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人性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孟子的人性理论
孟子提出人性本善,仁、义、礼、智四端是与生俱来的。
良心本心人人固有,是性善的依据。
孟子的“性善论”是孟学中闪耀着光辉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假若没有性善论便构建不成孟学这一思想体系。
“性善”是为讨论仁义礼智诸德的内在根据而设,为论证王道仁政的内在基础而论。
孟子]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作为立论的根据去构筑他的性善大厦。
接下来就对孟子的性善大厦进行解读《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六章说: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六章中,孟子回答弟子公都子的提问时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这两段文字是孟子对人的本质属性的界定:良心人人固有,“四心”即良心在孟子的“性善论”立论的基点,极为重要。
但是,光有良心并不能说明人性便是善的,因为良心只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假若没有表现出来,便还无法断定性是善还是恶。
《孟子公孙丑句上》第六章中还有这样一句话: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由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人固有之”的,因此由“四心”所产生的仁、义、礼、智四端也便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所形成的。
孟子肯定了后天环境对道德,对善性的完备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生而同有的良心以及其所产生的仁、义、礼、智四端,再加上后天个人不断的“求知心”和环境对人的影响,便构成了孟子的性善大厦。
评孟子的义利之辨
义利观是孟子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侧面,义利之辨层次最能引起人们注意,因为孟子正确审视义与利之间的选择性张力,既能鲜明地坚持道义论的基本立场,又能够对经济生活进行独具特色的伦理辩护。
义与利,通俗地说,就是道德与利益。
“义利之辨”,就是正确处理道德伦理与物质利益的关系。
如果说仁是《论语》的核心价值观,那么,义可以说是《孟子》全书的一个重要主题。
《孟子》第一章《梁惠王上》的主题是“义利之辨”。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还提到“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之后孟子还提到:“人性中羞耻的心,是义的开始”(“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孟子·公孙丑上》)。
“如果不符合道义,即使一丝一毫也不会给别人,也不会从别人那里拿取一丝一毫”(“非其义者,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孟子·万章上》)。
“官吏违背义理,百姓触犯刑律,国家还能存在,那是太侥幸了”(“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
”《孟子·离娄上》)。
综上,可看出孟子已将“义”上升到了国家安全的层面,足以见得孟子对于义的看重。
但是我认为孟子这样讲“义”与’利“放在了两个完全的对立面,未免有些过于极端。
其实在之后儒家也并不讳言利。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荀子·大略》)。
”也就是说,道德和利益是人所兼有的。
林则徐有句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为了国家的崇
高利益,不应趋福避祸,即使贡献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而我们上一届总理温家宝也提到,商家要流着道德血液,我们应该鼓励社会对于“义”的发扬,但也不反对人们对于合法利益的追求,做到义与利的结合,我想这才是我们建立一个和谐的法治社会所需要努力发展的方向。
孟子的王道理念在今天有无意义?为什么?
虽然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不可能提出跨越性的理想社会构想,只能依据对现实的批判,继承发展前人的成果,提出“王道”社会政治理想但我认为孟子的王道理念在今天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理由如下:
《孟子.梁惠王》孟子第一次提出了“王道”的概念:“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明确的将王道和霸道对立,提出:“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的观念.
孟子所谓的“王道”,就是“圣王”的治国之道。
而履行“圣王”之道的社会形态就是“王道”社会。
“王道”社会的基本特征:一是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经济秩序;二是和谐有序的社会伦理秩序。
统治者具备“圣王”的资质,是大仁大智典范。
率先垂范道德伦理;以道德与仁义为基础,治理国家;施行教化。
霸主实行的治国之道,暴力强制,以力服人,以暴力与强制为手段,治理国家。
孟子立足社会现实批判,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大同”、“小康”思想,对理想社会作出创新的构想,是宝贵的政治思想遗产。
其施行仁政、以德服人的思想,在封建专制主义盛行的时代,确实有抑制暴政,缓和矛盾的作用。
他的思想,对于后世各朝各代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如汉武、唐宗之治,被人称为“盛世”典范。
对当代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甚至对构建和谐世界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但是,他的“王道”社会理论经济上是建筑现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政治上则是建筑在君主专制主义基础上的;道德伦理上是基于“性善论”上的。
所以,其仁政蓝图的实质上是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既是虚幻的,又对人民起一定麻痹作用。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