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风雨》

合集下载

《风雨》教学反思

《风雨》教学反思

《风雨》教学反思风雨》教学反思引言概述:在教学过程中,经历风雨是必然的。

每一次风雨的经历都是一次宝贵的教训,让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展开对《风雨》教学反思,希望能够为教师们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1 确定清晰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确保学生能够明确知道学习的方向和目的。

1.2 设定合理的目标难度教学目标的难度应该适中,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让他们感到挑战和成就。

1.3 不断调整和完善目标教学目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目标,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2.1 确保教学内容的质量教学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2 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该多样化,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3 与实际生活联系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3.1 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3.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和满足。

3.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方法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评价的方式4.1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教学评价应该多元化,包括考试、作业、讨论等形式,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2 及时的反馈和指导教师应该及时给学生反馈和指导,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改正。

4.3 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学评价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他们能够主动反思和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过程的反思与改进5.1 及时总结教学过程教师应该及时总结每节课的教学过程,找出问题并及时改进。

5.2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13 风雨 微课教学设计

13 风雨 微课教学设计

13 风雨一、导入同学们,自然万物,变幻莫测,时而阳光明媚,时而阴云密布,时而风和日丽,时而风雨大作,这给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有一篇文章描写了狂风暴雨中景物的变化,而让人称奇的是全文竟然没有出现风和雨字,这就是贾平凹的《风雨》。

二、检查预习1、作家简介2、掌握生字词三、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课文是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风雨的?树林子、垂柳、羊、女孩、葡萄蔓、苍蝇、鸟巢、鸟、废纸、池塘、老头、孩子们2、想一想,为什么作者写风却不见一个“风”字,写雨也不见一个“雨”字呢?因为作者想通过在风雨中一些事物的状态来表现风之狂、雨之大。

这样写风雨可以使人们更真实的感受风雨的画面。

那么,作者这种不直接写风雨而是间接的写风雨的写作方法是什么呢?(侧面烘托)四、梳理文章内容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第一段:树林全貌第二段:垂柳、杨叶、芦苇第三段:断绳羊、女孩第四段:葡萄蔓、苍蝇第五段:鸟巢、鸟儿第六段:废纸、湿猫、瓦第七段:浮萍、水池、鱼儿第八段:老头、孩子们五、小组谈论合作探讨:作者为什么要通过植物、动物和人的表现来突出风雨之大呢?这样写的好处又在哪里呢?因为动植物和人都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而作者所写的刮风下雨的状态也是最直接的反映到这些大自然的事物之中的。

这样写的好处在于通过侧面烘托能够让人们更加形象生动的感受风雨之大。

五、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动词的使用及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一幅幅生动画面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展现风狂雨猛,形成了整体上和谐的艺术画面。

找出这样的句子,并品析这样写的好处。

六、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读一读,并说明理由。

七、合作探究既然这场风雨这么大,为什么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孩子们为什么不好好在屋子里面待着,偏偏要折纸船从门缝里放出去呢?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作者这样描写,一反前文中所弥漫的紧张急迫的情调,给这场暴风雨添上一个温暖的结局。

二年级语文教案 《风雨》教学设计-“衡水赛”一等奖

二年级语文教案 《风雨》教学设计-“衡水赛”一等奖

二年级语文教案《风雨》教学设计-“衡水赛”一等奖教学目标1. 通过研究《风雨》,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2.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培养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风雨》2. 阅读理解: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3. 写作:以《风雨》为题材,写一篇描述大自然的小短文。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老师朗读《风雨》,引导学生跟读。

3. 理解:带领学生回答几个关于课文的问题,检查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 朗读与背诵:鼓励学生自愿朗读和背诵《风雨》。

第二课时1. 复: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受。

3.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观察和感受。

4. 写作指导:给学生提供写作小提示,帮助他们构思作文内容。

5. 写作实践: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写一篇描述大自然的小短文。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度。

2. 阅读理解: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3. 写作质量:评价学生写作作文的表达能力和创新程度。

教学扩展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的大自然主题作品,拓宽知识面。

2. 组织户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大自然的魅力。

备注本教学设计在“衡水赛”中获得一等奖,特此记录和分享。

《风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风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风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风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风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风雨》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优秀的叙事文学作品。

该文虽是一篇短篇小说,但情节曲折,情感真挚,引人入胜。

故事以落魄画家杨文琪在家中自杀的场面为引子,通过叙述其毕生创作和演艺历程、心灵历程,展现了一个艺术家的兴衰和心路历程,使人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所经历的喜怒哀乐,品尝到了一个艺术家的心灵酸楚。

同时,该文还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和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对读者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风雨》的情节和主题,分析故事的结构和人物性格。

(2)掌握叙事文学的写作技巧,能够熟练撰写一篇叙事文章。

2、能力目标:(1)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快速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和细节。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理解、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情感和艺术表现。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较好地运用叙事写作技巧写出自己的叙事文学作品。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人文情感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能够领略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

(2)使学生了解艺术家的辛酸历程,激发其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风雨》的情节和主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鉴赏能力。

3、掌握叙事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心路历程,对学生的文学素质要求较高。

2、掌握叙事写作技巧,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1)通过问题启发:如果你过得比别人艰难,你会怎么做?(2)播放视频:呈现主题歌《雨中行》的MV,让学生感受雨中的独行者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2、上机阅读在计算机房使用电子阅读文献,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阅读文本,并标记出关键内容和细节。

3、教师讲解(1)讲解故事情节和主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贾平凹 风雨 教学设计

贾平凹 风雨 教学设计

贾平凹风雨教学设计贾平凹的小说《风雨》以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述了一个农民家庭面临生活困境和变迁的故事。

这部小说可以引发学生对中国农村发展的思考,同时也可以提供一种了解贾平凹作品风格和写作手法的机会。

以下是一个针对高中学生的教学设计,具体内容如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农村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农民生活状态;2. 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理解贾平凹小说的主题和意义;3. 提高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安排1. 学习背景知识安排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了解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的社会环境和农民生活状况。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和文献等多种途径进行介绍,培养学生对社会历史的敏感性和理解力。

2. 阅读小说《风雨》将《风雨》分成若干段,每一段分配给学生进行阅读,并要求学生进行读书笔记。

笔记可以包括对小说情节的概述、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以及对小说主题的思考等。

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3. 文学鉴赏与表达要求学生写一篇分析《风雨》的文章或作文,要求结合对作者写作风格、主题和意义的分析。

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贾平凹小说的写实风格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让学生能够从文学的角度去审视和思考。

4. 小组演讲和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话题,进行小组演讲,讨论自己对《风雨》的理解和感悟。

可以包括对小说中某一段情节的剧情重演、对某一人物形象的解读、对作者写作手法的讨论等。

通过演讲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 作品创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风雨》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创作。

可以是写一篇小说、写一首诗歌、拍摄一段视频等形式,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文学审美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评价方式1. 阅读笔记和作业评价。

评价学生对《风雨》的理解和思考程度,检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2. 小组演讲和讨论评价。

评价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检查学生对小说的剖析和评判能力。

《风雨》教学反思

《风雨》教学反思

《风雨》教学反思引言概述: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难点,就像是在风雨中前行一样。

然而,正是这些风雨的洗礼,让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

本文将通过对《风雨》教学反思,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以期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一、教学目标设定1.1 确定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确保教学目标明确,能够让学生清晰地知道他们要学到什么,达到什么水平。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1.2 设定具体可衡量的目标教学目标要具体可衡量,可以通过考试、作业等方式来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

这样可以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1.3 与学生共同制定目标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可以与学生一起参预制定,让学生更加主动参预学习过程,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方法选择2.1 多样化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方式,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可以结合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2 引导学生独立思量教学方法要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讨论案例等方式,激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注重互动与合作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作业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三、教学资源利用3.1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设备、网络资源等。

这样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2 创新利用资源除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还要注重创新利用资源。

可以通过设计新颖的教学活动、利用新技术手段等方式,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3.3 不断更新资源教学资源更新换代很快,要及时更新资源,跟上时代潮流。

可以通过参加培训、研讨会等方式,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教学资源。

四、教学评估与反馈4.1 设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在教学过程中,要设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估,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

优质教案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 风雨教案 教学设计

优质教案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 风雨教案  教学设计

风雨【教材分析】《风雨》是贾平凹初期的作品,却显示了作家敏锐,精细入微,且充满想象的艺术感受能力和丰富、独到的艺术表现能力。

表现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

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在猛烈的暴风雨中树木乱成一团,藤蔓脱落,动物们惊恐不安、脆弱无助,老人因风湿病而痛苦不已,然而在这时,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在其他景物和人的衬托下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成了这个世界最美好、最感人的东西。

《风雨》在描摹意象上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

写“树林子像一块发面团”,“鼓”了“陷”,“陷”了“鼓”,实写风的时强时弱;而这样写风又给了读者想象的余地,即风与树林嬉戏的情趣与美感。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

2.揣摩、品味文章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3.感受贾平凹的语言魅力。

【重点难点】重点:揣摩、品味文章的细节描写难点:学习侧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一案两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有关风雨的图片和视频。

2.教师激情导入: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今天我们来欣赏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的《风雨》,欣赏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二、预习检测1. 读一读、写一写:倏忽(shū)锥形(zhuī) 偌大(ruò) 蜷曲(quán) 攀附(pān) 屋檐(yán)2.解释下列词语倏忽:忽然,很快锥形:上面尖锐,下面粗圆的形状。

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蜷曲:弯曲(多用于人或动物的肢体)刹那:极短的时间,瞬间。

三、整体感知教师通过范读,在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方面做出示范,引导学生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学生听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狂风骤雨的?树林子、垂柳、杨叶、芦苇、羊、葡萄蔓、苍蝇、鸟巢、鸟儿、废纸、湿猫瓦、浮萍、水池、鱼儿、老头、孩子们……2.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表现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

《风雨》教学设计 - 详案

《风雨》教学设计 - 详案

《风雨》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根据群文阅读的理念,将本课设计为群文阅读课。

通过本文与其他三篇文章(段)的比较,学习写景角度、写景方式、情感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群文比读【教学过程】导入:为了缓和大家的紧张气氛,我们先进行一个小游戏:请同学们说出你所知道的含有“风”和“雨”的成语。

“Are you ready?”(生:风和日丽、风调雨顺、狂风骤雨、倾盆大雨、瓢泼大雨、风雨同舟……)一、整体感知文意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多关于风雨的成语,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关于风雨的散文。

(点课件2,稍做停顿。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72页,快速阅读全文。

然后想一想可以用你们刚才说到的哪些成语来概括本文风雨的特点。

(出示课件3,学生阅读)(学生阅读时间大约5分钟,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比如生字词,提醒标注段落等。

)生:(疾风骤雨、狂风暴雨)师(过渡):为什么是这些成语,不是“风和日丽”(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了风狂雨暴?)二、比读【设计意图:比较写景角度的不同:《风雨》是侧面描写;《在烈日和暴雨下》正面描写】1、分析《风雨》的侧面描写。

学生可能会说到文中的树林子在风中的情态,垂柳、杨叶、芦苇、断了绳的羊、牵羊的女孩、葡萄蔓、鸟巢……说到2-3处就行。

重点举例分析:(出示课件4,分析)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

分析:“精湿”完全湿透,“拼命地”竭尽全能的跑,也是为了躲避大雨。

从侧面表现了雨之大。

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分析:这几个关键词,从侧面表现了雨大水急。

2、分析《在烈日和暴雨下》正面描写。

(出示课件5,分组读)师:课文通篇用了侧面描写来表现风急雨骤,现在来看看《在烈日和暴雨下》是怎样描写的?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

直的雨道,扯天扯底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风雨贾平凹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风雨贾平凹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风雨贾平凹教学设计1. 引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对于作家贾平凹来说,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丰富的人生经历,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对贾平凹的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挖掘其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2. 目标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 了解贾平凹的创作风格和文学成就;- 阅读并理解贾平凹的代表作品;- 分析贾平凹作品中的主题和写作手法;- 运用所学知识,在小组内合作完成对贾平凹作品的研究。

3. 教学内容- 贾平凹的文学创作风格和特点;- 贾平凹的代表作品《庐山谣》的阅读与分析;- 贾平凹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 学生小组合作研究分享会。

4.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贾平凹及其作品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贾平凹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探究- 学生阅读《庐山谣》;- 学生小组内合作,讨论并总结《庐山谣》的主题和意义;- 学生小组展示研究结果,让全班学生共同分享。

(3) 拓展教师给予学生更多关于贾平凹的作品的阅读材料,如《带着牛往事去》、《平凹的父亲》等,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分析技巧进行独立阅读和分析。

(4) 讨论与互动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贾平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感表达及社会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互动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作能力。

(5) 总结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5. 教学评估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度、讨论表现、小组合作研究成果和个人分析报告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

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相互评价,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6. 教学资源- 贾平凹的代表作品《庐山谣》以及其他相关作品的文本资料;- 贾平凹的相关研究资料,如学术论文、课外读物等;- PPT和黑板板书等教学辅助工具。

7. 教学延伸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分享会、写作比赛等相关活动。

七上第十三课《风雨》教学设计

七上第十三课《风雨》教学设计
《风雨》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风雨
科目
语文
班级
41班
教师
马文军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文描写的是风和雨,但全文没有一个“风”和“雨”字,令人称奇。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知识与技能
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三、教学重、难点
目标2、3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PBiblioteka T六、教学过程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情境导入
教师提问:这篇课文题目是《风雨》,但课文中没有一处“风”和“雨”字,为什么呢?作者是如何描写风雨的呢?
学生思考疑问
2、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偌大()刹那()
栅栏( ) 蜷曲( )
倏忽()
参考答案:
ruò;chà;zhà;quán;shū。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整理并笔记。
学生查字典,排除字词障碍。
了解文学常识和掌握字词为学习文章做准备。
朗读感知
教师要求: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
第1段:树林全貌;
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
第3段:断绳羊、女孩;
第4段:葡萄蔓、苍蝇;
第5段:鸟巢、鸟儿;
第6段:废纸、猫、瓦;
第7段:浮萍、鱼儿;
第8段:老头、孩子。
教师提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提示: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风雨》

《风雨》

《风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风雨》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本单元所学习的课文都是一些写景文。

品读优美诗文是一种令人愉悦的精神享受,既能提高我们的阅读鉴赏能力,收获知识,又可以熏陶我们的情感。

《风雨》是一篇描写风与雨的课文。

作者笔下的风雨是不同寻常的,它好像一只充满魔力的手,改变了一切景物的形态和色彩,让人读来称奇。

最突出的特点是写风雨,但全文竟没有出现一个“风”和“雨”字。

学习本篇课文,我们可以学习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陶冶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操。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自然界的认知正处于形成当中,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还需进一步完善,因此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如文中重点字词的把握,朗读技能的训练等等。

此外,本文的语言生动有趣,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的文本分析解读,指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用心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增进学生对风雨的进一步认知。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够正确读出并书写出文中的重点字词,积累精彩语句。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

(3).揣摩、品味文章的优美语句,学习写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细细品读赏析课文中的精美而富有特色的语句,了解相关的写作和修辞手法,揣摩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

保持一份童真,做勇敢的生活前进者。

【教学重点】分析文中所运用的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和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品味文中的精美语言,并积累精彩语句。

【教学难点】通过赏析文中的精美语言,揣摩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教法】品读赏析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法圈点勾画法【教具】 PPT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自古以来,风雨雷电、日月星辰等等自然现象都是诗人的吟诵对象,人们喜欢吟风诵雨。

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描写风雨的古诗句。

生:说诗句。

师:古人对风雨的描绘可谓是细致入微,形象生动。

主题阅读教案《风雨》

主题阅读教案《风雨》

《风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贾平凹先生的《风雨》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是一组语言优美的写景诗文。

欣赏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风雨》一文,虽课名为“风雨”,但不直接写风雨,甚至文中不出现“风雨”二字,而是通过描写各种景物的纷乱状态来写风雨。

表现了风雨的狂暴和大自然的破坏性力量。

作者有着敏锐的观察力,看清了风雨来到时各种景物的变化状况,并采用散点式的写法,抓住一些富有特征的景物写成了这篇奇文。

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抓住各种景物以及景物的特征进行概括提炼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在这个提炼的过程中体悟出作者观察事物(练眼力)、描绘景物的方法(学方法)是本文学习的难点,也是学习景物描写类文章的难点。

【教学内容选择】确定核心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感知并梳理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揣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确定支撑核心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1、自学阅读课时,推荐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之③——四季诗画》中的“物语风流”部分,提出阅读要求,做好读书笔记。

2、阅读展示课时,朗读全文,引导学生读出疾风骤雨到来时的震撼感受。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抓住风雨中的各种景物及其特征,概括描写精彩的段落的要点,梳理文章内容。

(练眼力)3、由学生自主选择几个段落进行重点品读,说一说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的。

结合推荐阅读篇目,揣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自学阅读课推荐阅读篇目,提出阅读要求:1、推荐《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之③——四季诗画》中的“物语风流”部分进行分层次阅读。

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全部阅读二十五篇文章,中等程度的同学至少阅读前十一篇文章,能力较弱的同学一定要阅读《风》、《春风》、《春之盛典》、《享受春雨》、《雷雨前》、《在烈日下》、《在暴雨中》。

描写风雨现象:教学设计

描写风雨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抓住景物特点观察和描写,字里行间渗透情感。
教学难点:抓住景物特点观察和描写,字里行间渗透情感。
三、学情分析
本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比较落后。其表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待学习被动、麻木,课堂上目光呆滞,听不懂,记不住,或者记住了,忘得快;书写潦草,习作抓不住重点等等。
我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有三:即态度、习惯和能力。
四、拟写初稿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拿起笔,将你心中的所思所想流于笔端,把你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用文字表达出来吧!(学生创作过程中,配上一段情景音乐,学生在音乐声中静静的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指导评改,完善初稿。
1、将巡视过程中发现的好典型作文在全班进行展示,指名读作文,同学评议。(大阅读3—4人)
(请3-4名学生说一说又听到的声音想到的景象)
2、教师小结:雨是大地的精灵,风是万物的信使,它们的到来会给这个世界增添一份色彩,会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
3、看(播放课件)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风雨的世界,去聆听风雨的声音,去感受风雨的魅力(请学生充分的说一说刚才通过课件看到的风雨景象,谈出自己的感受)
4、教师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议论,相信对于本次习作,同学们一定有了自己想写的内容,那么内容想好了,应该怎样写才能使我们的文章更精彩呢?
4、文题自拟。
(二)拓宽思路,对全班同学的习作思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3、教师小结:就像刚才几位同学谈到的一样,其实在大自然中,还有许许多多的风雨景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组风雨景象。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细作思路
1、听(播放课件)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你听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四、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示范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等
五、教学过程

语文公开课教案《风雨》

语文公开课教案《风雨》
课时教案
课时进度
第八周第4课时(学期第课时)
课题
13、风雨
教学
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作者贾平凹及其作品。以激发学生阅读其作品的兴趣。
2、通过默读,梳理文意,能掌握概括段落意思的方法和能力。
3、学习本文侧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
重点
掌握概括段落意思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
难点
掌握概括段落意思的方法和能力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多媒体
教法、学法及
个性化设计







一、简介作者贾平凹。
二、默读课文,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同时划出关键词语。准备概括。
三、作者在写风雨,全文却不见“风雨?二字。但是我们却分明感受得到风雨的猛烈和迅即。是怎样做到的呢?
陕西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曾经获得过茅盾文学奖。
进行两次阅读,两次勾画,进而总结概括方法。
启发学生说出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13课风雨
作者——贾平凹
如何概括文意侧Βιβλιοθήκη 描写课后反

《风雨》教学反思

《风雨》教学反思

《风雨》教学反思风雨》教学反思引言概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常常会遇到各种风雨般的挑战和困难。

如何在逆境中不断成长和进步,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思考和反思的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教学中的风雨挑战,并提出一些反思和改进的建议。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1 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设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要学到什么。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1.2 与学生共同制定目标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制定教学目标,让他们参与其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定期检查和调整目标教师应该定期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进行调整。

这样可以使教学目标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水平。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2.1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2.2 结合实际生活情境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2.3 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让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3.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通过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 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风格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学习指导和支持。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3.3 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和具有吸引力。

《风雨》教学反思

《风雨》教学反思

《风雨》教学反思引言概述:《风雨》是一部经典的教育题材电影,它通过讲述一位坚守教育事业的老师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教师的责任和担当。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风雨》教学反思,包括教师的使命感、教学方法、学生关系、教育理念和教育环境。

正文内容:1. 教师的使命感1.1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风雨》中的教师通过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追求分数的高低。

1.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在电影中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1.3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通过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绩,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够面对困难和挫折。

2. 教学方法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电影中采用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

2.2 引导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2.3 个性化教学教师在电影中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了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帮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

3. 学生关系3.1 师生互信教师在电影中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关心和理解学生,建立起互信的基础。

3.2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歧视任何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

3.3 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在电影中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4. 教育理念4.1 以人为本教师在电影中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4.2 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在电影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和创新。

4.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电影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和学习。

5. 教育环境5.1 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在电影中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专心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风雨》教学设计

《风雨》教学设计

《风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内容,了解文本结构,感悟“风雨”。

2分析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及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语言,品析“风雨”。

3掌握写景散文语言赏析的方法,学会描绘“风雨”。

教学重难点:分析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及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语言。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古诗导入翻开一部文学史,你会发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风雨中,或喜或悲、或忧或愁。

品读这些诗文,我们可以领略到文人们细腻的内心。

唐代诗人许浑在咸阳城头登临远眺时,曾发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千古感叹。

诗人只不过写出了一楼的风雨,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贾平凹的《风雨》一文,来感受这铺天盖地、呼啸而来的风雨。

二、检查预习1.字词检查看课文的“读一读写一写”,请某同学读一下,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听有没有读错的音?并帮助纠错。

教师总结:请同学们齐读一遍字词。

老规矩,请同学说一下这篇课文的多音字,PPT展示,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关于作者(让学生回答,老师补充)贾平凹,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三、整体感知,感悟“风雨”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想一想:1.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用红笔圈出来,并且归纳概括每个段落的内容要点。

树林子像面团,形态扭曲。

(1)柳条乱得像麻团,杨叶千万次变着模样,芦苇倒伏破裂出声。

(2)羊站不住,直至跌倒,女孩牵羊进不了家门。

(3)葡萄蔓脱落,苍蝇集中在电线上。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人教初中语文七上《风雨》 (一)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人教初中语文七上《风雨》 (一)

《风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3)概括文章要点,进行初步鉴赏。

2.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在朗读中体会写景状物的精彩。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析作者描绘的“风雨”中的不同画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赏析作者对风雨的描写,激发学生观察、描写神奇大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体会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文章的题目是“风雨”,作者通篇也都在描写“风雨”,却在文中没有出现一个“风”和“雨”字,揣摩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朱自清在《春》这篇文章中,用细腻优美的文字描绘了江南秀丽多姿的春色,其中“春风图”和“春雨图”最能体现江南春天风雨的特点:和煦、轻柔、亲切;同学们,有没有另一番不同于江南和风细雨的“风雨”景象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另一篇描写风雨的文章,体会一番自然的神奇。

【教学设计意图:用学生已学过的文章激发他们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二)作者简介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废都》《浮躁》《秦腔》,自传体长篇散文《我是农民》,系列散文《商州初录》等作品。

他的《腊月·正月》获得中国作协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曾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贾平凹的小说多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

他的散文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不拘一格。

【教学设计意图:补充文学常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教学重点
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朗读材料、实拍风景照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师生活动预设
观看风雨图片,感受大自然的威力。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不认识的字注音。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3.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把你的疑惑写下来。

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5分钟)
4.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1题。

5.交流作家作品情况。

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

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要格。

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
生活道理。

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曾多次获得文学大奖。

二、课堂活动
活动一:聆听风雨(10分钟)
1.听《风雨》视频朗读,初步感知风雨的威力。

2.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

请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整理)
第1段:树林全貌;
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
第3段:断绳羊、女孩;
第4段:葡萄蔓、苍蝇;
第5段:鸟巢、鸟儿;
第6段:废纸、猫、瓦;
第7段:浮萍、鱼儿;
第8段:老头、孩子。

活动二:感受风雨(6分钟)
3.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风雨的词句,以作批注的方法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讨论后归纳总结)
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

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

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

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活动三:品味风雨(18分钟)
5.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

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
(侧面烘托)
6.找出描写风雨的句子,试从修辞的角度及其它表现手法上分析。

(1)“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着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地狂风中飘摇的情景)
(2)“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

”你认为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跑”、“撑”、“撞”、“跌”、“失去”,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
(3)“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夸张。

只有“两步远”却“长时间走不上去”,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联翩,可见风之大)
(4)“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

”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用?(比喻。

将葡萄蔓比作“一条死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葡萄蔓被风吹落的情状。


讨论探究:
7.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同意这种说法。

文章结尾,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由此看来,孩子们的脚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否则又怎么可以放纸船呢?)
8.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结尾处,与前面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孩子们天性活泼,看一切都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

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

文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拓展延伸:(3分钟)
自然之风雨威力无穷,当遇到人生之“风雨”时,我们该如何面对?
当堂小结(3分钟)
(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老师归纳)
文章描写风雨,全文却无风雨二字。

仔细体味,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

这种高明手法,令人拍案叫绝。

作者主要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风雨,并大量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

一幅幅生动画面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展现风狂雨猛,形成了整体上和谐的艺术画面。

作业布置:
学了本文,你一定收获不少。

请选择某一熟悉的景物(例如:夏天的烈日,冬天的寒风……)写一段话,100字左右,用上今天学习的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板书设计
聆听风雨----(风大雨猛)
风雨感受风雨----(比喻、夸张)
品味风雨----(侧面描写)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