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泻下与止泻的双向调节作用研究 WH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大黄,又被称为黄连、大戟、芒硝等,是一种植物性药材,常被用于中医药治疗多种病症。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有很多,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禁忌。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并介绍大黄的禁忌。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清热泻下:大黄是一种滑肠止泻的药物,主要应用于治疗痢疾、腹泻等疾病。
中医认为,痢疾的发生与湿热内蕴有关,而大黄具有清热泻下的作用,可以有效治疗痢疾。
2. 活血通络:大黄有疏肝解郁、理气解郁的作用,能够活血化瘀,通络散结。
因此,大黄常被用于治疗瘀血症状,如痛经、瘀血性痔疮等疾病。
3. 消食导滞:大黄具有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可以帮助消化食物,促进排便。
因此,大黄常被用于治疗胃肠道功能障碍、饮食不调等问题。
4. 通经:大黄有助于调理女性月经不调、经血量过多等问题。
它能够促进子宫收缩,减少经血的过多流失。
5. 抗菌作用:大黄还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研究发现,大黄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抑制细菌和真菌生长的作用,对于一些感染性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等,大黄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功效与作用,大黄还具有一些其他的药理作用。
例如,大黄有一定的抗炎、抗肿瘤活性;它还可以促进胆固醇的代谢,降低血脂和血压;此外,大黄还具有一定的保肝作用,可以减少肝脏损伤。
然而,虽然大黄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禁忌。
以下是大黄的禁忌事项:1. 孕妇:大黄具有刺激子宫收缩的作用,因此,孕妇慎用大黄。
大黄可影响胎儿的发育,甚至引起流产。
2. 哺乳期妇女:大黄成分会通过乳汁分泌,对婴儿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在哺乳期的妇女也应避免使用大黄。
3. 脱水患者:大黄具有泻下的作用,容易引起脱水。
因此,脱水患者不宜使用大黄。
4. 腹泻或者腹部不适患者:大黄具有泻下作用,容易引起腹泻。
因此,腹泻或者腹部不适的患者不宜使用大黄。
5. 出血性疾病:由于大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容易加重出血性疾病的症状,如消化道溃疡、鼻衄等,因此出血性疾病患者不宜使用大黄。
大黄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大黄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肖先;李春燕;薛金涛
【期刊名称】《新乡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41)5
【摘要】大黄是我国大宗中药材之一,其药用历史悠久且临床应用广泛。
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和利湿退黄等功效,其主要化学成分包括蒽醌类、蒽酮类、二苯乙烯类、苯丁酮类、多糖类、鞣质类和挥发油等,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泻下、抗炎、抗肿瘤、调节血脂、肾保护、肝保护及抗血管生成等。
本文对大黄的主要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进行概括总结,旨在为大黄的临床使用及药理作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总页数】6页(P486-490)
【作者】肖先;李春燕;薛金涛
【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药学院;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生物与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32
【相关文献】
1.大黄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大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3.大黄地上部分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4.大黄非药用部位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资源利用研究进展
5.大黄附子汤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黄不同提取物泻下作用的对比研究
[ y r s R u a ; xrc; ugt e f c C mprt e td Kewod ] h br E t tP rav f t o aav uy b a i ee ; i S
大黄药用历史悠久,始载于 《 神农本草经》是 中医临床上
最 古 老 、最 常 用 、最 重 要 的 中药 之 一 ,大 黄 苦 寒 沉 降 ,泻 下 作 用 峻 烈 具 有 攻 积 导 滞 、泻 火 解 毒 的功 能 ,其 泻 下作 用 的成 分 是
222 供 试 品溶 液 的制 备 ..
取大黄药 材粉未约 01g . ,按中国药典 2 1 5 0 0版 的方法制得 备用 。 另分别取本 品初漉液 、 渗漉液浓缩液、 提取浓缩液各 5 , ml
精 密 称 量 ,置烧 瓶 中 ,水 浴 挥 千 后 按 《 国 药 典 》2 1 的 方 中 0 0版 法制得备用。
相对 密度 为 1 3的 浸 膏 。 . 0
1 实验材料
11仪 器 .
2 . 2样 品溶 液的处理
221对 照 品溶 液 的处 理 ..
A in 1 0 高效 液 相 色 谱 仪 ;B 2 1 型分 析 电 子天 平 gl t10 e P 1D
按 《 国药 典 》2 1 的方 法 ,分 别 制 成 每 毫 升 约 含 芦 荟 中 0 0版
关 大 黄 的 提 取 方 法 传 统 多 为 水 煎 煮 后 下 法 , 目前认 为较 好 的 生
样 品先 用 5 %的 乙醇 浸 泡 3 ,然 后 用 5 %的 乙醇 按 5 h 5 3 / n的速度进行渗漉 ,共收集装 7倍药材重量 的渗漉液 , ml mi 过滤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 1 3的浸膏 。 . 0
b i h p r o a c i u d c r ma o r p y Re u t : mp rs n o ed a' e fe to u a b d fe e t r c s e , h b b e ta t n y h g e f r n el i h o t g a h . s l Co a io f h i r ae f c f h b r i r n o e s s r u a x r ci m q s t ih r f p r o p o e sb t r h t e r c s e . r c s et a o h r o e s s e tn p
大黄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大黄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邬博;刘彦晶;连丽【摘要】大黄,是中医药常用的药物之一,其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在中医方面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利湿退黄、逐瘀通经等功效.大黄含多种化学成份,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因此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本文将近些年关于大黄药理作用研究的文献进行整理,为大黄在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5(013)020【总页数】3页(P152-154)【关键词】大黄;药理作用;综述;中药药理【作者】邬博;刘彦晶;连丽【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130117;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脾胃病科,长春130000;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130117【正文语种】中文大黄(Rheum officinale)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Zmatum L.唐古特大赞Rheum tanguticum' F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和根茎[1]。
大黄含有蒽醌衍生物、苷类化合物、鞣质类、有机酸、挥发油、脂肪酸及植物甾醇等成份。
随着大黄的广泛应用,其药理作用不断被认识,临床应用范围逐步扩大。
本资料就目前大黄药理学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1.1 泻下作用大黄属泻下药,通过增加肠道黏膜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从而促进排便。
武玉清等[2]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观察小鼠湿粪实验,发现二蒽醌类衍生物在肠道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黄酸蒽酮,大黄酸蒽酮可刺激大肠粘膜,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
另外,产地与炮制方法均会影响大黄的泻下作用。
产地不同,大黄化学成份含量会有不同;炮制方法不同,化学成份的析出量就会有差异,故影响其泻下作用。
1.2 保肝利胆作用大黄能促进干扰素的产生,降低病原体的复制,从而抑制病毒繁殖。
李天兴等[3]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四组大黄肝组织cyclinD1 mRNA 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黄组、pHGF组大鼠肝组织cyclinD1 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
中药大黄的研究进展
中药大黄的研究进展鲍恩泉(安徽省巢湖市药品检验所,巢湖 238000)摘要 介绍近年来对大黄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大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为我国传统中药,分布于陕西、四川、湖北及云南等省。
大黄属植物约60多种,以泻下、健胃而著称于世。
随着大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研究的深入,发现大黄还具有抗肿瘤、保肝利胆、改善肾功能、活血止血、降血脂等多方面的作用。
笔者综述其近年来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1.1 非蒽醌类成分 河套大黄系蓼科大黄属波叶组hotanoense C.Y.Cheng et CT K ao的干燥根与根茎。
其中含有8种非蒽醌类成分[1],分别为β2谷甾醇(β2sitosterol,Ⅰ)、土大黄苷元(rhapontigenin,Ⅱ)、没食子酸(gallic acid,Ⅲ)、32 (3′,5′2二羟基-反式-肉桂酰基)252羟基2Δ52α2吡喃酮[32 (3′,5′2dihydroxyl2trans2cinnamoyl)252hydroxyl2Δ52α2pyranone,Ⅳ]、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Ⅴ),piceatannol23′2O2β2D2glucopy2 ranoside,Ⅵ),土大黄苷(rhaponticin,Ⅶ),和蔗糖(sucrose,Ⅷ)。
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对窄叶大黄Rheum sublanceolatum C.Y.Cheng et K ao非蒽醌类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分离得到6个非蒽醌类化合物[2],正二十八烷酸、β2谷甾醇、β2谷甾醇葡萄糖苷、22甲基252羧甲基272羟基色酮、piceatannol和1种萘苷62hydroxymusizin282O2β2D2glucopyranoside。
1.2 蒽醌类成分 对窄叶大黄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法进行分离,得到6个蒽醌类化合物[3],分别为大黄酚(chrysophanol,Ⅰ)、大黄素甲醚(physcion,Ⅱ)、大黄素(emodin,Ⅲ)、大黄素282O2β2D2吡喃葡萄糖苷(emodin2 82O2β2D2glucopyranoside,Ⅳ)、芦荟大黄素282O2β2D2吡喃葡萄糖苷(aloe2emodin282O2β2D2glucopyranoside,Ⅴ)和ω2羟基大黄素(citreorosein,Ⅵ)。
大黄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综述
【 摘要 】目的 综述大黄研究进展状况,指导临床用药。
方法 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报道,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
结果 大黄对 结论 大黄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关键词 】大黄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2.利胆作用
麻醉犬十二指肠给大黄煎剂可以促进胆汁分泌,并使胆红素和胆汁酸含量增加。大黄能疏通肝内毛细胆管,促进胆汁分泌,因而改善胆小管内胆汁淤积,增加胆红素排泄。大黄还能促进胆囊收缩,松弛胆囊奥狄括约肌,是胆汁排出量增加,再结合大黄光谱、消炎、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胆系感染、胆石症等。
3.保肝作用
大黄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 R.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以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为主要作用。目前对大黄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蒽醌类化合物,包括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近年来对大黄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8.抗肿瘤
大黄所含蒽醌衍生物对癌细胞代谢的多个环节均有影响,既有影响癌细胞的呼吸和氨基酸、糖代谢中间产物的氧化和脱氢过程,又抑制癌细胞DNA、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并能抑制以DNA为辅酶的脱氧酶,大黄酸对癌细胞的糖酵解及呼吸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大黄素对黑色素瘤、乳腺癌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对宿主正常组织如肝、肾等几无影响。但大黄酸对正常组织尤其是脑组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在临床临床应用时,必须看到这一点。大黄所含儿茶素对淋巴肉瘤尚有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1.
大黄泻下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大黄的泻下作用。
2. 了解大黄泻下作用的机制。
3. 评估大黄泻下作用的强度和安全性。
二、实验原理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为蓼科大黄属植物,其根茎富含蒽醌类化合物,如大黄酸、大黄素等,具有显著的泻下作用。
大黄泻下作用主要通过刺激肠道平滑肌,增加肠道蠕动,促进排便。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成年小鼠(体重20-25g)。
2. 实验药物:大黄粉末(市售,经鉴定为正品)。
3. 试剂与仪器:生理盐水、体重秤、排便计数器、显微镜、电子天平等。
四、实验方法1. 分组与给药- 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10只。
- 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0.5g/kg、1.0g/kg、2.0g/kg的大黄粉末,灌胃给药。
- 给药后,观察并记录小鼠的排便情况。
2. 组织学观察- 实验结束后,取小鼠肠道组织,制作切片。
- 使用显微镜观察肠道平滑肌的形态变化。
3. 生化指标检测- 取小鼠血清,检测电解质、尿素氮等生化指标。
五、实验结果1. 排便情况- 对照组:未见明显排便。
- 低剂量组:出现少量排便,排便次数约为2-3次。
- 中剂量组:排便明显,排便次数约为5-8次。
- 高剂量组:排便效果显著,排便次数约为10-15次。
2. 组织学观察- 对照组:肠道平滑肌形态正常。
- 低、中、高剂量组:肠道平滑肌形态出现不同程度的松弛和扩张,且随着剂量增加,变化越明显。
3. 生化指标检测- 对照组:电解质、尿素氮等生化指标正常。
- 低、中、高剂量组:电解质、尿素氮等生化指标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且随着剂量增加,异常程度加重。
六、讨论与分析1. 大黄具有显著的泻下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刺激肠道平滑肌,增加肠道蠕动有关。
2. 大黄泻下作用的强度与剂量呈正相关,高剂量组泻下效果更明显。
3. 大黄泻下作用可能导致肠道平滑肌形态变化,进而影响肠道功能。
大黄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解读
第16卷第4期2010年4月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ChineseJournalofExperimentalTraditionalMedicalFormulaeV01.16,No.4Apr.,2010・综述・大黄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闫美娟,隋峰,林娜’(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摘要】胃肠道是大黄对人体发挥治疗作用的主要效应器官,该文在对近年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概括了大黄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有关大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今后需重点加强的方向和领域,为大黄的深入研究以及临床上正确合理的使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大黄;调节胃肠;机制【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903(2010)04-0181-04ProgressinresearchontheregulatoryfunctionsandmechanismsofrhubarbtogastrointestinaltractYANMeijuan,SUIF饥g,LINNa‘(InstituteofChineseMateriaMedica,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700,China)[Abstract]Gastrointestinaltractisthemaintargetorganthatrhubarbactsupon.Byanalyzingthepublishedpapersrecentlyrelatedtorhubarbandgastrointestinaltract,theregulatoryfunctionsandthemech—anismsofrhubarbtogastrointestinaltractwereoutlined.Theproblemsexistedintheprogressofrhubarbresearchandtheresearchfieldsinvolvingrhubarbthatshouldbeemphasizedwerealsopointedout.Thus,thispapermightpavethewayforfurtherdevelopmentaswellasclinicaluseofrhubarb.[Keywords]rhubarb;gastrointestinaltract;mechanism大黄药用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化瘀、清利湿热等功效,是在中药组方中应用范围最大、使用频率最高的为数不多的几种重要中药之一,也已作为一种世界性药物载人19个国家的药典中。
【精品文献】论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
论文范文题目:论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编辑:司马小摘要:从中药成分、中药剂量、中药炮制、中药配伍、机体状态5个方面探讨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为临床治疗中用药提供依据。
关键词:中药;双向调节作用;药理研究“中药的双向调节”一词是近代中医药研究中出现的新术语,中药双向调节作用的研究为近代中药药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特别是近10年来,国内外对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研究进展很快。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是指某一中药既可使机体从亢进状态向正常转化,也可使机体从机能低下状态向正常转化,因机体所处的病理状态不同而产生截然相反的药理作用,最终使机体达到平衡状态。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
1 中药成分与双向调节作用中药成分复杂,具有多种化学成分。
众所周知,很多西药发挥作用往往只靠一种成分,而中药发挥作用多是几种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成分含量的多少、作用于机体受体和酶的不同,都会使中药药效表现出多效性。
每一味中药都是一个小的复方,因而同一种药可能具有不同的或者相反的两种作用,同一种药可能含有药理作用一致的多个成分,也可能含有一定数量药理作用相互对立的化学成分。
如大黄中含有的番泻甙A为大黄泻下作用最强的有效成分,另外还含有鞣质,具有收敛止泻作用。
附子中提取的去甲乌药碱在麻醉及不麻醉犬每分钟静滴1~4 μg/kg后,呈现血压下降、外周动脉及全身血管阻力降低,附子中提取的氯化甲基多巴胺却具有升压作用。
2 中药剂量与双向调节作用药量不同,药物的效应也不同。
就单一成分而言,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其药理作用一般会增强。
换言之,机体对药物反应的大小一般与药物的剂量成正比。
然而各种不同的药物成分,其药理作用增强的幅度可能不同。
倘若是含药理作用方向一致的各种成分,一般其药理作用应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如果是药理作用方向相反的两种成分,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总的药理作用的强弱就与这两种成分的阈剂量组合时各自剂量的比值和各自随剂量增加而药效增强的幅度有关。
谈大黄的双向调节作用
谈大黄的双向调节作用
唐学游;王海龙
【期刊名称】《中国中药杂志》
【年(卷),期】1990(15)12
【摘要】大黄性味苦寒,具有泻下、抗菌、利胆、止血、抗肿瘤等作用。
它是临床运用较广的常用药,同时也是具备多种双向调节功能的药物。
现就此问题加以阐述。
一、药物功效的双向调节大黄的攻积导滞、泻火凉血、活血化瘀、利胆退黄等功效已被大家所公认,如《本经》云:“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
【总页数】2页(P47-48)
【关键词】大黄;双向调节
【作者】唐学游;王海龙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6
【相关文献】
1.大黄的双向调节作用 [J], 张启元
2.大黄蛰虫丸在月经失调治疗中的双向调节作用 [J], 俞美谷
3.浅析大黄的双向调节作用及现代研究依据 [J], 向安娅;王艳;余承青;刘仁慧
4.浅析大黄、川芎、蒲黄双向调节作用——读《中医病证小方辞典》心得 [J], 陶
雯;刘敏
5.大承气汤和大黄对巨噬细胞免疫活性的双向调节作用 [J], 杨文修;王辉;刘曼;陈立君;张莉平;刘慧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黄泻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大黄的泻下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
通过本实验,我们希望了解大黄中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以及大黄泻下作用的强度和影响因素。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成年小鼠,体重20-25克。
2. 药材:大黄(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
3. 试剂:蒸馏水、盐酸、乙醇、氨水、苯、石油醚等。
4. 仪器:电子天平、恒温恒湿箱、显微镜、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等。
三、实验方法1. 大黄有效成分的提取:(1)称取大黄粉末5克,加入50毫升70%乙醇,超声提取30分钟。
(2)提取液过滤,滤液浓缩至干,得到大黄提取物。
2. 小鼠泻下实验:(1)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
(2)实验组小鼠灌胃大黄提取物(0.5克/只),对照组小鼠灌胃等体积的蒸馏水。
(3)观察小鼠排便情况,记录排便次数和排便量。
3. 大黄泻下作用机制研究:(1)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小鼠肠黏膜变化。
(2)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小鼠肠道内水分含量。
(3)采用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小鼠肠道内电解质变化。
四、实验结果1. 大黄有效成分的提取:实验结果显示,大黄提取物中主要成分为蒽醌类化合物,其中以番泻苷和游离蒽醌类衍生物为主。
2. 小鼠泻下实验:实验组小鼠灌胃大黄提取物后,排便次数和排便量显著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大黄泻下作用机制研究:(1)电子显微镜观察:实验组小鼠肠黏膜皱襞变浅,绒毛变短,绒毛上皮细胞脱落。
(2)分光光度法:实验组小鼠肠道内水分含量显著增加(P<0.05)。
(3)组织化学方法:实验组小鼠肠道内电解质(Na+、K+、Cl-)含量显著增加(P<0.05)。
五、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大黄具有显著的泻下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 大黄中的蒽醌类化合物(如番泻苷、游离蒽醌类衍生物)刺激肠道平滑肌,增加肠蠕动,导致排便。
2. 大黄中的蒽醌类化合物可增加肠道内水分含量,降低肠道内渗透压,促进排便。
《2024年含大黄制剂关于泻下作用的质量控制研究》范文
《含大黄制剂关于泻下作用的质量控制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医药的广泛应用,含大黄制剂因其显著的泻下作用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由于大黄制剂的质量差异,其泻下作用的效果也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对含大黄制剂的泻下作用进行质量控制研究,对于确保其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含大黄制剂的泻下作用质量控制研究,以期为提高大黄制剂的质量提供参考。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本研究所用材料包括不同批次、不同厂家的含大黄制剂,以及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品。
2. 方法(1)建立含大黄制剂的泻下作用评价模型,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评估不同批次、不同厂家的含大黄制剂的泻下作用。
(2)采用现代分析技术,如指纹图谱、多成分含量测定等,对含大黄制剂的化学成分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其泻下作用与化学成分的关系。
(3)制定含大黄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包括有效成分含量、杂质限量、安全性指标等,确保其质量稳定、安全有效。
三、实验结果1. 泻下作用评价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发现不同批次、不同厂家的含大黄制剂的泻下作用存在差异。
其中,部分制剂的泻下作用明显优于其他制剂,这与其化学成分的含量和组成有关。
2. 化学成分分析通过现代分析技术,发现含大黄制剂的化学成分复杂多样,其中主要的有效成分包括大黄酸、大黄素等。
这些化学成分的含量和组成与含大黄制剂的泻下作用密切相关。
进一步分析发现,部分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较高,且杂质较少,其泻下作用也相对较好。
3. 质量控制标准制定根据实验结果和文献资料,制定含大黄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
主要包括有效成分含量、杂质限量、安全性指标等。
同时,建立相应的检测方法和操作规程,确保含大黄制剂的质量稳定、安全有效。
四、讨论本研究发现,含大黄制剂的泻下作用与其化学成分的含量和组成密切相关。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原料质量、生产工艺和储存条件,以确保产品的质量稳定。
同时,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对产品进行全面检测和评估,确保其安全有效。
什么是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
什么是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Discussion on two-way adjusting eff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北京炎黄中医医院夏其奎【中文关键词】中药; 双向调节作用; 药理研究;【英文关键词】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wo-way adjusting effects;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摘要】:正中医治病以调节机体的功能状态见长。
中医认为“阴阳平衡”是健康的状态,当机体由于某些原因偏离平衡态,产生一些不适感觉或疾病时,常常需要借助中药来调整偏倚状态,恢复平衡状态。
药理实验和临床实践证明,许多中药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所谓“双向调节”作用,是指某一中药既可使机体从亢进状态向正常转化,也可使机体从机能低下状态向正常转化。
“中药的双向调节”一词是近代中医药研究中出现的新术语,中药双向调节作用的研究为近代中药药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特别是近10年来,国内外对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研究进展很快。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是指某一中药既可使机体从亢进状态向正常转化,也可使机体从机能低下状态向正常转化。
中药双向调节作用这个词是近20年来中医药研究出现的一个新的术语,它是指某一个中药既可以使机体从一个亢进的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也可以使机体从机能底下的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也就是让它趋于正常,最终使机体达到平衡状态。
那么这就是一个双向调节。
比如说人参,人参既能够使中枢抑制的兴奋起来,使中枢兴奋也能使它抑制,那它就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作用的平衡,人参它有这样的作用。
它能够使人对抗寒冷的应激,也能够使人对抗高温的应激,表现出一个很好的抗应激作用,冷用人参也行,热用人参也行,都能够用人参来帮助我们适应两个极端的环境变化。
这就是双向调节现象。
双向调节是怎么产生的?这个也有人做了很多的思考,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是药物本身多种化学成份产生的药理多效性。
大黄双向调节作用论文
大黄的双向调节作用【摘要】目的:分析大黄的双向调节作用。
方法:分别从大黄的炮制、配伍等方面,分析探讨大黄的双向调节特性及其临床应用。
结果:提出大黄有双向调节作用,不同炮制、配伍会对其临床应用有不同影响。
【关键词】大黄;炮制;配伍;双向调节【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163-02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是指某些中药具有治疗作用上的两极差异,表现在适应相反病证时能呈现对立的调节效应。
它的特点是同一种中药可调节截然相反的两种病理状态。
如三七参,既有活血的功能,又具止血的效用,见淤血则能散,遇溢血则能止;妇科要药当归,其水溶性非挥发性结晶成分,能使子宫肌兴奋而加强其收缩;其挥发油成分,则能抑制子宫而使其弛缓;牛膝既补肝肾,又能活血,引血下行,泻淤血停滞等等。
中药的这种双向调节作用,存在于不少药物之中,早为我们前人的医疗实践所发现,也为现代医学所证实。
正在逐步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
大黄,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是一味疗效显著,应用历史悠久的常用中药。
历代医家甚为推崇,被称为中药“四大金刚”之一,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本经》记载它能“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而《药品化义》则指出了其功能特点:“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故号为将军。
”几千年来,大黄的功能多已在临床中得到验证,而且在内、外、妇、儿、五官、皮肤、急症等诸多领域的实践中又开辟了新途径,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认识和利用。
同时也发现,在它的治疗作用中,可表现出明显的两极差异和对立的临床调节效应,如它既能泻下,又能收敛;既可活血,又可止血;既能沉降,又能升浮;既治实证,亦理虚证;既走血分,又行气分;上能止呕,下可止利;可缓可峻,能补能泻等。
并且大黄这种双向调节作用的产生,与其炮制、配伍有密切的关系,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大黄在脾胃病中的研究与运用
大黄在脾胃病中的研究与运用作者:夏玉树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第20期【摘要】大黄味苦寒,无毒,归脾胃经。
为中药材中十分重要一味脾胃药,它的作用为去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安和五脏。
大黄对于临床许多脾胃病症都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本文就大黄在脾胃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和药理作用做出相关阐述。
【关键词】脾胃病;大黄;药理;应用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该药主产于我国甘肃、青海、西藏、四川、云南等地,其中以甘肃、青海为道地产区。
《神农本草经》曰:大黄,味苦寒,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大黄色黄入土,纹赤入血,故既能入脾胃消食化滞、推陈致新,又能入血分凉血通经。
大黄在中医内科脾胃病用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1大黄对于脾胃病的功效大黄对于脾胃病的主要作用为泻下攻积,通常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积滞泻痢等病症。
该药用于脾胃热结便秘最为适宜,临床常与芒硝相须为用,如经典方剂大承气汤。
也可用于其他类型的大便秘结,若寒积便秘,可配伍附子、干姜等同用,如温脾汤。
对于肠道积滞不化,大便泻而不畅,里急后重者,可配伍清热燥湿药物同用,如芍药汤。
大黄为中医脾胃病症中最为常用的泻下通便、荡涤肠胃的药物。
2大黄对于脾胃病的药理作用2.1泻下作用大黄煎剂确实有明确的泻下作用。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加热使大黄水提取液泻下作用降低是由于大黄葡萄糖苷含量减少所致[1]。
大黄含有致泻成分约20余种,包括蒽醌类和二蒽酮类以及它们的苷类,大黄的主要泻下成分为二蒽酮类化合物——番泻苷。
大黄煎剂给药初期能使机体胃肠功能呈现亢进状态,给药晚期能够使胃肠功能呈现抑制状态。
低浓度能使胃肠兴奋,高浓度能使胃肠抑制。
离体肠管点活动和收缩活动实验表明[2],大黄浸膏对整个结肠的电活动具有明显的兴奋作用。
口服大黄浸膏后,在大肠里被细菌水解切去糖的部分生产甙元,其甙元在酶的作用下,还原成真正的活性成分——大黄酸蒽酮或大黄酸蒽酮-8-葡萄糖甙,刺激大肠黏膜及肠壁肌层内的神经丛;可以显著促进横行及下行的结肠运动亢进。
从现代研究角度看待大黄即有泻下作用
大黄可调节菌群紊乱,抗病毒,修复组织损伤,从而有利于止泻功能 的发挥。
中医理论研究止泻作用
中医认为,对于大黄止泻之功,从大黄功能清热解毒及 调理气机升降方面也能得到解释,大黄有“推陈出新、调 中化食、安和五脏”的功能,使多余的代谢产物及时排除, 从而达到清热解毒之功。
收敛止泻注意点
(1)
配伍环境: 如大黄与鹿角霜相配,寒热并用,升降相须, 攻补兼施,敛泻结合,相反相成。同时有报道巴豆霜与大 黄相配亦可止泻,据此可以看出大黄止泻常与热药相配。
[7] 陈文贵. 大黄,清热解毒[J]. 医药与保健,2006(1) :23.
[8]徐忠云.浅析大黄安全用药[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9):524-525
请老师同学批评指正
大黄的收敛止泻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黄具有抑制和兴奋胃肠道蠕动的 双向调节功能,故体现为泻下与止泻的双重功效
大黄收敛止泻作用机理
现代药理研究
中医理论
现代药理研究大黄收敛止泻作用
大黄含有鞣质,而鞣质对胃肠道系统主要是抑制作用 ,抑制肠道蠕动, 阻碍胃内容物向肠道移动 ,也可以抑制大肠内细菌胺生成酶 ,阻断噪类 的产生。
泻下方面用药注意点
(1)妇女妊娠期、月经期及哺乳期慎服女性特殊时期慎用大黄
(2)适应证: 一般认为,大黄适用的证型宜实不宜虚,然从临 床实践及上述医案中,可以看出,无论虚实皆可应用。 (3)用药时间: 一般中病即止,最好不要超过 3 个月,切不 可大量久服。 (4)不同的病患用量也各不相同,对于具体患者而言,既要考 虑其不良反应,又要针对其具体病证,权衡利弊。 (5)煎煮时需后下。
从现代研究角度看待大黄既有 泻下作用,且有收敛止泻作用
大黄不同炮制品泻下作用研究.doc
大黄不同炮制品泻下作用研究[摘要]目的:分析和比较大黄4种炮制品(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的泻下作用异同。
方法:小鼠单次给药,比较大黄4种炮制品泻下效应,及观察各组小鼠服药后首次泻下时间、5h内泻下次数及总排便次数;用炭末推进法比较大黄各炮制品对小鼠小肠推进率的影响。
结果:生大黄和酒大黄两者均在给药后3h左右产生泻下作用,但生大黄多在150 rain,而酒大黄从泻下时间和排稀便次数及总排便次数上都稍有所延迟和减少;生大黄ED50明显低于酒大黄;生大黄、酒大黄的高、低剂量组以及熟大黄的高剂量组均能明显提高小鼠的小肠炭末推进率,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显著;而大黄炭的高、低剂量组与空白组比较均未见显著差异。
结论:大黄4种炮制品均有一定的泻下作用,但泻下作用强度、首次泻下时间、泻下次数、总排便次数及对小肠推进作用均有所不同。
[关键词]大黄各炮制品;泻下;止血作用;推进率;ED50[炮制品]生大黄:取原药材,大小分档,除去杂质,水适量洗净,时间不宜太长, 以水尽药透为度,切块或片,焖润至内外湿度均匀,低温干燥,筛去碎屑备用。
酒大黄:取大黄片,加黄酒(大黄100Kg用黄酒12.5kg)喷淋搅拌均匀,稍候使黄酒吸尽,用文火微炒,不断翻动,至断面浅棕色时,水分已干,取出摊晾凉,筛去碎屑。
熟大黄:取大黄片块,用黄酒(100kg大黄,用黄酒30kg)拌匀, 置适宜容器内密闭,隔水加热,蒸至内外皆黑为度,取出干燥。
醋大黄:取大黄片或块,加米醋搅拌均匀(100kg大黄,用米醋15kg),焖润至透,待米醋被吸尽后,置炒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大黄炭:取大黄片或块, 置炒制容器,用武火加热,炒至外表焦黑色,取出,晾凉. [实验内容]大黄[1]为蓼科植物唐古特大黄RheumtanguficumMax-ira、掌叶大黄RheumDahna或药用大黄Rheumo的根茎。
其炮制方法历代本草都有记载,但不尽相同,主要包括生片、酒炙、酒炖、醋炙和炒炭等不同工艺,炮制时间相差较大。
大黄的泻下实验报告
大黄的泻下实验报告1. 引言大黄(学名:Rheum palmatum)是一种传统草药,具有泻下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
为了探究大黄的泻下作用机制以及其安全性,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2.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大黄在实验动物体内的泻下作用,探究其对肠蠕动的影响,并研究是否存在副作用和药物安全性问题。
3. 实验方法3.1 实验材料- 大黄粉末- 实验动物(小鼠)3.2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共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 实验组:给予实验动物灌胃大黄粉末溶液。
- 对照组:给予实验动物灌胃等量生理盐水。
3.3 实验步骤1. 准备好实验动物和实验材料。
2. 将大黄粉末溶于适量生理盐水中,制备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3. 将实验组动物随机分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大黄溶液灌胃。
4. 对照组动物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
5. 观察动物排便情况,记录泻下作用和副作用表现。
6. 统计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4.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如下:实验组排便次数泻下作用表现副作用表现-低剂量组10 明显泻下无中剂量组15 显著泻下轻微腹痛高剂量组20 剧烈泻下腹痛、腹泻对照组 5 无泻下无5. 讨论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大黄具有明显的泻下作用,剂量越高,作用越明显。
2. 中剂量组出现轻微腹痛,高剂量组出现腹痛和腹泻,说明大黄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3. 对照组未出现泻下作用和副作用,说明观察到的结果与大黄本身的药理作用相关。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实验仅在小鼠实验动物体内进行,对人体的泻下作用和安全性如何仍需进一步研究。
6. 结论大黄具有泻下作用,作用明显且剂量相关。
然而,在使用大黄时需要注意其副作用,剂量过高可能会引起腹痛和腹泻等问题。
因此,在使用大黄时应慎重,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使用。
7. 致谢感谢实验所用的大黄粉末和实验动物提供者对本次实验的支持。
参考文献。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
升可降的双向药性。
明代李时珍贯通诸家所论,编著了《本草纲目》,并在书中首次提出:炮制能改变药性,如蜂蜜“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
清代和民国时期,攻补兼施、寒热并用、相反相成等中医治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迄至现代,中药的双向调节理论受到空前重视,学者明确提出了“中药双向调节的概念”,对其涵义进行了广泛探讨,在临床上对其进行仔细观察,归纳、总结, 并运用多学科相结合的技术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4]。
2 中药双向调节的理论依据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是在中医治法、治则的指导下,通过处方用药来实现的。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人体为阴阳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体,生理状态下,阴阳双方保持着动态平衡,即《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则邪不伤正,身体健康。
若正邪动态平衡失调,正衰或邪盛,则产生疾病。
疾病的过程,是正邪斗争的过程,邪正盛衰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扶正与祛邪是中医的治疗大法, 是“补不足, 损有余”的“双向调节”。
刑燕[5]、曾辉[6]等人认为:对于表证未除,里证又急者,运用表里双解的治法;对于上热下寒、上寒下热、寒热互结的错杂证候,采用温清并进、寒热并用的治法;对于正虚邪实、虚实错杂之证运用攻补兼施、虚实兼顾的治法;对于气机失调之证,运用升降并行的治法;以及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运用阴阳互调等中医治法均符合双向调节的法则,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3 中药双向调节的影响因素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表现突出,由于中药中所含的成份复杂,许多中药或复方中含拮抗性成份,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由于机体所处的病理、生理状态不同,对机体各系统产生整体调节作用。
其影响因素也颇多,如药性、剂量、炮制、成份、配伍和机体的状态等,均能影响双向调节作用的发挥。
3.1中药药性与双向调节中药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以阴阳来概括, 凡性为温热、味为辛甘淡、质燥、升浮药多属阳;性为寒凉、味为酸苦咸、质润、沉降药多属阴。
大黄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的研究现状
•综 述•大黄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的研究现状**基金项目: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创新科研基金项目(051761)。
通信作者:范卓文,E-maiO ***************。
杜兆远,刘永武,张 娜,赵良友,翟旭楠,范卓文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4摘要 最近研究表明,大黄除了传统疗效外,还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以及在抗癌方面有着巨大的潜能。
大黄的作用机 制与机体的炎症反应、抗氧化、细胞凋亡和自噬作用有关,并发现大黄对肝肾等重要器官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本文主要从大黄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这两个方面对近5年的文献进行总结和讨论。
关键词 大黄;炎症反应;抗氧化;细胞凋亡和自噬doi 10.3969/j.issn 4 004-5775.4021.49.441学科分类代码396.44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识码BMechanism of Rhubarb Action and Present Status of Clinical Research/DU Zhao-yuan, LIU Yong-wu, ZHANG Na, et al./DIeilongjiang Universita of Trrditionai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40, ChinaAbstrrcC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rhubarb, in addition to the trayitionyl efficacy, has y bidirectional regulatory effectayd hrs uect potenticl in anhcaacea. Thc mechanism of rhubarb is re l ate C to inflammation, acUoxiCation, apoptosis act autophauyact O is fonna that rhudarh has some toxio hOe effects on impohaat oryaas such as livea and kidney. This papea summarizes and aiscusses the literature of the Iasi 5 years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the mechanism and clinical appacetion of rhubarb.Key words Rhubarh; Infammatory response; Antioxioant; Apoptosis aad autophauy大黄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主要产自四川、云南等地,喜寒凉气候、忌高温,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 毒、逐瘀通经等功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止泻的双向调节作用,认为发挥泻下作用的是蒽醌苷类成分,发
挥止泻作用的是鞣质类成份,这是关于泻下与止泻双向调节作用 基础研究的首次报道。
• 研究现状及进展
大黄“泻下”的成份为蒽醌苷类,效应部位在大肠, 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通过抑制肠细胞膜上Na+-K+-ATP 酶,阻碍Na+转运
吸收,使肠内渗透压增高而致泻; 2. 兴奋肠道平滑肌上的 M 受体(胆碱样作用),使肠
• 许多学者认为AQPs在大肠内的异常表达导致结肠对水分的 吸收过度和(或)肠液分泌减少参与了腹泻和便秘的发生。 • 大黄用于泻下和止泻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基础,在泻下与 止泻的作用中均有“泻”,“泻”与水密切相关,而AQPs是能 双向通透水的蛋白通道,可以直接调节大肠的水代谢平衡
,AQPs的表达异常参与了便秘和腹泻的病理过程[16]。
义,同时AQPs参与肠内黏液的分泌。
• AQP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族对水有特异通透性的膜蛋白, 它
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和植物细胞膜上, 对动、植物调节水
代谢起着重要作用[14,15]。AQP 参与组织水的吸收、分布及 细胞内外水平衡等的调节。目前发现的AQPs共有13种亚型 (AQP0-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 研究背景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发现剂量、炮制、成分、煎煮时 间、机体的状态等因素均能影响大黄泻下和止泻的双向调 节作用,其中剂量和炮制为主要的影响因素。
• 研究背景
① 剂量改变:大黄大剂量有泻下作用, 小剂量则表现出止泻作用。如金 氏研 究所示,大剂量大黄兴奋离体结肠肠管,小剂量则表现出抑 制作用[5]。 ② 炮制不同:大黄生用沉降,泻下攻积之力猛;熟用时则泻下作用缓 和;炒炭以后不仅不泻下, 反能止泻[6]。 ③ 成分不同:大黄中的泻下成分为蒽醌苷类,止泻成分为鞣质类。
剂共有283首,其中以大黄为主药的有59首,主要用于治疗实证,包括热秘
、气秘、寒秘,以三承气汤为代表。 大黄治疗便秘已众所周知,但其用于止泻也非鲜见。如《素问•病机气宜 保命集》即以大黄与好酒同泽,然后分服酒,治疗泻痢日久不愈。通常认 为用量为0.05~0.3g时,可致便秘,小儿急性肠炎腹泻,服之颇宜,因大 黄即可消炎,又能止泻。在中国方剂数据库中,主治腹泻的含大黄方剂有 69首,以大黄为主药的有8首,主要用于治疗实证,包括湿热泄泻、寒湿 泄泻、伤食泄泻,如止痢丸。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本课题以腹泻发病的重要机制——结肠水代谢紊乱为切入 点,从与肠道水代谢密切相关的AQPs的新视角,探讨大黄不 同给药剂量、不同作用时间、炮制条件下其泻下与止泻作用 ,探讨大黄素和鞣质对结肠AQP2、AQP3蛋白和基因表达的
影响,揭示不同因素作用下的大黄泻下与止泻双向调节作用
的机制,明确大黄中产生这一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探讨其 “量-效”、“时-效”以及“炮制-药效”的关系。
研究目标
大黄泻下和止泻的双向调节作用机制与其双向调节结肠 AQPs的表达有关
预期结果
本研究有望首次揭示大黄泻下与止泻的双向调节作用机制
与其所含的蒽醌和鞣质类成分经PKA信号通路对AQPs 的表达
调节有关。
研究结果将为大黄的临床合理应用和进一步新药开发提供 初步的实验依据
大肠、肝、心包经,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逐瘀通经、利湿退黄[2]。
• 研究背景
《本草纲目》中记载大黄能治“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
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大黄因其功
效独特,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涉及到内、外、妇、儿、骨伤
各科多种疾病。据不完全统计,含有大黄的国家标准复方中 成药有801种,占所有中成药品种的10%以上,是在中药组方 中应用范围最大、使用频率最高的为数不多的几种重要中药 之一。大黄也被世界许多国家所青睐,已作为一个世界性药
• 研究现状及进展
综上所述,关于大黄的止泻与泻下作用的双向调节作 用是否是通过PKA信号通路调节AQPS的表达而发挥泻下作 用,相关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因此,研究大黄泻下和止
泻的双向调节作用基于结肠AQPs的表达具有重大意义。
.
• 参考文献
[1] 吕恩武.中医药的双向调节作用[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1,1(2):11l.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2. [3] 李瑛 刘伏友.大黄的毒副作用研究[J].中国药房,2006, 17(9):710-712 [4] 侯家玉.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1. [5] 侯淑萍.浅谈中草药的双向调节作用[J].贵州畜牧兽医,2008,32(2):27. [6] 李岩,吴春明,李雪,等.补中益气汤对小鼠胃肠运动双向调节作用和抗炎作用的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 2011,32(22):18-19. [7] 张伟.大黄不同炮制品的功效研究与应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6):964. [8] 宋超.中药“双向调节”作用探析[J].首都医药,2010,12(下):33. [9] 薛红卫,周超凡.方药的双向调节作用及其临床应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44(10):16. [10] 高新彦,唐尚友.补中益气汤现代研究与应用[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79. [11] 杨丽.论仲景桂枝汤双向调节之机理[J].中国中医急症,2011, 20(9):1451. [12] 段煜,张俊,战丽彬,等.胃肠调节类中西药对胃肠道平滑肌的双向调节作用[J].医学与哲学,2011, 32(1):52. [13] 李巨三.中药双向调节作用常见形式探讨[J].光明中医,2008,23(10):1605. [14].King LS, Yasui M. Aquaporins and disease: lessons from mice to human[ J]. Treads EndocrinolMetab, 2002, 13(8): 3552360. [15].Julian A. Guttman, Fereshte N. Samji, Yuling Li, et al. Aquaporins contribute to diarrhoea caused by attaching and effacing bacterial pathogens[J]. Cellular Microbiology ,2007, 9(1), 131–141. 16]Itoh A, Tsujikawa T, Yasuoka T, Nakahara T, Sasaki M and Fujiyama Y: Natriuretic peptides up-regulate aquaporin 3 in a human colonic epithelial cell line.Int J Med 14:621-626,2004. [17] 刘 青.大黄总蒽醌及其衍生物对LoVo、NRK 细胞AQP2、AQP4 表达的调节效应与机制[D].第四军医大学 ,2009年硕士论文.
物载入19个国家的药典[3]。
• 研究背景
大黄的临床应用 大黄的双向作用有:泻下与止泻、祛邪与补益、活血与止
血、升浮与沉降、止痛与致痛、健胃与败胃、止吐与止痢等方
面[4],其中,泻下与止泻的双向调节作用表现尤为突出,大黄有 峻下实热、荡涤肠胃之功,泻下作用是其最主要的药效,也最 能体现大黄的苦寒药性,临床巧妙运用,还能清肠道湿热浊水 积滞,去积热而止泻。
大黄泻下与止泻的双向调节作用研究
目录
• 1.立题依据
a.研究背景
b.研究现状及进展
c.参考文献
• 2.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 3.研究目标
• 4.预期结果
立题依据
• 研究背景
中药双向调节的定义和内涵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是指某一中药既可使机体从亢进状 态向正常转化,也可使机体从机能低下状态向正常转化,因机 体所处的病理状态不同而产生截然相反的药理作用,最终使机
• 研究背景
大黄泻下与止泻双向调节作用的中医药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
大黄在不同的条件下,对便秘和腹泻患者分别表现出泻下与 止泻的双向调节作用,临床上既可用于中医“下”法治疗实热便 秘,又可用于中医“通因通用”法治疗湿热泻痢。
• 研究背景
《血证论》云:“苦寒药能大伐生气,亦能大培生气”。大黄苦寒,具有 泻下和止泻的双向调节作用。在中国方剂数据库中,主治便秘的含大黄方
• 研究背景
大黄的双向调节作用 大黄是中医临床上最古老、最常用、最重要的中药之一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书中记载大黄“下瘀血,血闭寒 热,破癓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 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 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其味苦、性寒,归脾、胃、
蠕动增加而致泻[8,9];
3.
4.
刺激骨盆神经反射性致泻;
最近研究表明:大黄蒽醌可以抑制结肠 AQPs的蛋白
和基因表达,使水吸收受制而致泻[10,11]。
• 研究现状及进展
关于大黄“止泻”的机理研究报道较少,梅其炳等[12,13] 通过研究大黄中所含的多糖成份对2,4,6 - 三硝基苯磺酸( TNBS)诱导的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发现:
④ 煎煮时间:煎煮时间越长,致泻作用越弱,相反,收敛作用越强。
⑤ 机体状态:大黄对实热便秘者有通便作用,为湿热泄泻者有止泻作 用。
• 研究现状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展
泻下与止泻的双向调节作用在大黄的临床应用中占有重要 地位,然而相关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却少见报道。 最近,肖小河等 [7] 从物质基础的角度证实大黄具有泻下与
体达到平衡状态[1]。
•
研究背景
双向调节是现代中医药研究领域出现的一个新术语,属
于中药药性理论的范畴,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一大特色,尤 其是在治疗某些疑难病证时,巧妙运用双向调节的方药,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