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桃花源记》教学 课用PPT课件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PPT课件【精美版】

《桃花源记》PPT课件【精美版】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再寻桃花源
走进桃花源
无问津者
发现桃花源
良田 美池 桑竹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9 桃花源记
第1课时 第2课时
新课导入
第1课时
同学们,又到了桃花盛开的时节,你们能说
出几句有关桃花的诗吗?
➢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新课导入
桃花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学中,意蕴丰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东晋著名文人陶渊明的一篇 以“桃花”命名的文章——《桃花源记》。根 据课文题目,你能想到一个什么成语?
再读课文
这篇文章中出现的“并、咸、皆、悉”都解 释为“都”,把这句里的“并”换成“咸、 皆、悉”,好不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再读课文
补充:老人高寿头发会由白变黄,所以称 “黄发”;“垂髫”,古时候童子没成年时头 发是垂着的。没有直接说老人小孩,而是说他 们的特征“黄发垂髫”,这种修辞叫借代,使 得语言更生动形象。
再读课文
小结: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里可以说是“客吾 客,以及人之客”,人与人之间多么和睦融洽! 桃花源,将桃花文化中的美好与和谐,演绎得 淋漓尽致。
再读课文
桃花源到底存不存在?为什么后面就没人找了呢? 不存在。本文中,渔人一从桃花源出来就告诉太守,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即”字,写出太守得知此事 后反应迅速,但是还是没找到。而且,渔人出来后沿着 来时的路返回,还一路做记号,此后众人刻意去寻找, 却再也找不到。种种迹象表明,桃花源并不存在。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54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54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作者描绘了一副怎样的桃花林美景?有什么作用?
这里的景物描写富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 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神秘气氛, 也为下文描绘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做了铺垫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桃花源的?有什么用意?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桃花源的?有什么用意?
桃花源的美好意境 ① 自然环境优美 ② 社会安定和平 ③ 百姓生活和乐
(三) 离开桃花源,探本心
学习任务:当我们徜徉在桃花源中流连忘返时,我听到这样一种 观点:桃花源根本不存在,它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你同意吗?小 组探究考证,考证桃花源是否存在,不存在,证据何在?
示例1:不存在,证据:(课文中句子)既然桃花源不存在,陶公为何 虚构这样一个社会?作者当时所处的东晋社会现实是士族、地主 把持朝政,社会黑暗。作者抑郁不得志,辞官归隐,于是创造了 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世外桃源寄托自己的理想,但是由于时 代局限,是不能实现的。
处处志之( 名词做动词,做记号

未果,寻病终( 名词做动词,实现

3.详略得当,主题鲜明
本文开头、结尾写得极其简略,中间写得 详细具体,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作者写 此文的目的是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因而仅用 寥寥数语便点明了故事的背景和结果,而对进 入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描写得 极为详细。
主旨:本文以
为线索,描绘了一
个没有
,没有
,人人
,彼
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
《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作品,有着浓郁的主观理想色彩,可读 来却给人一种“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1)进出桃花源的路径,真切具体,似乎有迹可循。渔人离开的时 候,“处处志之”,所经所历也是真实可感。此外,渔人往来所坐的 交通工具——船,也是日常所见之物。这一切都是人间经历,没有任 何奇幻的仙界色彩,都使人感到真实。 (2)桃花源虽然美好,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而非仙界气象。 (3)文章首尾设计的两位人物,都似真实可信。开篇以一个捕鱼人 的经历为线索展开全文。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很 肯定,似乎真有其事;结尾的刘子骥是当时存在的一个真实人物,这 便更加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9桃花源记课件(81张ppt)

9桃花源记课件(81张ppt)

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 (放弃、舍弃,动词) ②屋舍俨然 ①处处志之 (房屋,名词) (作标记、做记号,动词)
②寻向所志 (标记、记号,名词) ①寻向所志 (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病终 (随即、不久,副词)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其:这、那) ②既出,得其船 (其:他的,代渔人的)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并:全部)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并:一起,一同)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对,向)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对,向) ①复前行 ②不复出焉 (复:又) (复:再) (乃:于是,就)
①见渔人,乃大惊 ②乃不知有汉
(乃:竟,竟然,居然)
通假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 “邀”, 邀请

当堂检测
1、下列字词的读音和意义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C )
桃花源记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所描写的理想社会,
探究桃源之美之乐之奇 2、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正确 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3、熟读并背诵课文
拓展延伸
揣摩补全对话、感受语言风格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 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 事,可以适当地加进自己的 想像。(题一)
文章结构:
发现桃花源
线索?
再寻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线 索:渔人的行踪 发现桃花源
→ 进入桃花源 → 离开后复寻桃花源
(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
当堂检测
1 、本文作者 陶渊明 ,字 元亮 , 名 潜 ,谥号 靖节先生 ,自 东晋 号 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人, (时期)伟大诗人。他开创了 田园 田园 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 诗人,代表作有《 归去来兮辞 》 《 五柳先生传 》《 饮酒 》等。 本文选自《 陶渊明集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54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54张PPT)
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 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 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 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谢引
试一试:你能找 到几个出自本文
的成语?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落英缤纷
谢引
无人问津------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 落。津:渡口
芳草鲜美
古 今 阡陌交通
古— 鲜艳美丽 今— 食品的味道好 古— 交错相通 今— 指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异 仿佛若有光 义
古— 隐隐约约,见不真切 今— 好像
率妻子邑人
古— 妻子和儿女 今— 男子的配偶
谢引
来此绝境 古— 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 没有出路的境地

今 无论魏晋 古— 不要说,更不必说

这段桃花情缘,美丽而短暂。或许有一种爱情,就像桃花,来 不及拥抱这个春天,就匆匆逝去。正如一首诗写的那样:“山 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 似侬愁”。
谢引
3
桃花在古文中的意象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花,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唐寅《桃花庵歌》
在唐伯虎人生失意的那一刻,还有桃花和酒,给予他孤独灵魂 上的慰藉。
谢引
4
谢引
5
作者简介
•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世 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 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 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 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完整版)《桃花源记》ppt课件

(完整版)《桃花源记》ppt课件

西方对《桃花源记》的译介与传播
01
自19世纪以来,多篇英文译本的出现使得《桃花源记》逐渐在
西方世界传播开来,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西方视野下的《桃花源记》解读
02
西方学者往往从乌托邦、理想国等角度解读《桃花源记》,将
其视为对理想社会的描绘和追求。
《桃花源记》在西方文化中的影响
03
该作品所传达的隐逸思想和对理想社会的构想,对西方文学、
望。
文中“桃花源”的描绘,既是对 作者心中理想社会的具象化,也 是对东晋末年社会现实的批判和
反思。
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桃花源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 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 作。
《桃花源记》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 要地位,还对中国的哲学、美学、社 会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作品以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生动的描绘 手法,塑造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理想社 会形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探寻 《桃花源记》所描绘的理想社会,不仅是人们向往的生活 环境,更是人类精神家园的象征,引导人们在喧嚣的现实 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归宿。
THANKS
感谢观看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同追求
尽管中西方理想社会构想存在差异,但对和平、幸福、公正等价值的追求却是共同的。
《桃花源记》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 《桃花源记》通过描绘一个理想的隐逸社会,对现实社会 的纷扰、争斗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引导人们思考如何构建 更加和谐的社会。
对生态文明的启示 《桃花源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于当代生态文 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遇见桃花源
分析文中主人公遇见桃花 源的情节,探讨其所蕴含 的人生哲理和寓意。

9 桃花源记 课件(共45张PPT)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9 桃花源记 课件(共45张PPT)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引导
竟然,居然 不要说,更不必说
对,向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
感叹惋惜
邀请
告诉
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值得,不必
“不足为外人道也。”
学习引导
村民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 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 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 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 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起。”
预学检测
2.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缘( yuán ) 诣( yì ) 语( yù ) 要( yāo )
俨然( yǎn ) 间隔( jiàn ) 垂髫( tiáo ) 怡然( yí )
huò然( 豁 )
qiān mò( 阡陌 )
bīn fēn ( 缤纷 )
学习引导
1.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1)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 世外桃源 ,现 在用来比喻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美 好的世界。 (2)根据提示,把渔人的行踪写完整。 发现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 桃花源→ __再__访__桃__花__源___
局外人

古义:
隔离
;今义:
距离

预学检测
2.指出下列标蓝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
(1)渔人甚异之 (2)处处志之
(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 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
3.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 省略句) ( 判断句)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30张ppt)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30张ppt)
根据翻译,背诵本段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 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 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 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根据翻译,背诵本段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 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就 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 开头结尾都有真实的人物:以武陵人的游踪为线索展开; 南阳刘子翼 • 桃花源中的生活图景是人间乡村常见之物 • 村民丰年待客之道,热情好客的民风 • 渔人“忘路之远近”、“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 概括罗列桃花源之景,没有详细的描写
2.结合课文及下面节引的《桃花源诗》中的诗句,讨论:“世外桃源”有 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根据翻译,背诵本段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 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 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 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 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 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很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 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 里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任务一:读文化常识
1.再逢作者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说课课件(共22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说课课件(共22张PPT)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
走进陶渊明的理想社会,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学情
目录三、说学情——共性探究
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 具有初步的概括、分析能力。但是本 文远离学生的生活,他们对作者思想 根源把握不透,要学生独立理解作者 虚构理想社会的原因还有一些困难。
说学法
四、说学法——个性生成
1.独学自学(一学)。 即学生课前结合导学案、课本、资料独自预习学习和课中 独立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对学合学(二学)。 即学生课中以一对一或小组方式进行对学或群学活动,让 学生思想进行广泛碰撞。 3.展学交学(三学)。 即学生在独学、对学、群学的基础上进行展示交流,这是 一项多维度全方位镶嵌式的交流活动。
定之适、民风之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说流程
目录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 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 文本,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 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设计这个环节, 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美、表达美、传 递美的语文素养。
说流程
第目三录个环节:揭秘桃源事(13分钟)
“学、交”,自主思考,小组交流:以“桃花源是否真实存在”为 辩题,分为正反两方。各组结合文本,谈观点、找依据、说理由、 辨真假。 “展”,当堂辩论:小组代表课堂辩论。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课文 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此环节主要运用自学、交流、展示三 个学习环节来完成,让他们在深度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个性表达。
说流程
六、说目流程录——课堂设计
5分钟 重温桃源行 10分钟 探寻桃源美 13分钟 揭秘桃源事
10分钟 再续桃源梦
课 时 安 排:
1 课 时

《桃花源记》ppt课件

《桃花源记》ppt课件

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注释: 云:说。 先世:先代,祖先。 妻子:妻子和儿女。
邑人:同乡。 复:再,又。 乃:竟然,居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译文: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
妻子儿女及同乡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 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桃花源人)问现在是什么 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两朝了。
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探访桃花源的经 历,在结尾却写刘子骥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探访桃花源 没有成行,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社会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理想的世界,表达了作者 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实世外桃源的生活,不仅是陶渊明的追求,更是 当时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
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文中有很多细节能体现作者的理想,细读文章, 进行分析。
例:文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交代了桃花源 人来到此地的原因。一是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乱的 厌恶、痛恨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另一方面 暗写了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对东晋黑暗腐朽社 会的否定。
渔人讲完秦末以来的历史及当前社会状况,写桃花 源人“皆叹惋”是写桃源人为外面世界如此动乱、黑暗 而叹惋,为桃花源外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密。相闻,可以互相听见,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 示一种和睦的景象。 7.黄发垂髫:借指老人和儿童。

感知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活动:概述故事内容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简要讲述这个故事,并
背诵全文。 文章讲述了一个打渔人发现桃花林、探访桃花
源,离开桃花源后再次寻访而不得的故事。 一波三折,构思巧妙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36张PPT)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36张PPT)

课文解读
到 既出,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
已经
沿着 先前的 动词,做记号
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
拜见
寻找
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名词,标志 终于
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计划前往
不久 问路,这里指探访、访求
12
课文解读
渔夫离开了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 沿着原路回去,沿路处处做上标记。到了武 陵郡城下,拜见了太守,诉说了在桃花源的 所见所闻。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 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 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今义:形容很像。
14
积累词语 ◆一词多义
便舍船,从口入( 动词,舍弃,丢下 ) 舍
屋舍俨然( 名词,房屋 )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处处志之(
状元成才路
动词,做记号


寻向所志状元成(才路 名词,标记 )
15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便舍船,从口入(“便”的前面省略主语“渔
借代老人小孩
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8
课文解读 (他找到)林子的尽头,(发现这里)有一
座山,就是小河的源头,山脚下有个小洞,隐约 好像有点光亮。
起初山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 走了很多步,(眼前)突然(变得)宽阔敞亮了。 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 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
第1课时
了解文体——“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 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 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 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而自然而 然地抒情言理。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4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4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世外桃源的生活十分美好,那里有良田美池, 人们生活富足且怡然自乐。是不是桃花源外的世界 也如此?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结合社会背景,联 系课文作答。
环节二:悟读课文,剖析作者意图。 1.结合背景,了解社会。
世外桃源的生活十分美好,那里有良田美池, 人们生活富足且怡然自乐。是不是桃花源外的世界 也如此?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结合社会背景,联 系课文作答。
3.自由诵读,熟读成诵。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文章以渔人进 出桃花源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奇异的“世外桃 源”。请同学们课后继续诵读,进一步理解桃 花源奇异之处,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 个美好的地方。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发现桃源 — 进入桃源— 访问桃源— 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渔人的行踪 为线索
见渔人,乃大惊( 连词,于是,就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副词,竟然,居然 )
(3)文言句式 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倒装句: 问所从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问从所来”) 省略句: ①林尽水源[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林尽(于) 水源”]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新鲜 落花。一说, 美好 初开的花。 繁多的样子
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异,惊异,诧异。这 想要走到那片林子
里是对……感到诧异。 的尽头。穷,尽。 ①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 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 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 花纷纷。渔人对此非常诧异, 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 子的尽头。

统编版八年级下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38张PPT)

统编版八年级下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38张PPT)

既出,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
已经
沿
动词,做标志
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

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南阳
名词,标志
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
计划前往
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不久
译文: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 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下, 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 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失了方向, 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屋舍俨然( 房屋 ) 3、捕鱼为业 ( 作为 )
便扶向路 ( 原路 ) 4、乃大惊 ( 就 )
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 乃不知有汉( 竟然 )
5、往来种作( 劳作 ) 6、阡陌交通( 相通连 )
设酒杀鸡作食中(准备 ) 才通人 ( 通过 )
7、寻向所志 ( 寻找 ) 8、既出( 出来

寻病终 ( 不久 )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 境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 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 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 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 说了。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不值得对外 边的人说啊!”

交通 古义: 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今 妻子 古义: 妻子儿女

今义: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间隔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 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古义:间离断绝 今义 事物在时空上的距离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58张PPT)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58张PPT)

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可以互相听到。
类。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全,都。
垂下来的头发,用 来指小孩。
整体感知
【译文】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 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儿光亮。渔人于是下了 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 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 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 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 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 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 闲快乐。
2、桃花源人的生活来源是什么?
没有战乱、
3、桃花源人的生活状态怎样?
人们自食其力、
4、桃花源人的民风怎样?
生活和美安乐。
5、读课文第3段,根据内容猜测渔人“具言”的是什么?
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原因是什么?
三读课文
“桃花源”除了内外环境的优美、土地肥沃之外, 还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呢? 请结合“积累拓展”第六题提问进行分析。
四读课文
作者为何要塑造这样一个并不存在的“世外 桃源”呢?
• 晋太元中……
• 东晋,也称南北朝,中国分裂成了16个小国,战争频 繁,人口凋零,市场萧条。
• 官场上,昏君、奸臣频现。如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 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 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类的事情不胜枚 举。
三读课文
“世外桃源”,指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陶渊明理想中的美好世界是怎样的呢?且来 看看“桃花源”的外部环境。

《桃花源记》ppt课件(58张)

《桃花源记》ppt课件(58张)

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 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 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 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 寄托他的社会理想. 同时,本文也 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 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发 进 离 现 入 开 桃花源 和平安宁 怡然自得 安居乐业
2 《桃花源记》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曾 被列入志怪小说一类。请你说说它“奇”在 哪里?
景奇 (桃林奇;山洞奇) 人奇(村人) 踪奇(志之,不复得路……)
3 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 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 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 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民风淳朴)
循,沿着
既出,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
已经
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
从前的,旧的

像这样 终于
动词,做标志
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南阳
名词,标志
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 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没有实现 问路、寻访。津:渡口 不久 计划前往
桃花源记
陶渊明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多用来记载事物,有的作 者还会在记载事物的同时 发一些议论或感慨。
成语“世外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 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 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 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 世界。
人从 因 才 但 称此 “ 智 由 其过 不 却 于 为起 为 难 当 “了 五 以 时 靖田 斗 施 社 节园 米 展 会 先式 折 。 动 生的 腰 他 荡 ”隐 ” 曾 不 。居 , 做 安 生弃过, 活官小他 。回官空 后乡,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19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19张PPT)

全原 文文 注翻 释译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 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1)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7年)。(2)武陵:郡名,今武陵山区或湖南常德一带。(3)为业:把……作为职业, 以……为生。为,作为。(4)缘:顺着、沿着。(5)行:行走这里指划船。(6)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7)忽逢:忽然遇 到。逢,遇见。(8)夹岸:两岸。(9)杂:别的,其他的。(10)鲜美:鲜艳美丽。(11)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12) 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13)异之: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 诧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14)复:又,再。(15)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16)欲:想 要。(17)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
桃花源记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 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73)既:已经。(74)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75)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 标记。志,动词,做标记。处处,到处。(76)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达。郡,太守所在地,指武陵郡。(77)诣(yì): 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78)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79)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向,先 前。志,名词,标记。(80)遂:终于。(81)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82)高尚:品德高尚。(83)士:人士。(84) 也:表判断。(85)欣然:高兴的样子。(86)规:计划。(87)未果:没有实现。果,实现。(88)寻:随即,不久。(89)终:死亡。 (90)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91)津:渡口。

《桃花源记》完整ppt课件

《桃花源记》完整ppt课件

陶渊明及时代背景0102创作时间创作地点创作背景030201《桃花源记》创作背景《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千古美文”。

该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选入中小学教材,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篇目之一。

《桃花源记》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学地位与影响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篇章结构写作特点关键语句解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0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02“不足为外人道也”03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象征手法对比手法情景交融自然环境描绘季节时令变化山水田园风光通过对桃花源内四季景色的描写,表现出大自然的韵律和生机,增强了意境的层次感。

幽深静谧氛围人文社会构建淳朴民风民俗文中描述了桃花源内居民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以及他们和谐共处、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一种理想化的人文社会环境。

平等自由理念桃花源内没有阶级之分,人人平等自由,这种理念体现了作者对自由平等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神秘传奇色彩通过对桃花源入口的隐秘性、居民来源的神秘性等描写,为故事增添了传奇色彩,使读者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和谐共处之道桃花源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这种和谐共处的理念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回归自然生活桃花源内的居民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体现了人类回归自然的理想化生活模式。

精神寄托与追求桃花源作为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理想化生活模式探讨1 2 3描绘无阶级、无剥削的理想社会批判封建等级制度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思想表达对现实社会批判意识揭露社会黑暗面通过描写现实社会的战乱、贫困、不公等现象,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批判统治阶级的腐朽以统治阶级的奢侈荒淫为批判对象,揭示其腐朽本质和对人民的剥削压迫。

呼唤社会变革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呼唤人民觉醒,寻求社会变革和进步。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4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4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古义:请 今义:延长,延伸
9、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
黄发:借指老年人 两个借代 垂髫:借指儿童
四对同义词
咸=悉=皆=并 (全、都) 缘=扶 (沿着、顺着) 要=延 (邀请) 乃=遂 (于是,就)
特殊句式
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表判断。)
桃 花 源陶 记渊

全国有许多叫作“桃花源”的地方——














安徽歙【shè】县的“桃花源”



世外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无论是传说中的“桃花源”,还是人 们对某地美好风光的赞誉“世外桃源”, 都有着同一个出处——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 就到头了,(紧接着)就看见 了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 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亮光。 (渔人)便离开小船,从小口 进入。起初时,洞口很窄,仅 能容一个人通过。又往前走了 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 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 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田 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 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满院春色尚留香 望君珍惜韶华 莫负春光!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了解文体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
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 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记”的分类: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 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51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51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
仅容一人通过。才,仅仅、只。
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 地平旷,屋舍整俨齐的然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类属。形 然容 变由 得狭 开窄 阔幽 敞暗 亮突 。
译文: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
里隐隐约约有点儿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 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 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 之类。
情景 并怡然自乐。
由景及人,写桃花源人生活自足,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于是,就。
详细
同“邀”,邀请。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
全,都
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妻子儿女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隔绝、不通音讯。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 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他们 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 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遇到,碰见。 溪水的两岸
新鲜美好 繁多的样子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 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落花。一说, 初开的花。
对见到的景

象感到惊异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 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 ,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人民生活安乐幸福)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闻
\邀请


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自己
妻子和子女 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于无是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乃所闻:竟,然
更不必说

皆叹惋。
1、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在与桃花源人的交往中,哪些语句 写出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所历)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民风淳朴)
停数日,辞离去开。此中y人Ù 告语诉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值得
3、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 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重点句: 7、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作了 记号。 8、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没有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 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 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
感知探究
想一想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发现
作者描写的是一 个怎样的社会?
景色优美,土地肥沃, 自给自足;没有压迫, 没有剥削,没有战乱; 人人平等,人人幸福 快乐的社会。
背景资料: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
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封建
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 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 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 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 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已经 找到他的
沿 先前
处处志之。
动词,做标志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
到了 拜见
像这样
终于
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 路
名词,标志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
这件事 计划前往
规往,末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不久 死
的人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可是再往 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 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些说明了什么?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 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 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2. 渔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 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 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邀请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 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 源是虚构的。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重点句: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繁多交杂。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 桑竹之属。 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 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 树、竹子之类。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处处可以听到鸡鸣 狗叫之声。
沿着、循着 之:助词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溪水两岸 别的,其他的 鲜嫩美丽
落英缤纷。 繁多错杂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再,又
意动用法,感到惊奇、奇怪
代词,这
欲穷其林。
穷尽,走到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尽头
看见,发现
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
极狭好,像才通人;于是舍弃 Nhomakorabea陶渊明,少时颇 有壮志,博学能文, 任性不羁。
但由于当时社会 动荡不安,他空有才 智却难以施展。他曾 做过小官,但因“不 为五斗米折腰”,而 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 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后人称其为“靖节先 生”或“五柳先生”。
根据画面来记忆背诵课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作为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整齐的样子
类 田间小路
通,鸡犬相闻。
互相交错连通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
这里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
指老人小孩 都
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竟然
详细地
渔人看到什么景象?(所见)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
之属。
(自然环境优美宁静)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社会环境安定和平)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
刚刚,仅
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 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 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 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然开朗。
(曲折、隐蔽、幽深),桃花林奇美,渲染神秘魅 力的气氛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

开阔明亮的样子
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
桃花源记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 字元亮,又名 潜 ,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 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 南)人。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 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 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以《归田园居》、《饮 酒》、《五柳先生传》等为代表作。
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 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 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
关键词:向往、不满。
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充满了 种种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 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桃花源, 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 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 的精神寄托。
桃花源: 发现的时间、经过、景色 幽静美丽
《桃花源记》
进入
以渔人行 桃花源: 踪为线索
所见 所闻 所历
环境良好 与世隔绝 民风淳朴
所感
和平安宁 安居乐业
离开 寻向所志…后遂无问津者 似有若无
桃花源: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照的美好社会 寄托作者政治理想,反映人民愿望
•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 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事
重点句: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 来此绝境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 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 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 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 说了。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不值得对外 边的人说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