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教学设计
《风雨》教学反思
《风雨》教学反思风雨》教学反思引言概述:在教学过程中,经历风雨是必然的。
每一次风雨的经历都是一次宝贵的教训,让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展开对《风雨》教学反思,希望能够为教师们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1 确定清晰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确保学生能够明确知道学习的方向和目的。
1.2 设定合理的目标难度教学目标的难度应该适中,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让他们感到挑战和成就。
1.3 不断调整和完善目标教学目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目标,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2.1 确保教学内容的质量教学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2 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该多样化,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3 与实际生活联系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3.1 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3.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和满足。
3.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方法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评价的方式4.1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教学评价应该多元化,包括考试、作业、讨论等形式,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2 及时的反馈和指导教师应该及时给学生反馈和指导,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改正。
4.3 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学评价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他们能够主动反思和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过程的反思与改进5.1 及时总结教学过程教师应该及时总结每节课的教学过程,找出问题并及时改进。
5.2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年级语文教案 《风雨》教学设计-“衡水赛”一等奖
二年级语文教案《风雨》教学设计-“衡水赛”一等奖教学目标1. 通过研究《风雨》,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2.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培养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风雨》2. 阅读理解: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3. 写作:以《风雨》为题材,写一篇描述大自然的小短文。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老师朗读《风雨》,引导学生跟读。
3. 理解:带领学生回答几个关于课文的问题,检查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 朗读与背诵:鼓励学生自愿朗读和背诵《风雨》。
第二课时1. 复: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受。
3.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观察和感受。
4. 写作指导:给学生提供写作小提示,帮助他们构思作文内容。
5. 写作实践: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写一篇描述大自然的小短文。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度。
2. 阅读理解: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3. 写作质量:评价学生写作作文的表达能力和创新程度。
教学扩展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的大自然主题作品,拓宽知识面。
2. 组织户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大自然的魅力。
备注本教学设计在“衡水赛”中获得一等奖,特此记录和分享。
《风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风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风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风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风雨》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优秀的叙事文学作品。
该文虽是一篇短篇小说,但情节曲折,情感真挚,引人入胜。
故事以落魄画家杨文琪在家中自杀的场面为引子,通过叙述其毕生创作和演艺历程、心灵历程,展现了一个艺术家的兴衰和心路历程,使人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所经历的喜怒哀乐,品尝到了一个艺术家的心灵酸楚。
同时,该文还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和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对读者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风雨》的情节和主题,分析故事的结构和人物性格。
(2)掌握叙事文学的写作技巧,能够熟练撰写一篇叙事文章。
2、能力目标:(1)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快速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和细节。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理解、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情感和艺术表现。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较好地运用叙事写作技巧写出自己的叙事文学作品。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人文情感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能够领略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
(2)使学生了解艺术家的辛酸历程,激发其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风雨》的情节和主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鉴赏能力。
3、掌握叙事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心路历程,对学生的文学素质要求较高。
2、掌握叙事写作技巧,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1)通过问题启发:如果你过得比别人艰难,你会怎么做?(2)播放视频:呈现主题歌《雨中行》的MV,让学生感受雨中的独行者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2、上机阅读在计算机房使用电子阅读文献,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阅读文本,并标记出关键内容和细节。
3、教师讲解(1)讲解故事情节和主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优质教案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 风雨教案 教学设计
风雨【教材分析】《风雨》是贾平凹初期的作品,却显示了作家敏锐,精细入微,且充满想象的艺术感受能力和丰富、独到的艺术表现能力。
表现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
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在猛烈的暴风雨中树木乱成一团,藤蔓脱落,动物们惊恐不安、脆弱无助,老人因风湿病而痛苦不已,然而在这时,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在其他景物和人的衬托下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成了这个世界最美好、最感人的东西。
《风雨》在描摹意象上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
写“树林子像一块发面团”,“鼓”了“陷”,“陷”了“鼓”,实写风的时强时弱;而这样写风又给了读者想象的余地,即风与树林嬉戏的情趣与美感。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
2.揣摩、品味文章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3.感受贾平凹的语言魅力。
【重点难点】重点:揣摩、品味文章的细节描写难点:学习侧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一案两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有关风雨的图片和视频。
2.教师激情导入: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今天我们来欣赏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的《风雨》,欣赏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二、预习检测1. 读一读、写一写:倏忽(shū)锥形(zhuī) 偌大(ruò) 蜷曲(quán) 攀附(pān) 屋檐(yán)2.解释下列词语倏忽:忽然,很快锥形:上面尖锐,下面粗圆的形状。
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蜷曲:弯曲(多用于人或动物的肢体)刹那:极短的时间,瞬间。
三、整体感知教师通过范读,在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方面做出示范,引导学生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学生听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狂风骤雨的?树林子、垂柳、杨叶、芦苇、羊、葡萄蔓、苍蝇、鸟巢、鸟儿、废纸、湿猫瓦、浮萍、水池、鱼儿、老头、孩子们……2.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表现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
《风雨》教学设计 - 详案
《风雨》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根据群文阅读的理念,将本课设计为群文阅读课。
通过本文与其他三篇文章(段)的比较,学习写景角度、写景方式、情感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群文比读【教学过程】导入:为了缓和大家的紧张气氛,我们先进行一个小游戏:请同学们说出你所知道的含有“风”和“雨”的成语。
“Are you ready?”(生:风和日丽、风调雨顺、狂风骤雨、倾盆大雨、瓢泼大雨、风雨同舟……)一、整体感知文意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多关于风雨的成语,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关于风雨的散文。
(点课件2,稍做停顿。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72页,快速阅读全文。
然后想一想可以用你们刚才说到的哪些成语来概括本文风雨的特点。
(出示课件3,学生阅读)(学生阅读时间大约5分钟,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比如生字词,提醒标注段落等。
)生:(疾风骤雨、狂风暴雨)师(过渡):为什么是这些成语,不是“风和日丽”(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了风狂雨暴?)二、比读【设计意图:比较写景角度的不同:《风雨》是侧面描写;《在烈日和暴雨下》正面描写】1、分析《风雨》的侧面描写。
学生可能会说到文中的树林子在风中的情态,垂柳、杨叶、芦苇、断了绳的羊、牵羊的女孩、葡萄蔓、鸟巢……说到2-3处就行。
重点举例分析:(出示课件4,分析)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
分析:“精湿”完全湿透,“拼命地”竭尽全能的跑,也是为了躲避大雨。
从侧面表现了雨之大。
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分析:这几个关键词,从侧面表现了雨大水急。
2、分析《在烈日和暴雨下》正面描写。
(出示课件5,分组读)师:课文通篇用了侧面描写来表现风急雨骤,现在来看看《在烈日和暴雨下》是怎样描写的?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
直的雨道,扯天扯底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风雨》教学反思
《风雨》教学反思引言概述:教学是一场风雨交加的旅程,它既充满挑战,又蕴含着无限的可能。
本文将围绕着《风雨》这一主题,从五个方面对教学进行反思,包括学生参与度、教学方法、课堂氛围、教学资源和评估方式。
一、学生参与度1.1 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成功的关键。
我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积极性,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
因此,我需要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通过引入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和参与课程。
1.2 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较弱,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因此,我计划在课堂上增加合作学习的机会,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1.3 学生的参与方式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需求,因此,我需要提供多样化的参与方式。
除了传统的讲解和讨论,我还将引入多媒体、互动游戏等教学手段,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2.1 激发学生思维在教学中,我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提问、讨论和引导,我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培养实践能力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我计划通过实践活动、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引导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关键。
我将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指导,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成为主动、独立思考的学习者。
三、课堂氛围3.1 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积极课堂氛围的基础。
我将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和沟通,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3.2 鼓励积极表达在课堂上,我将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通过鼓励和赞扬,我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创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八年级语文上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教学设计
a.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样的景象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情感?
b.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爱国情怀?你是如何体会到的?
c.诗歌中有哪些修辞手法?们在诗歌中的作用是什么?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四)课堂练习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4.学会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进行创意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辅助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2.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结合具体诗句,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内涵,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和爱国情怀。
2.作业完成后,要进行自查和互查,确保作业的正确性和美观性。
3.教师将针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4.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风雨同行教学设计
《风雨同行》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合作精神是学生形成良好人际关系所必须的心理品质,也是教师塑造良好的班风必须加以训练的必要内容,是小学生发展性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校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并且家庭条件大多优越,在家庭、学校生活等多层面中表现出不善于听取别人意见,不愿意与人合作的弱点,也有的学生想跟别人合作,但找不到有效的方法。
这不但给班级管理带来许多问题,也容易让他们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受挫。
小学高年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广泛,由于不善与人合作所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虽然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也有“学会合作”的教学内容,但通过观察,我发现学生对“合作”的概念并非不了解,也知道遇到难题时应该合作解决,但是却找不到有效的合作方法,不知道该具体怎样实施合作,出现了说和做两张皮的现象。
为了让学生发现自身在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善于与人合作的优秀心理品质,我设计了《风雨同行》这一团体心理辅导课。
辅导目标:1、通过游戏,让学生体验合作协助的快乐,体会合作的重要意义,增强合作意识。
2、通过游戏及讨论交流,让学生发现自己在合作中的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的策略,并能把活动感悟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指导学生有效地与人合作。
辅导重点难点:1、找出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2、领悟有效合作的策略。
辅导方式:游戏体验、讨论交流课前准备:1、学生座位围成半圆形2、眼罩、口罩、短绳;篮球、书包、黑板擦、帽子、纸盒、椅子等。
辅导过程:一、游戏1、介绍游戏规则。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做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风雨同行”。
在这个游戏中,我们将要举行一次特别的运动会――残疾人运送物品比赛。
比赛前,我先介绍一下游戏规则。
游戏规则✹1、比赛“开始”之前,所有同学保持安静。
✹2、每组有1个“聋哑人”、1个“盲人”、1 个“无脚人”、2个“无手人”。
扮演者的行为要符合实际情况。
为了清楚的区分不同的角,要给“盲人”戴上眼罩、给“聋哑人”戴上口罩、给“无脚人”捆绑双脚、给“无手人”捆绑双手。
七上第十三课《风雨》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风雨
科目
语文
班级
41班
教师
马文军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文描写的是风和雨,但全文没有一个“风”和“雨”字,令人称奇。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知识与技能
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三、教学重、难点
目标2、3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PBiblioteka T六、教学过程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情境导入
教师提问:这篇课文题目是《风雨》,但课文中没有一处“风”和“雨”字,为什么呢?作者是如何描写风雨的呢?
学生思考疑问
2、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偌大()刹那()
栅栏( ) 蜷曲( )
倏忽()
参考答案:
ruò;chà;zhà;quán;shū。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整理并笔记。
学生查字典,排除字词障碍。
了解文学常识和掌握字词为学习文章做准备。
朗读感知
教师要求: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
第1段:树林全貌;
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
第3段:断绳羊、女孩;
第4段:葡萄蔓、苍蝇;
第5段:鸟巢、鸟儿;
第6段:废纸、猫、瓦;
第7段:浮萍、鱼儿;
第8段:老头、孩子。
教师提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提示: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风雨》
《风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风雨》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本单元所学习的课文都是一些写景文。
品读优美诗文是一种令人愉悦的精神享受,既能提高我们的阅读鉴赏能力,收获知识,又可以熏陶我们的情感。
《风雨》是一篇描写风与雨的课文。
作者笔下的风雨是不同寻常的,它好像一只充满魔力的手,改变了一切景物的形态和色彩,让人读来称奇。
最突出的特点是写风雨,但全文竟没有出现一个“风”和“雨”字。
学习本篇课文,我们可以学习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陶冶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操。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自然界的认知正处于形成当中,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还需进一步完善,因此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如文中重点字词的把握,朗读技能的训练等等。
此外,本文的语言生动有趣,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的文本分析解读,指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用心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增进学生对风雨的进一步认知。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够正确读出并书写出文中的重点字词,积累精彩语句。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
(3).揣摩、品味文章的优美语句,学习写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细细品读赏析课文中的精美而富有特色的语句,了解相关的写作和修辞手法,揣摩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
保持一份童真,做勇敢的生活前进者。
【教学重点】分析文中所运用的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和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品味文中的精美语言,并积累精彩语句。
【教学难点】通过赏析文中的精美语言,揣摩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教法】品读赏析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法圈点勾画法【教具】 PPT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自古以来,风雨雷电、日月星辰等等自然现象都是诗人的吟诵对象,人们喜欢吟风诵雨。
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描写风雨的古诗句。
生:说诗句。
师:古人对风雨的描绘可谓是细致入微,形象生动。
九年级统编版《风雨吟》教学设计
九年级统编版《风雨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营造的氛围和意境。
2.分析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体会诗人对民族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力量的坚信。
3.培养学生在困境中保持坚定信念的意识,提升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如“风”“雨”“大地”等,理解其象征意义。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动荡不安的场景,把握诗人在诗中的情感变化。
学习诗歌通过意象组合和独特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人如何将个人情感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在风雨象征意义的理解上引导学生体会更深层次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播放一段展现狂风暴雨袭击大地的视频片段,视频中可以有树木摇曳、房屋颤抖、人们在风雨中艰难前行等画面,同时配上狂风呼啸和暴雨倾盆的音效,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风雨的力量和气势,随后引出课题《风雨吟》。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7分钟)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诗句含义,标记出不理解的字词,如“郊原如海,房舍如舟”中的比喻手法。
2.教师范读,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和情感变化。
在朗读“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时,语速稍快,语调上扬,突出风雨的来势汹汹;而在“郊原如海,房舍如舟”处,语速放慢,语调稍低,体现出一种在风雨中飘摇的感觉。
然后让学生跟读、自由读,再请几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描绘了怎样的一幅风雨图?让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诗歌展现的是狂风暴雨肆虐下,大地万物处于动荡不安的情景。
(三)精读诗歌,深入理解(15分钟)1.分析诗歌意象与象征意义(逐节分析)第一节:讲解“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风”“雨”意象,这里的风雨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雨,它们象征着动荡不安的时代局势和艰难困苦的社会环境,如战争、灾难等给人民带来的冲击。
“卷”“奔”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出风雨的凶猛和强大。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风雨吟》教学设计 教案
教师总结:运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风雨中的大地仿佛在颠簸,茫茫的郊外原野犹如动荡不安的大海,房舍就像大海中的一叶孤舟。为后文写房舍中的我就像那驾船的舵手做铺垫。海与船的对比(指空间、力量)给人带来极大的视觉即精神冲击。
(5)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明确目标
1、组织教学
2、导入新课
3、出示目标
1941年12月,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风雨中,芦荻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改变,诗人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于是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
让 我们一起走进《风雨吟》,看看诗人的“忧怀”吧。
教师点拨:双重寓意
(6)如何理解“年轻舵手的心”?
教师总结:《风雨吟》的吟是指吟诵的意思,这里指“歌颂风雨”。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喻指现实人生的经历、挫折。其实暗含了诗歌的主旨。
课后,同学们可以多找来类似的小诗读一读,运用这节课学到的赏析诗歌的方法细细品味,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预期引导:这首短诗,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和多样的思考。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分析,感悟理解
齐读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二、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作者作品简介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齐读诗文
4、学生朗读诗文
5、学生背诵诗文
目标导学二:品读诗文,领悟情感
主题阅读教案《风雨》
《风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贾平凹先生的《风雨》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是一组语言优美的写景诗文。
欣赏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风雨》一文,虽课名为“风雨”,但不直接写风雨,甚至文中不出现“风雨”二字,而是通过描写各种景物的纷乱状态来写风雨。
表现了风雨的狂暴和大自然的破坏性力量。
作者有着敏锐的观察力,看清了风雨来到时各种景物的变化状况,并采用散点式的写法,抓住一些富有特征的景物写成了这篇奇文。
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抓住各种景物以及景物的特征进行概括提炼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在这个提炼的过程中体悟出作者观察事物(练眼力)、描绘景物的方法(学方法)是本文学习的难点,也是学习景物描写类文章的难点。
【教学内容选择】确定核心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感知并梳理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揣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确定支撑核心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1、自学阅读课时,推荐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之③——四季诗画》中的“物语风流”部分,提出阅读要求,做好读书笔记。
2、阅读展示课时,朗读全文,引导学生读出疾风骤雨到来时的震撼感受。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抓住风雨中的各种景物及其特征,概括描写精彩的段落的要点,梳理文章内容。
(练眼力)3、由学生自主选择几个段落进行重点品读,说一说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的。
结合推荐阅读篇目,揣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自学阅读课推荐阅读篇目,提出阅读要求:1、推荐《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之③——四季诗画》中的“物语风流”部分进行分层次阅读。
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全部阅读二十五篇文章,中等程度的同学至少阅读前十一篇文章,能力较弱的同学一定要阅读《风》、《春风》、《春之盛典》、《享受春雨》、《雷雨前》、《在烈日下》、《在暴雨中》。
语文公开课教案《风雨》
课时进度
第八周第4课时(学期第课时)
课题
13、风雨
教学
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作者贾平凹及其作品。以激发学生阅读其作品的兴趣。
2、通过默读,梳理文意,能掌握概括段落意思的方法和能力。
3、学习本文侧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
重点
掌握概括段落意思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
难点
掌握概括段落意思的方法和能力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多媒体
教法、学法及
个性化设计
教
学
内
容
与
过
程
一、简介作者贾平凹。
二、默读课文,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同时划出关键词语。准备概括。
三、作者在写风雨,全文却不见“风雨?二字。但是我们却分明感受得到风雨的猛烈和迅即。是怎样做到的呢?
陕西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曾经获得过茅盾文学奖。
进行两次阅读,两次勾画,进而总结概括方法。
启发学生说出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板
书
设
计
13课风雨
作者——贾平凹
如何概括文意侧Βιβλιοθήκη 描写课后反
思
《风雨》教学反思
《风雨》教学反思风雨》教学反思引言概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常常会遇到各种风雨般的挑战和困难。
如何在逆境中不断成长和进步,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思考和反思的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教学中的风雨挑战,并提出一些反思和改进的建议。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1 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设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要学到什么。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1.2 与学生共同制定目标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制定教学目标,让他们参与其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定期检查和调整目标教师应该定期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进行调整。
这样可以使教学目标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水平。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2.1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2.2 结合实际生活情境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2.3 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让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3.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通过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 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风格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学习指导和支持。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3.3 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和具有吸引力。
《9.日月天云风雨》教学设计 (2)
( )圆圆 红日( )
( )弯弯 月牙( )
( )蓝蓝 天空( )
( )沉沉 乌云( )
( )呼呼 狂风( )
( )哗哗 大雨( )
二、生字教学
图文结合教学生字
1、说一说在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字?在哪儿见过?
2、哪些是整体认真音节?
3、哪些是三拼音节?
4、风是后鼻音,不要读错。
9.日月天云风雨
二、朗读教学
1、教师范读儿歌,看好书、认真听。
2、学生大声读儿歌,3分钟内能读几遍就读几遍。借助汉语拼音、认真朗读。特别是用红笔写的字,多读几遍。
4、展示朗读
哪位勇敢的小朋友为大家大声读儿歌呢?大屏幕出现儿歌,(把认读字的拼音去掉)
5、师生齐读,师重、生轻(老师的声音稍微高,学生稍微低。)
书写生字每个生字写3遍完成课后第一题小结本节咱共同学了一篇新的儿歌齐读9日月天云风雨也学会了这六个字那么让我们背诵新学的儿歌结束本课好吗
《9.日月天云风雨》教学设计
新右旗希望小学 萨日娜
学习目标:
1、学会“日、月、天、云、风、雨”六个生字。
2、认识“乌、沉、狂、呼”四个字。
3、学习用汉语普通话朗读、背诵本课儿歌。
5、结构、部首、笔顺分别是什么?
6、你会组词吗?大屏幕出示教师为同学们找的常用词语。
7、书写生字,每个的同学可说一说口头句子。
三、课堂巩固练习,我会连。
四、小结
本节咱共同学了一篇新的儿歌,齐读(9、日月天云风雨)也学会了这六个字,那么让我们背诵新学的儿歌结束本课好吗?
五、作业
用这节课所学的生字造句。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的6个生字,会认、会写。
《风雨》教学设计
《风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内容,了解文本结构,感悟“风雨”。
2分析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及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语言,品析“风雨”。
3掌握写景散文语言赏析的方法,学会描绘“风雨”。
教学重难点:分析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及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语言。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古诗导入翻开一部文学史,你会发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风雨中,或喜或悲、或忧或愁。
品读这些诗文,我们可以领略到文人们细腻的内心。
唐代诗人许浑在咸阳城头登临远眺时,曾发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千古感叹。
诗人只不过写出了一楼的风雨,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贾平凹的《风雨》一文,来感受这铺天盖地、呼啸而来的风雨。
二、检查预习1.字词检查看课文的“读一读写一写”,请某同学读一下,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听有没有读错的音?并帮助纠错。
教师总结:请同学们齐读一遍字词。
老规矩,请同学说一下这篇课文的多音字,PPT展示,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关于作者(让学生回答,老师补充)贾平凹,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三、整体感知,感悟“风雨”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想一想:1.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用红笔圈出来,并且归纳概括每个段落的内容要点。
树林子像面团,形态扭曲。
(1)柳条乱得像麻团,杨叶千万次变着模样,芦苇倒伏破裂出声。
(2)羊站不住,直至跌倒,女孩牵羊进不了家门。
(3)葡萄蔓脱落,苍蝇集中在电线上。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人教初中语文七上《风雨》 (一)
《风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3)概括文章要点,进行初步鉴赏。
2.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在朗读中体会写景状物的精彩。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析作者描绘的“风雨”中的不同画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赏析作者对风雨的描写,激发学生观察、描写神奇大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体会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文章的题目是“风雨”,作者通篇也都在描写“风雨”,却在文中没有出现一个“风”和“雨”字,揣摩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朱自清在《春》这篇文章中,用细腻优美的文字描绘了江南秀丽多姿的春色,其中“春风图”和“春雨图”最能体现江南春天风雨的特点:和煦、轻柔、亲切;同学们,有没有另一番不同于江南和风细雨的“风雨”景象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另一篇描写风雨的文章,体会一番自然的神奇。
【教学设计意图:用学生已学过的文章激发他们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二)作者简介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废都》《浮躁》《秦腔》,自传体长篇散文《我是农民》,系列散文《商州初录》等作品。
他的《腊月·正月》获得中国作协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曾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贾平凹的小说多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
他的散文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不拘一格。
【教学设计意图:补充文学常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学习写景诗文,这些文章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的美景,是发了亲近自然、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怀。
本文叙述的是一场狂风暴雨,令人惊叹的却是通篇不带一个“风”字、“雨”字,仔细体味,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
学情分析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
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七年级学生,对于鉴赏理解美文的能力不是很强,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的方法技巧,使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学会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来阅读本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在阅读中积累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
过程与方法:
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关注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习重点
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
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学习方法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
课型:自读课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造氛围,创意境
二、初读课文----知字词,明内容
1、请同学们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在文中圈点批注。
(教师适时纠正同学们易读错的字)明确:第1段:树林全貌;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
第3段:断绳羊、女孩;第4段:葡萄蔓、苍蝇;
第5段: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
第7段:浮萍、鱼儿;第8段:老头、孩子。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明确: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
接下来,
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
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
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三、精读课文----赏美点,析方法
1、自读,美点寻踪
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写景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方式:可以自读自评,可以同桌互读互评,也可以小组内互读互评)
2、展读,欣赏品味
请小组派代表交流展示“自读”成果,教师适时评价、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
(方式: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品读来达成目标,如教师范读、领读、学生个人读、小组齐读、女生齐读、男生齐读、全班齐读等。
)
3、思读,分析方法
小组讨论:文章描写"风雨",全文却无"风雨"二字,仔细体味,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
这种高明手法,令人拍案叫绝。
作者是如何把景物写的惟妙惟肖、形神兼备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1、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
2、抓住景物特点绘形、绘声、绘色、绘神,使景物能够逼真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3、在景物中融入自己情感,并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4、借助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
四、悟读课文----谈感受,明主旨
文章最后一段写道:“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他们为什么会惊喜呢?他们还会做什么?如果你就是这些孩子们中的一员,请你以第一人称,写出你的感受和行为。
明确:尽管大自然的疾风骤雨给许多生灵造成了灾难,但是孩子们还是能从中找到快乐的童年。
在其他景物和人的衬托下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成了这个世界最美好、最感人的东西。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五、拓展延伸----读好书,重积累
推荐阅读:贾平凹的散文《丑石》、《月迹》
板书设计:
风雨
贾平凹
抓住景物特征融入自己情感借助修辞手法
主旨: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
教学反思:
散文思想感情一般比较含蓄,教学时,必须启发学生进入所描绘的意象中去感受,怎样才能进入意境呢?教师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使学生身临其境体味作者思想感情。
不足之处是在教学中,指导朗读上做得不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反复诵读,才能体会优美语言,从感性意象到理性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