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构建驳论文的写作支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驳论文的写作支架

班级:姓名:座号:_____________

从近五年高考作文命题来看,思辨性材料作文占主体。这类作文题往往是聚焦于一个核心事件或核心问题,呈现不同的看法或多维度的思考。而学写驳论文可以为进一步写好高考中大量出现的复杂思辨类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本学期要学习一套驳论文写作支架,其基本思维进阶立足于传统:树立批驳的靶子——对靶子进行分析驳斥——确立正确的观点和做法;同时各个层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和综合,以突出问题聚焦的意识和公共说理的时代要求。

步骤一:抓住矛盾,呈现焦点,树立靶子。

驳论文作文题所给材料多是涉及时政新闻、热点话题的叙事型材料,且极具争议性。写作前,我们需要对材料进行必要的分析整理,抓住主要矛盾,凸显焦点问题,树立好批驳的靶子。分析整理的结果就是文章首段的具体呈现。其实,首段也可以理解为是材料与主体论证部分的有效过渡。

示例1:下面的样文A段至F段,属于同一作文试题的开篇部分,思考:哪些有力地凸显了焦点问题,哪些没能凸显焦点问题?

根据以下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一位小女孩骑单车逆行,剐蹭了一辆奔驰车。司机让她给家长打电话来处理问题。女孩紧张得哭了起来,路人纷纷过来围观。有人觉得司机不尽人情,劝他不要为难孩子。司机说,赔偿事小,但要让女孩知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要求: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样文A.“好心”的路人就像家中的爷爷奶奶,在孙辈无助时送来温暖。可这样的“温暖”当真有利于孩子成长、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吗?在我们呼唤人情、人性的今天,情与理的矛盾该如何解决?

(摘自考场作文《情理如何相融?》)样文B.小女孩骑单车违规逆行,剐蹭了一辆奔驰车后,好事者围了上来。他们听到了女孩的哭声,看到了奔驰司机的训告,他们品头论足,认为司机不近人情,他们服从于感性认知,为女孩打抱不平,却忽视了女孩的违规逆行。

这起事故中,小女孩被群体判为“弱势”,是因为她的年龄、体型、交通工具,都与另一方“强势”的奔驰司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这种强弱认知,影响了事情的判断。

(摘自考场作文《反思乌合之众》)样文C.人生的悲哀常常在于,他凭借盲目的情感,强大的惯性以及由此形成的习焉不察的偏狭认知,早已把无理的现实合理化了。小女孩骑车违规逆行,剐蹭了一辆奔驰车,司机合理要求其父母来处理问题,可众人竟指责司机不近人情,为难孩子,将情感凌驾于规则之上。这样可笑的现象,着实令人悲哀。

(摘自考场作文《不要陷入情感的泥潭》)样文D.一位小女孩骑单车逆行,剐蹭了一辆奔驰车。司机让她给家长打电话来处理问题。当路人都觉得司机不近人情时,司机却说:“这是让她知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摘自考场作文《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点评:作文试题材料涉及的对象有三个(“小女孩”“司机”“路人”),而A段引论截取材料,只就其中的“路人”来转述,树靶明确,避免了泛泛而谈,具有很强的聚焦性。当然,截取材料要防止“抓小丢大”,“抓住一点不顾其余”,若忽视材料的整体性,只就材料的“枝节”来写,则有偏题的可能。

与A段一样,B段也是从“路人”的角度切入,同样树靶明确,聚焦精准。所不同的是,B 段材料的使用是在改写中进行的,体现了考生驾驭材料的能力。这种改写含有情感倾向,便于为下文的议论蓄势。

C用了“内化材料”的方式,聚焦于情感与理性的矛盾,把路人“将情感凌驾于规则之上”的做法树立为批驳的靶子,并表明自己的态度是对此感到悲哀,聚焦准确,树靶清晰,态度鲜明。

A、B、、C三例都是比较理想的驳论文开篇部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写作前提,那就是对作文题目的材料吃准吃透,从材料的主要矛盾切入,根据主要矛盾确定焦点问题,进而树立批驳的靶子,设计转述的方式以及笔墨的详略。

D段基本照抄材料,这类开头应尽量避免,一是没有看点,不能先声夺人,二是没有重点,不能凸显矛盾,直接暴露了作者写作的机械和生硬。此外,中心落在“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上,已经失焦。

步骤二:定性分析,为批驳论证奠基。

很多时候,一个事件之所以会引发争议,是因为持不同观点的人对事件所牵涉的关键概念、关键行为的界定不同,因此,在树靶之后,有必要对这些关键概念、关键行为的界定不同进行合理的界定,以便于驳斥的展开以及树立自己的观点。

示例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6月27日,在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的小品《木兰从军》中,贾玲塑造了一个贪吃、花痴、胆小怕事的花木兰形象。7月7日,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发出公开信,要求节目组道歉。7月18日,节目主角贾玲在微博上发文道歉:“花木兰是受人尊敬的巾帼英雄,显然拿她来演绎成一个喜剧作品是不合时宜的,也是有违公众审美习惯的。感谢对我批评教育的热心观众,接下来我会更好更多地学习演绎更多正能量悦人心的作品。”之后,著名演员六小龄童在微博上为贾玲的道歉点赞,称她开了好头。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给贾玲、东方卫视《欢乐

喜剧人》栏目主持人、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六小龄童等其中一方写信,表明你的意见和理

性立场。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考下面各例对哪个关键词进行了定性,这样的定性驳斥了怎样的观点,为怎样的立论做了铺垫?

样文1:木兰是一个虚构的传奇形象,其形象寄托了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这应是我们所共享的文化资源。既是文化资源,就当容许有不同的解构方式,只要这种文化再创作不扭曲历史、不颠覆价值观。《木兰从军》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生活化的木兰”,赋予她更多“人”的性格,是一种创新。退一步讲,这种创新也许和不符合公众固有的审美习惯,其本质也不过一喜剧小品而已,若观众能会心一笑,其娱乐目的便已达到;若观众无法认同,也不会就此“抹黑”巾帼英雄的英姿。一言以蔽之,木兰还是木兰,绝非一部喜剧就能颠覆。

样文2:花木兰作为虚构的文学形象,并不是现实存在的真实人物,当她被创作出来表达其具体艺术价值的同时,也被赋予了艺术再创作的价值。文学形象被再加工的例子数不胜数,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