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菇常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双孢菇线虫病的发生及防治
双孢菇线虫病的发生及防治侵染途径线虫在潮湿透气的环境里随处可见:土壤,厩肥、秸秆、污水……其生存能力强,能借助多种媒介和不同途径进入菇房。
一条成熟的雌虫能产卵1500~3000粒,数星期内增殖10万倍。
低温下线虫不活泼或不活动,干旱或环境不利时,呈假死状态,休眠潜伏几年。
线虫不耐高温,45℃时5分钟即死亡。
防治措施①播种前,利用温度和药物把培养料及菇棚内的虫源彻底杀灭。
按前后2次发酵规程严格把好发酵关,务必达到堆温和温度的时间;翻堆时要均,料的含水量不要过大。
后发酵要严格按升温、保温和降温三个阶段进行操作;温度均匀分布,不留死角;用蒸汽升温是理想的。
同时,配合药物防治,如老菇房可用磷化铝或甲基溴密封熏蒸,旧床架可用3%的甲醛液或0.5%~1%的二甲醇液或2%五氯酚钠液喷雾或浸泡处理,或用沸水、蒸汽处理。
②覆土处理。
选择的覆土先暴晒。
如覆土里疑有线虫,应用威百亩每立方米500毫升或福尔马林密封熏蒸或通蒸汽杀灭。
③菇棚。
排水条件要好,老棚在投料前,地表要充分暴晒,栽培期间最好每隔15~20天,每平方米用0.25千克的石灰粉拌少量沙土对土表进行普撒处理。
④用水。
不要与染病菇区使用同一水源,管理用水可用适量硫酸铝(明矾)沉淀净化,也可按每吨水加含有效氯30%的漂白粉0.25千克或生石灰10千克净化。
⑤线虫发生区要促使蘑菇早出菇,保证前期产量,缩短出菇时间。
⑥严格保持菇棚内外卫生;及时清除病菇、病料,染过病的工器具要严格消毒。
⑦线虫一旦危害,完全防治是困难的。
发生后要尽可能降温、停水干燥,抑制线虫繁殖,并隔离线虫病区。
播种后,要密切注意菇床的线虫危害动态,一经发现,即用药除灭。
对轻度危害,可用3%~5%甲醛液或0.1%辛硫磷500倍液、5%食盐水或1~2%石灰水喷洒控制,子实体上的线虫可用1%冰醋酸、25%米醋或0.1%~0.2%的碘化钾、0.01%左咪唑等溶液喷洒控制。
⑧出菇结束,把废料全部清出菇场(棚、房),远离,并把培养料、菇箱或菇架全部进行蒸煮处理。
双孢蘑菇病虫害防治技术(一)
双孢蘑菇病虫害防治技术(一)双孢蘑菇病虫害防治技术(一)一、蘑菇主要病害及防治(一)蘑菇病害基础知识1、蘑菇病害基本概念(1)蘑菇病害:蘑菇在生长过程中,由于受到病菌侵染或不良环境因子(温度、湿度、有害化学物质等)的作用,致使新陈代谢混乱,在生理和形态上出现不正常的变化,从而降低了蘑菇的产量和质量,这种现象称为蘑菇病害。
(2)病原:引起蘑菇发病的直接因素叫做病原。
根据病原对象可分为侵染性病原和非侵染性病原。
侵染性病原主要指病菌一类,这类病菌又称病原菌。
非侵染性病原主要指不良环境因素,如高温、冻害、有害化学物质等。
这两类病原引起的病害分别叫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3)症状:蘑菇感病后,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特征,称为症状。
常见的症状有:软腐、褐腐、斑点、空心、畸形、菌丝萎缩、死菇、凹陷等。
(4)病害命名:蘑菇病害一般根据病原物或症状命名。
如:根据病原物命名的有蘑菇疣孢霉病、轮枝霉病等;根据症状命名的有蘑菇斑点病、软腐病等。
2、非侵染性病害蘑菇正常的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发育生长阶段不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也不同,当环境中某一因素超出蘑菇生长适应范围时,蘑菇的正常生理活动受到阻碍或破坏,蘑菇就会呈现病状,这种由不良环境条件引起的病害称非侵染性病害,也称生理性病害。
这类病害不具传染性。
引起蘑菇生理性病害的原因有如下几大类:高温、冻害、营养不良、水分失调、有害化学物质(CO2,H2S,SO2,NH3等)浓度过高,使用不适当的化学农药等。
生理性病害常见的症状是:菌丝徒长、死菇、畸形、菌丝萎缩、硬开伞、空心等。
3、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是由病原菌(如真菌、细菌、病毒等)引起的、这类病害具有传染性,又称传染性病害。
初侵染:在一个生产季节中,病原菌第一次侵染蘑菇引起蘑菇发病,这种现象称为初侵染。
这种病菌称作初侵染源。
次侵染(再侵染):经过初侵染引起蘑菇发病后,病原菌在蘑菇体内外大量产生繁殖体(如孢子等),这些繁殖体通过传播又可侵染更多的蘑菇,这种重复侵染称为再侵染或次侵染。
双孢菇的病害防治措施
双孢菇的病害防治措施病害的防治原则:以防为主,防治并重。
1.腐烂病:真菌性病害,主要特征是菇床覆土层上出现细如蛛丝的白色菌丝,无规律生长,呈蛛网状盘列,染病菇体基本停止生长,逐渐变褐、发软、腐烂。
防治措施:处理覆土材料,防病于未萌之时。
药物处理菇棚,一般可使用百病傻对菇棚进行地毯式喷洒,以彻底杀灭病原菌,密闭2天后即可启用。
控制棚温在12℃以上、棚湿在90%以下。
发现病害,立即采取挖除、清理措施。
2.褐斑病:主要症状表现为染病菇体的菌盖表面产生大小不一的褐色或土褐色斑点,随着时间的延长和病情的加重,斑点逐渐扩大,并从斑点处发生白色至灰白色的凹陷,该病的最大特点是病菇不粘、不烂、不臭,最后干缩死亡。
防治措施:参考蘑菇腐烂病的防治措施。
3.红根菇:主要原因是细菌类感染,可喷洒蘑菇杀病灵溶液;但有时因基料经长时间分解利用后,pH值下降严重,或遇高温一次性用水太重太急时,也可发生该现象。
处理措施:往畦面喷洒2%石灰水上清液,提高基料pH值在8左右,避免一次性浇灌大水。
4.锈点菇:菇体上的铁锈色斑点,对其商品质量影响严重,主要原因是管理不当引致细菌性感染,如棚湿过大、菇体上积聚小水滴,而棚内通风又不能及时使之蒸发,如果时间稍长,很可能因此引发该类病害。
处理措施:加强通风,空间喷雾使菇体上有小水珠时,更应强制通风,使水珠在1~2小时内蒸发掉,并喷洒蘑菇杀病灵溶液。
5.菌丝不吃料:原因是菌种退化、老化,适性差,生命力弱;或菌种运输中接受36℃以上高温或经暴晒;或基料内氨气太重,抑制菌种萌发。
处理措施:更换菌种;属氨气太重原因时,将料抖松,喷2%石灰水,也可直接喷施清水,将氨气结合带入床基土壤,同时加强通风,使空间中的氨气随风排出,等正常后重新播种。
6.菌丝萎缩:原因是基料发酵不匀,料内产热;或铺料偏厚,基料或覆土材料含水偏高。
处理措施:在床基上翻料,拣出未发酵完全的大团块粪肥生料;加强通风,停止用水。
双孢蘑菇的病害防治
双孢蘑菇的病害防治1.胡桃肉状菌病胡桃肉状菌是一种生活在土壤中的真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泛。
土壤是它的传染源。
(1)发病症状侵染菌种时,在未长满的菌种瓶中出现浓密的白色菌丝,菌丝较短,有许多小白点,不形成菌被,易被误认为是菌丝徒长或发生菌丝变异。
拔掉棉塞,会闻到一种漂白粉味道。
培养料感染此病,会出现成串、不规则的白色小菇蕾,向四周扩散,并有浓烈的漂白粉味,蘑菇菌丝逐渐消失。
在覆土层中与培养料上形成不规则脑状物,表面有不规则的皱褶,极似核桃仁和花椰菜。
它的子囊果有时可集成很大一团,直径可达5~10厘米。
但很容易分开成许多小块,直径0.5~1.5厘米不等。
菌肉疏松质软,捏破后有一股令人厌恶的腥臭味。
(2)发病条件胡桃肉状菌在温度16~29℃范围内,菌丝生长速度超过蘑菇菌丝生长速度,特别是蘑菇菌丝能刺激该菌的萌发、生长。
在28℃的条件下,经过9~10天就可以形成许多子囊果。
该病菌适于在含水量65%~70%的培养料上生长,空气湿度在95%以上时生长最旺盛。
酸碱度生长范围在pH值4~10之间,最适pH值5~6。
因此,高湿度、高含水量、偏酸性的情况下,胡桃肉菌最适宜生长。
(3)传播途径土壤是胡桃肉状菌的传染源,没有充分发酵的培养料及感染有胡桃肉状菌的蘑菇菌种,都是它的传染途径。
另外,操作人员的手、工具、昆虫都可以传播此病。
还有旧菇房原有的床架、地面没有彻底地进行消毒就继续使用,也是造成该病流行的原因。
(4)防治措施胡桃肉状菌有较强的耐热和抗药能力,又是土壤中的一种常见菌,发生危害时它和蘑菇菌丝混杂在培养料中,只能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①不要到有该病大量发生的疫区去购买菌种。
也不要到有该病发生的菇房去选择种菇和分离菌种。
②患过此病的菇房,要严格消毒,有条件的地方,应淘汰竹木床架.。
③堆制培养料要防止料偏湿,保证堆温上升到75℃左右。
因为胡桃肉状菌的子囊果和孢子在70℃上保持12小时就会被杀死。
配方中要增添石灰粉,调高pH值。
双孢菇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双孢菇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一、主要病虫害的识别及防治1.鬼伞俗称野蘑菇。
形态特征:菌盖初呈弹头形或卵形,玉白、灰白或黄白,表面大多有鳞片,柄细长,中空。
老熟菌盖展开,菌褶逐渐由白变黑,最后与菌盖自溶成墨沔状。
防治方法:堆制好培养料,提高堆温,降低氨气含量,防止培养料过生、过湿,以便抑制鬼伞的发生和生长。
菇床上产生鬼伞后,应及时摘除;若鬼伞发生量大,可用2%~5%的甲醛溶液进行防治。
2.白色石膏霉又名臭霉菌。
形态特征:初为双斑块状浓密的菌丝,逐渐变成深黄色面粉状,有一种刺鼻的臭味。
防治方法:增加过磷酸钙的用量,降低培养料的PH值;局部发生后,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3.污胶鼓菌又名胶陀螺、猛嘴蘑、粪碗。
形态特征:菌体群生或丛生,柄短,陀螺伸展后呈浅杯状,直径1~4.5厘米,高1~2.5厘米,外部黑褐色,有成簇的绒毛,干时多皱,有毒。
防治方法:适当通风,降低湿度;及时去除污胶鼓菌菌体,深埋;局部发生时用2%~5%的甲醛溶液喷洒防治。
4.跳虫幼虫白色、成虫灰蓝色,体积小,柔软无翅,体长很少超5毫米。
主要咬食子实体,一般从伤口或菌褶部分侵入。
防治方法:床面出菇前发现跳虫时,可喷洒40%敌百虫乳油250倍液或70%的氧化乐果乳油500倍液,也可用80%的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加少量蜜糖诱杀;床面出菇后,可喷洒1.1%的复方苦参植物素500倍液防治,也可用80%的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加少量蜜糖诱杀。
5.菇蝇成虫体长6~9毫米,暗灰色。
幼虫体长8~12毫米,白色,头部尖,尾部钝。
蛹长椭圆形,长6~8毫米,呈红褐色至暗褐色。
防治方法:菇房安装纱窗,防止菇绳进入;菇房发现有成虫时,可用白酒0.5份、水2份、红糖3份、醋3.5份,加入少量敌百虫或敌敌畏,置于盆内,进行诱杀。
6.菇蚊一般成虫体长4.5~6.0毫米,幼虫体长10~13毫米,体长筒形。
成虫有趋光性,飞翔能力强。
防治方法:出菇前发现菇蚊,用敌敌畏熏蒸;出菇后,将蓖麻叶捣烂,挤出汁,以10份水∶1份汁的比例混合,煮沸冷却,喷洒于菇房中和料面上。
双孢菇害虫防治措施
双孢菇害虫防治措施侵害双孢蘑菇的虫害主要有螨类、菇蝇、跳虫、蛞蝓(鼻涕虫)及线虫,这些虫害主要是由于菇棚、培养料覆土消毒杀虫不彻底和栽培管理过程中外界带入引起的。
在防治过程中可根据害虫的特点和习性采取适当的生物防治和药物防治方法来防治。
一、蕈蚊(又名菌蛆)。
形态特征与发生规律:成虫体形小,如米粒大,繁殖力强,一年发生数代,产卵后3天便可孵化成幼虫。
幼虫似蝇蛆,比成虫长,全身白色或米黄色,仅头部黑色。
专在菇体内啃食菌肉,穿成孔道,自菌柄向上蛀食,直至菌盖。
受害菌不能继续发育,采下的菇在削根时,断面有许多小孔,丧失了商品价值。
成虫一般不咬食菌肉,但它是褐斑病、细菌性斑点病和螨类的传播媒介。
覃蚊主要来自培养料。
防治措施:1、搞好菇房环境卫生。
2、培养料进行2次发酵,消毒杀虫。
3、灯光诱杀、粘胶剂粘杀,或涂料毒杀。
二、菇蚊(又叫眼菌蚊)。
形态特征与发生规律:成虫黑褐色,体长1.8~3.2毫米,具有典型的细长触角、背板及腹板,色较深,有趋光性,常富集不洁处,在菇床表面爬行很快。
幼虫白色,近透明,头黑色,发亮。
浇水后,幼虫多在表面爬行;当菇床表面干燥时,便潜入较湿部分为害菌丝、原基或菇蕾。
严重发生时,菇蚊可将菌丝全部吃完,或将子实体蛀成海绵状。
茄菇蚊,喜在未播种的堆肥中产卵,在播种后菌丝尚未长满培养料前孵化成幼虫,虫体长大时正是第一潮菇发生期,于是钻入菇柄和菌盖为害。
金翅菇蚊,为害小蘑菇,使之变成褐色革质状,在其爬过的床面留下闪光的黏液痕迹,虫口密度大的地方,幼菇发育受阻。
为害蘑菇的菇蚊有12种以上,其中茄菇蚊和金翅菇蚊发生较普遍。
防治措施:1、搞好菇房环境卫生。
2、菇房通气孔及人口装修纱门。
3、黑光灯诱杀,或在菇房灯光下放半脸盆0.1%的敌敌畏杀虫。
三、菇蝇。
形态特征与发生规律:成虫淡褐色或黑色,触角很短,比菇蚊健壮,善爬行,常在培养料表面迅速爬动。
虫卵产在培养料内的蘑菇菌丝索上。
幼虫为白色小蛆,头尖尾钝,吃菌丝,造成蘑菇减产。
双孢蘑菇病害防治技术
双孢蘑菇病害防治技术一、胡桃肉状菌胡桃肉状菌多发生在秋菇覆土前后和春菇后期,在料内、料面、土层中都会发生。
发生胡桃肉状菌的菇房,培养料变成黑色并带一些粘团,同时散发出强烈的漂白粉气味。
若胡桃肉状菌大量发生,菌丝会逐渐被“吃掉”,不能形成子实体,严重者绝收。
1、发生特点土壤是主要传播源,没有充分发酵的培养料及带有胡桃肉状菌的菌种也可传播。
菇房长期通风不良,又长时间处于较高温度(20℃以上),培养料偏湿、偏酸情况下,就更易引起胡桃肉状菌发生。
2、防治措施(1)严格检查菌种,发现菌种中有过于浓而短的菌丝,有一粒粒胡桃肉状的东西,且有漂白粉气味的,坚决不用并及时销毁以防扩散。
(2)防止培养料过厚、过熟、过湿,并适当推迟播种期,覆土层调水期间菇房温度控制在17℃以下。
(3)覆土材料要严格消毒。
覆土层调水阶段应注意加强菇房通风,防止菇房内闷、热、湿。
(4)菇床上一旦发生胡桃肉状杂菌,床面应立即停止喷水,待土面干燥后,将胡桃肉状菌连同覆土层一起取出菇房销毁,覆上新消毒过的土粒,当室温降至16℃以下后,再按常规进行管理,仍可正常出菇。
为防止病害蔓延,也可在患病部位及周围喷2%甲醛溶液或1%漂白粉溶液或500倍多菌灵溶液。
(5)连年发生胡桃肉状菌严重的地区,应坚持用800倍多菌灵溶液进行环境消毒,堆料过程中用800倍多菌灵拌料。
二、绿霉1、发生特点绿霉孢子可通过未腐熟的培养料带入菇房,也可通过气流传播。
孢子容易在酸性、没有萌发的菌种块、死菇及潮湿的材料上形成菌落。
2、防治措施(1)做好培养料的堆制发酵工作。
(2)及时拣掉没有萌发的菌种块和死菇。
(3)一旦发生绿霉,及时将绿霉及周围一层培养料拣掉,喷洒500倍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液,或撒一层石灰粉。
双孢蘑菇病虫害防治技术(四)
双孢蘑菇病虫害防治技术(四)双孢蘑菇病虫害防治技术(四)四、蘑菇病虫害综合防治1、病虫害的发生规律蘑菇病虫害综合防治就是运用一切手段(农业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措施)将蘑菇病虫害控制在最低水平,以保证栽培的蘑菇优质高产。
要有效地防治蘑菇病虫害,首先必须掌握蘑菇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即病虫害的来源,传播途径,发生条件及为害特点等。
其次是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病虫害一般来源于以下三种渠道。
(1)菌种带有病虫害。
使用的蘑菇菌种若未经严格检查,混有病菌和害虫,用这些菌种栽培会导致病虫害发生。
(2)培养料和覆土带有病虫害,若培养料没有发酵彻底或覆土消毒不严,往往将病菌及虫卵带入菇床。
(3)自然传播,菇房墙壁、地面、床架及空气中都存在有大量病菌孢子,在蘑菇制种及栽培中,稍有疏忽病菌就会侵入菌种内或料床上。
害虫则潜伏在菇房周围的废料杂草和枯枝落叶中,旧菇房床架及各种缝隙也会有害虫存在,当蘑菇栽培时,这些害虫嗅到蘑菇气味就会纷纷而来,反复产卵繁殖,为害蘑菇。
2、综合防治方法(1)隔离:阻止有害生物进入菇房。
方法有:密封墙上的缝隙,门和窗用防虫纱窗、纱门等有助于防止菌蚊、菇蝇进入菇房为害;空气进入菇房前过滤,进入菇房的人和设备事先经过清洗或消毒。
(2)推迟进入:减慢有害生物进入为害场所的速率如保持菇房周边土地及建筑物卫生,经常除草、修剪树木。
(3)栽培防治:创造对不利于病虫害发生,有利于有益生物生存栽培方法,培养料非常有效的防治竞争性真菌和病原的综合防治方法。
缩短蘑菇生长周期也是一种蘑菇病虫害综合防治手段。
保持有利蘑菇生长而不利于竞争性杂菌及病菌的适宜温度和相对湿度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4)清洁卫生:蘑菇生产不同于一般作物生产,其生产环境易于控制,在播种前及产后可以使用蒸汽巴斯德消毒,以及对菇房、设备卫生消毒。
(5)生物防治:通过栽培管理或向菇房施放额外的有益物质提高有益生物的密度和活性,经过发酵的蘑菇培养料选择性地抑制竞争性真菌、病菌生长,有利于蘑菇菌丝生长。
双孢菇病虫害防治八项注意
观察双孢菇的外观、色泽、质地 等,判断是否有病虫害侵害的迹
象。
观察双孢菇的生长发育情况,如 生长缓慢、萎缩、畸形等,可能
是病虫害的表现。
观察双孢菇栽培场所的环境条件 ,如湿度、温度等,判断是否有
利于病虫害的生长和繁殖。
记录数据
记录双孢菇的生长情况,包括生长速度、产量等 。
记录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如种类、数量、危害程 度等。
虫口密度
评估虫害的虫口密度,如螨类、蚁类等,以 衡量防治效果。
死亡率
评估病虫害的死亡率,如虫害死亡率等,以 衡量防治效果。
生长状况
观察双孢菇的生长状况,如菌丝体长势、子 实体形态等,以评估防治效果。
评估结果应用
调整防治策略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病虫害防治策略,优化 防治方案。
改进防治措施
针对防治效果不佳的措施进行改进,提高防治效 果。
菌种处理
使用适量的杀菌剂对菌种进行处理,如使用甲醛、高锰酸钾等,以杀灭菌种表面 的病菌和虫卵。
02
病虫害监控
定期检查
定期检查双孢菇生长 情况,及时发现病虫 害迹象。
定期检查栽培料是否 新鲜、无霉变,以及 是否含有有害物质。
定期检查环境条件, 如温度、湿度等,确 保适宜的双孢菇生长 环境。
观察症状
05
病虫害生物防治
使用有益微生物
预防病原菌繁殖
01
利用对双孢菇无害的有益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等,占据
生长环境中的生态位,从而阻止病原菌的繁殖。
促进双孢菇生长
02
有益微生物可以分泌多种生长激素和抗生素,促进双孢菇的生
长和发育。
提高产量和品质
03
通过生物防治,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提高双孢菇的产量
双孢蘑菇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键。 现将 几 种 常 见 病 虫 害及 防 治 技术 作
一
通风 换 气 , 止 高 温 、 防 高湿 。 播种 时注 意 控 制好 料 层 的 厚 度和 松紧 . 避免 培 养 料 升 温过 高 。 时 , 晚 应揭 膜 通 气 , 除 同 早 排 培 养 料 中 产 生 的热 气 ,使 料 温 保 持 在
防 治 措施 有 以下 几 项 。 ( ) 好 环 境 卫 生 。 制 菌种 和 培 一 搞 控 养 料 的 杂 菌 污 染 .对 覆 土 进 行 严 格 消 毒, 同时 注 意 消灭 害虫 。 ( ) 制湿度。 二 控 子实 体 生 长 期严 防 菇 房 内湿 度 过 大 。 喷水 必 须 用 清 洁 水 ,
褐腐 病又名湿泡病 、 白腐 病 、 孢 疣 霉病 、 疱病 。该 病 是 由一 种 叫 做 疣 孢 水
霉的 病 菌 引 起 。防 治 措 施 有 以 下几 项 。
2 c日 .可 以有 效 控 制鬼 伞 的 繁 殖 生 OC寸 长。
网 。播 种 前在 培 养 料 中 喷 施 1 0 倍 液 0 5
河南农业 2 1 o0年第 2期( ) 上
的二嗪农。出菇期发生危害 , 用菊乐合
酯 1 0 倍 液 或 溴 氰 菊 酯 3 0 倍 液 或 O 5 00 杀 灭菊 酯 2 0 倍 液 喷 雾 。 50
二、 木霉
木 霉 俗 称 绿霉 菌 , 是双 孢 菇 生 产 中 常见 的主 要杂 菌 。在 各 个 生 产环 节 , 都 可 以 遭到 木 霉 的侵 染 。 霉 具有 较 强 分 木
减少 菌源 。 ( ) 持 温 湿度 。 二 保 出菇 期 间 要注 意
双孢菇出菇期生理病害的防治
双孢菇出菇期生理病害的防治双孢菇又名白蘑菇,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
双孢菇培养料床覆土15天左右,有2/3菌丝长出土表,即可进行喷水催菇,进入出菇管理阶段,此期要注意生理性病害的防治。
一、菌丝徒长(冒菌丝)症状表现为菌丝布满土表不能及时倒伏。
发病原因:菌种培养温度过高(22℃以上);菇棚通气不良,空气湿度大;菌种气生菌丝长得过旺;培养料腐熟过度,速效养分多。
防治方法:挑选那种半基内半气生型的菌丝来接种;防止培养基过湿,分解速度过快,控制温度与水分含量,避免过度腐熟;降低菌种培养室温度,保持在22℃左右;及时用刀划破徒长菌丝的菌皮,加大通风,降低空气相对湿度,喷重水,促菌丝及时出菇。
二、菌丝结块症状表现为培养料面或土层上出现一块块短而浓密的菌丝块。
发病原因:主要由于菇棚温度高、培养料腐熟过度、覆土偏晚、通风不良造成空气相对湿度较大等几种情况综合引起。
若气生菌丝长得过旺也可引起菌丝结块。
防治方法:合理喷水,掌握好空气相对湿度,并摘去菌块,不久即会形成籽实体。
三、死菇发病原因:主要是冬季菇棚气温偏低,每天有12个小时菇棚内气温在10℃以下时极易发生死菇;有时菇棚湿度过大,覆土后喷水量偏高;白天夜间温差过大,长期超过10℃以上也易死菇;另外,出菇过密,采菇时不慎松动周围菌丝,影响旁边小菇吸收营养,造成部分小菇死亡;结菇部位过高,有病虫害或药害等均易造成死菇。
防治方法:安排好生产季节,加强菇棚保温措施;加强通风、防止结菇部位过高;防治病虫和杂菌,正确使用农药,注意不要用对食用菌品种产生有害反应的农药。
四、薄皮病此病的症状表现为菌盖薄、菌柄细、早开伞。
发病原因:温度过高;出菇过密;通风不良;湿度过大。
防治方法:通风降温,减少喷水,降低空气相对湿度。
五、硬开伞病发病原因:气温变化过大,温差超过10℃以上时易诱发此病。
防治方法:注意秋季保温防寒,并注意保持空气相对湿度。
六、红根或绿根病此病症状是菇脚发红或发绿,菌盖颜色正常。
双孢菇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双孢菇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近年,双孢菇市场行情一直很好,聊城市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但栽培中会常会遇到栽培料受不同病害浸染而减产的状况,造成一定经济损失。
针对这一状况,就目前双孢菇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做简要介绍。
双孢菇主要病害有疣孢霉病、细菌性斑点病、褐斑病、软腐病、白色石膏霉等。
一、疣孢霉病又名褐腐病,是双孢菇子实体生长过程中极易发生的病害。
适宜发病温度在26℃左右,在通风不畅和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易发生。
发病时侵染双孢菇子实体,致使菇体表面呈浅褐色腐烂状,并有浅褐色液体溢出,散发难闻气味。
防治方法:培养料在菇房内二次发酵时可结合巴士消毒和蒸汽消毒,做好培养料的杀毒。
发病时及时摘除病死菇,用40%的多菌灵800倍液和70%的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交替喷施。
加强菇房管理,避免高温高湿,注意通风换气。
二、细菌性斑点病病原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生产中使用不洁净的水且通风不及时时易导致该病发生。
发病时子实体上有针尖状大小的病斑,后迅速扩大,变成浅褐色并腐烂。
防治方法:可使用石灰或次氯酸等对水体消毒,去除水体中病原菌。
生产中注意控制控制空气湿度,及时通风,使空气湿度维持在90%以下。
三、褐斑病又名干泡病、轮枝霉病。
致病菌为轮枝霉。
发病时在菌盖上形成褐色斑点,后期凹陷并转为灰褐色。
防治方法:喷施40%的多菌灵800倍可湿性粉剂,注意通风降低空气湿度。
四、软腐病发病时,菌床出现白色棉絮状菌丝,并迅速蔓延,若不及时控制,可扩展至整个菌床,在湿度较大情况下,可全部覆盖子实体,只看到一团白色的菌丝。
后期,白色絮状菌丝变褐红色。
在双孢菇整个生长期都会受软腐病病菌侵害,被侵染的子实体变褐色直至腐烂。
防治方法:患病部位喷2%~5%的甲醛稀释液,或撒些石灰粉。
五、白色石膏霉又名臭霉菌。
发病时发病斑块长出浓密的菌丝,逐渐变成浅黄色石灰粉状,有一种难闻的气味。
病菌常发生在覆土的表面,初期为白色浓密状菌丝,成熟后变为粉红色。
防治方法:增加培养料中过磷酸钙的使用量,在发病部位喷40%的多菌灵800倍可湿性粉剂。
双孢菇病虫害防治
双孢菇病虫害防治
1.空心菇。
主要是由于出菇期间水分管理不当造成的。
在出菇期间,菇房温度高,湿度过低,菇体水分蒸发快,迅速生长的子实体得不到水分补充,就会在菇柄产生白色疏松的髓部,甚至在菌柄中产生空心;有时也会因气温低,子实体生长缓慢,在床面因停留时间过长而形成空心菇。
为防止出现空心菇,应在双孢菇盛产期间,加强水分管理,及时喷水,并适当进行间歇喷重水,同时也要注意温度的调控。
2.硬开伞。
当气温变化幅度大,昼夜温差达10℃以上,加之菇房内空气温度低和通风过多时,易使正在生长未成熟的子实体开伞或出现龟裂。
为防止幼菇提早裂开,当外界气温下降时,要保持菇房温湿度稳定,并撬松土层,断裂土层老菌丝,促使萌发新菌丝,保持床面适当含水量。
3.锈斑菇。
子实体出土后,菌盖表面产生褐色铁锈斑,虽未长入菌内,但降低了双孢菇的品质。
原因是喷水后未及时通风。
由于空气湿度过大,菇表面水分蒸发慢,上面出现小水滴,时间一长,形成褐色铁锈斑点。
应保持菇房空气清新,喷水后及时通风散湿。
- 1 -。
最新 北疆地区双孢蘑菇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精品
北疆地区双孢蘑菇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人们喜爱的菌类之一。
新疆六师地区具备发展食用菌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地缘优势,近几年本地区开始栽培双孢蘑菇,由于栽培基础薄弱,水平整体较低,多数农户对双孢蘑菇生产还不能做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尤其在生产中遇到病虫害方面的问题,不能对症下药,耽误了最佳的防治时间,造成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量下降,收入降低。
现将本地区双孢蘑菇栽培中出现的主要病虫害情况总结如下。
1主要病害识别与防治本地区常见的病害有竞争性杂菌和侵染性病害。
其中,竞争性杂菌主要有白色石膏霉、绿色木霉;侵染性病害主要有疣孢霉、蛛网病和细菌性斑点病;主要虫害为红色辣椒螨、蠼螋、菇蚊和菇蝇。
1.1白色石膏霉症状:又叫臭霉菌,主要发生在发菌期,初为双斑块状浓密的白色菌丝,逐渐变成深黄色面粉状,有刺鼻的臭味。
当培养料发酵欠佳,pH值为8时易发生。
防治措施:病害出现后应加强菇房通风换气,同时采用过磷酸钙溶液喷洒,降低pH值,也可用500倍多菌灵或1 ∶ 7醋酸或5%石炭酸溶液或甲醛溶液喷雾控制其发展。
1.2绿色木霉症状:染病后菌丝初为白色棉絮状,通过孢子传播,产生孢子后逐渐变为绿色,最后呈墨绿色。
该菌能产生毒素,抑制双孢蘑菇菌丝的生长,致幼菇死亡。
培养料堆制发酵不彻底及蘑菇菌丝生长不良时,易感染木霉类杂菌,当接种消毒不严格或栽培环境不卫生,也极易感染病菌。
防治措施:培养料要求新鲜、干燥,堆料要严格按照堆制程序进行,堆制发酵要充分,最好采用1%石灰加0.1%多菌灵拌料;播种时要求菌种生长健壮,菌丝浓密,菌龄适宜;当木霉点状发生时,将霉点去除,撒一层石灰粉或10%石灰水擦拭发病部位。
1.3疣孢霉症状:首先是出现一些白色斑点,并在菇床和培养料上扩展,寄生于子实体,并使子实体发生畸型,早期块状,后期有菌盖偏小、菌梗偏大,蘑菇后期变成褐色、软、湿,并流出橙褐色的清液,伴有恶臭味。
几种双孢菇病虫害防治方法
几种双孢菇病虫害防治方法双孢菇是一种病害相对较多的食用菌,种植时务必要高度重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今天我们为大家谈谈几种双孢菇病虫害防治方法,供参考!一、双孢菇黄丝葚霉的防治发病症状:初期在其发生部位长出白色斑点状霉状物,即是病原菌菌丝,病斑逐渐扩大和增厚,中央部分黄化,边缘继续外延性生长扩大,至成熟时,病斑表面似黄褐粉状物,如同滑石粉染色。
其侵染途径为覆土材料或基料,也可随气流、人体、虫体进入菇棚,此外,基料ph值偏高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并加重危害。
防治措施为:正确处理覆土材料;正常调配基料,使ph值在8以下;推广二次发酵技术;发病后应彻底清除带病覆土,发病部位可撒施过磷酸钙覆盖,喷施50倍甲醛或5%碳酸溶液。
二、双孢菇干腐病的防治方法幼菇阶段菌盖顶部发生褐色或浅褐色小斑点,随着子实体长大而逐渐扩大其面积,最后连片形成褐色斑块,使菌盖中部形成凹陷;病菌侵染至菌柄时,则在菌柄上形成褐色竖向条斑。
防治方法为:严格处理覆土材料,加入牛粪、麦糠、稻壳等有机材料时,必须事先经腐熟处理;配制覆土材料后,用多甲溶液进行堆闷处理,以尽可能多地杀死病菌孢子或抑制其菌丝体的生长。
发病后,应及时清除染病菇体,刮除一层覆土后,及时更换处理后的覆土材料,并视发病程度配制30倍~50倍甲醛溶液和0.5%~1%漂白粉溶液予以交替喷洒,防止蔓延性危害。
三、双孢菇水泡病的防治方法其菇体上的表面特征起初与干腐病相仿,但发病中后期则菌柄继续膨大,而菌盖停止生长(相对缩小),而后死亡,病菇腐烂,并有褐色水滴产生。
本病一般认为是疣孢霉危害,发病原因主要是土壤带菌上床,有时基料也可从堆酵处带来病菌。
因此应以控制覆土材料为主要手段。
四、双孢菇斑点病的防治幼菇感病前期为浅黄色,继而褐变为浅褐至暗褐色,菌盖表面凹陷,斑点大小不一,后期菌盖裂开;成菇也可感病,感病严重时菌柄上亦有斑条出现,子实体不周正,被戏称为“歪瓜裂枣”。
该病状一般为细菌侵染所致,土壤、基料、水中均可带菌,另还可通过人体及虫类带入菇棚。
双孢菇常见病害及其解决方法
双孢菇常见病害及其解决方法病害是双孢菇种植中面临的主要威胁,双孢菇属于真菌,其面临的主要病害也来源于真菌,这些病菌不仅会与双孢菇争夺养料,还会进一步侵蚀双孢菇菇体,那么双孢菇种植中经常遇到的病害有哪些,又该如何解决呢?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
1、软腐病又叫霉菌病、菌被病。
感病初期,在菌床上形成一层白色菌丝,似棉絮状,扩展后,覆盖整个床面,造成出菇减少或不出菇。
该菌喜在有机质丰富且潮湿的土壤中生长。
在高温、高湿和培养料含水量偏高的条件下,生长繁殖快。
防治方法:培养料要进行高温堆积发酵;覆盖用土要取地表下层土且拌入1%~2%的石灰粉拌匀土粒;减少床面喷水,加强菇房通风;在患病部位撒石灰可预防本病的流行;出现该病后,及时排除病菇,并喷洒50%多菌灵1 000倍液或2%~5%的甲醛溶液等杀菌剂进行处理。
2、鱼子菌在培养料上长出许多圆形米黄色小颗粒,形如鱼子,故称为“鱼子菌”,该菌除了与蘑菇争夺养分外,还分泌毒素,散发出腥臭味,抑制蘑菇菌丝生长,造成减产。
培养料发酵不良,形成“夹生料”;湿度过大,培养料偏酸性,以及培养料成团变黑变黏,就会引起鱼子病的发生。
防治方法:培养料要发酵彻底,堆制发酵时间不宜过短;控制好培养料水分和酸碱度,培养料含水量以手握料不滴水为宜;培养料要疏松,不黏结成团,不发黑,无臭味,pH值为7.5~7.8;出现鱼子菌后,停止喷水,用300~500倍波尔多液浇灌,抑制病原菌的扩展。
3、木霉木霉又叫绿霉菌,菌丝初为白色棉絮状,产生孢子后逐渐变绿色,最后呈黑绿色。
它能产生毒素,抑制蘑菇菌丝的生长,产生毒素致死幼菇。
该病菌通过孢子传播感染,培养料堆制发酵不良和菌种生长不良时,易感染木霉类杂菌。
而孢子主要靠空气传播,当接种消毒不严,栽培环境不卫生时,也极易感染病菌。
防治方法:培养料要求新鲜、干燥,严格按照堆制发酵程序进行,堆制发酵要充分,最好用1%石灰加0.1%多菌灵拌料;播种用菌种要求无木霉感染,生长健壮,菌丝体浓密,菌龄短;当病害点状发生时,将霉点去掉,用石灰或浓石灰水覆盖发病部位;如果木霉菌侵染严重,可用50%多菌灵1 000倍液,或克霉灵1 000倍液进行局部浇灌,抑制木霉菌扩展。
双孢蘑菇病虫害防治技术(三)
双孢蘑菇病虫害防治技术(三)双孢蘑菇病虫害防治技术(三)二、蘑菇虫害及其防治危害蘑菇的主要虫害有:螨类、菇蝇蚊类、跳虫类、线虫类。
以下分别介绍这四大害虫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1、螨类(1)形体特征螨又称菌虱、红蜘蛛,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目。
螨通常为圆形或卵圆形的小形或微形种类,与昆虫的主要区别是无触角,无翅,无复眼,身体分颚体和躯体两部分,有2对口附器,成螨有4对足,身体不分节。
螨不变态,可分为:卵、幼虫、若螨、成螨,幼虫只有3对足,若螨和成螨一般有4对足。
当休眠体发生时,发育是以下方式进行:卵、幼虫、若螨、休眠体、若螨及成螨。
危害蘑菇的螨种类多,主要有二种:蒲螨和粉螨。
蒲螨体小,肉眼不易发现,大量繁殖时个体堆积在一起呈粉状咖啡色。
粉螨体较大,白色透明发亮,不超过1毫米,体卵圆形,背面黄褐色。
蒲螨多群栖于土粒表面的凸起处,有如土粒上撒上一层粉状物;粉螨略大于蒲,群螨栖于土粒上时,宛如撒在土上的一把砂糖。
红蜘蛛群栖时呈深红色,在土粒或菇盖上聚集时则似层红色的粉笔末。
(2)危害螨的侵入途径是潜伏在稻草、米糠、麸皮等培养料中,随同培养料侵入菇房。
或者靠螨的休眠体腹部吸盘吸附在蚊、蝇类昆虫的体上进行传播。
当菌种生产时,灭菌不彻底,或培养环境不干净(如设在仓库、饲料间、鸡舍、堆料附近),螨会从棉塞间隙侵入。
菇螨会咬食蘑菇菌种、培养料或覆土层中的菌丝,也会在菌盖和菌柄上钻洞,有时它还会在菇柄根部周围咀嚼菌丝体,使它们形状变圆,颜色成铁锈色,或直接为害成熟的子实体,造成子实体表面形成不规则的褐色凹陷,丧失了商品价值。
螨虫对蘑菇香气反应灵敏,蘑菇菌种一经播种后,螨虫就会很快聚集在菌种周围取食菌丝,引起菌丝枯萎、衰退,退菌,绒毛状菌丝减少,索状菌丝增多,菌丝表层有粉红色或白色的亮点,覆土后螨虫会随着菌丝向土面生长而和土面移动,集中于原基和菇柄基部取食,常造成根部光秃,无菌根,营养无法输送而萎缩致死。
同时螨虫传播病菌和病毒,螨虫严重的菇房,各种病害也较严重。
双孢菇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双孢菇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贾文捷,魏鹏(新疆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91)近年来,随着双孢菇价格上涨,种植双孢菇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产业。
而生产中发生严重的病虫害,使双孢蘑菇产量品质降低、效益下降,极大地挫伤了菇农种植积极性。
一、常见病害1.疣孢霉病①症状又叫褐腐病,是双孢菇子实体形成过程中极易且普遍发生的病害。
适合发病温度为26℃左右,在通风不畅、温度偏高、湿度偏大时才较易发生。
疣孢霉无性孢子只侵染双孢蘑菇子实体,最后变成浅褐色腐烂状,并有浅褐色液体溢出,继而散发出难闻气味,直至腐烂。
②防治方法菇房位置应远离垃圾场、猪牛棚等病虫较多的场所。
若培养料在菇房内二次发酵,可结合巴氏消毒法和蒸汽消毒。
若不在菇房内二次发酵,可用甲醛消毒,按每米310毫升甲醛、2克高锰酸钾,密闭熏蒸24小时,或用气雾消毒盒按每米32~ 4克量熏蒸3小时以上。
出现病害后,及时摘除病菇和死菇,停止喷水,交替喷施40%多菌灵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等。
加强菇房管理,在高温、高湿时注意通风换气,不能乱扔病菇,摘除的病菇及时处理掉。
2.细菌性斑点病①病原大量存在于自然界中,通过空气、土壤、水流、肥料等途径传播。
特别是喷洒不洁净的水,不及时通风或者通风不畅,极易发病。
发病时子实体上出现针尖状大小的病斑,后迅速扩大,变成浅褐色并腐烂。
②防治方法喷水时使用清洁水,平时加强通风,使空气中氧气含量充足。
避免棚内湿度超过90%。
3.褐斑病①症状又叫干泡病、轮枝霉病等。
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几小时就能感染菇体,子实体从感病到出现浅褐色病斑,约需1周左右。
开始先在菇盖上形成许多不规则针尖大小褐色斑点,以后斑点逐渐变色扩大,并产生凹陷,凹陷部分呈灰褐色。
侵染源主要是覆土及菇棚周围环境中的轮枝霉孢子。
菇床发病后,通过孢子飞散向四周传播。
昆虫、人和工具、气流也可传播。
菇房内气温较高、湿度较大时,利于褐斑病发生。
②防治方法发病后及时喷洒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注意通风降低空气湿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孢菇常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近几年,随着双孢菇价格上涨,市场行情看好,种植双孢菇成为许多地方农民增收酌一个新的支柱产业。
但在生产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病虫害发生严重,使双孢菇产量降低、效益下降,甚至绝产,极大地挫伤了菇农养菇的积极性。
双孢菇病虫害防治,要防重于治,以防为主。
现将双孢菇常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常见病害疣孢霉病
又名湿泡病、自腐病、褐腐病、水疱病,是食用菌生产中危害严重且普遍发生的病害。
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0℃,在通风不良,温度偏高,湿度大时易发生。
菇体感病后,变为不规则的团体组织,菇体上覆盖一层白色絮状菌丝,似花菜菇或馒头菇,最后变成褐色软腐状,并有褐色液体溢出,散发出恶臭气味,继而腐烂。
防治方法:出现病害后,及时拔除病菇和菌体,停止喷水,交替喷施50%多菌灵500倍液、50%施保功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等。
细菌性斑点病
病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通过空气、土壤、喷水、堆肥等途径传播。
特别是使用不清洁的水喷雾,不通风或者通风过少,都容易发病。
发病时菇体上出现针眼状病斑,后迅速扩大,变成褐色块状并腐烂。
防治方法:喷水时使用清洁水,平时加大通风量,避免棚内湿度超过90%。
褐斑病
又叫干泡病、轮枝霉病等。
双孢菇从感病到出现褐色病斑,约需2周的时间。
开始先在菇盖上产生许多不规则的针头大小的褐色斑点,以后斑点逐渐扩大,并产生凹陷,凹陷部分呈现灰色。
防治方法: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软腐病
子实体受到感染后,逐渐变为褐色,直至腐烂。
防治方法:减少床面喷水,加强通风,降低空气湿度;向患病部位撒石灰粉;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主要虫害螨类
螨类对食用菌生长危害很大。
螨类个体小,繁殖力极强,常潜入料内咬食菌丝体,严重时能把菌丝体吃光,并传染各种霉菌,肉眼看到时,已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防治方法:培养料进棚前后或发生虫害时,用500倍~1000倍三氯杀螨醇喷洒处理,也可用2%敌敌畏熏蒸。
菇蚊
幼虫白色,头部黑色发亮;成虫黑色,长约2mm,爬行很快。
完成一个周期大约35天。
幼虫咬食菌丝,危害菇体,并传播螨虫和霉菌。
防治方法:敌敌畏熏蒸;在菇房附近安装黑光灯诱杀成虫。
菇蝇
幼虫是一种白色的蛆,头部尖、尾部钝;成虫淡褐色或黑色,触角很短,常在料表面快速爬动。
危害同菇蚊。
防治方法:敌敌畏熏蒸;菇房安装纱窗,防止菇蝇进入。
菇蚊、菇蝇危害较重时用5%高效氯氰菊脂2500倍液喷雾。
主要杂菌胡桃肉状菌
又叫假块菌、菜花菌。
胡桃肉状菌主要危害菇床,该菌是一种竞争性较强的杂菌,生长速度快,危害严重,减产幅度大,且可连年感染。
发生初期,料面、覆土表面产生白色或奶油色的浓密菌丝,入料后会抑制双孢菇菌丝的生长,使双孢菇菌丝萎缩变黑,病部一般不出菇。
后期,覆土层上会出现一粒粒红褐色、外观似胡桃肉的子囊果。
发生严重时,培养料暗褐色,湿腐状,散发出强烈的漂白粉气味。
防治方法:胡桃肉状菌发生后,床面应停止喷水,使土面干燥,挑去胡桃肉状菌的子实体,换上新土。
待室温下降到16℃以下时,再按常规管理。
在发病严重的菇床上,应用50%多菌灵800倍药液、20%克霉灵400倍液喷雾。
鬼伞
俗称野蘑菇,鬼伞系草腐性真菌。
它的危害主要是消耗料内养分,与食用菌争夺生存空间。
一般发生在播种后4天~6天,科面上有零星的黑色伞状子实体出现比较正常,但如果过于稠密,说明培养料没有处理好,堆料pH值过低,采用了霉变麦草,料内温度过高,堆料中游离氨含量高。
防治方法:堆制好培养料,提高堆温,降低氨气含量,防止培养
料过生、过湿,以便抑制鬼伞的发生和生长。
菇床上产生鬼伞后,应及时摘除;若鬼伞大发生,可用2%~5%的甲醛溶液进行防治。
白色石膏霉
又名臭霉菌。
初为双斑块状浓密的菌丝,逐渐变成深黄色面粉状,有一种刺鼻的臭味。
防治方法:增加过磷酸钙的用量,降低培养料的pH值;局部发生后,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青霉菌
是刚刚播种后经常出现的污染杂菌。
在高温、高湿条件下,通常首先感染菌种造成播种失败。
发生时,首先由青霉分生孢子,在1天~2天内迅速萌发成菌丝体,繁殖迅速,很快就长出绿色孢子。
防治方法:播种时,菌种不要埋藏太深,要注意通风、降温、保湿。
黄霉菌
黄霉菌种类较多,菌丝体初期呈白色,后变为淡黄色,危害是溶解蘑菇菌丝体。
主要由于培养料过厚,含水量高。
黄霉菌容易发生蔓延,也同样感染菌种。
防治方法:同青霉菌。
更多食用菌信息,请登录中国食用菌商务网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