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小洲村历史建筑群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小洲村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小洲村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题目:广州市小洲村旅游资源调查院别:管理学院专业:09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姓名:郭钊惠学号:2009025144024指导教师:张海燕日期:2011.2.16广州市小洲村旅游资源调查一、前言(一)背景和目的:小洲村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生态村”,在不久前,又被评为“广东省及旅游特色村”。

小洲村是珠江几千年来冲击形成的,有“文化名城古村”、“广东最美丽乡村”的美誉。

一进小洲村,随处可见古诗里所描写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

宁静的村庄,麻石铺砌的街巷,小桥流水,与倚着河涌而建的民宅相交辉映。

村内绿叶婆娑,百年以上的古榕树比比皆是,河涌蜿蜒交错,庄重的祠堂规整有序,还有造型各异的小桥。

整个小洲村就像被大树包围的一片绿洲,散发着浓郁的岭南水乡风情。

这样一个美丽的村庄,为什么到了最近才为人们所重视,这就是我这次的调查目的。

广东省古村落——小洲村调查方法:问卷形式,实地考察调查对象:小洲村游客,小洲村附近大学城学生以及本校的学生(二)小洲村古村落的现有旅游资源1、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环境优美是小洲村古村落最突出的特色。

小洲村建村根据古代的堪舆术选址及总体布局,其村落与周围山水和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协调共生,环境优美。

古时小洲村四面环水,房屋都是依水而建。

主要的交通工具为船,为方便靠岸,与河流平行的为街道,与河流垂直的就是巷,家家户户门口都有停泊的码头。

从空中俯瞰,整个村子呈“梳状”,利用了天然的水道。

古人云“树生人水生财”,树多枝繁叶茂也意味着家族兴旺。

所以古人都会在村口、祠堂、码头等地种上树,小洲村内的古树随处可见,每一棵都有悠久的历史。

岭南自古就是盛产佳果的地方,小洲村村民世代以种植水果为生,小洲村也是掩盖在果林中的村子。

“水乡、古树、果林”构成一幅天然和谐的画面,在广州这个现代化都市附近,还保留这一处世外桃源,其价值不言而喻。

古诗中常说的“小桥、流水、人家“,也许就是说这样的吧。

小洲石拱桥,已经有一段很长的历史了同样具有历史的民宅2、历史文化悠久虽然小洲村已有千年的历史,但整个村落的规划布局仍脉络分明,保留了百年村庄的尺度肌理和历史文化。

广州市小洲村古村落调研报告

广州市小洲村古村落调研报告

广州小洲村民居调研报告摘要小洲村是广州市城区内发现的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这里主要调查了小洲村的当下概况,民居风格特点,民居建筑历史。

根据以上调查,发现小洲村古建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如物质老化还有功能的衰退现象严重等。

寻找出分析了小洲村可持续发展策略,考虑引入新的生活方式,旧建筑的适当改造。

呼吁政府、社会各界以及村民相互合作支持,维护小洲村内的文物古迹及民俗建筑。

关键词小洲村古村落;古村落建筑保护;古建筑保护;古村落物质老化。

前言中国经济近年来发展迅速,人们物质文化水平也随之提高,人们更多的将目光投向文化精神方面。

而文物古迹则每年吸引大多数人前往旅游。

古村落保留了历史的痕迹,环境优美,历史悠久,蕴涵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沉淀。

古村落建筑风格比较独特,具有较高的文物民俗人文观赏价值和审美价值。

今年来,全国掀起了开发古村落的热潮,如周庄,宏村等。

国外的古村落开发要早于我国,我国的古村落开发较晚,对古村落的开发过程中的保护手段尚不成熟,照成物质老化,是为我国一大损失。

现阶段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做好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并能做到对外开放且保护文物两不误的方法。

下文以小洲村为对象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前言内容(正文用小四号字,宋体),前言应说明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及要达到的要求;简述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或发展概况正文1. 小洲村概况小洲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东南部,是广州“万亩果林”保护区内的村庄,南邻大学城、生物岛,东临牌坊河。

西北与土华相接。

小洲村由海水冲积形成,四面环水,河网纵横,故称“瀛洲”,得名与南汉911-971年,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由于小洲村获得龙舟赛冠军而赢得南汉王御赐红边黄旗,并钦笔在旗上写“瀛洲飞龙”字样。

小洲村现有人口6000余人,90%以上为简姓,小洲村总面积4.5平方千米,其中果园2.7平方千米,水网0.3平方千米。

它具有独特的岭南水乡风格古村落风貌、极具代表性的宗祠建筑耗壳屋等民居和龙舟文化、北帝庙文化。

广州小洲村概况

广州小洲村概况

广州小洲村概况小洲村概况自然海珠区小洲村是广州难得一见的保存比较完整的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已被列为广州市首批14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

作为著名的果树之乡,且处于广州的“南肺”而得以幸存。

而今的小洲村是“广东省生态示范村”,小洲村创办的瀛洲生态公园是“广东省生态示范园”。

1997年,小洲村被评为“海珠十景”之一的“瀛洲叠翠”。

2007年11月荣获“中国乡村旅游最佳古村镇奖”。

进入小洲村的村口,映入眼帘的是那个时代过来人所熟悉的场景,一个公社的大礼堂:“广州郊区,新滘公社,小洲人民礼堂”。

那个火热时代的产物,留给人们多少的记忆。

跟任何农耕村庄一样,小洲村天然醇厚,这里河道回字形环绕,民宅自然呈回字形排开,顺着河道就能走完整座村庄。

还是那“城中村”的特征,马赛克的房子、异乡口音的租客、不得章法的临时棚户……唯有河流的痕迹顽强地保持着古村落原来的格局。

码头、巷道、桥梁、庙宇、宗祠、院落,这些地标性的村建也仍在原地未曾挪动。

村东北的登瀛古渡,这个从水路进入小洲的古码头,如今成了村民休憩纳凉的公共空间。

硕大秋枫树下,透过密叶洒下的细碎光斑,映在古渡的台阶、石凳甚至是古城墙上。

从古渡开始,水陆分离,而陆上的生活却处处蕴含“水”趣。

玉虚宫盘香垂悬,青烟缭绕。

水乡的缘故,这座供奉水神真武帝的道宫终日香火旺盛。

和很多近水村落一样,天后也是小洲村民敬奉的神明。

尽管天后宫宫门紧闭,门口“经济合作社”的过往遗迹仍在,但小洲水乡的特殊信仰和民俗却十分了然。

由五块宽50厘米花岗岩石板铺就桥墩的“娘妈桥”,虽无任何雕饰,却由这简朴素雅的平常见出“天后”(俗称妈娘)在水乡不可或缺的特殊地位。

桥,在小洲村简单而重要,一石横卧,便唤作了细桥、低洲桥……而唯一有围栏的古石桥,就像它的形态一样突出地有着一个好听的名字“翰墨桥”。

这座明代古桥又让水乡在岭南瓜果的馥郁中飘出一缕淡淡书香。

小洲村里更多的祠堂和人居都像幕南简公祠一样悄然变成了艺术工作室。

小洲村古村落的现有旅游资源

小洲村古村落的现有旅游资源

小洲村的资源和特色2000年,广州市政府将小洲村作为广州地区“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列入广州市首批14个历史文化保护区。

小洲村被冠以的称号其它还有:国家级生态村、国内难寻的长河涌村落(10km)、珠江三角洲唯一的风貌典型的果林型岭南水乡、广东生态示范村、广东最美丽乡村、广东自然生态类最美乡村旅游示范区、广州“水乡新八景”等等,而到过此地考察的地理、人文、环保等方面的专家普遍称赞——“北有周庄,南有瀛洲”迄今为止小洲村是广州市内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落。

小洲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美的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宝贵的艺术创作氛围,是开发旅游业的前提和基础。

1、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环境优美是小洲村古村落最突出的特色。

小洲村建村根据古代的堪舆术选址及总体布局,其村落与周围山水和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协调共生,环境优美。

古时小洲村四面环水,房屋都是依水而建。

主要的交通工具为船,为方便靠岸,与河流平行的为街道,与河流垂直的就是巷,家家户户门口都有停泊的码头。

从空中俯瞰,整个村子呈“梳状”,利用了天然的水道。

古人云“树生人水生财”,树多枝繁叶茂也意味着家族兴旺。

所以古人都会在村口、祠堂、码头等地种上树,小洲村内的古树随处可见,每一棵都有悠久的历史。

岭南自古就是盛产佳果的地方,小洲村村民世代以种植水果为生,小洲村也是掩盖在果林中的村子。

“水乡、古树、果林”构成一幅天然和谐的画面,在广州这个现代化都市附近,还保留这一处世外桃源,其价值不言而喻。

2、历史文化悠久虽然小洲村已有千年的历史,但整个村落的规划布局仍脉络分明,保留了百年村庄的尺度肌理和历史文化。

小洲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经过调查,小洲村现有古祠堂公庙、古桥、街巷门、古渡码头、古井、古店铺、古树等119 处古物,保护价值评定为一级的有50 处,占42%; 二级的有63 处,占53%; 三级的有6 处,占5%。

如具有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的古建筑,见证当年商业繁华的商铺店号和商住两用的特色民居,由当地居民就地取材,收集蚝壳,垒砌而成的“蚝壳屋”。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文化意象与价值——以广州市海珠区小洲村为例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文化意象与价值——以广州市海珠区小洲村为例
本期 特别 策划 城 市文 化资 本研 究
Ci t Cul r ptl s a c y t eCa ianRe er h u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 区的文化意象与价值
以广 州 市 海 珠 区小 洲 村 为 例
肖俊 玲
戴 伟 华
摘 要 : 历 史 文 化 保 护 区是 我 国历 史 文 化 遗 产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作 为 广 州 市首 批 历 史 文 化 保 护 区之 一 , 小洲
有 文 化 内 涵 的 构景 方 法 ,阐 发 的是 一 种 典 型 的 以 “ 天 人 合 一 ”哲 学思 想 为指 导 的人 聚 空 间理 念 。 尽 管 由于
万 亩 ,素称 广 州 “ 肺 ” 。 现 在 的村 民主 要 以种 果 为 南
生。
小 洲 村 保 存 了 良好 的 古村 肌 理 ,村 内水 网纵 横 , 古 榕 遮 天 蔽 日 ,十 步 一 桥 ,五 步 一 巷 , “ 间 二 过 三 厢 一 天 井 ” 的 古 民 居 随 处 散 布 ,是 岭 南 水 乡 的杰 出代 表 。整 个 村 落布 局 严 谨 ,中 心 公 园 ( 堂 ) 全 村 的 祠 是 中心 , 民居 和 巷 道 以八 卦状 环 布 。
种 建筑 格 局 得 以完 整 保 留 到 了今 天 。 经 过 数 百 年 历 史 沧 桑 ,小 洲 村 内至 今 留 存着 一 段
5 0多 米 长 的 清 代 古 城 墙 , 1 间 典 型 的 岭 南 古 祠 堂 , 1 8口明 清 时 期 的古 井 ,5 清 代 古 码 头 ,4问 清 代 古 庙 个 宇 ,3 蚝 壳屋 。 这 些承 载 着 历 史 风 霜 的珍 贵 文 化 遗 间 存 ,是 岭 南 文 化 的 见 证 者 。 2 0 年 以 来 , / 洲 村 陆 O0 J 、 续 被 评 为 “ 州市 首 批 1 个 历 史 文 化 保 护 区 之 一 ” 、 广 4 “ 东省 生 态 示 范 村 ” 、 “目前 为止 广 州 城 区 内发 现 广 的最 具 岭 南 水 乡特 色 的 古村 寨 ” 。

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探讨_以广州市小洲村为例

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探讨_以广州市小洲村为例

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探讨_以广州市小洲村为例小洲村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古村落。

该村建成于南宋时期,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广州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小洲村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古文化遗址和传统工艺等,这些都是无法替代的珍贵资源,对于了解和研究广州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利益的冲击,小洲村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消失的风险。

为了保护小洲村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制定一套全面、科学的保护规划。

首先,保护规划应该从对小洲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认识出发。

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小洲村的历史特点和文化内涵,明确其价值所在。

例如,小洲村具有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是研究岭南建筑的宝贵材料,同时也是展示岭南文化的代表之一、通过对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认识,可以明确保护的目标和工作重点。

其次,保护规划应该制定一套有效的保护措施。

这包括加强对古建筑的维修和保养,加强文物和古籍的保护和修复,同时也要对传统技艺和工艺进行保护和传承。

例如,在修缮古建筑时,应该遵循传统建筑的技术和方法,尽可能保持其原始特点和风貌。

在保护传统手工艺时,可以通过设立相关培训班和工作坊,传授技艺给年轻人,确保其传承和发展。

再次,保护规划还应该注重社会参与和公众教育。

通过广泛宣传小洲村的价值和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引导公众关注和参与。

可以组织相关的展览、讲座和研讨会,增强公众的历史文化意识和保护意识。

此外,可以通过建立文化活动和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人来小洲村参观和了解。

最后,保护规划还需要有一套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措施,加强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管理和监督。

建立专门的机构或委员会,负责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同时,应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和社区的合作和沟通,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保护工作的开展。

总之,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任务。

通过以广州市小洲村为例的探讨,我们应该明确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价值和意义,制定一套科学、综合、可行的保护规划,促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都市古村落研究——以广州小洲村为例的开题报告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都市古村落研究——以广州小洲村为例的开题报告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都市古村落研究——以广州小洲村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许多传统古村落逐渐被遗弃而步入衰退状态。

然而,这些地方经历过多年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人文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文化价值和旅游资源。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把主要利益相关者纳入考虑范围,是研究都市古村落的有效方法。

利益相关者包括居民、政府、旅游业者、文化机构、历史学者等。

通过对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的分析,可以制定出有关古村落发展的政策、规划和管理措施。

广州小洲村作为一个典型的古村落,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投资者,但也面临着许多发展问题。

针对这一现状,本研究以广州小洲村为例,通过对利益相关者视角的探索和分析,寻找古村落发展的解决思路,为其他城市的古村落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研究目的及内容1. 研究目的(1)通过对广州小洲村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的探析,掌握其发展方向。

(2)分析古村落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探讨古村落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措施。

2. 研究内容(1)古村落的定义和特点。

(2)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古村落的发展研究。

(3)广州小洲村的历史和现状。

(4)广州小洲村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5)广州小洲村古村落的发展模式。

(6)广州小洲村古村落的管理措施。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对广州小洲村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研究古村落发展模式和管理措施,总结经验和提出建议。

四、预期研究结果及贡献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都市古村落研究,以广州小洲村为例,对古村落的管理和发展提出了一些新思路和新方法。

预计本研究的贡献如下:(1)通过深入研究古村落的利益相关者,深入了解其需求和期望,为制定合理的古村落管理政策、规划和措施提供参考。

(2)分析古村落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提出解决方案和应对策略,促进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3)以广州小洲村为例,探讨了一种基于专业管理的古村落发展模式,对其他城市的古村落管理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小洲村:隐藏在闹市中的文艺古村落

小洲村:隐藏在闹市中的文艺古村落

小洲村:隐藏在闹市中的文艺古村落小洲村:隐藏在闹市中的文艺古村落(2012-05-08 08:01:05)标签:分类:文化中国广州古村落小洲村文艺旅游我觉得我以后每看到非洲菊,都会想起小洲村。

以前读书的时候,这个村落闻所未闻,最近几年,也不知道哪阵风吹的,突然大家都知道了这么一个好所在。

古村落,在广州市区,真的是弥足珍贵。

不过小洲村已经不稀奇,很多艺术家在那里驻足,虽然有人还是批判这个村子有点不伦不类。

我只能说,他是没看到亮点而已。

这次捕捉了一百多张图片,但回到家才发现我所到之处还不是全部。

精选了一百多张图,大家打开的时候稍等一会,可以先去喝杯茶哦。

越往下越精彩,大家记得要耐心看完哦至于小洲村的历史,网上资料也很多,不想再重复叙述,我就来个看图说话吧。

希望来广州旅游的朋友们,不要错过这个隐藏在闹市中的文艺小清新古村落。

★荒废的船只依然停留在河涌上,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小桥流水人家★虽然河涌搁浅,但水乡的风貌依然在。

★河涌延绵到村子外面,附近都是一些农家饭庄。

很多人喜欢过来吃饭。

★村口卖菜的老婆婆。

★村口:龙眼梳,胃酸胃胀胃疼,包治哦。

★正是香蕉和杨桃成熟时。

★通往村口的天桥,俨然成了一个水果市场。

★顺得人家,老板是顺德人吧,名字起得真好。

★到村口了,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省古村落的牌匾。

★虽然桥是新建的,但在大树和溪水的辉映下,还是显得非常和谐。

★村口售卖的石榴干,我晓得石榴对糖尿病好,没想到还做成干煲水喝的。

★秘制牛杂。

龟苓膏。

★棉花糖★豆腐花、萝卜酸,应有尽有。

★始建于明末清初年间的简氏宗祠,建筑有着岭南宗祠特色。

★宗祠内免费参观,古色古香。

★临街靠水的小露台★墙壁上从空葡萄酒瓶里长出的绿萝。

★制成干花的薰衣草,你会喜欢吗★茂记饼铺,田子丰手工坊★饼铺里自制的蜜糖黄皮,生津止渴。

★饼铺当然是卖饼了,这种乡下的炒米饼,是童年时候的大爱了,还有做饼子的模子卖。

★幽幽小巷通向蚝壳屋和小洲礼堂★黄色的建筑就是小洲人民礼堂了,若是在这里拍婚纱照,也别有风味。

小洲村建筑现状分析报告

小洲村建筑现状分析报告

小洲村建筑现状分析报告1. 建筑发展背景小洲村位于中国某省某市的乡村地区,地处山区,交通不便。

该村的建筑发展起源于几十年前的农村改革浪潮,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建筑也逐渐得到改善。

2. 建筑类型分析在小洲村,主要的建筑类型包括农房、公共建筑和旅游设施。

2.1 农房农房是小洲村主要的居住建筑。

在过去,农房多采用传统的土木结构,外墙多为土坯墙或砖石结构。

然而,随着现代化建筑材料的引入,越来越多的农房采用砖混结构或钢混结构建造,墙壁也换成了砖石或水泥涂料。

2.2 公共建筑小洲村还有一些公共建筑,如学校、卫生院和村委会等。

这些建筑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形式简单、实用。

2.3 旅游设施近年来,小洲村的旅游业发展迅猛,村里修建了一些旅游设施,如农家乐和客栈等。

这些设施多采用木质结构,建筑风格追求自然和谐。

3. 建筑结构特点在小洲村的建筑中,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结构特点:3.1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尽管小洲村的建筑发展迅猛,但在大部分村民心中仍然保持着对传统建筑的热爱和尊重。

因此,许多建筑仍然保留了传统的建筑风格和元素,如斗拱、雕花和剪黏等。

这种传统与现代建筑风格的结合,使得小洲村的建筑独具特色。

3.2 注重节能环保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小洲村的建筑也开始注重节能环保。

许多新建筑采用了节能材料和设计,如太阳能热水器、屋顶绿化和隔热材料等,既降低了建筑的能耗,又保护了环境。

3.3 小尺度、灵活性强由于山区地形复杂,小洲村的建筑大多数是小尺度的独立建筑。

这种小尺度的建筑不仅使得建造成本较低,还便于村民进行灵活的房屋改建和扩建,以适应不同的需求。

4. 建筑问题与改进尽管小洲村的建筑发展迅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4.1 建筑质量不稳定由于山区地质条件较为复杂,一些农房和公共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存在质量问题。

为了确保建筑的安全和稳定,需要加强对建筑质量的监督和管理。

4.2 建筑设计单一尽管小洲村的建筑风格独特,但当前的建筑设计仍然较为单一。

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探讨_以广州市小洲村为例

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探讨_以广州市小洲村为例

规划设计DESIGN[摘 要]通过对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相关概念的明晰,提出保护规划编制的重点是“控制线”的划定。

在规划内容上,建筑保护图则与环境要素保护图则是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在规划实施上,只有将保护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保护规划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规划管理;广州市[文章编号]1006-0022(2008)12-0071-05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BExploration of Conservation Planning for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servation Districts: A Case Studyof Xiaozhou Village in Guangzhou/Sun Xiang[Abstract] By clarifying the concepts related to the conservation planning for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servation districts,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key to the conservation planning is to define the “Control Line”. In terms of planning contents, the historical architecture conservation plan and environmental elements conservation plan constitut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conservation pla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servation districts. In terms of planning realization, the conservation plans can only work most efficiently when the planning is properly combined with the planning administration.[Key word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servation district, Conservation planning,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Guangzhou city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探讨 —以广州市小洲村为例□ 孙 翔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标志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的创立,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随之得到了重视。

从居民意向看小洲村保护问题及政策建议

从居民意向看小洲村保护问题及政策建议

从居民意向看小洲村保护问题及政策建议摘要:历史建筑从来就离不开人们的生活,小洲村历史建筑群的发展与保护更离不开当地的居民。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试图从当地居民的视角去观察小洲村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经济补偿和政策规范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历史建筑、居民意向、政策建议人创造了建筑,反过来,建筑又影响人们的生活[1]。

历史建筑价值的发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使用息息相关。

我们对小洲村进行了多次走访和调研,并对当地历史建筑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历史建筑的真实感受,全面了解历史建筑的现状,以及居民对小洲村被评为历史建筑和环境最真实的想法。

1 调查目的为了更充分地了解小洲村村民的意向,以更好地对历史建筑保护的方向提出建议,围绕本次项目的研究内容,调查的目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1 了解小洲村居民对于将私有房屋评定为历史建筑的意愿小洲村的村民是小洲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洲村建筑的大部分所有者。

是否能被评定为历史建筑,小洲村居民的意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研究如何对小洲村进行更好的保护,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居民是否认同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以及是否愿意将自有的房屋评为历史建筑。

1.2 了解小洲村居民产生意愿的原因只有知道为什么小洲村居民愿意或者不愿意将私有房屋评定为历史建筑,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才能清楚地知道要怎么做才能够更好地保护小洲村的建筑同时又能维护到居民的利益。

1.3 了解居民对小洲村建筑的现状看法为了能与居民达成共识、共同维护小洲村的古建筑,我们需要知道居民对其居住地现今保存情况的看法、以及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只有具体深入地了解居民在这方面的认识,才能够确定保护的方向。

2 调查形式和内容为了更加全面准确地反应居民最真实的想法,我们采取了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

同时结合当地原居民特点,问卷设计直白化、生活化,访谈则采取一对一语言当地化的方式,贴近当地居民。

问卷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部分:a.小洲村历史建筑的居住环境。

小洲村

小洲村

艺术村-小洲村旅游资源调查报告一、绪论(一)背景和目的:小洲村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生态村”,在不久前,又被评为“广东省及旅游特色村”。

小洲村是珠江几千年来冲击形成的,有“文化名城古村”、“广东最美丽乡村”的美誉。

一进小洲村,随处可见古诗里所描写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

宁静的村庄,麻石铺砌的街巷,小桥流水,与倚着河涌而建的民宅相交辉映。

村内绿叶婆娑,百年以上的古榕树比比皆是,河涌蜿蜒交错,庄重的祠堂规整有序,还有造型各异的小桥。

整个小洲村就像被大树包围的一片绿洲,散发着浓郁的岭南水乡风情。

目前,村里聚集的艺术家已有四十多位,这里成为艺术家们寻觅创作灵感、写生、摄影的首选之地。

慕名而来,除艺术家们选择在此地创作之外,来自各地的“未来艺术家”、“未来设计师”也纷纷驻足此地,他们,带着梦想而来……小洲村一个高考艺术生的栖居之地。

现在我读大三,前几年我也是“未来艺术家”、“未来设计师”的其中一员,住在小洲村历时3个月多的美术培训,然后参加美术联考。

各大画室、书社、美术工作室,在村里的各个角落都很容易见到,几乎是一步一个,两步三个啊。

而这些文人的聚集地,不仅成为当地村民休闲的好去处外,更是成为很多外来游客的“风景区”,因为,小洲村的画室等地,是可以参观的。

不过,记住,可别打扰了艺术家们创造的灵感啊。

这样一个美丽的村庄,人们所重视的程度以及旅客的忠诚度,这就是我这次的调查目的。

广东省古村落——小洲村调查方法:问卷形式,实地考察调查对象:小洲村游客,以及本校设计类专业的学生(二)小洲村古村落的现有旅游资源1、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环境优美是小洲村古村落最突出的特色。

小洲村建村根据古代的堪舆术选址及总体布局,其村落与周围山水和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协调共生,环境优美。

古时小洲村四面环水,房屋都是依水而建。

主要的交通工具为船,为方便靠岸,与河流平行的为街道,与河流垂直的就是巷,家家户户门口都有停泊的码头。

小洲村探访

小洲村探访

小洲村探访2008发现广州·小洲村一次在ABBS上随意地打开几个帖子,图片上别样绚丽的绿,环绕村间的流水,青石板桥,幽静的小巷,蚌壳砌筑的蚝屋,以及其背后的历史文脉,每一样元素都吸引着我,于是记住了这样一个名字:小洲村。

一番搜索之后,发现这样的村落竟然就位于广州大学城附近,交通颇为方便。

不禁欣喜,立刻相约同伴,前去寻访。

此村始建于元末明初,至今保存着众多古祠庙,村落格局、街巷肌理较完整且具有传统人居聚落特色。

已被广州市定为首批“历史文化保护区”。

此地古称瀛洲,由海水冲击形成,故村内水道纵横,并随潮起潮落而枯盈。

因此大大小小、各式各样50多座石桥。

石柱桥、石板桥、石栏桥、石拱桥就成了这里的特色之一。

坐落在河道第一个弯位的翰墨桥,是全村惟一一座有矮矮石护栏的桥,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此屋名为“蚝屋”,祖辈村民就地取材,从海岸沙堤中掘出大量蚝壳,建造房子。

冬暖夏凉,而且不积雨水,不怕虫蛀,很适合岭南的气候。

“蚝壳屋”在小洲曾经多达百余间,如今大部分已被拆毁,据说仅余2间。

以上便是出发之前我们所掌握的古村资料。

而来到实地,一则没见到地图,因此不知河道如何走向,随意在村中游走,只知道确实是阡陌交通,有如迷宫。

二则言语不通,所以走进村子,无论村民向我们搭话,微笑,还是询问,一律频频报以傻傻的憨笑、点头,然后自走自的路。

迫不得已向人询问之时,也是十有九句听不懂的。

只得胡乱走来。

村子的规模很大,在原有古村的基础上向外发展起新村。

集市,商店,新的房屋,以及一些大型的公共场所均建于此。

绕过联排密集的现代房屋,河道跟石桥出现在眼前了。

沿着河道走来,夹岸两侧绿树成荫,主干虬曲蜿蜒,枝叶遮蔽了整条河道、街巷。

各街道开端尽头均以牌坊标志,在这些石牌坊的梁架门槛上,可以见到有凿出的凹槽,上圆下方。

猜测应是原有类似木条板的门,可能在古时夜间各里坊皆有关门之制。

至于为何上圆下方就不得而知了。

再向前走,本来狭窄的街道忽然宽敞,右侧的建筑向后退进,留出了一小片广场,正对一座祠堂。

小洲村的整体格局与空间形态初探

小洲村的整体格局与空间形态初探

小洲村的整体格局与空问形态初探;。

遵豫;卓柳盈①摘要小洲村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区东南的近入海口处,居“南肺”万亩果园中心地带。

作为广州地区“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是岭南传统村落梳式布局模式与珠三角水网密布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典型。

本文结合小洲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发展,对村落的整体格局和空间形态作了初步研究,尤其强调了水系网络对水乡村落空间形态形成的作用。

关键词水林村三位一体一、总体特色小洲村也称瀛洲,始建于元末明初,历今约七百年。

地理区位在广州市“南肺”——海珠区东南端万亩果园(约1200公顷)的中心地带,古村选址于城郊近人海口处的“讷位”,四面环水,形似小岛,故称小洲。

2000年,广州f前政府将小洲村作为“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列入广州市首批14个历史文化保护区。

小洲村被冠以的其他称号还有:国家级生态村、国内难寻的长河涌村落 (10km)、珠江三角洲唯一的风貌典型的果林型岭南水乡、广东生态示范村、广东最美丽乡村、广东自然生态类最美乡村旅游示范区、广州“水乡新八景”等等,而到过此地考察的地理、人文、环保等方面的专家普遍称赞——“北有周庄,南有瀛洲”。

“保护区内大部分建筑物已残破不堪,且破旧的民宅并没有太多的保护价值,但小洲村内纵横交错的水道、青石板铺成的小巷、完整的古村落格局甚至是闲散的村民生活气息都是小洲村内值得珍视的遗产,被誉为‘广州最后的小桥流水’。

”②165①卓柳盈,华南理1-大学建筑学院硕j:研究生,E—mail:zhuoliuying@163.com.②孙期.历I殳文化保护K保护规划编制【:作探讨——以广州市小洲村为例[J].规划师,2()08,(12,24)二、水、林、村三位一体的整体格局势么1.村落规模现村域总面积约400公顷,其中果园270公顷(包含广州市最大的果林农业生态公园——瀛洲生态公园),水网30公顷。

2009年8月12日,广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发展策略岭.委员会2009年第七次会议通过的《广州市海珠区小洲村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此次碍。

古村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研究以小洲村为例

古村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研究以小洲村为例

还需要注意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保护好自然环境、维护当地居民的权 益,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城市化对传统文化和自然生态造成破坏。要注重保持传 统文化的原汁原味,避免过度商业化带来的同质化问题。最后,应加强国际合 作与交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不断提高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创 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2、产业链不完善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完整的产业链支持。然而,目前小洲村的产业链尚不 完善,缺乏专业的策划、营销、经纪等环节,导致产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3、人才短缺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然而,目前小洲村的人才储备不足, 尤其是高端人才短缺,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小洲村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的解决方案
二、文化创意产业对村落祠堂公 共空间的影响
1、促进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于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具有积极的影响。在小洲 村,许多古老的祠堂得到了修缮和保护,这得益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通过 将历史文化元素与现代创意相结合,小洲村的文化产品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 色,同时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进一步推动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2区的凝聚力。在村落祠堂公共空间,居民 可以共同参与文化创意活动,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此外,文化创意产 业还为社区带来了许多就业机会,居民可以通过从事相关工作获得经济收益, 从而更加社区的发展。
3、推动经济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于小洲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开 发文化产品、举办文化活动等,小洲村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 展。例如,当地的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 多的创业机会和经济收益。
参考内容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推动城市和 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次演示以广州小洲村为例,探讨文化创意产业对村落 祠堂公共空间的影响,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广州小洲村历史建筑群调研报告

广州小洲村历史建筑群调研报告

广州小洲村历史建筑群调研报告第一篇:广州小洲村历史建筑群调研报告广州小洲村历史建筑群调研报告调研人员--调研时间 2009年10月8日小洲村概况小洲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东南部,是广州“万亩果园”保护区内的村庄,面积4.5平方公里。

始建于元末明初,是目前为止广州城区内发现的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

它有独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风貌、极具代表性的宗祠建筑蚝壳屋等民居和龙舟文化、北帝庙文化。

【figure0.小洲村规划底图1】小洲村村落格局演变大致经历了起源-发展-成熟-拓展四个主要阶段,最终成为现在我们看到的格局。

小洲村因水而生,由水而名。

故村民的生活方式与其息息相关。

村民的房屋大多依水而建;最初交通方式也以水为路,以舟为车。

村中道路大都与水垂直,沿涌有大街贯通。

过珠江水道,村民可以乘船到广州、番禺等地,甚至出海。

小洲村传统的生存方式是农耕,种植一些粮食作物和果树等。

其中种植果树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小洲村河网纵横,绿树成荫。

村民农闲时刻最喜欢的就是在河边树下聊天嬉戏,现在仍然保留这一传统.【figure1.小洲村环水而建,绿树成荫,村民多在树下乘凉休憩】小洲村建筑历史分析一,小洲村村落历史演变小洲村村落格局演变大致经历了起源-发展-成熟-拓展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开村到明初-以华台山为中心的村落起源期小洲村东约有一座低丘,名为华台山,高16.31 米,山上原有一座小亭,在文革中被毁。

据村民介绍小洲村最早的房屋就建于山的周边,这一说法可以在有关的历史记载中得到验证。

华台山当时为水中小岛,小洲村的先人只能选择地势较高处定居,这是符合村落选址一般原则的。

后来由于不断的冲积和淤积,河道变窄,村域面积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今天的格局。

【figure2.小洲村前期格局发展图】第二阶段:明初到清初-村落缓慢发展期现存历史建筑中的天后宫、北帝庙、西溪简公祠、简氏大宗祠等大都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形成的,这些建筑集中分布在拱北大街沿线,因此拱北大街应是当时最重要的街道,说明明末清初的小洲村发展已经相对比较成熟。

小洲村

小洲村

广州“民俗博物馆”小洲村参观报告小洲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东南部,是广州“万亩果园”保护区内的村庄,面积4.5平方公里,南临大学城、生物岛,四面环水,河网纵横,形似小岛,古称“瀛洲”。

小洲村从元朝开村,是具有1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村。

果林面积270公顷,水网面积30公顷,是岭南最具特色的水乡,到过此地考察的地理、人文、环保等方面的专家普遍称赞――“北有周庄,南有瀛洲”。

怀着期待,2011年3月26日上午,我走进了这个在大都市里极具特色的小村落——小洲村。

一.参观的目的及意义2000年12月,小洲村作为“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被广州市政府列入首批历史文化保护区。

还先后被列入省级生态示范村、广州“水乡新八景”、广东省自然生态类最美乡村旅游示范区、广东最美丽乡村等。

参观小洲村既加深了对广东历史发展的了解,同时,岭南水乡的传统建筑、特色民俗会让你感受到纯正质朴的南粤民风,品味历史,学习历史,扩展见识;又进一步陶冶自身的人文情操,深入感悟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全面发展。

二.参观实践进行时位于广州万亩果园中心地带的海珠区小洲村,这里至今仍保留着岭南水乡最后的小桥流水人家,走进小洲村,就好像走进了一座民俗博物馆。

面对高楼林立的大都市,我的心却时时向往着船只与江水互相交融的旖旎风情,还有小巷里轻轻敲击的木屐声。

于是,我走进了久经盛誉的小洲村。

小洲村始建于元末明初,是目前为止广州城区内发现的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

(一).生态小洲,小洲添新绿宁静的村庄,麻石板铺砌的街巷,造型各异的小桥横枕河涌之上,与倚着河涌而建的民宅交相辉映。

河涌蜿蜒交错,水道潮起潮落。

小洲村被绿洲、果园包围,村内绿树成荫,古树参天。

庄重的祠堂规整有序,古今民居簇拥、穿插其测,散发着浓郁的岭南水乡风情。

小洲村素有“岭南水果之乡”的美誉,杨桃、木瓜、番石榴、龙眼、黄皮等被称为“小洲五美”。

小洲村以其独有的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生产果林为基础,开拓生态农业生产模式研究,开发观光农业,建成了广州市第一个以绿色生态为主题的公园―瀛洲生态公园,融合生产、科研、观光等多种功能,自1998年12月对外开放以来至2006年共接待89.1万余人(次),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1.1万人(次),为现代化城市农业向高层次发展探索了道路。

例析小洲村现状与规划失控问题

例析小洲村现状与规划失控问题

例析小洲村现状与规划失控问题1 小洲村概况小洲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东南隅,南临广州大学城、生物岛,四面被河涌包围,形似小岛,古称“瀛洲”。

村东、西、北三面皆有快速路穿过。

2000年,小洲村作为“目前为止广州市城区内发现的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被列为广州市首批16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

到过此地考察的地理、人文、环保等方面的专家普遍称赞——“北有周庄,南有瀛洲” 。

2 小洲村现状2.1 小洲村建筑现状小洲村的整体建筑风格保持了历史文化村落的特色,村内历史建筑体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筑风格和样式,主要特点为:小面宽,大进深;空间高敞,通透;墙体薄,屋面薄。

(1)公共建筑:保护区内的公共建筑大多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对此村民对部分公共建筑做了相应的修缮,而结果却多有不同。

对于区内最主要的公建简氏宗祠的修建情况较好,基本保留了原有建筑的特色,恰当的修缮和保护,使其重获生机。

(2)民居建筑:民居的居住环境普遍较差。

其中传统的岭南民居,如蚝壳屋,因部分村民有意识地保存历史元素,使其得以保留。

但由于经济等因素的趋势,仍有部分老民居受到破坏,甚至是拆毁。

2.2 小洲村现有肌理及道路现状小洲村是典型的梳式布局和网形水乡的结合体,路网走向随水而布,基本垂直于河涌。

笔者现场勘察发现,小洲村内靠近外围的沿河旅游线路的街巷,大多做了较好的保护,整修过的街巷虽然仅靠青砖贴面覆盖原有破败墙面,与原有特色有所出入,但其保持了原有的尺度和高宽比,在空间感受上与历史做了呼应。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缺乏有力的控制手段外加居民保护意识薄弱,小洲村的违章建筑如雨后春笋,民居的整体保护情况不容乐观。

2.3 小洲村业态现状规划对于小洲村的产业结构描述为:第二产业为主导;商业服务业发展较快;生态农业初具规模。

而现实状况则是另一番景象:小洲村附近的艺术培训机构开业比较多,但内容单一,缺乏统一管理,各画室自成体系,室外环境较差。

商业设施,如书吧、咖啡店等,较为零散,不成规模,门面冷清。

小洲村

小洲村

1.小洲村1.历史&地标小洲村始建于元末明初,至今保存着众多古祠庙,村落格局、街巷肌理较完整且具有传统人居聚落特色,已被广州市定为首批“历史文化保护区”。

村内水道纵横,有各种石桥50多座。

石柱桥、石板桥、石栏桥、石拱桥成了这里的特色之一。

村内还有大量的明、清、民国期间的建筑,如司马府第、三帝庙、泗海公祠、清代商业街、登瀛古码头等。

祠堂一角用蚝壳砌成的墙村里最奇特的建筑是蚝壳屋,建筑材料主要是蚝壳,是从沙堤里就地取材的,以两两并排的组合方式,再拌上黄泥砌成,是岭南曾经“沧海桑田”的见证物。

蚝壳屋至少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证明小洲村所处的地方以前是一片汪洋。

原来这里的蚝壳屋是有一百多间的。

经长年累月的风雨侵蚀,蚝壳已全部外露,坑坑洼洼的,但是整座房屋给人特别的震撼感觉,能从中领悟到古村民的智慧。

那时他们住在这样的房屋里,过着冬暖夏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或渔民生活。

香火不绝成于“人民公社”时期的礼堂:2.小洲村玩法(1)动:烧烤&农家乐烧烤场地:有一个大自然烧烤场,是比较热门的烧烤地方,价钱可以直接打电话去问一下,价格是烧烤人数而定购物攻略:盛产木瓜跟杨桃的,可以亲手摘(2)静:小洲村画室政府近年来着意打造的“画家村”。

村庄四面环水,河网纵横,古称“瀛洲”,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吸引了近100位艺术家在这里居住或设立工作室。

远离城市中心喧嚣的画家们,来到小洲村静享雅趣、潜心作画并以艺会友,共享艺术清音。

还有人在跨越近半个世纪后在此再聚师生之缘,共同生活,一起创作。

3.未来发展规划2009年8月12日,《小洲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在广州市规委会会议上获全票通过,这个被誉为“岭南水乡,瀛洲古寨”的村落有望得到更好的保护!根据规划,“街—河—街”、“街—河—屋”、“屋—河—屋”三种小洲村的临水空间特色街道将被重点保护,而简氏大宗祠、天后宫和玉虚宫三处建筑也将作重点的测绘及保护复原设计。

重点保护临水特色街道按划定的历史文化保护区面积为5.1公顷,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面积为9.2公顷,环境协调区面积为15.9公顷。

初一话题作文:小洲村历史调查报告_1000字

初一话题作文:小洲村历史调查报告_1000字

小洲村历史调查报告_1000字小洲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东南端,南临珠江南河道,隔江与番禺相望,东临牌坊河,峙对官洲岛和仑头,西北与土华村相接。

小洲是珠江几千年来冲积形成的,面积达6013。

8亩,境内河涌长达10公里。

村民世代以种果为生,果树成片,瀛洲生态公园与附近的果林共约2万亩,素有广州“南肺”之称。

公园旁边有座已经荒废了的祠堂,祠堂的广场全部用条形青石板铺就,一踏上麻石时,脚步声由地小洲风貌面往下传送,回音沉闷悠长,让人从心里油然生出虔诚来;祠堂里高高的柱梁,给人造成无形的心理暗示,不能不以一种朝圣的心情面对里面的事物;祠堂的石板缝里长满杂草,里面没有任何摆设,正堂上的雕花素雅自然,墙壁间仿佛写满了光阴的故事;祠堂高翘的屋檐,依稀可见当年雄伟俊俏的风采。

这一切都引发着我们对先民们生活的想象,他们在重大的节日里聚集在祠堂中,或祭祀神明祖先,或商议村中事务。

村里最奇特的建筑是蚝壳屋,建筑材料主要是蚝壳,是从沙堤里就地取材的,以两两并排的组合方式,再拌上黄泥砌成,是岭南曾经“沧海桑田”的见证物。

蚝壳屋至少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证明小洲村所处的地方以前是一片汪洋。

原来这里的蚝壳屋是有一百多间的。

经长年累月的风雨侵蚀,蚝壳已全部外露,坑坑洼洼的,但是整座房屋给人特别的震撼感觉,能从中领悟到古村民的智慧。

那时他们住在这样的房屋里,过着冬暖夏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或渔民生活。

小洲村本数据****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小洲村河道环绕,巷巷相连,古木郁郁葱葱,河中停泊着小木船,河水经年累月拍打着古码头。

只是在这代表岭南水乡特色的小桥流水、青砖青瓦的淡雅画卷里,却跳跃着众多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小洲村历史建筑群调研报告调研人员--调研时间2009年10月8日小洲村概况小洲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东南部,是广州“万亩果园”保护区内的村庄,面积4.5平方公里。

始建于元末明初,是目前为止广州城区内发现的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

它有独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风貌、极具代表性的宗祠建筑蚝壳屋等民居和龙舟文化、北帝庙文化。

【figure0.小洲村规划底图1】小洲村村落格局演变大致经历了起源-发展-成熟-拓展四个主要阶段,最终成为现在我们看到的格局。

小洲村因水而生,由水而名。

故村民的生活方式与其息息相关。

村民的房屋大多依水而建;最初交通方式也以水为路,以舟为车。

村中道路大都与水垂直,沿涌有大街贯通。

过珠江水道,村民可以乘船到广州、番禺等地,甚至出海。

小洲村传统的生存方式是农耕,种植一些粮食作物和果树等。

其中种植果树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小洲村河网纵横,绿树成荫。

村民农闲时刻最喜欢的就是在河边树下聊天嬉戏,现在仍然保留这一传统.【figure1.小洲村环水而建,绿树成荫,村民多在树下乘凉休憩】小洲村建筑历史分析一,小洲村村落历史演变小洲村村落格局演变大致经历了起源-发展-成熟-拓展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开村到明初-以华台山为中心的村落起源期小洲村东约有一座低丘,名为华台山,高16.31 米,山上原有一座小亭,在文革中被毁。

据村民介绍小洲村最早的房屋就建于山的周边,这一说法可以在有关的历史记载中得到验证。

华台山当时为水中小岛,小洲村的先人只能选择地势较高处定居,这是符合村落选址一般原则的。

后来由于不断的冲积和淤积,河道变窄,村域面积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今天的格局。

【figure2.小洲村前期格局发展图1】第二阶段:明初到清初-村落缓慢发展期现存历史建筑中的天后宫、北帝庙、西溪简公祠、简氏大宗祠等大都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形成的,这些建筑集中分布在拱北大街沿线,因此拱北大街应是当时最重要的街道,说明明末清初的小洲村发展已经相对比较成熟。

据史料记载,村中现存最大的宗族简氏宗族的发展是从明代开始的。

简氏主要分为两支迁入小洲村。

一支为东源公,是在明初迁入,这一支的祠堂东源公位于东源大街附近,为“其慎堂”,但现在已经被损毁,原址另建了民居;另一支是西溪公,是在明成化年间迁入,这一支的祠堂为西溪简公祠,又称“受经堂”,位于西江涌东岸的西约大街。

第三阶段:清初到建国前——村落成熟时期据《广州市志》记载,宋末元初到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小洲人口仅增加了37 万。

明末清初,由于战乱,人口大损。

小洲村也不例外。

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政府在广州设置粤海关,并在距离小洲村 2 公里左右的黄埔村酱园码头设立黄埔挂号口,是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

康熙五十年(1711),清政府推行“摊丁入亩”政策,下令“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两个因素促进了小洲村人口的迅速增长。

简氏一族在这一时期发展壮大,逐步成为村落的主要力量,居住地域也发展到了村中心区域。

小洲村商业贸易在黄埔村的带动下开始繁荣,在最靠近珠江口的华台山西北侧形成了登瀛码头和登瀛大街。

据《小洲村史》,清初登瀛大街已经是小洲村最繁华的街道,街道两侧商贾林立,热闹非凡。

村民住宅也向登瀛大街两侧集聚。

原西溪简氏和简氏大宗祠附近区域也得到了较大发展,村落日趋成熟。

天后宫、玉虚宫等庙宇也是当时小洲村的繁华所在,香火十分旺盛,北帝诞大约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流传下来。

同时,明末清初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盗贼和匪患严重,简氏族人不得不在古码头边上修建城墙,以保卫家园。

古城墙上的洞眼至今犹存。

【figure3.小洲村中期格局演变图1】第四阶段:建国后至今——村落拓展时期这段时期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改革开放前的缓慢发展时期,二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大拓展时期。

解放以后,小洲村分田到户,原地主和资本家的房子都分给了佃农和长工,每户都有了固定的宅基地。

大部分旧村居得到更新,西区靠近西江涌的部分和东区在这一时期发展较快,东源公就在这个时期的更新中遭到破坏。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是小洲村历史上发展最快、拓展幅度最大的时期。

村民纷纷改建旧宅,并向西、南、北三面拓展居住区。

现存的大量楼房都是在这一时期建设起来的,约占旧区的一半以上。

尤其是90 年代以后,随着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村区内的宅基地建设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需求,于是跨过瀛洲路开辟了新的住宅区,村南北两端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村落规模得到空前地拓展。

同时,小洲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引起了众多艺术家的居住兴致,在瀛洲路以西的西江涌边建设了“艺术村”。

但这个时期也是对旧区更新较快的时期,村内部分历史建筑遭到破坏,村落的保护也开始提上议事日程。

【figure4.小洲村后期格局演变图1】小洲村目前的建设呈现为两种风貌。

(1)旧村风貌小洲村旧村主要指形成于以华台山为中心、西江涌以东、河涌环绕的区域。

村的建设呈现出圈层式蔓延的历史痕迹。

旧村内部建设密度大,街巷狭窄,建筑质量较差,以1~2 层住宅为主,部分建筑已空置或坍塌。

【figure5.已部分坍塌的房屋】(2)新村风貌新村是指八十年代以后小洲村民在瀛洲路西侧及村南、北端建设的新住区。

新村建筑密度比旧区稍小,户均建筑面积较大,路网格局整齐,建筑质量较好,基本为4~6 层住宅,其中艺术村为代表。

【figure6.小洲村新区】二,小洲村建筑空间分析街巷空间特色小洲村的临水街巷呈现出岭南水乡的特色,充分体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场景。

百年老树与树荫下休憩娱乐的老人、在水中玩耍嬉戏的小孩、老人旁边忠实等待的狗,呈现了一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

在广州这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小洲村特有的临水空间保留了古朴、安逸、回归自然的古村落特色。

河涌绕村,小桥到处可见。

小洲村临水的街巷大致体现出三种形态。

第一种是最能体现水乡特色的“街—河—街”【figure1】的临水空间形态,以细桥大街一河两岸最具有代表性。

第二种是“街—河—屋”的临水空间形态【figure1】,两边的街巷有一边是临水的石板路,另一边是建在水边的房屋,体现了典型的岭南水乡水上人家的特色。

如新路大街一带。

第三种是“屋—河—屋”形式的临水街道,这种街道临水的一面是完全封闭的,只有零散的门前小巷通到水边,完全体现了水上人家的传统风貌特色。

如细桥直街和低洲大街。

而上述三种临水街巷的空间形态又是相互交叉的,灵活多变的。

建筑平立面特点小洲村的建筑类型按照年代可据以下分类:(1)明代建筑主要为村中遗留下来的旧祠堂及庙宇,有简氏大宗祠、东池祖、西溪简公祠、粤梅祖、慕南祖、天后宫及北帝庙等七幢。

(2)清代建筑主要为部分祠堂、庙宇与民居。

属于清代的祠堂有瀛山简公祠、泗海公祠、穗侨简公祠、新厅、吕山祖等5 处;庙宇有简公佛、三帝庙等2 处。

属于清代的民居有司马府第等71 处。

(3)民国时期建筑主要以民居为主。

多为体量较小的、砖木石结构、坡屋顶、青砖材料的传统民居建筑。

(4)解放后~80 年代建筑从现状调研来看,解放后到八十年代这段时期小洲旧村有部分的更新和建设,这个时期的建筑多为平屋顶、砖混结构建筑。

(5)80 年代以后建筑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的平屋顶建筑。

(6)其他建筑这类建筑主要是村中的一些临时搭建用房、牲畜用房等,其年代不可考。

建筑风貌小洲村重点规划范围内主要建筑类型有两大类:公共建筑和民居。

公共建筑主要为村民公用的祠堂、庙宇、会堂等;民居主要为纯住宅及商住结合的住宅。

小洲村内历史建筑体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筑风格和样式,主要特点为:①小面宽,大进深;②空间高敞,通透;③墙体薄,屋面薄。

(1)空间形式小洲村内历史建筑的空间形式主要有四种:一种为大型祠堂,如简氏大宗祠、西溪简公祠,平面形式为三进三开间两侧廊,中轴线布局,三进依次是头门、享堂和寝堂;第二种由祖先故居演变而来的祠堂及民居大宅,其平面形式为三间两廊一天井,如慕南公祠、四海公祠、瀛山简公祠、司马府第等;第三种为普通村民住宅,平面形式多为一间一天井和两间两廊一天井;第四种为商住结合的住宅,平面形式多为一间或两间,采用前铺后居或下铺上居的形式,面街立面为大面积拼木板的铺头装,主要分布于登瀛大街和拱北大街。

(2)结构形式一般而言,大型祠堂均为砖木石结构,由民居演变的祠堂多为砖木结构。

一般为“大木小作”构架,不施斗拱,仅少量建筑檐下用插拱,以瓜柱承檩。

普通传统民居多为砖木结构,采用山墙直接承檩的结构形式。

【figure7简氏宗祠砖木石结构】【figure8.普通民居砖木结构】立面分析:富有特点的建筑类型——蚝壳屋与锅耳屋(1)蚝壳屋在小洲村,最有特色的一道风景就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蚝壳屋”。

小洲的祖辈村民就地取材,从海岸沙堤中掘出大量蚝壳,建造房子。

据说,用这种方式构建的屋子,冬暖夏凉,而且不积雨水,不怕虫蛀,很适合岭南的气候。

蚝壳屋的建筑材料主要是蚝壳,是从沙堤里就地取材的,以两两并排的组合方式,再拌上黄泥而砌成的,是岭南曾经“苍海桑田”的见证物。

蚝壳屋至少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

【figure9.蚝壳屋1】(2)锅耳屋锅耳屋因其山墙形似锅耳而得名,有些起翘,有些不起翘,通常锅耳山墙伴有精美的灰雕和灰塑,部分宗祠也有锅耳山墙。

平面分析:祠堂与普通古民居(1)简氏宗祠:简氏宗祠规模宏大,共有99道门,从前这里是供奉祖先,族人议事和集会的地方。

前堂后殿式,廊院式的布局,为岭南风格的古建,梁柱尺寸纤细,无繁复的装饰雕刻,可用端庄秀丽来形容。

前面厅堂为三开间,四进深,且加设卷棚式前廊,后大殿为三开间,九架前后廊结构。

屋架为木结构,方形石柱,山墙,马头,屋脊上均饰有砖雕,纹样造型处理手法简洁,大气古朴。

整个祠堂装修不见一般商贾宅院祠堂的华丽世俗,透出一种闲静儒雅,淡泊宁静的气韵。

【figure10简氏宗祠】(2)民居:民居平面并不复杂,有些被租为艺术家工作室,有些成为具有商业功能的建筑。

【figure11.普通民居平面】【figure12.改成艺术家工作室的民居】【figure13改作商业用途的民居】民居基本沿袭旧时功能形式,改装成艺术家工作室的民居在内部功能区划分上进行了较大改动,作为商业用途的民居在内部平面结构上进行了改动。

小洲村建筑评价小洲村的明清古建筑在旧村区保留很完整,大的祠堂、宗祠后来又进行了整修,结构没有明显缺失,富有岭南地区的特色,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结论小洲村的作为广州重要的历史文化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保存完整的古建,沿袭至今的人文形态,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同时需要加强保护,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防止因旅客进入而造成破坏。

通过对小洲村历史建筑群的调研,对广州历史街区的历史发展、建筑形态、风俗人文、保护状况有了初步了解,也有了调研的经验,对这种研究方式有深入了解。

参考文献【1】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2006,广州市海珠区小洲村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