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存活种群和种群生存力分析理论

合集下载

种群生存力分析理论及其在害虫种群控制中的应用

种群生存力分析理论及其在害虫种群控制中的应用

定 义 为特定 时 空范 围 内能够维 持种 群存 活并 繁殖 的
生物 多样性 和种 群影 响 机制 的基 础 上 ,结 合 自己的 工作 , 归纳 整 理 了 国 内外 有 关 P VA 研 究 的 理论 与 方法, 重点介 绍几 种模 拟 MVP与 MAS 的理 论 发 H
最 小种 群 数量 . MVP 已成 为 濒 危 物 种 保 护 的 重 要
理论 基 础 与 应 用 手 段 , 发 展 成 为 物 种 保 护 的 范 已 式 . MAS 定 义 为特定 时空 范 围 内 能够 维 持 种 H
展 通用 模 型 , 讨种 群 生 存 力 分 析 在生 物 多 样 性 保 探
护 中的地位 与作 用 , 一 步 揭 示 物种 多 样 性 丧 失 的 进 本 质 , 出生 态 系统 次 生 演 替 与 生境 斑 块 格 局 的 变 提 化 是生 物多 样 性 保 护 研 究 的关 键 . 面对 MVP与 下 MAS 分 别论 述. H
对象 已扩 展 到无脊 椎动 物 、 昆虫 和植 物等各 个 领域 , P VA 也成 为研 究 濒危物 种保 护 的主要 手段 [ ] 8 . 。
P VA 分 析 涉 及 到 自然 生 态 系 统 、 自然 生 态 系 半
的预警 信号 j 保 护 生 物 的 主要 目的就 是 维 持 自 ,
害 虫种 群控 制 中的 作 用 , 测 农 田 害 虫 的 发 生 及 持 续 程 度 与 天 敌 对 害 虫 的控 制 作 用 , P A 理 论 上 揭 示 天 敌 对 害 预 从 V
虫 的控 制 潜 力 及 应 用 前 景 .
关 键 词 : 群 生 存 力分 析 ; 小 可 存 活 种 群 ; 小 适 生 面 积 ; 种 最 最 生物 多样 性 中 图分 类 号 : 6 Q1 文献标பைடு நூலகம்码 : A

风景名胜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以黄山风景区为例

风景名胜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以黄山风景区为例

生命 系统 是一 个 等 级 系统 (ia h a ssm . he r i lyt ) rc c e 包括 多个 层 次 或水 平 :基 因 、细 胞 、组 织 、器 官 、
种群、物种、群落、生态系统 、景观。每一个层次 都具有丰富的变化和特征 ,即都存在着结构和功能 多样 性 J 目前 研 究较多 的 主要有基 因多样性 ( 。 或
— —
以黄 山风 景 区为 例
杨艳 刚 ,王飞飞 ,李雪飞 ,成 文连
(. 1 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系 ,呼和浩特 002 ;2 北京列德生 态环境科技服务 中心 ,北京 10 1 . 10 1 ; 002 3 东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 系,长春 102 ;4 防化指挥工程学院环保 教研 室 ,北京 . 304 . 120 ) 025
摘 要 :生物 多样性是风景 区重要 的旅游 资源以及 环境资 源,本 文应用景观 生态 学原理及 生物 多样性保护 的最新理论 , 探 讨 了生物多样性保 护的方法,包括保护 区面积 的科 学划分 以及在 面积不足 时需要采取 的生 态学设计 ,并 以黄 山风 景
区为 例 ,对 这 一理 论 及 方 法进 行 了论证 。
的重要资源,也是维 持景 区内生态平 衡的重要组
分 ,直 接关 系到风 景 区的景 观质量 和服 务质量 ,因
两方面人手对生物多样性资源进行保护研究。
此在风景区规划和设计中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应该
予 以重 视 。1 J 【2 ,
1 风景名胜 区生物多样性保 护的理论
依 据
11 景观 生态学 主要相 关理论 .
212规划的指导思想在景观这一空间尺度上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解决景观水平的生态学问题结合生态制图分析黄山风景区生物多样性的种类组成分布特点运用种群生存力分析最小可存活种群玛他种群等生态学理论针对黄山风景区这一特殊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提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规划措施以规划措施为依据通过规划和管理保护黄山风景区特有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持地区生态平衡

生态学 期末复习总结 高分必备

生态学 期末复习总结 高分必备

群落的组成和结构§1.生物群落的概念•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

•生物群落=植物群落+ 动物群落+ 微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一定的种类组成•各物种相互联系•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具有一定结构•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具有边界特征阔叶红松林混交林群落的物种•乔木层:–优势种:红松、紫椴–亚优势种:水曲柳、胡桃楸、黄波罗、榆–伴生种:槭、云冷杉–偶见种:落叶松、山杨§2.群落的种类组成•群落成员的性质分析•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怎样调查?•什么指标表示?•常用指标:密度多度盖度频度重量体积综合数量指标——种的重要值•森林群落: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草原群落: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3.群落的结构选择以休眠芽或枝梢在不良季节(寒温带的冬季、热带的旱季)所处的位置,把高等植物划分为五个生活型。

❑高位芽植物(Phanerophytes)休眠芽位于距地面较高的位置,一般25㎝以上。

❑地上芽植物(Chamaephytes)休眠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地面芽植物(Hemicryptophytes)休眠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冬季地上部分全部枯死,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地下芽植物(Geophytes)隐芽植物(Cryptophytes)休眠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一年生植物(Therophytes)以种子形式渡过不利季节。

生活型是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对气候适应的结果四类植物气候–潮湿热带的高位芽植物气候。

–中纬度的地面芽植物气候。

–寒带和高山的地上芽植物气候。

–热带和亚热带沙漠的一年生植物气候。

层片——群落的结构单元层片不是简单的分层,每一个层片均由同一生活型的植物所构成;而某些层可能由几个层片组成。

中国国家公园的边界、分区和土地利用管理——来自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启示

中国国家公园的边界、分区和土地利用管理——来自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启示

中国国家公园的边界、分区和土地利用管理——来自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启示何思源;苏杨;闵庆文【摘要】作为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具体实现方式和前沿阵地,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旨在对我国多样化的保护地体系进行重组管理,实现高效合理的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本的保护和全民公益.研究对我国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这两类法定保护地的边界和区划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的技术手段的发展进行梳理,并对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进展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国家公园在保护地个体的边界和内部分区上应以实现保护目标为原则,借鉴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根据管理目标细化功能分区,借鉴风景名胜区规划实践,注重景观价值,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特别是土地权属及土地开发利用可能和方式,进而考虑气候变化和区域长期发展目标等自然和社会经济动态,形成完整的边界和分区理论体系,从而满足全民公益,实现社区经济发展.在区划理论上,一个可行的切入点是考虑空间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差异,根据实现保护目标的管理需求和满足社区生计发展的利用需求,在土地权属和其他限制条件上实现不同组合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空间规划,利用保护地役权来分离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限制特定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利益相关方资源利用管理.【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9(039)004【总页数】12页(P1318-1329)【关键词】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边界;分区;生态系统;保护地役权【作者】何思源;苏杨;闵庆文【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北京10001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并以此为契机明确保护地体系,旨在提高保护效率,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具体途径之一,是关系到绿色发展的要务。

这一保护地体系的重构和管理是一个在空间上调配资源的过程。

国家公园在空间上的边界划分涉及到利益分配,功能区划涉及到保护目标的实现。

16第10 章 种群生存力分析

16第10 章 种群生存力分析

涡 A 旋涡 Ne 的降低减少走向选择的效率 增加种群表现型和环境间的不协调 这会减 少 r 和 N 从而进一步降低 Ne 形成一个旋涡 每个旋涡均能诱发和加重其他旋涡 旋涡现 象是物种灭绝的一个特征
根据最近的研究进展 PVA 主要从 3 个方面来研究种群灭绝过程 分析模型 模拟模型 和岛屿生物地理学分析 分析模型主要是一些数学模型 一般考虑理想条件或特定条件下的 灭绝过程 模拟模型用计算机模拟种群真实动态 而岛屿生物地理学方法则是研究岛屿物种 的分布和存活 证实分析模型和模拟模型的正确性
10.1.1 起源和发展
PVA 的研究历史很短 但其思想起源却很早 Soule' 1987 保护主义者想保持整个自然 生态系统 群落 栖息地和物种的健康和多样性 于是 本世纪早期发展了保留面积 setting aside of areas 技术 即建立自然保护区 但随着人口的增加 可利用的土地越来越少 建立 保护区就越来越困难 这迫使生物学家去探索保护自然系统生存力的最低条件是什么 解答 这个问题的途径有两条 一条是群落生态学家研究系统生存力的最小面积 Moore 1962 岛 屿生物地理学研究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 另一条途径是种群生态学家研究目标种的最小种群 大小 Franklin 1980 Shaffer 1981 或密度 现在发现 系统关键种的生存力研究是定义 系统生存力的最适用途径 Soule' Simberloff 1986
本章作者 李义明 李欣海 李典谟
PVA 已成为保护生物学的研究焦点之一 Shaffer 1990 PVA 研究的迅速发展与美国国会给
其林务局颁布的法令 保持每个国家森林所有脊椎动物物种能生存 有关 Gilpin Soule' 1986 80 年代 PVA 和 MVP 研究对象是脊椎动物 尤其是哺乳动物和鸟类 进入 90 年代 此研究已扩展到无脊椎动物和植物 目前 已进行过 PVA 研究的物种超过 150 种 多数研究 的结果尚未正式发表

保护生物学 - 04保护生物学的基本理论

保护生物学 - 04保护生物学的基本理论

小种群(minimum population )理论






种群生存力分析(population viability analysis,PVA) 是利用分析和模拟技术,确定种群以一定概率存活一定时间 的最小种群大小。 目标是确定最小可存活种群(MVP)和最小存活面积(MVA) 应用于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管理。 有助于指导创造适宜栖息地,增加适合度、调节其他种群的 捕食者。 种群生存力的影响因素 种群统计学特征的随机性: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 环境的随机性:气象、资源、捕食者、竞争者和寄生种群等 遗传的随机性:遗传漂变、近交衰退等 自然灾变:极端灾害的偶发性
*** What is the pattern? What two equilibrium factors explain it?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岛屿上物种的分布规律: 某一类群的种类随岛屿面积的变 化而变化(与岛屿的隔离程度有关)。 S=cAZ 或 LgS=Lgc+ z (lgA) S:物种数量 A:岛屿面积 z、c: 常数

保护生物学三大理论的关系

三个理论的联系
关注的都是物种保护和种群动态问题。 岛屿理论研究破碎化生境和物种保护问题的基础。 小种群理论弥补了岛屿理论忽视内因的缺陷。 复合种群直接面对生境破碎化后的种群动态、生态学过程和 物种保护。 因此, 岛屿理论:是开展物种保护的理论基础; 小种群理论:是实现物种保护种群生态学保证; 复合种群理论:侧重研究生境破碎化后物种保护面临的特殊 问题。
小种群理论



小种群理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小种群理论意义特殊而重大:对灭绝风险高的物种更加紧迫, 因此为保持最大的生物多样性这一直接目标,而阻止物种灭 绝,但受随机因素影响较大。 小种群与自然保护区设计:指出目标种或关键种(脆弱物 种),确定最小可存活种群大小,估价维持最小种群所需的 面积大小。 小种群保护的关键:种群的遗传变化,及种群和环境随机性 的影响。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管理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管理

⾃然保护区的建⽴与管理⽣命科学学院教案⾸页教研室:植物组教师姓名:杨涓教研室主任200 年⽉⽇⾃然保护区的建⽴与管理第⼀节⾃然保护区概述⼀、⾃然保护区(natural reserves; preserves; protection zones; natural preservation areas) :是具有代表性的⾃然景观区域(如⽣物多样性丰富地区、濒危物种的天然分布区、重要的天然风景区、⽔源涵养区、具有特殊意义的⾃然地质剖⾯和重要的⾃然遗迹及⼈⽂遗迹等)以及为了科研、教育、⽂化娱乐⽬的⽽划分出的保护区域的总称。

⼆、⾃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全⾯保护对象(保护⽣态系统)。

使⾃然、近⾃然⽣态系统的多样性与完整性得到充分发展,半⼈⼯、⼈⼯的⽣态系统能持续稳定和不断增产,破坏或退化的⽣态系统能迅速恢复。

部分保护对象(保护遗传资源)。

主要保护⽣物群落中有遗传价值的种群,如作物、果树、经济林⽊、畜禽等的野⽣种或近缘野⽣种。

特别保护对象(保护濒危、孓遗物种等)。

主要保护⽣物群落中极危、濒危、易危、特有、孓遗物种及其适于繁殖的⽣境,不同动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带以及独特的⽣态系统,有重要科研价值的地质剖⾯。

三、⾃然保护区的发展历史世界的第⼀个⾃然保护区为1864年美国为保护红杉树⽽在约西迈特⼭⾕建⽴的⾃然保护区。

1872年美国建⽴了世界上第⼀个国家公园,即黄⽯国家公园。

1879年,澳⼤利亚在悉尼附近建⽴了世界上第⼆个国家公园,皇家国家公园。

⾃此以后,尤其是本世纪三⼗年代以后,世界各国都陆续开展建⽴⾃然保护区的⼯作。

世界上现有保护区:截⾄2007年,按照IUCNⅠ-VI类标准,世界各地共建⽴起10万个⾃然保护区,其⾯积已达到地球⾯积的12.65%。

世界上最⼤的国家公园是位于北美洲的格陵兰国家公园,⾯积为97.2km2。

中国的⾃然保护区:1956年成⽴第⼀个⾃然保护区-⿍湖⼭。

截⾄2007年,中国已经建成各种类型⾃然保护区2,531个,总⾯积为152万km2,占国⼟⾯积的15.19%,其中国家级⾃然保护区265个,⾯积为9,185.1万公顷。

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原则

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原则

2. 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原则 大保护区比小保护区好 ; 栖息地是同质性的保护区 ,一般应 尽可能少的分成不相连碎片; 栖息地是同性质的保护区 , 如果要分成几个不相连的保护 区 ,这些保护区应尽可能地靠近;
如果是几个不相连的保护区 ,这些保 护区应等距离排列; 如果有几个不相连的保护区 ,用长带 状的栖息地把它们连接起来, 也许会 明显地改进保护功能; 只要条件允许 ,任何保护区应 尽可能接近圆形 , 以缩短保护 区内物种扩散距离。
①鉴别目标种或关键种 ,它们的消失或绝灭会
明显地降低保护区价值或物种多样性;
②确定保证这些物种以较高概率存活的最小种
群数量(最小可存活种群) ;
③用已知密度 ,估计维持最小种群数
量所需的面积大小。该面积就是 保护区的最小面积。
三、保护评估和自然保护区地点选择
保护评估包括对预选地点确定保护特征、 标准和计算保护值。
3. “SLOSS” 辩论(Singe Large Or Several Small)
(sloss问题)主要是关于保护计划是应该建
立一个大的保护区,还是建立几个相互联系的
小保护区争论,从根本上讲就是一个
集合种群的问题。
集合种群(Meta-population)是指在相对独立的地理区 域内,由空间上相互隔离,但又有功能联系(一定程度 的个体迁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局部种群的镶嵌系统。
讨论
自然保护区设计原则在保护实践中的应用
自然保护区设计原则的多样化 自然保护区设计原则和生物进化
1.实践应用:
缺乏科学的设计和指导 (政治因素)
缺少应用
缺少科学检验
2.设计原则的多样性:
建立防止人类对保护区影响的
缓冲带和提高保护效能的走廊。

种群生存力分析法(PVA)对濒危物种的保护

种群生存力分析法(PVA)对濒危物种的保护

种群生存力分析法(PVA)对濒危物种的保护1、濒危物种的内涵及其濒危机制濒危物种的概念与其划分的标准有关系,是物种受威胁程度的相对描述,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同一个物种可属于不同的濒危类型,但从根本上说,濒危物种是指在短时间内灭绝率较高的物种,种群数量已达到存活极限,其种群大小进一步减小将导致物种灭绝。

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种群小,或者数量有限;第二是野外数量不增。

对野外数量不增的种群,可能意味着数量平衡,也可能意味着种群下降,如果这样的种又是指小种群,则可称之为濒危物种。

在探讨物种濒危机制方面,科学家从遗传学、种群生态学、生理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等角度作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归纳起来与Dianmond总结的物种灭绝因素基本一致,主要包括以下4方面:(1)次生灭绝(2)栖息地破坏和破碎改变生境和栖息地的物理和化学环境(3)引进种和生物入侵的危害(4)经济利益驱动导致过度捕杀2、种群生存力分析法(PV A)种群生存力研究的思想起源很久,早期,保护主义者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提出了至今都很有效的建立圈地或自然保护区的方法,但是随着土地利用和覆盖、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的破坏,土地面积日益缩小,人们开始探索生态系统中的最小生存力的条件,解决生存力最小条件的方法包括最小有效面积法和最小种群大小确定法等。

20世纪80年代以前,种群生存力主要研究种群在短期内的存活问题;80年代以后,生态学家开始研究物种长期生存以及影响物种长期生存的外界干扰、遗传漂变等生物学问题,且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脊椎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和鸟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研究对象已扩展到无脊椎动物、昆虫和植物等各个领域,据统计,在这段时间内国际上发表的相关文章成指数增长。

由于经济活动的加剧正在对生态环境产生危害,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和生境退化,生物多样性遭到了严重破坏,于是一门新的学科———《保护生物学》得到了蓬勃发展,PV A也成了研究濒危物种保护的主要手段。

保护生物学复习2013

保护生物学复习2013

保护生物学复习题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题,问答题遗传瓶颈:由于环境或统计事故使一个种群中大部分个体死亡而剩下几个个体,导致该种群数量偶然地明显下降的现象。

MVP与MDA:MVP(最小生存种群):种群免遭灭绝而必须维持的最低个体数量。

MDA(最小动态区):维持MVP所必需的最适生境的量。

遗传漂变:在小种群里,等位基因的频率从一个世代到下一个世代仅仅由于机率也会发生变化。

在小种群中当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很低时,那么它在各世代中丧失的可能性非常大。

集合种群:指生活的栖息地已破裂、呈斑块状分布的种群。

这一种群可由局部斑块中种群的不断绝灭和再迁入而达到平衡并长期地生存。

是由一系列同种种群所组成的种群,这些种群之间可以有关系也可能没有关系。

由一组空间隔离、相互有联系的局部种群所组成。

关键种:是它们的消失或削弱能引起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物种。

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的微量气体。

它们对太阳是透明的,允许阳光通过大气并使地球温度升高。

这些气体和水汽(以云的形式存在)吸收地球以热方式释放的能量,并减慢地球上热量释放的速度并把它们反射到空间。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

灭绝旋涡 :种群变得越小,越容易受统计变化、环境变化和遗传因子的影响,这些因素又使种群数量更加减少并驱使种群走向灭绝。

小种群衰退直至灭绝的这种趋势已被拟为一种旋涡效应(vortex effect)*。

呼吸根:由土壤浅层平行横走的榄根上垂直生长出地面的根系。

呼吸根上皮孔粗大,气道和海绵组织发达,如白骨壤指状呼吸根,海桑的笋状呼吸根。

迁地保护:指在人类控制的人为条件下维持种群个体。

灭绝 :灭绝就是一个物种或一个种群不能够通过繁殖自我维持。

即被认为灭绝了。

如恐龙、三叶虫、隆鸟、恐鸟、旅鸽等。

胎生苗:果实还挂在树上时,种子已长出胚根.果实落下时,尖的胚根会插进泥土内.如果落在海里,能浮水的种子会随水漂流,待退潮时跌在泥土便争取时间生根生长.长达8个月的孕育期.红树林 :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陆地与海洋交界的海岸潮间带滩涂上生长由木本植物组成的乔木和灌木林统称为红树林。

iacuc动物福利考题答案

iacuc动物福利考题答案

iacuc动物福利考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环境容纳量2、狩猎动物猎取量3、生态旅游﹑4、家庭动物5、异质种群6、无菌动物7、最小生存种群8、行为规癖9、马的胸围率10、漏缝地面二、简答题1、圈养野生动物产生异常行为的原因2、布兰贝尔委员会提出的五个自由权利3、国内检疫动物氛围哪几类4、异常行为产生的机制是什么5、如何理解动物康乐和动物福利6、seamer ( 1992)提出了适于水产动物(主要是鱼类)的福利的7条原则意见。

答案一、名词解释1、环境容纳量:环境和食物条件是限制野生动物数量无限增长的因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环境所能够维持的野生动物最大饱和数量即为环境容纳量。

2、狩猎动物的猎取量:从理论上讲应为超过环境容纳量的那部分个体,至少不能超过每年补充到种群中的个体数量,即种群的最初增长量。

种群的最初增长量取决于物种的繁殖力、幼仔的成活率、新个体的迁入数量。

3、生态旅游: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美学价值的一种活动,是到大自然中去,将自然环境教育和解释寓于其中,从事生态上可持续管理的旅游。

生态旅游是一种求知求新的高层次旅游,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是其核心内容。

4、家庭动物:是指那些适应于家庭饲养、用于丰富人类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动物,又称伴侣动物或宠物。

5、异质种群:_是指一个在有限时间内,具有相互作用的局部种群的集合。

异质种群存在着“个体从某个局部种群灭绝”和“个体占据新的斑块生境建立新局部种群”的动态过程。

在哺乳动物和鸟类等动物的异质种群中,局部种群的灭绝率,往往取决于斑块生境的面积和局部种群的大小,面积越大,或局部种群数量越高,灭绝率就越低;6、无菌动物:_简GF动物,指体表和肠道内都无菌(无微生物)的动物;7、最小生存种群:种群生存力分析(PVA)的手段可用来估计野生动物种群能以多大的概率存活多长的时间,从而得知最小可存活种群(MVP)的大小。

这一分析的手段为很多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方案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名词解释保护生物学大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保护生物学大学复习资料

保护生物学名词解释1保护生物学的概念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即研究从保护生物有机体、生物种群、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着手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2生物多样性是不同层次、不同等级水平的各种生命系统、生物类群、生命与非生命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所形成的群落和所产生的各类生态现象。

3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广义: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狭义:主要指种内不同群体之间及同一群体内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总和。

4生物多样性概念: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水平上的表现形式。

指生命的有机体即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物种的多样化。

5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等组成要素的多样性以及由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通过协同进化而形成的能流、物流与信息流等生态过程的复杂程度。

6物种的概念1、物种是指基本特征相似并能在彼此间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的个体群。

在生殖上相互隔离着(Mayr,1970)。

7地理隔离:由于所栖居的地理区域不同而导致群体间彼此发生隔离的现象。

8生殖隔离: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杂交或杂交后的杂种不育或衰弱,而导致群体间彼此发生隔离的现象。

9物种灭绝的概念:一个物种或一个种群不能通过繁殖而自我维持的现象。

10生态灭绝:如果一个物种虽然存在,但其数量已经减少到其对同一群落中其它物种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

11 生境破碎一、定义:又叫生境片断化,指一个面积大而连续的生境缩小,并分割为两个或更多片断的过程。

12边缘效应的概念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

13 “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的微量气体。

它们气体和水汽(以云的形式存在)吸收地球以热方式释放的能量,并减慢地球上热量释放的速度并把它们反射到空间,像覆盖在地球表面上的一层“毛毯”。

生物多样性第八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幻灯片

生物多样性第八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幻灯片

• 〔3〕海岸带保护目标
• 长远目标是〔40年内〕保证海洋国家1/3以 上的海岸线景观得到合法的有效保护;
• 近期目标是〔10年内〕建立一个由所有海 岸国家参与的世界海岸—海洋保护区系统。
• 〔4〕岛屿保护目标
• 长远目标是〔40年内〕采取实际的措施保 护所有生物地理区内岛屿独特的生物多样 性,特别是那些具有重要价值和真正自然 的动植物区系的岛屿生物多样性;
• “为了保护环境,各国应按照本国的能力, 广泛采用预防措施。遇到严重或不可逆转 的损害威胁时,不得以缺乏充分的科学证 据为理由,延迟采取符合本钱效益的措施 防止环境恶化。〞
• 这个著名的“预防性原那么〞随即被写入 联合国的?21世纪议程?和?生物多样性公 约?。
• 在环境和公共安康领域,尤其是生物多样 性保护领域,“预防性原那么〞应作为公 众和相关决策者据以决策的行动准那么。
• 在模型的构建和分析过程中,主要考虑种 群统计学随机性、环境随机性、遗传随机 性和自然灾变对种群动态和持续生存的影 响与作用。
• 4.5 缓冲区和廊道理论
• 在探索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方法过程中,保 护生物学提出了缓冲区〔buffer〕、生物廊 道〔corridor〕以及保护区网状分布理论。
• 这些理论为保护区的建立提供了一般性的 原那么和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
家和国际政策的纲领、促进生物资源的持 续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持为目标。
• 第二,需要为地方社区的有效保护工作创 造条件并给予鼓励,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 动应当深入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 第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设施必须加强, 并更加广泛地加以应用。世界上的保护区 是极其重要的保护生物多样性设施,与动 物园、植物园、种子库等迁地保护设施相 接合,能够保护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大局部, 并且有助于发挥其效益。

最小生存种群名词解释

最小生存种群名词解释

最小生存种群,也被称为最小种群规模(Minimum Viable Population,简称MVP),是指一个物种在特定环境中能够独立存活和繁衍的最小个体数量。

这个概念通常应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的领域。

最小生存种群的概念源自于生态学和遗传学的研究。

研究人员发现,当一个物种的种群数量低于一定程度时,会面临许多潜在的问题,如基因多样性的丧失、遗传漂变、遭受环境压力和灾难的脆弱性等。

最小生存种群的概念旨在确定一个阈值,保证物种在长期存活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最小生存种群的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物种的生活史特征、栖息地的质量和连通性、环境压力以及潜在的灾害风险等。

具体而言,最小生存种群的大小通常需要足够大,以维持基本的基因多样性、适应力和种群稳定性。

最小生存种群的概念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它有助于指导保护策略的制定,包括栖息地保护、物种保护和种群管理等方面。

通过确保物种的最小生存种群规模,可以增加其在面对威胁和环境变化时的生存能力,并帮助保护濒危物种免受灭绝的风险。

自然保护区原则

自然保护区原则

3. “SLOSS” 辩论(Singe Large Or Several Small)
(sloss问题)主要是关于保护计划是应该建
立一个大的保护区,还是建立几个相互联系的
小保护区争论,从根本上讲就是一个
集合种群的问题。
集合种群(Meta-population)是指在相对独立的地理区 域内,由空间上相互隔离,但又有功能联系(一定程度 的个体迁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局部种群的镶嵌系统。
种在自然保护区中能否进化。从这种意义上
说 ,现在的自然保护区设计原则
的理论和知识还远远不够。
敬请指正!
1. 从种 - 面积关系并不能推论出 ,一个大保护区比几个小 保护区(总面积之和等于一个大保护区)拥有较多物种; 2. 支持的证据较少 ,对于扩散或迁移的物种 ,总面积之和 等于一个大保护区的几个小保护区 ,至少拥有与大保 护区相同的物种; 3. 保护区的发展历史表明 ,大保护区只能建立在农业生 产或牧业生产的边缘地区 ,而小保护区一般建立在农 业或牧业地 区; 4. SLOSS效应取决于不同类群和栖息地破碎程度 ,不同类 群对面积的需求不同 ,对破碎的适应能力也不同; 5. 几个小保护区适应灾害的能力强 ,大保护区一旦发生 灾害 ,很可能整个面积都受影响 ,而小保护区往往只有 少数保护区遭受灾害.
讨论
自然保护区设计原则在保护实践中的应用
自然保护区设计原则的多样化 自然保护区设计原则和生物进化
1.实践应用:
缺乏科学的设计和指导 (政治因素)
缺少应用
缺少科学检验
2.设计原则的多样性:
建立防止人类对保护区影响的
缓冲带和提高保护效能的走廊。
保护区管理
研究热点之一
3.设计原则的不足:

最小可存活种群名词解释

最小可存活种群名词解释

最小可存活种群名词解释
最小存活种群是一个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健康生存的最小种群。

由于种群的年龄结构,性比和数量波动方式对种群的生存力有很大的
影响,为了比较,这里的最小存活种群只指种群中最小有效数量,因
此,MVP也可以理解为最小有效种群(mini-mum effective population)。

有效种群是种群生态学和遗传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它是一
个假设的理想种群”,在这个种群中:①雌雄成体随机配对,并提
供同样数量的配子给下一代;②种群内的个体数能保证获得足够的杂
合子弥补由于遗传基因的随机漂移而造成的杂合子的损失;③所有个
体都参加繁殖并获得成功。

这种理想的种群在自然界并不存在。

但可以想象,在自然的种群
中是存在这样一个理想种群",自然种群中的这个理想种群。

"即是
该种群中的有效种群。

按遗传学的定义,有效种群是指每代新生的雌
雄个体活到繁殖年龄并能成功地参加繁殖的数量。

从种群遗传学的观
点来看,种群越大,保存遗传基因的能力越强。

因此在种群遗传学上,
种群大小可以用保存基因的效率来评定。

当然,除种群的大小外,许
多因子影响种群保持遗传基因的效率,即使数量相同的自然种群,因
种群中性比、年龄结构的不同,它的繁殖率、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不同,
生存力当然也不同。

因此,不能用实际种群数量来作为衡量种群生存
力的标准,必须用有效种群来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小存活种群和种群生存力分析理论姓名:王飞提出背景研究系统生存力的最小面积上世纪初自然保护区与人类经济发展在土地利用方面的矛盾最小存活种群和种群生存力分析理论研究目标种的最小种群大小或密度最小存活种群(Miniminm Viable Population):简称MVP,广义的MVP概念有两种,一种是遗传学概念,即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一定的遗传变异所需的最小隔离的种群大小;另一种是种群统计学概念,即以一定概率存活一定时间所需的最小隔离的种群大小。

种群生存力分析(Population Viability Analy-sis):简称PVA,是结合分析和模拟技术,估计物种以一定概率存活一定时间的过程。

PVA研究物种绝灭问题,它的目标是制定最小可存活种群。

一、最小存活种群研究内容:1、小种群对种群遗传退化的影响(1)使得近亲繁殖可能增加(2)使得异质性变小(3)遗传漂移对物种长期进化产生的深刻影响2、有效种群大小与种群短期存活和长期存活(1)有效种群大小为50只能作为物种短期存活的MVP(有待考证)(2)有效种群大小为500,可保持遗传变异的损失与突变产生的遗传变异输入平衡(有待考证)种群生存力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小种群的随机绝灭问题绝灭的划分方法:(1)把绝灭分为系统压力和随机干扰(2)确定性绝灭或随机绝灭物种灭绝的漩涡模型R漩涡D漩涡F漩涡A漩涡R漩涡N Var r种群扰动N Var r种群结构改变,斑块化斑块中有效种群D漩涡有效种群近亲繁殖,遗传变异损失表现型缺失自然增长率F漩涡有效种群走向选择效率表现型与环境更加不协调自然增长率A漩涡发,互相加重PVA模型分类1、分析模型:描述和分析各种随机因素对小种群灭绝时间影响的模型。

2、模拟模型:结合多种随机因素来模拟种群灭绝风险应用用广泛的PVA软件,如GIS、VORTEX、ALEX3、岛屿生物地理学分析:研究岛屿物种的分布和存活证实分析模型和模拟模型的正确性。

1、出生-死亡过程模型(分析模型)Richter-Dyn和Goel模型T(N)为具有N个个体种群的平均期望灭绝时间;Nm为最大种群数量;b(z)和d(z)分别为当个体数为z时的出生率和死亡率.1、出生-死亡过程模型(分析模型)Goodma模型r(z)和V(z)分别为种群数量为z时的种群增长速率和变异优点:对影响最大种群数量、种群增长速率及其方差的因子(如各种随机因素)最为敏感.缺点:没有考虑种群的年龄结构2、矩阵模型(模拟模型)Leslie矩阵模型(年龄模型)F为不同生活史的个体繁殖率;S为从一个生活史阶段到下一个生活史阶段的存活率.3、单一种群随机模型(PVA研究方法发展史上的里程碑)4、复合种群随机模型:一类研究生境状况对复合种群灭绝概率影响的模型斑块占有率模型p为斑块占有率,c和e分别为目标物种的定居系数和灭绝系数•关联函数模型预测复合种群在每个斑块的存在与否、迁移状况和灭绝的可能性•逻辑斯蒂回归模型模拟预测栖息地状况对种群的影响复合种群模型的特点•优点:数据容易获取•缺点:忽略了局部种群动态,且不能模拟种群大小和结构的波动。

常见PVA模型5、空间显式随机种群模型空间显式随机种群模型是一类将种群时空动态模拟与景观格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相结合的模型,它多用于复合种群。

优点:空间显式随机种群模型可以评估生境的大小、质量、配置的影响,也可以进行种群结构的模拟。

缺点:数据量较大,特别是环境、物种存活率和繁殖率等。

常见PVA模型6、基于个体的模拟模型基于个体的模拟模型是目前最为复杂的种群动态模型,它依据个体的群体结构,通过模拟每个个体的基本行为(包括生存、交配、繁殖、扩散等活动)预测整个种群的动态(如种群数量、空间分布和灭绝风险).这些模拟依赖于现存的栖息地、个体年龄、种群大小和群居特征等.该类模型对所模拟的物种具有选择性,而且对数据要求高,研究者须要深入了解每个物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并据此为每个物种建模.PVA模型的常见输出结果1)期望种群增长速率(expected growth rates)或期望存活时间(expected persistence time).2)未来某一时间段的种群数量及其变化趋势3)灭绝概率或准灭绝概率4)敏感性分析研究区自然概况地形:丘陵环绕,地势起伏,最高峰海拔为290 m。

气候:暖温带海洋气候区,年均温为14.3 ℃,极端最低气温-8.6 ℃,年平均降水量1 894.8 mm,年蒸发量840.0 mm,平均相对湿度77%,全年日照时数1 782h 土壤质地:山地土壤以由火山喷发物和火山碎屑物发育而成的黄棕壤为主,土层较厚,土壤黏重,呈中性至弱碱性。

植被类型:主要为以壳斗科Fagaceae 的青冈属Cyclobalanopsis,栗属Castanea和栎属Quercus 等树种构成的阔叶林,还混有日本扁柏Chamaecyparis obtuse 和日本柳杉Cryptomeriajaponica 等针叶树种的针阔混交林,以及日本扁柏林等人工林获取种群统计学参数于1996 年4 月至1998 年4 月逐月(开花结实期为每周)跟踪调查各种群内山酢浆草的个体生活状态、个体开花结实量、最大叶长、叶数、新生个体及其来源(有性或无性繁殖)等,同时标识并记录无性繁殖的母体。

另外,为确定种子产量,在种子成熟期(4 月和10 月)先后采收距永久样地5 m 外的山酢浆草果实若干,统计单粒果实的种子数量。

同时,将采集的种子平均播种在设置于样地四周40 cm ×40 cm 的种子发芽试验地内,采后即播,播种2 次·a-1(4 月和10 月各1 次),观测种子的发芽情况。

阶段结构矩阵模型的建立①生活史阶段的划分。

山酢浆草是一种具有复杂生活史的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对其个体的年龄判定远不如对其大小判定直观、方便。

为此,依据山酢浆草个体的最大叶长,参考个体的年龄、株高、叶数、种子产量和地下茎规模等特征,将山酢浆草的生长发育过程分为种子阶段、幼苗阶段、未成熟阶段和成熟阶段等4 个阶段。

②初始矩阵。

依据山酢浆草的生活史及各生活史阶段间的相互关系,利用1996 -1997 年和1997 -1998 年2个时间段调查数据,分别计算8 个样方种群的各生活史阶段个体在每一时段间的转移概率a ij,进而建立了2 个时段8 个样方共16 个种群的阶段转移矩阵。

而为综合阐述种群动态变化趋势,本研究将同一生境下2 个时段各样方种群的阶段参数进行了加权平均,建立了3个生境种群的综合阶段转移矩阵。

本研究主要依据3 个综合转移矩阵对种群动态进行分析。

种群动态由种群的阶段结构和概率矩阵模型计算获得的各种群周限增长率可知,3 种生境条件下山酢浆草种群的动态变化趋势不同种群MD 的周限增长率λMD=0.960,介于0.95 ~ 1.05,种群处于稳定发展状态;其他2 个种群的周限增长率λ <1,均属衰退型种群,但这2 个种群的衰减或灭绝速度不同。

生活史阶段参数的变化首先,山酢浆草个体生长能力具有显著的阶段差异,较大个体的生长能力往往较强;不同生境下种群的阶段生长能力稍有差异种群LD 中幼苗阶段个体生长发育成为未成熟阶段个体的能力最强,而种群MD 和种群HD 中未成熟阶段个体生长能力更突出。

其次不同阶段的个体残留于其所处生活史阶段的能力明显不同,幼苗阶段个体的残存率最低,而较高生活史阶段个体的残存能力最强;且不同生境下种群的阶段残留能力并无显著差异。

再者不同阶段个体繁殖能力具有明显差异,成熟阶段个体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能力均显著高于其他阶段。

3 种生境下种群生殖的阶段分配格局不同,种群LD 中较高阶段(未成熟和成熟阶段)个体均参与了2 种生殖过程,种群MD则只有成熟阶段个体具有生殖能力,而种群HD 中也有少数未成熟阶段的个体开花结实。

种群动态的变化过程由种群各生活史阶段参数变化可知,不同生境条件下种群的动态变化过程不同。

种群LD 中未成熟阶段个体生长能力、成熟阶段个体的数量和质量导致了种群内个体数量的减少,致使种群整体呈现出了衰退的变化趋势。

种群MD 的种群内各阶段个体的分布及动态变化基本保持稳定,尽管种群个体数量可能因种子的数量和质量、发芽率等的变化而稍有波动,但种群MD 整体仍呈现出稳定的发展的变化趋势。

种群HD 密度较高,但种群HD 各阶段个体数量的减少,致使种群整体呈现出衰退种群的关键生活史阶段敏感度计算结果显示,不同生境条件下山酢浆草种群的各生活史阶段参数对种群动态的影响程度不同。

低密度种群LD 中,各阶段个体的生长、残留和繁殖等过程的敏感度最大值均与未成熟阶段相关联,即种群对其幼苗阶段个体生长发育成为未成熟阶段个体,未成熟阶段个体的存留及其种子生产等过程最为敏感,说明未成熟阶段对种群动态影响最大,也最为重要。

中密度种群MD 中,各生活史阶段参数的敏感度最大值均与成熟阶段相关,该种群对其成熟阶段个体的残存、种子的产量和质量(影响种子发芽)、无性繁殖产生的新个体等最敏感,成熟阶段对种群MD 的动态影响最显著。

高密度种群HD 中,各生活史阶段参数的敏感度最大值与成熟阶段的关系最为密切,幼苗阶段次之,表明高密度种群中成熟阶段个体残存、繁殖对种群动态至关重要,而较小个体的生长、补充对该种群的维持作用亦不容忽视。

PVA模型的主要应用1、PVA模型在濒危物种保护中的应用(1)种群生存力评估:确定灭绝概率与种群数量变化趋势,预测小种群变化过程。

(2)管理决策:确定保护区面积,确定物种的濒危等级和保护的优先级;消灭入侵种,确定引入种个体数量;确定最大捕获量。

PVA模型的应用2PVA在大型食肉动物保护中的应用(1)种群濒危状况和影响因素研究(2)管理模式的模拟(3)保护区的有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