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
新工科的来龙和去脉
北
2
18
三、去脉:落实办法
“天大行动”阐明了“新工科”建设的中 长期目标规划:
到2020年,探索形成新工科建设模式,主 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
到2030年,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工程 教育体系,有力支撑国家创新发展;
北
2
3
一、来龙:重大事件
会议达成了以下十点共识(现在被简称为“复旦共识”): ①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② 世界高等工程教育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③ 我国高校要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 ④ 工科优势高校要对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挥主体作用。 ⑤ 综合性高校要对催生新技术和孕育新产业发挥引领作用。 ⑥ 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 ⑦ 新工科建设需要政府部门大力支持。 ⑧ 新工科建设需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⑨ 新工科建设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国际合作。 ⑩ 新工科建设需要加强研究和实践。
备的人才缺口也将达到900多万人
科教学理科化,对于通识教 人
。
育与工程教育、实践教育与 才
实验教学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结
存在模糊认识,工程教育与 构
行业企业实际脱节太大,工 矛
科学生存在综合素质与知识 盾
结构方面的缺陷”。
突
出
➢
“缺人才”不只发生在未来,还发 生在当下,目前迅猛发展的大数据 、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 大健康等新经济领域都出现人才供 给不足现象,暴露出我国工程教育 与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严重脱节
北
2
16
高校课题申报: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与路径探索
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与路径探索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地方高校;新工科;进展;路径预期研究成果:论文集课题设计论证[问题的提出]“新工科”的提出,是对我国新经济发展需要和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积极回应。
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发展需要大批科学基础厚、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工程技术人才。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存在工科理科化现象,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缺乏实践创新能力。
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升级版,“新工科”主动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战略部署,经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初步确立了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
目前各高校对“新工科”的理解还未形成普遍共识,存在“新瓶装旧酒”、“新工科大箩筐,什么都往里装”的现象。
“新工科”实施以来高校建设进展如何?取得了哪些效果?遇到了哪些困难?理清这些问题将为“新工科”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
[课题界定]“新工科”对应的不是“旧工科”,而是“现有的工科”或者“传统工科”。
“复旦共识”中指出“新工科”的专业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指近年来高校应新产业、新经济的需求而设置的新专业。
第二类是将原有的传统工科专业按照“新”的要求改造升级为“新工科”。
“新工科”建设高校分为三类:工科优势高校、综合性高校和地方高校,本文主要聚焦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与实施效果。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在“新工科”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支撑着区域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
地方高校隶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特区,包括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老牌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以及高职院校。
本研究不涵盖高职院校。
[国内外研究现状]“新工科”自2017年提出以来就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但国内目前关于“新工科”的理论研究是滞后于其实践探索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新工科”内涵的探讨。
我国高校新工科建设与教育模式创新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99计算机教育Computer Education第 2 期2021 年 2 月 10 日文章编号:1672-5913(2021)02-0099-05中图分类号:G642新工科与课程建设0 引 言近年来,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引发了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的变革,也引发了全球高等工程教育的变革。
为了应对这种变化和对卓越创新人才的需求,我国不失时机地推动了新工科建设与工程教育改革行动。
2017年,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发展战略[1-2],推动了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三部曲。
国务院发文明确提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及新经济发展,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加快推进新工科建设”[3]。
“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进一步推动了新工科建设,“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 等计划政策相继出台,各高校纷纷响应并迅速行动起来,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跨学科的研究院与新工科专业等新形态不断推出,一场“新工科运动”在中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正在形成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4]。
我国高校新工科建设与教育模式创新实践的探索与思考徐晓飞1, 2,沈 毅1,钟诗胜2(1.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 威海 264209)摘 要:分析与总结我国高校开展新工科建设的新理念与新模式及其经验,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介绍新工科建设方案与实践经验,并对我国深化新工科建设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问题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新工科;教育模式;产学研融合;多学科交叉;创新创业;新工科“Π型”方案第一作者简介:徐晓飞,男,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兼威海校区校长,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新工科建设工作组成员,研究方向为软件服务工程、服务计算、企业智能计算、软件工程等,***************.cn。
融合成果导向与新工科教育理念的数字通信技术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融合成果导向与新工科教育理念的数字通信技术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2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电子信息系统复杂环境效应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沙 410073摘要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迅猛发展,通信行业迎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急需大量高质量数字通信技术人才,因而对数字通信技术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融合成果导向与新工科教育理念,针对数字通信技术课程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不足,准确定位数字通信技术课程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体系、课程结构、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从而加强本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字:成果导向;新工科;数字通信技术;课程体系1、引言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模式(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以学生预期学习成果为依据反向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强调学生的个人进步和学业成就[1]。
“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OBE理念要求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应以学生通过教育最终获得的成果为目标,其中的“成果”,不是传统教育中学生获得的分数,而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后获得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OBE理念作为新型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自主性,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育模式产生的学习板块混乱、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等问题。
同时,该理念还将教学成果作为导向,对教育质量进行持续性改进,从而能够培育出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2,3]。
在国家经济不断攀升、国际地位持续提升的背景下,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2017年2月,教育部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
“新工科”一经提出就引领了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它强调以德育为基础,建立工科发展新范式、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更新工程人才知识体系和创新工程教育方式与手段,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和创新、协调发展为实施路径,为未来培养出新时代、专业性的技术人才[4]。
关于新工科建设项目组织实施的一些建议
[摘要]培养新工科专业人才就是要支撑服务社会新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就是要适应满足这一需要。
新工科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就是要树立培养跨界整合能力、创意创新创业创造能力的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综合化、全过程教育新理念。
对新工科建设组织实施建议、项目推荐、支持措施、项目评价与验收等实践进行思考,通过对学校承诺和支持是保障学院专业组织实施计划、教师发展,通过对教学评估保证质量、评价阶段划分、评价形式、评价主体等方面的阐述,希望对新工科项目组织实施的科学性、合理性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新工科建设;组织实施;支持措施;项目评价;项目验收[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03-0120-02关于新工科建设项目组织实施的一些建议①方志刚*,杨帆,赵璐璐(辽宁科技大学化学工程学院,辽宁鞍山114051)新工科专业建设项目要依托创新和科学进行,创新是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主要动力,要素资源的创新配置及生产关系的创新构建是新经济发展的本质;实现商业化的发明才可称为创新;专业学科建设是整体交叉而又成体系化,后分解成相对单独的专业学科,不因物质所转移,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因此,建设好新工科专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品质、素养的优质工程技术人才,以适应新时代经济势在必行。
高等工程教育通过质量控制工程、卓越工程计划、创新创业改革等举措,形成专业齐全、层次完备、规模最大的工程教育体系。
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以后,标志着工程教育实行世界化标准,现存问题是规模大、质量弱,教育与人才培养不适应,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理念不适用时代要求,体现为在培养理念后置。
必须坚持以本为本,以培养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教学质量,同时教育理念没有落实到位,教育全过程无法融入学生自主化学习,没有确立绿色工程教育理念。
2.人才队伍结构不能适应培养要求。
师资队伍中拔尖、领军人才数量明显不足,大国工匠精神缺失,新技术、新产业等产业高端人才十分匮乏,传统工程人员过多,产业升级所需中高端人才专项培养力度不够,直接导致企业用工的供需矛盾。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津教委办〔2017〕61号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
正文:
----------------------------------------------------------------------------------------------------------------------------------------------------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关于深入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
津教委办〔2017〕61号
各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
为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教高司函〔2017〕6号,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开展新工科研究和实践。
《通知》印发以来,教育部就新工科的内涵特征、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选择等核心问题达成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并于4月公布了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提出新工科建设目标和行动指南。
为推动我市高校新工科研究与实践,请各高校认真学习领会《通知》精神,结合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及学校工科教育教学实际,围绕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积极开展工程教育研究和实践,并根据《通知》要求认真做好研究课题申报工作。
我委将在天津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中对相关研究给予支持。
附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2017年5月24日
——结束——。
2、关于新工科建设路径思考-浙江大学陆国栋
Company Logo
四、若干思考
l 专业论证与专业认定
• 底线思维:专业论证,审核评估 • 入华只是第一步
• 拔尖思维:水平评估,学科评估 • 专业认定:三星、五星、八星?
工程专业试点?
Company Logo
l 专业论证与卓工计划
• 专业论证是基础 • 卓工计划是特色,是提升 • 卓工计划理应走在“系列卓越”前列 • 卓工计划与新工科的关系?
14
二、突破5个瓶颈
学科壁垒 专业藩篱 本研隔断 校企隔阂 师生淡漠
Company Logo
三、5个2的基本路径
l 2 个不仅是 l 2 个培养 l 2 个要素 l 2 个保证 l 2 个平台
Company Logo
l 2 个不仅仅是
创设一批 新专业
撰写一批 研究论文
17
l 2 个培养
工程创新能力
Company Logo
l 关于工程专业生成
• 传统工科升级改造—新型工科 • 现有理科生长工科—新生工科
• 从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分析 • 从招生架构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分析 • 从专业依托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分析 • 设立交叉复合专业应对当前挑战 • 设立新兴特色专业应对未来挑战
Company Logo
5
关于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
• 中国工科学生占全球38% • 国内工科学生占在校生32%
• 2016年10月份,高等工程教育峰会,成都 • 发布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 专项 • 评审已经结束,一般项目指标没有用足
• 推进高教工程教育教改项目 • 参与中国工程院—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指南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
自我简介
•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高技术计划 、博士点基金等项目 • 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多项 •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学者 • 现任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竺可桢学院副院长 •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
新工科理念下电气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教学探索
创新教育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192DOI:10.16660/ki.1674-098X.2006-5600-4627新工科理念下电气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教学探索徐华兴(郑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1)摘 要:新工科的推行与实施,是教育领域的巨大机遇与挑战。
教学上,新工科理念建设更加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
针对新工科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新要求,本文对电气工程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探索。
注重课程的教与学,突出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的紧密结合,以期提高工科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新工科 高等教育 计算机网络 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10(a)-0192-03Exploration of Computer Network Teaching in ElectricalEngineering under the Concept of New EngineeringXU Huaxing(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Provine, 450001 China)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new engineering offer hug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n teaching, the concept of new engineering emphasizes the practicality, inter-discipline and comprehensiveness of the discipline. For aiming at meeting new demands of new engineering on computer network cours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formation of the teaching of computer network course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pecially, we pay attention to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the curriculum, and highlight the close integration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with the students' majors, hop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ngineering personnel training.Key Words: New engineering; Higher education; Computer network; Teaching reform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实施的不同战略如“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中国制造2025”等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带来新挑战[1]。
新工科建设的认识与思考315
新工科建设的认识与思考目前,我校申本工作已到了最后冲刺阶段,升本的梦想有望很快实现。
升本后我们的专业该怎么办?课程该怎么教?学生该怎么带?管理该怎么搞?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此时此刻,学校决定开展新工科与工程教育理念的学习研讨活动,有着特殊的意义。
希望大家主动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通过学习研讨,力争较好地把握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新方向,熟悉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的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争取实现人才培养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那么新工科建设有着什么样的背景?什么是新工科?为什么要建设新工科?如何建设新工科?我校新工科建设怎么搞?下面我就抛砖引玉,来谈谈这几个问题。
一、新工科建设的背景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悄然兴起,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国正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网络强国”、“一带一路”、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战略,对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6年6月2日,在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全票通过了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的申请,从此中国成为第18个《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给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2016年10月19日-20日,首届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峰会召开,奏响了我国新工科建设的序曲。
会议主题为“中国制造2025与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旨在深入推进工程教育改革,交流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现状和未来发展与变革之路,探索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制度,促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深化工程教育领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我国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
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与会高校代表对新时期工程人才培养进行了热烈讨论,共同探讨了新工科的涵特征和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途径,并达成了若干共识(简称“复旦共识”)。
2017年4月8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了新工科建设研讨会,60余所高校共商新工科建设的愿景与行动。
新工科背景下高等数学课程的探索——以电子通信专业为例
新工科背景下高等数学课程的探索——以电子通信专业为例摘要:“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第一门基础课,该课程的改进与创新是落实新工科计划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将工科后续专业课中和数学关系较为密切的内容逐渐渗透到高数教学中是大势所趋。
本文首先论述了这一做法的重要性,其后通过一些具体案例展示了如何将工科专业课融入高数教学中,并分析这一做法给高数教学带来的便利。
关键词:新工科;高等数学;傅里叶级数;应用型人才培养2017年6月,为了响应新时代的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教育部全面开启新工科建设项目。
并于同年颁布了新工科建设的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包括《复旦共识》、《天大行动》与《北京指南》([1][2][3])。
上述文件中明确提出“促进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工程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科学基础厚、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复旦共识)”“推动现有工科交叉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天大行动)”“树立综合化工程教育理念,推进学科交叉培养(北京指南)”等具体的目标。
这些纲领性的文件为今后较长时间内的高等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而《高等数学》课程(以下简称高数课程)作为工科教育的起点,在新的形势之下,应该做出怎样的回应、改进与革新,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新工科建设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环。
《高等数学》的改进与革新,既体现在教学手段方面,如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充分利用慕课、微课等网络资源等等,也体现在教学内容方面。
这两方面的教学改革是缺一不可、互不取代的。
其中,教学内容的改革,就是把工科基础课程中与数学关系密切的内容,渗透到高数课程的教学中。
这一做法,从历史与未来、理论与实践等方面来看,都有其内在合理性: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高数课程范畴内相当多的数学理论,如常微分方程、曲线与曲面积分、傅里叶级数等,其出现都是基于工程研究的需要。
从这个角度来看,结合工程背景讲授相关的数学概念,是符合学科特点、遵循历史规律的做法,也是《高等数学》课程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
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工程改变世界,行动创造未来,改革呼唤创新,新工科建设在行动。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步入新阶段。
2017年4月8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新工科建设研讨会,60余所高校共商新工科建设的愿景与行动。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策。
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探索形成新工科建设模式,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到2030年,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工程教育体系,有力支撑国家创新发展,到2050年,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建成工程教育强国,成为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为此目标,我们致力于以下行动,1.探索建立工科发展新范式。
根据世界高等教育与历次产业革命互动的规律,面向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在总结技术范式、科学范式、工程范式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新工科范式。
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指引,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深入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推动思想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实现从学科导向转向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
2.问产业需求建专业,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
加强产业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需求的调研,做好增量优化、存量调整,主动谋划新兴工科专业建设,到 2020 年直接面向新经济的新兴工科专业比例达到50%以上。
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工程、核技术等新技术和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空天海洋、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产业相关的新兴工科专业和特色专业集群。
更新改造传统学科专业,服务地矿、钢铁、石化、机械、轻工、纺织等产业转型升级、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
211041471_“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72Internet Application 互联网+应用一、引言在“互联网+”“网络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推动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打造“新结构、新质量、新理念、新体系、新模式”的新工科成为高校工科相关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必然。
2017年2月,我国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中明确强调高等工程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及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建设工程教育强国对于服务和支撑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意义[1],其为推进高校新工科专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与此同时,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分别在复旦大学、天津大学以及北京形成了新工科建设“三部曲”——“复旦共识”[2]、“天大行动”[3]、“北京指南”[4],为我国高等教育新工科的建设目标和改革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和新路线。
综上所述,基于“新工科”的办学理念,以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基本,坚持强化实践教学,培养改革创新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是高校亟需实现的教育改革目标。
本文以计算机组成原理为例,探索“新工科”背景下该门课程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改善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状况,提升学生的应用创新与实践能力。
二、课程地位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图1 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课程地位“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计算机组成原理在计算机类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5],当前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大致如图1中所示。
可以看出,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硬件课程的最上层,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主要讲述计算机整机设计及其各部件具体实现。
目前,在该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典型问题。
该课程的主要知识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在系统总线、存储器、I/O 系统、指令系统、运算单元等方面的基本结构、功能及实现原理,因此要求学生在课程之前具备数字电路与简单逻辑设计的基本能力。
然而,一方面由于课程本身难度较大,课程内容比较抽象,且偏向硬件和理论,学生理解困难;另一方面当前部分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缺乏硬件的基本概念和基础,尤其部分高校计算机类大类招生背景下的培养方案中缺少本课程的前序课程如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或将上述课程与本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进行教学,学生缺少前期课程基础、缺乏软硬协同的全局思维,难以理解某些硬件部件的工作原理和软硬件协同工作的过程,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
“新工科”背景下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思维教学思考
2018年9月刊0 引言“新工科”是新科技、新产业、新经济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协作与共享。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为“新工科”体系中最活跃、最普适的学科之一,不仅在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在“计算思维”这一学术思想层面,完美地诠释了学科交叉、专业融合的理念。
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特别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理解、掌握和应用计算思维,是“新工科”建设中计算机通识类课程建设的基本问题,也是每一个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
1 “新工科”与计算思维1.1 新工科在国家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互联网+”战略的背景下,2017年2月,教育部高教司发布了《“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1]和《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2],拉开了“新工科”建设的大幕。
之后《“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3]和《“新工科”“新工科”背景下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思维教学思考刘 佳,徐 锋,朱玉莲(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息化技术中心,江苏 南京 210016)【摘要】“新工科”建设中,如何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开展计算思维教学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的重要问题。
本文针对“新工科”交叉融合的特征,在分析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思维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课程定位、教学方式、师资培养等问题。
【关键词】新工科;计算思维;非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065(2018)09-0028-05收稿日期:2018-5-20作者简介:刘佳(1979—),男,江苏苏州人,博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辅助设计和飞机维修性工程;徐锋(1976—),男,江苏苏州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超硬涂层及其工具技术、现代加工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朱玉莲(1978—),女,山东聊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与计算机视觉。
新工科背景下光电材料与器件实验课程体系的创新与重构
2022年4月第15期Apr. 2022No.15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新工科背景下光电材料与器件实验课程体系的创新与重构祁亚军,江 娟,张 蕾(湖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摘 要] 实验课程教学是培养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的重要手段。
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和以工程认证为抓手的新工科专业建设对实验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以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为导向,探讨了光电材料与器件专业方向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和方法,构建了分层次多模块的实验课程体系,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引入“虚实互补”实验体系平台;强化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以期建立目标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
[关键词] 新工科;实验课程体系;虚实互补;科教融合[基金项目] 2021年度教育部第一批协同育人项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升与探索”(202101346002)[作者简介] 祁亚军(1980—),男,湖北咸宁人,工学博士,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铁电多铁性材料与器件研究;江 娟(1980—),女,湖北十堰人,工学博士,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微波介质材料与器件研究;张 蕾(1981—),女,湖北枣阳人,工学博士,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二维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5-0021-04 [收稿日期] 2021-09-02一、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经济转型和产业组织方式的转变,应对新时代技术革命,培养创新型卓越工程技术人才,是新时代高等院校工程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先后召开新工科研讨会,分别形成的“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标志着以新工科建设为主题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2]。
互动式教学模式在专业类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访学总结与思考
互动式教学模式在专业类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访学总结与思考—程伟摘要:基于在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为期一个学期的跟班听课和教学法主题座谈,本文对互动式教学模式在专业类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观察、思考和总结。
互动式教学是实现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教与学两方面“效益”的最大化。
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教授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组织讨论式学习以及合理运用板书与教学道具等方法,构建了多样化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学管理平台等建设,为互动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问题导向;讨论式;网络教学管理平台;美国教学质量提升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
作为教学过程的核心,课程质量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奠基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均对高校工科类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升提出了明确要求[M]o互动式教学法的核心内涵是通过教与学全方位沟通,达到相互促进、提高教学质量目的旳。
互动式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以双向沟通作为交流的主要方式,由教学以教师为重心转向师生并重问,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提升课程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在贵州大学自筹资金出国留学项目(伊利诺伊理工学院项目)的资助下,作者到位于芝加哥的伊利诺伊理工学院(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IIT)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法”访问学习。
通过全程跟班听课、教学法研讨会以及参观考察等形式,学习了美国高校专业类课程的教学法,拓展了国际视野,提升了跨文化交流基金项目:贵州大学2019年教学质量提升专项课题“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课程质量持续改进研究”;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简介:程伟,男,湖北黄冈人,贵州大学矿业学院副教授,博士。
能力。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新工科模式下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新工科模式下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新工科,云计算,专业建设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提出:“新工科”(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
“云计算”被视为信息技术的第三次浪潮,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IT应用方式变革的核心。
2015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云计算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培养云计算相关人才。
我院2017年开设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正处于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阶段,“新工科”的提出,为本专业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与更好的建设思路,本课题就如何在“新工科”模式下进行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建设展开研究与实践。
(2)课题界定:1、新工科:刚出现或将要形成的新兴工程学科或领域。
2、新工科教育模式: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用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的教育模式。
3、专业建设:新工科模式下高职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3)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云计算产业发展现状:据有关数据表明,当前云计算所存储的相关资料达到了全世界数据资源的20%左右,其能够为被服务方提供有效的抽象资料。
从发展程度来看,我国云计算市场仍和美国至少有 5 年的差距,目前仍处于初始扩张的差距。
AWS(Amazon Web Service)亚马逊公司旗下云计算服务平台,为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提供一整套基础设施和云解决方案。
AWS面向用户提供包括弹性计算、存储、数据库、物联网在内的一整套云计算服务,能够帮助企业降低IT投入成本和维护成本。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施工立体化教学改革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施工立体化教学改革作者:亓宪寅肖桃李曾磊杨振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1年第38期[摘要] 从当前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出发,基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针对课程体系建设不足、教学方法单一、课程学时缺乏且分配不合理等不足,提出“一项顶层设计,两种教学方式,三条解决措施”的立体化教学设计与改革,旨在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整体认知感,使其更好地融入多元化的课堂,深度理解和掌握综合性、实践性、时效性并存的土木工程施工工艺和生产知识,大幅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以满足现代社会对高水平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教学现状;创新能力;顶层设计;教学方式;解决措施[基金项目] 2018年度长江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JY2018)[作者简介] 亓宪寅(1986—),男,山东泰安人,博士,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土木工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38-0038-04 [收稿日期] 2020-10-20一、前言2017年4月10日,教育部发布了《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致力于探索建立新的工科发展方式,促进和深化高校工程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及创新实践能力[1]。
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8年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教育界别联组会上指出:我们要努力提高工科教育质量,打造好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
土木工程施工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相关的课程,着重培养大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土木工程建设中技术问题的能力[2]。
基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深刻思考,本文提出了立体化的教学设计与改革。
二、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特点基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教学目标,必先掌握该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其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与改革,才能科学有效地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浅析
第49卷第6期2021年3月广州化工Guangzhou Chemical IndustryVol.49No.6Mar.2021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浅析*李娟华打刘昆明1,刘晋彪1,熊道陵1,兰小机2(1江西理工大学材料冶金化学学部,江西赣州341000;2江西理工大学土木与测绘工程学院,江西赣州341000)摘要:新工科背景下,对研究生的培养更加注重学术能力与专业领域技能应用能力相结合。
然而,传统的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单一导师制”培养模式难以达到这一培养目标。
本文以江西理工大学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为例,通过对导师队伍、管理体系构建和校企合作联培机制进行浅析,对“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为地方院校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新工科;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9677(2021)06-0169-03A Brief Analysis on Cultivating Mode of“Double Tutorial System nfor Chemical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under the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Ll Juan-hua,LIU Kun-ming1,LIU Jin-biao1,XIONG Dao-ling1,LAN Xiao-ji'(1Faculty of Materials Metallurgy and Chemistry,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angxi Ganzhou341000;2School of Civil and Surveying&Mapping Engineering,Jiangxi Universit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Jiangxi Ganzhou341000,China)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the 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s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academic ability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skills.However,the traditional"single tutorial system"is difficult to achieve this goal.Taking the postgraduate cultivating process of the chemical engineering major of the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instance,the key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 double tutorial system" cultivating mode were summarized by brief analysis on the tutor team establishment,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culture mechanism,providing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ull-time professional postgraduate training system reform.Key words:emerging engineering;graduate student;double tutorial system;cultivating mode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各行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工程改变世界,行动创造未来,改革呼唤创新,新工科建设在行动。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步入新阶段。
2017年4月8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新工科建设研讨会,60余所高校共商新工科建设的愿景与行动。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策。
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探索形成新工科建设模式,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到2030年,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工程教育体系,有力支撑国家创新发展;到2050年,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建成工程教育强国,成为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为此目标,我们致力于以下行动:
1.探索建立工科发展新范式。
根据世界高等教育与历次产业革命互动的规律,面向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在总结技术范式、科学范式、工程范式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新工科范式。
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指引,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深入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推动思想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实现从学科导向转向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
2.问产业需求建专业,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
加强产业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需求的调研,做好增量优化、存量调整,主动谋划新兴工科专业建设,到2020 年直接面向新经济的新兴工科专业比例达到50%以上。
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工程、核技术等新技术和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空天海洋、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产业相关的新兴工科专业和特色专业集群。
更新改造传统学科专业,服务地矿、钢铁、石化、机械、轻工、纺织等产业转型升级、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
推动现有工科交叉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孕育形成新兴交叉学科专业。
3.问技术发展改内容,更新工程人才知识体系。
将产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成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课程和教材资源,打通“最后一学里”。
推动教师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积极探索综合性课程、问题导向课程、交叉学科研讨课程,提高课程兴趣度、学业挑战度。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握新工科人才的核心素养,强化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全球视野、法治意识和生态意识,培养设计思维、工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数字化思维,提升创新创业、跨学科交叉融合、自主终身学习、沟通协商能力和工程领导力。
4.问学生志趣变方法,创新工程教育方式与手段。
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加大学生选择空间,方便学生跨专业跨校学习,增强
师生互动,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工程教育模式。
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和推广应用在线开放课程,充分利用虚拟仿真等技术创新工程实践教学方式。
完善新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广泛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努力实现50%以上工科专业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参与一项创新创业赛事活动,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和专业化创客空间,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5.问学校主体推改革,探索新工科自主发展、自我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办学自主权和基层首创精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改变“争帽子、分资源”的被动状态,只争朝夕,撸起袖子加油干。
利用好“新工科”这块试验田,推进高校综合改革,建立符合工程教育特点的人事考核评聘制度和内部激励机制,探索高校教师与行业人才双向交流的机制。
工科优势高校、综合性高校、地方高校要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凝聚校内外共识,主动作为、开拓创新,开展多样化探索。
6.问内外资源创条件,打造工程教育开放融合新生态。
优化校内协同育人组织模式,通过建立跨学科交融的新型机构、产业化学院等方式,突破体制机制瓶颈,为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新工科人才提供组织保障。
汇聚行业部门、科研院所、企业优势资源,完善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建设教育、培训、研发一体的共享型协同育人实践平台。
推广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到2020
年,争取每年由企业资助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达到3万项,参与师生超过10万人。
7.问国际前沿立标准,增强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
立足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前沿,研判发达国家工程教育新趋势、新策略,以面向未来和领跑世界为目标追求,提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
深化工程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既培养一批认同中国文化、熟悉中国标准的工科留学生,又鼓励具备条件的高校“走出去”,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工程科技人才、工程管理人才和工程教育师资。
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将中国理念、中国标准转化为国际理念、国际标准,扩大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实现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
新工科建设是一个长期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我们将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因时而动、返本开新,以动态的、发展的思维深入探索,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扎实推进。
我们将以天大的魄力、天下的情怀砥砺前行,增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责任担当,增强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自信,汇聚起建设工程教育强国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