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比较研究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比较研究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比较研究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洋务运动发生时间几乎同时,但两国的运动结果却截然不同。

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由弱小走向强大;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无法摆脱被殖民的境遇。

不论结果如何,两国改革措施的对比,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明治维新成功和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和得到启示。

一、改革前社会背景的差异当时的日本与中国都处于封建社会,社会阶级都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级。

日本在唐朝时学习中国的制度,但有两样没有学习,一样是科举制度,一样是宦官制度。

因此,日本的四个阶级无法相互转换,而中国的可以。

在日本,武士阶级即为士,享有众多特权,并且世袭罔替,子孙后代都能成为武士。

武士又分有多个等级,且中、下级武士无法升为上级武士。

并且由于中、下级武士俸禄较低,使他们处于被上级武士剥削的境遇。

中国的四个阶级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工、农、商三个阶级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士,并且士的身份地位是不可能世袭罔替的。

因此,科举制把任何对统治阶级不满的力量都转化成了拥护统治阶级的力量。

而且,中国的士是可以逐步升迁的,即从无利益者变成既得利益者。

当时日本是领主土地所有,土地不能买卖,所以地主也是受压迫的。

而中国的地主是土地所有者,是既得利益者。

因此,当时日本统治阶级的地位并不是稳定的,是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

随时都有可能被中、下级武士和地主推翻的危险。

反观当时中国的社会结构,统治阶级地位依然稳固。

被推翻的危险相比日本小得多。

二、行政改革措施的差异对比两场运动在方式和内容上有其相似的地方。

第一,它们都是先由国家出资,从国外引进大机器生产,投入资金最大的工业都是与军事有密切关系的企业。

第二,为适应近代化的需要,它们都开始了新式文化教育的创办。

但是,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异。

第一个差异是洋务运动虽然在生产力上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却不变革封建制度,企图搞中体西用。

而日本则是在制度变革基础上建立地主资产阶级的新政权,由新政权推行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保证近代化的顺利进行。

【教学论文】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教师职称评定】

【教学论文】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教师职称评定】

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现代化”[1],一般是指欧洲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急剧变革、工业化程度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指经济落后国家以发达国家现代化生产力为发展目标,努力追赶的过程。

对这个历史过程的学术研究早就开始了。

“欧风美雨”、“西学东渐”,指的就是中国的现代化过程。

“现代化”(或者“近代化”)这个词,20世纪20年代就出现在汉语里了。

30年代,中国思想界还就“中国现代化”问题为题展开过讨论,那时已经较为全面地论及中国现代化的内外部条件、中国现代化应该走什么道路、现代化与政治统一的关系、现代化的资金与人才问题、现代化中的“工化”与“农化”的关系、现代化中的文化建设等等。

[2]但是在学术上建立“现代化”的研究框架,从现代化的研究视角来研究现代化过程,则是20世纪60年代才起步的。

我国研究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学者、北京大学教授罗荣渠对现代化理论的形成过程作过认真研究。

他指出,从社会思潮的角度看,现代化理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全球性工业化高潮阶段形成的关于社会变迁的新理论架构。

战后西方出现的这一社会思潮,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美国社会思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衰败了,18—19世纪形成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只有美国充分享受了战争的胜利果实,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达到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顶峰。

美国学者纷纷著述,大吹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现代世界体系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体系。

现代化不仅是“西方化”,首先是“美国化”。

这些观点反映了美国在战后已处于世界的中心地位,带有强烈的帝国主义意识形态色彩。

在这种氛围下形成的现代化理论思潮,是乐观的社会进化论思潮的产物,是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思潮的产物,是战后“美国第一”的自大狂思潮的产物。

美国学者认为:“现代化概念主要是一个美国式的概念。

”[3]这是现代化理论产生的基本的社会背景。

现代化理论产生的另一个国际背景是,战后东西方尖锐对峙,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间形成了长期“冷战”的局面。

中日经济法比较研究读后感

中日经济法比较研究读后感

中日经济法比较研究读后感
《中日经济法比较研究》这本书通过对中日两国经济法的比较研究,为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中日两国经济法制度的机会。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中日两国经济法的异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日两国经济法的发展历程和法律体系。

我了解到,中日两国的经济法制度都是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尤其是中国的经济法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此相比,日本的经济法制度则更早一些,并且在某些领域有着更为成熟和完善的法律体系。

其次,书中对中日两国的经济法领域进行了具体的比较研究。

在企业法律人员翻译中英文翻译工作中,我常常需要了解中日两国的法律制度,这本书对中日两国的公司法、劳动法、知识产权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让我更加清楚了解了两国在这些领域的异同之处。

例如,在公司法方面,中国的公司法更加注重保护少数股东的权益,而日本的公司法则更注重于保护公司整体的利益。

最后,这本书还对中日两国在经济法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通过对中日两国经济法的比较研究,我认识到中日两国在经济法领域仍然存在一些差距,例如在知识产权保护和环境法制度方面。

但是,我也相信随着中日两国的不断交流与合作,两国在经济法领域的差距将逐渐缩小,相互借鉴对方的经验,共同促进经济法制度的发展。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中日两国经济法的机会,通过对比研究,我对中日两国经济法的异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对于我在企业法律人员翻译工作中的理解和应用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我相信这本书对其他对中日两国经济法感兴趣的读者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日中企业管理的对比研究》范文

《日中企业管理的对比研究》范文

《日中企业管理的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日两国的企业管理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尽管两国文化、经济和社会背景存在显著差异,但两国的企业在管理模式、战略布局、人力资源等方面均有着各自的特色和优势。

本文将对中日企业管理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揭示两者之间的异同,为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企业管理模式的对比1. 日本企业管理模式日本企业管理模式以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团队精神为核心。

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员工忠诚度高,企业注重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

此外,日本企业强调现场管理和流程优化,追求精细化管理,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 中国企业管理模式中国企业管理模式则更注重市场导向、灵活应变和快速发展。

企业通常采用项目制或事业部制,鼓励员工创新和创业,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此外,中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更加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以及激励机制的建立。

三、战略布局的对比1. 日本企业战略布局日本企业通常采用稳健的经营策略,注重市场调研和客户需求分析,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此外,日本企业还注重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来提高企业竞争力。

2. 中国企业战略布局中国企业则更注重市场规模和增长速度,以快速扩张和市场占有率为目标。

企业通常采用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企业影响力。

此外,中国企业在互联网和新技术应用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

四、人力资源管理的对比1. 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日本企业重视员工的培训和职业发展,为员工提供丰富的培训资源和晋升机会。

此外,日本企业还注重员工的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2.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更加注重激励机制的建立和人才的引进。

企业通过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晋升机会和职业发展路径来吸引和留住人才。

此外,中国企业还注重员工的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中国近代城市的现代化进程研究

中国近代城市的现代化进程研究

中国近代城市的现代化进程研究杨秉德;池从文【摘要】该文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史时期(1840-1949)社会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及近代城市的分类原则,剖析按不同发展模式开始现代化进程的近代城市典型实例上海、大连与济南,并从城市道路系统构成肌理的视角比较研究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进程,探讨中国传统城市与近代城市的本质区别,以及以上海和大连为代表的两种近代城市发展模式的利弊.【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0(028)009【总页数】4页(P5-8)【关键词】中国近代城市;现代化进程;发展模式;城市道路系统构成肌理【作者】杨秉德;池从文【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建筑系,310058;浙江大学建筑系,31005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098.11 中国近代建筑史时期(1840-1949)社会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及近代城市的分类原则人类文明史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传统农业社会与近代工业社会,其发展进程中关键性的转变是由传统农业社会步入近代工业社会的现代化(Modernization)进程①,这一进程始于西欧,继而扩展到北美和欧洲其他地区,再逐渐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

早期西方国家如英、美、法等国的现代化进程属原生型现代化进程,是内在的社会经济的自发演进过程,经由社会内部的创新而形成,采取渐进的演进方式,经历了长时期的点滴积累才完成这一进程。

后期许多国家如德、俄、日等国的现代化进程则属诱发型现代化进程,是在与先行开始现代化进程的国家接触后,借鉴、效法其经验而发展实施现代化进程者,是外部世界的冲击和国际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的社会嬗变,相对于前者,在较短时间内就得以完成②。

中国近代史时期(1840-1949)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亦属后者,不同的是,这一进程是在帝国主义侵略的特定背景下发生的。

正如马克思评价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造成的印度社会革命时所言:“英国不管是干出了多大的罪行,它在造成这个革命的时候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中国和日本两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们的成败原因影响了两国的历史发展和国家命运。

明治维新是指1868年日本维新运动成功,推翻了幕府体制,建立了明治政府,打破了封建社会的束缚,开启了日本从闭关锁国向现代化国家的转变。

戊戌变法则是指中国清朝在1898年进行的一系列变法措施,旨在推进现代化改革,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日本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压力。

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幕府的腐败,日本内外形势严峻。

日本国内大量农民和士族积极要求变革。

茶饭无心,所谓的“饥荒”被西方国家称之为对外领土主权的威胁。

1866-1868年间,日本内战频们戏,乱局不断。

由于国内国际形势的压力,形势迫使士族和自由民等政治力量通过联合起来对中央幕府体制进行了一次根本性的变革,最终取得了胜利。

与此不同,戊戌变法迅速失败的原因多方面。

变法措施实施得过于急切。

当时的清政府通过戊戌变法试图解决当时中国面临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危机。

由于改革措施推行得太急,没有深入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导致了很多改革措施的失败和反对声音的迅速兴起。

清政府对于变法的态度和行动也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尽管清政府承诺支持变法措施,但实际上却在政治上限制了变法的范围和力度。

在变法过程中,清政府并未能够形成统一的政策和措施,导致各地官员的抵制和拖延变法实施的进程。

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保守性也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传统社会一直强调稳定和秩序,对于改革变革持保守态度,这就给了改革者很大的阻力。

尤其是戊戌变法中提出的一些激进的改革措施,如推行西式教育、废除科举制度等,引起了传统保守势力和知识界的激烈反对,最终导致了变法失败。

外部力量的干预也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因素之一。

当时的列强国家,特别是日本和俄国,对于中国的变法活动持有不同的态度。

部分列强国家支持变法,但也有些列强利用中国的内政混乱来达到自己的利益。

日本泡沫经济与中国当前经济对比分析

日本泡沫经济与中国当前经济对比分析

日本泡沫经济与中国当前经济对比分析作者:熊名奇,米运生来源:《商业研究》2010年第12期摘要:近几年中国经济的某些现象与日本当年的泡沫经济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如货币升值、房地产价格持续攀升,这使得人们担心中国经济能否如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陷入长期低迷。

但是,当前的中国经济与日本泡沫经济有许多的不同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金融自由化的程度不同、政府的重视程度及宏观调控措施不同、经济泡沫化的程度不同和经济增长的潜力不同,这种种的不同可以确保中国经济能够长期稳定的增长。

关键词:泡沫经济;中国经济;日本经济;比较中图分类号:F114.45 文献标识码:A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a′s Economy and Japan′s Bubble EconomyXIONG Ming-qi1, MI Yun-sheng 2(1.School of Economics,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430074,China;2.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China)Abstract:Some phenomena of the China′s economy in recent years are similar to Japan′s bubble economy, such as RMB appreciation, rising stock prices and real estate prices, which makes people worried that the China′s economy fall into long-term slump like Japan′s bubble burst. By comparison,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s economy and Japan′s bubble economy: different le vel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different degrees of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the Government′s emphasis and different macro-control measures,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economic bubble and different potential for economic growth. These differences can guarantee the long-term stable growth of China′s economy.Key words: bubble economy; China′s economy; Japan′s economy; comparison一、研究背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步入正轨并开始飞速发展。

中日两国近代现代化比较及启示

中日两国近代现代化比较及启示

中日两国近代现代化比较及启示作者:杨阳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3年第10期【摘要】日本传统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底蕴和中国有着很大的相关性,然而日本与中国近代、现代化发展速度却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对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即从对待外来文化的社会心理,中日两国传统文化的异同,中日两国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等三方面做了对比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意义的启示: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注意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科学地辩证地对待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深入研究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日本;现代化;比较近代以来,中日两个国家都在同一时间段内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犯。

基于此,也几乎同时迈上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两个国家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情形:日本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成功发展成为独立的工业国,摆脱了成为殖民地的命运;而中国由于未能采取颇为有效的措施,自以为是地闭关锁国,渐渐走上了半殖民地化的道路。

同属于东亚文化圈的两个国家,为何在面对西方时却走出了不同的近代化之路?基于此,从文化视角来研究和探讨中日两个国家近代化的差异,或许能够给当下的中国提供些许的思考和借鉴。

一、对待外来文化的社会心理19世纪中叶,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了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

西方一些大国纷纷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并将其不断地推向世界各地。

通过对中日两国近代史的研究,不难发现,中日两国在近代面对外来文化时采取了不同的反应,这或许就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两个国家日后的发展。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

这也就使得国家上至皇亲贵族、文武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或多或少养成了极为强烈的文化优越感。

以至于当面对外来文化的时候,似乎采取的大都是漠视、轻蔑甚至拒绝的态度,特别是极为保守的满清贵族更是顽固地排斥西学,拒绝吸收西方近代文明。

这种以“中国为中心”为基础的施政纲要,也就势必使得早期的现代化自然而然难以从国家层面正式启动。

日本与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比较

日本与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比较
世考 噱业 WodA ruue r gchr l i

@∞农业 代 ∞
牛 立 超 祝 尔娟 ,
摘 要 :本 文 在 充 分 了解 农 业现 代 化 的 目标 、特 征 和 路 径 的基 础 上 .通 过 分 析 对 比 15 - 1 7 9 5 9 0年 日本 农 业现 代 化 的发展 历 程 、表 现 和政 策措 施 ,探 讨 了中 国农 业现 代 化初 级 阶段 的状 况 ,并提 出 了明确 的发 展路 径 、 完善 配套 的政 策 。 关键 词 :农 业现 代化 ; 日本 ;配套 政 策 ;比较
为第 二 次 农 业 现 代 化 进 程 。从 发 其 衡 量 指 标 可 以归 纳 为 8个 方 面 与 中 国具 有很 大 的相 似性 ,因此 , 达 国 家 的传 统 农 业 向 现 代 农 业 转 ( 1 。但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 中 国农业 现代 化进程 可借鉴其 可 表 )
业 化 学 化 和 农 业 水 利 化 ,这 一 过 程 称 为 第 一 农 业 现 代 化 。 为 了达

同 时 ,资 源 配 置 效 率 的 高 低 有较 强 的现实 意 义 。
农业 生产现代 化路径 的选 择要 以
资 源 配 置 的效 率 为基 础 。2 0世 纪 6 0年 代 以 后 ,世 界 主 要 发 达 国家
而 准 确 把 握 农 业 现 代 化 进 程 的 关 表 现 和政 策 措 施 ,对 比 研 究 中 国 对 农 业 科 技 的 追 求 目标 ,为 了达
: 键 是 ,明 确 农 业 现 代 化 达 到 相 应 农 业 现 代 化 发 展 的 阶段 特 征 ,对 到 第 一 层 次 农 业 生 产 目标 ,农 业
实 现 农 业 向现 代 化 的根 本 转 速 发 展 ,生 产 率 大 幅 提 高 。 日本 数 量 需 求 不 断 增 长 的需 要 ,在 此 变 ,促 进 农 业 现 代 化 建 设 , 已经 的 农 业 资 源 特 点 和 农 业 微 观 经 营 基 础 上 增 加 农 民收 入 。② 第 二 层 成 为 当今 世 界 农 业 发 展 的潮 流 和 主 体 构 成 上 ,与 中 国有 着 极 强 的 次 的农 业 现 代 化 进 程 是 在 第 一 层 趋 势 。农 业 现 代 化 的 根 本 动 力 是 相 似性 。 2 世 纪 以来 ,中 国 的农 次 基 础 之 上 ,为 了提 高 农 业 生 产 1 科 学 技 术 的 进 步 ,利 用 科 学 技 术 业 现 代 化 进 程 大 大 加 快 ,但 总 体 率 ,维 持 农 业 持 续 高 速 发 展 ,满

三、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三、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作者简介:罗兹曼(Gilbert Rozman),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主要研究兴趣是中国、日本和俄国这类社会的相互对比与彼此理解,也兼及有关现代化与前现代的宏观社会学比较,或东亚与西方发展路径的比较。

他著有《清代中国的人口与市场调节》等,编有《中国的现代化》、《东亚地区:儒家遗产及其现代调适》、《日本对戈尔巴乔夫时代的回应》等。

名著拾萃:多年来,人们对中国的认识一直在大起大落,从现代纪元发轫之初的情形来看,似乎除去欧洲诸国及其繁衍地之外,倘使哪个国家将走向现代化的话那无疑是中国。

这里所谓的现代化,指的是从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人均收入很低的社会,走向着重利用科学和技术的都市化和工业化社会的这样一种巨大转变。

……然而,当现代化的各种模式在世界上展现时,中国不但未能跨入先行者的行列,而且一百多以来,甚至直至今日,它也未曾展现出任何堪称为本书所谓“成功的后来者”的迹象。

人们早先对中国的期望已成泡影。

确实,19世纪初,当欧洲现代化尚处在第一阶段时,18世纪那些中华帝国仰慕者们的乐观情绪就已经烟消云散了。

为任何一个国家之所以未能有效地实现现代化是由于某些方面存在的特殊缺陷造成的,乃是一种糊涂观念。

相反,现代化的进程从总体上来说是如此之困难,以致需要解释的只是为什么某些民族能够成功地实现了现代化的模式。

……19世纪中国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乃是由于中国政治结构的固有脆弱性及后来其所遭到的腐蚀。

中国政治体制不仅仅因其本身的性质日益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发生的变化不协调,无法应付与外部政治挑战俱来的冲击力所强加给它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可悲记录表明,旧的政治秩序受到了严重的内伤。

中国人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记取了这一教训,但外国的影响终于唤起他们的共识,必须迅速地实现现代化。

在改革风潮中下决心大干一番之后,政治上出现了分裂,其后却未能实行中央集权。

这使得后来政治结构上发生的变化无从明确而迅速地走向现代化。

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对比研究

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对比研究

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对比研究中日两国作为亚洲两大国家,历史上有着不少相似之处,包括近代化的进程。

然而,二者的近代化进程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通过对比研究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探讨二者的差异及其原因,并从中汲取启示。

一、社会背景的差异19世纪初,中国处于封闭状态,较为落后;而日本在与外国接触的过程中,逐渐获得进步。

特别是1858年《日美修好通商条约》的签订,使日本获得了对外贸易的权利。

随着外来资本和技术的引入,日本的现代化迅速启动。

而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中日两国的社会背景却有了截然不同的发展变化。

中国在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等一系列战乱中,国内经济严重受挫,社会矛盾激烈;而日本则没有遭受太多战事破坏,社会相对稳定,发展轨迹才得以持续发展。

因此,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相对较慢,日本则胜券在握。

二、政治制度的差异政治制度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19世纪末,中日两国在政治制度上也存在着显著差异。

中国的清王朝一直维持着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贵族阶层占据着实际权力,百姓处于被支配和剥削的地位。

这使得中国面对外来压力时,无法团结一致,导致积弱难振、民族危机迫近。

而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开始了大力改革,取得了政治体制上的重大突破。

明治政府不断推出政策,开展了一系列改革,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同时,日本更注重民众生活的改善,采取了借鉴了欧美国家政治制度,通过开放选举、实行平民主政等政策,提高了人民的政治参与程度。

三、文化传统的差异传统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中日两国现代化进程的因素之一。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十分丰富,但在近代时期却被视为挡在现代化之路上的一道“拦路虎”。

中国重视文化传承,对西方科学技术等新事物则几乎毫不关注,这使得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受阻。

相比之下,日本传统文化受到了更大的冲击。

明治维新后,很多原本对传统文化有着极大保护意识的人也开始转向接受和研究西方知识。

同时,日本也成为了一个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国家,快速吸收西方文化,从而使得日本传统文化的位阶大大降低,成为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从“东亚模式”到“中国模式”——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对中国发展的意义

从“东亚模式”到“中国模式”——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对中国发展的意义

从“东亚模式”到“中国模式”——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对中国发展的意义摘要:通过分析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发展模式和中外对比,结合世界上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立足中国现实国情,探讨研究中国今后发展的方向。

比较“东亚模式”与“中国模式”之异同,阐述和思考“中国模式”以及中国发展的未来。

最后强调文化和教育对于中国崛起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东亚模式;大国崛起;社会市场经济;理性政府;科教强国;兼容并蓄20世纪是一个风起云涌的世纪。

世界的重心也随着这波澜壮阔的画卷的展开,而悄然改变着。

进入20世纪后半期,随着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兴起,更因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大步跃进,以及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向东亚的转移,无怪有人高呼:“亚洲时代即将来临!”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凭借其特有的发展模式,在不同时期里领一时之风骚,获得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进而提高了区域竞争力,成为20世纪发展模式的典范。

很显然因为国情以及国家目标的不同,我们不能生搬硬套,“拿来主义”般地直接套用别国模式。

但是全面了解这些模式,剖析其成功和不足,无疑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索“中国模式”的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东亚模式”的内涵及基本特点,以及从宏观上分析大国崛起的基本规律,然后从经济模式、政治体制、教育与文化几个方面比较中国与上述东亚国家,进而探究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

一、“东亚模式”面对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在战后取得的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人们将东亚的现代化进程总结为“东亚模式”。

尽管东亚模式极大地繁荣了上述国家的经济,然而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重创了上述东亚和东南亚的亚洲经济大国,使得一些经济学家对于东亚模式有了更多的质疑。

因此对于如何看待东亚模式,我们需进一步认真思考。

那么,什么是“东亚模式”呢?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东亚模式”的解释是观点不一的。

主要的观点有:1、它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指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或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
任感增大,相互间的潜在对手意识增加,双方对对方未来战略的
相互猜疑加深。日本逐渐不再把中国视为发展中国家,中国逐渐
不再把日本视为“东亚型现代化样板”。
(3)中日关系的原则基础面临着新的情况。《中日联合声明
》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规定的关于历史问题、台湾问题以
及不同社会制度间和平友好的一整套基本原则虽然仍在发挥作用
实的基础。这次访问的最主要成果就是确定了未来中日关系发展
的方向与框架,即两国要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
伴关系”。以此为中心,两国于1998年11月26日发表了《中日联
合宣言》。
早在1997年,中日双方都有专家、学者陆续提议两国共同发
表继《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之后的第三个原
展的动力和手段。
(6)中日相互作用的内容范围正逐步扩大。中日关系的地区
性和全球性不断提高,中日双边关系融入多边体系的成分正日益
加大。
(7)中日关系的不同领域之间的平衡失调。中日关系的各方
面出现了不平衡发展趋势:政治关系不够稳定,安全关系急待改
善,经济关系发展迅速,文化上相互不理解的矛盾日显突出。
时消除引发政治摩擦的隐患,把中日关系重新纳入稳定发展的轨
道。
第二,中级目标:加强两国间在政治、安全、经济、文化领
域的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和相互信赖,把中日关系推向一个新的
发展阶段。
第三,理想目标:双方就未来相互关系达成共识,确立面向
21世纪的双边框架,把中日关系建立在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
略给中国人民带来重大灾害和损害的责任,对此表示深刻反省。
”可见日本政府在对华侵略历史问题上的表态比以往前进了一大

对比研究:日本(东京)与中国项目施工管理

对比研究:日本(东京)与中国项目施工管理

对比研究:日本(东京)与中国项目施工管

对比研究:日本(东京)与中国项目施工管理
简介
该文档旨在对比研究日本(东京)与中国在项目施工管理方面的差异。

通过对这两个国家在项目施工管理方面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项目施工管理
日本(东京)
- 日本在项目施工管理方面以其高效和精确著称。

- 项目施工管理在日本通常由专业的施工管理团队负责。

- 日本的施工管理过程非常严格,注重细节和质量控制。

- 在项目施工管理中,日本特别注重与各方的沟通和协调,以确保项目按时完成。

- 日本的项目施工管理通常遵循一套明确的规范和标准。

中国
- 中国在项目施工管理方面注重效率和速度。

- 项目施工管理在中国通常由项目经理和相关团队负责。

- 中国的施工管理过程更加注重效率和资源利用。

- 在项目施工管理中,中国注重团队合作和协调,以确保项目按计划进行。

- 中国的项目施工管理通常会灵活应对变化和调整。

差异与比较
- 在项目施工管理方面,日本注重严格的细节和质量控制,而中国注重效率和速度。

- 日本更注重与各方的沟通和协调,而中国更注重团队合作和灵活应对变化。

- 日本的项目施工管理通常遵循明确的规范和标准,而中国更加灵活应对变化和调整。

日本与中国经济比较

日本与中国经济比较

同学们,不知道你们认为日本怎么样?也许你们对日本的第一感觉就是不屑,或者鄙视。

日本是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国土窄小,物产资源贫乏。

对比而言,中国地大物博。

在发展经济方面本应占很大优势,但在二战以前,中国却比日本落后更多,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以后,专心发展经济,使日本成为全球强国之一,而中国仍然在末代封建的残余中生死挣扎。

经受了二次大战的灾难,整个社会的物质基础几乎完全被战火破坏掉了。

也许我们可以说,中国与日本大体上曾经具有相同的经济起点、相同的物质基础起跑线。

但是,在此之后,日本却以惊人的速度与惊人能耐迅速崛起,远远地将中国抛在了后面。

到了21世纪,我们仍不得不承认,中国在在经济上与日本存在很大差距。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从奇迹的战后复兴到泡沫经济的崩溃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殖民地丧失了,剩余武器被收缴,正在研制的先进武器,如喷气战斗机、导弹、洲际轰炸机等,连同样机、图纸和实验设备等也被美国拆除运走。

大量的工厂和建筑被摧毁,战后日本满目苍夷。

从明治开始经历了约100年,又回到了原点。

但是大和虽然沉没,但创造大和的大量熟练技术工人,钢铁、航空、机械、电子、光学、化学等各门类的技术及技术人才都完整的保留下来。

那时日本已基本消灭了文盲,有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门类齐全的专业技术人才。

而且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强迫中国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割让台湾等。

2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清政府10年的总收入。

日本将赔款的绝大部分用来办教育。

加上日本是美国的小弟弟,干儿子。

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实行非军事化,是由美国保护的,没有国防负担,所有的钱全部用来发展经济,而且美国战后给了日本很多的投资,另外日本没有支付最重要的对华战争赔款。

所以日本在战后经济奇迹复兴是必然的。

1945年日本解散了财阀,随后又进行了两次土地改革,是日本社会渐渐步入安定,法制也趋于完善。

1946年,吉田茂内阁成立,实施了《金融紧急措施令》,以煤炭为中心的倾斜生产方式,致力于经济复兴,所以1947年起日本就逐步打开了国际市场。

中日服饰文化对比研究

中日服饰文化对比研究

中日服饰文化对比研究一、本文概述服饰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等多方面的信息。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但在服饰文化上却展现出了各自独特的魅力。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中日两国服饰文化的异同,揭示两国服饰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为增进中日文化交流和理解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日两国服饰文化的历史演变过程,从古代的礼仪服饰到现代的时尚潮流,展现两国服饰文化的历史脉络。

本文将重点对比分析中日两国在服饰风格、材料选择、色彩运用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因素和社会背景。

本文还将探讨中日服饰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发展趋势,以及两国服饰文化交流对彼此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日两国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为中日文化交流搭建一座更加坚实的桥梁。

本文也希望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和爱好者对中日服饰文化的兴趣和关注,共同推动中日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

二、中日服饰文化的历史发展中日两国服饰文化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各具特色。

中国服饰文化自古以来就深受儒家、道家等思想的影响,注重礼仪与内涵的表达。

而日本服饰文化则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本土的神道教、和歌文化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和服体系。

在中国,服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古代的服饰制度严格遵循着礼仪规范,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穿着的服饰有明显差异。

例如,皇帝穿着的龙袍,以黄色为主,绣有龙纹,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而士人则穿着宽袍大袖的汉服,体现了其儒雅的气质。

中国的传统服饰还注重色彩与图案的象征意义,如红色代表吉祥,牡丹象征富贵。

相比之下,日本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也颇为丰富。

和服作为日本传统服饰的代表,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奈良时代。

当时的和服受到中国唐代服饰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到了江户时代,和服进一步得到完善,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象征。

和服的制作精细,注重细节,如腰带的系法、领口的造型等,都体现了日本人对美的追求。

从“一五”到“十一五”

从“一五”到“十一五”

舒紫芸074110521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对比中国与日本经济发展脉络一五计划(1953-1957)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是根据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制定的,它是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一个重大步骤。

“一五”计划主要提出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建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打下基础;二是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建立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继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把其分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

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二五计划(1958-1962)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式通过由周恩来主持编制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

《建议》明确规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一)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三)在发展基本建设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相应发展运输业和商业;(四)努力培养建设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五)在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增强国防力量,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建议》从1958年到1962年五年内的主要指标是: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60万吨到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一五”时期的35%增长到40%左右,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一五”时期增长一倍左右,职工和农民的平均收入增长25%到30%。

中国与日本发展的差距

中国与日本发展的差距

中国与日本发展的差距----56fe399c-7155-11ec-b18c-7cb59b590d7d摘要:通过在日本的访问、考察、接触和了解,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对日本发展的看法和评价不能简单地被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表象所掩盖。

总体上,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高度发达文明的程度。

与此相对照,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与日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中国发展的定位,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自己,高度重视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的深刻教训,使我们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全面提高了民族素质。

最近,我们组织了一个代表团到日本进行了21天的调查研究。

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题,我们与有关政府部门、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了参观交流,听取了专家学者的意见,并参观了东京、大阪、福冈等地。

人们普遍认为,尽管日本经历了20多年的经济低迷,被称为“失落的20年”,但日本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高度发达的文明阶段,中日两国在现代化道路上仍存在巨大差距。

我们必须时刻反省、警觉、鼓舞自己,学习日本的长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一、正视中国与日本发展的巨大差距日本三菱综合研究院和野村综合研究院是两个著名的私人智库。

在我们的访问和交流中,学者们对日本经济发展有着强烈的危机感。

横井正井是野村综合研究所的中国区域部长。

他一半时间在中国,一半时间在日本。

他说,他觉得双方之间的差距很大。

中国的发展是蓬勃的,而日本则是死气沉沉的。

冯中元是三菱综合研究院副院长。

他比喻说,日本是"日出之国",而现在是夕阳西下的国家,而中国则是阳光灿烂的国家。

我们深切感受到,日本许多有识之士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们正在研究日本面临的问题的症结所在,寻找振兴日本实力的未来。

访日之前,我们研究了中日经济发展的对比,可以说中日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彼消此长的过程。

1991年日本泡沫经济破裂,此后进入了长期的经济低迷时期,被称为“失去的20年”,深陷经济的泥潭中不能自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日本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对比研究
摘要: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阐述了日本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同点,分析了影响日本和中国现代化进程差异的因素,供各位读者参考借鉴。

关键词:日本,中国,现代化进程,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C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actual work,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Japanese and Chinese modernization differences, analyz es the impact of Japan and China’s moderniz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actors, for every reader reference.
Key Words: Japan, China, modernization, comparative study
日本和中国一衣带水,文明传统相近,自古交往频繁,互相影响较大。

笔者在本文中阐述了日本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同点,分析了影响日本和中国现代化进程差异的因素,希望对加快中国现代化进程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同点
1、现代化进程模式不同。

总的来说,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是由上而下的,从最高领导人发起的较为平稳的发展路线,国家政权没有在现代化进程中受到太大的波动。

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从下而上的,是领导人不愿意改革而促使了一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的处于下层阶级的群众为了现代化进程而推翻了上层统治,国家政权在现代化进程中几经更迭。

2、现代化发展方向不同,由于国家政权组织性质的不同,也就是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差别,这决定了日本和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追寻的最根本利益的不同,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被描述成日本资产阶级的壮大史,或者日本的军事经济发展史,而在这点上中国更为优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更多的是为了追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及包括文化、体育在内的综合国力整体发展。

同时,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更多的是照搬照抄西方的强国之路,从学习中发展自己。

而中国由于历史原因,更多的是走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所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更有自己民族的特色。

当然,这两种方式都是确实可行的,如果能结合应用相信效果会更好。

3、现代化进程路线不同。

由于两国土地面积,人口差异的关系,现代化进程中所走的路线也是不同的,日本从改革的一开始就重视了效率的提高,这是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缺少的,譬如土地运用效率,资源利用效率,人力利用效率等等,在这方面中国应该向日本多多学习。

二、影响日本和中国现代化进程差异的因素
1、日本和中国的文化差异对现代化进程产生影响。

中国文化,主要是汉族文化,根基深厚,五千年来绵延不断,一脉相承,兼有独立性传承性强和包容开放的特点。

历史上在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和过程中,汉族文化多居于主导地位。

中国文化融和吸收落后、相近、弱小的文化比较容易,而与新的较强的差别较大的文化交汇则困难多些。

日本文化没有中国文化那样悠久的渊源和厚重的传统,也没有中国文化那种惯性,且自古受外来文明影响大,并善于把拿来的文化融入本民族文化。

在日本文化中,守成与变新是不可分割的两面。

日本人性格的矛盾性与日本文化的两重性密切相联。

当面临先进和强大的新文明挑战时,日本人更倾向于改弦更张,较快地向新文明靠拢。

首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历来有天下华夷之说,视自己中华民族的文化为中心或正统。

日本人从不讳言古代曾以中国为师,近代起则奉西方为范。

在引进西方文明上,日本的历史文化包袱比中国轻得多。

第二,日本能够并善于向对手学习。

日本武士文化传统是崇尚实力,愿赌服输。

明治维新前夕,日本与英、法等舰队的冲突中惨败并被迫签订了屈辱的协定。

现实的日本人没有寻求报复,反而努力与西方建立良好关系并实行开国方针。

二战后日本人并未仇视美国,而是平静、自愿地接受了美的占领和改造。

与此相反,中国对政治军事斗争的对手,往往不能予以正视,有时还要加以贬低或扭曲。

第三,日本能较快地把外来文明,包括政治文明转变为自己的和内生的。

战后日本的民主化,已成为人们至高无上的要求。

这一点虽然是随着无条件投降而由外力施加给日本的,但在今天,已在大多数人民的心里扎下根基。

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大力引进的国外现代科技和管理,也是移植模仿多,自我“内生”少。

第四,中国文化素有重文理,轻工技之风。

中国的士大夫多不屑于研究和操弄器物之类的东西,历史上士农工商的地位尊卑排序也说明了这点。

这种观念至今仍有影响。

缺少自主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软肋。

靠技术吃饭的日本人一向以研发、掌握先进技术为重为先为荣。

以先进技术为本的发达的制造业则是日本经济的脊梁。

2、日本和中国的制度差异对现代化进程产生影响。

首先,十九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在制度改革上一败一成使中国深陷沉沦,日本则大步前进。

鸦片战争后,中国发起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

其前提是不触动中国的封建制度,其目的是维护这个制度。

其次,辛亥革命后,中国从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开始崩溃到新制度逐渐建立需要一个不短的过渡时期,这段时间中国民族经济高速增长,政治整合有所成效,文化相当繁荣,教育发展很快,但中国这一良好的势头被日本侵华战争打断,
而日本的现代化道路从一开始就带有很强的侵略性。

第三,二战后,日本在进行了又一轮制度性改革。

改革以成为世界潮流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为宗旨,由美国政府通过占领当局主导,日本方面主动接受并配合。

这次改革扫除了日本社会的大量封建痕迹,日本政治、经济等制度得以与美欧比肩。

改革的成功确保了日本战后在废墟上重新高速崛起,成为富裕、民主、发达的国家。

而新中国建立后,在国家建设上学习并照搬了苏联的体制制度,酿成一系列重大政治、经济、社会和人道灾难。

这一时期中国在现代化上又更大地落伍于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

第四,中国是第一个奉行改革开放,也是第一个转向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一转变不仅解放了思想和生产力,也为制度进步打开了闸门。

改革形成了市场经济的初步框架,政治环境也比过去开明宽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快于日本。

但中国发展所付出的经济、政治、社会、资源、环境等代价太大。

此时,日本的发展已主要不在量的增长,而在质的提高。

日本在结构调整、扩大内需、提升国民福祉,完善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正诸方面成绩明显。

所以,中国与日本在现代化程度上的差距还是很大的,而且赶超的势头即不稳固,也不全面,在某些方面的落后仍在加大。

3、日本和中国的素质差异对现代化进程产生影响。

日本的政治家和学者在谈到日本能几次力转国运,危难兴邦的原因时,无不强调首先应归功于日本国民的“机智”、“勤勉”、“坚韧”,日本人民能忍受艰苦、勤奋劳动、能充分发挥创造性和钻研精神,以及日本人的认真、负责、守纪律和敢于担当的传统。

这种看法是符合实际的,并无夸张之处。

日本自明治时代起即实现“教育立国”以提高国民的文化、知识和技术素养。

日本偏居四岛,天灾频仍,几无自然资源,能凭知识与技术强国富民,其最基本最宝贵的资源就是日本国民。

同时,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长期落后是制约国民素质提高的基本原因之一,国人的现代公民社会、当代世界文明、民主、人权、法制观念薄弱。

因为信息来源、真伪和传输方式的限制,很多人往往缺乏独立、客观判断内外古今事物的能力。

由于权力腐败导致的社会溃烂和风气败坏,中国国民素质正遭受至少是近代以来空前的侵蚀,这一损失至少需要几代人的时间才能修复。

三、结语
总之,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明传统相近,自古交往频繁,互相影响较大。

通过对日本和中国两国的现代化进程进行对比研究,希望能找到制约我国发展进程的主要原因,并协力解决,使中国在经济日益繁荣的同时不断加快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依田熹家.日中两国近代化比较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 魏晓波.论当前我国文化现代化建构问题及其优化途径[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蒋苇苇.中日现代化进程的对比研究[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