的迅速扩展;②政府宏观调控力
度不足;③土地所有制的矛盾;④农村自身管理体制的缺陷。

房庆方等(1999)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