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影像诊断

合集下载

肿瘤学肿瘤影像诊断ppt课件

肿瘤学肿瘤影像诊断ppt课件

编辑课件
6
一 肿瘤影像诊断价值
2、早期诊断
重要性:9 个研究机构3666 例I 期肺癌的5 年生存 率为70 %;而同期肺癌的整体5 年生存率为10 %
影像科重点和难点工作之一
编辑课件
7
? 直径<1.5cm
炎性假瘤
炎性假瘤
肺癌
编辑课件
肺癌
8
一 肿瘤影像诊断价值
3、肿瘤分期
TNM 分类及临床分期是美国癌症联合委员 会( AJCC )与国际抗癌联盟(UICC)联合制 定的。对判定癌症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义,为全球医学界客观评定癌的临床情况 提供了统一标准
第三篇 肿瘤诊断
第三章 影像诊断
编辑课件
1
第三章 影像诊断
一. 肿瘤影像诊断价值 二. 肿瘤影像诊断方法 三. 肿瘤影像诊断原则 四. 肿瘤影像诊断步骤 五. 良、恶性肿瘤的区别与影像学特征 六. 肿瘤影像评价方法 七. 肿瘤影像诊断注意事项 八. 问题
编辑课件
2
一 肿瘤影像诊断价值
1. 早期发现 2. 早期诊断 3. 肿瘤分期 4. 治疗评价 5. 预后评估 6. 复发监测
55
WHO双径测量(1979年)
肿瘤的最长径乘以与之垂直的短径所得的面积
编辑课件
56
WHO标准的缺点:
双径的乘积将测量误差放大 没有明确CT及MRI在二维平面测量及三维
体积测量中的临床意义
编辑课件
57
RECIST单径测量(2000年)
即测量肿瘤的最长径。研究发现肿瘤长轴的直径与肿瘤 细胞数量的变化关系比肿瘤双径乘积与肿瘤细胞数量的变 化关系更为密切 单径测量法更加简便,重复操作性更强
编辑课件

腮腺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腮腺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腮腺恶性肿瘤的影像 诊断与鉴别诊断
概述
• 腮腺肿瘤中恶性较少,约20%,80%为良性。 • 较常见的有恶性混合瘤、黏液表皮样癌、腺癌、 腺泡细胞癌和乳头状囊腺癌。 • 男女发病率、左、右侧发病无明显差别,年龄分 布较广泛。

临床表现
• 临床上表现为较粘连固定的肿块,触之较硬,部分伴有 疼痛,边缘不清。
包膜向外生长或无包膜,形态不规则、分叶状,呈浸润性生长。 • 稍低或等密度,T1WI呈等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密度、信号多不均匀。 • 囊变、出血多见,钙化少见。 • 增强多呈明显强化。
鉴别诊断-腮腺混合瘤
• 常见于30~50岁,无明显性别差异,生长缓慢。 • 临床上为腮腺内无痛性肿块,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活动,境界
嗜酸性。 • 细胞的恶性上皮性肿瘤。 • 多呈不规则分叶状,低度恶性者边界清晰,高度恶性者边界模糊。 • 可见不规则坏死、囊变区,一般无钙化。 • 增强为不均匀强化,动态增强表现为早期强化的特点。
腺泡细胞癌
• 属于低度恶性肿瘤,多见于40~60岁,男女发病率约2:3。 • 临床上常为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偶尔有疼痛或神经受累。 • 病理上分为实体型、多发微囊型、乳头囊状型、滤泡型。 • 肿瘤<3cm时,呈膨胀性生长,常有包膜,边缘较光整。体积>3cm,常突破
弥漫性肿大,密度增高。 • MRI上T1WI呈低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至高信号,病灶中央可见囊变、坏死信号,
增强呈中等至明显不均匀强化,动态增强呈早期强化。
腮腺黏液表皮样癌
• 最常见的腮腺恶性肿瘤,与腮腺混合瘤十分相似。 • 以30~50岁多见,临床上为固定无活动的无痛性肿块,浸润性生长。 • 一种以黏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及中间型细胞兼有柱状细胞、透明细胞、和

肺部良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一)

肺部良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一)

肺部良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一)引言概述肺部肿瘤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其良恶性的鉴别对于治疗方案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

影像诊断是肺部肿瘤鉴别良恶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影像诊断的角度进行探讨,帮助医生准确判断肺部肿瘤的良恶性,并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正文:一、肺部肿瘤影像学表现的共同特征1. 肿块形态特征2. 边缘特征3. 可见模式(实性、纤维化、空泡状、磨玻璃样改变等)4. 突出表现(钙化、囊变等)5. 淋巴结增大二、良性肺部肿瘤的特征1. 良性肺肿瘤的常见类型2. 良性肿瘤的典型影像学表现3. 异象影像学表现及鉴别4. 其他鉴别特点(生长速度、有无症状等)5. 临床和病理特点三、恶性肺部肿瘤典型影像学表现1. 恶性肺肿瘤的常见类型2. 恶性肿瘤的典型影像学表现3. 异象影像学表现及鉴别4. 其他鉴别特点(淋巴结转移、邻近器官受侵等)5. 临床和病理特点四、鉴别良恶性肺部肿瘤的方法和技巧1. 影像学方法(X线检查、CT、MRI等)2. 影像学评估指标(病灶大小、边缘特征等)3. 影像学结合临床和病理特点4. 影像学与其他检查方法的结合应用(病理活检等)5. 误诊与误判的原因及应对措施五、肺部肿瘤的影像诊断发展趋势1. 新的影像技术在肺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2. 人工智能技术在肺部肿瘤影像学诊断中的前景3. 影像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结合及其在肺部肿瘤鉴别中的意义4. 多学科协作对于肺部肿瘤影像学诊断的重要性5. 未来肺部肿瘤影像学诊断的发展方向和挑战总结肺部良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是临床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肺部肿瘤的共同特征、良性和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鉴别方法和发展趋势的阐述,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肺部肿瘤的良恶性,并为其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

随着影像学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肺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将越来越准确,为肺癌患者的治疗带来更好的效果。

放射科学习常见肿瘤影像特征

放射科学习常见肿瘤影像特征

放射科学习常见肿瘤影像特征肿瘤影像学是现代医学中重要的诊断工具之一,而放射科医生是负责解读和分析肿瘤影像学检查结果的专业人员。

掌握常见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对于放射科医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常见肿瘤影像学中的特征,以帮助放射科医生提高对肿瘤的准确诊断。

一、肿瘤的密度特征1. 实质性肿瘤的密度特征实质性肿瘤在影像学上常呈现为边缘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密度较正常组织高。

其密度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等密度肿瘤:肿块与周围组织密度相似,往往难以识别;(2)高密度肿瘤:肿块密度较正常组织明显增高,常见于出血、坏死或钙化等情况;(3)低密度肿瘤:肿块密度较正常组织明显降低,可能是因为含水量多或囊性变等原因。

2. 囊性肿瘤的密度特征囊性肿瘤在影像学上常呈现为类圆形的无定形低密度区域,密度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单纯囊性:囊腔内无分隔和软组织成分,其密度均匀一致;(2)含壁囊性:囊腔内可能存在分隔,囊壁可能增厚或增强;(3)囊肿内有软组织:囊内可能存在增强的软组织影,提示囊肿内有肿瘤成分。

二、肿瘤的形态特征1. 实质性肿瘤的形态特征实质性肿瘤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肿块的形状、边缘和大小。

常见的形状有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等,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往往边缘较为清晰,而不规则形状的肿块边缘不规则、模糊。

肿块的大小通常用最大径来描述。

2. 囊性肿瘤的形态特征囊性肿瘤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囊壁的形态及囊腔内其他结构。

囊壁可以是单纯的无增强或增强的薄壁,也可以是增厚的囊壁。

囊腔内可能存在分隔、囊内壁结节等,这些结构可以提供进一步的诊断线索。

三、肿瘤的强化特征1. 实质性肿瘤的强化特征实质性肿瘤的强化特征可以通过增强扫描来观察。

在肿瘤的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扫描中观察增强情况。

常见的强化特征有以下几种情况:(1)速升速降强化:动脉期快速强化、静脉期快速下降;(2)速升速降加持续强化:动脉期和静脉期快速强化、延迟期轻度持续强化;(3)均一性强化:肿瘤内多个部分均匀强化;(4)周边环形强化:肿瘤边缘呈环状或弓状强化。

放射性肿瘤临床诊断标准

放射性肿瘤临床诊断标准

放射性肿瘤临床诊断标准放射性肿瘤是指放射线或放射性同位素的作用于人体组织后引起的恶性肿瘤,其诊断标准通常基于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和病理学检查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放射性肿瘤的临床诊断标准及相关内容。

一、临床症状1.放射性肿瘤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但不限于:体重减轻、疼痛、疲劳、恶心、呕吐、贫血等。

2.放射性肿瘤患者可有局部肿块或包块触及,皮肤出现溃烂或糜烂等表现。

3.放射性肿瘤患者皮肤可能会出现放射性反应,如放射性皮肤损害等。

二、影像学表现1.放射性肿瘤可通过影像学检查显示明显的肿块、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的表现。

2.CT、MRI、PET-CT等影像学检查可协助放射性肿瘤的诊断与评估。

3.重点观察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缘清晰度、密度、坏死部分以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等方面的表现。

三、病理学检查1.病理学检查是确诊放射性肿瘤的“金标准”,包括组织活检、细胞学检查等。

2.病理学检查结果可以确定肿瘤的类型、恶性程度、分期以及预后等重要信息。

3.肿瘤组织的病理学特征包括细胞形态学特征、核浆比、核分裂象、坏死等,都对放射性肿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四、综合分析与诊断1.医生需要综合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和病理学检查等多方面信息进行放射性肿瘤的诊断。

2.放射性肿瘤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家族史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3.在确定放射性肿瘤诊断后,医生还需评估肿瘤的分期、临床分级以及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五、总结放射性肿瘤的临床诊断标准涉及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和病理学检查等多个方面,综合分析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放射性肿瘤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对于患者而言,早期诊断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建议有相关症状的患者及时就医并进行全面检查。

以上是关于放射性肿瘤临床诊断标准的介绍,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了解,请咨询专业医生或医疗机构。

常见骨肿瘤的影像诊断

常见骨肿瘤的影像诊断

常见骨肿瘤的影像诊断【影像学表现】典型表现为起于干骺端,背离关节向外生长,以柄或骨皮松质与母骨相互移行。

X线:可显示肿瘤基底或骨柄,及软骨钙化带,宽基底与母骨相连。

CT:除X线显示的外,CT可观察到软骨帽及软组织情况。

MRI:在T1WI像上可显示中低信号的软骨帽,钙化带呈光滑或波浪分叶状低信号,在T2WI脂肪抑制像上,软骨帽呈高信号,对于软骨帽的观察可用于判断骨软骨瘤活跃程度,MRI还可显示相关合并症。

【鉴别诊断】多不需要鉴别。

【影像检查优选评价】X线为基本诊断手段。

(二)骨巨细胞瘤70%发生于20~40岁,好发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桡骨下端,根据肿瘤分化不同有良性、生长活跃与恶性之分。

【影像学表现】X线:位于骨端的偏心性膨胀生长的囊状溶骨性破坏区,有光滑完整或中断的骨壳,其内可有或无纤细骨脊,无反应性骨硬化边及骨增生,骨壳局部膨出或肿瘤侵及骨壳外形成软组织肿块,在肿块表面再次形成骨壳者提示肿瘤活跃局部,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或表现为弥漫浸润性骨破坏者提示恶变。

CT:可显示骨端的囊性膨胀性骨破坏区,无钙化和骨化影,良性骨壳基本完整,外缘光滑,其内可见骨脊,生长活跃的骨巨细胞瘤和恶性骨巨细胞瘤骨壳不完整并常可见骨壳外的软组织肿块。

MRI:肿瘤在T1WI上呈均匀中等或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

DSA:可显示肿瘤血管,提示良恶性,血运丰富,循环加快,出现动静脉中断等现象提示生长活跃。

【鉴别诊断】良性骨巨细胞瘤应与骨囊肿鉴别,恶性骨巨细胞瘤应与溶骨性成骨肉瘤鉴别,骨巨细胞瘤以其发病年龄,骨端的发病部位和膨胀性破坏为特征。

【影像检查优选评价】首选X线。

(三)成骨肉瘤好发于青少年,20岁以下占半数,男性多于女性,肿瘤多发生于骨端、干骺端,病程短,生长迅速,可产生剧烈疼痛。

【影像学表现】X线:1.骨肉瘤对骨的破坏在X线上不具特异性,可出现溶骨性,虫蚀性等多种形态;可破坏软骨。

在儿童表现为先期钙化带中断、不连续;在成人表现为关节间隙增宽,骨性关节面破坏。

脊柱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脊柱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脊椎骨髓瘤与转移瘤鉴别:
椎体破坏+软组织肿块倾向骨髓瘤。 椎体破坏+广泛性骨质疏松倾向骨
髓瘤。 椎体破坏伴椎弓及附件早期破坏倾
向转移瘤。
骨髓瘤MRI表现:
T1W呈灶性或弥漫性低信号。 T2W呈灶性或弥漫性高信号。 T2W敏感性高于T1W。 增强T1W病灶强化,可作疗效观察。 软组织肿块T1W低信号,T2W高信号。 STIR序列敏感性高于SE序列。
多见于前列腺癌,恶性淋巴瘤,乳房癌。 椎体,松质骨斑点状高密度硬化灶,相
互融合。 椎间隙正常,无压缩骨折。 T1W,T2W均呈低信号。 溶骨性转移放疗后也可呈硬化。
影像学检查比较:
X线 CT MRI 同位素
敏感性 低 较高 高

特异性 高 较高 高

谢谢
颅骨。 病理骨折—脊柱压缩性骨折。 肾功能损害—蛋白尿、血尿、肾功能衰竭。 实验室检查—血沉加快、尿本周氏蛋白、贫血
等。
依X线表现分类:
骨质疏松型。 单发型。 多发型。 硬化型。
X线表现 :
病变早期X线无异常改变,约占10%。 骨质疏松,以中轴骨为显著:常见于脊
柱、肋骨、颅骨、骨盆等。 多发性骨质破坏:虫蚀样、穿凿样,少
CT检查:
优点:密度分辨率高,无重叠,易发现 微小病变。
缺点:整体观不如平片,价高。
MRI检查:
优点:软组织分辨率高,多平面成像 易发 现骨髓早期改变
缺点:对皮质破坏,钙化骨化检出不 如CT敏感
同位素检查:
同位素TC99M扫描。 敏感性高,特异性差。
脊椎血管瘤:
发病率 部位
临床 0.6%—1% 尸解 10%
多发型
颅骨,肋骨,脊椎等多骨,多发破 坏溶骨性病变。

骨肿瘤影像学诊断

骨肿瘤影像学诊断

长骨骨骺:软骨母细胞瘤、骨巨细胞瘤
长骨骺线:骨软骨瘤
长骨干骺端:骨肉瘤、骨旁肉瘤、骨软骨瘤
长骨骨干:尤文氏瘤、骨髓瘤、网状细胞肉瘤
扁骨:骨髓瘤、转移瘤
骨肿瘤的好发部位
2
1
5
1岁以内: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
5~15岁:尤文氏瘤
30~40岁:骨纤维肉瘤、骨网状细胞肉瘤、骨巨细胞瘤
4
20~30岁:成骨肉瘤、软骨粘液纤维瘤、骨样骨瘤、动脉瘤样骨囊肿
3
青少年:骨肉瘤、骨软骨瘤
6
40岁以上: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瘤、软骨肉瘤
骨肿瘤的好发年龄
骨肿瘤发病率
良性骨肿瘤中以骨软骨瘤多见
01
恶性骨肿瘤以转移瘤为多见
02
而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则以骨肉瘤为常见
03
20-40岁为常见。好发于四肢长骨的骨端,以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桡骨下端为常见
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和压痛。较大肿瘤可有局部皮肤发热和静脉曲张。部分肿瘤压之可有似捏乒乓球样的感觉


骨巨细胞瘤临床特征
骨巨细胞瘤发病部位
起源于骨骼结缔组织的间充质。由于肿瘤的主要组成细胞类似破骨细胞,因此,又被称为破骨细胞瘤
病理分为三级 级:良性 级:生长活跃(有恶性倾向) 级:恶性(十足恶性)
骨巨细胞瘤病理表现
2
1
肿瘤位于骨端,呈单房或多房性骨质破坏,多数为偏心性透亮区,内有纤细的骨嵴,骨皮质菲薄,典型表现为“肥皂泡样透亮区”
4
转移瘤引起广泛性骨质破坏时,血清碱性磷酸酶可增高,这有助于同多发性骨髓瘤鉴别
转移性骨肿瘤临床与病理
03
02
01
转移性骨肿瘤可分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以溶骨型常见

肿瘤的临床诊断

肿瘤的临床诊断

肿瘤的临床诊断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临床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肿瘤的临床诊断方法,以及在诊断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在肿瘤的临床诊断中,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是首要步骤。

医生通过询问患者和家属关于病史的细节,包括症状的出现时间、程度和持续时间,以及患者的家族史和个人病史。

体格检查旨在寻找肿块、肿胀、淋巴结肿大等体征,以及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生理功能的评估。

二、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在肿瘤的临床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超声、X线、CT扫描、MRI扫描和PET-CT扫描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医生明确肿瘤的位置、大小、形状和组织特征,以及是否存在转移。

三、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肿瘤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血液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组织学检查等。

血液学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血细胞计数、电解质水平和肝肾功能等指标,肿瘤标志物检测可以帮助医生筛查和监测肿瘤病情的变化,组织学检查通过活检或手术切除组织来明确肿瘤的类型和分级。

四、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肿瘤的“金标准”,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肿瘤的类型、恶性程度和组织学特征等。

常用的病理学检查包括组织活检、细胞学检查和涂片检查等。

医生可以根据病理学检查的结果制定患者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

五、其他辅助检查除了上述提到的常规检查方法,肿瘤的临床诊断还可以借助其他辅助手段。

例如,免疫组化检测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免疫表型和分子特征,核酸检测可以检测肿瘤相关基因的突变和表达水平,有助于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六、诊断注意事项在肿瘤的临床诊断中,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各种实验室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诊断。

其次,要与其他类似疾病进行鉴别诊断,避免误诊或漏诊。

再次,要在诊断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痛苦和不适,尊重患者的选择和意见,保护患者的隐私和权益。

结论肿瘤的临床诊断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需要医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

肿瘤诊断方法

肿瘤诊断方法

肿瘤诊断方法肿瘤,作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肿瘤的早期诊断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肿瘤诊断方法,并分析其优缺点。

一、影像学检查1. X光检查X光检查是一种常见的肿瘤筛查方法。

通过使用X射线穿透患者体内部位的方式,医生可以观察到体内组织的密度变化,进而判断是否存在肿瘤。

这种方法常用于肺癌等肿瘤的初步筛查。

优点:价格相对较低,诊断速度较快,可以初步发现病变。

缺点:对于肿瘤的定性和定位能力较差,无法提供组织的三维结构信息。

2. CT扫描CT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即计算机断层扫描。

通过X射线旋转扫描患者体部位,结合计算机计算重建,可以获得肿瘤的断面图像,并对其进行定位和分析。

优点:提供了具有高分辨率的断层图像,对肿瘤的定位和评估能力较强。

缺点:辐射剂量较大,不能用于孕妇和儿童,对肿瘤的早期诊断有一定局限。

3. MRI检查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的作用,对人体进行扫描,产生高分辨率图像。

它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的肿瘤定位和分析,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代替CT扫描。

优点:无辐射,对肿瘤早期诊断较为敏感,能够提供较为清晰的图像。

缺点:成本较高,扫描时间较长。

二、生物学标志物检测生物学标志物是指人体内反映疾病状态的一种物质,包括血清、尿液、脑脊液等。

通过对这些标志物的检测,医生可以初步了解肿瘤的存在和发展情况。

1. 血液检查通过对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可以初步了解肿瘤的存在和发展情况。

常用的血液肿瘤标志物包括CEA(癌胚抗原)、CA125(卵巢癌标志物)等。

优点:无创伤、简便快捷、较为经济。

缺点:受到干扰因素较多,肿瘤标志物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有限。

2. 组织活检组织活检是通过从患者体内取出疑似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的方法。

这是一种确定肿瘤性质的可靠方法,对于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胸骨肿瘤影像诊断与鉴别

胸骨肿瘤影像诊断与鉴别
详细描述
核医学诊断通过注射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示踪剂,观察示踪剂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能够提供胸骨 肿瘤的代谢和功能信息。核医学诊断对于胸骨肿瘤的定性诊断、转移灶的发现以及治疗效果评估具有 一定的价值。
03 胸骨肿瘤影像鉴别诊断
良性胸骨肿瘤与恶性胸骨肿瘤的鉴别
良性胸骨肿瘤
通常形态规则,边缘清晰,无骨 膜反应,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放化疗
对于恶性胸骨肿瘤,放化 疗可以缩小肿瘤体积,缓 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 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 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质
良性胸骨肿瘤预后较好,恶性胸骨肿瘤预后 较差。
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效果较好,放化疗效果因个体差异 而异。
肿瘤分期
早期胸骨肿瘤预后较好,晚期胸骨肿瘤预后 较差。
患者年龄和身体状况
年龄较小、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预后较好。
05 胸骨肿瘤影像诊断的展望
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
01
影像诊断技术不断更新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影像诊断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更新,如增强CT、
MRI等高分辨率成像技术,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和诊断胸骨肿瘤。
胸骨肿瘤的分类
总结词
胸骨肿瘤主要分为骨巨细胞瘤、骨髓瘤、骨囊肿、血管瘤等类型。
详细描述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通常发生在脊柱和骨盆等部位,但也可能出 现在胸骨。骨髓瘤是一种恶性浆细胞肿瘤,通常发生在骨髓腔内,但也可能侵犯 胸骨。骨囊肿和血管瘤则是较少见的良性肿瘤,也可能出现在胸骨。
胸骨肿瘤的症状
02 03
多模态成像技术的融合
未来影像诊断将趋向于多模态成像技术的融合,如PET-CT、MRI-CT等, 通过多种成像技术的互补,提高对肿瘤的定位、定性及分期诊断的准确 性。

肿瘤的病理影像学与放射诊断

肿瘤的病理影像学与放射诊断

肿瘤的病理影像学与放射诊断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学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和治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病理影像学和放射诊断是现代医学中一对重要的兄弟学科,在肿瘤的病理诊断、治疗和随访中都具有广泛应用。

本文将着重介绍肿瘤的病理影像学与放射诊断的相关知识。

一、肿瘤的病理影像学病理影像学是指运用影像学技术对组织和细胞的病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此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在肿瘤的病理诊断中,病理影像学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辅助手段。

具体来说:1. 病变的定性分析病理影像学技术可以通过多种成像方式对肿瘤病变进行准确的定性分析。

对于不同的肿瘤类型,病理影像学技术会采用不同的成像方式,比如X线摄影、CT、MRI、PET等。

通过病理影像学技术,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病变的大小、形态、分布、浸润范围等重要信息。

2. 病变的定量分析病理影像学技术不仅可以进行定性分析,还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通过病理影像学技术,医生可以对病变的大小、形态、密度等进行精准测量,并且可以通过不同的成像方式做到多角度、全面的分析,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3. 病变的评价和随访除了在肿瘤的初步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之外,病理影像学技术在肿瘤的疗效评价和随访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病理影像学技术,医生可以对治疗后的病变进行监测和评估,对随访中出现的复发和转移进行早期发现和定量分析。

二、肿瘤的放射诊断放射诊断是利用射线通过人体组织和器官进行成像检查,为病理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的一种医学技术。

在肿瘤的病理诊断中,放射诊断技术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

1. 放射诊断的成像方式放射诊断技术主要包括X线摄影、CT、MRI、PET等成像方式。

在肿瘤的诊断中,不同的肿瘤类型会选择不同的成像方式。

比如X线摄影主要用于肾癌、肺癌等病变的诊断;CT则在胸部、腹部、盆腔等部位的病变诊断中有广泛应用;MRI则常用于脑部肿瘤的诊断等。

2. 放射诊断的特点放射诊断技术具有无创性、痛苦小、诊断时间短、对病人侵害小等特点。

肝脏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讲座)ppt模板

肝脏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讲座)ppt模板

A,平扫右肝下叶边 缘5cm圆形外生性肿 块,不均匀低密度 B,动脉期肿瘤不均 匀强化
A
B
C,切除标本显示:
1,广泛出血(空箭),
2,胞浆内含大量脂肪的细胞
聚集区(直箭)
C
肝腺瘤--鉴别诊断
肝腺瘤:钙化和 血管期显著强化
A
A,CT平扫;B,
B
CT门脉期;C,
MR动脉期
C
肝腺瘤--鉴别诊断
肝腺瘤:包膜 T2
fatty liver
不典型肝血管瘤--鉴别诊断
hypoattenuating hemangioma from hypo-dense to isodense. A, plain scan. B, arterial phase. C, 41 seconds later. D, 3 minutes 39 seconds later . E, 6 minutes 55 seconds
3,腺瘤:T1多为高信号,T2亦为高信号,信号不均匀,增 强表现与FNH类似,但可见包膜。
鉴别诊断
4,转移瘤:注意,T2像可见肿瘤中央坏死-高信号“靶征”和肿瘤周围水肿—高信号 “环征”,与低信号肝癌假包膜不同。 5,肝内胆管细胞癌:见讲义。 6,肝肉瘤:见讲义。 7,肝淋巴瘤:见讲义。
典型肝血管瘤--鉴别诊断
血管期
延迟期
FNH--鉴别诊断
局灶性结节增生诊断原则
1,T1为等-低信号,均匀,中央可有更低信号 瘢痕区; 2,T2为稍高或等信号,中央瘢痕更高信号;3, 增强早期显著均匀强化,中晚期呈稍高—等信 号,中央瘢痕无强化或延迟强化。 4,部分病例没有中央瘢痕,仅见线样分隔。
肝腺瘤--鉴别诊断
临床上好发育龄女性,与口服避孕 药有关;肿瘤细胞胞浆内含大量脂 质和糖原;CT和MR表现与FNH极为相 似,但易发生出血,没有中央瘢痕 和包膜。如果没有包膜,则与没有 中央瘢痕的FNH鉴别困难。

医学影像学——肺肿瘤的影像诊断

医学影像学——肺肿瘤的影像诊断

右上叶中央型肺癌 ----病例3 病程进展
2001-1-2
右上叶中央型肺癌 ----病例3 2001-4-18
右上叶中央型肺癌----病例3
2001-628
数字影像
右上叶中央型肺癌 --病例3
2001-8-8
中央型肺癌----病例4 阻塞性肺炎
中央型肺癌、肺门纵隔转移
中央型肺癌病例5
中央型肺癌
肺脓肿厚壁空洞 肺鳞癌厚壁空洞
支气管扩张的 鉴别诊断
一、肺脓肿 二、先天性肺囊肿
一 肺脓肿
1. 发病速度 起病急、高热;
2. 痰量
大量脓痰 ;
3. 胸部影像 大片密度增高影,内有空洞和液平面;
4. 抗生素治疗有效,急性肺脓肿炎症影完全吸收。
慢性肺脓肿炎症影部分吸收。
二 先天性肺囊肿
1.既往史有x线参考或肺囊肿病史; 2.x线影像:边缘光滑,壁薄(1mm),
图33-肺鳞癌
右肺下叶中高分化鳞癌 (SQ.CA)-病灶边缘毛糙 ,内见偏心空洞,内壁不 规则,见结节向腔内突起
早期:
弥漫型肺癌
孤立的结节状或肺炎样浸润影
晚期:
弥漫性病变:
大小不等、边缘不清的结节状或班片状影
片状癌性实变:融合
弥漫型肺癌
弥漫型肺癌
血道 肺野外围多发圆形小结节 中、下野多见
大叶性肺炎CT表现
大叶干酪性肺炎
原发性肺癌的鉴别诊断
中心型肺癌: 支气管腺瘤 支气管结核
周围型肺癌: 炎性假瘤 结核球 肺良性肿瘤
弥漫型肺癌: 粟粒型肺结核
纵隔肿瘤---肺肿瘤
右上叶炎性假瘤
炎性假瘤
球形肺炎
球形肺炎----治疗后10天
谢谢大家,欢迎提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ET/CT 基本报告 模式

CT平扫定位

三维立体显示

CT图像

PET图像

融合图像
解剖定位靶区
生物活性靶区 坏死区
TPS计划 生物靶区
PET-CT可精确定
位放疗生物靶区
PET + CT = PET/CT 1 +1 >2
PET/CT的价值
对肿瘤进行早期、正确的生物学行为分析和高精度的定位, 进一步提高了肿块定性、肿瘤分期、疗效分析的准确性 在卵巢、子宫内膜和头颈部等普通PET不易解决的癌症诊 断上有了满意的结果 可改变治疗计划达31%~75% 将肿瘤及其转移灶精确设计在照射野的中心,对适型放疗 和生物调强放疗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
➢ 骨骼组织 ➢ 骨骼组织保护的脏器:
脑组织
主要内容
简介 放射诊断 超声 核医学
核医学常见显像
按系统、部位、脏器分 骨骼显像、脑显像、心肌显像…..
按放射性药物分 99mTc-MDP(骨骼)、 99mTcO4(甲状腺)、99mTc-MIBI(
肿瘤阳性显像)….. 按设备分
SPECT/CT检查(ECT、18F)、PET/CT(正电子药物)检查
更有价值
CT
计算机X线断层显像仪 (Computed Tomography) 描绘X线穿透各种组织后的衰减情况 产生局部、精确、解剖图像 对可辨病灶进行精确解剖分析
PET/CT
先做PET,再做CT 用X线进行PET图像的校正(
Attenuation correction) 产生高质量的功能-解剖同机融合图像 全身、快速、早期、精确
谢 谢 !
要的
锝标记示踪剂,万能元素
灌注 脑膜瘤
弥散成像
C+
乳腺癌 可以量化 诊断与鉴别诊断
b=500
b=1000
b=2000
弥散张量 成像
常规导航与 FA图融合图像 A:冠状面重建 B:矢状面重建 C:横断面图像 D:三维重建,
白质 纤维受 压向内移位
Normal Tumor
磁共振波谱:诊断与鉴别诊断
磁共振波谱:治疗疗效早期评价
➢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MRCP) ➢ 磁共振尿路造影(MR urography MRU) ➢ 磁共振脊髓造影( MR myelography MRM)
胆道及泌尿系统水成像
MRI扫描新技术
磁共振血管成像( MR angiography ,MRA)
缺点
图象数据采集时间较长 空间分辨率不如CT 对钙化灶的显示不敏感,对骨骼
微细病灶的显示不如CT 不能像CT在图像上进行定量诊断 图像易受多种伪影的影响,如自
主运动伪影,流动伪影等 禁忌症稍多,如带心脏起博器和
体内有金属植入物者,不能进行 MRI检查 MRI的检查费用较高
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
CT造影增强的基本原理及应用价值
基本原理和价值:
静脉内使用造影剂后进行的CT扫描,一般与平扫同时进行 提高密度分辨率,提高解剖结构的显示 观察肿瘤血供特点的观察,帮助病变的定位和定性
CT造影增强的基本原理及应用价值
增强扫描的方式:
常规增强扫描:滴注或团注造影剂后在合适的时间内进行的CT扫 描,是目前应用最多的增强方法
MRI扫描新技术
功能成像 (functional MR imaging, fMRI) 弥散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DWI) 灌注成像 (Per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PWI) 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
主要内容
简介 放射诊断
✓ X 线平片 ✓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 磁共振成像(MRI) ✓ 介入放射学
超声 核医学
常见X线检查方法及最适合摄影部位(区域)
透视:很少应用,可结合摄片动态观察,增加信息量 摄片: 胸部摄片、骨骼摄片、腹部摄片、乳腺摄片 造影检查:消化道造影检查、泌尿道造影、胆道造影
分类
➢ 二维超声诊断法(B超):目 前最常用的诊断方
➢ 彩色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 彩超):主要用来显示血管的 分布和血流动力学变化
➢ 三维超声或实时三维超声(立 体超声):通过二维超声进行 计算机立体重建的一种技术
B超
彩超
三维 超声
超声检查的途径
➢ 经腹部超声检查:常用的方法 ➢ 经腔内超声检查:包括经阴道、经直肠、尿道超声等 ➢ 经胸部超声检查:常用在心脏超声检查 ➢ 经食道超声检查:常用在心脏超声检查 ➢ 血管内超声检查 ➢ 内镜超声检查 ➢ 术中超声检查 ➢ 介入超声诊断和治疗
14N(d,n)15O
H215O,15O2
Fluorine-18 18F 氟 110min 18O(p,n)18F
18FDG, 18F-MISO
Gallium-68
68Ga镓 68min
68Ge (271days)
68Ga-抗体
Rubidium-82 82Rb铷 1.3min 82Sr (25days)
H-1 MRS
Cho
胆碱峰的高低和峰 下面积变化 早期评价:24小时
6
4
2
0
Frequency (ppm)
Meisamy et al. Radiology 2004
MRI扫描新技术
磁共振水成像技术 利用相对静止的液体在磁共振重T2加权时表现出的明 显高信号强度,通过计算机各种后处理技术以获得类 似于X线造影效果的MRI影像
常见肿瘤诊断放射性药物简介
单光子放射性药物
放射性核素
缩写 半衰期 射线能量 制备方法
产品
Technetium-99m 99mTc锝 6.02h 140keV
发生器 99mTc-MDP等
Thallium-201 201Tl 铊 73.2h γ135keV等 加速器
201TlCl
Indium-111
111In 铟 67.4h γ173keV等 加速器
111In-OCT等
Gallium- 67
67Ga 镓 78.3h γ 393keV等 加速器 67Ga-Cit
Iodine-123
123I 碘 13.2h γ159keV 加速器 Na123I、123I –MIBG等
Iodine-131
131I 碘 8.04d β-606keV等
肿瘤影像诊断学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影像中心
主要内容
简介 放射诊断 超声 核医学
简介
放射学:Radiology 影像诊断:Diagnostic imaging X线平片:Plain X-ray 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 )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giography(DSA) 介入放射学:Intenventional radiology 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PET) 超声诊断:Ultrasonic diagnosis(US) 分子影像学:Molicular imaging
超声在肿瘤的诊断中的价值
肿块的定位:位于脏器的部位和身体的位置、边界、 内部回声等观察
肿块的定性:囊性、实质性或混合性(囊实质性) 血管的分布 超声引导下的活检或细胞学检查
超声检查的优点及限度
优点
➢ 实时性强 ➢ 动态观察 ➢ 机动性强 ➢ 实用性高
局限性-不能检查的部位
➢ 含气体脏器:肺、肠曲 等
静脉内注射造影剂,配合快速的MRI扫描技术,结合 计算机后处理可以得到类似常规血管造影的图像
Renal Artery stenosis
磁共振血管成像
Lumbar Arteries
Renal Artery stenosis
Lumbar Arteries
主要内容
简介 放射诊断 超声 核医学
定义
超声诊断是利用声波在不同组织中传播是的 反射、散射、衍射等原理进行成像和诊断
、血管造影
摄片
骨骼摄片:骨转移
胸片::肾结石
腹部摄片:肠梗阻
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胃癌
造影检查
血管造影:肝癌
静脉肾盂造影(泌尿 道造影):肾盂癌
CT原理
X线绕人体3600 转,探测器接受
衰减X线








CT机的基本设备
扫描机架和检查床 X线发生系统 数据收集系统 计算机系统 图像显示和处理系统 操作控制系统 资料储存和传输设备 照相机
正电子放射性药物
γ364keV等 核反应堆 Na131I、131I-抗体
放射性核素
缩写 半衰期
制备方法
产品
Carbon-11
11C 炭 20min
14N(p, )11C
11CO2
Nitrogen-13 13N 氮 10min
16O(p, )13N
13N-氨基酸
Oxygen-15
15O 氧 2min
↘ CT平扫定位
↘ 三维立体显示

CT图像

SPECT图像

融合图像
PET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仪 (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描绘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产生全身、高灵敏(5mm)、高特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