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的化疗现状及进展

合集下载

李秀荣教授治疗脑胶质瘤的经验

李秀荣教授治疗脑胶质瘤的经验

脑胶质瘤是成人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40%~50%,恶性脑胶质瘤5年存活率仅5%[1]。

本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成人多见,发病率为(2~3)/10万[2]。

脑胶质瘤主要临床表现为癫痫、颅压增高所致的头痛、呕吐、视盘水肿症状,以及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

西医目前多采用手术治疗,最大限度切除肿瘤,术后辅以放化疗及降低颅压、营养支持等综合疗法。

中医药治疗能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及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生存期。

李秀荣教授从医近30年,在脑胶质瘤中医药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其诊治脑胶质瘤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报道如下。

1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古代并无“胶质瘤”这一病名,与其有关的描述散见于“真头痛”、“头痛”、“头风”、“癫痫”、“偏枯”等疾病,历代医籍均有记载。

关于本病的临床症状,《素问·至真要大论》描述其“头项囱顶脑户中痛,目如脱”;《灵枢·厥病篇》言“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中藏经》载:“头目久痛,卒视不明者,死”,这些论述均表明了本病症状严重且预后不理想。

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也”;张景岳强调“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医宗必读》曰:“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距之”。

DOI :10.3969/j.issn.1672-0512.2020.03.0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81303028);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2014GSF119038);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2017-40,2019-0107,2019-0094)。

[通信作者]张立娟,E -mail :zhlj -。

李秀荣教授治疗脑胶质瘤的经验王康锋1,张立娟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①脑病科,②临床教育管理处,山东济南250014)[摘要]脑胶质瘤是成人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40%~50%,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西医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辅以放化疗治疗,不良反应大,患者常不耐受。

脑胶质瘤的局部放化疗研究进展

脑胶质瘤的局部放化疗研究进展

脑胶质瘤的局部放化疗研究进展摘要】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性恶性肿瘤,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46%左右,具有浸润性生长,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易复发等特点。

目前治疗胶质瘤常规方式仍是在手术最大化地切除肿瘤病灶的基础上,配合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以及放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

但目前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预后仍然较差,仍在探索各种治疗方式。

其中颅内长期局部放化疗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一定的疗效,可能有较大的发展前景,本文旨在对脑胶质瘤的局部放化疗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脑胶质瘤;局部放疗;局部化疗;Ommaya囊【中图分类号】R73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2-0373-01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性恶性肿瘤, 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46%左右。

胶质瘤细胞浸润性生长导致肿瘤组织边界不清, 因此通过手术方式难以完全切除病变组织, 成为肿瘤疾病中复发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IV级胶质瘤的中位生存期仅为14.5~16.6个月。

随着现代医药科技的进步,免疫治疗、基因治疗以及干细胞治疗逐步应用于临床,但疗效尚不稳定[1-2]。

目前治疗胶质瘤常规方式仍是在手术最大化地切除肿瘤病灶的基础上,配合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以及放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

由于不同肿瘤类型在颅内部位和深度不同,常规放疗常常在满足杀伤肿瘤细胞照射剂量的同时,严重损伤瘤周正常脑组织。

同样常规化疗在脑胶质恶性肿瘤方面的疗效也不是十分理想,一方面原因在于,化疗药物透过血脑屏障率低,到达脑组织的药物浓度低,无法有效杀伤瘤细胞,反而激发了肿瘤细胞的耐受。

有研究显示[3],应用Ommaya囊对瘤体内局部立体放射治疗和局部化疗可以有效抑制肿瘤复发,降低对周围正常组织和其他器官的损伤,延长患者生存期和生存质量。

下面将对此展开综述。

1.脑胶质瘤的瘤体内局部立体放射治疗早期描述的放射治疗装置由三部分组成:储液囊,导管和注射阀。

装置末端是一个可膨胀、硅胶材料、双层同心球型储液囊,通过一个双腔、硅胶材料制作的导管与一个有自封闭功能的注射阀连接。

脑胶质瘤治疗新进展

脑胶质瘤治疗新进展
8 . 91
6 Ra mu sn SA,a e o , e e S, a ・ s se J misn DJ BrseJ p n
r gif ez acn rg at o e [ ] i l navcie openn w m n J . n nu t
Epd mi lRe 2 06, 8: 7 —5 . i e o v, 0 2 4 3
立体定 向放射治疗 ( R :R S T) S T借 助 于立体定 向装置 和影 像设 备使靶 区接 受
较 高剂 量 照 射 而 周 围正 常 组 织 受 照 很 低 。
1 李 明军 , 福 义 , 维 峰 , .2 I 子瘤 内 2 杨 王 等 15 粒
m 管新 生 的方 法 , 断 癌 细 胞 营 养 补 充 途 阻
3 0 2. 08
障(T ) B B 的作 刚 。联 合 化 疗 可 提 高 化
疗 敏感 性 。
组 织 间 质治 疗
5 祁 峰. 内 肿 瘤 的 立 体 定 向 放 射 外 科 治 疗 颅
[ ] 中国现 代药物应用 ,0 8 2 5 :8— J. 20 , ( ) 7
7 9.

永久植入治疗脑胶质瘤疗效 观察[ ] 中国 J.
误 诊 学 杂 志 ,0 88 2 )5 6 5 6 . 20 ,( 1 :0 2— 0 3
抑 制 肿 瘤 细 胞 增 殖 , 到 治 疗 日的 。 达 总 之 , 胶 质 瘤 的 发 病 机 制 较 为 复 脑
随着影像技术 的不断进步 , 出现 r更先 进
2 J misn a eo DJ, elr V , s se S Th i RI Ramu sn A. e
终 止妊娠 。医务人 员应做 好孕期 宦 教工

胶质瘤治疗及术后护理的研究进展

胶质瘤治疗及术后护理的研究进展

胶质瘤治疗及术后护理的研究进展摘要: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一半。

脑胶质瘤的临床症状包括颅内压升高,如头痛、呕吐、视力下降等;肿瘤压迫、浸润和脑组织破坏引起的局灶性症状,早期表现为刺激性症状,如局限性胶质瘤癫痫,晚期表现为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瘫痪。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体征和肿瘤易发部位分析胶质瘤的诊断。

关键词:胶质瘤;治疗;护理;研究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占所有颅内肿瘤的45%~55%[1]。

具有高发病率、复发率、死亡率,且治愈率低。

在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母细胞瘤的病人中,平均生存时间不到1年。

此外,此类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常侵犯多个脑叶和深部结构,与正常脑组织无明显边界。

因此,单靠传统的手术很难治愈。

随着医学的发展、治疗方法的改进和护理技术的进步,局部放疗、化疗、生物治疗、免疫治疗和高质量的术后护理为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帮助[2]。

本文就胶质瘤治疗及术后护理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详情如下所示:1胶质瘤的治疗1.1 外科手术治疗目前,随着神经外科显微外科技术和神经导航技术的迅速发展,在不增加脑功能损害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减少术后复发,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已成为胶质瘤手术的首要原则。

尽管手术方案不断改进,肿瘤得到最大程度的切除,但术后周围正常脑组织仍有肿瘤细胞浸润,病人的预后无法得到更好的改善。

1.2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利用电离辐射杀死或抑制肿瘤细胞,以缓解病人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目前,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被广泛应用。

其原则是让肿瘤得到更高的剂量,而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得到更低的剂量[3]。

增加对肿瘤的辐射剂量,可以降低肿瘤扩散和远处转移的可能性。

研究表明,脑胶质瘤术后放射治疗可以提高病人的局部肿瘤控制率和生存率。

1.3 化学治疗胶质瘤是中枢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且手术不能完全清除,术后很容易复发。

脑胶质瘤的局部化疗进展

脑胶质瘤的局部化疗进展
【 B T AC 】T esaeiso et a e tf u a l nn l m s r ugr flw db d t rp A S R T h t tg rt et n o h m nmag at i a esrey o o e yr i h a y r ef h r m i go a l ao e
《 国神 经 肿 瘤杂 志 》2 1 ,( )2 3 2 7 中 0 0 8 3 :0 — 0

23 0
综述.
脑 胶 质 瘤 的局 部 化 疗进 展
钟 鸣 谷 . 忠平 陈
( 中山大学肿 瘤防 治 中心神 经外科 , 东 广 州 5 0 6 ) 广 1 0 0
【 要 】 性脑 胶 质 瘤 的 常规 治 疗 方 案 为 手术 配合 放 、 疗 的 综 合 治 疗 。 常规 化 疗 由 于 血脑 屏 障 限 制 、 物 摘 恶 化 药
a d c e t rpy n h mohea .Th f c c fc a sc he t r p ui g n si s tsa tr e t h i o rpe me b lt f e e a y o l s i c mohe a e tc a e t sun a if co y du o t e rp o r a iiy o i
内半衰期 短 . 规全 身 给药疗 效仍 不 理想 近年来 常 副作用 更 小 、疗 效 较 好 的 替莫 唑 胺 ( r zIm d . t oo ie e n o
T Z 逐 渐成 为 临 床一 线 的抗 肿 瘤 药物 . 也仅 对 M ) 但 部 分胶 质瘤 患者 有效 针对 以上 问题 , 许多 学者就
化疗 方 式 、 给药 方 法 及途 径 等 进行 探 索 , 以期 提高 治疗效 果. 改善 患者 生存 质量 脑 胶质 瘤局部 化疗 因其具 有不受 血脑 屏 障 的限 制 、局 部药 物浓度 高 、

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新进展

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新进展

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新进展摘要胶质瘤约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s,CNS)肿瘤的 50%。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分类标准,胶质瘤的病理分级可分为I-IV 级;从组织形态学角度胶质瘤可分为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少突胶质细胞瘤等。

手术切除是胶质瘤治疗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也是胶质瘤明确诊断、改善症状以及延长胶质瘤患者生存期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脑胶质瘤;转录因子;免疫治疗截至目前,研究已经证明长链非编码RNA的表达失调与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其中一些被认为可能是胶质瘤的重要的潜在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的潜在靶点。

例如,Chen等通过对公共数据集的分析,发现N6-甲基腺苷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可以作为低级别胶质瘤患者预后评估的生物标记物,长链非编码RNA MAGI2-AS3(MAGI2 antisense RNA 3)在胶质瘤组织中低表达,且与胶质瘤的病理分级以及卡诺夫斯基量表(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KPS)评分之间存在直接相关性,且MAGI2-AS3表达水平低的胶质瘤患者的总生存率低于MAGI2-AS3表达水平高的患者[1];Ghasemi等研究发现,与正常对照相比,胶质瘤患者来源的血清中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HOX transcript antisense RNA)表达升高且具有诊断特异性,可作为胶质瘤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2]。

MiRNAs是一类长度为17-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分子,通过抑制信使RNA翻译或者切割信使RNA来调控转录后基因的表达过程[3]。

Chen等用RNase A酶消化处理miRNAs后发现超过一半的miRNAs在RNase A酶消化处理三小时后仍能保持结构完整[3]。

循环miRNAs在煮沸、低或高pH值和延长储存时间等恶劣条件下仍保持结构稳定。

脑胶质瘤超选择动脉化疗的研究进展

脑胶质瘤超选择动脉化疗的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 章编号 : 1 0 0 2 — 2 6 6 X( 2 0 1 4 ) 0 2 - 0 1 0 3 - 0 3
脑胶质瘤是来源于神经上皮细胞肿瘤 , 多可手 术切除, 但术后复发率高 , 需辅以放 、 化疗同步治疗。 超选择性动脉化疗是一种利用导管选择性插入肿瘤 的供血 动脉 内注 射 药 物 的新 治 疗 方 法 , 主要 是 通过
山东 医药 2 0 1 4年 第 5 4卷第 2期
脑 胶 质 瘤 超 选 择 动 脉 化疗 的研 究 进 展
李 亮亮 。 王建祯
( 1 安徽 医科大学, 合肥 2 3 0 0 0 0 ; 2 武警总医院)
关键 词 : 脑胶质瘤 ; 药物 治疗 ; 超选择动脉化疗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2 - 2 6 6 X . 2 0 1 4 . 0 2 . 0 4 2
发 生率 降低 。现 就脑胶 质瘤 超选 择动 脉化 疗 的研究 进 展综述 如 下 。
1 脑胶质瘤超选择动脉化疗的适应证、 禁 忌 证 与
并 发症
MG MT 。报告 中 出现一 个 涉 及 H I F 一 1 仅 .MG M T依 赖 性调节 的新 机 制 , 突出了 H I F . 1 o r /MG M T轴 在高 级 别 胶质 瘤 ( G B M) 治疗 中的作用 。 2 . 4 癌 干细 胞膜 标记 物 有学 者 对 多种 癌 干细 胞 膜标记 物 进行研 究 发 现 , C D 和 N e s t i n水 平 随肿
予甘露醇输入高渗液可使血脑屏障开放¨ 。 。 , 增加水 溶性药物透过。非渗透性方法包括注射缓激肽激动 剂R MP - 7 、 L 一 多聚精 氨酸 和鱼精 蛋 白硫 酸盐 。

脑胶质瘤化疗进展(汪森明教授)

脑胶质瘤化疗进展(汪森明教授)
dR
鸟嘌呤
(N Engl J Med 2000; 343:1350-4.)
NH2
NH HS CH2 CH
CO COOH
修复
MGMT
CH3
NH2
NH S CH2 CH
CO
COOH
• 失活不可逆转 • 降解
MGMT:预后及预测标志物
MGMT启动子甲基化的患者,其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长于无启动子甲基化 的患者(Ⅰ级证据) [1]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同步化放疗与巩固化疗
R Stupp, WP Mason, MJ van den Bent, et al. N Engl J Med. 2005;352:987-996.
Stupp R, et al. Lancet Oncol. 2009;10(5):459-66.
EORTC-NCIC 试验:试验设计
1.Stupp R, et al. N Engl J Med 2005;352:987-96. 2.翟小明, 等.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7;27:152-154. 3.Wen PY, et al. N Engl J Med 2008;359:492-507.
新诊断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治疗
替莫唑胺(泰道 ®)治疗新诊断GBM
主要研究终点: GBM患者的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 总体人群的毒性
Wick A, et al. J Clin Oncol 2007;25:3357-61.
替莫唑胺120mg d 1-7, d 15-21,q28 研究结果:GBM患者的6个月无进展生存
64名GBM患者的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达43.8%,优于 TMZ注册临床试验的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21%)
0
风险患者例数

脑胶质瘤化疗进展

脑胶质瘤化疗进展
维普资讯
JCPD
JCPD·CSCO中国肿瘤 临床专版
脑胶 质瘤化疗进 展
口 北京 大 学第一 医院 申文 江教 授 李洪 振
[中图 分类 号]R739.41 [文 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1671-945X(2007)12-0066-03
高 分级 脑胶 质瘤 (恶。性星 形细 胞 瘤 ,胶 质母细 胞瘤 )化疗
40%,从而 使之 在 中枢 神经 系 统肿 瘤 治 疗 中有 很 好 的应 用 前 景 。1999年 FDA批 准 TMZ用 于 复 发 的 恶 性 星 形
年 一项 对 于 RTOG试 验 入 组病 例 的 回 顾 性研 究 显示 放 疗 后 PCV与 BCNU方 案 化 疗 没 有 明 显 区 别 (Prados MD,
BCNU化 疗 、单 纯 放射 治 疗 、放疗 联 合 瘤 。2005年 ,一项 最新 的III期对 照试 Re search Counc i 1 Brai n Tumor
BCNU化 疗 三 种 治疗 方 法 ,结 果表 明 , 验 (Stupp R, Mason WP, van den Working Party.2001)。
存 率 ,放 化 疗 结 合 组 46%,单 纯 放 疗 (Pneumocys tis cariniipneumonia 全 身化 疗 的副 反应 ,有 研 究表 明 ,置
组 40%;放化疗结合组比单纯放疗鲴 MaT PCP)缓解上述副反应 o{egi她 Di S— 入 BCNU降解聚 合物 的患者 血 液 中检
l8个 月 总生 存率 ,放 疗 +BCNU化 疗 Bent MJ, et a1.2005),对 573例 胶
针 对 高 分级 胶 质瘤 ,还 有 些对

脑胶质瘤化疗进展

脑胶质瘤化疗进展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论 著
T e te rai s
21・
C iee J u n lo h o dcn n hn p a may hn s o r a fEtn me iiea d Et o h r c
பைடு நூலகம்
脑 胶 质 瘤 化 疗 进 展
黄 树栋 岑雄 图
5 9 0 250 广东省 阳江市 人民医院神经 内科 ,广 东 阳江
1.% 3 0 2 1 对 . %。
术 中全切肿瘤 ,术野止血完毕后 ,在瘤体和手术床上插植十 几根小棒状化疗药缓释体 ,均匀分布 ,插入较浅 ,植入部位 注意避开脑室等脑脊液循环部位 ,创面敷 以速洁纱或薄层明 胶海棉 ,以固定缓释体棒状物 。缓释载体大多是具有高分子 量 的多聚物或共聚物 ,结合抗癌药物构成多聚体药物缓释系 统 。目前 以生物分解型多聚体较好 ,如聚双对碳苯氧丙烷 癸
二 酸 ( C P S ) [。 P P - A 8 3
目前 对 用 于 脑 间 质 化 疗 研 究 中 用 得 较 多 的 药 物 为 卡 氮 芥 (CU BN) 和 嘧 啶 亚 硝 脲 ( C U , 其血 浆 蛋 白 结合 AN )“ 率 低 ,相 对 容 易 透 过 血 脑 屏 障 , 能 直 接 破 坏 肿 瘤 细 胞 D A N 并 阻止其复制 ,被 认为是 目前较 有效的胶 质瘤 化疗 药物之一 , 但 该药体 内半衰 期很短 ,只有 1 m n 5 i ,且对 脑组织毒性大 , 疗 效及 安全性仍不理 想。博莱霉素可引起肿瘤残腔周 围瘤组 织坏死及脑水肿 ,且 水肿 的范 围与缓释化疗 的药物浓度呈正 相 关,选择适 当的药物浓度 ,使其 既能有效 杀灭残 留肿瘤细 胞 ,又 能减 少 局 部 脑 水 肿 ,有 作 者 推 荐 应 用 博 莱 霉 素 在 lm Og 以内较为 安全u 。亦有人报 道在肿瘤 切除后 应用浸泡替 尼 泊 甙 ( M 6 的明胶海 绵贴敷创 面作 单次的 问化疗疗 效 明 V2 ) 显 ,但 替 尼 泊 甙 ( M 6 价钱 昂贵 ,且 难 获 得 。 V 2) 阿霉素 是6 年代末 就 已进入 临床 的葸环类化 合物 ,其 O 为周期非特异性广谱抗肿瘤化疗药 ,对G 期肿瘤细胞特 别敏 2 感 ,其 主 要 作 用 机 制 是 直 接 嵌 入 D A 碱 基 对 之 间 ,干 扰 转 N核 录过程 ,阻止M N 的形成而起到抗肿瘤的作用,大量实验及 RA 临床研究均证 明其对许多实体肿瘤有效 u “;体外药敏实验及

脑胶质瘤的治疗方法

脑胶质瘤的治疗方法

脑胶质瘤的治疗方法脑胶质瘤是一种主要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恶性肿瘤,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

它的治疗方法通常涉及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多种方法。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脑胶质瘤的治疗方法。

1. 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是治疗脑胶质瘤的主要方法之一。

手术的目的是尽可能完整地切除肿瘤组织,减少肿瘤对健康脑组织的侵袭。

手术通常采用显微镜辅助技术进行,可以通过切除肿瘤组织来减轻症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然而,脑胶质瘤通常有较高的复发率,因此手术往往需要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

2.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用高能射线照射肿瘤组织,破坏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放射治疗可以用于术前辅助治疗,以减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的成功率;也可以用于术后辅助治疗,以杀死手术切除后残留的肿瘤细胞。

放射治疗有时也可以单独应用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

然而,放射治疗也会对正常脑组织产生一定的损伤,因此在剂量和治疗计划的确定上需要谨慎。

3. 化学治疗:化学治疗是使用化学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的方法。

化学药物通过静脉注射或口服给药的方式进入全身循环,可以杀死远离肿瘤灶的转移细胞。

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卡矽平、替莫唑胺、长春新碱等。

化学治疗通常与手术和/或放射治疗联合应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脑胶质瘤对化疗药物的抵抗性较强,因此化疗的效果有限。

4. 靶向治疗:近年来,靶向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逐渐应用于脑胶质瘤的治疗中。

靶向治疗是基于研究发现脑胶质瘤细胞中存在特定的致病基因突变或异常表达的蛋白质,通过选择性地抑制这些致病基因或蛋白质的活性,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目前,已经开发出一些针对脑胶质瘤的靶向治疗药物,例如透明质酸合成酶抑制剂(如贝伐珠单抗)和基因突变抑制剂(如特罗瑞必妥)。

靶向治疗的优势在于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定靶点,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和较少的毒副作用。

5.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利用身体的免疫系统来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脑胶质瘤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脑胶质瘤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Hale Waihona Puke c m。胶质瘤是 1 种放射抗拒 的肿 瘤 , 要克服常规 敲疗的 局部控 制率 不高 、 有敲疗 明显的后遗症等映点 , 并实现胶质 瘤治窟的 目 目前临床应用 了超分割 的敲疗 。应用小 于常 规的分 割剂 量 , 5 %、 89 平均 4 %… , 35 其侵袭性强 , 细胞很 容易侵 入周 围 标 . 瘤
次或 2 以上 , 时间不变 , 次 总 同时给予卡氮芥类药物 正常组 织间隙而与正常脑 组织分 界不 清 , 常侵犯几 个 脑叶及 其 每天照射 2 立体定向近距离敲 疗作为胶质瘤 初始治疗的一部分 , 在外 深部的结 构乃至对侧脑 半球 , 术完全 切 除困难 胶 质瘤 恶性 化疗 ; 手 提高 了 程度高 , 生长 快 , 程 短 , 病 平均 细 胞周期 仅 3 5天 , 后 复发 很 照射后采用立体定 向近距离 敲疗作 为增强照 射 的手段 , 术 延 取 立 快, 严重 威胁人类健康 , 认为是神经外科治 疗中最棘 手的难治 局部控 制率 . 长了患 者生存 期 , 得 了肯 定的疗效 ; 体定 被
设备 、 分子生 物学的 发展 , 疗在 胶质瘤 敲 后或复发后再 手术 生存 期最 重要 的因素 . 切除较次 全切除 生 其是放 射物理学技术 、 全 存 时间更长 , 全切除是 最有效 的手术方式 , 全切除和复发后再手 治疗 中必 将发挥更太 作用 。
术更 能提 高患者生存 质 量 、 长生存 时间 。新 近发展 的术 中辅 延 助神 经外科治疗 为尽可能 地切除肿瘤 组织 提供 了有 利条件 ; 神 3 化学治疗
为是神经 外科治疗 脑肿瘤 划时代 的工具 , 切除肿瘤组织安全 , 能 亚硝脲类等化疗药物直接送人到适应肿瘤生长的主要动脉血管

脑胶质瘤的治疗进展

脑胶质瘤的治疗进展

脑胶质瘤的治疗进展王法勤1。

孙金龙2(1单县中心医院,山东单县274300;2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关键词:颅内肿瘤;胶质瘤;外科手术;放射疗法;药物疗法中图分类号:R739.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66X(2009)38田112m2脑胶质瘤是颅内常见的恶性肿瘤。

病死率高。

近年来其治疗方法有一定进展,疗效逐渐提高。

现综述如下。

1手术手术不仅可以直接切除肿瘤组织,缓解颅内压,迅速有效地改善肿瘤占位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且可获得的标本,对于明确肿瘤病理类型,进行肿瘤生物学行为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手术治疗原则是在保存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切除更多肿瘤。

术前利用无创神经功能影像学检查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mm)、脑磁图(MEG)或磁源性影像(MsI)与弥散张量成像(dD,n)可获得比较准确的颅脑显像。

术中应用神经导航技术和术中实时超声准确定位病变,在唤醒麻醉下皮质电刺激定位功能区,根据病变浅部和深部功能边界、个体化手术,可最大程度地切除病变,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功能区,提高术后生存质量悼“J。

近十年来,神经导航技术、锁孔神经外科技术在治疗脑胶质瘤方面得到了飞速发展。

美国和法国相继报告了应用神经导航机器人完成脑胶质瘤手术。

晏怡等”1应用神经导航系统治疗脑胶质瘤28例,王宏伟陋1应用导航微创手术结合激光光动力疗法治疗脑胶质瘤60例,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目前,就影响神经导航精确性因素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靶点飘移上。

解决脑移位最好的方法是术中三维超声和cT或MR实时监测,达到定肘定位和导航,可使导航手术更安全、有效。

锁孔神经外科技术是凭借精湛的显微手术基本功,根据个体解剖及病灶特点设计手术入路,以最小的仓Ⅱ伤取得最好的手术疗效的一种手术方法…。

该手术术后并发症少,患者住院期缩短,节省了治疗费用¨1,为胶质瘤的手术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2放疗脑胶质瘤以彻底切除,术后放疗非常重要。

脑胶质瘤分为低分级胶质瘤(LGG)和高分级胶质瘤(HcG),前者包括I、Ⅱ级胶质瘤,毛细胞型、星型、原浆型细胞瘤,少支胶质细胞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一15%。

胶质瘤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胶质瘤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的治疗 效果 , 以在切 除肿 瘤 后 的囊 腔 内放 置 Om— 可 maa贮 液囊 , 术 中及 术 后 向囊 腔 内 注 射 化 疗 药 y 在 物, 以提 高对肿 瘤细 胞 的杀 伤效 果 , 长患 者 的生存 延
期 ] 。
2 放射 治疗
液 的动脉 注入 化疗 药物 。传 统 的全身 给药 结合血 脑 屏 障开 放 逐 渐 被 间质 化 疗 代 替 。Vatn n等 [ t e o 报 道患 者 间 质 化 疗 较 常 规 化 疗 者 的 平 均 生 存 期 ( T)明显延 长 , 化学 治疗 的一 条新途 径 。 MS 是 三 氧化 二砷 作 为 一种 传 统 中药 , 在 血 液病 治 其 疗 方 面 的作用 已 得 到世 界 公 认 。我 国学 者 发 现 , 三 氧化 二砷 可 以通 过 诱 导 胶 质 瘤 细胞 凋 亡 , 获 胶 质 俘 瘤细胞 在 G2 /M 期 , 高 蛋 白的 表达 等 多方 面 提 的机 制 来 抑 制 胶 质 瘤 的生 长[ ] 目前 , 导 胶 质 8 。 诱 瘤 细胞 凋 亡 的作 用机 制 正 在 进 一 步研 究 中 , 信 三 相 氧化 二 砷可 为治 疗胶 质瘤 提 供 一 条新 的有 效途 径 。
关键词
胶 质瘤
手术Leabharlann 放射生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 : 3 . 6 文献标识码 : 文章 编号 :0 17 8 (0 70 -2 50 R7O 2 4 A 1 0—5 5 2 0 ) 30 7-3
胶质 瘤是 颅 内最常 见 的恶性 肿 瘤 ,在 所 有 颅 内 肿 瘤 中 约 占 3. 6 ~ 6. 6 ,平 均 4. 9 [ 5 2 O 9 4 6 ¨。 A 0 胶 质瘤 呈浸 润性 向 四 周生 长 , 同部 位 具 有 不 同 的 不 病 理特 征 , 恶性 度 亦不相 同 。手术 过 程 中 , 其 在显 微 镜 下很难 确 切判 定肿 瘤边 界 , 如手 术 区域 无 谓 的扩 大会使 病人 致残 、 亡率增 加 ;如手 术 不彻 底 , 余 死 残 的肿 瘤细胞 将成 为胶 质 瘤复发 的基础 。即使 肿 瘤在 显微 镜下全 部 切 除 ,其 残 余 的 肿 瘤 细 胞 ( 1 约 O ~ 1 )仍然 有 较 强 的增 殖 能力 。恶 性 胶 质 母 细 胞 O个 瘤 综合治 疗后 的平 均 生存期 不 足 1 月 , 生存 2个 2年 率 为 1 。 目前胶 质 瘤 的治疗 仍 是 世 界 公认 的难 O 题 。为 了延 长胶 质瘤 患 者 的生 存 期 , 们 在 不 断 的 人 探 索新 疗法 , 取得 了很 多进展 。

胶质瘤临床治疗进展

胶质瘤临床治疗进展
Stummer
形放射治疗26例未完全切除或复发的低分化胶质瘤或良性 脑瘤的青少年,计划靶区为影像学病灶外7~10 mm,给予
54
Gy/30次,结果2年生存率为100%,3年生存率为96%。
W等‘73对52例患者行荧光引导手术切除胶质瘤
放射治疗过程中出现脱发、脑水肿等急性反应及神经损伤、 内分泌失调等慢性损害亦比常规放射治疗少。不过,局部治 疗的一个最大缺陷在于极度依赖于影像对肿瘤侵袭范围的
组织的照射剂量明显降低。通过提高肿瘤的放射剂量,达到
显色技术肿瘤切除术:显色技术肿瘤切除术是近期
增加肿瘤局部控制率的目的,从而减少肿瘤扩散和远处转移 的可能,提高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率。Nishihori T等Elo]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技术对20例位于脑功能区的 脑星形胶质瘤患者进行治疗,5年生存率达(68士13)%。其 中,14例低级别肿瘤的5年生存率达(79士14)%,6例高级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国内报道约占 35%~60%[I],其易复发性及其侵袭性是其生物学特征。本 文就脑胶质瘤临床治疗的一些进展做一综述。 1手术治疗
1)
2放射治疗 放疗是利用电离辐射的物理作用杀死或抑制肿瘤细胞 的生长达到缓解临床症状、延长患者生命的目的。 1)常规放射治疗(conventional
BCNU缓释片组7例(26%)死亡。
等[z2]的实验显示,DC疫苗可提高荷瘤宿主的细胞免疫水 平,纠正肿瘤宿主的免疫缺陷或抑制,启发并加强宿主自身 体内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引起肿瘤坏死并能显著延长 荷瘤宿主的生存时间。 目前,两种或多种治疗方案的不断出现,各治疗方案之
间的优势互补大大提高了脑胶质的治疗效果。总之,随着脑
条件支撑下,可以做到对胶质瘤的全切而并发症率极低。高 之宪等[5]应用神经导航系统对85例幕上胶质瘤实施手术。 发现76例达到了影像条件下全切,且无一例患者留有水久 性神经功能障碍。

脑胶质瘤放化疗研究进展

脑胶质瘤放化疗研究进展
放疗 技术主要应用 与保 护正常脑组织 ,如常规放疗后 的补量照射 ,进

5 ̄ 0 y 5 3次,5 6 06 G ,2 ̄ 0  ̄ 周。给予较高总剂量,或用较大的分次剂量 ( 每次>2 y G )时,可能会引起晚期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目前多主张采用局部野 ,一般可根据术前MR /T I ,先给予肿瘤 C
步的研究应寻找更佳的剂量、剂量分割以及正常组织的耐受性以求
提高疗 效。
2脑胶质瘤化疗
2 . 1胶质母细胞瘤的化疗 有 关胶质 母 细胞瘤 进行 辅助 化疗 的早 期研究 并未 显示 其益 处 。
18 年Wa e 7 90 l r【 k 等对脑胶质瘤术后进行随机分组研究,分别行单纯 化疗 ( C U)、单纯放射治疗、放疗联合化疗 ( C U),结果表 BN B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明,三组总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2 0年英国医学研究协会 ( C 01 MR )
瘤床 及周 围水 肿 带外放 2m的区域 照射 4 ̄ 0 y c 6 5 G ,然后 缩野 在瘤 外 放2 m的 区域追 加剂 量 1- 4 y I c 0 1G 。 临床研 究 显示 ,常规 分割 剂量 小 于6 G ,患者生存 期降低 I而大于6 G ,放 射性脑损 伤增加 ,但生 0y 0y 存 期差异 无统计 学意义 】 扩大照射 野范 围 ,或改变 剂量分 割方 。而 式 也不能 明显提 高生存 率 。R n等【 17 胶母 细胞瘤 术后放 射治 ei 3 4例 对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7- 14 (02 2 。 5— 2 6 1 8 9. 2 1)0 — 04 0
脑胶质瘤约 占颅 内肿瘤的4 % 5%,手术是最 主要 的治疗 手段 。 0  ̄0 因胶质 瘤常呈浸润性生 长 ,且多处于脑 部重要结构 ,手术 无法做到真 正 的彻 底全切 ,其 易复 发性及其侵袭性 是其生物学特征 ,单纯手术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胶质瘤的化疗现状及进展脑胶质瘤的治疗至今仍是一个医学难题,标准的手术切除后加放化疗都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对改善恶性脑胶质瘤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以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等新型抗肿瘤药的发现,靶向治疗、基因治疗、间质化疗等新式化疗手段的研究,使得胶质瘤的术后化疗发展也较迅速,疗效也在不断得到提高。

但是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的存在和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限制了化疗药物的疗效,难以达到杀灭瘤腔残留肿瘤细胞要求,无法彻底根治。

也正因为如此,胶质瘤的化疗研究才显得尤为重要,发展空间巨大,也是现在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标签:脑胶质瘤;化疗1概况脑胶质瘤(Glioma)是神经外胚层衍化而来的胶质细胞发生的肿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颅内所有肿瘤的35.26%~60.9%,平均为44.6%[1]。

手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

因胶质瘤常呈浸润性生长,且多处于脑部重要结构,手术无法做到真正的彻底全切,基于其易复发性及侵袭性生长的生物学特性,单纯手术治愈率低。

放射疗法除对髓母细胞瘤敏感外,对其他胶质瘤均不佳。

Stewat[2]实验发现手术后加以放疗和化疗,明显延长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期。

但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肿瘤的耐药性以及化疗敏感性的个体差异,使得化疗药物的疗效很难达到理想的疗效,如何提高化疗药物对脑胶质瘤的杀伤作用已成为研究的难点和热点。

2主要常用化疗药物脑胶质瘤的化疗药物种类很多,主要包括:①亚硝脲类:目前亚硝脲类仍是恶性胶质瘤的首选化疗药物,如卡莫司汀(Carmustine,BCNU) 、司莫司汀(Semustine ,CCNU)、洛莫司汀(Lomustine ,CCNU)等,此类药与肿瘤细胞DNA 起烷化作用,阻止DNA修复,改变DNA和蛋白质的结构,作用于细胞增殖期及非增殖细胞。

其非离子特性和高脂溶性有助于穿过血脑屏障。

②其他烷剂:如甲基苄肼、TMZ。

TMZ:TMZ是一个口服安全有效的咪唑并四嗪类烷化剂抗肿瘤药,其作用基理是直接作用于合成DNA的底物,使之甲基化,导致DNA单链和双链断裂,使细胞死亡。

因为分子小,具有很好的脂溶性,所以它能较好地通过血脑屏障。

以TMZ为基础的联合放化疗对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比单用放疗效果要好,不仅能够提高患者总生存率、延长无进展生存时间,也能提高2年生存率[3]。

由于TMZ的低毒性和给药方便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已把手术、放疗和辅以TMZ作为新诊断的神经胶质瘤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此方案使得患者平均存活率从单独放疗的12.1个月提高到14.6个月,且5年的存活率为9.8%[4]。

它是被多中心临床III期研究证实可延长恶性脑胶质瘤患者生存时间的新药[5]。

200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AS-co)发表临床肿瘤研究进展报告,评出肿瘤临床研究的十一项重大进展,其中包括TMZ治疗恶性胶质瘤有效[6]。

③挽救性药物:如铂类、伊立替康。

顺铂是细胞周期非特异性的广谱抗肿瘤药物,在临床上多用于如卵巢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等实体瘤的治疗,并且均能显示疗效。

但是,由于血脑屏障的作用,顺铂对于胶质瘤的化疗效果甚微。

相对于顺铂,卡铂的肾毒性和神经毒性均有所减轻,临床使用更为安全。

④植物药类:如拓扑替康、紫杉醇类等化疗疗效尚有争议。

⑤其它一些常用化疗药:雌二醇氮芥与放疗结合有较好疗效,Bergenheim 的研究则显示,给予脑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放射治疗(2Gy×30次)并同时使用雌二醇氮芥,可以提高对瘤细胞2~3到5~10指数倍的杀伤力。

替尼泊甙(Teniposide ,VM-26)是目前治疗胶质瘤的一线药物,系表鬼臼毒的半合成衍生物,作用于DNA 拓扑异构酶,导致双链或单链破坏,使细胞阻滞于晚S期或早G2。

此外在间质化疗中莫万彬等[7]所使用的盐酸多柔比星(Doxorubicin,ADM)通过回顾性分析有一定疗效,因为ADM是非周期性抗肿瘤药,有很强的杀肿瘤能力,它能导致肿瘤DNA链裂变及双链横折。

药代动力学表明瘤内多柔比星浓度比静脉给药高8~38倍,药物穿透能力达3cm[8]。

3胶质瘤化疗的难点要提高胶质瘤化疗的效果就必须解决两大难题,①如何让药物透过血脑屏障;②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

血脑屏障(BBB):指腦毛细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之间的屏障和由脉络丛形成的血浆和脑脊液之间的屏障,这些屏障能够阻止某些物质(多半是有害的)进入神经系统,从而维持脑组织内环境的稳定,比如化疗药物的选择,应选择能透过BBB的化疗药物;化疗方式的选择,尽量选择那些能绕过BBB的化疗药物;想办法打开BBB,但目前打开BBB的方法都没有得到广泛认可,用得最多的是甘露醇,但此法同时也增加了正常脑组织暴露于化疗药物的机会,现已很少用。

多药耐药(MDR):MDR广泛存在于肿瘤细胞以及一些细菌中,是指对所应用的一种药物耐药,同时对另外一些与之化学结构,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化疗药物交叉耐药。

恶性胶质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肿瘤对化学药物产生MDR。

如何避开多药耐药就是摆在胶质瘤化疗面前的一大难题了,药物逆转是针对MDR的主要方法,可以逆转MDR的药物有:钙拮抗剂(异搏定)、降钙素抑制剂(吩噻嗪)、免疫抑制剂(环胞霉素A)等,其中钙拮抗剂应用最多。

合理组合的联合化疗可使药物之间优势互补,用不同的杀瘤机制最大程度地杀灭残余瘤细胞。

体外药敏实验可以有效筛选出敏感率最高的药物以为患者制定最适合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当然以后从细胞分子水平也可以剔除多药耐药基因。

这些就需要我们所有的医务工作者付出更多艰辛的努力去克服。

4主要化疗方式4.1联合化疗无论是体外药敏实验的结果还是临床疗效观察都证实联合化疗较单一药物化疗效果明显。

这是由于不同的化疗药物,其杀瘤机制不同,作用于肿瘤的细胞生长周期和作用靶点不同,致使联合化疗被广泛使用及深入研究。

但胶质瘤联合化疗方案的制定,不是简单地将两种药物组合,而是要考虑肿瘤细胞自身的生长特点,化疗药物的生化靶点,多药耐药和交叉耐药。

以下为几种最常用的的化疗方案,①PVC (PCB、CCNU、VCR)方案,此方案也是应用得较多较广的方案。

Brandes等人应用PVC方案对58例多形胶质母细胞瘤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显著提高了BCNU对多形胶质母细胞瘤的化疗效果[9]。

②TV (Taxol、Vm-26)方案。

③MV(CCNU、VM-26)方案。

此种联合化疗方法临床观察尚不充分,但体外药敏试验的方法测定VM-26和BCNU联合用药能提高胶质瘤对药物的敏感性。

还有其它自行组合,如近年来在间质化疗中应用的A VM 方案(ADM、Vm-26、me-CCNU),具体方法是往Ommaya泵里注射ADM,静脉滴注Vm-26,口服me-CCNU。

通过临床观察此法治疗效果显著提高,操作简便,副作用小,患者容易接受,值得普遍推广及更深入研究。

4.2局部化疗在脑胶质瘤的化疗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要解决,就是血脑屏障的存在,其阻断大部分从血液进入神经系统的化疗药物,这就使得瘤胶很难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而影响化疗效果,这也是通过静脉注射方式化疗的一个弊端。

除了通过药敏实验等方法来选择化疗药物,还得探索创新更高效的化疗方式,如近年来通过安装ommaya泵而进行的间质化疗便是其中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其主要优点是不用透过血脑屏障而直达瘤腔,副作用小,局部药物浓度高,操作简便。

通过方立仁、莫万彬[10]对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92例符合由ommaya 泵注药间质化疗资料条件的患者回顾性研究分析得出,此方法也存在着一些争议问题,比如明胶海绵降解过程中释放药物浓度不容易控制,且术中用药有造成瘤腔周围局部水肿的风险,而Ommaya泵的药物释放速度并不能体外控制等。

虽然ADM控缓释局部化疗在脑胶质瘤术后治疗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但在提高手术治愈率和患者生存率上有了重大提高。

而刘金龙等应用浸泡替尼泊甙(Vm-26)的明胶海绵贴敷创面作单次的间质化疗,然后进行临床追踪观察,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1]。

以上两种方法具有局部化疗药物浓度高,与肿瘤接触时间久,无需考虑药物水溶性还是脂溶性,不受BBB影响及全身不良反应小等优点,应用此法,无论是在给药途径、药物用量、种类以及药物副作用都可大大降低,也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12]。

另该法所用之药物只位于术灶局部,不进入血液循环,不对骨髓等造血系统有影响,且不需要通过血脑屏障,故临床应用较广。

4.3经导管化疗早在1973年,Garfield等[13]就曾通过导管将氨甲蝶呤注入瘤内取得较好效果。

这种方法虽具有简便低廉等优点,但易于引发颅内感染,不能控制给药的恒定浓度,且部分患者亦难以接受,现临床上已很少使用。

4.4动脉内化疗动脉内化疗从1952年French[14]应用颈动脉穿刺灌注氮芥治疗脑肿瘤开始,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无论是化疗药物的推陈出新,还是给药技术的改变,都没有取得比其它给药方式更好的治疗效果,加上操作复杂、治疗费用高、患者难以接受、眼毒性及神经毒性等并发症都无法很好得到解决,所以现在临床上已很少使用。

5 分子靶向治疗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从细胞受体和增殖调控的分子水平对脑胶质瘤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开始了针对细胞受体、关键基因和调控分子为靶点的治疗,称之为“靶向治疗” [15]。

“靶向治疗”较传统化疗方式具有毒性损伤小,对肿瘤选择性强,陪化率低等优势。

其应用价值以及前景已经明显体现“靶向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单克隆抗体如赫赛汀(曲妥珠单抗)、小分子化合物如格列卫(伊马替尼)等。

如何将细胞毒性药物与小分子靶向药物联合用药的疗效最大化是未来一段时间里恶性胶质瘤化疗最为关注的重点[16]。

目前,许多临床二期实验已经在进行,目的是探索如何将多种分子靶向药物与放化疗联合应用以克服肿瘤对单个分子靶向药物的耐药[17]。

6基因治疗1992年,Oldfield首次采用基因治疗神经胶质瘤患者并取得一定疗效后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同和参与,并在全球得以深入开展。

目前已有许许多基因被用于治疗神经胶质瘤,展现了神经胶质瘤基因治疗的广阔前景。

此外免疫疗法也可能成为未来恶性胶质瘤化疗研究方向。

7问题与展望目前,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和肿瘤细胞的耐药性,使得传统的化疗药物的应用并不能使脑胶质瘤患者的病情得到十分明显的改善,新的化疗药物TMZ比以往药物毒性低,但只能使患者生存期得到有限度的延长,胶质瘤的治疗仍是现代神经肿瘤学面临的难题。

随着新的胶质瘤化疗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高选择性、高效、低毒的胶质瘤化疗药物的出现,分子靶向药物的问世,支持疗法的改进以及间质化疗的成熟,脑胶质瘤的化疗疗效必将有光明的前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